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中地理教案:第一单元 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第二课时)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及其应用一、 教材分析: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四季更替、五带等自然地理现象。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二、教学目标:六、 通过动画演示,能归纳并且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七、 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八、 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应用正午太阳高度三、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计算方法、应用四、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五、教学方法图例分析,自主归纳六、学生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
2、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七、课前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投影仪等,给学生分发学案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提问考查上节课相关知识点课本14页材料: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在“阳光花园”购买了一套位于一层的住房。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发现阳光全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疑惑,那天看房时,小院内阳光充足,怎么才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赵亮分析原因吗?(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使地球表
3、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因时因地而变化。这种变化可以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来定性地描述。昼夜长短反映了日照时间的长短;正午太阳高度反映了太阳辐射的强弱。、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当地地方时为12时,白昼的一半。【补充】直射光线的画法:过地心和晨昏线垂直、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flash动画演示】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教师点播时刻确定,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即确定,此时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在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确定一点,让太阳直射点
4、作回归运动,观察在直射点运动过程中,该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同一地点】学生归纳(老师补充):两种情况:回归线以外(假如为40N)则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当直射点位于北纬2326该地的个、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直射点往南移,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到了南纬2326最小,然后直射点往北移,正午太阳高度再开始变大,到北纬2326有达到最大。回归线之间:直射某地时,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具体过程如10N 直射点由北纬2326向南移动,其正午太阳高度变大,到10N最大,达到,然后直射点继续向南移,其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到南纬2326达到最小。直射点有南纬2326向北移,其正午太阳高度再变大
5、,到到10N最大,达到90,然后直射点接着向北移,到北纬2326,继续变小,然后再循环。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某地,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在赤道与北纬2326之间的,当直射点在南纬2326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赤道与南纬2326反之。【同一时刻】距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如:,当太阳直射北纬2326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整个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当太阳直射南纬2326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而整个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H=90-两地的纬度差(该地的地理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同减异
6、加)【举例学生练习:】见学案: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是10N,北京( 120E 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亚马孙河口(50W 0)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呢?【注意:正午太阳高度只与纬度相关与经度无关】、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hHL确定房屋的朝向:北回归线以北的房屋大多坐北朝南,南回归线以南的房屋大多坐南朝北。确定楼距:【相关知识:一年中影子最长的时候,只有不遮光,则一年中均有阳光】尤其是回归线以外,北回归线以北,计算冬至(12月22日)的影长,南回归线以南,计算夏至(6月22日)的影长 ,如图所示:H为正午太阳高度 L 为楼距 h 为楼高公式为:h/L =tanH 。H热水器板正午太阳光线热水器夹
7、角的调整:如图所示:从图中可以判断 +H=90 H=90- 两地的纬度差则=| 地理纬度- 直射点|(四)思考练习 见学案:北京的热水器与地面的最大夹角为多少?是什么节气?最小夹角为多少?是什么节气?一年中调整的最大幅度为多少?试推出。总结:本节的主要内容是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计算公式和应用,都是重点内容,一定要掌握其规律,理解灵活运用。(五)课下作业 见学案:30N处,楼高为25米,楼距为25米,则一年中约有几个月挡住太阳光?预习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和四季与五带的更替。课堂小结:本节课重在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通过其应用进一步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相关知识。十、教学反思:学生正确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用更直接的方法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