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备考金卷(A卷)(含解析)一、选择题: 1. 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氨基酸、CO2和甲状腺激素 呼吸氧化酶、尿素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人体内的液体都叫体液,可以分成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人体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又叫内环境。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淋巴组成。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详解】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错误;氨基酸、CO2和甲状腺激素都
2、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呼吸氧化酶位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错误。故选A2. 组织液也称为细胞间隙液,过量的组织液滞留在细胞间隙可引发组织水肿。水肿的形成与内环境液体交换异常以及全身多个器官的代谢和功能异常密切相关。下列关于组织水肿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血浆蛋白如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等合成减少时,血浆渗透压明显下降可引发组织水肿B. 淋巴管发生细胞癌变引起淋巴管占位性堵塞可引发组织水肿C. 当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并阻碍组织液回流至毛细血管时可引发组织水肿D. 局部炎症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到组织液可引发组织水肿【答案】A【解析】【分
3、析】 组织水肿是由于组织液增多造成的,其水分可以从血浆、细胞内液渗透而来。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过敏反应中组织胺的释放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吸水造成组织水肿;(2)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大分子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吸水造成水肿;(3)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4)营养不良引起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间隙液体增加,导致组织水肿现象;(5)肾脏病变引起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失衡。肾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水滞留,导致组织水肿。【详解】A、血红蛋白不属于血浆蛋白,A错误;B、淋巴管堵塞,淋巴回流受
4、阻,可引发水肿,B正确;C、毛细血管血压增高,液体从毛细血管滤出到组织间隙增多,并阻碍组织液回流至毛细血管,可引起组织液和血浆的液体交换失去平衡,组织液增多,引发水肿,C正确;D、局部炎症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外渗到组织液,组织液渗透液升高,相对吸水增多可引发水肿,D正确。故选A。3. 下列关于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高级功能的说法,错误的是()A. 成人能够“憋尿”说明脊髓的相应中枢受大脑皮层控制B. 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C. 大脑皮层的 V 区受损的患者看不见文字D.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答案】C【解析】【分析】1、各级中枢的分布与功能:大脑:大脑皮层是调节机
5、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是高级神经活动的结构基础。其上由语言、听觉、视觉、运动等高级中枢。小脑: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脑干:有许多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平衡中枢)、血糖平衡调节中枢,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总枢纽。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2人脑的高级功能:位于大脑表层的大脑皮层,是整个神经系统中最高级的部位。它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W区(书写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写字(失写症)S区(运动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讲话(运动性失语
6、症)H区(听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听懂话(听觉性失语症)V区(视觉性语言中枢):此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失读症)。【详解】A、排尿过程受脊髓中低级中枢控制,但成人可以有意识的控制排尿,说明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控制,A正确;B、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是人脑的高级功能,其中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B正确;C、大脑皮层的V区受损的患者不能看懂文字,C错误;D、短期记忆和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联系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D正确。故选C。4. 碘是甲状腺激素合成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膜上的钠钾泵可维持细胞内外的Na+浓度梯度,钠碘同向转运体借助Na+的浓度梯度将碘转运进
7、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碘被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化后,进入滤泡腔参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长期缺碘会导致机体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B. 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其摄碘能力减弱C. 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D. 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主要受下丘脑控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运输到垂体后,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当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
