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某学说以“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该学说应是()A先秦儒学B黄老学说C两汉经学 D宋明理学解析:选D。根据材料“以圣人为最高境界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将儒学哲学化,上升到“理”的高度,通过明理达到由凡入圣的境地,故D项正确。2(2020淮安模拟)在唐代,有人认为佛教“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故不宜敬奉”。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
2、的社会基础较为薄弱B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抵触C儒家伦理不被社会所重视D佛儒两教思想出现融合趋势解析:选B。材料中佛教的传播方式和其对君臣、父子关系的态度,说明当时佛教与儒家宣扬的思想是相抵触的,故选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佛教的社会基础,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的传播,并未说明当时社会对儒家伦理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与儒学的格格不入,不是二者的融合,排除D项。3.(2020镇江模拟)近期,中国考古专家在新疆吐峪沟石窟寺发掘出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写本残片(见右图),卷首写有“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同时出土的文物还有后汉、隋等时期的佛经残片,有汉文,也有回鹘文。这反映出()A玄奘西行凿通了
3、中原与西域交通B佛经翻译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C雕版印刷术促进了佛教文化传播D丝绸之路从汉至唐长期保持畅通解析:选B。材料“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和“后汉、隋等时期的佛经残片,有汉文,也有回鹘文”说明佛经翻译推动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故B项正确。4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玄学家主张的是清谈或玄谈。其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玄学产生的主要社会因素是()A门阀士族垄断仕途 B社会动荡与政治黑暗C佛教对儒学的冲击 D传统儒学的理论局限解析:选B。根据材料“玄学是魏晋时期思想文化的标志性成果”“特征是远离政治,回避现实,无关道德,蔑视俗务”并结合所学知识
4、可知,魏晋时期玄学的出现正是因为当时社会动荡,政治黑暗,故选B项。5程颐认为,君子并不是不追求个人的私利,但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这一思想()A主张人应该去尽力追求私利B体现了“存天理,灭人欲”思想C有利于妥善处理公私的关系D为封建统治奠定了理论依据解析:选C。程颐主张“专门以追求个人私利为目的,则是有害的”,与个人私利对应的是社会集体的利益,即程颐主张追求个人私利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或集体的利益,故C项正确。6“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
5、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这反映了“二程”继承并发展了()A孟子的性善论 B孔子礼的思想C荀子的性恶论 D佛教的天命观解析:选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二程”的观点与孟子的性善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又对孟子的性善论有发展,故A项正确;孔子的“礼”指克己复礼,故B项错误;“二程”认为天命之性是至善无疵的,这显然与荀子的性恶论是背道而驰的,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对天命观的相关涉及,故D项错误。7朱熹曾说:“某旧时亦要无所不学,禅、道、文章、楚辞、诗、兵法,事事要学,出入时无数文字,事事有两册。”他的这种读书经历()A导致了主流意识的混乱 B反映儒学开始走向衰落C践行了知行合一的主张 D为理学的发展做了
6、铺垫解析:选D。通过题干可知,朱熹对书籍的涉猎非常广泛,这就为他以后提出“格物致知”做了铺垫,故选D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一直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一直是持续不断的发展的,排除B项;题干中提及了朱熹“知”的方面,没有提及其“行”的内容,排除C项。8(2020扬州模拟)宋代理学家所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氏的儒学相比,其重点不在政治哲学上,而在伦理道德上;与先秦的元典儒学相比,其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说明宋代理学()A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B否定了先秦孔孟的元典儒学C以构建哲学体系为终极目的D完成了向近代
7、学术体系转型解析:选A。宋代理学家强调的义理与汉代董仲舒儒学相比,重点在伦理道德,这说明宋明理学从内容上发展了儒学;而宋代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这表明宋明理学从形式上发展了儒学,因此宋代儒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发展了儒学,故选A项。9汉代对先秦旧本儒家经书侧重训诂(文字解释),而宋人则抛开旧注,直接往经文中寻求义理,敢于怀疑和独立思考,逐渐形成“理学”或“道学”。这表明宋明理学()A否定汉代董仲舒新儒学 B强调回归孔孟儒学原典C顺应商品经济发展潮流 D利于加强封建专制统治解析:选B。根据“宋人则抛开旧注,直接往经文中寻求义理,敢于怀疑和独立思考”可知,宋明理学更加关注儒学原典,在孔
8、孟儒学原典寻求义理,故选B项。10下面为朱熹所编儿童启蒙读物童蒙须知的内容简表。据此可知,朱熹()标题内容节录衣服冠履“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需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言语步趋“凡为人子弟父兄长上有所教督,但当低首听受,不可妄大议论”读书写字“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杂细事宜“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凡喧闹争斗之处,不可近。无益之事,不可为”A.注重提高民众社会生活水平B宣扬“以民为本”的思想C主张完善官方基础教育体系D倡导“理”性的社会生活解析:选D。材料“皆需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不可妄大议论”“详缓看字”“无益之事,不可为”均告诉人应该“
