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69 ,大小:8.70MB ,
资源ID:11308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3084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一部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一部分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WORD版含解析.DOC

1、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纲要求考纲解读实践应用(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及其相互关系(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1)黄河三角洲面积的变化现象探究(2)某些入侵物种泛滥成灾 图1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示意图读图1,回答问题(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生物。(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

2、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_C_,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A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净化作用的是_B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D_。(4)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5)黄河含沙量大,主要是因为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图2“植被破坏”对自然环境影响关联示意图读图2,回答问题(1)若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这里的“一发”是指植被。若该地区的森林遭受严重破坏,会对地理环境产生影响,具体表现为:a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易发生水旱灾害;含沙量增大。b动物:

3、栖息地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c气候:降水减少,气候变干;昼夜温差和年温差增大;灾害性天气增多。d土壤:土壤侵蚀加剧,土壤肥力下降。e整个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恶化,生态平衡遭受破坏。(2)图示反映的问题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其表现是什么?提示: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1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世界陆地各自然带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体现一览表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动物典型土壤低纬度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猩猩、河马砖红壤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象、孔雀砖红壤性红壤热带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长颈鹿

4、、羚羊燥红土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袋鼠、沙漠狐荒漠土中纬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阿尔卑斯山羊、黇鹿褐土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性湿润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猕猴、灵猫红壤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松鼠、黑熊棕壤、褐土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黄羊、旱獭黑钙土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双峰驼、子午沙鼠荒漠土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亚寒带针叶林驼鹿、紫貂灰化土寒带苔原带寒带苔原气候苔原驯鹿、北极狐冰沼土寒带冰原带寒带冰原气候冰雪裸地北极熊、海豹未发育 考点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

5、互关系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典例气候与地貌气候地貌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地貌气候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气候与水文气候水文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水文气候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气候与生物气候生物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动物耐寒植物气候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气候与土壤气候土壤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

6、成贫瘠的红壤土壤气候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地貌与水文地貌水文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水文地貌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与生物地貌生物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生物地貌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水文与生物水文生物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生物水文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土壤与生物土壤生物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生物土壤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

7、主导作用典例(2017开封一模)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1)(2)题。(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A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B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C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D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ABC D解析第(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错误。第(2)

8、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答案(1)A(2)D1(2017江苏泰州一模)在瑰丽多姿的秋天,再没有什么比红叶更富有色彩、更具欣赏性了。下图示意我国部分能观赏红叶的地区以及10月份红叶的最佳观赏区。读图,回答(1)(2)题。(1)造成九寨沟与栖霞山观赏红叶时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海陆分布 D地形地势(2)9月份最佳的红叶观赏地是()A五指山 B栖霞山C红叶谷 D香山解析:(1)D(2)C第(1)题,九寨沟与栖霞山的纬度位置大体相近,但九寨沟的地势较高,热量条件相对较差,秋天来得较早,造成九寨沟观赏红叶的时间较栖霞山早。第(2)题,图

9、中斜线部分为10月份红叶的最佳观赏区,9月份红叶的最佳观赏地的秋天应来得比斜线区早、热量条件差,应该位于纬度或海拔更高的地区,故最可能是红叶谷。2(2017济南质检)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下图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中循环的过程B控制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C如果环节循环速度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D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受阻(2)有关作用于环节的人类活动及其可能产生的后果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工降雨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B建设水电

10、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C发展火电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没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解析:(1)B(2)C第(1)题,反映了碳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中循环的过程,故A项错误;环节表示人类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碳氧化物排放到大气圈中,会导致大气污染加重,故控制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B项正确;碳排放速度与人类的生产活动有关,故C项错误;人类无法改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故D项错误。第(2)题,人工降雨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格局,故A项错误;建设水电站后会减少洪涝灾害,故B项错误;发展火电会导致温室气体增多,从而使全球气候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没,故C项正确;北京冬季燃煤取暖

11、会导致大气污染,故D项错误。考点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整体性的表现举例说明意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 家 园地球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

12、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典例(2014全国卷)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完成(1)(2)题。(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A地处

13、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 D地形复杂(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审答规范培养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1)B(2)C考法1运用整体性的“协调论”综合分析区域环境特征1(2017保定高三调研)菲律宾的薄荷岛中部有一大片石灰岩小丘,每逢旱季末期,小丘上的草干枯后变为咖啡色,酷似一大堆巧克力,因此得名巧克力山。读薄荷岛简图,回答(1)(2)题。(1)观赏咖啡色巧克力山的最佳时间是()A1月 B5月C7月 D10月(2)巧克力山高度在40 m到120 m之间,山下树木苍翠,山上却是乱草

14、覆盖。造成山上山下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石灰岩地貌,土层薄B山坡陡峻,水源难以保持C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D山体海拔高,热量条件差解析:(1)B(2)A第(1)题,由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菲律宾薄荷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11月到翌年5月为旱季,6月至10月为雨季。因此观赏的最佳时间为5月份。第(2)题,由材料可知,巧克力山岩石为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山上岩石容易遭受流水侵蚀,土层薄,树木难以生长,出现了乱草覆盖的景象;而山下岩石受流水侵蚀的作用小,树木苍翠。2(2017石家庄模拟)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图中序号代表碳循环的过程,图中()A矿产来自岩石圈,开采矿产对水

15、圈无影响B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C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D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解析:选C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可能会产生水污染,A项错误;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B项错误;图中过程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会减弱温室效应,C项正确;煤炭和石油是地质时期的动植物遗体通过地质作用形成的,没有重熔再生过程,D项错误。考法2运用整体性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分析地理环境的演变3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4万多公顷盐碱地。读图回答(1)(2)题。(1)两千年前的先民们发明了井渠施

16、工法,在商颜山(今称铁镰山)西段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引水隧洞,主要目的是()减少水分蒸发获得更多的雨水补给实现自流引水分段施工,降低工程难度A BC D(2)如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关于此地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B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C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D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解析:(1)D(2)C第(1)题,由题意和图示可知,龙首渠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是利用地势实现自流,采用井渠施工法便于分段施工,从而降低工程难度。第(2)题,人类活动使植被减少,从而导致气候异

17、常、流水侵蚀加强,使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牵一发而动全身”。4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一个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可能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面貌的变化。下图是北美地区的某河流水文站1990年和2012年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1)(2)题。(1)近十几年来,有关该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年降水量增加 B河流流量增加C植被覆盖率上升 D河流含沙量增加(2)近几十年来,导致该地区河流水文特征发生变化的可能是()耕地面积不断增加水库面积增加经济林面积增大灌溉面积增加A BC D解析:(1)C(2)B第(1)题,与19

18、90年相比,该河雨后流量曲线变化和含沙量曲线波峰降低,说明植被覆盖率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提高。第(2)题,除植被增加因素外,水库也有明显的调节径流量和拦截泥沙的作用。考法3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1)分析图示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2)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当地人们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炼塘”,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分析这种做法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所造成的影响。解析:第(1)