8、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这样体内的甲状腺激素含量就不至于过高。可见,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也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2、钠-钾泵(也称钠钾转运体),为蛋白质分子,进行Na+和K+之间的交换。每消耗一个ATP分子,逆浓度梯度泵出三个Na+和泵入两个K+,保持膜内高钾、膜外高钠的不均匀离子分布。【详解】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原料,长期缺碘可导致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从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会增加,A正确;B、用钠-钾泵抑制剂处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会使钠-钾泵的运输功能降低,从而摄取碘的能力减弱,B正确;C、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的活性,碘不能被活化,可使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减少,C正确
9、;D、使用促甲状腺激素受体阻断剂,可阻断促甲状腺激素对甲状腺的作用,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D错误。故选D。5. 图 1 表示神经纤维在静息和兴奋状态下K跨膜运输的过程,其中甲为某种载体蛋白,乙为通道蛋白,该通道蛋白是横跨细胞膜的亲水性通道。图 2 表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时膜电位的变化。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图 1 A 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B 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B. 图 2 处膜外为负电位,而 Na浓度膜外小于膜内C. 图 2 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D. 图 2 处 Na+的内流速率比处更大【答案】D【解析】【分析】神经纤维在静息时膜电位是由钾离子外
10、流造成的,钾离子的外流是通过离子通道的被动运输;动作电位的形成是由钠离子内流造成的,也通过离子通道的被动运输过程。钠离子从神经细胞膜内运输到膜外,钾离子从膜外运输到膜内都是主动运输的过程。【详解】A、据图分析,图示K+从B侧运输到A侧是通过离子通道完成的,静息状态K+外流,顺浓度梯度,故A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外侧,B侧为神经细胞膜的内侧,A错误;B、图 2 处膜外为负电位,而 Na浓度膜外大于膜内,B错误;C、图 2 兴奋传导过程中,膜外电流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相反,C错误;D、图2处膜电位基本不再变化,处 Na+的内流速率比处更大,D正确。故选D。6. 通常新生儿出生后,由于所处环境温度比母体内低
11、,甲状腺激素水平会上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会导致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B. 甲状腺激素合成分泌后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C. 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D. 甲状腺激素与靶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答案】B【解析】【分析】1、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反馈调节: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输到甲状腺,促使甲状腺增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相关激素,进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2、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促进新陈代谢和
12、生长发育(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详解】A、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促进物质氧化分解,所以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机体产热增加,耗氧量增加,A正确;B、激素由血液运输,所以会运输至全身各器官,但只作用于靶细胞和靶器官,B错误;C、甲状腺激素对垂体和下丘脑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所以甲状腺激素含量降低对下丘脑的抑制作用减弱,会引起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分泌增加,C正确;D、甲状腺激素与靶细胞特异性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D正确。故选B。7.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三位发现丙型肝炎病毒的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对此做出的贡献。丙型肝炎病毒的发现,让我们可以通过血液检测
13、来避免出现输血后的肝炎,也使得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得以迅速发展。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丙型肝炎检测的依据之一是检测血浆中是否存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B. 侵入肝细胞的丙型肝炎病毒,需要依靠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共同作用将其清除C. 针对丙型肝炎的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复制D. 人体内能够特异性识别丙型肝炎病毒的淋巴细胞有吞噬细胞、B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察了免疫调节,可以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分为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结果是将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裂解死亡,从而使得抗原暴露出来。体液免疫的结果是产生抗体,与抗原结
14、合进而清除抗原。【详解】A、丙型肝炎在检测时通过检测血液中是否已经存在针对丙型肝炎病毒的抗体,可确定该个体是否感染丙肝病毒,A正确;B、侵入肝细胞的丙型肝炎病毒,需要依靠细胞免疫将宿主细胞裂解死亡,暴露出该种病毒,进而再依靠体液免疫产生的抗体与其结合,最终将其清除,B正确;C、抗病毒药物的作用机理可能是抑制丙型肝炎病毒核酸的复制,抑制这种病毒的增殖,进而控制丙型肝炎的病情,C正确;D、吞噬细胞没有特异性识别作用,D错误。故选D。8. 下列有关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重力可作为一种信号来调节植物的生长B. 细胞分裂素主要通过促进细胞核的分裂来促进细胞分裂C. 在植物的生长发育
15、过程中,不同激素的调节有顺序性D. 光敏色素能感受光的变化,从而影响基因的表达【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设置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详解】A、重力可以作为一种物理信号来调节植物的生长,A正确;B、在促进细胞分裂完成方面,生长素能促进细胞核的分裂,但细胞分裂素主要促进细胞质分裂,B错误;C、植物生物生命受多种激素的调节,在植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起主导作用的激素不同,即不同激素的调节有顺序性,C正确;D、光敏色素能感受光的变化,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D正确。故选B。9.
