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30188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8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5讲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5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3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管理。(3)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4实质: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5评价(1)积极影响: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消极影响:执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导致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二)新经济政

2、策1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起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2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工业: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行国家资本主义。(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特点(1)管理方法手段: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经济体制方面: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4实质:在公有制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影响(1)经济:经济恢复,为实现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2)政治:巩固了工农联

3、盟和苏维埃政权。(3)理论:探索出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一)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背景(1)苏联的建立:1922年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2)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3)苏联处于帝国主义的包围和威胁之下,为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必须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4)苏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缺乏民主传统,斯大林有浓厚的专制独裁意识。2形成(1)工业化之路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

4、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局限: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2)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状况:1937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影响:为工业化解决了粮食、原料、资金问题;但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3)形成: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影响通过实行全盘的农业集体化,苏联政府终于能够像在工业领域一样,以指令性的计划控制农业生产,保证能够从农业中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对农业的投入长期不足,导致了苏联农业生产的长期滞后。农业问题越来越成为苏联经济发展

5、中的一个严重问题。马克垚世界文明史核心论点:苏联通过牺牲农业发展了工业,促进了苏联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但由此引发了工农业的比例严重失调,社会矛盾尖锐。 3特征(1)经济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2)政治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3)思想文化方面: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4影响(1)经济苏联模式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发展失去活力。(2)政治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

6、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二)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20世纪50年代,苏联模式显示出更大的局限性。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2)内容领域措施结果农业方面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思想和恶劣气候使苏联农业再度出现危机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政治方面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未找到产生个人崇拜的真正

7、根源,重新陷入个人崇拜的泥淖(3)评价积极性:冲击了苏联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局限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苏联模式。2勃列日涅夫改革(1)改革初期措施:a.内容重点进行工业改革,推行“新经济体制”。b.局限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结果:a.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一定的冲击作用。b.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超级大国。(2)改革后期状况:过分追求稳定,改革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结果: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各种社会矛盾滋生,苏联陷入困境。3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经济:制定发展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

8、。政治:a.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b.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c.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d.将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2)影响:使苏联社会危机进一步加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的原因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错误地认为资本主义进入最后灭亡的总危机阶段,改变了列宁时期极其有益的探索,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追求纯粹的社会主义,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最终导致苏联的剧变。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核心论点:苏联解体是因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没有认识到苏联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又长期得不到纠正而造成的。

9、【图解历史】“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信息提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四个层面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当时苏俄的物力、财力,对挫败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涉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易错辨析】新经济政策不是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是将发展资本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它是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在部分企业中,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从而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轻巧识记】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信息提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具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点,是苏俄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教材补遗】苏联集

10、体农庄苏联集体农庄又称农业劳动组合,是苏联劳动农民自愿组成的集体经济组织。集体农庄的主要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体庄员所有。土地国家所有,由农庄永久使用。集体农庄实行按劳分配,并允许庄员经营规定的宅旁园地和家庭副业。【图解历史】苏联模式【教材补遗】苏联“秘密报告”即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但是赫鲁晓夫借批判个人崇拜问题而全面否认斯大林的历史功绩,特别是在毫无准备下,采取突然袭击方式,必然造成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思想混乱,同时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不良后果。【图证历史】种植玉米运动信息提取:赫鲁晓夫改革提倡垦荒,盲目开展种植玉米运动,体现了改革必须

11、有科学理论指导的重要性。【知识拓展】全面认识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则是对苏联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侧重点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于工业;戈尔巴乔夫改革则侧重于政治体制。重点一从“理想”到“现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论点】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内忧外患,1918年列宁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最终赢得胜利挽救了革命。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带来政治危机,1921年列宁又实施新经济政策。1925年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针,1

12、928年新经济政策停止,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36年苏联新宪法颁布,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从“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史料一1921年,苏俄的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为此而震惊的列宁曾说:“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史料二1920年11月,苏俄人民委员会发布租让法令,允许外国资本家在苏俄经营租让企业或同苏维埃国家组织合营股份公司。列宁强调要通过租让制发展苏俄经济改善工人生活,同时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管理方法。徐天新、许平、王红生世界通史史料三列

