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王立群读史记讲稿第20讲 借刀杀人.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3069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王立群读史记讲稿第20讲 借刀杀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王立群读史记讲稿第20讲 借刀杀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王立群读史记讲稿第20讲 借刀杀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王立群读史记讲稿第20讲 借刀杀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王立群读史记讲稿第20讲 借刀杀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四队中学王立群读史记讲稿第20讲 借刀杀人.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0讲 借刀杀人画外音:上一集讲到,在主父偃当齐国国相时,齐厉王自杀了。加上赵王告发主父偃接受贿赂,主父偃被投入狱中。爱惜人才的汉武帝本不想杀了主父偃,但是,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公孙弘却别有用心地站了出来。他暗示汉武帝如果不处死主父偃,天下人就会认为是汉武帝为了将齐国封地收回,故意指使主父偃逼死了齐厉王。那么公孙弘为什么极力主张处死主父偃呢?汉武帝会听从公孙弘的意见吗?主父偃能躲过这一劫难吗?其实公孙弘的话太厉害了,如果说是个天平,天平的两边一边是死亡,一边是赦罪,那么公孙弘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天平死亡那一边投上了最后一个砝码,让天平迅速地向死亡倾斜。换句话说,公孙弘的这句话是主父偃下地狱的一道咒

2、语,这个公孙弘话一出口,汉武帝相信了,主父偃就被汉武帝处死了。那么,主父偃被杀究竟有哪些因素呢?第一,赵王的告状。这是主父偃翻车的诱因,导火索。第二,树敌太多。主父偃这个人八方树敌,倒行逆施,散金断交,导致他最后无人替他说话。其实主父偃的话是可以讲的,因为为什么呢,其实齐厉王和他姐姐的这种乱伦关系是完全可以拿到桌面上讲的,而且如果查一查的话,主父偃也不过是奉公办事,并没有逼杀他。但是因为没有人替他说话,汉武帝并不了解齐厉王自杀的全部真相。第三,公孙弘的谗言。公孙弘的谗言可以说是致主父偃致死的一记勾手拳,这一拳算是击中了他的要害。第四,汉武帝的冷酷。汉武帝的冷酷大家千万不要忘掉,汉武帝是个非常冷

3、酷的人。画外音:公孙弘的这一番话让汉武帝最终下定了决心,处死了主父偃,一代奇才主父偃就这样死了,公孙弘借汉武帝之手除掉主父偃,借刀杀人的毒计被公孙弘运用得炉火纯青。在公孙弘几十年的官场生涯中,主父偃会是唯一的刀下冤魂吗?公孙弘除了陷害主父偃外他还陷害过谁呢?公孙弘借刀杀人并不是初犯,公孙弘其实是留有案底的,他其实借刀杀人的事情公孙弘做的不只一次,他前面还有一次,那一次是他和董仲舒。我们前面有一集叫董生献策讲董仲舒在汉武帝继位以后上了天人三策,也就是讲天和人关系的三道策文。这个天人三策中间最重要的是两句话,就是罢黜百家,表彰六经。天人三策上过以后,汉武帝非常信任董仲舒,就想重用董仲舒,但是公孙弘

4、心里头嘀咕起来了。公孙弘嘀咕什么呢?我们讲过公孙弘的家底,公孙弘多大开始上学?公孙弘从四十岁才开始从猪倌读书啊,而董仲舒是从小就学习的。董仲舒的经学功底远在公孙弘之上,所以公孙弘深知董仲舒的才学远在他之上。第一,董仲舒的才学在公孙弘之上;第二,董仲舒看不起公孙弘的人品,曲学阿世。所以,公孙弘就想办法要把董仲舒给除掉,他怎么除掉呢?他给汉武帝提了一个建议,他说董仲舒是胶西王国相的唯一合适人选。这个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哥哥叫刘端,胶西王刘端这个人是一个非常坏的诸侯王,他坏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他在他的胶西国的国内任意杀人,多次违犯汉朝的法律,所以到了最后大臣们都忍无可忍,纷纷上书要求汉武帝严惩胶西王,汉武

