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28129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6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市2020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联考试题(含解析)考试范围:必修一;考试时间:10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选择题共24道,每道2分,共48分)1.柳贯诗文集中说:“大抵家之有乘,犹国之有史,郡邑之有志也。史不修,则国之治乱兴亡,不可得而见;志不纂,则郡、邑之政治得失、人才出处,不可得而见。”这说明A. 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B. 分封制已退出历史舞台C. 宗法家国一体制度的思想D. 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一个家族有自己的家谱,就像一个国家有自己的史书、

2、地方郡县有自己的方志一样,修谱如修国史、纂方志,有利于了解梳理家族的兴衰,体现了宗法家国一体的思想,故C项正确。A项,题干中未涉及儒家教化思想,排除。B项,题干与分封制无关,排除。D项,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且材料中未体现郡县制的作用,排除。2.从血缘意义上说,受到祭祀的祖先应是本族群的直系先祖。然而春秋后,人们在祭祀祖先时,祖先已不单纯具有血缘上的意义。如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这一变化A. 反映了宗法制遭到破坏B. 推动礼乐制度的世俗化C. 加速王权与族权的分离D. 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

3、从“出身于“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因为他们的观念和行为合乎中国的规范,也成为公认的圣人,受到祭祀”说明了“夷狄”地区的舜与文王也成为了“中国”的祖先,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助于华夏民族的发展,故D项正确;宗法制遭到破坏主要体现为嫡长子继承制到破坏,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项错误;礼乐制度的世俗化是指“礼”教与“乐”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族权”与“王权”的关系,故C项错误。3.秦代北方的郡只相当于今天的一两个地区,河东郡就略似今天山西省的临汾、运城两地区;而南方的郡有如今天的一个省或更大,九江郡起初就相当于今天安徽省及江西省的大部。后来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

4、越小,其政区幅员的变化效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变化主要表明A. 统治疆域的扩大B. 北方经济的衰落C. 中央集权的加强D. 政区细化的趋势【答案】C【解析】题干看不出统治疆域的扩大,排除A;南方政区幅员的变化速率比北方要快,这种地域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经济因素造成的,说明了南方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当时北方仍然是经济中心,排除B;南方政区的幅员越变越小,主要为了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正确;D是表象,没有反映实质性的问题,排除。4.教育与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关乎国运兴衰。古代科举制度是传统士人进身之途,但在清末有了重大变化,在拟采用西法十一条折中提出:改变考试的内容、减少中式的名额、废除文科科考。据

5、此说明科举改革意在A. 鼓励经世实学B. 废除中式科考C. 改变考试内容D. 学习西方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近代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很多人认为“兴学育才”是变革政治的先决条件,而兴学育才又须变革科举,即通过改变考试内容和减少中式的名额,逐步废除文科科考,在增加大量西学知识的同时,使原来占主导地位的经书的重要性大大下降,而逐步减少科举取士名额,相应增加学堂出身的名额,最终实现用近代学校教育取代科举制度的目的,因此这时期科举改革意在鼓励经世实学,故A选项正确;这时期科举改革的目的是鼓励经世实学,废除中式科考不是主要的目的,故B选项错误;改变考试内容是这时期

6、科举改革的手段,不是最终的目的,故C选项错误;这时期通过改变考试内容和减少中式的名额,增加大量西学知识,最终实现用近代学校教育取代科举制度的目的,因此学习西方文化不是科举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而是手段,故D选项错误。5.贞观十七年,因地方大旱,朝廷派遣十七道巡察使巡查地方。此外,唐前期还设有诸道采访使、观察使、宣慰使、市舶使、海运使、户口使等几十种官职。这种措施的盛行,表明A. 唐朝地方体制存在严重弊端B. 唐代统治者分散了地方的权力C. 唐代重视地方制度的建设D. 藩镇的存在分化了地方的事权【答案】C【解析】【详解】唐代在地方设立诸多官职并不能说明当时地方体制存在严重弊端,故排除A项;根据题意

