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作业12发达的古代农业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29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商朝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卜问年岁丰歉与求年(求丰年)的记录,如云“用十组猪牛羊祭拜大甲,用十组猪牛羊祭拜祖乙”。此类现象主要表明() A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起源较早B商代社会生产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C商代的农业生产技术有待提高D农业是商朝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解析: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起源于原始社会,故A项错误;据题干材料“商朝甲骨卜辞中,有许多卜问年岁丰歉与求年(求丰年)的记录,如云用十组猪牛羊祭拜大甲,用十组猪牛羊祭拜祖乙”可以得出商代社会生产有浓厚的迷信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商代
2、的农业生产技术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中也没有关于商朝社会的生产部门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B2(2018临汾市统考)诗经周颂载芟中记载“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徂隰徂畛”;礼记月令也有记载“命农计耦耕事”。这说明当时农业生产()A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 B使用耦犁进行耕种C开展精耕细作的农业 D进行集体耕作解析:材料是对当时农业生产劳动场面的描述,与土地利用率无关,故A项错误;耦犁出现在汉代,不符合材料春秋战国时期限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当时的耕作技术,不能反映出精耕细作的特征,故C项错误;材料“千耦”“计耦耕事”反映出当时农业实行集体耕作,故D项正确。答案:D3战国时,长梧地方守
3、护封疆的人对子牢(孔子的学生)说,从前我种庄稼,耕地粗疏马虎,而庄稼收获时也就用粗疏马虎的态度来报复我,我来年改变了原有的方式,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禾苗繁茂、果实累累。材料表明()A战国时生产力已有较大提高B耕作态度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C耕作技术水平低导致了歉收D当时的农业已经出现精耕细作解析:材料表明战国时耕作方式的改变,没有体现生产力的较大提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耕作方式对产量有决定性影响,故B项错误;耕作方式落后导致了歉收,故C项错误;“深深地耕地,细细地平整”符合精耕细作的特点,故D项正确。答案:D4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朝代夏商
4、周秦汉魏晋宋元称谓臣、人、众、野人夫、仆田客、部曲佃客、庄客、农户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的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解析:一方面,农民称谓变化的典型标志是从井田制下集体劳动的“众”到土地私有制下以家庭为单位劳动的“户”;另一方面,农民身份的变化导致其称谓的变化,而身份变化的根源在于生产关系的变化,因此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意不符,排除。答案:A5(2018海口市调研)据史料记载:“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这说明() A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B古代举办
5、婚礼都在秋收后 C古代妇女的经济地位有所提高D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解析:据材料“中国古代举行婚礼大多在秋冬之交。夏小正言二月,殆因农业经济社会交易物品,必在秋收冬藏之际。农忙既毕,女家始肯令之适人”可以得出小农经济限定了人们生活规律,故A项正确;古代举办婚礼都在秋收后有绝对化的倾向,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古代妇女的地位的信息,故C项错误;农业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是男子,女人是农耕的主要劳动力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A6(2018黄山市检测)徐光启农政全书记载:“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此说法成为土豆传入中国
6、的重要证据。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孤证不立,该书不能成为土豆传入的证据B土豆传入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C中外贸易扩大推动了土豆的传入D当时国人物质生活深受西方影响解析:土豆确实是在明朝中后期传入中国的,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正好可以与这段史实相印证,故A项错误;土豆等外来高产经济作物的种植,必然有利于中国种植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B项正确;土豆的传入是西方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的结果而非中外贸易扩大的产物,故C项错误;国人物质生活深受西方影响,这是发生于近代以后而非古代中国的史实,故D项错误。答案:B7国语中说:“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从中可以推断出()A
7、材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B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生产部门C当时手工业和商业被官府垄断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确立解析:据材料中的“公”“大夫”“士”等可知与之相关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A项错误;手工业开始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是在原始社会末期,B项错误;国语记载的是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历史,据“工商食官”可知当时手工业和商业被官府垄断,C项正确;D项从材料中推断不出来。答案:C8汉代帝王下葬都用“珠襦玉匣”,形如铠甲,用金丝连接。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由此可知汉代()A丝织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B汉代丧葬出现奢靡
8、浪费的社会风气C丝织业发展与封建礼制实现有机融合D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丝织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等级化等方面的内容。此题容易错选A项,原因在于使用“金缕玉衣”“银缕玉衣”等丧葬习俗体现了穿戴者身份的等级化,但丝织业的发展适应了社会层次化、礼制的需要,而不是促进,排除A项;题干材料侧重强调等级而不是奢靡浪费,排除B项;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答案为C项。答案:C9据记载,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作坊多配有专门“技工学校”,工匠要根据不同的工种接受期限不同的技术训练和学习。秦代均工律中就规定“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这主要说明古代官营手工业
9、()A注重新技术的研究与传承B强化了对技术市场的垄断C注重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D具有严密的产品制作工序解析: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现象。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对生产技术人员注重技能培训,旨在保证官营产品的质量,故选C项。材料体现了重视技术的传承,但是不能说明重视新技术的研究,A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技术的垄断,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对技术人员的技能培训,D项错误。答案:C10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这可以论证出当时() A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B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 C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D制瓷
