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2776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4页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WORD版含解斩.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商丘市一高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12月份月考高一历史一、选择题1. 史记记载:“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襃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武王此举主要是为了()A. 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 B. 分封功臣以巩固政权C. 学习圣人的英明之举 D. 体现天下为公的精神【答案】A【解析】材料中武王分封神农、黄帝等后人为诸侯的历史现象,其目的是为了体现新政权的合法性,故答案为A项。材料涉及的分封对象仅是先代贵族,未涉及异姓功臣,排除B项;材料中的“追思先圣王”并不是学习先圣王之意,排除C项;武王分封先代贵族体现的是天下为家的精神,排除D项。2. 吕氏春秋载:“天道

2、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据此判断,秦始皇时期铸半两钱意在()A. 突显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B. 宣传“天尊地卑”的思想C. 显示王权至上和秦朝的大一统 D. 促进帝国内部的贸易往来【答案】C【解析】A、D两项说法与题干材料“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天尊地卑、等级秩序的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天道圜,地道方,圣王法之,所以立上下”体现了天子顺承天意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反映出秦始皇时期铸半两钱意在显示王权至上和秦朝的大一统,故C项正确。3. 秦汉时期郡守作为中央代表,限于外郡人,在一郡之中享有全权处置且不受任何阻碍的权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秦汉时期郡守多由

3、中央官员充任 B. 秦汉郡守享有任命郡内各级官员的权力C. 对郡守的限制和放权巩固了统治 D. 郡守权力过大导致汉代地方分裂割据【答案】C4. 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这种做法()A. 使相权受到了制约 B. 导致武将专权局面C. 致使行政机构膨胀 D. 推动决策权的转移【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是对相权的制约,这是汉武帝在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武将专权是在唐朝末年而非汉武帝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行政机构膨胀是在北宋时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决策权仍然属于汉

4、武帝并未转移,的转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5. 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这种“宰相一致原则”()A. 提高了行政决策效率 B. 削弱了宰相的决策权C. 旨在制约皇权的滥用 D. 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性【答案】D【解析】由“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宰相委员制,相互分工、相互制约,体现了权力的制衡,故本题答案选D项;A项不选,“宰相一致原则”需要时间,不会提高行政效率;B项不选,皇帝真正的

5、决策权在皇帝手里;“宰相一致原则”是针对宰相实行的,并非针对皇权,C项不符合题意。【名师点睛】“唐代实行宰相集体议政制度,三省宰相不仅都要参与诏令的决策和审议,还要在对所议诏令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后才能形成正式决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结合 “宰相一致原则”可以判断出体现了分权制衡。6. 下表为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中的统计表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上述变化的最大影响是()A. 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B. 为官僚体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C. 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政机会 D. 克服了察举制任人唯亲的弊端【答案】A【解析】隋唐、北宋与东晋相比,

6、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有了很大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科举制形成,科举制的实行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的人才来源,扩大了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有利于封建统治的稳定和巩固,故A项正确。为官僚体制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是科举制的影响之一,但不是最大影响,故B项错误;为寒门子弟提供了参政机会是科举制的影响之一,但不是最大影响,故C项错误;D项亦与“最大影响”不符,排除。7. 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这时的区划“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实行这种区划规制的主要意图是()A

7、. 防止地方据险割据 B. 整合资源发展经济C. 因俗而治加强管理D.完善基层行政组织【答案】A【解析】元朝推行行省制度,行省的划分使得题干材料中提到的“黄河、长江、洞庭”等河流之险完全消解,有利于抑制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故答案为A项;行省主要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B项不是行省的目的;C项错误,题干中没有体现“因俗而治加”;D项是结果不是意图。【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正确解读“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通过行省制度化解险峻地势,结合行省的目的和特点进行选择。8. “廷寄”就是皇帝写给大臣们的密信。某“廷寄”系用牛皮纸封制,信封两侧有