7、可知,唐代前期在地方设置的这些官职都不是固定的常设职务,所以其目的并不是为了分散地方权力,而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制度建设,故排除B项,故选C项;题意中没有涉及藩镇的内容,故排除D项。6.廷议是明朝六部官员集体议事的制度,廷议内容广泛而重大,参与人员较多,为皇帝提出决策方案,对已经拟定的皇帝诏书,六部官员还拥有审查和复奏权。廷议制度从朝廷决策的角度看A. 行使了宰相机构的决策权B. 弥补了六部各自为政的缺陷C 开启了中央决策程序化进程D. 皇帝被排斥在决策程序之外【答案】B【解析】:宰相机构并没有决策权,A说法错误,可以排除;材料并没有反映中央决策的程序过程,C的说法与材料不相符,可排除;D

8、项的说法明显错误。所以本题选B。【点睛】: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这虽然加强了君主专制,但也使得六部各自为政的情况出现了。廷议要求众多的部门和官员参与,不仅弥补了六部各自为政的缺陷,还提高了行政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7.在雅典,公益捐助是一项花费不菲的任务,即使是富人也往往不能完全承受而需要通过借贷的方式来筹集足够的资金。这种公益捐助制度反映了A. 富有阶层追求荣誉和威望B. 原始的直接民主C. 城邦社会人文主义的发展D. 民主政治的发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公益捐助是一项花费不菲的任务”可知,古代雅典注重社会公益事业,保障社会公平稳定,反映雅典民主政治发达,故D正确;

9、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信息与直接民主无关,排除B;材料强调雅典重视公益捐助,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8.“陶片放逐法”首次使用是在公元前487年。雅典人非常后悔在公元前417年放逐了煽动家希帕布罗斯,使这位无名鼠辈遭受和最杰出人士相同的命运,违背了“陶片放逐法”的立法初衷,此后雅典再未动用过此法。这里的“立法初衷”是A. 反对社会精英治国B. 倡导公民自由平等C. 确立主权在民原则D. 防止僭主制度复辟【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陶片放逐法是维护雅典民主政治的有力工具,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僭主制度的复辟,D选项符合题意。雅典民主政治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主权在民和轮番而治,因此雅典

10、民主政治不属于精英治国的政治,A选项排除。材料“这位无名鼠辈遭受和最杰出人士相同的命运,违背了“陶片放逐法”的立法初衷”强调的是多数人的暴政,与公民自由平等无关,B选项排除。最早把主权在民原则写进宪法而确定下来的是法国,C选项排除。9.苏联史学家科瓦略夫指出,希腊人是伟大的理论家、崇高的思想方式创造者。罗马和希腊人不同,他们是生活的伟大建设者。他们建成了在民族国家之前的一切形式中最完善的强大的国家,他们创造了法律,用来表现发达的国家生活,同时又把它当作国家生活的工具。材料反映出A. 希腊民主政治弊端较多B. 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C. 希腊人偏重于民主政治D. 罗马人具有务实的精神【答案】D【解

11、析】【详解】材料“他们是生活的伟大建设者,用来表现发达的国家生活,把它当作国家生活的工具”体现了对现实生活的重视,说明具有务实精神,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罗马法,没有强调希腊民主政治和希腊民主政治的弊端,故AC项排除;材料未反映出罗马法对后世影响深远,故B项错误。【点睛】“他们是生活的伟大建设者,用来表现发达的国家生活,把它当作国家生活的工具”是解题的关键。10.19世纪末,中国同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冲突代替华夷之辩、满汉之争,成为主要社会矛盾,而这种冲突首先表现为反外国教会的斗争。这种“冲突”A. 表明洋务运动成果显著B. 体现了民众朴素的爱国情怀C. 以南京为中心迅速发展D. 是列强首次联

12、合侵华的结果【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与帝国主义的冲突是由列强侵华引起的,也就是说民族矛盾是引发冲突的主要原因,材料中“首先表现为反外国教会的斗争”鲜明的反映出民众的反帝爱国情怀,故选B项。中国同帝国主义之间的冲突并没有体现洋务运动的成果显著,故排除A项错误;19世纪末的中外冲突并不仅仅局限于以南京为中心,故排除C项;19世纪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列强联合侵华,故排除D项。11.甲午战前,谈论西学普遍为人所不屑,有谈论者甚至被视为汉奸。甲午战后,各地成立学会,纷纷译印图书,举办演讲,推销报纸,宣传新学。国人对西学转变态度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社会性质已经改变B. 清廷维护专制引起不