19、题,辽河三角洲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首先从该处的地理位置去分析,临海,容易引发海水入侵;其次从该处的气候类型去分析,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引发盐类物质向土壤表层集聚;最后从河流位置去分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地下水位较高,引发盐类物质在地表集聚。第(2)题,放火“炼塘”,使地表温度升高,加大蒸发量,可能导致湿地面积减小,地下水量减小;放火“炼塘”,降低植被覆盖率,使部分动物失去栖息地;放火“炼塘”,秸秆无法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降低。答案:(1)处于河流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处沿海,湿地水位降低时,易引发海水入侵。(2)

20、对湿地: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对地下水: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对动物: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对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降低。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图至图为一组景观剖面示意图,反映了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图时期到图时期的变化过程(图时期到图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河流中游)。读图回答12题。1依据图中信息,从到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情况是( )A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B河流的含沙量增大C结冰期变长D无变化2图示中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反映了( )A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D地理要素的孤立性解析:1.B2.B第1题

21、,从图中可知从到林地减少,耕地增多,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大。第2题,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与植被、地形等有关,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回答34题。3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图中哪个箭头起到关键的作用( )A BC D4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的景观差异,主要是哪个因素造成的( )A水文 B地貌C植被 D气候解析:3.A4.D第3题,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绿洲的形成主要是受水源的影响,图中起关键作用的应为。第4题,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都是指

22、当地典型的地理特征,主要是气候不同造成的。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56题。5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6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解析:5.A6.C第5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即牵一发而动全身,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6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小;由于植被

23、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下图为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近年来有多位欧美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30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假定这一推断成立,据此回答78题。7在“微型冰河世纪”里,可能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M、R两地冬小麦收获日期等值线南移B喜马拉雅山雪线上升C亚洲的水稻种植范围扩大D北美1月0 等温线北移8导致R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纬度和距海远近 B距海远近和季风环流C地形和季风环流 D纬度和地形解析:7.A8.D第7题,在“微型冰河世纪”里,地球气温降低,导致冬小麦播种日期推迟,收

24、获日期相应推迟;喜马拉雅山雪线将因气温低而下移;亚洲水稻种植范围将缩小;同一地点冬季气温下降,故北美1月0 等温线南移。第8题,R地等值线东西延伸,说明受纬度影响;Q地等值线折向低纬,是因为遇到地势高的青藏高原。(2017牡丹江模拟)大约在4 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 500 m,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结合下图完成910题。9方框内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10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

25、不相符的是(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解析:9.B10.C第9题,青藏高原地势高,形成降水少、成为大河的源头、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发育了冻土和冰川,对应气温低,对应空气稀薄,对应太阳辐射强。第10题,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故A项相符;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故B项相符;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较薄,故C项不相符;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故D项相符。11(2

26、014广东高考)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解析:选D一般情况下,植被条件越好,地表受侵蚀作用影响越小,沉积作用越强,故植被可以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二、综合题(共56分)12读南美洲部分区域图,回答问题。(20分)图中反映了南美洲45S附近大陆西岸,在不同地质时期地形及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描述该地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20分)解析:解题时要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的原理,从地形、气

27、候、植被、水文等要素的联系进行描述。答案:地形隆起使山地东部处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量减小,逐渐演变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湖减少,地表水匮乏;植被退化,以耐旱植物为主;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减小,土壤肥力下降;大风天气增多,风力加大,风蚀地貌广布。13(2017邯郸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36分)2016年1月,某科考队从下图中甲城市出发沿图中考察路线经高差较大的山地和较为平坦的高原到达乙地,历时17天。调查发现沿途气候区域差异显著,河流的浑浊度(河水浑浊度是指河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度)差异较大,沿途看到的生物物种数量较少,但在乙地附近发现大量的生物物种。(1)简析图

28、示地区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14分)(2)说出科考期间图中甲地河流浑浊度特点并分析原因。(10分)(3)分析乙地附近生物物种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 (12分)解析:第(1)题,由图示可知,该地西北部山脉呈西南东北走向,从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非洲西北部,北临地中海,冬季盛行西风影响该地区。由于山脉的阻挡,西风带来的海洋气流不能向东深入。在北部,地形抬升降水较多,形成地中海气候。中部和南部较为平坦的高原,因处于西风带山地背风坡且受信风带或者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山地地区垂直落差较大,垂直地域分异明显。第(2)题,由材料可知,“河水浑浊度是指河水中悬浮物对光线透过时所发生的阻碍程

29、度”,水体中的悬浮物越多,浑浊度越高,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1月,受西风带影响降水多,河流流量大,冲刷力度大,携带能力强,再加上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滥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河流中下游沿岸人口密度大,排污水量大,河水污染严重,河水浑浊,所以导致河流浑浊度高。第(3)题,生物的物种较多,说明该地的生态环境较好,能够为生物提供生长(生存)条件,由图示可知该地河流、湖泊,水源较为丰富,水分条件好,植被生长良好,能够提供多种食物,再加上该地人类活动较少,干扰少。答案:(1)图中山脉大致呈西南东北走向,阻挡来自海洋的西风向东深入,导致北部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属地中

30、海气候;中部和南部为较平坦的高原,因处于西风带山地背风坡且受信风带或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属热带沙漠气候;山地地区高差较大,气候垂直差异显著。(2)浑浊度较高。原因:图中甲地所示河流均位于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1月份降水较多,河流流量大,径流侵蚀作用强;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滥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河流中、下游沿河两岸人口密度大、工厂企业多,污水排放量大,河水污染严重,河水浑浊。(3)乙地区有河流、湖泊,水源较为丰富(饮水水源充足);靠近河、湖地带,植被生长良好(食物来源丰富);距离人口稠密区较远,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少(生态环境优越)。第二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考纲要求考纲解读实践应用

3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成因分析(1)不同区域城市绿化树种的选择(2)天山南北两坡的植被分布的差异 图1北半球陆地自然带分布模式图读图1,回答问题(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如图中大陆东岸从南向北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如图中温带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并不完全吻合,

32、相同的自然带对应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图2山地雪线与自然带综合应用模式图读图2,回答问题。(1)随着海拔的增高,气温降低,迎风坡降水一般是先增多后减少。(2)同一自然带(如自然带2、3、4)的海拔坡高于坡,由其推断坡水热条件好于坡,应为阳坡。(3)坡雪线低于坡,是因为坡为迎风坡,降水较多。(4)影响垂直分异规律的因素有山地所在纬度和山地的海拔高度和相对高度。图3垂直地域分异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的关系图读图3,回答问题(1)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类似于

33、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越低,山地自然带数目越多,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复杂。(2)由图可知,雪线是指冰雪带的下限,林线是指森林带的上限。图4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读图4,回答问题(1)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其原因是该纬度地带无陆地分布。(2)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带,其原因是地势高,热量和水分不足,不能形成热带雨林带。(3)美洲大陆西海岸的自然带南北延伸呈条带状,其原因是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4)南美洲40S以南的大陆东岸为温带荒漠带,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原因是大陆西岸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大陆东岸为背风坡,降水少。1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图理想大陆不是哪一个

34、具体大陆,而是抽象出来的,集中体现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自然带水平分布规律的模式图。判读时可从“纬度地带性分布”和“经度地带性分布”两个角度分析分布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我国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我国雪线海拔高度的分布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东北最低,主要影响因素一是热量因素,由南向北随纬度增高而递减,二是水分因素,同纬度降水多的地区雪线海拔低。图中的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处于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故雪线海拔相对较低。 考点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图示自然带和气候类型的分布(以北半球为例)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

