收藏 分享(赏)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31128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段考试题(含解析)【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单选题1.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A. 确立起皇帝制度B. 摧毁了宗法关系C. 建立起官僚政治D. 加强了基层治理【答案】D【解析】【详解】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有利于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故D正确;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A错误;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实行“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与宗法制无关,排除B;材料反映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

2、,无法体现建立官僚政治,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 “户籍相伍”“集乡为县”,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任职回避制度即避亲、避籍,从东汉建立,南北朝时期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渐成定制,一直沿用到清末。此举旨在A. 加强中央集权B. 加强对地方的监察C. 瓦解宗法制度D. 防范地方割据形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任职回避制度即避亲、避籍,从东汉建立,南北朝时期普遍推行,唐宋时期日趋严密渐成定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官任职回避亲属、籍贯等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出现拉帮结派的现象以威胁中央,因此材料内容主要是为了

3、加强中央集权,故A选项正确;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材料所述举措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没有体现对地方的监察,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在春秋战国时期瓦解,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根据材料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所述的地方官任职回避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出现地方拉帮结派的现象,防范地方割据形成不是其主要的目的,加强中央集权才是最终的目的,故D选项错误。3.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A. 皇权渐趋衰落B. 君主集权加强C. 内阁取代六部D. 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内阁制4.现代考古在殷墟苗圃北地、孝民屯、大司空村等9处出土了石器共209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的铲、镰、磨石等,计144件,另外出土蚌器205件,其中农业生产工具有铲、镰、刀等,计179件。这些考古发现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 社会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B. 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

5、C. 人们开始由迁徙走向定居D. 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己形成【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殷墟中出土了大量的农业生产工具,在出土石器及蚌器中比重较大,这说明当时农业在社会经济中地位重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距今二三万年前是中国旧石器时代的晚期,与殷商的存在时间不符;C选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D选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5.古代中国是城乡一体的社会与经济结构,尤其在汉唐时期,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一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A. 城市发展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B. 城市

6、发展推动农业商品化C. 户籍制度阻滞了社会阶层流动D. 农业是工商业发展的基础【答案】D【解析】【详解】“脱离农村的工商业与市民阶层并未出现,城市是乡村的城市,是乡村的集合与代表”这句话可以看出工商业还是依附于农业发展,因此选D;题干中可以看出城市经济功能并没有增强,工商业是农业的附属,选项A排除;题干中没提到户籍制度与城市发展对农业的作用,选项B、C排除。6.亚历山大东征后,在希腊化世界及其周边地区实际上形成了以西亚为中心,以地中海和中亚、印度为两端的新交通体系,在张骞到达中亚之前的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后来的丝绸之路西段(自帕米尔以西)实际上已经开通。这表明A. 张骞对丝绸之路开辟做出决定性

7、贡献B. 丝绸之路的开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C. 希腊文明的传播对丝绸之路开通的贡献D. 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自古以来就很频繁【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指出在张骞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已经开通,这一部分交通体系,是希腊文明的传播范围,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通,C项正确;材料指出张骞之前丝绸之路西段实际上已经开通,不是在强调张骞的贡献,也没有指出开辟丝绸之路势在必行,AB两项错误;材料介绍公元前3世纪前后的中西交通,并没有提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D项错误。7.喻世明言中有一则故事,描述一个新谚语:“一品官,二品贾”,在二刻拍案惊奇中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这反映A. 重农抑商

8、政策发生改变B. 商业发展冲击传统观念C. 传统四民社会已经解体D. 明政府不重视科举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社会拜金风气的盛行,强调的是商业发展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并未改变;C选项错误,传统四民社会并未解体;D选项错误,明朝政府重视科举。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8.孔子坦言“吾从周”,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实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道”。但是他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学术下移。这一现象A. 是战国儒学发展的产物B. 体现了孔子毕生对社会平等的追求C.