13、满C. 有识之士广泛传播西学D. 此前的近代化效果有限【答案】B【解析】【详解】“甲午战后,各地成立学会,纷纷译印图书,举办演讲,推销报纸,宣传新学”主要因为清廷维护专制引起不满,故B正确;ACD材料未体现,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是“甲午战后,各地成立学会,纷纷译印图书,举办演讲,推销报纸,宣传新学”。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中国近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过程,不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和取得民族独立,要想实现近代化是根本不可能的。12.18世纪中期,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渐完善;1912年,孙中山颁布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责

14、任内阁制。由此可知责任内阁制旨在A. 体现社会契约的精神B. 实行天赋人权的思想C. 实现三权分立的学说D. 践行主权在民的理念【答案】D【解析】【详解】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责任内阁制形成并逐渐完善,使英国民主政治逐步完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民主共和制下的责任内阁制,使总统的权力受到制约,有利于政治民主,所以责任内阁制旨在践行主权在民的理念,故D正确;材料信息与社会契约无关,排除A;天赋人权意指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财产的权利,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信息没有涉及三权分立,排除C。13.17世纪以后英国议会的立法套语仍保留着“(该法)由无上圣明之国王陛下依本届议会僧俗两界贵

15、族与平民之建议,并经其同意而制定颁行,其权威、效力亦源于上述三者”的说法。对此合理的解释是,英国A. 议会居于权力中心B. 国王丧失全部权力C. 宪政传统影响深远D. 政治体制保守僵化【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由无上圣明之国王陛下依本届议会僧俗两界贵族与平民之建议,并经其同意而制定颁行”反映了英国议会当中贵族与平民对王权的制约的传统,说明英国宪政传统影响深远,故C正确;材料主旨反映的是17世纪以后的英国仍然沿用传统的立法套语,强调宪政传统的影响,而不是说明议会居于权力中心,故A错误;17世纪以后的英国国王并没有丧失全部权力,B说法过于绝对,故B错误;沿用传统的立法套语并不能说明政治体制保

16、守僵化,故D错误。14.1832年、1867年和1884的三次议会改革是英国19世纪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其中1832年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权利,1867年改革使小资产阶级和工人上层获得选举权,1884年改革赋予农业工人选举权利。据此可知三次议会改革A. 逐步实现了公民的普选权B. 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要求C. 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度D. 巩固了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英国全民普选权直至20世纪60年代始得确立,故A错误。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扩大了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力量,议会改革使得他们在政治上获得了更大的权力,推动了英国议会改革的进程,可见三次议会改革适应了经济

17、基础的发展要求,故B正确。材料不能体现三次议会改革基本实现了平等代表制度,排除C;材料不能反映议会的权力中心地位,排除D。15.美国宪法起草过程有两大程序性规定:一是部分表决,即达成一项共识便记录下来,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不是草拟完全部法案再强行表决。二是不全面规定,即对于争议很大的内容,尽管确有规定的必要,也暂时不规定,留待以后再对宪法补充。这表明美国宪法A. 实行分权制衡原则B. 具有实用主义精神C. 体现民主共和观念D. 保证各州权力平衡【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该宪法起草时美国仍是邦联制国家,不同代表的利益诉求等都有所不同,所以宪法起草过程中实行部分表决和不全面规定,体现实用

18、主义精神,故选择B选项;分权制衡指的是权力的分配和平衡,而材料并无体现权力分配,故排除A选项;民主共和是指全民共治,通过选举参政,材料主旨是不同利益集团的不同意见的不同程序性规定,选项C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选项;立宪的目的是维护社会稳定更好治理国家,保证各州权力平衡不是首要考虑因素,故排除D选项。【点睛】本题考查美国宪法起草过程中两大程序性规定,需掌握一定的历史解释素养。16.1875年以后,法国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处于政治运行的中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这一政治体制的变化A. 有利于政局稳定B. 确立了总统国