35、律(经度地带分异规律)影响因素主导因素热量(太阳辐射)水分(海陆位置)成因总结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即以水分为基础分布特征延伸方向纬线方向(东西方向)经线方向(南北方向)更替方向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典型地区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中纬度地区典型景观变化例征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到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2)在分析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典例(2015江苏高考节

36、选)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图。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审答规范培养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客家人迁移路线大致为由北向南,沿线自然景观差异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C考法1自然带的分布1(2015安徽高考节选)下图为25N32N之间某区域遥感影像。图示地区主要的陆地自然带是()A荒漠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雨林带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解析:选A根据题干所给的纬度范围(25N32N),可判断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再根据图中的海陆轮廓,可以

37、判断该地区位于北非和西亚,主要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因此其自然带主要为热带荒漠带,故A正确。2(2014大纲卷)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据此完成(1)(2)题。(1)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2)与相同植被类型的大陆地区相比,K岛植被恢复迅速的独特条件是()A海拔高 B种源丰富C火山灰深厚 D光照充足解析:(1)A(2)C第(1)题,图中显示K岛位于低纬度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故天然植被类型属于热带雨林。第(2)题,注意

38、题中关键信息:火山爆发而植被消失,4年后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同为热带雨林气候条件下,此地独特条件就是有过火山爆发。考法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3下图为六种主要植被类型对应的水热条件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自然带荒漠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不可能出现在()A亚洲 B欧洲C非洲 D南极洲(2)造成地表植被按的顺序发生更替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位置差异 B海陆位置差异C海拔差异 D坡向差异解析:(1)D(2)A第(1)题,由图可知,自然带荒漠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水分条件的差异导致的,南极大陆终年被冰川覆盖,大陆上各地水分条件差别不大,不会出现这一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第(2)题,由图可知,自

39、然带更替的主要原因是年平均气温的差异,导致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差异。4下图为美国本土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1)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2)影响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A热量 B水分C地形 D土壤解析:(1)B(2)A第(1)题,甲乙丙自然带的变化是水分条件变化造成的,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第(2)题,纬度发生变化,热量发生变化,自然带也随着变化。考点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1)山体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体,纬度越低,自然带谱越复杂。

40、(2)山体海拔纬度相当的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谱越复杂。(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谱越复杂。2自然带垂直分布的特点(1)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2)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3)同一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于阴坡;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4)山地阳坡自然带数目多于阴坡自然带数目。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

41、高,阴坡雪线低降水因素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因而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地貌因素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季节因素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典例(2015山东高考)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完成(1)(2)题。(1)该山地可能是()A秦岭B南岭C昆仑山 D喜马拉雅山(2)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光照B水分C海拔D热量审答规范培养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1)C(2)B1(2017福州检测)下面的图a是非洲某区域示意图,图b是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

42、成(1)(2)题。(1)图b中序号对应的自然带分别是()A热带草原带、积雪冰川带B热带荒漠带、高寒灌木林带C热带雨林带、高寒荒漠带D热带季雨林带、苔原带(2)形成图b中同一自然带上限南北两坡高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水分C光照D地形解析:(1)A(2)B第(1)题,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基带类型与所在地区水平自然带一致,乞力马扎罗山位于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这里的水平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所以图b中的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乞力马扎罗山海拔高,虽然位于赤道附近,但高山上有永久积雪和冰川,所以对应的自然带为积雪冰川带。A选项正确。第(2)题,影响同一自然带分布高度差异的因素主要有温度和降水等,该山位于赤

43、道附近,南坡与北坡热量条件差别不大,但南坡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2下图为我国温带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读图完成问题。判断该山地森林植被类型,并归纳该山地森林植被的分布规律。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地林带集中分布在海拔1 8001 900 m,再上为过渡带和高山苔原带,说明该地区山地主要为针叶林带,且山地针叶林带迎风坡和阴坡分布多。答案:该山地森林植被为(高山)针叶林。规律:分布在海拔1 7002 200 m,且以1 8001 900 m最为密集;同一高度在迎风坡、阴坡所占比重大,在背风坡、阳坡所占比重小。考点三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

44、流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出现了一些非地带性地理景观和自然现象。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因素地区自然带和地表景观成因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苔原带、针叶林带无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地形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科迪勒拉山系西侧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洋流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

45、较高纬度延伸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森林带或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岸针阔混交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水分昆仑山山麓温带荒漠带绿洲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绿洲尼罗河河水灌溉典例(2015江苏高考)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下图为根据我国各地山地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资料模拟的林线高度分布示意图。读图

46、回答(1)(2)题。(1)甲地位于喜马拉雅山东端,林线高于青藏高原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气温较高B太阳辐射强,气温高C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D西南季风影响显著,水热条件好(2)乙地森林多生长在地势较高的区域,而河谷和平地却少有分布,其主要原因是()A冷空气下沉,河谷气温低B地势低平,降水较少C冻土发育,排水不畅 D位于背风坡,气候干燥审答规范培养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1)D(2)C1读沿某半岛甲、乙两地所作的自然环境剖面图,完成(1)(2)题。(1)图中植被带形成的原因是()A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较多B位于山脉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C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

47、制,降水较少D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2)图中植被带的分布反映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解析:(1)B(2)D第(1)题,植被带主要位于山脉(西高止山)东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为热带草原带。第(2)题,植被带位于低纬地带、距海近且位于山脉西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形成热带雨林带,是非地带性现象的表现。2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图为美国局部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图中A处的豪雨林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个温带雨林之一,在1981年就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分析说明A处有雨林分布的原因。解析:图

48、中A处沿岸有阿拉斯加暖流流经,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因处在40N60N的纬度范围内,常年受来自海洋的西风的影响,且处在迎风坡,降水丰沛,因此该地水热条件好,能满足雨林生长。答案:受暖流影响,气温较高;东部山地阻挡冷空气,气温较高;受暖流和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并受地形的抬升,降水丰沛。(或全年受暖流和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并受地形抬升,东部山地阻挡冷空气,水热条件能满足温带雨林生长。)图表专攻系列(九)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的判读垂直自然带谱图多以某山地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为载体,考查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图1珠穆朗玛峰地区南、北坡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图2我国某山的东坡和西坡的垂直带谱示意

49、图图3两座山脉自然带垂直分布示意图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所谓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带谱的复杂程度受山体所在纬度、山体海拔和相对高度影响,纬度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大的山体,垂直带谱越复杂。3通过同类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高低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4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正午太阳在南边,则南坡

50、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高度高于北坡;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为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6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分布海拔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

51、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典例(2012北京高考)下图为某山地的垂直带谱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所示山地()A各自然带的界线随季节变化而移动B北坡热量条件差,林带上界比南坡低C南坡冰雪带下界因降水量大而较低D南北坡山麓水平距离造成基带差异大(2)该山地位于()A喜马拉雅山脉B天山山脉C祁连山脉 D昆仑山脉审答规范培养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1)C(2)A1(2017河南八市联考)下图为位于42N附近的我国某山地北坡自然带谱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该山地为()A天山B小兴安岭C长白山D阴山(

