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过关检测(六) (建议用时:60分钟)一、选择题1(2020苏州一模)短缺的土地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该生产模式反映了()A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B传统农业的经营方式C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 D人多地少的客观现实解析:选A。材料中“劳动力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故选A项;中国传统农业实行小农个体经营,这与材料“劳动力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无关,排除B项;农业大国不一定会出现材料中劳动力要素回报率长期高于土地的情况,排除C项;人多地
2、少的现实,也不一定呈现精耕细作的生产特点,有些同样人多地少的国家多余的农业人口会进行劳动力的转移,从事手工业、商业等,排除D项。2许多经济现象出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列经济现象出现在下图所示时期的是()A铁犁牛耕在农业领域中逐步推广B“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方贸易C已经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成为经济特点解析:选A。从图中的秦、韩、赵、魏、楚、燕、齐分布可知是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是在战国时期逐步推广的,故选A项;“丝绸之路”是在西汉武帝时期开通的,排除B项;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排除C项;区域间长途贩运在明清时期成为经济特点,排除D项。3(2020扬州中学高三月考)汉代画像
3、石(砖)上有大量妇女劳动的画面,如“一农妇在前播种,一农夫在后打土块”“男子持锨扬场,女子抱麦子”“一农妇连枷打场”,以及妇女采集桑叶、纺织、酿酒、饲养家禽等。由此可知,汉朝的小农经济()A提高了劳动妇女的地位B采用了家庭生产的形式C遏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D摒弃了自给自足的特点解析:选B。材料中男子耕种,女子从事家庭副业,体现出男耕女织的家庭生产形式,故B项正确;妇女地位在封建社会一直低下,故A项错误;材料论述的是生产方式,与土地兼并无关,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4通过对比东汉十四州示意图与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我们可推知()A汉唐间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B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C
4、唐中央对吐蕃实施了有效管理D汉唐间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解析:选A。由材料图示可知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这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发展,故选A项。5(2020盐城三模)欧阳修撰新唐书地理志,于所修农田水利事,皆祥记载。据其所记载,散见于全国各处,而淮南道和江南东道为独多。北起楚州(治所在今天江苏淮安),南迄明州(治所在今天浙江宁波南)海滨,络绎不绝。据此可知,当时()A农业区域差别明显B南方社会比北方更安定C南方农业得到发展 D全国经济重心已经南移解析:选C。由材料内容可知唐朝淮南道和江南东道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较多,说明淮南道和江南东道的农业发达,故选C项;
5、材料仅体现唐朝淮南道和江南东道兴修农田水利工程较多,未体现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当时南北方的社会环境状况,因而不能得出南方社会比北方更安定的结论,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才完成南移,排除D项。6(2020镇江高三验收考试)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和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曲辕犁的发明和推广B新农作物在江南引种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D北民因动乱大批南迁解析:选D。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和南宋三个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农民南迁,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大批农业劳动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故D项正确。7宋朝的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主犯佃照凡
6、人减一等,佃犯主照凡人加一等”;到了清朝,租佃制进一步发展,佃农与地主“系平等相称,并无主仆名分”。这一变化反映了()A佃农的政治权利大大提高B社会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新社会经济关系正在孕育D程朱理学的影响在逐渐减弱解析:选B。由材料可知,宋朝地主与佃农有上下尊卑之分,而到清朝佃农与地主间“系平等相称”,联系史实可知,随着租佃经济与商品经济发展,传统佃农与地主间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故选B项。8(2020宿迁、苏州二市联考)下表为清朝顺治至嘉庆年间人口和耕地面积统计表。据此可以推断()年代人口(亿)耕地面积(万亩)顺治十八年(1661年)0.19152 850康熙六十年(1721年)0.2