9、 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反映D. 体现了崛起中的士阶层的政治诉求【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指的是学生不分贵贱贫富等级,适应了下层民众接受教育的要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反映的是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型,C选项符合题意;孔子是春秋时期的人,A选项与材料的时间不符合,排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强调等级秩序,B选项排除;有教无类是政治变革在教育上的反映,与士的阶层崛起无必然关系,D选项排除。9.魏晋时期,为摆脱宫斗残酷、朝廷更迭频繁造成的政局动荡,许多士人寄情山水、祟尚自然,以追求个性的真实与自由,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这即是后世所说的“魏晋风度”。下列能体现“

10、魏晋风度”的作品是A. 展子虔游春图B. 王冕墨梅图C. 顾恺之洛神斌图D. 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答案】C【解析】【详解】“魏晋风度”体现的是追求个性和精神的自由,能够体现这种风度的应该是顾恺之的洛神赋图,故选C项;展子虔、王冕和吴道子都是魏晋之后的画家,他们的作品并非追求崇尚自然和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与题意不符,排除ABD项。10.十二铜表法规定,“恩主诈欺门客的,让他充当牺牲”,“如果一个人欺诈他人财物,则需付双倍赔款”。这说明罗马法A. 维护平民阶层的利益B. 受到宗教神学束缚C. 适应商品经济的需要D. 强调社会道德教化【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反对商业贸易中的欺诈

11、行为,重视诚信经营,这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该规定并非只适用于平民阶层;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罗马法对诚信观念的重视,与宗教神学无关;D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罗马法重视诚信问题,并非强调社会道德教化。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1.宗教改革的直接和决定性的遗产是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不管教会是坚持天主教教义,还是拥护新教信仰,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材料表明宗教改革A. 否定了教会组织存在必要性B. 实现了西欧各国宗教信仰的自由C. 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D. 促进了人文主义精神深入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世俗当局都控制着教会财

12、产和神职人员的任命”,体现了世俗政权地位的上升,这有利于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选项C正确;世俗政权任命神职人员,说明依然存在教会组织,排除A;选项B不符合史实,而且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世俗政权和教权的关系,而非人文主义精神的深入发展,排除D。12.法国史学家索布尔认为,从某种角度而言,法国大革命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历次革命,包括英国革命和美国革命。可以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在启蒙思想的指导下,法国大革命A. 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B. 以暴力为革命主要方式C. 根除了专制复辟危险D. 以社会平等为首要目标【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启蒙思想家主要主张有社会契约论、自由

13、平等、人民主权说、三权分立等,体现的是以社会平等为主要目标,D选项符合题意。美国也采用了民主共和政体,无法体现法国革命的特色,A选项排除。以暴力革命为主要方式不符合材料主旨,美国也是暴力革命,B选项排除。法国大革命后曾出现多次封建王朝复辟,C选项排除。13.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规定:君主的王位世代相袭,儿子优先于女儿,而女儿又优先于侄子或者侄女;如果男嗣死亡或者放弃王位,而且他也没有其他继承人,那么应由君主的女儿出任国王;此外该法案还规定,王位的继承是由议会来决定的,而非君主本人。这说明A. 王权进一步受到限制B. 王位世袭制得以合法化C. 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D. 议会主权地位开始形成【答

14、案】A【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英国王位继承由议会制定的法律规定。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限制了君主的权力,王位继承法使王权进一步受到限制,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王位继承法使王位继承等重大问题的决策权掌握在议会手中,王位世袭制在此之前已经合法;C选项错误,此时君主立宪制刚刚开始建立,尚未最终确立;D选项错误,1689年的权利法案已经使议会的主权地位确立。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14.1787年5月美国制宪会议召开。参加会议的代表共55人,来自12个州(除罗得岛州),均为男性,平均年龄44岁:其中有一半的人拥有大学学位:律师31人、种植园主12人、商人8人、实业家3人:5

15、5人中有33人曾经是邦联国会成员、6人曾在独立宣言上签字。由此可知,当时的美国A. 确立了典型的代议制民主B. 社会上层对精英政治的普遍认同C. 民主制度的普遍性广泛性D. 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顶层设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拥有大学学位”“33人曾经是邦联国会成员”体现出的人士大多属于精英阶层,说明美国宪法制定中民众普遍认同精英阶层,B正确;材料中论述的是制宪会议的组成人选问题,并不是确立了典型的代议制民主,A错误;材料中参加制宪会议的人员中普通民众较少,并不能说明民主制度的普遍性广泛性,C错误;材料不是说明美国宪法制约权力、平衡利益的顶层设计,D错误。【点睛】邦联制和联邦制是复合

16、制国家结构的两种形式。邦联制与联邦制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主权国家之间的联合体,区别在于邦联不形成新的国家,而联邦则形成新的国家。在邦联制下,组成邦联的各成员国仍然是具有完整独立主权的国家,而在联邦制下,联邦组成单位已经不完全具有独立主权国家的要素。15.托马斯莫尔(14781535)创作的乌托邦,描写的是一个理想之所,那里的人们很有教养,那里的社会没有等级观念,可他就是没提及教会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据此可知,这一作品A. 奠定了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B. 反映了教会神学影响的消除C.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追求D. 弘扬了理性主义的时代精神【答案】C【解析】【详解】由“14781535”可知,莫尔处于

