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2 ,大小:1.94MB ,
资源ID:1126408      下载积分:7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26408-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高201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 10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高201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 10 世界近现代经济史.doc

1、【二轮考点梳理】1从新航路开辟到世界市场的形成(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2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4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二轮知识归纳】考点一:从新航路开辟到世界市场的形成(一)新航路的开辟A新人教版开辟新航路东方的诱惑: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作为

2、货币的黄金、白银的需求量日益增加,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也日趋强烈。自马可波罗行纪在西欧流传以后,人们对书中关于中国等东方国家遍地黄金的描述深信不疑,很多人渴望到东方“寻金”。长期以来,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把东方的商品,如丝绸、茶叶和香料等,辗转运销西欧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令其他西欧国家的商人垂涎不已。15世纪中叶,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了地中海东部的广大地区,控制了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西欧同东方的贸易更加困难。于是,很多西欧人都渴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前往东方的新航路。那时西欧局势动荡,各国争斗激烈。葡萄牙和西班牙濒临海洋,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活动,希望获得海外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同时,教会

3、也鼓励人们去遥远的东方传播天主教。而这一时期欧洲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更为远航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新航路的开辟:为了到达东方,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组织了东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1487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领一支由三艘帆船组成的葡萄牙船队,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航行一段时间后,船队遇到风暴,一度远离海岸。许多船员感到害怕,但迪亚士坚持继续向前航行。当船队再次见到陆地时,船员们惊讶地发现,陆地的走向已经不是向南,而是往东,继而偏北。原来这里是非洲的最南端,迪亚士把它命名为“风暴角”;后来,葡萄牙国王把它改称为“好望角”,希望它能带来好运。10年后,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沿着迪亚士开辟的航路

4、,继续前行,终于到达了印度。在葡萄牙人沿着非洲海岸探索航行的同时,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坚信地圆说,认为只要一直向西航行,也一定能到达中国和印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哥伦布以为这里就是印度。他称当地人为“印第安人”,意思是印度居民,其实那只是今天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在以后的十多年时间里,哥伦布又进行了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到达了美洲大陆沿岸的很多地方。哥伦布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他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沿着哥伦布开辟的航路,15191522年,西班牙支持的另一位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

5、领的船队绕过了美洲南端的海峡,横渡太平洋,完成了环球航行。走向会合的世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从海外获得大量财富,一跃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荷兰、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紧随其后,纷纷加入海外探险的行列,开辟了欧洲前往世界各地的航路。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人发现了许多以前根本不知道的地方,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欧洲的商人们开始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商业联系,他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银、玉米、烟草以及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各地销售,赚取丰厚利润。从此

6、,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同时,新航路的开辟也导致欧洲社会出现重大变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商品种类日益增多,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变化,股份公司、证券交易所纷纷出现,商业的地位日益重要。贸易中心也由原来的地中海区域转到大西洋沿岸。历史上称这些变化为“商业革命”。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人欧洲,造成物价上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从事商品生产的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所有这些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B人民版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新航路的开辟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客观原因是分散的文明(相对封闭的五大文明区域);主观原因是西欧人想获得东方的黄金和贵重商品 “黄金热”;

7、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海外市场、资本积累);直接原因是土耳其控制了传统商路(商业危机)。在葡萄牙、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主观条件),当时具备了远航的一些物资和资金,中国发明的罗盘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欧洲已出现了新型的快速、宽舱的大船,当时欧洲已经开始流行地圆学说。分散的文明(古代世界文明的分布及其特点):古代世界五大文明区域:西亚两河流域、北非尼罗河流域、南亚印度河流域、东亚黄河长江流域和南欧爱琴海沿岸地区。古代世界五大区域文明:东亚儒家文明、南亚佛教和印度教文明、西亚北非的伊斯兰教文明、欧洲基督教文明、美洲大陆的印第安文明。古代世界文明的特点:文明区域是相对封闭的;地域性和独立性特征

8、相当明显;文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萌生:时间14、15世纪。地区威尼斯、佛罗伦萨、尼德兰等地区较早。原因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根本原因)社会分工的扩大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市场交换活动的频繁展开;外加科技知识普及(主要指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并普及)新的生产组织形式:手工工场的出现(雇佣关系) 资本主义萌生。表现:农业货币地租取代劳役地租;手工业出现了集中的手工工场;工商业领域包买商和公司出现。新航路的开辟的经过:时间航海家国籍支持国方向最终到达地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向东好望角1497年达伽马葡萄牙葡萄牙印度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向西美洲15191522年麦哲伦船队西

9、班牙西班牙环球航行文明的链接(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导致商业革命(商品种类增多;贸易范围扩大;贸易中心转移)和价格革命(货币贬值,社会分化,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发展),世界市场开始产生(世界市场联系之路);世界各大洲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成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人类文明交流之路);西方国家开始对外殖民扩张,最终导致东方从属于西方(殖民掠夺之路);“地圆学说”冲击了神学理论(思想震撼之路);以国家和种族为主的地域性历史开始逐渐演变为相互交流、融合的世界历史(整体世界之路)。C岳麓版新航路的开辟东方的诱惑:1415世纪欧洲社会的商品经济逐渐发展,欧洲人渴望得到更多的贵重金属和来自东方的贵重商品。在

10、欧洲广泛流传的马可波罗游记将东方描述成“黄金遍地,香料盈野”。欧洲人相信这种说法,因为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欧洲对东方的贸易一直是转口贸易。经过印度商人、阿拉伯商人和意大利商人倒手,香料的价格一般要提高810倍以上。高额利润令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垂涎不已。西欧的贵族和商人渴望另辟一条抵达东方的商路,发财致富。当时欧洲各国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西班牙和葡萄牙首先把扩张的目光投向欧洲大陆之外的地区。基督教会为了传教,不惜使用武力进行“圣战”,这也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一个重要推动力。经过几个世纪的努力,欧洲人在造船和航海技术方面取得很大进步,具备了远洋航海的条件。开辟