9、理”性,故选D项。11(2020苏州调研)王阳明说:“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王阳明旨在()A强调正心诚意 B倡导知行合一C论证心外无理 D宣扬格物致知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的“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哉!”可知,王阳明强调理在心中、心外无理,故答案为C项。材料论述的是“心”与“理”的关系,A、B两项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均排除;D项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排除。12(2020无锡一模)宋元至明清,孙悟空的艺术形象变化如下表。这突出反映了()时期宋元明清形象特点神通广大,追求个人享乐,爱憎不鲜明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A.佛教
10、融入中国,影响艺术形象塑造B商品经济发展,社会重视物质享受C市民阶层扩大,个性解放要求增强D儒家思想发展,封建伦理纲常加强解析:选D。“从任性妄为到诚心向佛”体现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理学,不断强化伦理纲常,故选D项;佛教融入中国是在汉代,排除A项;“诚心向佛”不能体现重视物质享受,排除B项;“诚心向佛”不能体现个性解放,排除C项。13水浒传中的人物阮小五曾唱道:“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这反映了阮小五()A极力地宣传民权思想 B受到正统思想的束缚C对农民起义给予褒扬 D倡导推翻封建君主制解析:选B。根据材料“忠心报答赵官家”可知,其忠君思想没有变,故选B项;“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
11、赵官家”与民权无关,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阮小五对农民起义的赞美,排除C项;“忠心报答赵官家”反映的是忠君思想,排除D项。14(2020苏州一模)宋明家具设计扬弃了隋唐壮美华丽的审美走向,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宋明家具设计的价值取向折射出当时()A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B理学已渗入日常生活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天理观念已深入人心解析:选B。据材料“宋明家具设计崇尚简约内敛,讲求秩序和稳定,体现出一种工整而规范的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明理学强调秩序规范,家具的设计理念折射出理学世俗化的倾向,故选B项。15(2020徐州模拟)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
12、唐宋学者把传统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融合。这体现了()A中国文化的发展空前成熟 B中国文化的先进性C中国传统文化居主体地位 D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解析:选D。传统儒家文化的特点就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包容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外儒内法;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对宋明理学以深刻影响,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16(2020常州一模)民族精神是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
13、”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材料二宋儒在学术上坚持求新,张载认为“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理学把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在熔铸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等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理学家在建立体系时,大多经历了“泛滥释老,返诸六经而后得”的过程,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以上材料摘编自郑师渠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
14、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说明“中华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的民族特色”。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的“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可以概括为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可以得出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由“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可以得出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者说是“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第(2)问,材料一、二主要是从理论上说明其具有包容和创新的特色,其中的包容和创新还需要结合所学宋明理学的具体知识点进行理解分析。答案:(1)内涵:天下一家的统一精神、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或“求同存异”的和谐精神)。(2)“包容”:融合先秦以来中国内生的民族精神,接受外来佛教思想的精华,以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包含程朱理学、陆王心学等学术观点不同的流派;“创新”: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将自然、人生、社会融为一体;继承先秦以来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而坚持学术的不断创新,使儒学更具思辨性、哲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