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衡水市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高二语文试题答案【答案】1. C 2. B 3. D 4.(4分) 以驳为主,驳立结合。首先旗帜鲜明地反驳“文化全球化”;然后结合文化的民族性提出“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的观点;接着从“文化全球化”的实质与危害两个方面进行反驳;最后提出正确做法,进一步重申观点。 5. (6分)(1)侧重点不同:材料一主要分析某些人鼓吹的“文化全球化”的实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侧重点在“文化全球化”论调下的政治博弈;材料二主要分析了“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发展趋势的特点、实质和表现方式,地域文化应该如何应
2、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等。(2)立场不同:材料一发表于人民日报。人民日报作为国家重要机关报刊,会站在国家社会的整体立场上,分析“文化全球化”的论调,维护我国文化传统和国家利益不受文化霸权损害。材料二是发表于学术期刊的论文,是从学术的角度认可“文化全球化”语境下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价值的追求,并指出了多元文化必然存在的现实。【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是因该论调脱离了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固有的文化传统”概括不全,忽略了时代性;B.“推动文化趋同”错误,原文是“否认这种差异,盲目推动趋同”;D.“这不可遏制地造成地域文化特质的丧失”错误,从原文“文化全
3、球化不可能、也无法淹没地域文化”可知,全球化并不代表着地域文化的消融。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成为消费主义的拥趸”错误。从原文“消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可知,消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认同西方文化不等于一定认同消费主义。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从原文“文化的濡化,即任何两个不同文化的群体甲、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当这两个文化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濡化”可知,大卫卡梅伦用汉语说
4、“恭喜发财”并不属于“濡化”。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从“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固有的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可知,材料一首先旗帜鲜明地反驳“文化全球化”;从“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可知,接下来,材料一结合文化的民族性提出了“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的观点;从“西方一些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其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可知,
5、材料一接着从“文化全球化”的实质与危害两个方面进行反驳;从“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对话,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可知,最后提出正确做法,进一步重申观点。从论证方式来看,材料一以驳为主,驳立结合。【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从“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固有的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西方一些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其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和
6、“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可知,材料一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全球化”,分析指出了“文化全球化”的实质和可能带来的危害,侧重点在“文化全球化”论调下的政治博弈;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互动促使人们开始寻找某些共同的文化价值和评判标准,文化全球化已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定文化的多元性现实”“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更多地包含着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文化全球化不可能、也无法淹没地域文化,反而更加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对地域文化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开始趋向全球化,但全球化并不代表着地域文化的消融,文化多元成为一种必然”可
