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119.50KB ,
资源ID:1126946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26946-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练习:模块综合检测 (三)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练习:模块综合检测 (三) WORD版含解析.doc

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模块综合检测(三)(必修3)(7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17长春模拟)考古数据显示,春秋战国时期,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文化统一为政治统一准备了条件B.文化发展呈现出趋同的特点C.争霸战争促进了文化发展与交流D.百家争鸣促进了文化的统一【解析】选B。材料中的信息“各地工艺虽有地方性的特色,基本上差别不大;各国文字,从出土的简牍

2、与铭辞看,也出现大同小异的现象”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趋同现象,文化并未统一,故A错误,B正确;材料未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战争,故C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手工工艺和各国文字的趋同性,未体现百家争鸣,故D错误。2.(2017武汉模拟)历史学家陈旭麓说“在二十四史众多的列传里,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这主要说明中国传统社会()A.宗法分封始终主导B.君权至上意识浓厚C.家国一体观念突出D.家庭伦理道德至上【解析】选C。本题考查儒家的忠孝观念。分封指的是封邦建国,与材料中“忠臣”无直接关系,故A错误;君权至上突出君臣等级尊卑,材料“孝子”不属君臣关系,故B错误;材料“凡忠臣必然又是孝子”突出了儒家为人

3、臣、为人子的道德伦理观念,于国于家具有道德上的一致性,故C正确;材料“忠臣”不属于家庭伦理,故D错误。3.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经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由此可知汉代()A.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B.原始的民主思想彻底消失C.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D.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解析】选C。根据题干中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经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可知汉朝熟读经学儒家经典的知识分子通过学习可以正式入仕,即知识分子构成发生新变化,符合题意的

4、是C。题干中没有涉及百家思想,排除A;B中的“彻底”表述错误;D在题干中没有涉及。【拓展延伸】董仲舒新儒学能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4.钱乘旦现代文明

5、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又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源【解析】选B。从题干中的“丰富性与普遍性”可以看出理学“博大精深”,从“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可以看出理学“有一定的封闭性”。5.(2017南昌模拟)杨朱学说在先秦战国时代曾经是“言盈天下”,是与儒墨并驾齐驱的显学。杨学的宗旨是“为我”“贵己”“轻物重生”“

6、全性(生)葆真”。杨学与下列哪一思想相似()A.儒学B.墨家学说C.宋明理学D.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解析】选D。“为我”“贵己”“轻物重生”“全性(生)葆真”的意思是强调自身的重要性,认为生命比物质更重要,要求保全真本性。儒学内容过于庞大,杨朱学说与儒墨并驾齐驱,可见二者之间有区别,故A错误;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故B错误;宋明理学强调天理,维护三纲五常,故C错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中,李贽提倡个性自由,与杨朱学说思想相似,故D正确。【加固训练】葛兆光先生指出:“尽管这些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被描绘成启蒙思潮,但这些思想表达的全部合理性,却建筑在民族命运的激愤和故国哀思的情感上,本身未必是理性的思

7、考和冷静的分析。”作者评价的是()A.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B.明清之际的批判思想C.洋务派的“中体西用”D.维新派的“托古改制”【解析】选B。根据材料“对于旧制度的激烈批判”分析可排除C、D,因为不论是洋务派还是维新派都继承沿用了旧制度;“故国”体现朝代更替的信息,故选B;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是多种思想争鸣,可排除A。6.“苏格拉底彻底改变了早期希腊思想家更多地关注宇宙本质的倾向,使哲学研究变得更有意义,他把哲学根植在了人类的城市和家庭之中。”材料表明苏格拉底()A.对道德价值观有较高追求B.提出理性高于一切的观点C.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D.认为知识与美德同样重要【解析】选C。A材料中未涉及

8、道德价值观的知识,故排除;B与本题材料内容无关,故此项排除;C材料中指出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宇宙本质问题,拉回到人类的城市和家庭中,这说明了他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故此项正确;D与此题内容无关,故排除。7.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写道:“15世纪中叶到16世纪初,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与材料观点最为吻合的是()A.文艺复兴只限于社会上层,对天主教会冲击有限B.宗教改革传播人文思想,冲击人们对上帝的信仰C.人文思想的传播,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D.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资产阶级与教会矛盾未激化【解析

9、】选C。材料关键信息“意大利文艺复兴中的主要事实便是:教皇与世俗的宗教批评者之间的冲突是以容许新人的某种不敬神的精神进入僧侣统治集团为代价而得到避免”,即缓和了教会与世俗社会的冲突,故C正确。8.18世纪法国很多学者认为:上帝作为世界的“始因”或“造物主”创造了宇宙和它存在的规则,但创立之后上帝就不再对这个世界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和发展下去。这一主张()A.促进了宗教改革在整个欧洲的开展B.为卢梭的分权学说奠定基础C.表达了封建王权独立于教权的意愿D.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解析】选D。材料强调的是上帝创造世界之后,就不再干预世界的发展,而是让世界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存在