11、新航路:为了发现与亚洲进行直接贸易的航路,葡萄牙和西班牙分别扶持了向东和向西两条路线的海上探险。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1487年,迪亚士(约14501500)率领三艘轻便帆船抵达非洲最南端的海角。14971498年,达伽马(约14691524)从葡萄牙出发,绕非洲海岸到达印度,开通了东西方之间最短的海上航路。1499年,达伽马船队返回葡萄牙,所贩香料获利为出航成本的几十倍。葡萄牙马上又派出一支更大的船队到印度去。在西班牙王室的资助下,1492年,哥伦布(约14511506)率领三艘帆船,经过70天的艰苦航行,抵达美洲。在以后的8-10年间,哥伦布又三次西航。1519年,在西班牙国王的支持下,葡

12、萄牙贵族麦哲伦(约14801521)率领的船队历时三年,完成了人类史上的第一次环球航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他们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作为欧亚大陆一端的西欧开始崛起。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衰落了。先是里斯本、塞维尔,后来是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再后来是伦敦等城市成为国际贸易的中心。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扩张活动中,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但是,美洲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

13、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新航路开辟后,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葡萄牙人在15世纪就开始把西非海岸的黑人卖给欧洲贵族。1502年,第一批黑奴被送到美洲,跨越大西洋的黑奴贸易从此开始。最初欧洲殖民者只能在亚洲侵占一些大陆沿岸据点和岛屿。当时欧洲的商品在亚洲没有竞争力,欧洲人用美洲的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如纺织品、瓷器、香料、染料等。白银的大量流人,也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自哥伦布时代起,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A新人教版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海上马车夫”:荷兰濒临大西洋,手工业发达,但自然资源稀缺,

14、本地市场狭小。许多荷兰人外出从事商业活动,来往于世界各地,赚取了许多钱财。荷兰因此成为欧洲最富庶的地区之一。1581年,荷兰摆脱了西班牙国王的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17世纪时,荷兰已经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当时,荷兰拥有的船只超过15万艘,商船数超过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荷兰人因此有“海上马车夫”之称。成千上万的荷兰商船贩运着世界各地的商品,如东方的瓷器、丝绸和香料,美洲的皮货,欧洲的手工业品,为荷兰人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当时,在荷兰政府支持下,一些资金雄厚的大商人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的贸易公司,积极参与殖民争夺,很快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在非洲,

15、它从葡萄牙手里夺取了好望角殖民地;在亚洲,它在印度沿海建立了殖民据点,夺得了马六甲和锡兰,侵入今天的印度尼西亚一带,并一度占领了中国领土台湾;在美洲,建立了以新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日不落帝国”:新航路开辟以后,大西洋航运日趋繁忙,英国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加人海外贸易的竞争。当时,英国经常截击西班牙从美洲运送金银的船只,两国矛盾激化。1588年,西班牙派出一支庞大的“无敌舰队”讨伐英国,遭到惨败。从此,西班牙失去了海上霸主地位。17世纪初,英国成立了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公司,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在印度和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殖民据点。不久,英国爆发了革命,资产阶级开始掌握政权,促进了资

16、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以手工业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日益繁荣,为殖民活动奠定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海军力量,为殖民争夺提供武力保障。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这个条例遭到了荷兰的强烈反对,双方爆发了三次战争,结果荷兰战败。英国夺取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丹,改名为纽约。接着,英国又同法国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8世纪中期,英国最终打败法国,不仅从法国手里获得了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迅速扩大了殖民势力,侵占了更多的印度土地。这样,英国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逐

17、步建立起自诩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世界市场的拓展:新航路开辟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抢占殖民地,进行殖民掠夺。此后,荷兰、英、法等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争夺的行列。它们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建立了殖民地,并与世界各地更多的地方建立了直接的贸易联系。当时,西欧国家生产力还不高,仅仅依靠正常贸易,远远不能满足它们对财富的贪欲,于是,抢掠、欺诈等成为这一时期西欧殖民者常用的卑劣手段。在美洲,西班牙殖民者抢夺大量财富的同时,成千上万的印第安人由于被屠杀、奴役或染上殖民者带来的疾病而死去,加勒比海一些岛上的印第安人甚至全部死亡。为了弥补美洲劳动力的不足,大量非洲黑人被掳掠卖到美洲为奴,这就是臭名昭著的黑奴贸

18、易。从1519世纪的近四百年间,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上亿的人口。在印度,英国殖民者洗劫了当地国库。在殖民扩张过程中,大量财富流入西欧,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但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却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和灾难。在西欧殖民列强获得血腥财富的同时,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B人民版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海上马车夫”(荷兰):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属地尼德兰进入大发展时期;尼德兰南部的安特卫普成为大西洋沿岸最大的商业和金融中心;尼德兰北部的荷兰省成为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省份;1581年,摆脱了西班牙统治的尼德兰北部七省成立了“联省共和国”,又称荷兰共和国。荷兰的造船业非常发达,商船总吨位居

19、当时世界首位,占欧洲的四分之三。荷兰对外贸易发达,阿姆斯特丹是其重要港口,是荷兰的经济中心,也是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1588年,随着“无敌舰队”被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丧失了海上霸权,商业资本发达的荷兰取而代之。荷兰在南北美洲、非洲、印度、东南亚一带夺取了广阔的殖民地;亨利哈得逊在北美建立了新阿姆斯特丹,这成为纽约市的起源;17世纪,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英国崛起: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利用地处大西洋航路中心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出口,支持工商业者参与贸易竞争);占领殖民地;争夺海外利益(1588年,英国海军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60