8、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材料表明军机处()A. 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B. 掌握了军政要务的决策权C.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专制皇权 D. 与其他中枢机构分权制衡【答案】A【解析】清朝上谕有两种:第一种是明发,交给内阁六部执行;第二种是寄信,皇帝向地方官下达命令,地方政府遵照执行。两者都注重政令畅通,所以选A;军机处能协助皇帝快速处理内政外交,但没有决策权,排除B;军政要务决策权在皇帝手上,故C项错误;结合所学,军机处是清代最重要的权力中枢,其他机构制衡不了军机处,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对教材已有定论重要知识点,要遵行教材上的结论性表述。如本题虽涉及军机处发

9、布文件的不同形式,但不能改变关于军机处的机构特点和深层次影响。9. 学者蒋廷黻曾指出:“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战争虽非偶然的,无历史背景的,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下列表述最符合材料观点的是()A. 国人预料到禁烟会导致战争B. 禁烟运动是鸦片战争爆发的诱因C. 英国蓄谋已久发动侵华战争D. 战争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制度的差异【答案】B【解析】材料“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说明禁烟是鸦片战争的诱因,故B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中国当初的目的全在禁烟”说明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两国的社会制度,故D项错误。点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

10、然初不过因禁烟而起冲突,继则因冲突而起报复,终乃流为战争”可以得出禁烟与鸦片战争之间的关系。10. 天津条约规定:英国钦差、各等大员及其眷属可在京师长期居住,或能随时往来;清政府“特简内阁大学士尚书一员,与大英钦差大臣文移、会晤各等事务,商办仪式皆照平仪相待”;各式公文中不得称外国人为“夷”。材料反映了()A. 清朝闭关锁国的局面被打破B. 清政府完全放弃了华夷等级观念C. 京师形成“国中之国”的局面D. 清朝原有对外交往体制遭到否定【答案】D【解析】依据天津条约规定,英国外交官员及其眷属可在京师长期居住、随时往来,清政府设专职人员办理对外交往事务,外交礼仪平等相待,各式公文不得称外国人为“夷

11、”,这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外国外交人员的地位,是对清朝原有对外交往体制的否定,故D项符合题意。清朝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是南京条约的签订,故A项错误;B、C两项不符合史实,均排除。11.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东王杨秀清诰谕英国使节:“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天下之内皆兄弟也。立埠之事,俟后方定,害人之物为禁。”这反映出太平天国()A. 同意对列强开放通商口岸 B. 允许除鸦片贸易外的通商C. 形成完整的对外贸易体系 D. 主张自由贸易将不受限制【答案】B【解析】据材料“立埠之事,俟后方定”,可知杨秀清当时没有同意对列强开放通商口岸,故A项错误;据材料“平定时,不惟英国通商,万国皆通商害人之物

12、为禁”,可以看出太平天国允许除鸦片贸易外的通商,故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要与英国进行有条件的通商贸易,形成完整的对外贸易体系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主张自由贸易将不受限制”与材料“害人之物为禁”不符,故D项错误。12. 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清朝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此处的“战败”指的是哪一场战争()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甲午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此时列强已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而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西方列强尚未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故A、B两项错误;根据

13、材料中的“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C项正确,D项错误。点睛: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割占中国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13. “辛亥革命留给人类的最大启示,就是中国人用最古老的智慧不战而屈人之兵,共赢双赢多赢,大家都没有输。”对此,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 清政府:获得优待,其统治得以延续B. 袁世凯:获得各方认可,积极维护共和C. 革命党:共和政体得以确立,民主政治实现D. 立宪派:投机革

14、命时获取的权益得以维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清帝退位,清朝统治终结,A项中“其统治得以廷续”表述错误,排除;南北议和后,根据协议,袁世凯代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B项错误;共和政体确立并不意味着民主政治的实现,排除C项。故只有D项符合题意。14. 下面框内所述内容是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某一历史事件的评论,这一事件()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A. 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B. 促进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15、C.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D. 开启了十四年抗战的历程【答案】B【解析】由“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评论是对五四运动的评论;A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后;B项正确,五四运动促进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C项对应的是国民革命运动;D项对应的是九一八事变。【名师点睛】本题解题要首先正确解读“评论一:中国人民抗日史的第一步尽管是以和平的形式进行的抵抗。评论二:是由中国的工人阶级、学生群众和新兴的民族资产阶