5、帝念手足之情不愿意杀他。汉武帝不杀他最后想了个办法怎么办呢,就把他的胶西国的领土给他削了,给他砍了一半领土,这一砍,刘端就更火了。刘端一火,这个胶西王刘端就做什么呢?消极怠工,他那个胶西国的仓库坏了,他也不修,让仓库里的东西就露天堆放随意地烂,然后他把他的王宫的大门给堵着,开了个小偏门,他经常还玩什么呢?玩失踪,一弄国王就失踪几天,谁也找不到了,他跑到其他的国家改变姓名到处胡窜,就是这么一个人。而且胶西王刘端还有一个特点,这个家伙特别聪明,因为按照汉朝的规定,一个诸侯国的国相和高官是中央政府给它任命的,中央政府任命的高官呢这个胶西王总想办法把他除掉。两手,他就找你的毛病,找着罪名一上奏,杀。找

6、不着罪名怎么办呢?下药,把他毒死。所以胶西国虽然是个小国,两千石的高官在胶西国被杀的一下子几十个人。就在这种背景下,公孙弘说董仲舒适合做胶西王的国相,汉武帝一听挺好啊,董仲舒是个大儒啊,是个大知识分子啊,是个大专家,好了,让董仲舒去了。其实公孙弘的主意是什么呢?两条,第一,不能让董仲舒留在中央政府,因为董仲舒的才学,董仲舒的能力,一旦留在中央政府可能是公孙弘巨大的威胁。再一个,你给他派到胶西国去,没等多少时间,胶西王就会把董仲舒给做掉,这不就借刀杀人了吗?他是这样想的,结果汉武帝就把刚刚上了天人三策的董仲舒一下子就给派到了胶西国。但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个胶西王刘端虽然作恶多端,但是他对董仲舒却是

7、格外尊重,这倒是奇了怪了。他不但没有杀董仲舒,而且对董仲舒是毕恭毕敬,不过董仲舒倒是很聪明,他知道这个不被杀只是暂时的,所以董仲舒在胶西国待了没多长时间,董仲舒辞官不干了,官辞了,所以董仲舒算是躲过了一劫。主父偃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主父偃是被他杀掉了。画外音:根据史记记载,董仲舒一直看不起公孙弘的为人,因此公孙弘非常慷慨,从此便对董仲舒怀恨在心,但是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并没有记载主父偃曾经对公孙弘做过什么失礼过分的事,那么主父偃到底是怎么得罪了公孙弘呢?主父偃和公孙弘到底如何结怨的呢?主父偃曾经向汉武帝提过非常有名的两个对策。第一,建朔方郡。是主父偃提议在河套地区建朔方郡,朔方郡建了以后可以减

8、少从内地向它运粮草的困难,这个建议大臣们反对,公孙弘坚决反对,只有汉武帝支持主父偃。主父偃这个建议是多数服从少数,通过了。这是公孙弘和主父偃唯一的一次冲突,而这个事从他俩看都是为了国事,本来是为了国事,但在公孙弘的心里他不这样想,他觉得主父偃抢了他的风头,这是第一件事。主父偃做的第二件大事,就是行推恩策。这是汉武帝时期非常有名的一个政策,叫推恩策。什么叫推恩策呢?主父偃觉得他说古代的诸侯国它很小,方圆几百里几十里就是个小诸侯国,它人口少,兵力少,它不能造反。现在的诸侯国动不动几百里甚至方圆上千里,那么大的一个诸侯国它实力很强大,那么到一定的时候它就可能造反,像七国之乱。主父偃建议啊,他说你最好

9、采取什么办法呢,他说现在诸侯王少则十几个儿子,多则几十个儿子,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的儿子一点儿没有。他说你这样,你下一道命令让诸侯王把他的土地平均分给他的儿子,他十个儿子分十份,二十个儿子分二十份,然后儿子再以后呢有了孙子再分给孙子,让每一个诸侯的后代都有自己的封地,表面上是给他们恩惠,实际上是把大诸侯国变成中诸侯国,中诸侯国变小诸侯国,这样任何一个诸侯国都不可能再有实力对抗中央政府。这是主父偃一生中间最有名的一个谋略,汉武帝非常高兴采纳了。但是有一点,主父偃越聪明越能干,公孙弘越是恨他越要杀他。这就像我们上公交车,我们在那儿等车,看到第一班车来了以后大家都想抢上第一班车,未上车之前都希望