13、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重工业产量只有一战前1913年的20%”“叛乱席卷了全国”说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激化了各种矛盾,导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我们错了”说明列宁认识到了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尝试是行不通的。(2)史料二说明了新经济政策的租借制及实行的目的。(3)史料三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后产生了积极效果。【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

14、学知识,说明在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上,列宁的指导思想有何变化。试答:(2)依据史料二,归纳“租让制”的含义,据史料二归纳苏俄这一举措的目的和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试答:(3)你如何理解史料三中“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的含义?说明“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就是一个重大的突破”。试答:【提示】(1)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2)含义:租让或租赁国家不能经营的企业。目的:改善工人生活;学习外国技术。特点: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联)的国民经济得到恢复

15、和发展。说明:列宁突破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理论的束缚,找到了一条符合苏俄(联)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历史追问】依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是否使苏俄(联)经济又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理由是什么?试答:【提示】否。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之下进行的,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区别“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逐

16、步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1从阶级关系看:新经济政策的目的在于寻求社会主义经济与小农经济的结合点,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工农联盟奠定新的经济基础。2从管理体制看:新经济政策意味着一种主要运用商品货币关系和经济核算制作为经济杠杆的新管理体制。3从经济运行机制看:新经济政策意味着摒弃了由国家直接组织生产和分配产品的经济形态,走上了由国家有计划地调节市场的商品经济形

17、态。4从社会发展道路看:新经济政策实质上是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径,即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国家通过发展市场经济,利用商品货币关系,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新道路。重点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苏联模式【论点】苏联模式是伴随着苏联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而逐步形成的。其特点是:(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形成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工业上优先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保工业。(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史料一有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道:“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

18、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当作殖民地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史料二【史料解读】(1)史料一说明在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问题上,斯大林的理论与实践出现了背离。(2)史料二图一显示斯大林依靠行政手段干预经济发展,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图二显示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重失调。【问题思考】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斯大林为实现工业化而在农业上采取的措施。结合史料二简要评价苏联模式。试答:【提示】措施:农业集体化。评价:积极影响为苏联发展重工业提供资金和廉价的农副产品,促

19、进工业发展,加快苏联工业化进程;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消极影响从农民身上收取的东西太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效率,浪费了资源;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也压抑工人生产积极性。1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1)小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以及缺乏民主传统是其基本原因。(2)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对集中人力、物力和加强无产阶级专政的客观要求,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都是造成权力过于集中的重要客观因素。(3)封建专制、封建思

20、想残余的存在则是个人迷信盛行及个人专断的社会文化基础。2苏联模式的影响及教训(1)影响积极方面: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苏联模式开辟了一种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消极方面:后期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2)教训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从本国国情出发。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制定政策必须考虑人民的利益,注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重点三社会主义改革与挫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历程及结果【论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

21、未从根本上冲破斯大林体制的束缚,从而使改革陷入困境。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对苏联模式的彻底否定,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都没能妥善解决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历程、特点史料一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19541960年,先后开垦4 000多万公顷荒地。这期间,全国的粮食产量增长了50%以上,其中1/3就是由这些新开垦的土地提供的。但由于经营和管理不善,加上粗放耕作,到20世纪60年代初,垦荒区提供的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世界现代史资料选辑史料二勃列日涅夫改革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2

22、0世纪70年代初,苏联工业年均增长率为8.4%。第二阶段为20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70年代末,19711975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7.1%,比前五年下降1.3%,其后五年又下降2.6%。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80年代初,1982年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8%。史料三关于经济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经济垄断”,只有实行私有化,建立“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恢复社会公正”。1987年通过的、次年生效的国营企业(联合公司)法是改革时期主要的经济法。国营企业法的目的,就是使苏联企业成为自治的、民主的和财政上独立的生产者。摘编自肖明戈尔巴乔夫改革及其本质【史料解读

23、】(1)史料一体现了赫鲁晓夫改革的重要措施是开垦荒地、扩大产粮区。史料信息“粮食呈现下降趋势”“到1964年,苏联便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粮食”说明苏联的粮食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2)史料二中三个阶段的增长率,从横向看呈增长趋势,说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从纵向看,数据递减,说明苏联经济出现严重下滑。(3)史料三主要从所有制形式、经济体制、国有企业改革等角度说明并评价戈尔巴乔夫改革。【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试答:(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其原因。试答:(3)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戈尔巴乔夫经济