52、2)该山地1 800 m以上的岳桦林是一种匍匐状生长的森林,以下不属于其生长习性的是()A耐旱B耐寒C抗风D耐贫瘠解析:(1)C(2)A第(1)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山山麓自然带为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所以排除阴山和天山,因为阴山山麓自然带为草原带,天山山麓自然带为荒漠带;由该山地位于42N附近可排除小兴安岭,因为小兴安岭大约位于46N52N。第(2)题,岳桦林位于山地北坡海拔较高处,因位于阴坡,蒸发较弱,所以其生长习性与耐旱无关;这里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所以岳桦林能耐寒;这里地形坡度大,山地土层薄,土壤贫瘠,表明岳桦林能耐贫瘠;匍匐状生长的森林主要是为了不被风折断或拔起。所以A正确。2下图为甲

53、、乙两山地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影响甲、乙两山地自然带谱数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海拔B同一类型自然带在甲山出现的高度比乙山高C甲山地基带南坡较北坡海拔高的主要原因是南坡为阳坡D乙山地雪线北坡较南坡海拔高的主要原因是北坡为迎风坡解析:选C据基带名称可知甲山地纬度较高,乙山地纬度较低,故影响两山地自然带谱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纬度,A错;比较两山地可知,同一类型自然带在甲山出现的高度比乙山低,B错;甲山地基带南坡分布海拔较高,说明南坡热量条件好,为阳坡,C对;乙山地位于热带地区,南北坡热量条件相当,但南坡雪线低,说明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于北坡,D错。3(2017白城一模)读四川省某山

54、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1)甲表示的植被类型最可能是()A针阔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C热带雨林 D荒漠(2)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水分 B热量C海拔 D土壤解析:(1)B(2)A第(1)题,该山地位于四川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山地基带带谱与所在纬度带谱一致,所以甲植被类型最有可能是常绿阔叶林。第(2)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山地东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较多,为森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较少,植被带为荒漠草原。所以,影响该山地东西两坡植被类型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2017绍兴模拟)下图是陆地自然植

55、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完成12题。1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X方向热量增加B沿X方向降水增加C沿Y方向热量增加 D沿Y方向降水增加2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A热带草原温带落叶林B热带草原亚热带硬叶林C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D热带雨林亚热带硬叶林解析:1.D2.A第1题,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以判断: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第2题,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推断出甲为热带草原、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2017哈尔滨三中模拟)下表为纬度50附近欧洲和南美西部沿海两地气候资料。据此完成35题。地点项目1月4月7月10月全年甲气温/

56、13.211.36.38.110.2降水/mm1613395092323 860乙气温/4.89.216.112.211.1降水/mm16484951401 2603.乙地的地带性植被为(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草原4甲地1月气温高于乙地,其原因是甲地( )A纬度和海拔更低B太阳高度更大和白昼更长C沿岸暖流影响大D该纬度地带海洋面积更大5导致两地年降水量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大气环流C洋流 D海陆位置解析:3.B4.D5.A第3题,根据世界气候分布判断,大陆西岸纬度在4060之间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故相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第4题,综上判

57、断甲、乙两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但是甲地年温差小于乙地的年温差,说明甲受海洋性的影响大,故选D。第5题,根据南美洲西岸的地形分布,由于安第斯山的分布,西坡为西风带的迎风坡,多形成地形雨。(2017牡丹江模拟)下图为某山地等高线、等温线、雪线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6该山地南坡属于( )A阳坡和背风坡 B阴坡和背风坡C阴坡和迎风坡 D阳坡和迎风坡7图中间分布最广的植被可能为( )A高山草甸 B高寒荒漠C针阔叶混交林 D高山针叶林解析:6.D7.B第6题,图中显示山地南坡雪线分布的海拔较低,则南坡为迎风坡;同时南坡7月等温线分布海拔较高,则南坡为阳坡。第7题,图中7月等温线为3 、有雪线经过,则间为

58、雪线以下的高寒荒漠带。大高加索山脉,全长约1 200 km,最宽处达200 km,山势陡峻,具有完整的垂直景观带谱。最高峰厄尔布鲁士山(海拔5 642 m)是欧洲第一高峰,位于俄罗斯西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4321,东经4226。据此完成89题。8大高加索山脉从基带开始的3个垂直自然带依次是( )A常绿硬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带B温带草原带落叶阔叶林带针叶林带C常绿阔叶林带高山灌丛带高山草甸带D针叶林带高山草原带高山草甸带9厄尔布鲁士山高山冰川带的分布类似于( )解析:8.B9.C第8题,大高加索山脉基带主要位于温带草原气候区域,自然带为草原带。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降水先增加后减少,有向落叶阔

59、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高山苔原带高山冰雪带的变化过程。第9题,厄尔布鲁士山西坡地处西风带迎风坡,降水较多、雪线较低。下图为世界某大洲局部区域自然带分布示意图,丙地此时炎热干燥。读图完成1011题。10若a表示洋流流向,b表示盛行风向,c表示昏线, d表示等温线,则其中绘制错误的是( )AaBbCcDd11甲、乙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纬度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ABCD解析:10.C11.B第10题,读图可知丙地位于非洲最南端,为地中海气候,此时炎热干燥,说明为南半球的夏季。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则图中c表示晨线,而不是昏线。第11题,甲地处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

60、雨,同时受沿海暖流的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乙地位于南非高原,地势较高,形成热带草原气候,所以两地自然景观差异大。二、综合题(共56分)12地理环境特征既有整体性,又有差异性;自然景观的分布既有地带性,也有非地带性。读图完成下列问题。(28分) (1)指出从甲地到丁地所反映的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及其形成的主导因素。(6分)(2)写出甲自然带的名称并说明其未横穿大陆的原因。(8分)(3)分析丙地气候的形成原因并从气候对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影响,说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14分)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从甲到丁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它以热量为基础。第(2)题,甲为热带雨林带,

61、因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没有形成热带雨林带。第(3)题,丙地为热带沙漠气候,其形成与大气环流、洋流等有关。然后按要求进行分析即可。答案:(1)规律: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因素:热量。(2)热带雨林带。未横穿大陆是由于东部为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3)丙地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影响,再加上沿岸寒流降温减湿作用,气候极其干旱。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很少或有季节性河流,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烈,形成大片沙漠和砾漠,动植物稀少,从而形成了该地的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13读图及材料,回答问题。(28分) 材料一在新疆,天山被称为垂直的牧场。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转移草

62、场放牧,称为转场。生活在新疆广大的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材料二天山自然带示意图(图甲)和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图乙)。(1)指出天山南北坡自然带的差异。(6分) (2)天山天然草场资源地广、质优、种类多,试分析其原因。 (10分)(3)简述天山牧民放牧转场的大致过程,并简单评价转场放牧的好处。(12分) 解析:第(1)题,自然带差异可从自然带多少、具体类型及分布海拔角度比较。第(2)题,注意问题包括三方面:地广、质优、种类全,可从气候及地形角度分析。第(3)题,结合天山冬夏牧场转场示意图即可回答,注意气温变化是其转场的根本原因。答案:(1