10、机会均等,不要尽早关门,也上我能够挤上去。一旦上了车,看见门口挤的人想法就不一样了,车门早一点关,车早一点开,我早一点到,一个在在站上和在车上他的想法不一样。这说明什么呢?车上,车下,两种不同的位置决定了两种不同的立场、两种不同的思想,车上的既得利益者总想保持自己的利益,这就是人性的自私和偏狭。而公孙弘现在是已经坐上了东方快车,你想想公孙弘现在已经是做了副丞相了,已经上了东方快车了,如果这个时候让主父偃上了东方快车,那么这个东方快车上的谋杀案谁杀谁很不好讲啊。而就在公孙弘琢磨着怎么算计主父偃的时候,机会来了,就是齐厉王自杀了。画外音:主父偃提出的两个重大建议被汉武帝欣然接受,主公孙弘深深感受到

11、了主父偃对他的威胁。但是当时公孙弘担任御史大夫,他的出道比主父偃早,职位也比主父偃差很多,这种官阶上的明显差别不是刚刚得势的主父偃一时半日能够赶上的。公孙弘作为御史大夫,一朝的副丞相,权倾一时,他为什么会介意一个小小的主父偃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公孙弘下定决心一定要置主父偃于死地呢?主父偃跟公孙弘他俩这个地位关系非常微妙,论资历,论官品,论声望,公孙弘作为外朝的副丞相都在主父偃之上。但是论权力,公孙弘反而还没有主父偃的权力大,这是因为汉武帝时期汉武帝害怕丞相的权力过大,汉武帝实行内外朝制,这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内外朝制。就是汉武帝把外朝的丞相、御史大夫副丞相原来这一帮人叫做外朝的官员,本来汉

12、武帝是和这一帮人商量国家大事的,现在汉武帝反过来了,他把主父偃,把给他写了一道奏章得到提拔的这一帮人加了一个官衔叫侍中,然后就留在自己的身边,就和这些人商讨国家大事。这就是专制制度的产物,皇帝和谁商量国家大事谁的权力就大了。你虽然是个丞相,但是我不找你商量国家大事,他虽然是个普通的一个侍中,但是我和他商量国家大事,他有参与权他有知情权,等我们都商量好了交给你丞相执行去吧。丞相一下子就从决策人降为执行人,决策人就是内朝,执行人就是外朝,所以主父偃他的资历,他的声望,他的官品,都不及公孙弘,但是,主父偃是内朝之人啊,公孙纺是外朝之人啊。这种内外朝制的区别导致主父偃其实权力很大,公孙弘在某些程度上还

13、没有主父偃的权力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公孙弘要杀主父偃就是势在必行的了。因为杀掉一个就可以减少一个政敌啊,他已经把主父偃看成是自己的政敌了。所以公孙弘借齐厉王自杀事件一定要置主父偃于死地,这就是公孙弘和主父偃结怨的开始。画外音:主父偃表现出来的才气逼人一方面让他觉得汉武帝的宠爱,另一方面也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最终公孙弘借汉武帝之手除掉了主父偃。但是,汉武帝是位聪明绝顶的君王,他真的没有看出公孙弘借刀杀人的诡计吗?公孙弘表面和善,背地里却阴险狠毒,是个妒贤嫉能的伪君子,于是在他借刀杀人的诡计下,董仲舒被降职,主父偃旗息鼓被杀。以汉武帝的眼皮底下上演了一出公报私仇的好戏,汉武帝是少有的一代英主,