19、家元首的地位C. 剥夺了议会的主要权力D. 有助于两党制的形成【答案】A【解析】“议会成为国家权力的重心,党派林立,内阁更迭频繁”说明当时政局不够稳定,“戴高乐就任总统后修改宪法,规定总统拥有任命总理解散议会等权力”就等于不再让议会作为国家的重心,这就有利于国内政局的稳定,故选A;总统的元首地位在民主共和政体确立时就已经确立了,故B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B;题干并没有提到剥夺议会的权力,故C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C;法国没有实行两党制,是多党制,故D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17.1882年,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1883年,议会中各反对党攻击俾斯麦政府的军事开支;1887年,俾斯麦要

20、求议会批准今后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而议员们只同意批准三年经费,直到皇帝下令解散这届议会,重新选举组成新议会,七年军事预算提案才得以通过。这说明当时的德国A. 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政体遭到破坏B. 议会依法有效行使了对行政的监督权C. 民主意识增长,宰相无力控制议会D. 帝国议会只是君主专制的一块遮羞布【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体现帝国议会制约首相权力;议会不同意批准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遭到皇帝下令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议会,体现君主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A项说法错误,德国是君主立宪政体,君主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排除。材料不是议会依法行使监督权,而是决策

21、权,但决策权有名无实,排除B。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议员们只同意批准三年经费等都是民主的体现,宰相无力控制议会,C项正确。帝国议会只是民主制度的一块遮羞布,但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排除D。所以选C【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8.1917年,土耳其的一家地方报纸写道:“这是俄国人民的行动,将来某一天会变成一个太阳并照亮全人类。”而美国的芬兰矿工移民中“一提到列宁的名字心就颤动不已”。在几乎无人知道俄国在哪里的古巴,烟草公司组成了“苏维埃”。这些现象说明俄国十月革命A. 鼓舞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B. 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进入新时代C. 为俄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前提D. 促成社会主义阵

22、营的初步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美国并不属于殖民地,故A项排除;结合材料中“将来某一天会变成一个太阳并照亮全人类”“芬兰矿工移民”“古巴,烟草公司”等信息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影响,故B项正确;现代化在材料中无体现,故C项排除;“社会主义阵营的初步形成”是在二战后,故D项排除。【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9.1928年夏,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总结了大革命失败以来的经验教训,指出现阶段中国革命依然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主义革命。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这次大会A. 有助于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B. 克服了党内的“左”倾错误C.

23、 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D. 阻滞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答案】A【解析】【详解】中共六大对中国革命的性质认识正确,“做艰苦的群众工作”有助于在革命最困难时期积蓄力量,因此这次大会有助于中国革命的复兴和发展。故答案为A项。党内“左”倾错误仍然存在,B项说法绝对,排除;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于1927年10月,排除C项;中共六大仍然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排除D项。20.下面为20世纪30年代中共领导下的苏区主要货币表(部分),下列对这些货币所反映的信息解读错误的是11931年鄂东银行贰串文券,正面印有马克思像,背面印有“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

24、拥护工农兵苏维埃政府!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农民银行!”等口号。21931年江西工农银行银元券壹元券,正面左右印有马克思和列宁头像,背面下面印有“增加工农生产”,左侧印有“发展社会经济”口号。31934年川陕省工农银行铜元票三串文券,正面印有“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口号。背面印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坚决保卫赤区”口号和列宁像。A. 全国各地的根据地日益的扩大B. 根据地重视土地革命与经济建设C. 革命斗争受到国际共运的影响D. 当时革命主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详解】结合题目要求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根据材料“发展社会经济”“土地归农

25、民”,可知B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正面印有马克思像 ”“正面左右印有马克思和列宁头像”等可知C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国民党政府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知D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根据地日益的扩大,故A错误,符合题意。【点睛】根据选择题的客观性特点,妙用排除法,就可以快速而准确地选出正确选项。历史选择题由题干和四个选项组成,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选项,其余三个选项都为干扰项。排除法,顾名思义,就是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将三个干扰项排除掉,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21.“蹈厉”一词,原指周初武乐的舞蹈动作,后比喻为奋发有为、意气昂扬。郭沫若在1937年用“四万万人齐蹈厉,