2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中英、印英间的贸易);推行圈地运动(通过圈地运动,英国资本主义性质的租地农地发展起来,为工业化或城市化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商品化的农产品)。1607年,英国在北美洲获得第一块殖民地弗吉尼亚。17世纪上半叶,英国海外扩张主要方向有:地中海和东印度的商业贸易开发;纽芬兰的渔业开发;北美殖民地的农业拓殖;北爱尔兰的拓殖活动。殖民霸权的角逐(争夺殖民地和海外利益):葡萄牙是早期西欧殖民活动的始作俑者;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逐渐垄断了与东方的贸易;西班牙的殖民活动是和哥伦布的远航探险同时开始的;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者已在美洲中部和南部建立起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帝国

21、。荷兰首先竭力排斥葡萄牙的殖民势力,夺取葡萄牙的殖民地;在东亚,荷兰殖民者还一度侵入中国台湾,在日本长崎建立贸易据点;西班牙“无敌舰队”覆灭后,荷兰逐步取代了西班牙的海上霸主地位;17世纪初,荷兰执世界殖民贸易牛耳(霸主、老大);从17世纪中期开始,英、法两国迅速崛起,对荷兰的霸权地位提出挑战。1651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矛头直指荷兰(争夺航海与外贸利益);17世纪中期,三次英荷战争后,荷兰不但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也失去了北美的殖民地。1763年,英国取得“七年战争”的胜利,英法签订巴黎和约(不能等同于1919年巴黎和约),英国不仅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还确立了在印度的优势,掌握了海上霸权

22、,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强盗的贸易(殖民主义的罪恶):新航路开辟后,西欧殖民掠夺的罪恶主要有野蛮的掠夺屠戮(掠夺如英国对印度的掠夺;屠戮如西欧殖民者对印第安人大规模屠杀)、奴隶贸易(西班牙人最早从非洲掠贩黑奴,满足美洲劳动力市场的需要;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黑奴贩卖国)和不平等贸易(如英国人和葡萄牙人的商业控制与商业诈骗)。西欧殖民扩张,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第一桶金),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剧了殖民地的贫困与落后,迫使这些地区相继卷入世界近代化的进程;新航路的开辟和随后的殖民扩张,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重要途径;商业活动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展开,世界市场粗具规模。C岳

23、麓版欧洲的殖民扩张与掠夺葡、西的早期殖民活动:新航路开辟之初,葡萄牙和西班牙率先开始在东西两个半球进行殖民掠夺活动。16世纪,葡萄牙凭借武力垄断了从欧洲经非洲沿海到亚洲的海上贸易路线。西班牙在中、南美洲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殖民帝国。西班牙殖民者为了掠夺当地的金银,先是残酷地屠杀土著居民,后来采用奴隶来开采金银矿藏。西班牙殖民者还建立农业大庄园,驱使印第安人劳动;在美洲热带沿海地区建立大种植园,役使非洲黑人奴隶来生产单一的作物,以供应欧洲市场。“海上马车夫”:16世纪时,荷兰已是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海上贸易的黄金时代。荷兰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

24、之称。其贸易范围包括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荷兰人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手段。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公司资本雄厚,又有政府作为后盾,击败了葡萄牙人,垄断了东方的香料贸易。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与美洲之间的海上运输十分繁忙。英国人对西班牙船只进行海盗式的劫掠。这种海盗行为得到了政府的鼓励,以致英国被称为“海盗国家”。17世纪英国实力逐渐增强,开始夺取贸易优势和抢占殖民地,为此,与荷兰、法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并且建立了包括北美、加勒比海岛屿、印度和大洋洲等地殖民地在内的帝国。在

25、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是英国对外贸易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到18世纪,欧洲的殖民和海外贸易活动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扩展。北美、大洋洲都卷入了世界市场。欧洲内地和亚洲内地(如印度内地)也越来越多地为世界市场而生产商品。世界市场的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过去,欧洲与美洲、亚洲进行着大规模的三角贸易:欧洲从美洲获取金银,再用金银换取亚洲的香料、瓷器、纺织品等。到18世纪,大西洋三角贸易突飞猛进,成为世界贸易的重心,不仅把欧、亚、非、美的商业活动联系起来,而且促进了欧洲,尤其是英国制造业的发展。(三)第一次工业革命来源:学科网ZXXKA新人教版第一次工业革命从珍妮机到蒸

26、汽机:18世纪时,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发展,英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迅速。当时,越来越多的殖民地不仅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还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英国的很多商品供不应求。由于呢绒出口剧增,刺激了羊毛需求,地主们热衷圈地养羊,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场做工。许多人把在殖民掠夺中获得的财富投资于手工工场,手工工场日益兴旺,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但仍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新兴的棉纺织业,生产技术首先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飞梭出现以后,人们希望提高棉纱产量。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一次能纺出多根纱线的纺纱机,他把这种纺纱机命名为“珍妮机”。珍妮机的出现引发了纺织生产领域一系列的发明创

27、造,后来,在冶金、采煤等其他生产领域也纷纷出现了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了。1785年,瓦特研制成的改良蒸汽机在工厂投入使用。它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很快在纺织业中得到广泛运用,并迅速被推广到其他工业生产部门。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大大推动了机器的发明和使用,工业革命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从工场到工厂:随着机器的日益增多,传统的手工工场无法适应机器生产的需要,资本家开始建造厂房,安置机器,雇用工人集中生产,这样,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出现了。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发挥着日益重要

28、的作用。同时,在工业革命进程中,社会财富迅速增加,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进入城市做工,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工业革命也促使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工业资产阶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于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进行了社会变革,进一步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工业革命以后,资产阶级希望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