63、)北坡自然带种类丰富,有云杉林带,南坡缺失云杉林带;南坡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于北坡;北坡的雪线较南坡低。(2)天山地处中纬度地区,光热充足,气候适宜牧草生长;山地面积广大,草场分布区域广;海拔高,终年积雪,冰雪融水丰富,为草场提供充足水源,牧草繁茂;从山麓到山顶,垂直高差大,气候差别大,牧草种类依其地区、季节不同而有差异,种类繁多。(3)冬季,牧民在(林带及以下)海拔较低的(山地荒漠)草原放牧;春季转暖向高处(山地)草原转移;夏季在(林带及以上)海拔较高的(高山)草甸、草场放牧;秋季转冷,向海拔较低的(荒漠)草原转移;冬季在山麓牧场(利用囤积的牧草)过冬。评价:转场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不同海拔的

64、草场资源;同时也保护了草场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草场可持续发展。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思想为主线合理选择相关主题,进行有深度的联系对接命题自然地理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是高考的“重中之重”。在每年高考的地理试题中,这部分内容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且其试题命制强调综合性,大部分试题都在“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思想指导下命制。在考查内容上,大气和气候、河流和地形一直是自然地理部分的考查重点,它们不仅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而且是大气运动、水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维系自然环境存在和发展的血脉和动力。因此我们在“自然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思想指导下重新整理相关知识,梳理出高考命题的三大主题主线气候、地形

65、和河流,有利于考生整合知识,打通知识联系; 研透高考,洞悉高考内在神韵。对大气和气候的考查围绕太阳辐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天气和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大气环流形势与天气变化、气候及其变化、等压线分布图的判读等方面。主题体系高考这样考气候类型及其影响因素(2015浙江高考)一地的自然景观主要取决于其水热条件。下图为北纬30附近甲、乙两地的自然景观图。完成12题。1下图为北纬30附近四地的气候统计图。与甲、乙两地相对应的是()A甲,乙B甲,乙C甲,乙 D甲,乙2甲、乙两地自然景观迥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太阳辐射 B距海远近C洋流性质 D海拔高度命题立意本题以景观图为背景,考查学生根据区域景观判断气候类

66、型及区域特征的能力;考查气候类型的判读和分布及对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解析:1.D2.D第1题,由景观图可看出,甲图是沙丘和绿洲,应该分布在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地区,尤其是降水比较少且终年高温、蒸发量大的地,故甲和对应;乙图是高原山地景观(有雪山),气温较低,四幅气候资料图中,只有地气温相对较低,故D项正确。第2题,甲地和乙地在同一条纬线(30N)附近,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差别不大,故A项太阳辐射不可选;甲地深居大陆内部,乙地也不靠海,故C项洋流性质的影响几乎没有,同时也可排除B项;由图可以看出,甲、乙两地的植被都比较低矮,甲地有沙丘,乙地有雪山,原

67、因是乙地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故选D项。气候要素的比较3(2013四川高考)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东北部分地区2012年12月1日2013年4月15日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图中距平是指该时段气温或降水的值与该地同期多年平均值的偏差)。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图1和图2中的一幅图,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2)据图1和图2,指出春季气温回升后图示区域涝灾最严重的地区,并说明理由。命题立意本题以东北地区的气温距平图和降水距平百分率图为背景,考查气温和降水因素的比较及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解析:第(1)题,气

68、温差异可从气温的高低和气温偏低值的空间分布两方面描述;降水的差异可从降水的多少和降水偏多量的空间分布两方面描述。第(2)题,图中西部平原地区春季涝灾最严重,理由可从气温、降雪量、积雪量和地势特点方面分析。答案:(1)图1:图示区域气温均较常年同期偏低(或大部分地区偏低24 );偏低值大致由东南向西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部(或西部平原)偏低值最大,达4 以上。图2: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偏多量大致由东北向西南(或由东向西)增大;西南部(或西部平原)偏多量最大,达12倍。(2)西部平原地区。该区域气温较常年偏低值最大;降雪(水)量较常年偏多量最大;积雪量大;地势平坦,积雪融化后地表水流不

69、畅。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4(2016全国乙卷节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命题立意本题以堪察加半岛自然环境与生态特点为载体,考查地形对气候的区域差异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解析:观察堪察加半岛的地形特点,大致呈南北向的山脉贯穿半岛,地形以山地为主

70、,南北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夏季风,使半岛东侧多雨,西侧少雨。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答案: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气候对农业的影响5(2014大纲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棉花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为2530 ,开花、结铃和纤维发育要求在20 以上,光照充足。15世纪英国开始出现棉花种植,但其棉花种植业并未得到迅速发展。下图示意英国地理位置及伯明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降水量。分析限制英国棉花种植的气候条件。命题立意本题以英国历史上棉花种植业及种植条件的图文材料为背景,考查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种植和分布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

71、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解析:主要从气温、光照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纬度位置较高,气温偏低;受西风带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全年多雨,光照不足。名校这样练(2017松原模拟)里斯本、雅典两地气候类型相同,但两地测得的气温和降水量呈现一定的差异。读图回答12题。1两地的夏季温度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里斯本( )A受夏季盛行风影响 B受沿岸暖流影响C受副热带高压影响 D受沿岸寒流影响2两地的年降水量有差异,其主要原因是雅典( )A纬度位置较低 B受西风影响较弱C地势相对较高 D距地中海较近解析:1.D2.B第1题,从图中可看出里斯本夏季气温低于30 ,其主要原因是里斯本受沿岸寒流

72、的影响,气温低,D项正确。两地夏季都受副热带高压影响。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里斯本年降水量大于雅典,两地都是地中海气候,但是里斯本距大西洋较近,冬季受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雅典距大西洋较远,受西风影响较弱,降水较少。B项正确。(2017临汾模拟)读某地各月温度、降水、相对湿度分布图,完成35题。3该地干旱季节是( )A冬春 B夏秋C秋冬 D春夏4该地日照时数最低的月份可能是( )A1月 B4月C7月 D10月5该地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 B云贵高原C塔里木盆地 D长江中下游平原解析:3.A4.C5.B第3题,从图中可看出该地区冬春季节降水少,相对湿度最低,应为该地干旱季节,A正确。第4题,

73、区域的日照时数和当地的天气状况和昼长有关,由图可知该地7月降水最多,阴雨天最多,日照时数最低的月份可能是7月,C正确。第5题,据图判断,该地月最低气温6 ,最高气温18 左右,冬季不冷夏季不热,气候四季如春,可能位于我国的云贵高原,B正确。6(2017武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崇明岛庙镇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种植藏红花,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藏红花种植地。藏红花又名番红花,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其实藏红花与我国西藏并无关系,西藏虽曾多次试种,但均未成功。其原产地是地中海沿岸、小亚细亚半岛、伊朗等地,元代时引入我国,主产地为浙江、江苏等省。藏红花喜温凉,怕炎热,较耐寒,冬季不低于10 即可

