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好战,请以战喻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 教材分析王好战,请以战喻是人教2003课标版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这一单元主要学习孟子的篇章,其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选文,积累文言词汇,比较深入系统地了解孟子的思想,尤其是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从而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本课主要让学生学习孟子的说理艺术,领会孟子以寓言说理的妙处,并能理解他的仁政思想。读孟子的寓言,须知道故事毕竟是“宾”,寓意才是“主”。孟子讲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不是讥讽逃兵,而是说明梁惠王的政治跟邻国没有本质的区别。这样用寓言来说理,比直接说理更美妙、更诱人。二、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
2、的具体内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文中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现象,学习比喻说理的论辩方法;过程与方法:研讨学案,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反复诵读体味;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教学重点: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教学难点:学习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气势充沛的论证方法。三、 学情分析及教法 王好战,请以战喻是一篇较长的文言文。尽管第一课时仅探讨第一段,但难度依旧不小。一些重点的文言字词及特殊句式,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不小的阻力。同时,学生学习古文时,主动性不强,也需要教师适当地引导。因此,我将采用学案导学和小组合作探究法,让学生以学案为突破口,全面而准确地了解
3、文章。 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让学生结合相关文段来赏析妙趣横生的寓言,小组合作,得出自己的见解,品析孟子思想,引导学生与经典对话。四、 教学过程(一) 导入先秦时代,百家争鸣。无数经典,化育后世。请同学们看投影,我们一起品读经典!(二) 学案导学,归结词句 一、诵读课文,读准字音。(1)弃甲曳(y)兵(2)涂有饿莩(pio)(3)鸡豚(tn)狗彘(zh)之畜(x)(4)数(c)罟(g)不入洿(w)池(5)无()失其时(6)谨庠(xing)序之教(7)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8)申之以孝悌(t)之义二、通假字(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2)无失其时 通“毋”,不要(3)颁白者不负戴
4、于道路者通“斑”,花白(4)涂有饿殍而不知发通“途”,道路三、一词多义数: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数量)胜:驴不胜怒,蹄之(能禁受)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几个)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完)扶苏以数谏故 (屡次)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数罟不入洿池 (密)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四、词类活用(1)填然鼓之(名动,敲鼓)(2)七十者衣帛食肉(名动 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名动 为王)(4)树之以桑(名动 种植)(5)王无罪岁(名动 归咎,归罪)(6)谨庠序之教(形动 认真从事)五、特殊句式(1)申之以孝悌之义(状语后置句)(2)树之以桑(
5、状语后置句)(3)则无望民之多于领国也(状语后置句)(4)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5)非我也,岁也(判断句)六、固定句式(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耳 译为“只罢了。”)(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 译为“有的有的”)(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是何异于 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三)互助合作,精研文本1、如果你是当时的“民”,你会选择依附梁惠王吗?结合文段,阐述观点。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探究,各抒己见。2、孟子的“仁政”措施,你们觉得美好不美好?梁惠王接受了吗?答:引导学生,顺势总结孟子的“仁政”。(四)小组交流,突破难点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
6、吗?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五) 小结为了天下苍生,孟子选择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道路让我们在诵读声中再次感受孟子的非凡魅力吧!板书设计: 王道之始:重民时、节物用养生丧死无憾仁政 王道之成:制恒产、行教化实现温饱、尊老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