16、级等在内的不同“社会势力”组成的一个统一战线领导和参加的革命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出本题要考查的是五四运动,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15. 1926年2月,广州国民政府“统一两广特别委员会”会议议定,将广东、广西两省的军政、民政、财政统一,均受国民政府之指挥监督。这一举措()A. 有利于土地改革顺利开展B. 推动革命统一战线建立C. 实质是军阀的互相勾结D. 为北伐战争提供了条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广州国民政府”“两省的军政、民政、财政统一”等可知,两广统一,结束了当地军阀长期战乱的局面,有利于两省的政治改革和经济建设,为北伐战争提供了条件,

17、因此选B。由时间信息“1926年”可知,A错;两广统一是国民革命发展的表现,不是军阀的相互勾结,C错;革命统一战线建立的标志是1924年召开的国民党“一大”,D错。16. 中国全民族抗战刚爆发之时,英美等国认为积贫积弱的中国很快就要变成第二个埃塞俄比亚,不愿因支持中国而同日本对抗。到1938年,美国表示愿意以贷款方式援助中国。在美国影响下,英国也宣布对华贷款。这表明中国抗战()A. 改变了美英远东政策的走向B. 牵制了日本世界战略的展开C. 促使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D. 唤起世界人民的同情和尊敬【答案】A【解析】英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略焦点在欧洲,而随着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抗战实力和

18、决心,英美看到远东地区战胜日本法西斯的希望,因而改变了在远东地区的政策,故A项正确;B项是英美改变远东政策的原因,材料问的是现象,故错误;材料反映了美国和英国以贷款方式援助中国,无法体现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只是英美的态度,故D项错误。17.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3人,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7名,几乎占到一半。这说明当时中国()A. 革命统一战线聚人心B. 形成了联合执政局面C. 各党派政治见解一致D. 重视政党政治的创新【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政权建设,与革命统

19、一战线无关,故A项错误;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而不是执政党,故B项错误;材料“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3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27名”不能说明各党派政治见解一致,故C项错误;据材料可知,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重视政党政治的创新,故D项正确。点睛: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是由该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基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也决定了只能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新中国的执政党,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

20、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18. 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成就表时间段制定或修订的主要法律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条例20世纪90年代初到党的十五大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1997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中华人

21、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反分裂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这表明,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是()A. 完善法律程序B. 突出社会立法C. 维护国家统一D. 注重经济立法【答案】D【解析】材料表格列举了新时期通过或修订的法律,并没有涉及法律程序,故A项错误;由关键信息“三个时期法制建设的共同点”并结合表格内法律名称,可知这三个时期都注重经济立法,故D项正确;B、C两项皆与题意不符,排除。19. 邓小平说,“在香港驻军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也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保证”,而且,“切不要以为香港的事情全由香港人来管,中央一点也不管”。邓小平在此强调了()A. 香港应作

22、为中央管理下的行政地区B. 驻军应该适当参与特别行政区行政事务C. “一国两制”是因香港问题提出的D. 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是回归的前提【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邓小平强调香港并不是完全的自治,而是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故A项正确;中央驻香港的部队维护的只是香港治安问题而并不参与特别行政区的行政事务,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而非香港问题提出的,故C项错误;回归是香港稳定和繁荣的前提而非香港的稳定和繁荣是回归的前提,这属于明显的因果关系颠倒,故D项错误。点睛:“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以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主体,台湾、香港、

23、澳门地区的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并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保持这两种社会制度同时并存。“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在解决香港和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实践中已经取得重大成果。20. 1948年到1949年初,中共中央确定了一个重要的外交方针,将承认问题由新政权的单向“被承认”变成与外国政府之间的双向承认。毛泽东把它概括为()A. “求同存异” B. “一边倒”C.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 “另起炉灶”【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目中的信息“将承认问题变成与外国政府之间的

24、双向承认”即同各国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的“另起炉灶”,故本题应选D项;A项由周恩来于1955年亚非会议上提出,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48年到1949年初”,故排除;题目中未涉及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及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故排除B、C两项。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曾经提出“第二个中间地带”的理论(即西欧、日本、北美和大洋洲国家),希望中间地带的国家联合起来,成为一支抗衡美苏两国的政治力量。材料观点提出的背景是()A. 中国与苏联关系的恶化B. 日本、西欧具有可以抗衡美国的实力C. 中日关系实现了正常化D. 美苏冷战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答案】A【解析】毛泽东提出