24、改革进行评价。试答:【提示】(1)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脱离实际,盲目决策;农业经营管理落后,耕作方式简单粗放。(2)趋势:经济发展迟缓,进入停滞时期。原因: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对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阻碍了改革进程;推行霸权主义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个人作风专断。(3)打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垄断”,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通过立法的形式,使国营企业成为独立的生产者,把企业推向市场,这都是必要的。但实行完全私有化,建立所谓“真正的市场经济”,破坏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是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历史追问】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赫鲁晓夫、勃列

25、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都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吗?试答:【提示】否。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1相同点(1)都是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2)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3)改革过程都脱离了苏联的实际。(4)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2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苏联社会陷入危机指导思想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的改革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造内容从农业开始,重点在农业领域重点在工业,而且是重工业领域涉及经济和政治领域

26、结果造成了苏联的混乱造成了苏联经济的全面滑坡经济继续滑坡,导致了苏联解体1缺陷(1)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有利于推动对僵化模式的改革,但造成人们思想混乱,增加了改革的阻力。(2)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的做法,忽视了对经济困难的充分认识,阻碍了改革的进程。(3)戈尔巴乔夫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太快,导致国内局势逐渐失控(直接原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阻力重重)。2教训(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处理好政策、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2)社会主义改革必须走改革开放和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3)社会主义改革必须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为宗旨。研真题引领航向

27、1(2018高考江苏卷T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命题点:二战后苏联的改革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解析:选C。结合材料信息可知,1957年苏联的工业体制改革并不是简单撤销一些工业部门,而是在地方设立经济行政区进行管理,这一做法体现了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政府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的意图,C项正确。结合史料信息

28、可知,这一举措只是在工业领域里进行,而不是整体的变革,A项错误,排除;材料强调苏联调整工业部门的经营管理权,而不是摒弃其原有的经济政策,B项错误,排除;无论是中央政府领导还是地方领导,这些工业部门的性质都是公有制,D项错误,排除。2(2016高考江苏卷T19)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政府在各地组建了数千个拖拉机站。每个站配备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造成这一后果的主要原因是()命题点:苏联经济发展中的问题A农村缺少机械操作员B农业正在进行集体化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 D农庄没有土地所有权解析:选C。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每个站配备

29、一批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大提高”不符,故排除;B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题目中随着苏联“一五”计划的深入,农业并没有明显增产的现象反映了苏联模式下,国家片面发展重工业,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导致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的史实,故C项表述正确;D项的表述与苏联的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的史实不符,故排除。3(2015高考江苏卷T19)“20世纪50年代,苏联科技人员发明了连续铸钢法,铸出的钢锭比传统方法质地均匀,且能将产量提高1/10到1/5,因而被28个国家买去专利。但直到1980年,苏联自身只有11%的钢锭采用此项技术生产。”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命题

30、点:苏联经济发展中的问题A制度变革激发技术创新 B计划经济制约技术转化C科技交流不受冷战影响 D经济模式决定科研方向解析:选B。20世纪50至80年代,苏联处于斯大林体制下,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故B项正确。此时,苏联的制度并未发生变革,故A项错误。冷战格局下,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科技交流受到很大影响,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与科研方向无关,故D项错误。练模拟能力提升1(命题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特点)俄国苏维埃政权建立后至1940年间,一段时期内布尔什维克实行粮食征集制,并进一步把对粮食的征集变成了对所有食品的征集。这一时期是()A国内

31、战争时期 B新经济政策时期C德军入侵时期 D农业集体化时期解析:选A。根据材料“布尔什维克实行粮食征集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国内战争时期,列宁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余粮进行征集,故选A项。2(命题点:新经济政策的特点)1921年7月,为了燃料供应,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这些煤矿采煤量占到顿巴斯总采煤量的11.9%。这表明苏维埃政府()A部分恢复了“战时共产主义”的做法B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有限C注重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D加速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解析:选C。材料“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不是“战时共产主义”的做法,故A项错误;“为了燃料供应