7、知,材料二主要侧重分析了“文化全球化”作为一种发展趋势的特点、实质和表现方式,地域文化应该如何应对“文化全球化”的挑战等。从材料的出处来看,是因为两则材料的立场不同,导致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材料一发表于人民日报,而人民日报作为国家重要机关报刊,当然会站在国家整体立场上,分析“文化全球化”的论调存在的霸权主义的实质,旨在维护我国文化传统和国家利益不受文化霸权的损害;而材料二是发表于学术期刊的论文,当然会从学术的角度分析认可“文化全球化”存在的合理性,提出“文化全球化”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价值的追求,并指出了多元文化必然存在的现实。【答案】6. B 7. D 8. (4分)蘑菇圈的具
8、体位置被泄漏:丹雅公司私自安装的gps定位了蘑菇圈,这是阿妈斯炯心中的秘密。阿妈斯炯照顾蘑菇的方法被偷拍,这也是阿妈斯炯心中的秘密。阿妈心中的蘑菇圈是同类蘑菇的起源,是传奇的、神秘的,丹雅公司却把它作为野外培育松茸的欺诈宣传广告,这摧毁了阿妈斯炯的信念,也显示出现代经济观念对藏区原有生活状态人文观念的冲击。 9. (6分)有,本文在故事之外别有意味:文章写出了现代经济冲击之下藏区原有观念的变化。阿妈斯炯口中的“蘑菇”被丹雅称作“松茸”,应该被细心照料的神秘的蘑菇圈被作为不实商业广告谋取经济利益,这显示了藏人自身观念的转变。 文章写出了科技对人生存模式的入侵。阿妈斯炯小心翼翼守护的神圣蘑菇圈,在
9、科学技术面前无所遁形,阿妈照顾蘑菇的行为也被摄像机偷录。不管是个人的隐私,还是民族文化的传说都受到极大的冲击。细节透露的“牧民定居”带出了小说背景,商品经济大潮下游牧的传统生活模式向现代化的转变不可阻挡。反复、咏叹的语调构成了语言诗化、抒情化的风格,这种风格正适合表达小说主旨:田园牧歌式的传统价值的丧失,和由此产生的无奈痛楚。【解析】【分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是因为她想尽早接管阿妈斯炯的蘑菇圈”错误。是胆巴派丹雅上门的,丹雅赚钱也不需要接管蘑菇圈。C.“是因为胆巴不知该怎样解释定位蘑菇圈和偷拍的事情”错误。文中没有相应的信息说胆巴不知该怎样解释定位蘑菇
10、圈和偷拍的事情,胆巴作为州长要忙维稳和牧民定居的事情。D.“因此没有观赏性,也缺乏审美意义”错误。如今大部分小说确实缺乏节奏感,但这和缺乏观赏性和审美意义不构成因果关系。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情节的快速推进”本篇小说情节简单舒缓,不是快速推进的类型。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由原文“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炯,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可知,丹雅公司在阿妈斯炯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蘑菇圈的具体位置被泄漏,这是阿妈斯炯心中的秘密。由原文“阿妈斯炯
11、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可知,视频中有阿妈斯炯对蘑菇说话,带着珍重的表情采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阿妈斯炯小心翼翼守护的神圣蘑菇圈,在科学技术面前无所遁形,阿妈照顾蘑菇的行为也被摄像机偷录,这也是阿妈斯炯心中的秘密。由注释可知,阿妈斯炯偶然在深山里发现的蘑菇源,传说圈里的蘑菇是山里所有同类蘑菇的起源。可见
12、阿妈心中的蘑菇圈是同类蘑菇的起源,是传奇的、神秘的;由原文“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蘑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可知,阿妈斯炯口中的“蘑菇”被丹雅称作“松茸”,应该被细心照料的神秘的蘑菇圈被作为不实商业广告谋取经济利益,这摧毁了阿妈斯炯的信念,也显示出现代经济观念对藏区原有生活状态人文观念的冲击。【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意蕴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有。文章写出了现代经济冲击之下藏区原有观念变化。由原文“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蘑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
13、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可知,阿妈斯炯口中的“蘑菇”被丹雅称作“松茸”,应该被细心照料的神秘的蘑菇圈被作为不实商业广告谋取经济利益,这摧毁了阿妈斯炯的信念。蘑菇圈是阿妈斯烱物质和精神上的圣地,阿妈斯烱面对时代变化显得茫然失措,作者同情她的失落和无助。批判了现代社会以这种欺诈的方式获取金钱的行为,也借以“失去”的蘑菇圈来唤醒人们尊重原住民们的文化信仰。文章写出了科技对人生存模式的入侵。由原文“阿妈斯炯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炯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
14、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可知,视频中有阿妈斯炯对蘑菇说话,带着珍重的表情采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阿妈斯炯小心翼翼守护的神圣蘑菇圈,在科学技术面前无所遁形,阿妈斯炯照顾蘑菇的方法被偷拍,不管是个人的隐私,还是民族文化的传说都受到极大的冲击。由原文“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可知,从丹雅的话中我们得知胆巴在忙牧民的定居和维稳,细节透露的“牧民定居”带出了小说背景,商品经济大潮下游牧的传统生活模式向现代化的转变不可阻挡。从语言特点来看,阿妈斯炯的语言多
15、重复,如“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富有诗意,“你怎么可能知道”“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等则加强了情感表达,让文章语言情感充沛。用词多叠词“湿淋淋”“簌簌”等,富有音韵美。作者将自己浓浓的主观感情渗透进作品里,使小说语言具有诗歌的抒情性。小说中的第一个视频、第二个视频对蘑菇圈的环境描写浸润着作者对自然的深情和热爱,意境之美、语言之雅,体现出抒情性。这种风格正适合表达小说主旨:田园牧歌式的传统价值的丧失,和由此产生的无奈痛楚。【答案】10. A 11. D 12. D 13.(8分) (1)武冈