14、难道他就没有看穿公孙弘借刀杀人的阴谋吗?尽管有公孙弘的谗言,但是生死大权还是在汉武帝的手中掌控着,汉武帝到底出于什么考虑非要处死一个他非常欣赏的人呢?那么下面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汉武帝看穿了公孙弘借刀杀人的用心吗?汉武帝很聪明啊,一代英主,一代明君,汉武帝看穿公孙弘借刀杀人的用心了吗?从理论上看两种可能,第一,看穿了。第二,没有看穿。那么到底是看穿还是没有看穿,以我来看,没有看穿。为什么?汉武帝是个个性非常张扬的人,他是一个眼里揉不得沙子的人,他要是知道公孙弘要利用他来杀主父偃的话,那么汉武帝早就把那个公孙弘先宰掉了。汉武帝岂能被他人所利用啊,这是决不可能的,所以我认为汉武帝看穿公孙弘的可能性很

15、小,而且我们从后来历史来看汉武帝一直宠信公孙弘啊,他没有看穿。这么一代明君,反而给公孙弘给忽悠了,太可悲了,一代明主,一代明君,反而被公孙弘给忽悠了。那么还有一个问题,在杀主父偃的问题上汉武帝为什么不出面保护主父偃呢?他既然那么信任他,把他作为一个内朝的大臣,他为什么不保护他,他完全有能力保护他,他说不杀就不杀了,他为什么非要杀他呢?我想这里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齐厉王的自杀、赵王的告状,代表了一种势力、一种舆论,就是齐厉王自杀以后这个诸侯王啊纷纷动荡不安起来,害怕一个一个被汉武帝收拾掉,所以诸侯的不满让汉武帝感到了是一种威胁。所以这个时候汉武帝就想借一件东西,借什么呢,借主父偃的头。中国历史上

16、当皇帝的借大臣的头太多了,这一次就是汉武帝要借主父偃的头平息诸侯王的不满。大家知道唐玄宗为什么要杀杨贵妃?唐玄宗在逃蜀的路上遇到他的御林军要造反,这个时候为了自保他只有借杨贵妃的头才能平息御林军的叛乱,这种事情太多了。其实这个时候汉武帝考虑的不是主父偃该不该杀,而是主父偃要不要杀,这就是汉武帝不保护主父偃而要杀主父偃,他一方面受了公孙弘的蛊惑,另一方面,他也要借他的头来平息诸侯王的不满,两个原因导致他根本不出手相援。这样一来,主父偃就必死无疑了,非死不可。皇帝想借你的头,你敢不借?你不借也不行啊。所以从这件事情我们看出来,主父偃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献了一个推恩策,解决了诸侯王的问题,而最后主父偃死

17、也就死在诸侯王动荡不安不满意了。可见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命运之环总是如此相成又相悖,这就是历史的规律了。那么司马迁是如何看待这件事情的?司马迁作为一个历史的真实的记录者,司马迁对这件事情看得太清楚了,所以司马迁在平津侯主父列传里,因为在史记中间公孙弘和主父偃两个人是在一个传记,这叫合传,在一个传记中间司马迁写了这么几句话,“杀主父偃,徙董仲舒于胶西,皆弘之力也。”杀这个主父偃,把董仲舒迁到胶西国做国相,这都是谁的力量啊?公孙弘的力量。司马迁确实很伟大,这两句话就是历史的审判,是正义的宣判。至于主父偃是不是小人,该不该杀,这件事情既难回答也好回答。主父偃确实是小人,那么公孙弘就不是小人了吗?再说,

18、小人在武帝一朝何止主父偃一人啊,何况小人和君子只是对人才的一种道德判断,并非是对人才能力的一种判断。小人不一定无才,君子也不一定就有才,而且一人之身既有小人的基因也有君子的基因。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这个时候他可能是小人,换一个环境他就是君子,我们很难说因为主父偃是小人他就该杀。至于主父偃本人,大半生啊,主父偃是北漂四十多年了,很可怜啊。他从齐地跑到北边的燕国、赵国、中山,北漂四十多年,大半生受穷受苦,谁也不看重他,谁都要欺负他,谁都讨厌他。所以他认为自己受苦太多了,一旦得志他就太张狂了。即使是因为自己的张狂被杀他也在所不惜,主父偃是这样一个人,而人生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接力赛,有时领先有时落后,但你

