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不善于捕捉有效信息,对材料缺乏准确理解1)失误探因 阅卷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阅读能力和古文水平不高,造成不能将材料中的核心信息加以提炼,不能找出材料和教材的结合点,没有读懂试题,很难作出正确判断。2)纠错蓝本例1 下列从图中提炼到的历史信息中,合理的有 ( ) 它是中国最早的“金融股” 它反映了中国近代交通业的发展 它反映了当时工商业的发展 它说明清政府已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A B C D 解析 本题易错选C,原因在于解读历史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综合能力较差。通过“川省川汉铁路有限公司”可知是中国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正确;通过“股票” 可看出工商业的发展,正确;通过材料可以看出是
2、股票、但不能得出是最早的“金融股”,不正确;股票的出现不能说明清政府已废除“重农抑商”政策,不正确。 答案 A3) 走出误区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所谓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去获取书面信息(含文字、图表等);并结合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筛选、验证、加工从而形成新的认识,并且在阅读时绝对不能断章取义,先人为主,要全面、细致地了解试题的内涵。4)成功应用例1 1934年6月荣宗敬在一封信上说:“弟经营纺织业三十余年,困难未有甚于今日者。外厂竞争,农村破产,纱销呆滞,而所担负之统税、利息两项,年在千万以上。现状如斯,何能持久?”你从中能得到的信息符合史实的有 ( ) 外国资本操控市场 国民政
3、府征收重税 农村手工业纷纷破产 民族工业空前艰难 A B C D2、把握不住材料主旨,对材料的运用及知识迁移能力差1)失误探因 材料主旨是揭示中心问题的关键词,阅卷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材料的核心信息把握不准,缺乏对材料的粗读,细读,不能把材料的信息与设问紧密联系起来,知识迁移能力差造成难得高分。2)纠错蓝本【例1】 中华文明,有着丰富而又深刻的思想内涵,精神文明的发展与政治息息相关。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说文解字)。“杀身成仁”,“主忠信,徙义,崇德也”(孔子);“舍生取义”(孟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
4、),“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孔子)。材料2: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囚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该思想自由之明效也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孑L论1902年材料3:有人说,中华文明的演进,是物质文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请回答:(1)概括材料1中古代中华文明的思想内涵。(2)思想自由,是文明演进的重要原因。材料2中战国时期出现思想自由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种“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就材料3中的观点,请你以春秋战国时期文明发展为例加以论证。解析 该题第(1)问要属于概括要点类,注意读懂材料,提
5、炼要点。要求点要全,面要广,注意问题的角度和层次。第(2)问为材料问答题,需要概括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解答。第(3)问是观点论证题,结合所学为观点找出论据。答案 (1)内涵:人文精神(或以人为本),忠信、崇德、尚群,中和。(2)原因:社会大变革。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3)铁器的使用,推动了农业的发展,进而带来整个文明的进步。3)走出误区 抓材料主旨,获取解读有效信息解答非选择题的五步曲。(1)读。阅读理解材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目的前提,一般采取读两遍的方法。第一遍通读材料,粗知要略,理解立意主题。第二遍根据问题再回头读材料。(2)找。最大限度找到有效信息,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关键。(3)想。根据题目要求,不仅要回想教材内容,更要领会命题立意,即试题立意思想观点。(4)答。组织答案是具体操作的核心环节。包括审题,规范组织、按分作答等几个方面。(5)查。认真检查,看观点是否正确。论点与材料是否一致。论证是否充分,要点是否齐全,力争将过失性失分降到最低程度。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