25、联合“第二个中间地带”的国家抗衡美苏,说明此时中苏关系恶化,故A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中日于1972年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点睛: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走上修正主义道路,并且对中国的安全威胁越来越大。在此情况下,中国外交调整为“两个拳头打人”的政策。“两个拳头打人”是指在外交上把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一起作为斗争目标,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苏联的修正主义,联合亚非拉等广大被压迫民族开展斗争,支持和援助世界革命。22. 1970年,有国际政要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我向国会提出了第一个外交报告

26、”,关于中国问题的那一段是这样开始的,“中国人民是伟大的、富有生命力的人民,他们不应该被继续孤立于国际大家庭之外”。这位国际政要应是()A. 丘吉尔 B. 杜鲁门C. 尼克松 D. 田中角荣【答案】CAB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我向国会提出了第一个外交报告”,以及要求改善同中国关系的内容,可以看出这位国际政要是美国总统尼克松。故答案为C项。从时间信息“1970年”可以排除A、B项;日本没有国会,排除D项。23. 有学者认为,它的建立使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组织,这对美国在该地区的单边主义和先发制人政策是一个挑战,或者是说这是建立起一个通向多极世界的途径。这里的“它”应是()A. 华沙条约组织B

27、. 上海合作组织C. 北美自由贸易区D. 欧盟【答案】B【解析】华沙条约组织和欧盟主要涉及欧洲国家,与材料“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组织”不符,故A、D两项错误;冷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作起到重要作用,与材料“亚太地区出现了一个新的组织”“建立起一个通向多极世界的途径”相符,故B项正确;北美自由贸易区包括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与材料“亚太地区”不符,C项错误。24. 下列为新中国外交发展历程中三个值得注意的握手细节。这一“握手细节”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

28、映了现代中国()A. 外交空间的逐渐拓展B. 与美关系的逐步改善C. 区域合作的不断推进D. 不结盟政策正式形成【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比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从图片中握手人数的变化可以看出,中国的对外关系范围日益扩大,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只强调了与美国的关系;C选项局限在区域内,而不是全球化;D选项与此无关。25. 伯里克利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称为民主制度,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A. 材料中的全体公民包括外邦人B. 材料掩盖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C. 材料中的民主是所有公民的民主D. 材料反映了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答案】B

29、【解析】雅典民主是少数人的民主,雅典民主实质上是奴隶主对奴隶的专政,所以材料掩盖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中的全体公民不包括外邦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中的民主是所有全体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了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弊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伯利克里是在美化雅典的民主政治,是在掩盖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26.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政治繁荣。当时喜剧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多讽刺社会上的著名人物或者当权人物。这反映出当时()A. 公民言论相对自由B. 人们认识到雅典民主的局限C. 喜剧题材比较狭

30、窄D. 雅典政治生活被少数人左右【答案】A【解析】“多讽刺社会上的著名人物或者当权人物”的信息说明雅典的舆论环境相对比较宽松,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对民主局限性认识,故B错误;C和D均不是材料体现的主旨信息。27. 柏拉图曾说:“在民主制中,没有专门的领导阶层,领袖人物取决于人民的喜好,因此,他们的行动在于维护他们自己的名誉和地位。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智慧边际化。”在此,他认为雅典民主制()A. 是小国寡民的城邦产物B. 真正体现人民当家作主C. 不利于执政水平的提高D. 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的“默许人民的要求使政治领导能力受到了削弱民主使

31、领袖智慧边缘化”可以看出,题干强调的是雅典直接民主政治存在问题,不利于执政水平的提高。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D项。28. 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你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的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A. 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B. 坚持司法公正的原则C. 既呆板而又有弹性 D. 维护贵族利益的宗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