17、文艺复兴时期,结合材料可以得出,其强调摆脱教会的控制,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对人文主义的追求,故C正确;文艺复兴强调人文主义,要求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没有涉及民主革命的相关内容,故A不正确;文艺复兴反对的是教会的贪婪腐败,不是反对宗教信仰,故B不正确;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不正确。16.1869年美国人丁匙良在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时,曾增设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体育课程。他在同文馆记中记述:“同文馆学生不愿意习体育,认为有失尊严,他们只能慢慢地踱方步。中国学生是没有粗野游戏的,如足球、棒球等类。”由此可见,当时中国A. 竞技体育活动项目极其稀少B. “向西方学习”新思想尚未萌

18、生C. 传统观念制约近代教育转型D. “中体西用”主张受到学界推崇【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同文馆学生不愿意习体育,认为有失尊严”信息可知,“举步要稳重端正”的传统礼仪观念制约了近代教育转型,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学生碍于传统观念不愿学习体育,并非是当时竞技体育活动项目稀少;B选项错误,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开明地主阶级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的新思想;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中国学界对“中体西用”主张的推崇。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17.下表下表中共党员成分的构成变化反映了时间党员总人数工人党员(%)农民党员(%)1927

19、年4月中共五大57967人50.818.71928年6月中共六大40000多人1076A. 国民革命的开展B. 共产国际的要求C. 革命任务的变化D. 土地革命的进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27年至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减少,党员中的农民比例大幅度上升,工人比例下降,结合时间可知,当时正在进行土地革命,选项D正确;国民革命已经失败,排除A;共产国际主张以城市为中心,这显然与农民党员数量增加不符,排除B;中共的革命任务并未改变,排除C。【点睛】解题关键是结合材料时间和党员比例变化情况进行分析解答。18.陕甘宁边区政府规定:国民党及一切抗日党派均有合法地位,允许其有

20、竞选与公开活动的自由。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争取国共合作的实现B. 分化国民党的阵营C. 壮大统一战线的力量D. 创建新型民主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材料中“陕甘宁边区政府”可知,这是抗战时期的规定,允许国民党及一切抗日党派在边区自由活动,主要目的是团结国民党及一切抗日党派以壮大统一战线的力量,故C项正确。此时国共合作已经实现,排除A项;抗战时期应该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是分化国民党的阵营,故B排除;这一时期党的主要目标是团结抗日,而不是创建新型民主政权,故D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陕甘宁边区政府国民党及一切抗日党派均有合法地位”,学

21、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19.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B. 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C. 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D. 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10月正值国共双方进行战略决战之际,革命胜利曙光乍现,这一时期共产党对干部进行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统治全国做准确,B选项符合题意。推动土改的说法只能体现在经济方面,无法体

22、现政治和文化方面,A选项排除。这一时期主要是同国民党进行斗争,与经济建设无关,CD选项排除。20.20世纪60年代,经互会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大力推行“经济一体化”,要求其它成员国的经济计划必须同苏联的计划“相协调”,并先后建立了近30个超国家的“国际合作组织”和一些双边及多边合营的“联合公司”。这表明经互会A. 为了对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B. 推动东欧国家经济体制的变革C.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D. 体现了计划经济体制的国际化【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要求其它成员国的经济计划必须同苏联的计划相协调,并先后建立了近30个超国家的国际合作组织和一些双边及多边合营的联合公司”可知

23、经互会以“国际分工”为原则,建立了“国际合作组织”和“联合公司”,体现了计划经济的国际化,故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经互会的国际化,与对抗马歇尔计划无关,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东欧经济体制改革,故B错误;材料未体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故C错误。21.19471948年,美国部分印第安人部族面临饥荒,美国政府拒绝提供救济,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的。这反映出A. 三权分立体制存在重大缺陷B. 意识形态影响政府政策C. 执政者力图重塑国家精神D. 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因为有人指控他们部族公社的生活方式是共产主义式的而不是美国式

24、的”可知,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援助态度受到冷战思维的影响,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体制的运行机制,A选项排除。材料与重塑国家精神无关,C选项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程度,D选项排除。22.1960年3月,法国总统戴高乐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东方政策,希望改善苏法关系。1964年I月,法国与中国建交,并呼吁西方各国也承认新中国。1966年7月,法国宣布退出北约。之后,戴高乐还访问了苏联和许多东欧国家。这表明A. 法国努力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B. 西欧经济复兴直接促使两极格局瓦解C. 军备竞赛加剧导致美法关系急剧恶化D. 世界政治格局已经呈现出多极化态势【答案】A【解析