16、近年来,中华蜜蜂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锐减。主要原因是引进的西方蜜蜂不仅给中华蜜蜂带来了致命的传染性疾病,而且在它们之间的食物争夺战中多数是胜利者,还能够干扰中华蜜蜂的正常交尾。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中华蜜蜂与西方蜜蜂存在竞争关系B. 中华蜜蜂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降低C. 西方蜜蜂的种群数量始终呈“J”形曲线增长D. 调查蜜蜂幼虫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记重捕法【答案】A【解析】【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估算方法有两种: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其关键是要随机取样;标志重捕法: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详解】A、中华蜜蜂与西方蜜蜂之间会争夺食物,因此存在竞争关系,A正确
17、;B、西方蜜蜂给中华蜜蜂带来了致命的传染性疾病,导致中华蜜蜂的死亡率升高,西方蜜蜂会干扰中华蜜蜂的正常交尾,导致中华蜜蜂的出生率下降,B错误;C、刚引进西方蜜蜂时,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西方蜜蜂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但一段时间后,随着数量增多导致食物和空间不足,表现为“S”形增长,C错误;D、蜜蜂幼虫活动能力弱,调查其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法,D错误。故选A。10. 下述古代诗句中,部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其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影响的是( )A.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 昨夜雨疏风骤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C.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
18、花生树,群莺乱飞D.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峰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 、出生率和死亡率 、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 、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出生率和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能决定种群的数量变化,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性别比例影响种群数量变化。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也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详解】A、春天气温回升,草原上的草数量增加,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A正确;B、一夜的风雨过后,海棠树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没有体现非生物因素对海棠树种群数量变化产生
19、的影响,B错误;C、暮春三月,江南绿草遍野,树上各种花朵盛开,成群的黄莺到处飞翔,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C正确;D、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了,体现了非生物因素对种群数量变化产生的影响,D正确。故选B。11. 下列关于草原生物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草原只分布在季节降雨量分配不均匀的地区B. 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C. 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等抵抗干旱D. 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中的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生物,属于多个物种。垂直结构
20、指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为动物创造了许多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所以动物也有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详解】A、草原只分布在季节降雨量分配不均匀且较少的地区,A错误;B、由于草原地区降雨量少,因此,草原上各种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B正确;C、草原上的植物叶片往往狭窄,表面有茸毛等结构有利于减少水分的蒸发,从而抵抗干旱,C正确;D、草原上的植被往往比较矮小,因此生活在草原上的动物大都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特点,从而适应所处的环境条件,D正确。故选A。点睛】1
21、2. 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单独培养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 混合培养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C. 单独培养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D. 混合培养对乙藻的影响较大【答案】B【解析】【分析】从图中看出,单独培养甲和乙种群都呈“S”型增长,在混合培养后,乙藻数量降低直至0,甲藻数量增加,说明甲和乙之间是竞争关系。【详解】A、单独培养时,甲藻的K值约为2.0106个,所以种群增长最快的是K/2时,约为1.0106个,A正确;B、10-12天乙
22、藻种群数量接近0,所以竞争强度低,此时甲藻数量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B错误;C、由于空间和资源有限,所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D、据图可知:混合培养时,乙藻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导致灭绝,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需要考生结合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和群落种间关系进行解答,结合图形分析出甲藻和乙藻之间的关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3. “猪草鱼”生态种养模式是将猪粪尿经过发酵处理后种植优质高产牧草,再用牧草养鱼的一种生态高效种养模式。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该模式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B. 能量流动的渠道是“猪草鱼”C. 猪粪尿发酵主要依靠微生物的分解作用D. 草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
23、生态系统的总能量【答案】C【解析】【分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递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物质的合成和分解过程,伴随着能量的储存、转移和释放,因此,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同时进行。【详解】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B、能量流动是从生产者固定太阳能开始,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的起点是生产者,B错误;C、猪粪尿发酵主要依靠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有机物分解形成植物可利用的无机物,C正确;D、草固定的太阳能和猪粪尿中有机物含