10、和发展下去,突出了理性主义思想,这有利于理性主义的广泛传播,故D正确。9.17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空前的中国文化热。很多启蒙思想家讴歌和赞美中国的体制、文官制度和伦理道德等,他们“借孔子和儒家思想之力,冲破了桎梏他们自己的神权以及王权,因而进入了现代社会”。这种现象表明()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B.中国文化在启蒙运动中起过积极作用C.儒家学说与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D.中国文化蕴含自由平等与理性的特质【解析】选B。材料“启蒙思想家借儒家思想冲破了桎梏他们的神权以及王权进入了现代社会”表明传统儒学思想曾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发展进程,故选B。10.1991年,宁夏出土了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

11、续九册,经专家鉴定为木活字印本,这是目前世上最古老的木活字印刷品,这个发现改写了关于木活字产生于元代的传统记载,把木活字的发明时间大大地推前了。材料说明()A.一切历史必须以考古为前提B.考古研究可以考证史实C.元代木活字记载为前人杜撰D.活字印刷术的产生不能确定【解析】选B。一切历史不可能都通过考古证实,故A错误;考古研究可以考证历史事实,材料考古发现就改写了关于木活字产生于元代的传统记载,故B正确;元代木活字记载可能是当时记载缺乏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就是前人杜撰,故C错误;活字印刷术的产生可以通过不断论证确定,故D错误。11.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

12、由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这种变化反映了()A.民族矛盾推动中原防御体系的升级B.火药用于军事导致筑城技术的改变C.封建社会晚期中国社会的浮华之风D.工商业发展刺激重农抑商政策强化【解析】选B。结合材料,可以看出筑城技术日益注重城墙的坚固性,究其原因,是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军事导致的。12.下图是吴道子的作品送子天王图(宋人摹本局部),内容取自佛经故事,描绘的是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降生后,其父净饭王和摩耶夫人抱着他去向诸神礼拜的故事。通过此图可以看出()A.当时中外文化的交融B.宋朝的市民文化繁荣C.人们虔诚地信仰佛教D.统一的王朝社会安定【解析

13、】选A。材料中“内容取自佛经故事”说明当时中国的绘画内容受到印度佛教文化的影响,但画像中的人物是中国外貌并身着中国服饰,这体现了当时中外文化的交融,故A正确。13.(2017九江联考)早期殖民垄断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于1600年建立,1874年解散,与此同时,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形成。下列关于前后两种类型“垄断”的相同点的分析,正确的是()A.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产物B.适应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C.推动了国家的对外殖民扩张D.促进了英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解析】选C。托拉斯、卡特尔、康采恩等形式的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出现的私人垄断组织,没有政府干预,

14、故A不是二者的相同点,错误;早期殖民垄断公司兴起时,还没有进行工业革命,不符合工业资本主义发展需要,故B错误;早期殖民垄断公司推动了英国殖民扩张,垄断组织促进了欧美对外资本输出,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故C正确;垄断组织兴起于美、德,故D错误。14.“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这说明维新思想()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C.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解析】选C。康有为借助儒家经典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15、但未能“全面的否定”,故A错误;维新思想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而非“民族意识”,故B错误;材料中“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表明维新思想的客观作用,故C正确;辛亥革命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而非“维新思想”,故D错误。15.(2017皖南八校联考)有专家指出,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祖宗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他引导了一批年青学者研究祖国的文化遗产,顾颉刚等史学巨擘就是在他直接影响下破土而出的。材料说明新文化运动()A.造成了文化断层B.推动思想的启蒙C.促进了史学产生D.承续了传统文化【解析】选D。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遗产的积极作用,没有反

16、映其造成了文化断层,故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新文化运动对思想的启蒙作用,故B错误;史学产生于新文化运动之前,故C错误;从“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于祖宗的文化遗产,无破坏之罪而有发扬之功”,可知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有承续作用,故D正确。16.“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原有的幻梦破灭了,现实并没有给人们带来预期的进步,“中国又一天一天沉入黑暗里”,“传统与反传统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迭次兴起,材料所述的历史时期是()A.民国初年的新文化运动时期B.辛亥革命前的思想论战时期C.甲午战争后的维新运动时期D.国民革命失败后的探索时期【解析】选A。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中国传

17、统,全盘肯定西方,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材料“传统与反传统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相符,故A正确。17.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A.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B.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C.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D.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解析】选B。“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说明革命不能解决民生问题,故A错误;“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说明解决民生问题要靠和谐互助,故B正确;材料与民族平等无关,故C错