29、很快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等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工业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后不久,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机器大工业生产的产品不再满足于国内市场,需要销往更广阔的世界市场;而工厂所需要的原料也要来自世界各地。资产阶级竭力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料产地,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资产阶级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建立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们推销工业品,收购原材料,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19世纪中后

30、期,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也是世界贸易中心。来自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国工厂里被加工成商品,销往世界各地。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B人民版“蒸汽”的力量“大工业”的狂飙时代:海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提供了资金来源,也扩大了海外市场;圈地运动的进行,提供了劳动力资源并促进国内市场扩大;手工工场的发展使技术改革和机器发明的条件成熟;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成为工业革命的巨大动力和政治保障。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棉纺织业的技

31、术不断革新(如珍妮机、第一座水力纺纱厂);大工厂制度的产生和推广(工业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促进英国经济的发展);蒸汽机的广泛应用(1782年,瓦特改良的联动式蒸汽机万能蒸汽机,结束了人类对水力、畜力和风力的依赖;蒸汽机广泛应用于生产,推动了燃料工业、机械制造业、冶金业、材料工业的革新);交通工具的发展(如汽船、火车)。生产力方面,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使英国率先完成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社会生活方面(城市化、工业化、廉价化),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了许多新兴城市的产生,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人口的职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劳动力和第三产业劳动力增多;机器化

32、大工厂生产效率高,物价低廉。文化思想方面,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25年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在欧洲大陆和美洲广泛开展起来。机床的发明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使美国机械制造业迅速处于领先地位(惠特尼率先使用通用部件制造滑膛枪)。机械化生产迅速普及,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打造“世界工厂”:英国打造“世界工厂”的措施(多样性、全方位):民主改革(进行民主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经过三次议会制度改革,建立了资本主义民主化运行机制;建立了职业警察制度,以保持社会的稳定;英国最终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自由主义

33、(运用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发展经济;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原则声明,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法制建设(进行法制化建设,在法令上废旧立新;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炮舰政策(对外推行“炮舰政策”,以海军力量控制海洋,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大工厂制(英国企业界利用大工厂制对工人进行严格管理和残酷剥削)。教育科技(大力兴力教育,传播科学技术,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经济的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表现:工业生产能力世界第一;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英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

34、1851年,“水晶宫”,向全世界炫耀财富和工业技术)。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19世纪60至70年代,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各行业间和各国间生产的互补性,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技术条件;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标志:到19世纪中叶,日本“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殖民地、印度完全被英国控制、中国被迫“门户开放”。世界市场逐渐成熟的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主义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在国际贸易中给予他

35、国最惠国待遇,逐渐取消关税保护;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加理智,信用增强,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成熟。C岳麓版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蒸汽时代的到来:“光荣革命”以后,英国社会稳定,人口、资本流动自由,经济稳步发展,工场手工业十分兴旺。到18世纪中期,随着海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张,许多行业兴起了技术革新的热潮,开始用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工业革命的时代到来了。新兴的棉纺织业没有太多的束缚,首先出现了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织工约翰凯伊发明飞梭,提高了织布的速度,使得棉纱供不应求。18世纪60年代,织工哈格里夫斯和理发匠阿克莱特先后发明了手摇纺钞机(即珍妮机)和水力纺纱机,大大提

36、高了纺纱的工效,接着出现了水力织布机等纺织机械。棉纺织业的各个生产部门实现了机械化。在冶金业和采矿业,也出现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发明,大大提高了炼铁和采煤技术。影响最深远的技术变革成就是瓦特改进的“万能蒸汽机”。1885年,这种蒸汽机开始在工厂使用。它消耗煤和水而产生动力,可以被普遍应用,人类由此进入“蒸汽时代”。蒸汽动力的使用,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1814年,矿工出身的史蒂芬孙成功地制造了第一台用蒸汽作动力的火车机车。19世纪中期,英国以及欧陆、北美掀起兴修铁路的热潮,人们迎来了“铁路时代”。在海上交通方面,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轮也问世了,它对加强洲际之间的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世纪中期,一

37、个新的工业部门一一机器制造业诞生了。机器制造业的机器化标志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 工业革命使生产力飞速提高,新兴工业部门涌现,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英国成为“世界工场”,令世人惊异和羡慕。欧美国家纷纷效仿,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展工业革命,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一):工业革命实现了从工场手工业到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工业时代。工业革命前,欧洲的工场手工业大部分是以发包形式分散在家庭里生产,集中生产的工场非常少见。进人工业时代,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将生产资料和工人集中在一起,通过使用机器进行大批量生产。工厂实行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纪律。在工

38、业时代早期,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他们雇佣十几个、几十个工人进行生产。(四)第二次工业革命A新人教版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迈入“电气时代”:在蒸汽机的轰鸣声中,欧美各国的科学家孜孜不倦地进行新的科学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19世纪中后期,很多科学研究成果都应用于生产,各种新发明、新技术层出不穷,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人们把这一历史进程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和美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电的广泛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个显著成就。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与此同时,电动机也制造出来。不久,

39、出现了集中供电的发电厂,输变电技术也日益完善,电可以输送到很远的地方,供给人们使用。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电器产品纷纷涌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人类由此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另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成就。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问世。不久,以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也研制成功。内燃机的工作效率远远高于蒸汽机,大大提高了工业部门的生产力,特别是迅速推动了交通运输领域的革新。人们在用内燃机驱动火车和轮船的同时,还以内燃机为动力,研制成功了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化学工业的发展也令人瞩目。科学家们从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炼出多种化学物质