16、有一个打死了出征军人的富民,暗中许以一半家产诱使他家佃户代自己服刑。(2)王巨济派遣官吏征收徽州人民的钱,多征了两千锭。他还恼怒征收的财物少,要再加千锭。 14. (3分)许楫孤身前往招抚。许楫说服参政高兴,退军三十里。【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中,“荆南父老舆金帛求见”,“荆南父老”主语,“求见”谓语,“舆金帛”作“求见”的状语,宾语省略,故“见”后断开,排除BC;“今置吏以抚字汝辈”,“抚字汝辈”是“置吏”的目的,不可断开,排除D。本句译为:荆南的父老抬着金帛来求见,许楫对他们说:“你们已经是大元的百姓,现在设立官吏来安抚教导你们,何必要用金帛来求见?”故选A
17、。【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文中指招待宾客供应食宿的房舍、客栈等”“文中许楫请求教化率兵退回馆舍”错误。此处的“舍”指三十里,许楫请求教化率兵退军三十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D.“许楫孤身前往招抚,叛军立刻投降”错误。从原文“楫白教化,请退军一舍,听其来降。不听。会以参政高兴代教化,楫复以前言告之,兴从其计,贼果降”来看,许楫只身骑马前往贼寇处,众人见许楫到来,都拜倒说:“许公既然来了,请给我们张榜。”许楫回报教化,请退兵30里,让他们自己来降。教化不听他的话。正逢朝廷用参政高兴(人名)代替教化,许楫再把原来的话
18、告诉高兴,高兴听从他的计谋,做盗寇的民众果然投降,即叛军没有立即投降。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武冈富民有殴死出征军人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武冈有殴死出征军人富民”;“阴”,暗中;“款伏”,服罪、招认。(2)省略主语“王巨济”;“遣”,派遣;“益”,增加。【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由“三八等曰:但得许总管来,我等皆降矣。”“楫单骑趋贼垒,众见楫来,皆拜曰:我公既来,请署榜以付我。”可知,柯十八等人最终投降的原因是许楫孤身前往招抚。由“楫白教化,请退军一舍,听其来降。不听。会以参政高兴代教化,楫复以前言
19、告之,兴从其计,贼果降”可知,柯十八等人最终投降的原因是许楫说服参政高兴,退军三十里。参考译文:许楫字公度,太原忻州人。幼年受教于元裕,15岁时以儒生身份凭借善于词赋入选,河东宣抚司又推举他为贤良方正孝廉。许楫到了京城后,被平章王文统任命为中书省下属官员,许楫拒绝接任文簿官,而改任知印。丞相安童、左丞许衡对许楫非常器重。一天,许楫随省臣立于殿下,元世祖见他胡须飘飘,身材魁伟,问:“ 你是秀才么?”许楫躬身回答说:“臣在学做秀才,不敢自认为秀才。”皇帝因他善于答问,任命他为中书省架阁库管勾,并兼承发司事。不久,朝中设立大司农司,许楫被任命为劝农副使。当时商挺任安西王相,途中与许楫相遇,许楫对商挺
20、说:“京兆的西郊,有几千顷荒地,宋、金之时曾经屯垦过,如果召募百姓马上去屯田,每年可收获的谷物,(可以)供给王府的需要。”商挺将此话奏于皇上,并被朝廷接纳。三年后,屯垦完成,果然获利。不久,许楫被授予金符,并被任命为陕西道劝农使。至元十三年(1276 ),宋朝被平定,皇上命平章廉希宪在荆南府行中书之职,以许楫为左右司员外郎。荆南的父老抬着金帛来求见,许楫对他们说:“你们已经是大元的百姓,现在设立官吏来安抚教导你们,何必要用金帛来求见?”第二年,提升许楫为岭北湖南提刑按察副使。武冈有一个打死了出征军人的富民,暗中许以一半家产让他家佃户代自己服刑。许楫察知此情后,释放了佃户,关押了富民,人们都很佩
21、服他的英明。后来许楫改任江西道提刑按察副使,行省下令郭昂讨伐叛贼董旗,俘获了很多贼兵,经许楫查问后发现有良民600多人,都遣返还乡。至元二十三年,被授以中议大夫、徽州总管。桑哥设立尚书, 总管全国钱粮,户部尚书王巨济,仗势刻剥百姓,派遣官吏多征徽州人民的钱2000锭,王巨济还怒其少,要再加千锭,许楫至巨济处对他说:“阁下是要百姓死,还是要百姓活?如果要百姓死,即使万锭也可以征敛。”巨济消除了怒气,徽州幸免征赋。许楫任期满,政绩考核合格便离去。徽州之绩溪、歙县民众柯三八、汪千十等,因饥荒做了盗寇。行省右丞教化(人名)用兵去捕,双方相持七个月,派人前往说服,三八等人说:“只要许总管来,我们就投降。
22、”行省立即发驿书召许楫, 命他前往招降。许楫只身骑马前往贼寇处,众人见许楫到来,都拜倒说:“许公既然来了,请给我们张榜。”许楫回报教化,请退兵30里,让他们自己来降。教化不听他的话。正逢朝廷用参政高兴(人名)代替教化,许楫再把原来的话告诉高兴,高兴听从他的计谋,做盗寇的民众果然投降。至元二十四年,授予许楫太中大夫、东平总管,他辞官二年后逝世,终年70岁。15. D 16. (6分)唐玄宗独自望着天边那如钩的新月,仿佛又看到了昔日杨贵妃那美丽的容颜。这是词人想象之辞,唐玄宗凄然念旧的神情毕现。两句融情入景,增添了哀怨的气氛。【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3、的能力。D.“诗人的痛惜之意”错,“伤心朝恨暮恨”写唐玄宗触景伤心,对已逝的妃子无限思念和无限感伤。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从内容看,最后二句“独望天边初月,蛾眉犹自弯弯”,该句说看到天边的初月弯弯便想起妃子的蛾眉了。从艺术手法看,这是词人想象之景,从唐玄宗的角度描写他凄然念旧的神情。蛾眉,也作娥眉,指妇女如蛾须那样细长弯曲的美丽眉毛,这里运用比喻,指像蛾眉那样的一弯初月。两句融情入景,精炼流畅,增添了哀怨的气氛,令人回味无穷。17. (6分)(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2)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3) 示例一: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4、。示例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示例三: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示例四: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18.A 19.C20(5分).结构特点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意义连续;画横线部分由四个结构相似的短语构成。表达效果四个短语表达的内容由外在到内在,层层推进;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增强了语句的表达效果。【解析】18.岗位:泛指职位。位置:所在或所占的地方;地位;指职位。语境:其前为何种,岗位与种搭配更恰当。关键:形容词,最关紧要的。主要:属性词,有关事物中最重要的;起决定作用的。其后为时刻,用关键更合适,强调时间紧要。格尽职守:谨慎认真地做本职工作。兢兢业业:状态词,小心谨慎,认真负