26、同心同德一戎衣”的诗句来形容抗日战争。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说“民族精神,随抗战的发展而蹈厉。民族意识,受抗战的洗练而纯一。”材料体现出A. 国共两党合作是抗战最终走向胜利的决定性因素B. 抗日战争对民族精神的激发超越了党派的局限性C. 抗战时期各党派的矛盾因服从抗战大局日渐消除D. 抗战的胜利促进了国家团结并引领了政局的走向【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强调的是民族抗战对抗战胜利的影响,而不是强调国共合作是决定因素,A错误;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抗日战争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激发超越了党派的局限,振奋了民族精神,B正确;党派之间的矛盾不可能消除,C选项表述太绝对,C错误;材料是强调对民众的

27、国家认同的影响,没有说影响到政局的走向,D错误。22.学者俞可平曾指出:建国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搭建了基本的框架,属于“民主存量”,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据此推断这一“增量”包括A. 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B. 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 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建国以来的政治文明建设可分为两个时期”可知,材料强调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根据“而后期的发展则属于“民主增量”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结合所学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属于“民主增量”,进一步推进了我国的民

28、主建设,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一国两制”属于祖国统一问题,不属于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排除A项。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属于经济领域的改革,排除B项;C项属于前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基本框架的内容,是“民主存量”,与题意不符,排除。23.1975年,中国大陆进出口额达147.5亿美元,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高水平,比1970年的45.86亿美元增长了2.22倍。产生上述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A. 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 正式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C. 推行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D. 改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答案】D【解析】【详解】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中美关系得到改善,这促进了中国与

29、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中国与外国经济贸易往来,故D正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排除A;我国正式与美国建立外交关系是在1979年,排除B;全方位的外交政策是改革开放之后提出的,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学生要能够理解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与外国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是得益于中美关系的改善。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24.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民族矛盾直接引发,在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19个成员国中13国直接参战,其余6国提供后勤支援的一场局部战争;1999年6月10日,联合国安理会以14票赞成、l票弃权(中国)的表决结果通过了由西方7国和

30、俄罗斯提交的科索沃问题决议,战争正式结束。这说明当时A. 美国的“一超”地位已经严重动摇了B. 世界政治多极化进程面临严峻挑战C. 中国在国际政治多极化中孤军奋战D. 俄罗斯仍对美国支配地位构成挑战【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材料“以美国为首的北约19个成员国中13国直接参战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由西方7国和俄罗斯提交的科索沃问题决议”反映了在科索沃问题上美国等西方国家仍占主导地位,说明世界政治多极化进程面临严峻挑战,故B正确;当时美国的“一超”地位并未严重动摇,故A排除;仅凭材料信息并不能说明中国在国际政治多极化中孤军奋战,故C排除;材料“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由西方7国和

31、俄罗斯提交的科索沃问题决议”无法体现俄罗斯对美国支配地位构成挑战,故D排除。第II卷(非选择题)(25,26题为必答题,2729题为选修(三选一)如全部作答,按第27道选修题赋分,共52分)25.2018年12月,习近平主席指出:“国家之权乃是“神器”,是个神圣的东西。公权力姓公,也必须为公。只要公权力存在,就必须有制约和监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高皇帝以圣德受命,建立鸿业,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历载二百年,天下安宁。汉书卷八十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又在丞相府内设置丞相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征和四年(前89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

32、,掌察京师百官和近畿七郡。汉书武帝纪(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与秦朝监察制度的关系。材料二 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主的台阶。每一年,雅典人投票放逐一人达10年之久,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美】伊恩莫里斯希腊人历史、文化和社会(2)材料二中的“不满意测试”是谁最早制定的?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和目的。材料三 自1938年8月到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在1943年2月

33、召开的西北局高干会议上,边区政府对王震等22名克己奉公,功绩卓著的干部予以隆重的表彰和奖励,毛泽东逐一为每份奖状题字,使受奖者感到莫大的光荣。同一次会议上,王华亭等6人因违法乱纪受到开除党籍或严重警告处分。建党85周年特稿:五个案例见证党反腐之路(3)根据材料三,概括陕甘宁边区的廉政措施,并简析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4)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人民监管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综上材料,谈谈我国应如何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制。【答案】(1)先后设置了御史大夫、丞相司直、司隶校尉监察百官。承袭秦制。(2)克利斯提尼。公民监督(自下而上);定期投票;预防为主。维护民主政治。