19、只要在路上你就有机会。及时行乐就像是一支兴奋剂,它能够点燃你幸福的华彩,但也可以加速你生命的衰败,所以人还是应当有一些节制,像主父偃这样一旦得志毫无节制,所以主父偃他的下场很惨。画外音:从主父偃的惨死我们会发现汉武帝对待人才有着很奇怪的态度,他一方面千方百计地招揽人才,同时又毫不犹豫地残杀人才。但是冷酷的汉武帝偏偏对公孙弘一直很偏爱和宠信,公孙弘为人处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为什么他能觉得汉武帝的宠爱呢?西汉一代政权并非天授,而是从战场上冲杀得来。所以,皇帝为了确保自己的皇位,一方面承认大臣的功劳,另一方面却在不断地残杀大臣,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了汉武帝时期。武帝对大臣的冷酷无情和他的求贤若渴一样有

20、名。公孙弘是武帝十三位丞相中唯一善始善终,最后老死在丞相之位上的宠臣,伴君如伴虎,公孙弘的为人又高明在哪里?为何他能够独得善终?至于公孙弘就比主父偃高明得多,公孙弘最大的本领,两个字:固宠。公孙弘最大的本领就是他能够保住汉武帝对他的宠信,这是大本领啊,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大家都知道伴君如伴虎,你待在那个皇帝的身边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句话说错立马就是死罪。而公孙弘竟然能八十多岁老死在丞相的位置上,始终能得到汉武帝的宠信,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当然,公孙弘过去吃过亏,我们过去讲过,公孙弘第一次被选进来的时候出使了一趟匈奴,汉武帝不高兴就把他打发走了。第二次再被选进来的时候,他接受教训了,第一次被

21、打发走是他没处理好,所以第二次他处理得就巧妙多了。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公孙弘晚年,就是他死前一年,汉武帝这一朝出现一个重大事件,什么事件呢?就是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赐两个人先后叛乱,淮南王跟衡山王的叛乱是武帝之朝的一个大事件。当这个事件发生的时候,公孙弘因为有病正在家里养病,和他其实毫无关系,但是公孙弘却想得非常多。他说我身为丞相是辅佐皇帝处理朝政的,现在竟然出现了叛乱,他就赶快在病中哆里哆嗦给皇帝写了个奏章,提了两件事的要求,第一,辞封,就是把封我的这个平津侯我辞掉吧。第二,让位,我这个丞相的位置让出来,找一个有能力的人去干。这就是公孙弘非常高明的地方,公孙弘真愿意辞封让位吗?绝不是,姿态。

22、这是个姿态。结果这个章表上去以后啊,汉武帝非常感动,马上回了一道圣旨,不但不同意他辞封让位而且赏了他很多东西,还给了他一个长长的假期,你好好养病,养好病继续上班,这一下子公孙弘才彻底放心了。所以过了几个月公孙弘病好了继续上班,第二年,八十岁的公孙弘病死在丞相的宝位上。这是汉武帝一朝五十四年十三位丞相唯一的一位善始善终者。其实要说起来汉武帝犯了一个很低级的错误,汉武帝是很能够识别人才的,但是他没有能够看穿公孙弘,你作为一代皇帝连自己的丞相都看不清不是个很低级的错误吗?为什么呢?道理也很简单,汉武帝太自负了。越是自负的皇帝越是自以为是,越是自以为是就越是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这就是一代明君的悲剧。所以汉武帝被公孙弘忽悠了十几年,这个事情的过错就在汉武帝性格上的自负,一点意见都听不进。所以啊,齐厉王的事件最终的结果是齐厉王死了,主父偃也死了,公孙弘保持了自己的地位,但是武帝朝像公孙弘这样的重臣是非常少见的,比如有一个文人,他的名气绝不比公孙弘小,但是汉武帝没有把他当作一个重臣来看待。那么这个人是谁?请看下集琴挑文君。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