40、,并以此为工业原料,制成染料、塑料、药品、炸药和人造纤维等多种化学合成材料,大大丰富了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由于炼钢技术的改进,钢产量大幅度提高,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人们越来越多地使用钢材取代原来的木材和铁。垄断组织的出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随着新发明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诞生了电力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也推动了纺织、钢铁及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巨大进步。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工业生产结构的巨大变化,重化工业取代轻纺工业,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成分。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工厂的规模都比较小,大多数只有十几个人,有几百名工人的工厂就算是大工厂,而且每个工厂的

41、运作都相对独立。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重化工业生产规模都很大,很多工厂有成千上万的工人,资本需求日益庞大,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追求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资产阶级一贯倡导的自由竞争原则,采取各种方式,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垄断很快渗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方面,成为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世界市场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展更为迅猛,也更为广泛。它在多个国家和几乎所有的工业领域同时展开,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世界各地经

42、济联系更加密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许多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汽车越来越多,火车和轮船越来越先进,交通运输日益便利;电报、电话的出现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商业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1870年以后的三十多年间,世界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左右。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生产的工业晶则销往全世界,国际分工日益明显。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资本主义列强在全世界划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43、等广大地区基本上都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资本主义国家在输出商品、掠夺原材料的同时,直接向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输出资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以欧美资本主义列强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B人民版走向整体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影响)电气时代的来临:19世纪下半叶,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欧美国家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大量积累的资本为新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崛起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如电磁感应原理),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

44、起。第二次工业革命最主要的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美国和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两个发源地和中心。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美国人爱迪生发明了钨丝灯泡,改进了贝尔发明的电话,试验电车成功,发明了留声机,并与乔治伊斯曼共同发明了电影放映机。电作为高效率的新能源逐步应用于工业、照明及城市公用事业等领域,促进了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钢作为制造业和建筑业等方面的新材料风行全球)。钢铁工业、汽车工业、石油工业、化学工业等重工业发展起来并占据工业主导地位,塑料、绝缘材料、人造

45、纤维开始使用。新兴产业的兴起,为农业提供了先进的电力设施、机械设备、化学肥料、农药,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准备了物质技术条件。伴随着工业的大发展,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19世纪中期以来,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日渐成为工商业组织的支配形式。股票交易市场的形成,为企业兼并创造了条件。资本家纷纷通过兼并或联合的方式组成垄断组织。垄断组织的出现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性质)。垄断组织能够减少单个资本家生产的无计划性,推进了大工业发展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作用)。瓜分世界的狂潮:随着垄断组织的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列强的经济实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进

46、一步拉大了与亚非拉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差距。垄断加剧了对市场的争夺,西方大国的垄断资本集团大规模向海外扩张,寻求和扩大投资场所,引发了列强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激烈斗争。到1900年为止,世界殖民地面积共计7300万平方公里,英法俄在殖民地占有量中排前三位。到19世纪末,德美日等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的呼声最高。到1914年(一战爆发前),英国的殖民地有北美的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的印度、缅甸、阿富汗、也门等,非洲的埃及、苏丹、南非等。法国占有非洲的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马达加斯加等。意大利占有非洲的利比亚、索马里等。德国占有西南非洲、多哥、喀麦隆、坦噶尼喀(莫桑比克)

47、等。美国早期对外政策的重点是建立美洲体系。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提出“门罗主义”,拒绝欧洲对美洲事务的干涉。1889年,美国召集了第一次泛美会议,成立了“泛美同盟”,美国在“泛美主义”的旗号下,一步步把拉丁美洲变成了自己的后院。19世纪90年代,美国海军军官马汉提出“海权论”。1898年,美国发动了美西战争。20世纪初,美国建立了西半球霸权。美国是新殖民主义的倡导者和设计者。19世纪中期美国提出新殖民主义的“太平洋商业帝国”构想(“三不”:不垄断、不分割、不直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在1899年提出“自由贸易”原则,在1900年重申“公平贸易”原则,这就是“门户开放”政策。世界连接为一体(世界

48、一体化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世界一体化,是指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性、局部性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个整体性世界。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世界基本完成了以资本主义市场为框架,以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为手段,以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各种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为主要内容的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这一体系促进了世界农业的发展(人口流动、物种交流),使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国际劳动分工、生产社会化)。世界一体化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世界一体化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紧张。C岳麓版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二)进入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49、在英国、德国、美国和法国等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出现新一轮技术革新热潮,促成产业结构的新变化和生产力的大发展,史称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重要推动力。重要发明大多出自科学家的实验室,而不是手工业者的实践经验。电力的广泛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一项标志性成就。电力作为一种高效、便捷的能源,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工业生产的面貌,而且直接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世界开始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也是这时期的重要成就。这个时期,新兴的化学工业取得显著的发展。技术革新也推动了钢铁工业的大发展。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产生了以纺织、机器制造、铁路运输和煤炭等部门为主的工业体系。在第二

50、次工业革命中,一批新的工业部门兴起,如电力工业、电器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旧的工业部门由于生产技术的改造而得到飞跃发展。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二):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经济迅猛发展,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趋势,企业规模越来越大。大企业时代到来了。美国的摩根、洛克菲勒、梅隆、杜邦等“八大财团”,日本以家族财阀为中心的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法国的“二百家族”以及德国的通用电气、西门子电气、莱茵一威斯特伐里亚煤业等都是规模空前的大企业。它们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这些大企业往往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开始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

51、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和武力逼迫等方式,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工业革命后,国际贸易的格局和规模都发生巨大变化。19世纪最后30年,国际贸易额增长了3倍。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输出即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加强了欧美投资国与资金接受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欧美工业国在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经常动用武力逼迫一些落后的国家满足它们通商、投资的要求,甚至直接实行殖民统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了日本,几乎所有的亚洲国家都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上被瓜分完毕,赢得政治独立的拉丁美洲在经济上又重新受制于列强。欧美列强利用坚船利炮,把全

