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3届高一年级第三次历史月考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礼记王制规定:大诸侯国设三卿,都由天子任命,次一等的诸侯国也设三卿,其中二卿由天子任命,一卿由国君任命,小诸侯国设有两卿,都由国君任命。据此可知,西周分封制( )A蕴含着中央集权的因素 B保证了周天子的专制统治C宗法血缘色彩极其淡薄 D有效限制了地方诸侯权力2、周代“雅乐”实际上是西周的京畿之乐,通过制度的形式推行到各个不同等级的阶级中去,本质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雅乐”的传播( )A孕育了宗法制度 B实现了思想统一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推动了文化认同3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传说中的五帝嬗
2、递和尧舜禹的禅让都是纯粹出于公心,即所谓“公天下”;禹传启,把原属于部族内部的传递,变为父子相传,古人谓之“家天下”。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A王权神秘色彩的强化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C家国同构观念的萌生D继承人的品德优良4、下面两幅地图反映的最直观的信息是A国家从分裂到统一B土地从国有到私有C君权从分散到集中D官吏从世袭到任免5、汉武帝时期,国力强盛,一统天下,开创了中国的治世局面。武帝在位54年,先后任用13位丞相,其中不乏功臣子孙,但他们中大多数政绩平平。其原因最有可能是A分割相权政策的实施B察举选拔人才的缺陷C武帝对诸侯国的忌惮D行政中枢权力的嬗变6、下表为唐朝科举考试考生的三种来源。由此可见
3、,唐朝的科举考试()A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B彻底消除了贵族特权C是自上而下的选拔制度D保证了人才选拔的公平7、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南宋宁宗时,已快亡国,皇帝时时下手条,当时称为“御札”,这激起群臣愤慨,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这从本质上说明( )A群臣对即将亡国的不满 B南宋末期君主专制加强C宋代相权仍有传统地位 D群臣对宁宗专制的不满8、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 )A使地方保有较大的权力B加强了中央对地
4、方的控制C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D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9徐中约指出,“这样一种高度的集权,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辈足智多谋的君主统治下尚能运转良好,一旦最高首脑踌躇徘徊时,这艘国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约着重强调( )A晚清君主统治脱离国情 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铭记C皇帝勤政事关国家存亡 D皇权专制暗含统治危机10.梭伦把“好的政府”解释为“平衡公民互相冲突的利益”,后来的哲学家叔本华把它归纳为“不要伤害任何人,但要尽力帮助所有人”。为此,梭伦在改革中A.帮助工商业奴隶主获得更多的权利B.帮助平民避免沦为奴隶的可能C.尽力维护各个阶层的利益,避免冲突D.赋予平民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11、为
5、保障财物的流转,罗马法中先后出现了口头契约与诺成契约。口头契约指当事人用特定的语言经问、答而订立的契约,如在仪式或言辞上稍有差错,契约便不成立。诺成契约指当事人表达出双方同意的信息,无须经过特定的仪式而订立的契约。这一转变A.有效避免了交易的欺诈 B.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推动罗马法学高度成熟 D.沉重地打击了贵族特权12、在古希腊的斯巴达,包括国王在内的所有男性公民实行共餐制;所有六十岁以下公民都有随时服兵役的义务,无论是平民还是贵族都成为重装步兵的一员。这些措施( )A体现了城邦公民普遍平等B有利于培养公民集体观念C保障了城邦公民的自由权利D开辟了民主政治的新路径13、春秋时期,郑国正卿
6、子产、晋国大夫赵鞍皆下令将刑书铸在鼎上,将其公之于众;古罗马十二铜表法通过后,被公开在集议场的墙上。这些做法A打破了贵族的司法垄断B使平民阶层获得立法权C标志着贵族政治的瓦解D完善了东西方法律体系14、梭伦改革时期,只有前三个等级的公民才能参加四百人会议,到克里斯提尼时代,按照地域部落划分为十个地区,每一地区选举50人,组成五百人会议。这一变化反映出A地域不平等取代出身不平等B血缘关系和贵族政治的弱化C选举范围和选举人数的扩大D小国寡民体制遭遇严重危机15、古代罗马法关于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以及人法、物法、诉讼法的体系,一直成为今天西方欧美国家民事立法的依据。以上材料评述的是罗马法的A.背景B.目
7、的C.性质D.影响16、德意志君主立宪制是复杂的民主,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如图所示。下列各项对此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启蒙思想对德国影响较深B封建残余势力起根本作用C君主立宪制明显不切实际D民主化进程没有充分体现17有学者指出,我们今天看到的美国,既有集权又有分权,既高度集权又高度分权,做到这一点非常困难,很难把两方面平衡起来。美国能做到既统又分是因为A宪法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B实行了总统共和制的行政体制C建立了良性的权力运行机制D采取了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原则18、试论法国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及启示中分析道:“(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饰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
8、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试图A说明法国没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基础B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的原因C强调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D肯定法国大革命对社会的成功改造19、太平军内部在攻下金陵后对于天王的某一作战计划有这么一段对话:(秀全)曰:“既都金陵,欲图河北疾趋燕都。”罗大纲则曰:“欲图北,应先定南九省,无内顾忧若悬军深入,犯险无后援,必败之道也。”最终,太平军这一作战计划的实施A侧面反映了洪秀全保守的战略B加剧了太平天国内部的分歧C客观上为西征胜利奠定了基础D重创了湘军缓解了天京之围20、1880年,薛福成