7、5673 564雍正十二年(1734年)0.27389 013乾隆十八年(1753年)1.02770 811嘉庆十七年(1812年)3.61679 152A.人多地少的矛盾得到缓和B小农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C传统经济政策有必要调整D国家控制的土地资源减少解析:选C。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清朝顺治至嘉庆年间人口剧增,人地矛盾越来越严重,有限的土地需要养活更多的人口,由此可推知传统经济政策有必要调整,故选C项。9周襄王七年(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把一部分公田赏赐给立了军功的贵族和出身平民的士兵作私田;周定王十三年(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向私田征税。这主要说明()A土地
8、私有制逐步得到认可B争霸战争是经济改革的根本因素C晋鲁率先进行封建化改革D经济改革是加强王权的主要手段解析:选A。材料“公田赏赐给士兵作私田”和“向私田征税”说明国家逐步承认土地的私有性质,故选A项;经济改革的实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春秋时期其他国家的改革,由此无法得出“率先”,故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经济改革与王权的关系,排除D项。10(2020金陵中学高三期中)清人秦荣先上海县竹枝词写道:廿三五月雨麻花,大旱农夫苦踏车。直唤娇娘帮出力,汗淫粉颊赛红霞。这里的“踏车”()A推动交通工具的近代化B利用水力提高了农田抗旱能力C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D表
9、明灌溉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解析:选D。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根据材料“大旱农夫苦踏车”“汗淫粉颊赛红霞”可见,灌溉工具仍然依靠人力,这表明灌溉技术没有突破性发展,故选D项。11辽阳三道壕西汉古村落遗址发掘出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三道壕生产的砖瓦,不仅见于本村遗址,也见于辽阳地区同时代其他遗址。据此推断,当时的三道壕()A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B农业生产较为落后C成为辽阳地区的商业中心D家庭手工作坊发达解析:选A。材料信息表明三道壕当时出现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专业化的手工业生产,没有涉及农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
10、反映的是手工业,没有涉及商业,排除C项;“砖窑七座,每窑一次可以烧制一千八百块砖,两窑成一组,轮流生火,可连续生产”表明不是家庭手工作坊,排除D项。12(2020南京二诊)农政全书卷三十五记载:“今之搅车(棉花去籽工具),以一人当三人矣,所见句容式,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两人可当八人。”材料说明明朝()A私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B纺织原料呈现出多样化C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解析:选C。据材料信息可得出明朝工具的改进大大提高棉纺织业效率,故选C项;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规模已超过官营手工业,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工具的改进,而不是纺织原料呈
11、现出多样化,排除B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本质特征是雇佣关系,材料中没有体现雇佣关系的信息,排除D项。13(2020扬州二模)明中叶以来,江南丝绸业市镇及其周边乡村的大部分自耕农,对农业并不重视,他们逐渐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作为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这反映出当地()A传统生产模式的解体 B市民群体的发展壮大C商品经济向农村渗透 D新兴生产关系的发展解析:选C。由材料内容可知,明中叶以来江南地区的自耕农把养蚕缫丝以及丝织业作为主业,而不是以农业为主业,说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造成经济结构的变动,故选C项。14(2020江阴三模)宋朝嘉祐年间,官府垄断经营茶叶,“小民趋利犯法为弊甚大”,于是朝廷
12、采纳三司建议,颁布通商茶法弛茶禁,“自是唯腊茶禁如旧,余茶肆行天下矣”,据此可知()A政府废除茶叶官卖 B财政政策调整成效显现C商品经营环境宽松 D茶税成为政府主要税源解析:选B。材料信息表明,宋朝嘉祐年间颁布通商茶法前“小民趋利犯法”私自经营茶叶,结果“为弊甚大”,而颁布通商茶法后“余茶肆行天下”促进了茶叶行业的发展,说明财政政策调整成效显现,故选B项。15(2020无锡一模)湖南省沅陵县曾出土两张元代油漆颜料广告。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材料反映出()A繁荣发展的广告服务业 B较为激烈的商业竞争C民营手工业地位的上升 D资本主义萌芽的出
13、现解析:选B。由材料“广告宣称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并提醒消费者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可知,当时存在较为激烈的商业竞争,故选B项。16南宋临安城内同类商品的经营有了更多相对集中的区域,或一处或数处,称之为“团”“行”或“市”,如:花团、青果团、布行、销金行、米市、珠子市等。这主要反映出当时()A商品交换活跃 B城市消费趋向奢华C工商业市镇兴起 D政府加强市场管制解析:选A。材料中出现了同类商品的集中销售区域,反映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故选A项;材料中主要是日常生活消费品,不是奢侈品,排除B项;工商业市镇兴起是在明清时期,且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宋代政府放宽了对市场的管制,排除D项。