32、的”中可以看出,当时罗马法坚持公正原则,故B项正确,A项错误;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司法公正的原则29. 在十二铜表法产生之前,罗马元老院派出一个3人使团到希腊学习和抄写梭伦立法,当时雅典正值伯里克利时代。后来这3人是编纂十二铜表法的十人委员会成员。这段材料最能说明()A. 雅典不愧为“全希腊的学校”B. 罗马人曾经借鉴了希腊人的立法C. 希腊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D. 民主与法制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答案】B【解析】罗马不是希腊国家,故A项错误;据材料“罗马元老院派出一个3人使团到希腊学习和抄写梭伦立法,后来这3人是

33、编纂十二铜表法的十人委员会成员”可知,罗马人曾经借鉴了希腊人的立法,故B项正确;罗马法是古代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罗马法,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解答此题的关键信息是“罗马元老院派出一个3人使团到希腊学习和抄写梭伦立法”“这3人是编纂十二铜表法的十人委员会成员”。30. 作为“一切公法和司法的渊源”的十二铜表法,“它把向来由贵族祭司阶层把持的习惯法用人人可见的文字公布出来,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件作依据”。这表明十二铜表法()A. 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B. 是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C. 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

34、高度成熟D. 成为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武器【答案】A【解析】据材料“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件作依据”可知十二铜表法具有成文法的进步意义,故A项正确;材料“使司法执法有明确的文件作依据”与十二铜表法的适用范围无关,故B项错误;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高度成熟,故C项错误;十二铜表法使奴隶主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而不是成为反对封建制度的有力武器,故D项错误。点睛:罗马在国家形成的初期,没有成文法,只有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并默认为社会生活中相互关系之规则的习惯法。习惯法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这种法律制度上的局限,无形中就为法官故意压迫平民、

35、袒护贵族提供了方便。为了改变这种不平等的地位,平民起来开展斗争,要求编纂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十二表法制定颁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31. 罗马法中有这样一个程式:“如果A欠B钱,则判C向B给付。”其中A为奴隶或家属,B为第三人,C为家长。这体现了罗马法()A. 转嫁责任,违背了法律公平正义原则B. 维护奴隶权益,其债务由奴隶主承担C. 保障债权人利益,由家长承担附加责任D. 简便易行,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胜利【答案】C【解析】题干中的大意是如果奴隶及其家属欠第三人钱,则由奴隶及其家属的所有人(家长)来给付,由于当时是奴隶制时代,这种规定保证了奴隶制时代第三人(即债权人)的利益,故排除A

36、,而选C;这一时代不可能维护奴隶权益,故排除B;题干与平民与贵族之间的关系不相干,故排除。32. 罗马法早期具有狭隘性、注重形式、程序繁琐、严重僵化等缺点,随后罗马法逐渐摆脱了狭隘、形式主义的缺点。这种转变发生在()A. 公元前5世纪 B. 公元前3世纪C. 公元3世纪 D. 公元6世纪【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罗马法早期具有狭隘性”“随后罗马法逐渐摆脱了狭隘”,联系所学可知罗马法早期是公民法,3世纪发展为万民法,,摆脱了狭隘、形式主义的缺点。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33. 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帝国的统治,其实施过程中()A. 保证了平民平等参

37、与公民大会的权利B. 依据自然法精神改正了形式主义的缺点C. 从理论上承认了公民享有的平等权利D. 反映出罗马政治体制变化的法律依据【答案】C【解析】罗马法依据自然法精神,从理论上承认了公民享有的平等权利,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故C项正确;其他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B、D项。34.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1649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并宣布成立共和国。但光荣革命后,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等,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种变化()A. 说明君主制比共和制更具有优越性B. 是人民革命斗争的必然结果C. 体现了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妥协D. 调动了各阶级参政议政的积极性【答案】C.35. 据统计,187

38、81887年英国政府议案占用下院83%的工作时间,18881897年增加到84.5%。英国内阁合法占用下院超过80%的议事时间,使许多其他议案不能列入议事日程。这一情况表明英国()A. 议会核心地位逐渐丧失B. 立法权受行政权控制C. 责任内阁制进一步完善D. 内阁的权力不断膨胀【答案】D【解析】从英国内阁合法占用下院超过80%的议事时间可以看出,英国内阁的权力逐渐扩大,不断膨胀,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这一结论;B选项曲解了材料的含义;C选项不是材料反映的内容。36. 托克维尔说:“小国有自由,大国有力量。十三个州就是一个小国,现在要让渡权力建立起一个大国,如何设计中央和各