24、有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错误。故选C。14. 下列有关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湿地生态系统是指一切以水作为主要环境因素的生态系统,如江、海、湖泊等B. 地球上80%的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灾害C.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如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控制土壤侵蚀、自然净化污水等D. 湿地生态恢复工程最关键的是人类干预,以促进湿地生态系统快速有效地演替【答案】C【解析】【分析】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
25、的作用。它兼有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具有极其特殊的生态功能,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详解】A、湿地生态系统是水域和陆地的自然过渡形式,A错误;B、地球上80%的湿地生态遭到破坏,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是人们对湿地进行排水和围垦,B错误;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如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自然净化污水等,C正确;D、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人类的干扰,是湿地依靠自然演替等机制恢复其生态功能,D错误。故选C。【点睛】15. 如今低碳生活、绿色经济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目标。下图是碳循环的部分过程,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碳循环的过程伴随着生态系统的能量循环B. 植
26、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而减少大气二氧化碳含量C. 减少对过程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D. 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平衡【答案】A【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渠道实现的,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而能量又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态系统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两者密不可分。2.由图可知,表示呼吸作用,主要表示光合作用,表示化石燃料的燃烧。【详解】A、物质可以循环,能量不能循环,A错误;B、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来实现的,故植树造林有助于增强过程而减少大气CO2含量,B正确;C、化石燃料的
27、燃烧是引起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减少对过程的依赖是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C正确;D、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平衡,D正确。故选A。【点睛】本题结合碳循环的部分过程示意图,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重点考查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具体过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数字的含义;识记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及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解题。二、选择题: 16. 冬季在户外滑雪时,人体会进行复杂的稳态调节。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此时机体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占据优势,心跳加快B. 皮肤血管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C. 下丘脑得血糖调节中枢会兴奋,通过副
28、交感神经促进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进葡萄糖转化为糖原,以维持血糖平衡D. 下丘脑既参与神经调节也参与激素调节【答案】ABD【解析】【分析】人在寒冷环境中运动,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速,新陈代谢加快,增加产热,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详解】A、此时机体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占据优势,心跳加快,加快新陈代谢,A正确;B、为了抵御寒冷,皮肤血管收缩以减少散热,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以增加产热,B正确;C、滑雪会消耗血糖功能,血糖含量下降,这时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促进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以维持血糖平衡,C错误;D、下丘脑是连接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枢纽,D正确。故选ABD。17.
29、研究人员以某过敏原刺激健康小鼠,建立过敏反应的小鼠模型。将这批小鼠分成四组,再用该过敏原刺激模型小鼠,诱发其过敏反应,诱发前的0.5h和诱发后6h,在B、C、D、E组小鼠外耳分别涂浓度为0%、3%、6%、9%的青蒿素乳膏,同时另设健康小鼠为对照组。诱发48h后取小鼠胸腺并称重,计算胸腺指数,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B组小鼠的胸腺指数明显高于A组,说明B组小鼠发生了对该过敏原的免疫应答B. 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其重量变化能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C. 小鼠发生过敏反应时,机体中分泌抗体的细胞大量释放组织胺,使小鼠出现呼吸困难D. 根据实验结果图,说明青蒿素具有抑制免疫作用【
30、答案】C【解析】【分析】1、分析柱形图可知,C、D、E组结果与B组比较,胸腺指数偏低,说明青蒿素具有抑制免疫作用。2、过敏反应是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反应。反应的特点是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详解】A、B组小鼠的胸腺指数明显高于A组,说明B组小鼠发生了对该过敏原的免疫应答,A正确;B、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其重量变化能反映机体免疫功能的状态,B正确;C、机体第一次接触过敏原时,机体会产生抗体,吸附在某些细胞的表面;当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被抗体吸附的细胞会