14、17“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行籍礼时,由天子亲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这反映了()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B井田制逐步走向瓦解C古代重农思想的盛行 D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C。根据材料“天子亲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可知,当时盛行重农思想,故选C项;根据材料“籍礼原是村社中每逢某种农业劳动开始前,由首领带头举行的集体耕作仪式”不能看出农业的规模一定是以家庭为单位,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推断土地制度,排除B项;根据材料“由天子亲执耒耜在籍田上三推或一拨,表示先天下而耕种”可
15、知重农思想,但没有体现出抑商,排除D项。18(2020南京六校联合体联考)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素封”的群体,他们虽无官爵封邑却富比封君,“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这可以说明()A分封制已瓦解 B地主阶级实力上升C土地兼并严重 D工商食官政策破坏解析:选D。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可知,这些与王者同乐的巨万者应该是战国时期的工商业者,说明当时的工商业开始摆脱政府的控制有所发展,故选D项。19(2020盐城三诊)汉武帝时,在全国27个郡国设立了36处盐官,置盐官令和盐官丞具体负责;在40个郡国设立了50处铁官,置铁官令和铁官丞具体负责。这反映了西汉()A政府加强干预操控经济 B盐
16、铁行业发展迅速C民间私营工商业的滞后 D重视解决民生问题解析:选A。材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实施盐铁官营,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和操控,故选A项;材料反映了政府对盐铁行业的措施,未体现盐铁行业的发展情况,所以反映不出盐铁行业发展迅速,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政府实施盐铁官营的经济政策,体现不了民间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概况,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的盐铁官营政策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维护封建统治,而非解决民生问题,排除D项。20(2020江苏二市联考)乾隆二十年,一些英国商船从广州开往浙江宁波贸易,乾隆批示:“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材料表明()A清朝加强防范中外交
17、往B清朝已放弃闭关锁国政策C宁波与广州贸易地位一致D中外贸易冲击原有管理体制解析:选D。题干中“今番舶既已来浙,自不必强回船;惟多增税额,将来定海一关,即照粤关之便”,体现了清朝政府针对一些英国商船来浙江贸易的现状,乾隆帝批示灵活处理,折射出中外贸易对原有管理体制的冲击,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农业技术、粮食产量等方面,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对有限,但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则是比较突出的成就。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因此得
18、到广泛传播,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增长对土地造成的压力。烟草、花生等也大致于同时引进。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材料二中国的南方人习惯于吃稻米,北方人则以粟、麦为主,采用新的粮食果腹,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被迫的过程。中国人采用美洲的高产粮食作物,显而易见的原因是原产稻、粟、麦等粮食的不足;而美洲粮食作物在进入18世纪之后的快速推广,也正是因为中国人口在成倍增长。玉米、番薯等作物的传播路径,与当时的移民路向大体一致,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的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逐渐推进。美洲作物的传入与推
19、广,对于提高粮食产量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它们虽然也改变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但总体上始终处于补充的地位,人们仍然以稻、麦等为主要粮食。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第四卷)(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的特点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明清时期农作物种植状况产生的影响。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结合材料,从农作物品种的变化、经营方式的推广、经济作物的种植和南北格局等方面进行回答;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材料,从人地矛盾、农产品的商品化等方面进行回答。(2)结合两则材料,从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对人们饮食的影响、对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的影响及对地租方式转变的