74、安全越冬,以肥沃的沙质壤土为好,忌积水,忌连作,宜轮作。生长特点是夏季休眠,秋季生根,长叶,花期在1011月,花朵从开放到凋谢大约只有两三个小时,凋谢以后就会烂掉,失去药用价值。(1)说明西藏曾多次试种藏红花均未成功的自然原因。(2)指出崇明岛藏红花种植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分析其对藏红花生长的影响。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中藏红花的生长特点分析,藏红花花期在1011月,青藏高原冬季气温低,藏红花难以安全越冬。土壤以肥沃的沙质壤土为好,高原上土壤贫瘠,土层浅,不适宜藏红花生长。第(2)题,根据材料,藏红花忌积水,崇明岛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的梅雨天气,降水多,时间长。地形平坦,农田积水影响藏

75、红花生长。藏红花喜温凉,崇明岛夏季是伏旱高温天气,影响藏红花休眠。夏秋季的台风和暴雨,影响藏红花生长和采摘。所以主要气象灾害是梅雨、伏旱、暴雨和台风。答案:(1)青藏高原冬季气温低,藏红花难以安全越冬;土壤贫瘠,土层浅,不适宜藏红花生长。(2)气象灾害:梅雨、伏旱、暴雨、台风。(答对两种即可)影响:6月的梅雨天气,降水多,时间长,崇明岛地形平坦,农田积水影响藏红花生长;夏季伏旱高温天气,影响藏红花休眠;夏秋季的台风和暴雨,影响藏红花生长和采摘。(分析说明两种灾害的影响即可)专家这样猜读我国部分省区7月平均气温等温线分布图,完成12题。1影响图中28 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海陆分布地

76、形因素副热带高压A BC D2此时沿图中海岸线分布的28 等温线自南向北观察到的现象,最可信的是( )A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B河流汛期逐渐变长C降水量越来越大 D白昼时间越来越长解析:1.B2.D第1题,根据图中等温线的延伸方向,影响图中28 等温线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海陆分布,大致与海岸线一致,对。太阳辐射影响,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错。该等温线是闭合曲线,说明是山地,受地形因素影响,对。副热带高压影响,等温线走向呈东西方向,错。因此B项正确。第2题,此时北半球是夏季,昼长夜短。沿图中海岸线分布的28 等温线自南向北观察到的现象,最可信的是白昼时间越来越长,D对。正午太阳高度可能先增大,后减小

77、,A错。河流汛期逐渐变短,B错。降水量越来越小,C错。(2017郑州模拟)下图为我国甲、乙两城市所在区域图,读图回答35题。3影响图中铁路布局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河流 B海陆位置、地形C经济发展水平、地形 D河流、气候4夏季风较弱的年份,乙地夏季降水与常年相比( )A较少 B较多C无差别 D无法确定 5与甲城市附近相比,乙周围发展农业的主要优势是( )A夏季光照更足,有利提高单产B冬季气温更低,有利农产品保存C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收获D市场需求量大,有利于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解析:3.C4.B5.D第3题,根据经纬度判断,甲为汉中,地处秦岭以南的山区,由于地形崎岖,该地区铁路线

78、少,且绝大部分在平坦的河谷;乙为淮南,地处淮河平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运输量大,铁路密度较大。所以影响山区铁路布局的因素主要是地形,平原区主要则是经济发展水平,故选C。第4题,夏季风较弱的年份,夏季风向北推进得慢,一直徘徊南方地区,所以南方降水较常年增多,所以乙地夏季降水与常年相比较多。故选B。第5题,甲、乙两地纬度相同,都位于季风区,发展农业的气候条件相近,不同的是乙地处平原,人口稠密,城市化水平高,对农副产品需求量大,商品率高。故选D。河流类的考点属于对地球上水的考查,多以区域图为依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及其变化过程、水系特征与区域环境的关系、河流开发与保护等,并适度渗透水循环原理、整体性原

79、理等的考查。主题体系高考这样考自然环境中的河流(2015全国卷)圣劳伦斯河(图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图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13题。 1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A2个月B3个月C4个月 D5个月2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3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加深河道绿化河堤分段拦冰拓宽河道A BC D命题立意本题以圣劳伦斯河区域图及该地气候资料图为背景,考查圣劳伦斯的水文特征和凌汛灾害的防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地理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解析:

80、1.C2.B3.C第1题,读图b可知,蒙特利尔一年内气温低于0 的月份为1月、2月、3月和12月,共4个月,故选C。第2题,比较四个河段,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纬度较低,加上上游有水电站,受水电站冷却水影响,水温应当最高,因而其冬季可能不结冰,故选B。第3题,加深河道是为了蓄洪、行洪,绿化河堤是为了美化环境,这些措施对防凌汛几乎没什么作用;分段拦冰能够控制上游来冰,拓宽河道能够有效地防止冰坝的形成,减少凌汛危害。故选C。人文环境中的河流(2015江苏高考)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45题。4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A文化底蕴深厚B商业

81、繁荣发达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5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命题立意本题组运用图片结合文字叙述给出材料,分析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和城市职能,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解析:4.D5.A第4题,读图可知,当时的东京城有河流(汴河)流经,大小船只穿梭于河流中,水运便利,加之陆路交通发达,形成商业繁荣发达的东京城,故选D。第5题,东京作为当时的北宋都城,其最主要的功能是行政功能,故选A。区域开发中的河流6(2015上海高考)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它滋润了八百里秦川。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横贯关中平原的渭河全场787 km。关中

82、平原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最富庶地区之一,也是目前陕西省城市最多、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带。(1)概括渭河干流的主要水文特征。(2)目前渭河河道淤积严重。根据南、北两侧支流的特征,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3)近年来,渭河流域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严重。从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合理的对策。命题立意本题以渭河流域图文资料为背景,考查渭河的水文、水系特征及水资源问题的成因和防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解析:第(1)题,水文特征主要是描述河流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等;渭河干流主要流经地为温带季风气

83、候区,降水集中在7、8月,年降水较少,河流径流量较小;汛期一般出现在7、8月;主要流经渭河平原,流速较稳定;其支流多来自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较大;冬季寒冷,有结冰期。第(2)题,图示渭河北侧:支流多而长,主要流经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带来大量泥沙,尤其是每年7、8月暴雨多,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带来的泥沙更多。北侧支流来沙是渭河主要的沙源。渭河南侧多发源于秦岭山区,支流短,水流急,易带来泥沙。支流较北侧少,南侧支流不是渭河泥沙的主要来源。第(3)题,关于缺水原因从水源水量减少(沿河城市抽水截留)、需求增多(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增多)、水质下降等方面分析。关于对策,应从政策

84、(制定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政策)、管理(加强流域统一管理和调配)、技术(农业上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措施等方面分析。答案:(1)河流径流量较小;流速较稳定;汛期一般出现在7、8月;河水含沙量较大;有结冰期。(2)渭河北侧:支流多而长,流经黄土高原,带来大量泥沙,尤其是每年7、8月暴雨多,水土流失更加严重,带来的泥沙更多。渭河南侧:多发源于秦岭山区,支流短,水流急,易带来泥沙。(3)原因:沿河城市大量抽水截留;人口增加,生产、生活用水量激增;沿河城市污染排放,导致水质下降。(“抽水截留”必答;其余任答一点即可。)对策:加强上、中、下游水资源的统一管理与调配;发展节水型农业;防止水