25、责。语境强调的是敬业精神,不涉及某种状态,用恪尽职守更合适本色:本来面貌;原有的性质或品质。原貌:原来的面貌;本来的样子。语境中清正廉洁是一种品质,且政治本色是固定搭配,用本色更合适19.根据关联词只有才可知,括号内需要填写的内容应是共产党人要严格要求自己。结合前文语境及四个选项可知,此处省略了主语党员干部。结合后文加强练就保持涵养的句式特征,可推知括号中填写的内容应该是用衡量的句式,排除B、D两项。A项,搭配不当,排除。20.排比是连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近的短语、分句或句子,来加强语势或深化语意的一种修辞手法。结构特点上,画横线的部分由四个结构相同的短语构成。表达效果上,从内容方面来
26、说,清贫寂寞诱惑心神由外在到内在,语意上具有渐进意味,情感表达上层层推进;从形式方面来说,排比句可以增强语势,具有强调意味。21. C(“呼吁各国才能承接前文,排除 B 、 D 两项。“早日实现疫苗公平分配”才能”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是大体”、排除 A 项)22. (6分)是疫苗分配的优先重点提供疫苗支持大量囤积疫苗(每答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2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题目由三段文字构成,第一段文字回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中国式表达“我是谁”如何着力向全世界介绍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第二段
27、文字联系2022年北京冬奥会“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引发对包含体育精神、坚强姿态、成功之道,表达憧憬、信心和希望,更是行动方案、共同目标、中国宣扬和共同愿望在内的众多深层内涵的思考。第三段文字综合两次盛会的表达理念,提出写作要求。考生的价值判断主要体现在深刻理解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是谁”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的变化上。“我是谁”,更侧重于讲五千年古老中国,展示古老的、传统的和古代文明。(张艺谋语)“一起向未来”分开来看,其中“一起”既可理解为“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又可看做是“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而“向未来”既可看做是“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又
28、可看做是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可并重亦可兼顾中有侧重;综合来看的话,“一起向未来”名义上是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主题,但“一起向未来”又不仅仅代表一种体育精神。“一起”展现了人类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姿态,指明了战胜困难、开创未来的成功之道;“向未来”表达了世界需要携手走向美好未来的共同愿望。这正是一种“大国自信”“世界格局”的具体表现。本题的任务指令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明写作思考的方向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我是谁”的表达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一起向未来”的主题引发的思考和感悟;二是限制写作文体样式写一篇开幕式的观后感或学校“体育节”开幕式的参赛学生代表发言稿。观后感的表达方式
29、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观看后的基础上发感想;发言稿则需要注意具体情境(“体育节”开幕式上的发言),注意写作对象(全体师生),呈现互动意识。考生要在文中表现出对于“我是谁”到“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的中国宣扬,也可以由体育精神说开去,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起向未来”的价值取向,也可分析2008年至今这十几年时间里,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深层原因。可以由体育延展为时代困境的需要,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凸显了全球性的挑战,谁也不能独善其身,唯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舟共济“一起向未来”。除此,全球性的挑战还有很多,诸如能源问题、环境问题、气候问题等。总之,可以引导考生思考个人与时代,当前与未来,中国与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抽象而深刻的命题,结合自己多方面的积累、多维度的认知和生活体验来进行写作。考生可以体育为点延伸成面,影射时代社会发展,观照人类历史进程,思考个人发展,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立意:1.由“我是谁”到“一起向未来”,背后是格局和自信。 2.风雨同舟,驶向未来。3.把握人类命运,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