32、,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无法说明实施新经济政策的效果,故B项错误;“苏维埃政府建立了顿巴斯小煤矿利用委员会,把小型煤矿出租给私人。这些煤矿采煤量占到顿巴斯总采煤量的11.9%”属于利用国家资本主义的做法,故C项正确;“1921年7月”还没有到工业化的阶段,故D项错误。3(命题点:苏联模式的特点)以下是苏联时期出现的一则小幽默,其内容意在讽喻。这表明当时的苏联()某年苏联工人代表团访问美国苏问:这是谁的工厂?美答:福特的。苏问:这是谁的汽车?美答:工人的。某年美国工人代表团访问苏联美问:这是谁的工厂?苏答:工人阶级的。美问:这是谁的汽车?苏答:斯大林的。A

33、言论自由基本缺失 B特权之风普遍盛行C产业结构严重失衡 D经济体制高度集权解析:选D。从两国工人的回答可以看出苏联工人认为汽车是斯大林的,工厂是工人阶级的,反映了当时苏联的经济体制高度集权,故选D项;美国工人代表团访问苏联时,工人是可以自由回答问题的,排除A项;苏联工人认为汽车是斯大林的,工厂是工人阶级的,反映了当时苏联的经济体制高度集权,而不是特权之风,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产业结构,排除C项。4(命题点:赫鲁晓夫改革的弊端)下图为19541963年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赫鲁晓夫农业改革()A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 B利用了自然环境因素C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D是新

34、经济体制的体现解析:选C。据材料“苏联玉米种植面积和玉米产量统计图”可知,玉米种植面积达到最大时,玉米的产量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不结合当时苏联实际情况,盲目扩大耕地面积,造成水土流失等环境恶化,故选C项。5(命题点:勃列日涅夫改革影响)下表反映了苏联1965年及1975年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灌溉土地面积(万公顷)农业总产值(亿元)农民月工资(卢布)1965年980883531975年1 6601 228120苏联农业的发展得益于()A抓住第三次科技革命机遇B农民劳动积极性有所增加C美苏争霸中实际超越美国D农业集体化起到促进作用解析:选B。第三次科技革命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开始了,

35、故A项错误;经过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给了农民和集体农庄一定自主权,农民劳动积极性有所增加,故B项正确;材料说的是苏联农业和农民问题,“美苏争霸中实际超越美国”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基本完成了,故D项错误。6(命题点: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影响)美国人的研究认为,勃列日涅夫后,苏联在第三世界政策上出现新动向,降低了对第三世界的义务、减少对东欧盟国的承诺,要盟国提髙自力更生程度等。这种动向的出现()A源于苏联实力的相对下降B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C表明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D彰显了苏联的大国战略解析:选A。勃列日涅夫后,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原因就在于军备竞

36、赛消耗了大量资源,苏联实力相对下降,承担不起更多的义务与承诺,故选A项。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南京二模)1919年3月,列宁在俄共(布)党纲草案中讲道:“俄共将力求尽量迅速地实行最激进的措施,来准备消灭货币”,要求“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这一认识()A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B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C直接导致苏俄政权陷入内忧外患的困境D为新经济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依据解析:选A。由材料中时间“1919年”可知当于苏俄处于三年内战时期,根据材料中内容“准备消灭货币”“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可知,此政策为苏俄的“战时

37、共产主义”政策,推行此政策是为了适应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故选A项。2苏俄从1919年2月开始每人每天由国家定量分配粮食,6月,全国各地的集市买卖被查禁,市场被取缔。有些城市居民不得不悄悄去农村用口袋背粮回来,于是“背口袋”活动盛行起来。“背口袋”活动盛行从根本上反映了()A取消自由贸易的政策不得人心B农民未认真遵守余粮收集制C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解析:选D。由材料“1919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时苏俄采取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采取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因此俄国兴起了“背口袋”活动。人们背着口袋往城市运粮,莫斯科居民所需粮食的2/3是这些人解决