9、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开设工厂 协定关税 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ABCD21如图摘自点石斋画报,图中作者评论:日人无礼扰我中土,幸有李傅相大度包容,重申和议,乃犹多方要挟赔费而外,兼索割地。泰西各国闻而不平,遂于四月十四日中日换约之期,各派兵舰赴烟观看。日使知众怒难犯,不得不降心相从,而中日之和局遂成。这反映了当时A清政府仍存天朝上国观念B民众呼吁列强保护弱国C国人以传统观念解读战争D列强对华利益争夺加剧22、1901年8月,清政府规定乡会试分三场进行
10、,分别考中国政治史事论、各国政治艺学策、四书五经。作出这一规定,说明清政府是为了A实行君主立宪B大力引进西学C挽救统治危机D实践维新思想23、下表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局部),表中清军兵力配置情况反映了对外 对内 1857年底,英法联军占领广州,清廷未派援军收复广州 大批军队集结于南京周围 1858年5月,英法舰队列阵于大沽口外,相对峙的清军约1万人,援军不过6000 大量军队驻扎于江南、江北大营。曾国藩军营、胡林翼军营等处兵勇更多 1860年4月,英法联军次第占领舟山、芝罘、 大连湾,清军未做任何抵抗,福山、金州相峙的清军仅以千计 对付山东、河南、安徽等地捻军的兵数以万计 1
11、860年8月起,英法联军猖獗于大沽、天津,直犯北京,此处清军总兵力20万,真正机动作战的不过5万余人 太平天国战场上,除被打垮的江南大营6万兵勇外,能机动作战的兵力达10万之巨 据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整理A清廷的本质决定其战争政策B洋务派奉行剿抚并用的方针C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人民起义D东南地区成为中外争夺焦点24、1913年,时报时评商界何以反对南方兵事?盖兵事一起,商人之损失无限。此不独中国之商人然也即外国商业亦甚望贸易之国处于平静之地位,安居乐业,勿复惊扰。且商业凋零,则人民均受其影响,故彼等之反对亦有不得已之苦衷。这反映了A民主革命进程阻力较大B实业救国思想影响深远C革
12、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D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二、非选择题(共3题,25题:24分,26题:12分,27题:16分,共52分)25(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自朱元璋以来,明代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十分严密的监察体制。都察院、十三道监察御史、六科,各司其职又互相纠察,由此构成了一张纵横交错的监视网络,皇帝可总其纲,监督协调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明朝台谏官对国家政令的制定和执行有“各陈所见,直言无隐”之责,不仅可以参与议政,而且在具体实施中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台谏官不仅参与铨选、考选各级官员的全部活动,而且还有弹劾百官的权力。都御史及监察御史的举劾权尤重,举劾的形式,可以“露章面劾,或封章奏劾
13、”,也可各陈所见,共同举奏。在地方上,提刑按察司为省级执法机构,同时朝廷派出的各道监察御史、巡按御史等都要参与地方要案的审理。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精要等材料二 美国的行政监督系统,包括议会监督、政府内部监督、司法监督和社会监督等。美国没有建立统一的行政监察系统,行政监察的任务被分散在各个部门分别执行,其中并没有设立专门负责行政效能监察的机构。在美国效能监察和廉政监察基本是并重的,提出“好的政府就是高效廉洁的政府”。美国重视政府效能的评估和公务员绩效的考核,并且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估体系。美国对行政效能的监察,虽然没有专门机构负责,但是在实践中却称得上是“多管齐下”,政府绩效法案制度、行政公开制度、
14、预算监督制度、道德规范制度和舆论监督制度,共同构成了完整的行政效能监察制度体系。公职人员受到议会、法院、民众和舆论各方面强有力的监督,因而官僚主义和低效率等情况较少,工作效率较高。西方国家行政监察制度请回答:(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监察体制的特点。(8分)(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美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何进步之处?(12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4分)。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是晚清驻外使节有关近代世界政体大略的综述:地球万国内治之法,不外三端:有君主之国,有民主之
15、国,有君民共主之国。今日之德、日皆君主之国也,与中国无异。美、法,皆民主之国也,其政权全在议院,而(总统)无权焉。英国,君民共主之国也,大约民权十之七八,君权十之二三。民主之国,其法合于盂子“民为贵”之说;然其弊在朋党角立,互为争胜,甚且各校私见而不问国事之损益,则权不一而志不齐矣。君主之国,主权甚重,操纵伸缩,择利而行;然其弊在上重下轻,或役民如牛马,伴无安乐自得之趣,如俄国政俗是也。惟君民共主,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并,最为斟酌得中。摘编自薛福成(1838年一1894年)选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驻外使节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找出其中两个不当之处,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史
16、实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简明。)27、(16分)面对战争带来的惨烈后果,既需反思战争,更需重新认识战争带来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学东渐,近代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在一系列战败之后,中国读书人逐渐被战胜者改变了思想方式,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这类因对抗性互动而产生的概念转移,急剧而彻底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说是天翻地覆的转变,也不为过罗志田走向世界的近代中国材料二 日本除了把台湾夺到手之外,还拿到了中国23亿两的赔款。这等于日本4年的财政收入,等于中国3年的财政收入。日本要是拿