52、球卷进了世界市场。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工业国可以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它们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它们之间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它们中的一国发生经济危机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这样,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了。来源:学科网ZXXK考点二: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A新人教版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虚假“繁荣”的幻灭:一战后,美国由战前的债务国变成了债权国,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汽车工业、电器业和建筑业等工业部门显示出蓬勃生机。商品丰富、物资充足,一派“繁荣”景象。

53、在这“繁荣”的表象背后,实际上隐藏着严重的危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资本家攫取了高额利润,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却相对贫困;国民贫富差距扩大,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限制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的增长;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贷款,更烘托出市场的繁荣假象。资本家被眼前的利润所驱使,盲目扩大生产。同时,在“繁荣”的激励下,人们怀着一夜暴富的梦想,醉心于股票等投机活动,造成股票上市量猛增,股价大幅度提高。到1929年,股价被哄抬到远远高于生产利润的程度,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受到严重冲击。1929年10月24日,美国华尔街股票市场形势急转直下,股价狂跌。股票持有者疯狂抛售股票,股市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

54、色星期四”。一夜之间,“繁荣”景象化为乌有,全面的经济危机接踵而至:大批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一场空前规模的经济危机终于爆发,美国历史上的“大萧条”时期来临了。危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从美国爆发的危机,迅速扩展到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演变为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出现经济衰退或萧条。这场危机持续时间也相当长。直到1933年,美国等国才陆续走出危机阴影。危机的破坏性特别巨大,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失业工人超过三千万。资本主义世界笼罩在空前绝望

55、的情绪中,甚至有人哀叹:“世界末日已经来临”。这场危机还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示威游行、罢工等抗议活动接连不断。美国发生了失业工人、退伍军人的示威游行;法国工人罢工频繁,社会动荡;德国接连发生大规模工人罢工。德国法西斯分子利用人民对现状的不满,乘机造势,政治影响猛增;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也趁机抬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摆脱危机,加强对经济的干预,加紧在国际市场上的争夺,彼此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日趋尖锐。为尽快走出经济困境;它们进一步加紧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人民更为强烈的反抗,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败:面对严重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反

56、对政府直接干预。他认为,“只要大公司大企业得到繁荣,千百万失业劳动群众最终也会得到好处”。但胡佛还是被迫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实行由联邦政府和私人企业合作、扶持私人企业以摆脱危机的政策。他乐观地预计,危机只是暂时的,“繁荣就在眼前”。结果,危机非但没有克服,反而不断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动荡不已。举国上下怨声载道,期盼出现新的强力政府,采取有效政策,迅速克服危机。B人民版“自由放任”的美国世界经济大危机:1929年10月,一场以股票市场大崩溃为先导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美国陷入前所未有的经济大危机,并引起连锁反应,形成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资料

57、私人所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直接原因是市场供需出现矛盾。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影响(或经济大危机的特点):涉及范围特别广(行业广、国家多)(工业、农业和货币信用危机交织在一起,危机不断深化,蔓延到资本主义各国及其殖民地和附属国);持续时间特别长(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破坏性特别大(这场经济危机在破坏社会生产力浪费社会资源的同时,也在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其他矛盾,如国内阶级矛盾、资与殖半殖矛盾、资国之间矛盾)。资本主义各国采取在国内限制生产,销毁产品,维持产品价格,保障资本家的利润;在国外打起关税战(限制进口)、倾销战(鼓励出口)和货币战(本币贬值)。杯水车薪(胡佛总统

58、的经济调整作用很小):美国依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膨胀起来的实力,大规模扩大生产;1928年,美国的生产总量已超过整个欧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巨头;自由放任主义政策刺激了资本家进行盲目的和无限制的生产,导致无序竞争;过度的贫富悬殊、狂热的股票投机也在破坏经济的正常运行。面对经济危机,胡佛坚信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功能,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政策,让经济进行“自我治疗”;他反对政府干预经济,拒绝稳定股市的建议,否决国会的救济方案;他只要求工商界和劳工组织自愿联合起来,共同维持生产和投资;胡佛政府大幅度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世界性经济危机。为了赢得连任,胡佛不得不采取两大措施

59、:一是成立复兴金融公司;二是签署紧急救济与工程建设法。但是,胡佛依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削减政府开支,反对联邦政府进行救济。愤怒的人们把胡佛称为“饥饿总统”,贫民窟、旧报纸、乞讨袋、破汽车被人们分别称作“胡佛村”、“胡佛被”、“胡佛袋”、“胡佛车”。病入膏肓的经济(美国面临建国以来最严重的全面危机):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工业和农业危机、对外贸易危机。政治危机阶级矛盾尖锐(失业破产罢工示威暴动局势动荡崩溃边缘)。C岳麓版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一)“黑色星期四”:20世纪2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经济繁荣时期,美国尤为突出。但是

60、,在繁荣的背后蕴藏着巨大危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生产力的发展使产品急剧增加,但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作为消费主力军的普通大众相对日益贫困,消费能力严重不足。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使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美国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使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得不到缓解。经济繁荣带动了股票价格的上涨,人们盲目乐观,股票投机过度。到20世纪20年代末,产品严重过剩,生产难以维持,人们的投资信心开始下降,最终在1929年10月24日引发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的崩溃。这一天被称为“黑色星期四”。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延续自由放任政策,胡佛总统反对由政府采取大规模

61、的救济措施,认为只要把失业、救济等问题交给各种非政府的慈善组织去处理,危机很快就会过去,结果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从美国开始爆发的这场经济危机迅速波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影响了所有的经济部门,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经济危机持续时间长达四年,后果空前严重。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它们提高关税,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实行货币贬值,让本国商品打人别国市场。在世界已经连成一个整体的时代背景下,这些做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加深了已经非常严重的危机,国际关系也日趋恶化。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旷