25、】【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代,“改善苏法关系”、“与中国建交”和“退出北约”等行为说明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和干涉,努力开创独立自主外交的新局面,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是20世纪90年代苏联的解体,与材料信息无关,也并非是西欧经济复兴的直接影响;C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军备竞赛对美法关系的影响;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法国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是多极化态势的出现。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23.不结盟运动自成立以来以支持各国人民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及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为任务;进入21世纪,则着重强调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推行平等、互不侵犯、多边主义

26、等原则,并为来自不发达地区的成员国在国际谈判中争取权益。这一变化表明当今世界A. 霸权主义威胁已解除B. 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C. 政治一体化进程加快D. 经济全球化是发展趋势【答案】B【解析】【详解】不结盟运动成立以来,任务从维护各国民族权益到争取世界和平、安全和发展,说明B项正确。A、C项说法不符合当今世界史事实;D项与第三世界的追求不对应。【点睛】两极格局结合后,“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在世界和地区范围内依然存在,大国和国家集团争相对世界加强影响,争夺和合作复杂而相互重合,使世界形势有很多不确定性。新的格局尚末实现最后定型。24.1921年始,苏俄大部分文化艺术企业被取消收归国有,私人

27、或集体电影企业被允许进行活动,为了利润,他们以少量的资金到外国购买现成的影片,导致外国影片泛滥,“电影实际上已成为资产阶级影响的传教士或是劳动群众的腐蚀剂”。1923年俄共(布)十二大后,苏联开始生产自己的电影。这一历程表明此时的苏俄(联)( )A. 新经济政策逐步被废除B. 文化市场日益受到西方控制C. 政府较为重视意识形态的影响D. 文化宣传成为中心工作【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电影实际上已成为资产阶级影响的传教士或是劳动群众的腐蚀剂。1923年俄共(布)十二大后,苏联开始生产自己的电影。”可知,西方利用电影对苏联进行文化、思想、价值观的渗透,针对这种状况,1923年苏联开始生产自

28、己的电影进行抵制西方渗透,C正确;据材料可知,材料涉及的是文化领域,而没有涉及经济政策,A错误;据材料反映的是苏联开始生产自己的电影进行抵制西方渗透,B不是材料主旨;D违背史实。二、材料阅读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从秦汉开始,中国逐渐形成天下共同体的观念。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辨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序。因此,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但是晚清以来,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

29、,一种新的共同体意识诞生了,这就是以全球竞争为背景的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材料二 现如今,虽然人类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新时代,但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与过去两百年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资本化有所不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间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尤其在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摘编自邹广文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哲学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

30、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的内涵,并简析晚清以来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形成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历史背景及对世界的贡献。【答案】(1)内涵:以中国(自我)为中心;以儒家最高理想为准则;儒家礼教秩序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缺乏近代主权意识。原因: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朝统治腐朽,统治阶级内部逐渐分化:传统观念受到冲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有识之土的逐渐党醒:西方近代民族观念的传入,思想解放;近代以来,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深。(2)历史背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

31、际影响力逐渐扩大:中国主动融入世界,世界之间彼此联系不断加强:全球化进入新时代:以百方为中心的国际体系存在不合理的因素,障碍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地区冲突,威胁世界和平:互联网等高新科技的发展。贡献: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时代潮流,尊重国家主权。有利于冲击旧有不合理的国际秩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解析】【详解】(1)内涵:依据材料中“在古代,天下乃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可以得知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以中国(自我)为中心。从材料“反映了儒家天下归仁的道德理想,华夏与蛮夷的界限是模糊的、相对的,所需辩认的乃是是否有文明,是否接受了中原的礼教秩

32、序”可知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以偶家最高理想为准则:偶家礼教秩序成为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从材料“这一观念成为普遍适用于华夏、蛮夷在内的全人类的价值”可知具有一定的普遍价值。从晚清以来中国所遭遇的冲击可知古代中国天下共同体观念缺乏近代主权意识。原因:依据材料中“在西方的冲击下中国被迫进入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国家主权体系之中,中国社会政治危机与道德,信仰危机先后发生”入手,从晚清以来中国民族危机、经济发展、民族观念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等多角度回答。(2)背景:依据材料“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道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旧桎梏”和“新时代全球化意味着彼此之问突破固有屏障、日益展开密切的全方位交流.21世纪