31、释放组织胺等物质,C错误;D、通过对柱形图数据分析可知D、E组结果与B组比较,胸腺指数偏低,说明青蒿素具有抑制免疫作用,D正确。故选C。18. 为探究生长素与乙烯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生长素溶液分别处理等长、生理状态相同的黄化豌豆幼苗切段,一段时间后检测发现培养液中的乙烯浓度随生长素浓度升高而升高,且培养液中乙烯浓度越高,切段生长所受抑制越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该探究活动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实验,以增强说服力B. 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生长是因为能促进乙烯的合成C. 该实验可说明植物的生长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D.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和乙烯浓度【答案】A
32、BC【解析】【分析】1、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的浓度,因变量是乙烯浓度、切段的长度。 2、低浓度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就会促进切段中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含量的增高,反过来又抑制生长素促进切段细胞伸长的作用,说明生长素与乙烯共同调节切段细胞的伸长。【详解】A、该探究活动需要设置空白对照实验,即生长素浓度为0的一组,以增强说服力,A正确; B、高浓度的生长素会抑制生长,原因可能能促进乙烯的合成,而乙烯具有抑制生长的作用,B正确; C、该实验可说明生长素与乙烯共同调节切段细胞的伸长,植物的生长是多种植物激素共同作用的结果,C正确; D、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生长素浓度,因变量是
33、乙烯浓度、切段的长度,D错误。 故选ABC。【点睛】本题考查了有关植物激素的探究实验,意在考查学生了解高浓度的生长素促进乙烯合成,掌握对照实验的分析。19. 下图是研究人员对某地布氏田鼠在5到10月间的种群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的结果,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可采用样方法对布氏田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进行调查B.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确定调查期间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 结果显示雌性成年布氏田鼠(成年I组、成年II组)的生活力可能不如雄性成年鼠D. 依据年龄组成调查结果可预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有增长趋势【答案】CD【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
34、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个体调查种群密度时适宜用标志重捕法,而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式常用的是样方法。【详解】A、布氏田鼠活动能力强,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布氏田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调查,A错误;B、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根据调查结果不可以确定调查期间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错误;C、图示结果显示雌性成年布氏田鼠(成年组、成年组)占比少于雄性,可能是雌性成年鼠的生活力不如雄性成年鼠,C正确;D、依据年龄组成调
35、查结果可以看出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可预测该种群的种群密度有增长趋势,D正确。故选CD20. 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缘、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种间竞争关系B. 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C. 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D. 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答案】BCD【解析】【分析】外来物种大多会因缺乏自然天敌而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根据当地情况科学引入外
36、来物种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详解】A、由材料可知该植物喜光,入侵后当地植物是缺少阳光而死亡,二者之间是因为阳光发生了竞争,A正确;B、引入外来生物不一定对当地生物有害,也可能外来生物不可以在这个地方繁殖下去,科学引入外来物种可能对当地生物有利,B错误;C、盲目引种是不对的,再引入喜阴植物不一定能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C错误;D、生态入侵的原因一般常见的是由于缺乏天敌造成的,而不是基因突变造成的,D错误。故选BCD。三、非选择题21. 新冠肺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还需要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体液中的电解质是
37、一些阳离子和阴离子,组织液和血浆中的电解质、蛋白质的构成分别表现为_、_(填“基本相同”或“差异较大”)。新冠肺炎患者的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后,出现肺水肿的原因是_。(2)肝酶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若监测到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浆肝酶浓度明显高于参考值,则说明患者的肝细胞膜通透性_,使肝酶进入内环境。血液生化检查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是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某数值,原因是内环境中的成分都处于 _状态。(3)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_。缺氧时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增多,组织液中的乳酸可通过_进入血浆。【答案】 (1). 基本相同 (2). 差异较大 (3). 细胞内液或血浆蛋白进入组织
38、液,导致组织液增多 (4). 增大 (5). 相对稳定(或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 (6). 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 (7). 淋巴循环和毛细血管壁【解析】【分析】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详解】(1)人体组织液和血浆的成分基本相同,所以其电解质基本相同,但血浆蛋白质含量高于组织液,所
39、以二者蛋白质差异较大。肺泡上皮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壁细胞受损后,细胞内液或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增多,形成肺水肿。(2)新冠肺炎患者的血浆肝酶浓度明显高于参考值,则说明患者的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大,使肝酶进入内环境,血液生化检查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是一个变化范围,原因是内环境的成分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或在一定的范围内波动)。(3)血氧饱和度正常保证了机体的含氧量,生理意义是保证细胞正常氧化分解有机物,缺氧时肌肉细胞产生的乳酸增多,组织液可以转变为淋巴和血浆,所以组织液中的乳酸可以通过淋巴循环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生理