62、日持久,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到处都是示威游行的人群,焦虑不安与灰心绝望的情绪弥漫于整个西方社会,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二)罗斯福新政A新人教版罗斯福新政临危受命:面对不断恶化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民主党人罗斯福决心扭转危局。1932年,他作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同胡佛展开了下一届总统竞选。罗斯福在竞选过程中,以自己渊博的学识、独到的政治见解、出众的口才、亲和的形象和克服危机的坚定信心,赢得了广大选民的心,使对手黯然失色,最后以绝对优势当选。1933年3月,罗斯福在总统就职典礼上发表演说:“美国人民不是束手无策。在

63、此紧急关头他们选我出来实现他们的愿望”,“我怀着崇高的信念接受人民的委托。”实施“新政”:罗斯福上台伊始,立即实行“新政”。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在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方面,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信用;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在工业方面,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工作条件,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

64、起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在农业方面,为摆脱危机,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在社会福利方面,政府加强了救济工作,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社会保障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推行“以工代赈”,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新政期间,联邦政府还进行了一系列社会立法。罗斯福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使工人有权组织自己的工会。同时成立了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的基本权利,提高了工人的政治地位

65、。摆脱危机困境:新政虽然未能完全消除危机,但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20世纪30年代前半期,美国经济开始小幅回升,后半期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工商业和国民经济状况也有显著改善。到1939年,美国的工业生产水平创历史新高,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农民收入有所提高;对外贸易趋向活跃,失业人数减少,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恢复和改善。1940年,美国国民收入基本恢复到大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新政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它为普通百姓提供了最低限度的经济安全保障,改善了公众的生活状况,缓解了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危机。新政措施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使美国避免在危机形势下走上法西斯道路。新政开创了

66、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大危机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国家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新政通过法律形式,把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固定下来,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美国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改造。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美国经济制度上的这一重大调整,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B人民版罗斯福新政实干家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在1932

67、年的总统选举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当选为总统;他果断地放弃了自由放任主义政策,推行新政;罗斯福起用一批锐意进取的专家和教授组成“智囊团”,并把一大批有志于改革的人士安置在政府各个部门中进行新政的试验;国会也授权罗斯福进行大规模的干预和调节,支持他改革经济运行机制;罗斯福还用“炉边谈话”的形式向人民解释新政,争取人民的支持;新政开始只是应急措施,在取得初步成效后,逐步发展成为一系列具有改革意义的政策;罗斯福因既能迂回前进,又敢大胆突破,被喻为“狮子”和“狐狸”。施行新政(新政的措施和影响):新政分为两个阶段,1933年3月到1935年初,采取应急措施,结束混乱状态;1935年到1939年,巩固和

68、发展已取得的成就。新政的主要内容(口诀:整顿银行复工农,救济工程保劳工,建立社会保障系):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下令所有银行停业整顿;通过紧急银行法,禁止兑换和出口黄金,增发钞票解决货币短缺,成立联邦储备银行以加强国家对银行的管理和控制使银行与金融秩序恢复了正常,人们恢复了对银行的信心)。恢复工农业生产(通过农业调整法,成立农业调整署调控市场,规定国家向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提高农产品价格政府用行政手段调节农业生产,对农业复苏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成立全国工业复兴署,建立了公平竞争等规则,给工人集体谈判的权利,规定了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该法以恢复工业生产为目标,将生产的各个环

69、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并由国家干预、调节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为企业复兴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规定政府拨款进行大规模社会救济,并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负责该项工作;政府大力举办公共工程以解决就业问题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河流域水利工程众多庞大的公共建设工程对缓解失业压力起到了重要作用)。保护劳工权利(全国劳工关系法重申工人的权利,根据该法成立了劳工关系委员会;公平劳动标准法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还禁止雇佣童工这些法案既是美国工人运动赢得的一个空前胜利,也是罗斯福为缓和劳资矛盾而取得的一项改革成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法规定政府实行养老金和失业保险制度,

70、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济;到1939年初,美国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它有助于社会稳定,有助于早日摆脱危机)。国家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局部调整和改变了美国的自由企业制度,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推进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新政改善了中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处境,缓和了阶级矛盾,恢复了美国人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新政为美国找到了一条通过国家直接干预来摆脱经济危机的出路,延长了美国资本主义的生命。新政创造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二战后美国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渡过难关(新政开始后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9331935年,美国经济开始恢复。19351939年,美国

71、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历程:涨衰涨)。19391945年,美国经济彻底摆脱这场危机(二战期间,美国经济被纳入政府的全面管制之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迅速发展)。1945年以后,美国经济走向新的繁荣(二战结束时,全世界大部分的生产能力和财富都集中到美国,美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繁荣发展阶段)。C岳麓版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以实行“新政”改革为竞选口号的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他上台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让美国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为此,政府和国会颁布了一系列的新政措施。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

72、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调整工业生产。国会通过了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要求企业按部门就产品的产量、价格等制定公平竞争法规,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法案还规定了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标准,承认劳动者有组织起来与雇主集体谈判的权利。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救济工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以使他们在失业或生活无助时能够渡过难关。政府还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国逐渐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

73、走了出来,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广大的中下层民众也从新政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罗斯福新政是在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其核心内容是用国家的力量扩大消费,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缓和社会矛盾。新政式的调整后来被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资本主义经过这一重大调整,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同时,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也发生了转变。当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资本主义

74、经济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制度,自身可以进行调节,因而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的爆发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质疑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18831946)修改了传统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凯恩斯承认资本主义存在着弊端,认为这次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社会对商品的需求远远低于商品的供给,而对付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扩大需求。因此,政府必须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看得见的手”。凯恩斯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因此被称为“凯恩斯主义”,而它的提出也被称为“凯恩斯革命”。罗斯福的新政措施与凯