18、误;材料未涉及“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故D错误。18.毛泽东说:“大家不应只看到一个广东,湖南也是很重要的。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这一思想的提出()A.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想B.表明了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C.说明了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唯一斗争方式D.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解析】选A。据材料“湖南民众组织比广东还要广大,所缺的是武装,现在适值暴动时期,更需要武装”“纵然失败,也不用去广东,而应上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秋收起义时期,由城市转向农村的道路探索,体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新构

19、想,故A正确。19.1960年中科院召开学部大会,选出学部委员35人,既有周培源、苏步青这样的著名科学家,也有天津人民公社姜德玉、湖北工业劳模马学礼这样的工农大众。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这一现象()A.反映了新中国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B.体现了“科技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C.表明了工农大众科学素养的普遍提高D.证明了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解析】选B。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大会共宣布学部论文和报告69项,其中“劳动模范”有13项,而“劳动模范”属于广大群众,所以这一现象只能体现“科技为广大群众所共有”的观念,当然并不能证明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20、。20.在某个历史时期,中国对旧有教育事业进行改革,主要是:在学校中,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建立政治工作制度,开设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课,进行专业调整等,把旧学校改造为面向工农、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阵地。该历史时期是()A.“大跃进”运动时期B.新中国成立初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解析】选B。由“面向工农、培养各种建设人才的阵地”“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可判断这个历史时期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大跃进”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不可能“开始建立共产党和青年团组织”,所以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21.据教育部的相关资料显示,2000年之后,国家开始批准

21、建立独立学院,中国高校出现了公办、民办、公办民助(如独立学院)等多种方式并存的局面,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基于()A.市场经济体制对我国高等教育有重要影响B.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C.民众对教育需求和弥补国家教育投入不足D.办学方式的多样化和高等教育普及大众化【解析】选B。本题为最佳选择题。题干材料问的是2000年以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原因,D不是原因,故排除;A、B、C都是2000年以后办学方式多样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现象出现的原因,B是根本原因,故选B。22.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文学,有一个著名的口号“回到中世纪”。以下解读正确的是()A.

22、反映了浪漫主义作家对宗教信仰的坚守B.表现了对中世纪时古典主义文学的向往C.体现了对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失望D.意味着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出现精神危机【解析】选C。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频繁的革命与战争,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感到革命或改革后建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对此感到失望,“回到中世纪”口号的提出集中反映了这种社会情绪。23.(2017大连模拟)晚钟(如右图)画中这一外在粗陋、朴实,甚至木讷、呆板,而内心纯净虔诚、温顺善良的农民形象,深深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你认为晚钟属于哪一流派()A.浪漫主义B.现实主义C.现代主义D.印象画派【解析】

23、选B。米勒是19世纪法国杰出的以表现农民题材而著称的现实主义画家,农民题材的作品不仅体现了米勒对农民的深刻理解和深厚的感情,也体现了19世纪后期艺术家强烈的民主意识及求实精神。24.肖邦的祖国波兰在近代曾被外国瓜分,他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舒曼曾称赞肖邦的音乐是“隐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这体现出()A.肖邦的音乐作品具有明显的民族色彩B.波兰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缓慢C.波兰音乐在肖邦生活的时期走向巅峰D.民族乐派的音乐充满感伤情绪【解析】选A。根据题干信息“波兰在近代曾被外国瓜分”“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表述符合史实,最能够准确体现题干材料核心意思。而B、

24、C、D的表述,题干材料均无从体现,故排除。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2分)25.(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自古即重视对民众的教化,以至从中央到地方均有专人掌管教化。士人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做到轻徭薄赋,使民以时,爱惜民力,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早在先秦,儒家便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原则,主张“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中国古代士人的社会批判不少是直接正面地向君主提出的概言之,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张锡勤论中国古代士人的使命感材料二对道德重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索。康有为在

25、论语注中提出了“德贵曰新”的思想,主张价值观念变革要适应时代潮流。梁启超在释“革”等文中又提出了“新道德”“道德革命”的主张,批评“今世士大夫谈维新者,诸事皆敢言新,惟不敢言新道德”。严复提出了“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启蒙三民主义,“新民德”的立意即在进行道德重建、道统重构。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号召冲决“三纲五常”的网罗,成为近代史上首位激烈挑战传统道德的思想家,又致力于重建新仁学体系,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革命派也提出了“道德革命”“三纲革命”“家庭革命”等口号。俞祖华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思想特点。(7分)(2)根据