34、(3)制定法规,奖惩分明。提尚了党的威信,赢得了群众(抗日阶层)拥护支持;巩固了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廉政建设的经验对今天反腐倡廉有指导和借鉴意义。(4)我国应该加强监督立法,维护法律权威,官员监察和民众监督相结合,健全预防和惩戒机制,借鉴吸收政治文明成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监察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汉朝中央监察制度的主要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置御史大夫”“设置丞相司直”“又设置司隶校尉一职”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联系所学可知,汉朝的监察制度承袭秦制。(2)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材料二中的“不满意测试

35、”是陶片放逐法,是由克利斯提尼最早制定的。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联系所学可知,其目的是维护民主政治。(3)陕甘宁边区的廉政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制定了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惩治贪污条例等有关廉政建设的法规”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其历史意义应当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提高党的威信赢得群众拥护支持、巩固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等方面来回答。其现实意义应当联系所学,从对今天反腐倡廉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来回答。(4)我国应如何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加强监督立法、健全预防和

36、惩戒机制和借鉴吸收政治文明成果等方面来回答。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曾经有过多次的沉沦与复兴。中国的复兴,绝不是一帆风顺的,过去是这样,将来也会是这样。中国最近一轮的复兴,不是21世纪才提上议事日程的,而是过去一个世纪艰苦卓绝努力的延续。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的中国复兴出现过三波浪潮,现在正处于第三波浪潮的上升阶段;相应地,便有三个谷底1900年、1933年、1976年,和两个波峰1922年、1945年。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选取20世纪中国复兴浪潮的某一阶段,围绕“沉沦”或“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说明:可以就材料中的阶段划

37、分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其进行修改、补充或否定,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答案】论题: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阐述:1931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民众开展了广泛的抗日救国运动。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经过中华民族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以及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1945年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中华民族从此由衰落转向振兴,为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由此走向胜利。其它论题,言之有理,史论结合即可。【解析】【详解】论题

38、,据材料“在20世纪的中国复兴出现过三波浪潮,现在正处于第三波浪潮的上升阶段;相应地,便有三个谷底1900年、1933年、1976年,和两个波峰1922年、1945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选取20世纪中国复兴浪潮的某一阶段,围绕“沉沦”或“复兴”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例如: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阐述,再结合所学知识从抗日战争的过程、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简要阐述。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问题】材料 1984年人民公社制度土崩瓦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巨大效力之时,河南临颍县南街村却选择了重走集体化经济的道路。南街村实行入社自由原则,逐步将土地全部收归为集

39、体经营。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南街村逐步投入资金添置大型农业机械设备,实现了耕播收打的机械化,村里设立了面粉厂,砖瓦厂等村营企业。该村坚持毛泽东的集体主义理念,建立独特的平均主义经济体制,园地制宜,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集体共同富裕道路,实行“工资+供给”的分配制度,村民的住房、生活、教育、医疗等费用全由村里承担。基本的粮食和副食品也是供给制,村民所需购买的只是自己的衣物、日用品、蔬菜等。村民在村营企业上班,工资较低,但村民享受的福利费用每年每人平均远远超出工资收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街村人办企业,闯市场,率先让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变成了半工业化、城市化的村庄。摘编自海峰一个中原村落的共产

40、主义小社区(1)依据材料,概括南街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街村经济发展模式给当前我国农村改革提供哪些重要启示。【答案】(1)坚持毛泽东集体主义理念,走集体化经济道路;建立高福利的平均主义经济体制,实行“工资+供给”的分配制度;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非农产业,实现共同富裕。(2)改革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改革要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重视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规模经营和发展非农产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实施混合经济,建设新农村。【解析】【详解】(1)特点,依据材料“南街村实行入社自由原则,逐步将土地全部收归为集体经营实现了耕播收打的机