39、州的纵向分权机制,以使国家兼具自由和力量?”美国开国元勋们的做法是推行()A. 邦联制 B. 联邦制C. 共和制 D. 三权分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十三个州就是一个小国,现在要让渡权力建立起一个大国,如何设计中央和各州的纵向分权机制,以使国家兼具有自由和力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此,美国实行联邦制,故B正确。邦联制不久被联邦制取代,故A排除。共和制,不符合“设计中央和各州的纵向分权机制”,故C排除。三权分立,也不涉及“设计中央和各州的纵向分权机制”,故D排除。考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联邦制37. 下表是某学者对出席1787年制宪会议的全部

40、55名代表的财产状况和职业统计。作为史料,它可以()制宪会议代表财产状况和身份分布表A. 佐证美国宪法内容的局限B. 表明美国工业资本的崛起C. 证明制宪过程的尖锐冲突D. 说明美国宪法缺乏权威性【答案】A【解析】与会代表为资产阶级和奴隶主,没有工人和小农的参与,因此该法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A项正确;从事商业、制造业和航海业的人数较少,不能说明美国工业资本的崛起,故B项错误;材料是对与会代表财产状况和身份的统计,不能反映出制宪过程的状况,也与宪法的权威性无关,故C、D两项错误。38. 自1789年人权宣言发表后,法国在近代一百多年的时间中,先后出台了11部宪法。这些宪法大多

41、寿命短暂,有的甚至“胎死腹中”。唯独1875年的宪法得以贯穿第三共和国始终,施行长达65年。这主要是因为()A. 总统权力被有效限制B. 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C. 人权诉求的不断满足D. 资产阶级革命较为彻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依据材料信息及所学可知,法国颁布人权宣言后,法国近代通过的11部宪法大都破产,唯有1875年宪法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愿望和时代发展的要求,由于法国社会的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使此宪法贯穿于第三共和国始终,故选B。法国共和制的最终确立是君主派与共和派相互妥协的结果,并非仅限制了总统的权力,故A错误;C、D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考点:欧

42、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875年宪法39. 下面是近代某国某时期的政体示意图示意图所示制度的特点是()A. 行政权由元首和内阁共同执掌B. 内阁独立对议会负责C. 元首是选民直接选举产生D. 元首拥有任命内阁、主宰议会等大权【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元首和内阁共同执掌行政权,故A项正确;议会能够谴责内阁,但并不能说明内阁独立对议会负责,故B项错误;元首是经议会选举产生的,不是选民直接选举产生,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出元首拥有主宰议会的大权,故D项错误。40. 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皇帝任命帝国首相;皇帝有权签署和公布帝国法律并监督法律的实施。当时的

43、德国皇帝与英国国王相比()A. 产生方式不同B. 制衡机构不同C. 任期长短不同D. 权力大小不同【答案】D【解析】德国皇帝与英国国王都是世袭,二者产生方式相同,故A项错误;当时德国与英国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形式上都由享有立法权的议会制约皇权,只是制约程度不同,故B项错误;德国皇帝与英国国王都是终身任职,故C项错误;德国皇帝有任命首相、签署公布法律、监督法律实施的权力,而英国国王则是统而不治,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废弃了秦代法律的严酷繁杂成分,由萧何制定了崇尚宽简的九章律,九章律和其他一系列法律,统称“汉律”。汉律的形式,主要有律、令、科、比四种。

44、律为律条,令为诏令,科为法律适用,比为案例类推。汉律强调皇权至上,法自君出,儒家经义成为其法理的基础。近代严复曾说:“三代以还,汉律最具。吾国之有汉律,犹欧洲之有罗马律也。”到明清时期,中华法系已走到尽头。晚清,在西方列强入侵的冲击下,统治者对法律做了一些调整,但是,最终也未能走上立法民主化、司法独立化的道路。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第二版)材料二在中华法系中,与商业有关的民事法律关系得不到充分发展,重视公权益即国家利益,被看做是天经地义的,私权益即庶民个人利益,却得不到应有重视。而罗马法是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十分完善的法律制度,其中有关财产所有权和契约的各项规定,都是由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经