40、意义等基础知识,明确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态的状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22. 血糖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回答下列与此相关的问题。(1)人体的血糖调节中枢位于_,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能够接受的信号有_。(2)胰岛素的作用是_,人类的糖尿病有型糖尿病和型糖尿病,型糖尿病是因为胰岛B细胞受损造成,型糖尿病其中一个原因是患者胰岛功能正常,但是患者的血糖浓度仍高于正常值,推测型糖尿病可能是_导致体内的胰岛素变得不敏感。无论哪种糖尿病,患者都表现为多尿,其原因是_。(3)下图是给健康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曲线a和b分别表示_,胰岛素浓度为
41、40U/mL时,血糖浓度在较长时间内能否维持动态平衡,请说明原因_。【答案】 (1). 下丘脑 (2). 神经递质、血糖浓度变化 (3).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4). 靶细胞膜上受体异常 (5). 在排出大量糖的同时,带走大量水分 (6). 血糖补充速率、血糖消耗速率 (7). 不能,当胰岛素浓度为40U/mL时,血糖补充速率低于血糖消耗速率【解析】【分析】1、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低血糖症;高于1.2 g/L;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2、人体血糖的三个食物、肝糖元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元 肌糖元、
42、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3、血糖平衡的调节:唯一的降血糖的激素是胰岛素,升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血糖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激素调节),其次是神经调节(神经-体液调节)。低血糖:血糖浓度50-60mg/dl,长期饥饿或肝功能减退;导致血糖的来源减少、头昏、心慌。高血糖:血糖浓度高于130mg/dl时,高于160mg/dl出现尿糖。3、糖尿病: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太少;缺乏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使血糖过高,超过肾糖阈。表现:高血糖、多食、多尿、多饮、身体消瘦(三多一少)。4、图中随着血浆胰岛素含量的增加,血糖消耗速率应该逐渐增加,而血糖补充速率应该逐渐降低,因此图中a表示血糖补充速率,
43、b表示血糖消耗速率。【详解】(1)血糖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能够直接作用于胰岛B细胞,同时血糖浓度升高时,血糖感受器兴奋,传导至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再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胰岛B细胞,因此胰岛B细胞还能接受神经递质。(2)胰岛素能够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据题干信息分析,型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正常,说明体内不缺乏胰岛素,但是对胰岛素不敏感,则可能是靶细胞膜上受 体异常,导致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高,超过肾糖阈从而导致尿中含有大量糖类,因此在排出大量糖的同时,带走大量水分,患者表现为多尿。(3)据题干信息分析,给小鼠注射胰岛
44、素,随着胰岛素浓度增加,小鼠消耗血糖的速率增加,而血糖补充的速率降低,因此a 表示血糖补充速率,b 表示血糖消耗速率。分析曲线,当胰岛素浓度为40U/mL 时,血糖补充速率是1mg/kgmin,血糖消耗速率3.8 mg/kgmin,血糖补充速率低于血糖消耗速率,因此血糖浓度不能维持相对稳定。【点睛】本题考查了血糖调节的过程,糖尿病的病因等相关基础知识,并结合图示考查血糖平衡的调节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学生理解血糖调节的过程,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难度不大。23. 某种南瓜矮生突变体可分为两类: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和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为研究某种南瓜矮生突变体属于哪种类型,研究者用赤霉素
45、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 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请分析:(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_(中文名称),在幼苗中,生长素可由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 (2)从上图可以看出,两组实验中都设置了清水组,作用是_。(3)据图推测该矮生南瓜应该是_(填“激素合成缺陷型”、“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理由是_。【答案】 (1). 吲哚乙酸 (2). 色氨酸 (3). 对照,探究植物激素的作用 (4). 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 (5). 使用生长素和赤霉素对矮生南瓜的茎不起作用【解析】【分析】赤霉素和生长素都可以促进正常南瓜茎的生长,但生长素具有两重性,体现正常南瓜茎对其敏感性更高。如果激素对南瓜茎作用后,南瓜茎有所改变
46、,说明是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如果南瓜茎没有任何改变,说明不是。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详解】(1)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2)研究某种南瓜矮生突变体属于哪种类型,研究者用赤霉素和生长素溶液进行了 相关实验,自变量是激素的种类和浓度,设置清水作为对照实验,探究植物激素的作用,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3)分析图可知,赤霉素对矮生南瓜的茎伸长几乎不起作用,因此喷施赤霉
47、素或生长素不能使该矮生南瓜的茎恢复至正常,由此可推测:该矮生南瓜不属于激素合成缺陷型突变体,应属于激素不敏感型突变体。【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相关内容,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4. 2020年肆掠非洲的蝗灾,大量毁坏当地的草场、作物,对粮食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其罪魁祸首是一种栖息在沙漠中的短角蝗虫沙漠蝗。蝗虫与干旱往往形影不离,俗话说“旱生蚂蚱涝生鱼”。请回答下列问题:(1)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是主要的蝗灾害虫,它们属于不同的物种,判断的依据是_,跳蝻为沙谟蝗的幼虫,在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时,常用_法。(2)影响蝗灾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影
48、响蝗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蝗虫的危害主要表现在。_(至少答出2点)。(3)生物防治是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防治技术。常用方法有:一是运用蝗虫信息素如促成熟信息素群居信息素等来破坏蝗虫的群集行为,以阻止其群集起飞和迁飞,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对_具有重要作用;二是采用蝗虫的病原微生物(如微孢子虫)加以防治, 微孢子虫与蝗虫之间为_关系;三是通过养鸡、养鸭防治蝗虫,既能减少_,获得生态效益,又可通过养鸡养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答案】 (1). 彼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 样方 (3). 水分(或干旱) (4). 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5). 严重破坏农作物,引发粮食危机;啃