41、械化,村里设立了面粉厂,砖瓦厂等村营企业集体主义理念,建立独特的平均主义经济体制共同富裕道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集体化道路、高福利、平均主义、农业机械化、非农产业、共同富裕等方面概括南街村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2)启示,依据材料“南街村人办企业,闯市场,率先让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变成了半工业化、城市化的村庄”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共同富裕、科技创新、非农产业、市场经济等方面说明南街村经济发展模式给当前我国农村改革提供哪些重要启示。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世纪战争与和平】材料 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家安全观发生了重大变化。1980年邓小平接受意大利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应努力

42、争取战争“推迟得越久越好”,1982年9月,党的十大指出,“世界和平是有可能护的”。其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1982年12月,五属人大五次会议指出“中国不同任何一个超级大国建立战略关系”,“中国同许多西方国家在开展经济文化合作方面有共同的利益和巨大的潜力,在党际关系方面,也应着力淡化意识形态色彩。”与此同时,1980年起,中国积极实施联合国的戴军计划,开始参与军谈判会议的各项工作,中国国家安全观随着时代主题的变化不断发生新的变化。摘编自李小华观念与国家安全: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变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20世纪80年代国家安全观变化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2

43、0世纪80年代国家安全观变化的时代背景。【答案】(1)表现: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科学判断;提出不结盟政策;打破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制约;积极实行联合国的裁军计划。(2)背景: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美苏争霸中的相互制衡;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解析】【详解】(1)表现:根据“1982年9月,觉的十二大指出,“世界和平是有可能维护的”。”等信息可得出汉时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科学判断;根据“中国不同任何一个想级大国建立战略关系”得出提出不结盟政策;根据“中国同许多西方国家在开展经济文化合作方面有共同的利益和巨大的潜力,在党际关系方面,也应着力淡化意识形态色彩。”得出打破社会制度和意识

44、形态的制约;根据“开始参与裁军谈判会议的各项工作”得出积极实行联合国的裁军计划。(2)背景: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美苏争霸的影响、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等方面概括。29.【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 泰戈尔1861年出生于印度的加尔各答,生活在外国列强殖民印度时期。在创作技巧上,泰戈尔既继承了传统民族文学的特点,同时又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1924年,泰戈尔访华,受到不同的待遇。泰戈尔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推崇以及对西方的批评,让梁启超等人深受鼓舞,坚定了他们回归本土文化的主张。而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批评,理由大致是:我们在东方文明下受尽了苦,泰

45、戈尔维护这些腐朽无用的东西,我们只好反对他;泰戈尔要废除民族与政治,用灵魂的安慰来取代,是逃避现实1937年,泰戈尔在位于加尔各答的印度国际大学设立中国学院,为增进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2011年,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北京举行泰戈尔诞辰150周年纪念大会。会议高度评价了泰戈尔的伟大一生以及他对世界文化与和平友好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摘编自2011年5月9日人民日报海外版(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924年中国知识界对泰戈尔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纪念泰戈尔诞辰150周年对我国当代文化发展的意义。【答案】(1)不同态度:欢迎、批评欢迎原因:泰戈尔将民族

46、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契合了欢迎者的主张;希望从泰戈尔身上找到对本土文化的自信。批评原因:批评者主张全盘西化,否定传统文化;对泰戈尔存在误解,没有准确解读泰戈尔的思想。(2)意义: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利于借鉴世界先进文化。【解析】【详解】(1)不同态度:根据“让梁启超等人深受鼓舞,坚定了他们回归本土文化的主张。而陈独秀等人则提出了批评,”可得出态度是欢迎、批评欢迎原因:根据材料“泰戈尔对东方传统文化的推崇以及对西方的批评,让梁启超等人深受鼓舞”“ 坚定了他们回归本土文化的主张”得出泰戈尔将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结合,契合了欢迎者的主张;希望从泰戈尔身上找到对本土文化的自信。批评原因:根据“理由大致是:我们在东方文明下受尽了苦,泰戈尔维护这些腐朽无用的东西,我们只好反对他;泰戈尔要废除民族与政治,用灵魂的安慰来取代,是逃避现实”得出批评者主张全盘西化,否定传统文化;对泰戈尔存在误解,没有准确解读泰戈尔的思想。(2)意义:根据“高度评价了泰戈尔的伟大一生以及他对世界文化与和平友好事业所做的巨大贡献。”结合所学可从重新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坚定文化自信,利于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等角度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