20、影响等方面进行回答。答案:(1)特点: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专业区出现;南稻北麦的格局(稻、麦等为主要粮食)。原因:人地矛盾突出;政府鼓励农业发展,如垦荒、植棉等;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中外交流;中国人口的大量增长;市场扩大,农产品商品化加强。(2)影响:促进粮食产量提高,缓解了人口增长压力;优化了人们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农业区的出现,造成地方市场扩大;经济作物种植区出现了货币地租。22(2020南京调研)坊市制是中国古代官府对城区规划和市场管理的制度。它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达千年之久,其变迁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
21、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汉代坊市制进一步完善,汉代长安城内“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人不得顾,车彖得旋,阗城溢郭,傍流百廛,红尘四合,烟云相连”。唐代达到了顶峰,诗人白居易描述了坊市制下长安城整齐划一的概貌:“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等有利于加强对城市居民的管理和控制。政府还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各杖六十;
22、得利计赃重者,计利准盗窃论。贩卖者,亦如之。”摘编自肖建乐唐代坊市制度及其历史定位材料二唐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居州县郭内者为坊,郭外者为村,里、村、坊皆有正。里正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察非违,催驱赋役。坊正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岑仲勉隋唐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坊市治理的主要特征。(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汉唐时期坊市制度的影响”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260字左右)解析:(1)由材料“市、坊严格分开并将居民区用围墙圈起来,实行坊里邻保制、按时启闭坊门制、宵禁制”“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居州县郭内者为坊,郭外者为村,里
23、、村、坊皆有正”归纳汉唐时期坊市治理的主要特征。(2)本题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可围绕“汉唐时期坊市制度的影响”展开,分别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论述。答案:(1)特点: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政府监管。(2)论文论点论据坊市制度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城市的治安与稳定;有助于城市整体规划;有利于维护交易秩序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赋役征收坊市制度的消极影响忽略了各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和消费者的实际需要;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的自由结论:坊市制度有双重作用,在前期以积极为主,后期以消极为主。23古代丝绸之路是当前“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139年,汉
24、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国了解了西域人的政治和军事情况,同时还带回大量有商业价值的信息。此后,汉武帝发动了一系列战争,打击了匈奴的势力,使亚洲中部地区恢复了和平。随着古典帝国的扩张,商人和旅行者建立了广大的商业网络通道,在这些商路上交换的最主要的商品是来自中国的高质量的丝绸,历史学家把这些商路统称为丝绸之路。对商人和他们的商品来说,丝绸之路就是令人瞩目的高速公路;另外,商人、传教士和其他一些旅行者,带着他们的信仰、价值观念和宗教信念来到远方。材料二贸易与城市化的发展使唐宋时期的中国成为一个繁荣的、国际性的社会。商人取道海路和陆路前来中国从事贸易。东南亚岛屿的香料、越南的翠鸟羽毛和玳瑁、印度的珍
25、珠和香、中亚的马匹和甜瓜,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产品被运送到中国。在中亚、东南亚、印度、波斯和东非的港口城市,富商和统治者身着中国的丝绸,餐桌上摆放着中国瓷器。中国经济在唐宋时期的快速增长就这样促进了整个东半球大部分地区贸易和经济的增长。以上材料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并概括出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内容。(2)据材料二,分析唐宋经济繁荣的原因。这一时期对外贸易通道及输出商品与汉朝相比有何新变化?(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特征及其影响。解析:(1)条件从西汉的政治、经济条件和当时的国际环境分析;交流的内容既包括商业的贸易,也包括文化的交流。(2)原因从商品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及对外贸易方面分析;新变化结合材料可知从陆上到海上,并且随着手工业发展,贸易的商品由丝绸发展到丝绸和瓷器。(3)特征从交流的内容分析,影响从对中国、对世界方面分析。答案:(1)条件: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时期国力强大;相对和平的地区环境。内容:商品;宗教文化或价值观念。(2)原因:贸易和城市化的发展;开放的对外政策;广泛的经济交流。变化: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兴盛;瓷器等商品成为大宗。(3)特征:经济与文化交流相结合;具有双向性、互惠性。影响: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文明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