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知识点一体温平衡及其调节1.体温调节过程图解:2.关于体温调节的四点提醒:(1)温度感受器接受的适宜刺激为“温度的变化”而不是“冷”与“热”本身。(2)体温的相对恒定是机体产热与散热动态平衡的结果。当外界环境温度低时,产生的热量多,散失的热量多;当外界环境温度高时,产生的热量少,散失的热量少。(3)在发高烧时,人体的产热不一定大于散热,除非病人的体温在继续升高,如果体温保持不变,则产热仍然等于散热。(4)在寒冷环境中,机体“减少散热”和“增加产热”都是相对于调节前而言。【思考探究】寒冷时,正常人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从而减少散热。请写出相关的反射弧。(科学思
2、维)提示:皮肤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 正常人体感染病毒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下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体温上升期,甲状腺会分泌激素甲,该激素含碘B.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反射性地收缩有助于上升体温,这是一种神经调节C.高温持续期,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体温下降期,人体汗腺分泌增加,这是一种体液调节【解题导引】(1)看图解:结合体温调节的过程模式图,明确激素甲的名称。 (2
3、)抓关键:解答本题需要抓住两个点,即 “1平衡”体温平衡是机体产热量与散热量相对稳定的结果。 “2调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分清各过程属于何种调节。【解析】选D。体温上升期,产热大于散热,机体产热量增加,由图可知激素甲可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该激素含碘,A正确;由图示可知,体温上升期,人体骨骼肌反射性地收缩,增加产热,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B正确;高温持续期,由于体温持续维持在38.5 ,说明机体产热等于散热,C正确;体温下降期,即产热量小于散热量,此时人体汗腺分泌增加,增加散热量,该过程属于神经调节,D错误。【素养探究】母题追问(1)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上题图中甲除可代表甲状腺激素外,还可代
4、表什么激素?提示:肾上腺素。(2)科学思维归纳与概括患病毒性感冒发热时,我们都会产生冷的感觉。请依据题图及相关信息试解释其原因。提示:病毒刺激机体细胞产生的致热性细胞因子会导致机体体温调定点上调,机体处于正常温度(37 )时,低于调定点温度,相当于受到寒冷刺激,机体会产生冷觉。【素养迁移】(2019全国卷)下列不利于人体散热的是()A.骨骼肌不自主战栗B.皮肤血管舒张C.汗腺分泌汗液增加D.用酒精擦拭皮肤【解析】选A。在寒冷条件下,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可以产生大量热量,从而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A项符合题意;皮肤血管舒张,通过血管向外辐射的热量增加,有利于人体散热,B项不符合题意;汗腺分泌汗液增加,
5、汗液的蒸发可带走大量热量,有利于人体散热,C项不符合题意;用酒精擦拭皮肤,酒精容易挥发,有利于人体散热,D项不符合题意。【补偿训练】冬天,当由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时,人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体温下降 机体耗氧量降低 皮肤血管收缩 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B.C.D.【解析】选D。在寒冷环境中,皮肤冷觉感受器兴奋,兴奋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会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量减少,以减少散热;同时,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新陈代谢加快,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知识点二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水平衡:(1)调节过程图解:(2
6、)下丘脑在水平衡调节中的作用。感受刺激:含渗透压感受器。分泌功能: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神经中枢:调节水平衡。传导兴奋:能够将兴奋传到大脑皮层。(3)抗利尿激素:分泌:下丘脑神经细胞。释放:垂体。作用: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4)其他排出途径:由皮肤、肺、大肠排出。2.无机盐平衡(以Na+为例)过程及特点:(1)调节过程图解:(2)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排出量几乎等于摄入量。【思考探究】1.高烧患者在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的过程中,临床主要表现为大量出汗,以增加散热。请分析该过程中,机体抗利尿激素含量如何变化?(科学思维)提示:上升。2.海难事故中较长时间漂浮在海面上的人,喝海水会导致
7、越喝越渴,为什么?(科学思维)提示:海水中含有较多的Na+,喝海水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较多的Na+进入原尿,导致水分重吸收困难,使更多的水随尿排出,导致喝海水越喝越渴。 如图为正常人在快速饮入1 L 清水或等渗盐水后的尿流量和血浆渗透压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饮入大量清水后,代表尿流量和血浆渗透压变化的曲线依次是a、cB.当饮入一定量的等渗盐水后,血浆渗透压基本不变,代表尿流量变化的曲线是dC.若曲线d代表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则此过程中抗利尿激素分泌将会增加D.若曲线c代表血浆渗透压的变化,则在这个过程中人体渴感形成并逐渐增强【解题导引】(1)解题关键:明确清水、等渗盐水与血浆
8、渗透压的大小关系。饮入1 L 清水后血浆渗透压会减小,饮入等渗盐水后血浆渗透压基本不变。(2)知识储备:明确血浆渗透压与尿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血浆渗透压升高,尿量会减少,反之则增多。【解析】选D。饮入大量清水后,血浆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尿量增加,A项正确;饮入等渗盐水后,血浆渗透压不变化,尿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B项正确;曲线d表示血浆渗透压增加,则抗利尿激素分泌量会增加,C项正确;曲线c表明血浆渗透压先下降,后逐渐恢复,人体不会产生渴感,D项错误。【素养探究】母题追问(1)生命观念物质与能量观0.9%NaCl溶液是血浆的等渗溶液,血浆中NaCl的质量分数是否为0.9%?提示:不是。血
9、浆的渗透压主要与血浆蛋白和无机盐离子有关,血浆中NaCl的质量分数应小于0.9%。(2)科学思维分析与综合正常人在快速饮入1 L等渗盐水后,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Na+浓度的变化是否相同?此时醛固酮分泌量如何变化?提示:不相同。细胞外液Na+浓度增加较多,此时醛固酮分泌量会下降。【方法规律】失水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的三个“比例”(1)失水的比例大于失盐的比例: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水相对缺少,结果是口渴、尿少。(2)失盐的比例大于失水的比例: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相对过剩,结果是尿多。(3)失盐、失水的比例相差不多:细胞外液渗透压无变化,结果是尿量正常。【素养迁移】(2019全国卷)当人体失水过多
10、时,不会发生的生理变化是()A.血浆渗透压升高B.产生渴感C.血液中的抗利尿激素含量升高D.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降低【解题导引】解答本题应抓住以下关键知识:失水 过多 胞外液渗 透压升高【解析】选D。当人体失水过多时,会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兴奋,下丘脑一方面将信号传导给大脑皮层,产生渴感,另一方面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并由垂体释放,血液中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升高,从而使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增强。【补偿训练】如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结构。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细胞外液 渗透压升高甲乙
11、 抗利尿 激素丙尿量 A.食物过咸时人体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 B.结构甲中存在感受器且抗利尿激素在结构甲细胞中合成 C.图中体现了激素的分级调节 D.结构乙除了释放抗利尿激素外,还能够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解析】选C。图示为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调节过程,其中甲表示下丘脑,乙表示垂体,丙表示肾小管和集合管。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增加,A正确;下丘脑中存在渗透压感受器,而且能合成抗利尿激素,B正确;图示不能体现激素的分级调节,甲合成的激素没有控制乙合成激素,而是甲合成的激素由乙释放,C错误;垂体能释放抗利尿激素,另外还能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正确。【课堂回眸】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