38、的,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存在弊端,故选D项。3(2020徐州抽测)列宁在回忆录中说:“当我们渡过了,而且是胜利地渡过了国内战争的最重要的阶段后,我们就遇到了苏维埃俄国内部最大的危机。这个危机不仅暴露了相当一大部分农民的不满,而且也暴露了工人的不满。”为解决农民不满,布尔什维克()A推行余粮收集制B征收固定粮食税C实行农业集体化 D提高农产品价格解析:选B。本题考查了新经济政策。根据“渡过了国内战争的最重要的阶段后,我们就遇到了苏维埃俄国内部最大的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导致苏俄国内危机的原因是战后继续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余粮收集制是“战时共产主义”政

39、策的内容,排除A项;实行农业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排除C项。列宁解决危机的措施是通过实行新经济政策,征收固定的粮食税,而不是提高农产品价格,排除D项。故选B项。4(2020常州一诊)列宁曾说:“我们并不是孤零零地生存在世界上,我们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B通过指令计划管理经济C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自主权D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解析:选A。据材料“是作为世界经济的一员生存在资本主义国家体系中”可知,列宁承认市场的作用,主张一定程度上恢复资本主义,“对部分企业实行租让制或租借制”体现了列宁的这一思想,故选A项。5新经济政策

40、实行初期,列宁提出:“同社会主义比较,资本主义是祸害。但同中世纪制度、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列宁的用意是()A欲建立计划经济体制B论述西方生产方式值得借鉴C防止资本主义的弊端D应充分肯定市场经济解析:选B。材料“同小生产、同小生产者涣散性引起的官僚主义相比,资本主义则是幸福”反映的是列宁赞成“资本主义”中的积极成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采用了资本主义中的积极因素,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是对西方生产方式的借鉴,故选B项。6(2020泰州联考)瞿秋白(18991935)在赤都心史中写道:“回忆二三月间,我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现在丰富多了,可

41、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业之故很不稳。然而大概而论,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工厂工资大增,废劳动券而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十月革命的胜利 B新经济政策的实行C赫鲁晓夫的改革 D苏联模式的形成解析:选B。根据材料“劳动券而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可知,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该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故选B项。7国内战争时期,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联)()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B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C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

42、策D制定经济政策存在随意性倾向解析:选C。题干反映苏俄(联)政府从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再到集体农庄,农业政策在近十年做了三次调整以适应形势需要,故选C项。8下表是19301932年乌克兰地区粮食产量和征粮量(乌克兰每年向苏联中央政府上交的粮食量)统计表。时间粮食产量(单位:万吨)征粮量(单位:万吨)1930年2 2907801931年1 7607001932年1 280770这表明当时苏联()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存在重大失误B农村经济建设深受西方经济危机影响C农民为国家经济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D新经济政策的实施难以恢复国民经济解析:选C。据表格可知,19301932年,乌克兰地区在粮食产量下降的

43、情况下,征粮量无明显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苏联正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这说明农民为国家工业化作出巨大贡献,故选C项。9下图反映了19281932年间苏联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此时期()A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B把工业作为建设的重点C农业生产规模大幅缩小D民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解析:选B。19281932年苏联尚未实现工业化,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19281932年间工业在苏联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的比重远远超出农业,这说明国家优先发展工业,故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工业的发展,而非农业生产规模,故C项错误;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人们生活水平长期没有明显改善,故D项错

44、误。10第聂伯河水电站于1939年建成,该水电站由苏联和美国技术专家设计,美国通用公司承揽,借鉴了加拿大阿达姆伯克水电站与拉加贝尔水电站的建设经验。第聂伯河水电站的修建说明()A苏联模式蕴含新经济政策因素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C美、苏合作共同抵御经济大危机D苏联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解析:选A。材料中第聂伯河水电站“由苏联和美国技术专家设计,美国通用公司承揽”并且借鉴了加拿大的经验,说明这一时期,苏联充分利用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源,吸收了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故选A项。11(2020淮南二模)苏联时期有这样一则笑话说,斯大林在办公室发现了老鼠,他跟加里宁省主席抱怨这件事,后者想了一会