45、典性规范构成。尤其罗马法利用有利的客观地理环境,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法律制度,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法系之一。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律和罗马法的不同之处。(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系在近代时期的不同影响及其原因。【答案】(1)不同:汉律罗马法“汉承秦制”,由秦律发展而来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法律制度;由习惯法到成文法重刑法、轻民法;强调皇权至上,重视加强君主统治重视民法,重视个人权利和私有财产,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儒家经义成为法理基础(封建礼教与法律结合,礼刑一体)以自然法(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为核心理论相

46、对封闭和保守适用于罗马境内一切自由民,具有开放性加强了君主统治权力;对后世有一定影响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基础;成为近代法制的渊源(2)影响原因中华法系明清以后逐渐衰落,未能走上近代化道路,对近代立法影响甚微中华法系是自然经济的产物;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以封建纲常礼教为指导思想;近代时期受到西方法律观念的冲击罗马法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司法以及世界各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罗马法系深受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在罗马帝国的扩张中吸收了其他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和法律制度,逐步完善;自由、平等、公正的自然法观念具有穿越时空的价值;适应了近代欧美资产阶级的需要【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不同”结合

47、材料从法律来源、法律内容、法律基础以及营销等方面比较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影响”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结局和立法影响等角度进行概括。第二小问“原因”结合中国和罗马时期历史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回答。42. 选举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主要特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任何行政官员都不应根据人民的选举来任命。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美国宪法规定四年一度由全体人民选举总统,当国家的最高职位要由每数年一度的普选来决定时,两次选举之间的整个时间将消耗在竞选运

48、动当中。摘编自英J.S.密尔代议制政府材料二通过1832年议会改革,资产阶级取得了选举权,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1832年改革是一次和平的改革运动,打开了通向民主之路的大门,但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完成。摘编自王觉非英国近代史材料三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每个25岁以上的德国男子都拥有选举权,参选率从1871年的51%提高到1921年的84.9%。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就是通过这一合法渠道从帝国政治制度的外围进入内院的。不过国会无权选举帝国总理

49、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摘编自武寅西方国家政治制度(1)结合英国的责任制内阁,指出材料一中密尔设计的任命行政官员的办法。(2)根据材料二,为什么说1832年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英国议会改革表现出哪些特点?(3)根据材料三,概括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中的进步之处与不足。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认识。【答案】(1)办法:议会多数党领袖任首相;首相提名内阁成员即各部大臣;首相由国王任命,对议会负责。(2)原因:资产阶级在政治体制中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没有获得政治权利。特点:以和平方式进行;呈现渐进性;广大民众进行了艰难的斗争。(3)进步之处:实行普遍与直接的选举;工人

50、阶级获得一定的自由和权利。不足:帝国总理及其政府由皇帝任命。认识:选举权是逐步扩大的;资产阶级选举制度存在局限性。【解析】本题考查英国政治体制、1832年的议会改革和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中的进步之处和不足,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密尔设计的任命行政官员的办法,根据材料中的“议会中掌握着多数的政党通常将任命它自己的领袖;各大臣自然均由为首的大臣选任;而为首的大臣本人,尽管实际上由议会指定,但在一个王国政府则应正式地由国王任命”可以概括归纳得出。(2)1832年议会改革后“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但政权仍在贵族手中,资产阶级仍处于从属地位。工人阶级在争取改

51、革的斗争中出力最大,结果却一无所获”分析得出。英国议会改革表现出的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但民主的道路并没有走完,它还要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才能最终完成”,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3)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中的进步之处,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帝国议会选举实行了当时很先进的普遍、直接的男子国会选举权”“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社会民主党人就是通过这一合法渠道从帝国政治制度的外围进入内院的”分析得出。德意志帝国议会选举中的不足,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不过国会无权选举帝国总理及其政府,这仍是皇帝的特权”来回答。对西方选举制度的认识,应当根据本大题材料信息来回答。点睛:本大题的几小题均属于概括类材料解析题。此类试题在解答时要根据材料,对材料内容划分层次,逐层分析,特别是一些关键词,把握每一层次的要点。然后对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确定哪些是题目要求回答的,再根据所问来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