33、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量子通信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可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和世界在政治格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科技进步及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等多角度回答。贡献:依据材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之前,人类仍然没有完全打破资本逻辑为全球化秩序所戴上的陈.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愈加紧密,人类的普遍交往呈现出零距离零时空的态势”可以得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世界的贡献。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任何制度,断无二三十年而不变的,更无二三百年而不变的。但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原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则仍可不

34、变。于是每一项制度,便可循其正常轨道而发展此即是此一项制度之自然生长。制度须不断生长,又定须在现实环境、现实要求下生长制度决非凭空从某一种理论而产生,而系从现实中产生者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此项制度,则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1952年)根据材料,提取一个观点。结合中国古代史或世界史的具体史实,就所提取的观点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观点,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一:观点:政治制度要针对现实进行适当的调整。阐述:政治制度只有结合时代环境不断调整,才能获得更大的生命力。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

35、汉时实行三公九卿制,唐朝推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通过不断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君主专制不断加强,政权的巩固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7世纪中期,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革命后的英国保留了君主制和贵族制的传统,但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限制王权,结束王权专制,确立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后来根据现实需要,确立了责任内阁制,不断进行议会改革,逐步形成了君主统而不治、议会至上的政治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也是根据现实进行不断调整的结果。综上,政治制度适应社会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旧有的政治制度才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示例二:观点:政治制度不能脱离原有的

36、精神理论。阐述:政治制度建立在一定的精神理论基石之上,法家思想提出中央集权、郡县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秦朝实行“中央、郡、县”三级,汉朝增加州及监察区,唐朝在州之上设“道”,元朝推行行省制度,虽历代对地方管理方式不同,但都未改变秦以来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的制度,未脱离中央集权制度的精神理论,这为中华文明两千多年的发展与繁荣奠定了基础。启蒙运动时期提出社会契约、人民主权、三权分立的思想,美国在这些思想的影响下,制定了1787年宪法,通过联邦制、三权分立、民主共和三原则,把这些思想贯彻其中,最终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此后美国的社会制度虽有微调,但都未脱离这一核心,这也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的稳定

37、奠定了基础。综上,合理的政治制度会适时而变,但不会脱离其原有精神理论。示例三:观点:政治制度既要与理论结合,也要符合现实。阐述:在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长期保存在政治体制之中,但在不同的朝代,为了适应现实需要,政治制度也会不断地发展创新。如秦朝的三公几卿制、汉朝的内外朝制度、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宋代的二府三司制、明朝的废丞相设内阁等,都是不同的朝代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理论的指导下,根据现实需要为加强皇权作出的尝试,并将皇权一步步推向顶峰。在近代的英国,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精神渗透在社会的制度中,从大宪章对王权的制约,经过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再经责任内阁制

38、,议会对内阁的制约,到1832年及以后议会改革,民众获得选举权对议会权力的制约,都是权力制约与平衡精神的体现,同时不同时期权力制约的变化又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综上,任何的政治制度,都以理论为内核,并根据现实的变动而变动【解析】【详解】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把握材料主旨,在此基础上立论。根据材料“政治制度是现实的。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惟此种现实中所产生之此项制度,则亦必然有其一套理论与精神。理论是此制度之精神生命,现实是此制度之血液营养,二者缺一不可”可以归纳出观点,并按照题目要求结合中国古代史或世界史的具体史实论证即可,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

39、言之有理。27.材料 1978年底,安徽风阳小岗村十八位村民实行“大包千”而闻名海内外,进入21世纪该县再次成为新一轮农村改革的聚焦点,“当初分田到户时,土地分割过于细碎影响到农业生产,插秧抛种时,秧苗一不小心就会抛到別人家的地块上。现在大型联合收割机农机手不愿收割太小转不过弯的地块。”2001年,小岗村七户农民自愿将八十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以每亩每年五百元价格出租给江苏张家港市长江村,建立葡萄示范园。如今,葡萄已成为小岗村的特色主导产业,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次会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服务,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

40、让、殷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78年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影响。(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推行农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背景。【答案】(1)改变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平均主义的分配体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思路。(2)农业经营过于分散制约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发展的要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时代需要。【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1978年底,安徽风阳小岗村十八位村民实行“大包干”的信息和所学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意义围绕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发展以及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新思路等思考回答。(2)依据材料“土地分割过于细碎影响到农业生产”的信息可知农业经营过于分散制约农业发展;结合所学从现代农业机械化、专业化发展、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思考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