45、说:“你干嘛不立个牌子上面写着:集体农庄?这样一半老鼠会饿死,另一半则会跑掉。”这则笑话体现了()A西方国家实施和平演变B帝国主义对苏联经济的封锁C苏联经济体制弊端凸显D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巨大成功解析:选C。由材料中笑话内容可知“集体农庄”降低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的消极影响,体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故选C项;材料中笑话是斯大林与加里宁省主席之间的对话,反映了苏联苏联模式下集体农庄的弊端,与外部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的和平演变、外部帝国主义对苏联经济的封锁均无关,排除A、B两项;由材料中笑话可知,苏联农业集体化造成农业发展缓慢,粮食减产,D项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12(2020

46、无锡期中)“在经济上,赫鲁晓夫建立了地区经济委员会,给工厂管理者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这表明赫鲁晓夫改革()A系统纠正了斯大林体制弊端B深刻改变了经济体系的缺陷C根本上突破了原有经济体制D一定程度上运用了经济手段解析:选D。D项与“赋予更大程度的自主权,并激励他们提高效率和利润,以求放松集中化的经济管制”相符,故选D项;赫鲁晓夫改革未能突破斯大林体制,排除A、B、C三项。13(2020如皋调研)1955年至1960年,苏联不断扩大地方领导人、企业经理、厂长的权力;还批准各加盟共和国拥有对本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基本建设、财政资金、工农业产品价

47、格等方面的决策权。上述措施旨在()A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B解除大部分小企业的国有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以及“苏联不断扩大地方领导人、企业经理、厂长的权力”可知,这是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改革内容,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地方经济的自主权,故C项正确。14(2020中原名校质检)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在俄罗斯有人认为“勃列日涅夫时代”是苏联历史上的“停滞时期”,有人认为是“黄金时代”,有人认为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时代”,有人认为是“隐含新危机的时代”。由此可见,关于“勃列日涅夫时代”的认识()A代表了俄罗斯社会共同的认知B随着认识角度的拓展日

48、趋全面C有绝对肯定和绝对否定的倾向D缺少对俄罗斯历史的整体认识解析:选B。据材料“苏联历史上的停滞时期有人认为是隐含新危机的时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经济滑坡,因此是“经济停滞”时期,但在与美国争霸中处于攻势地位,因此为“黄金时代”,由此可见,对于勃列日涅夫改革认识更加全面,故选B项。15.对右图漫画中的改革,解读正确的是()A缓解了政治经济危机B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C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D导致了联盟全面解体解析:选D。由漫画中“改革”“多党制、私有化”等内容并结合史实判断可知,漫画反映了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改革导致苏联全面解体,故选D项;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缓解苏联的政

49、治经济危机,导致苏联解体,排除A项;苏联斯大林时期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排除B项;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确立了世界军事霸权,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6(2020镇江模拟)抚今思昔,研究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对我国的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列宁曾提出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列宁文稿材料二作为苏联领导人之一的布哈林主张“必须发展各类工业”,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对于实现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他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认为,如果将用来购买汽车和机器的资金用来购买布匹,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

50、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在工业化建设上,斯大林明确表示决不能放慢速度,必须竭力加快速度。斯大林用强制的办法,使农民的一半收入交给国家,“一五”计划时期,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据陈仲丹墙头政治现代外国宣传海报解读整理材料三改革必须是全面的、深刻的,绝不能像勃列日涅夫时期进行的改革那样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也不能像戈尔巴乔夫那样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整编自苏联兴亡史论(1)材料一中的公式蕴含什么深意?该深意在经济领域付诸实践的表现是什么?(2)材料二中布哈林和斯大林在工业化建设问题上有什么不同主张?(3)据材料三

5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有哪些?解析:(1)第一小问深意,据材料一“普鲁士的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社会主义”得出;第二小问实践,据材料一“列宁曾提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答案。(2)据材料二“优先发展轻工业,用轻工业赚回来的资金建设重工业”“苏联就会在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资本主义包围面前处于手无寸铁的状况”“他主张本国节约”“从农业吸收的资金占用于发展工业所需资金的三分之一以上”等信息结合所学归纳。(3)据材料三中“浅尝辄止、半途而废”“左右摇摆、朝三暮四”“改革要有目标、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得出答案。答案:(1)建设社会主义,应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成果。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2)布哈林主张先轻后重;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布哈林主张本国节约;斯大林主张农业服务于工业。(3)原因:改革不彻底;没有明确目标;放弃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严重的国内民族矛盾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