10、业已出现雇佣关系解析:据材料“清代乾隆八年,唐英所著的20幅陶冶图说描绘了制瓷业的20道工序;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可以得出当时制瓷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不能说制瓷工序繁琐工种混杂,故A项正确;故B项错误;材料“景德镇的浮梁县志又记载了22种制瓷业工种”不足以说明瓷都景德镇制瓷业发达,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关于制瓷业已出现雇佣关系的信息,故D项错误。答案:A11(2018南充市统考)明清时期,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这反映了()A官营手工业已经衰落B家庭手工业面向市场C民营手工业开始发展 D小农经济已经破产解析:材
11、料体现的是民营手工业发展,而非官营手工业,故A项错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达推动了手工生产品商品化,故B项正确;民营手工业在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小农经济并未破产,故D项错误。答案:B12(2018怀化市模拟)明代后期在景德镇的部分民窑中出现了“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的现象,这说明当时的私营手工业()A不存在人身依附关系B.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C孕育着雇佣劳动关系 D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解析:“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反映了民窑的工人对工场主的人身依附,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生产规模的问题,故B项错误;“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体现了工人与工场主的雇佣关系,故
12、C项正确;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它是手工业生产向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过渡的准备阶段,与题干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后期起,古老的骆驼商道有了一条对等的海路。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方便、大宗、价值又高,能提高船东的利润。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自然风格、雄浑的气质与彩绘的装饰。宋瓷则追求纹饰低调、比例均衡、形态流动、冷色系的单色色调,体现轮廓、釉色和纹饰完美整合,流露出一种文化孤芳的排外心理。元朝青花瓷的诞生是泉州穆斯林商贾和景德镇窑主共同推动的,接纳了西南亚地区(中东
13、)的传统审美价值。明朝青花瓷工艺改进并流行。清初,珐琅彩进入中国,使瓷器用色逐渐涵盖彩虹的所有缤纷。1718世纪欧洲传教士和商人频繁往来于欧洲与中国,世界开始聚焦中国。耶稣会士的中国报告和以拉丁文翻译的儒家经典,陆续在法国出版,欧洲掀起了一股“中国热”。中国瓷器的造型风格、优良质地及瓷器上的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1769年,英国玮致伍德建立陶厂,此后引进机器生产,并采用新式转印技术。他不仅采用景德镇的精密分工制度,还推出创新的管理方式和现代商业经营事项,如市场调查、报纸广告等。18世纪中期后,熟悉中国的欧洲商人开始反驳耶稣会士描述的理想化形象,指出中国的官吏腐败衰
14、弱的一面。西方知识分子很快转而反对中国,觉得不该把它视为西方社会的榜样;同样的,欧洲人也停止把中国瓷当成典范。18世纪末,欧洲瓷业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也与西方势力上升、前进成为全球重心的时序相互对应。摘编自罗伯特芬雷青花瓷的故事中国瓷的时代、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从唐朝至清朝中国瓷器业发展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18世纪中国瓷器在欧洲命运的变化,并分析导致该变化的原因。(13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瓷器成为新途径的首选”可知,瓷器成为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根据材料“唐代瓷器注重异国情调接纳了西
15、南亚地区(中东)的传统审美价值”可知,瓷器与外国文化紧密相连;根据材料“图案花式和绘画深受欧洲人喜爱,欧洲各国作坊加以仿造”可知,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根据材料“将中国瓷器逐出国际市场,这与中国在世界事务上划时代的衰退同步进行”可知,瓷器与中国的国力衰退有关。第(2)问,第一小问“变化”,阅读材料可知,古代中国的瓷器深受欧洲的欢迎,到了近代,中国瓷器逐渐退出国际市场;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抓住“17、18世纪”,时代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西方经历工业革命,国力蒸蒸日上,而中国不改进技术、政治腐朽,瓷器随中国国力的衰弱退出世界舞台。答案:(1)特点:瓷器是中外贸易的主要商品;具有时代特色;
16、瓷器工艺演进与中外文化技术交流密切关联;影响了欧洲瓷业发展和欧洲文化;后来衰落,其发展变化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运的兴衰。(12分)(2)变化:由被欧洲仰赖到被逐出欧洲市场;由被欧洲追捧到被冷落等。(4分)原因:欧洲作坊大量仿造瓷器;工业革命后欧洲制瓷业的生产技术、组织管理和商业运行均有革新;欧洲对中国认识发生变化;明清以后,中国瓷器业虽有工艺发展,但没有出现革命性变化等。(9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犁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整地工具,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推广,铁铧犁也取代了商代的青铜犁,大大提高了耕地能力。到了汉代,铁犁或牛耕成为农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主要标志之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一
17、种操作灵活轻便、适合山间谷地使用的蔚犁,这种犁的出现为唐代的曲辕犁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曲辕犁可以改变牵引点的高度,控制犁地的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既提高了耕作效率,又提高耕地质量。宋元时期的耕犁是在唐代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和完善的,犁身结构更加轻巧,耕地效率更高。我国耕犁至此完全成熟。摘编自陈文华农业考古综合材料与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耕犁与农业耕作技术”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需有史实依据)。(12分)解析:题干要求围绕“耕犁与农业耕作技术”并结合所学知识来作答。可以从“耕犁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来
18、入手拟题;史实依据可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宋元时期”耕犁技术的进步给农业带来的变化来回答;最后总结出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古代农业经济的发展的结论。答案:评分参考分值要求1210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106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64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40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