17、这笔款发展经济,用于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用于改善国民的生活,那就很可观了。但它用来扩军,85%的赔款都用于扩军和相关的项目,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只有一部分拿来建了一家钢铁厂。这就导致了日后侵略别国反过来被迫无条件投降的灾难性后果,同样输得很惨。袁伟时甲午战争:没有赢家的结局材料三 凡事都有两面性,尤其在历史这方面,有些事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从直接的影响来看,八国联军屠杀中国的人民,掠夺中国的财物,逼迫中国要战争赔款,还要中国开通口岸以便他们长时期的在经济上压榨中国但从间接的影响来讲,八国联军的侵占行径也同时惊醒了中国这个东方睡狮,让中国人知道了固步自封的危害,也让那些怀着天朝上国思想的老顽固们清醒
18、地认识到,他们的时代过去了,中国必须向世界看齐。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新华网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2)袁伟时认为甲午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2023届高一年级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答题卡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题123456789101112131415答题161718192021222324答二、非选择题(共3题,2
19、5题:24分,26题:12分,27题:16分,共52分)25(24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代监察体制的特点。(8分)(2)据材料二概括美国行政监察制度的特点。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相比,美国近代的监察制度有何进步之处?(12分)。(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当今反腐倡廉应该吸取哪些经验教训。(4分)。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晚清驻外使节对近代西方民主政体的认识找出其中两个不当之处,并运用相关史实予以简要说明。(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语言简明。)27、(16分)(1)根据材料一,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认知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2)袁伟时认为甲午
20、战争的结局是“没有赢家”,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八国联军敲开了中国的国门,也让中国从此开始现代化进程”这一观点的理解。(4分)2023届高一年级第三次历史月考试卷答案124:ADBAD ACBDC BBABD DCBCB CCAA25.【答案】(1)以皇权为核心;体系严密、分工合作;对官员的监察全面、严格;中央监察和地方监察相结合。(8分)(2)特点:有一整套行政监督系统;没有专职的监察机构;监督网络健全,工作效率高;重视并形成完整的评估体系等(8分)。进步之处:美国的监察体制则是在近代资本主义政体下,较充分地体现民意的监察体制;以法律
21、而非君主的意志来规范监察过程和结果。(4分)(3)经验教训:加强廉政制度建设;廉政应以人为本,理性反腐;健全监督网络;强化官员道德教育与引导,加强自律。等等。(4分,两点即可)26. 【答案】示例:不当之处一:把近代德、日等国视为与晚清中国一样的“君主之国”。(2分)说明:君主政体主要有封建君主专制与资本主义君主立宪政体两种。晚清中国属于前者,而近代德、日,其政体虽然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属于后者,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4分)不当之处二:认为“民主之国”(即民主共和制)中的总统无权。说明:美国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着国家的行政大权;法国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在行政
22、方面拥有广泛的权力。二者都是本国国家权力的中心。不当之处三:过分夸大西方国家议会的权力。说明:西方政治注重分权与制衡,如英国,首相实际上对议会负责,但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有权解散议会;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总统、国会与最高法院权力相对独立平等,又互相制约。不当之处四:认为“民主之国”的政治理念与孟子仁政思想相同。说明: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其本质是为统治阶级服务;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现“主权在民”,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不当之处五:对西方政党政治的认识比较片面。说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政治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以美国为例,其共和党和民主党,两党对垒、交替执政,一方面容易造成政治
23、分化、社会分裂,另一方面,两党在本质上都是资产阶级政党,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当之处六:过于推崇“君民共主”说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体,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不同的国家根据国情确立了不同的政体,没有好坏之分。君主立宪制并非“无君主、民主偏重之弊”,如英国君主为“虚君”,而近代德意志帝国皇帝却掌握着国家实权。27.【答案】(1)变化:认识到与外国交往的重要;接受了以强弱分文野的新观念的;对西方的态度从鄙视到平等对待再到尊崇。(6分)(2)理由:对中国而言: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的。对日本而言:战争的胜利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略野心,促使它进一步扩军备战,发动更大规模的侵略战争,最终导致日本战败投降。(6分)(3)理解:一方面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另一方面,战争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