85、资源污染;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制定有关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政策等等。名校这样练(2017河北武邑中学模拟)谢贝利河发源于高原山地,其上、中、下游分别流经山地、高原、平原。读图完成13题。1该河流的流量特点是( )A自上游向下游增大B自上游向下游减小C中游最大,向上、下游减小D中游最小,向上、下游增大2该河流的补给水源最主要是( )A雨水 B冰雪融水C湖泊水 D季节性积雪融水3该河流下游无支流,其最主要成因是( )A干湿季分明 B地形平坦C地上河 D植被稀少解析:1.B2.A3.C第1题,读图结合经纬度判断,该河流位于非洲东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中游地区的支流为季节性河流,下游地区没有支流汇入,

86、自上游向下游水量逐渐减少,故选B。第2题,读图可知,该河流为季节性河流,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区,河流补给类型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第3题,河流下游无支流汇入,说明河流下游地势高,为地上河,河流支流多少与地势有关,与干湿季、植被无关,故选C。(2017东北育才中学一模)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一条河流受三种不同水体补给而形成的全年流量曲线图。读图,完成45题。4关于河流补给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雨水 B是高山冰雪融水C是地下水 D积雪融水是主要补给5由统计资料可知( )A曲线a是修坝前测得的径流量年变化B河流有两次汛期且都与气温有关C该河流位于华北地区D河流含沙量小,有结冰期解析:4.C5.D第4题,根

87、据图示不同水源补给的大小和时间的差异分析,图示补给量大,且主要分布在夏季,判断为夏季降水。主要在春季形成补给,判断为春季的积雪融水。而补给终年较稳定,判断为地下水补给。该河流的补给类型主要为雨水,故选C。第5题,读图可知,曲线a季节变化小,水流平稳,应为修建水坝后测得的径流量变化曲线,A错。河流的两次汛期分别为季节性积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B错。根据我国河流水文特征看,该河流应位于东北地区,河流含沙量小,纬度高,冬季寒冷,有结冰期,故C错,D对。专家这样猜被称为“西北粮仓”的河西走廊,近年来生态环境恶化。下图示意该地区某河流,甲、乙河段均为M河一部分。据此回答12题。1下列对M河的甲、乙河段为

88、时令河的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M河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受气温影响,夏季径流量大,冬季径流量小B甲河段位于冲积扇,下渗量大C乙河段地处河流下游,下渗、蒸发严重D中上游地区过度引水,是导致甲河段断流的主要原因2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全球变暖,高山冰雪融化量增大B种植业的过度发展,需水量增大C山区森林、草原植被破坏严重D人口稀少,对土地资源的开垦和保护力度小解析:1.D2.D第1题,中上游地区过度引水,是导致下游乙河段断流的主要原因之一。第2题,这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人口较多,是重要的农业区和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方,人类的过度开垦是导致该地区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读

89、世界某河流域图,回答35题。3图示大河是21世纪世界上两条比较健康的河流之一。其重要判断依据是( )A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水循环活跃 B该河流量丰沛,水体自净能力强C流域内没有大规模的工业中心 D流域内经济发达,环保措施完善4该河流的入海口处没有像其他大河一样,形成三角洲,主要原因是( )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泥沙含量小中游流经盆地,地势平缓,泥沙沉积下游湿地面积大,易于泥沙淤积入海口处落差大,泥沙难以淤积为发展港口航运,大力对河口进行定期清淤A BC D5图示流域自然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若以M、N两点为河流上、中、下游分界点,则其不同河段合理开发利用的说法正确是()A上游地区应该大力开

90、发森林、水能资源B中游沿岸人口、城市密集,应大力发展航运业C下游水能资源丰富,可大力开发利用D加快资源开发和原材料出口解析:3.C4.A5.C第3题,根据图示经纬度和河流水系特征,可判断该河流为刚果河,流域内经济欠发达,沿岸人口稀少,缺乏大规模的工业中心,人类活动对河流影响较小。第4题,刚果河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森林植被茂密,水土流失较小。中游地形以盆地地形为主,四周高、中间低,少量河流泥沙淤积在中游盆地之中,入海河流泥沙含量很少。再加上入海口处,地势落差较大,水流湍急,泥沙难以淤积,因此没有形成三角洲地形。第5题,图示河流流域地处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且落差较大,尤其是下游水能开发前景广

91、阔,C项正确;上游地势起伏大,大力开发森林资源会造成水土流失,A项错误;中游沿岸人口、城镇稀少,B项错误;适度开发资源,原材料出口,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较差,D项叙述错误。地表形态的塑造在高考试题中多围绕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地表形态对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两大方面展开。主题体系高考这样考景观图与地形(2016江苏高考)中国山水画家多师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幅山水画作品。读图,回答12题。1画中描绘江南丘陵景观的是()ABC D2画中描绘的地貌类型形成原因是()A冰川作用、风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C风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命题立意本题以景观图为

92、载体,考查了我国典型地貌的特点及形成原因;考查了在景观图上辨识地形地貌的能力;在学科能力上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解析:1.D2.C第1题,读图可知,画显示有高大的山脉、幽深的峡谷,与丘陵地形特征不符合,排除;画显示平地上的孤峰,是喀斯特地貌景观,排除;画显示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属于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排除;画显示有低矮的丘陵,以及河流、小船等,符合我国江南丘陵景观特征。故选D项。第2题,画描绘的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黄土高原是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后受流水侵蚀作用而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因而其形成原因为风力作用和流水作用。故选C项。等高线与地形

93、(2015上海高考)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图。读图,回答34题。3图中两条400 m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A山脊 B陡崖C断块山脉 D峡谷4图中310 m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崩塌堆积物突出小基岩河中的沙洲低矮的山丘A BC D命题立意本题以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考查学生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形的能力和技巧;考查地形的等高线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解析:3.D4.A第3题,图中两条400 m等高线处以陡崖的图例进行标注,则两条等高线之间为两侧坡度陡峻的峡谷。D正确。第4题,310 m等高线位于图中陡崖下方,部分与图中

94、代表陡崖的图例重合。图中灰色部分是导致310 m等高线与陡崖图例断断续续分开的原因。此灰色部分应是陡崖崩塌后的堆积物或突出的基岩形成。A正确。地形、地质剖面图与地形(2015北京高考)下图为华北某地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图中()A甲地陡峻,喀斯特地貌典型B乙地低平,泥石流灾害频发C丙村比丁村土层深厚D丁村比丙村地下水埋藏浅6图示地区()A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B山前平原受外力侵蚀作用明显C洪积扇面积差异取决于降水量D渠水通过蒸发环节参与水循环命题立意本题以地形、地质剖面图为命题载体,综合考查该区域地形地貌特点及其他自然地理特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解析:

95、5.C6.D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的基岩为花岗岩,不可能发育喀斯特地貌,发育喀斯特地貌的岩石主要为石灰岩,故A错误;乙地位于平原地区,地势起伏小,不易发生泥石流灾害,泥石流多发生在坡度大的山谷地区,故B错误;由图例可知,丙村位于冲积平原上,丁村位于冲积扇顶部,沉积的黏土少,故C正确;根据图中引水渠水的流向自北向南流可以推断,丁村比丙村的地势高,地下水埋藏深,故D错误。第6题,根据图中地表水的流动方向可以判断该地区地势特点为西高东低,根据引水渠水流的方向可以判断地势北高南低,故A错误;山前冲积平原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该地地势低平,受外力侵蚀很小,故B错误;洪积扇面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河流

96、所携带泥沙数量的多少,而不是降水量的多少,且该地为华北地区,降水量差异不大,故C错误;水渠中的水通过蒸发参与水循环,故D正确。区域图中的地形(2016全国乙卷)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79题。7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8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9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

97、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命题立意本题围绕“贝壳堤”这个主题,考查了河流堆积作用、海浪侵蚀及堆积作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及分析推理能力。解析:7.C8.B9.D第7题,贝壳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海岸堤,根据贝壳堤的位置可确定古海岸的位置,根据新老贝壳堤的关系,也可以分析海岸线演变过程与动态。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排列,反映了自古至今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但本题考查的是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状况,因为贝壳堤是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的,假如海岸线不稳定而是反复

98、进退,就不会形成任何一条贝壳堤,故在任一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的位置稳定。第8题,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会使得贝壳堤外的海岸线不断向海洋方向推进,因而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第9题,由于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图中三条贝壳堤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也说明了河流带来的泥沙多,入海口处泥沙沉积量大,导致河流入海口的位置多次变动。地形与人类活动10(2015广东高考)调查研究发现,内蒙古东部某农牧交错区(4332N4432N)居民点的密度,阴坡大于阳坡。其合理的解释是阴坡冬半年()A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B正好

99、地处背风坡,利于抵御强寒潮C积雪较厚,便于牲畜和冬小麦越冬D采光更为充分,利于居民照明取暖命题立意本题以内蒙古某农牧交错区居民点的分布材料为背景,考查地形及气候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解析:选A题目涉及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其北坡是阴坡,气温较低,冻融作用影响小,房屋地基较稳定,故A项正确;北坡属于冬季风的迎风坡,受寒潮影响较大,故B项错误;该地区种植春小麦,积雪厚不利于牲畜越冬,故C项错误;阴坡采光条件差,故D项错误。(2013海南高考)我国许多聚落名称体现了所处自然环境的特点。黄土高原地区有些聚落名为“川”。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

100、的土地。据此完成1112题。11为趋利避害,这些以“川”为名的聚落选址宜( )A紧临河岸以方便取水B接近坡地中部以方便耕作C靠近坡地上部以防洪水D远离陡坡以避免崩塌、滑坡 12在农业社会,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A河流水量 B土地肥力C川地面积 D林木蓄积量命题立意本题以黄土高原聚落分布切入,考查聚落选址的条件和发展条件分析;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及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解析:11.D12.C第11题,根据题目叙述:川地是山间或河流两边的平坦低洼的土地,所以紧邻河岸容易遭受洪水的影响;黄土高原坡地水土流失严重,坡地中部和上部不适合聚落的分布;聚落应分布在缓坡底部,

101、远离陡坡,以避崩塌、滑坡。第12题,在农业文明阶段,人类以种植和养殖为主,人类主要依靠土地而生存,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料。所以决定这些聚落发展规模的主导条件是川地面积。名校这样练(2017太原模拟)读某区域等坡度线(地表坡度值相等的点连成的线)图,图中数字代表坡度 (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地形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图中地势东部较高,西部较低B图中甲地和乙地地势均和缓C图中丙地区相对高度差别最大D图中丁地区域地势最为崎岖2下列说法符合图中各地地理特征的是( )A河流B段大量沉积从A带来的泥沙B图中河流A段附近侵蚀较严重C乙地附近为山地迎风坡,降水较多D可用GP

102、S系统直接绘制此地图解析:1.D2.B第1题,图示西北方坡度最大,地势起伏大,东南方坡度小,地势起伏小,不能确定地势高低,A错。乙处坡度变化大,甲处坡度变化小,乙处地形起伏较大,甲处地形起伏较和缓,B错。图示坡度变化等值线,不能看出海拔高度,C错。丁处坡度值最大,该地地形最崎岖。D正确。第2题,等坡度线,反映坡度变化大小,不能反映地势高低,不能确定河流流向,A错;A段河流流经坡度大,该段地势起伏大,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B正确;根据图示等值线无法判断迎风坡,C错;绘制地图主要利用GIS系统,D错。3(2017长沙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2015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华山吸引了无数中外

103、游客。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北临坦荡的渭河平原,南依秦岭,海拔2 154.9 m,壁立千仞,以险峻称雄于世。下图为秦岭、渭河平原剖面示意图。材料二据考证,渭河平原形成后,不仅有黄土堆积其间,渭河及其两侧支流也携带大量泥沙填充淤积其中。(1)指出秦岭与渭河平原所在岩体的相互运动关系。(2)推测华山的地质构造类型并分析其挺拔险峻的原因。(3)根据上述材料,以渭河平原为例说明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该地区是断层,该处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山岭或高地。第(2)题,由材料一可知,华山位于秦岭北坡,为断块山,断层处坡度

104、陡峭。第(3)题,从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秦岭所在岩体相对上升,渭河平原所在岩体相对下降。(2)华山为断块山。华山位于秦岭北部,岩体相对上升,其北坡形成大断崖。(3)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渭河平原断裂陷落形成谷地(低地);外力(风力、流水等)作用将沉积物搬运过来填充其中,形成肥沃的平原。专家这样猜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13题。1图示地区最典型的地貌是( )A移动沙丘 B喀斯特地形C冲积平原 D盆地地形2限制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 B交通C光照 D政策3图示地区的地形地貌类型,最可能形成丰富的资源类型是( )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

105、资源太阳能资源A BC D解析:1.B2.B3.B第1题,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地区位于云贵高原区,最典型的地貌是喀斯特地貌。第2题,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地质条件复杂,交通不便。限制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交通,B对。该地降水丰富,不是制约因素,A错。光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小,C错。政策支持发展,不是制约因素,D错。第3题,喀斯特地貌类型多种多样,造型奇特,形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地势落差大,水量丰富,水能资源丰富。下图为某半球某河流一沙洲头大小变化图,读图完成45题。4关于沙洲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多在流速较慢的河段形成B多在上游河段形成C多靠右岸形成D多靠左岸形成5如果该河流年平均水位没有太大的变化,则20062010年沙洲头大小的变化说明( )A此时段沉积作用明显B航运条件得到改善C上游地区水土流失加剧D地转偏向力变大解析:4.A5.B第4题,河流上游河段往往地势起伏大,流速快,不易形成泥沙沉积,而中下游河段一般地势较为平坦,河流流速缓慢,泥沙沉积,易形成沙洲。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河流向右偏转,河流右岸侵蚀严重,左岸可能有泥沙沉积,南半球相反。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沙洲头逐渐变小,说明河流侵蚀和搬运作用加强,沉积作用减弱,因此河道可能更加开阔,泥沙沉积减少,航运条件得到改善。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