26、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化及其原因。(8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和清末知识分子的思想。第(1)题,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重视对民众的教化希望统治者贯彻儒家民惟邦本的理念为民请命成为优秀士人的重要任务”和“作为社会基本价值、准则的自觉维护者,中国古代优秀士人从未放弃社会批判的责任”回答。第(2)题,第一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挑战传统道德致力于重建新时代的道德准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问“原因”结合相关所学可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文化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角度思考作答。答案:(1)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重视道德教化;强调民本,为民请命;具有强烈的

27、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7分)(2)变化:挑战传统道德规范,提出重建新道德体系;重视借鉴西方文化中的道德资源;国家和民族观念增强。(4分)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文化传入;民族资本主义发展。(4分)26.(2017聊城模拟)(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各具特色:中国文化的特征:重和谐与统一;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注重实用。西方文化的特征: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推崇理性精神;个人至上。从中西文化特征中任选其一作简要说明并加以评价。【解析】第一问简要说明,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证明即可;第二问评价,从正反(或积极与消极)两方面来说明。答案:中国文化特征:重和谐与统一。(

28、2分)说明: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主张“贵和尚中”“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庄子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汉儒董仲舒提出:“天人之际,合二为一。”宋代张载、程颢、朱熹等都主张:“天人合一”“天人一物”。(6分)评价:人在天地间需要调整、引导自然的功能,又必须遵循自然的变化规律。这种关系协调说不失为一种全面而辩证的观点。有利于促进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自身的和谐。(4分)或西方文化特征:推崇理性精神。(2分)说明:西方自古希腊起就发展出了鲜明的理性精神,它是西方哲学的起点。古希腊的哲学,即“爱智慧”,是对知识对理性的追求。启蒙运

29、动时期,理性是向传统宗教神权、封建专制宣战的有力武器,理性是衡量一切的标准。康德则把纯粹理性推向了极致。(5分)评价:理性精神的主轴是向自然索取,以技术为手段,以人与自然互动的每一轮先进认识,发动新一轮挑战。理性成了西方文化的典型特征,哲学是人的理性发展的产物。推崇理性精神容易导致自大与傲慢的增长,利己主义和物质利益驱动下的竞争意识泛滥。(5分)27.(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文化运动前,在救亡图存的时代洪流中,西方宪政思想被看作能够使中国摆脱积贫积弱局面的良药开始为中国人所日益重视。早期主要受英国“立宪政体”的影响,把宪政理解为民权与君权的结合;后期倡导“民权主义”,强调政权和治

30、权分离。孙中山先生主张的“五权宪法”是中国资产阶级宪政主张的集中体现。在这一时期的宪政思想传播过程中,中国的先知先觉者往往将西方的宪政制度置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之中,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里寻求西方宪政制度的理论支点和历史论据。如康有为在论述中国开设国会的必要性时强调:“盖吾国君民,久皆在法治之中今各国所行,实得吾先圣之经义,故以至强。”孙中山则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但这一时期的宪政努力,把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真正的宪政核心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李小康近代中国宪政道路的选择与反思材料二五四的激进民主派

31、开始超越对西方具体宪政制度的盲目崇拜,他们在不妥协地反传统、抛弃“托古改制”的模式,致力于以观念变革为内容的新文化运动,宣扬民主理想、民主价值等新理念。在文化借鉴上,则隐去了纵向的民族传统继承,而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陈家刚试论近代中国民主追求的三次抉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前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主要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宪政运动出现了哪些变化,并简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15分)【解析】第(1)题,由“早期主要受英国立宪政体的影响,把宪政理解为民权与君权的结合”可知新文化运动前后的中国宪政受西方影响,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

32、相结合;由“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国家富强的根本目的之上,而像自由、控权、保障人权这样的真正的宪政核心价值理念,终究要湮灭于国家利益的追求之中”可知主要以救亡图存和富国强兵为目的,忽视了真正的宪政精神。第(2)题,由“五四的激进民主派开始超越对西方具体宪政制度的盲目崇拜”“致力于以观念变革为内容”“专事横向的外国文化移植”等内容可知,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宪政运动开始注重宪政的精神,由托古改制转向西方文化移植。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发生这样变化的主要原因从经济上说在于资本主义民族经济的发展,从政治上说是对于以往一系列政治改革失败的反思,从思想文化上说则是受到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答案:(1)特点:效法西方宪政的模式;以救亡图存和富国强兵为主要目的;受时局影响不断深化;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推进;过分强调宪政的工具作用(或国家利益),忽视宪政的真正精神(或个人权利);宪政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10分)(2)变化:由重仿效西方宪政制度转向重宣传西方宪政精神;由“托古改制”转向西方文化“移植”。(6分)主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激进民主主义者对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清末新政等宪政努力失败的反思;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西方民主思想的进一步传播。(9分)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