49、食草场,影响畜牧业;加速生态环境退化 (6). 种群的繁衍(或生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7). 寄生 (8). 农药使用量(或环境污染)【解析】【分析】1、判断不同物种的依据是彼此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同种生物之间能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不存在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不能杂交或杂交后代不育,具有生殖隔离。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植物、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昆虫的卵常用样方法。活动能量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3、生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有竞争、捕食、寄生和互利共生等。【详解】(1)判断不同物种的依据是彼此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沙漠蝗、东亚飞蝗和中华稻蝗彼此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是不
50、同的物种。跳蝻为蝗虫的幼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因此可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2)依题干信息,“旱生蚂蚱涝生鱼”可知,影响蝗灾的主要环境因素为水分;影响蝗虫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蝗灾的影响表现在会严重破坏农作物,引发粮食危机;啃食草场,影响畜牧业;加速生态环境退化。(3)蝗虫信息素能在种群内实现信息传递,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种群的繁衍中具有重要作用。病原微生物(如微孢子虫)与蝗虫之间为寄生关系;通过养鸡、养鸭防治蝗虫,既能减少农药使用量,获得生态效益,又可通过养鸡养鸭,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点睛】本题以 2020年非洲蝗灾为情境,考查种群密度、蝗虫防治等知
51、识,旨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25. 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取样深度(em)农业模式生物组分(类)食物网复杂程度(相对值)0-10常规农业15106有机农业19123无公害农业1711010-20常规农业13100有机农业18111无公害农业16107(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
52、去向不包括_。 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2)取样深度不同,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 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依据是_。(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_。【答案】 (1). 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2). 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3). 垂直 (4).
53、有机农业 (5). 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 (6). 镉随着食物链的延长逐渐积累 (7). 长期施用有机肥后腐生细菌增加使食细菌线虫增加,引起捕食性线虫增加,植食性线虫因被大量捕食而减少,减少量多于其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量【解析】【分析】1、生态系统的概念: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去向: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就是贮存在构成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贮存在有机体的有机物中能量有一部分是死亡的遗体、残落物、排泄物等被分解者分解掉;另一部分是流入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及未被
54、利用的部分。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4、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许多层次的现象。影响植被分层的主要因素是阳光,影响动物分层的主要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群落的水平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其主要表现特征是镶嵌性。影响群落水平结构的因素包括地形的变化、土壤的湿度、盐碱度的差异性、光
55、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可知,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同化着的能量一般用于4个方面:一是呼吸消耗;二是分解者分解;三是流入下一营养级;四是未利用的能量。根据图示可知图中捕食性线虫处于最高营养级,因此与食细菌线虫相比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流入下一营养级。根据以上生态系统的概念分析可知,土壤是由各类土壤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与土壤无机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属于生态系统。(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垂直结构的特点是分层现象,水平结构的特点是镶嵌分布,因此土壤中深度不同,土壤动物的不同体现了明显的分层现象,属于
56、群落的垂直结构。生态系统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有关,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稳定性就越高,因此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有机农业土壤中生物组分多,食物网复杂程度高,是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3)生物富集作用亦称“生物放大作用”。指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的传递,某些污染物,如放射性化学物质和合成农药等,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而且随着营养级的不断提高,有害污染物的浓集程度也越高,因此土壤中的污染物铬随着食物链延长逐渐积累,出现富集现象,在最高营养级生物捕食性线虫体内含量最高。(4)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腐生细菌数量增加,导致食细菌线虫数量增加,在食物网中引起捕食性线虫数量的增加,这使得植食性线虫由于被大量捕食而数量减少,且减少量多与因植物根系增长而增加的数量。【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和群落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特别是把握生态系统能量流经每一营养级的去向,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原因,识记并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及其特点,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