75、恩斯主义基本一致。(三)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A新人教版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取得一定成功,出现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到70年代初,美国和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则持续猛涨,通货膨胀严重。各国立即进行调整,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美英等国逐渐发展出一种将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的、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混合经济”。建立“福利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缩小贫富差距

76、,减少因贫困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政策的调整,使“福利国家”发展起来。“福利国家”的实质是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随着社会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在内的福利国家制度。20世纪六七十年代,“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1973年经济危机后,“福利国家”的发展在一些国家受挫,但仍在继续发展。覆盖社会多方面的福利项目,使穷人受惠不少,对社会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福利国家”制度也有许多弊端,导致国家财政不堪重负。20世纪80年代以后

77、,美、英、法等国在不同程度上减少政府的公共开支,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二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美国等主要经济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部门,其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就业人数在总劳动力中所占比重都迅速上升。第三产业的繁荣,是第一、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又反过来以其新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的工业和农业,从而促进了经济竞争力的提高。它还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使经济发展产生了质的变

78、化。二战后,美国努力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工业,使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工业应运而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10年的持续增长。当时,美国的一家杂志称这一现象为“新经济的胜利”,“新经济”这一概念由此问世。美国的“新经济”,是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一种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B人民版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发达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0世纪中期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生产关系新调整):二战期间,美国联邦政府建立起庞大的经济调节机构统管经

79、济,并直接投资兴建了大批企业,其调节和管理职能深入到各主要经济部门,保证了战时经济的迅速增长,也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美国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政府广泛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主义政策(增加开支、军事订货、优惠税率,美国的经济体制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私有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美国快速完成了从战时经济向和平经济的转变,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基本上是稳定健康的。不断调整的经济政策(20世纪中后期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方针新变

80、化):二战结束到60年代末,按“凯恩斯主义”理论干预经济:按照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避免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实现充分就业;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政府注重解决就业,促进生产和消费,保持财政预算平衡;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分别提出“新边疆”和“伟大社会”纲领,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降低失业率、促进经济增长和减少贫困;政府动用赤字财政、适度通货膨胀等反危机手段虽然有效,却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赤字、高额国债和严重的通货膨胀。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继续运用凯恩斯主义应对“滞胀”困境: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等方面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困境;尼克松、福特和卡特政府交替使

81、用紧缩财政和赤字财政政策,都无法摆脱“滞胀”困境(凯恩斯主义失灵)。20世纪80年代,里根政府实行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经济理论:用大规模削减政府开支和紧缩货币来抑制通货膨胀;用大规模减税和加大国防开支来医治生产停滞(少印美元少支出,多签订单少收税);1982年底,美国经济开始回升并持续增长;但大幅增加国防开支,造成高赤字、高国债、高利率和高贸易逆差并存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宗旨是既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的政府干预(收放有度);克林顿政府把平衡预算、消灭赤字、偿还国债作为干预经济的重要目标,通过“少支多收”解决赤字问题;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

82、、新技术、教育、健康保险和环境保护的投资,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使美国出现了二战结束以来最长时间的经济繁荣。美国的“新经济”(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繁荣)(经济运行机制变化):19912000年,美国经济长达十年持续高速扩张和繁荣。美国经济增长稳定;通货膨胀问题被化解;巨额财政赤字消失;失业率降至30年来的最低点;美国企业利润大幅增加,市场繁荣,出口猛增,股票上涨。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持续繁荣,通货膨胀和失业率逐年走低;克林顿政府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通过增加供应来刺激新需求,再用新需求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取得了成功;美国基本上实现了零通货膨胀下的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失业率

83、和通货膨胀联动的关系被打破经济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化。“新经济”的本质:美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没有改变,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中依然占据支配地位;美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富裕与贫困、竞争与垄断并存的两极社会;没有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循环的规律,2001年美国经济又进入新一轮经济衰退期。战后的西欧和日本:英国形成自由市场经济(二战后,英国政府信奉凯恩斯主义,实施国家干预政策;1979年,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放弃凯恩斯主义,改行货币主义政策;20世纪90年代,英国由二战后的国家过多干预向经济自由主义转变,“多市场、少政府”成为英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法国形成计划指导型经济(二战后,法国加大了政府干预经济的

84、力度,以实现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经济发展的目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法国逐渐形成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国有企业与私人企业共存的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法国是西方国家中唯一实行明确的经济发展计划的国家)。联邦德国建立“社会市场经济”(1949年上台的阿登纳政府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这一模式的特征是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联邦德国成为西欧经济的“火车头”)。日本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二战后初期,日本政府实行“统制经济体制”,对国民经济进行高度统制;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逐步建立起以市场调节

85、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形成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其特征是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新的经济发展和调控模式逐渐产生。C岳麓版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吸取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普遍放弃自由放任的传统,接受凯恩斯主义,采取了利用国家权力对经济进行大力干预的政策。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是国家干预的重要方式。发达国家把铁路、电力等投资数额大、见效慢、利润低、私人不愿投资的基础工业、交通运输、公用事业收归国有

86、,同时兴办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企业。国家干预的另一种重要方式是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以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保证经济运行的有序状态。发达国家的经济计划是指导性的,侧重对经济发展的规划和引导。此外,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也是国家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在不同的国家,政府对经济的于预有所不同。用国家力量调节经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性。但是,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经营不善、效益低下的弊端。“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企业经营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的又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股份公司不断增加,成为发达

87、国家经济的主体。股票不再只为少数资本家拥有,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部的所有权,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向,但企业的决定权仍然掌握在少数大股东手中。企业生产科技含量的增加和生产过程的日益复杂,要求企业经营者具备很高的管理才能和专业技术知识。“经营者革命”应运而生。企业所有者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经营者革命”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利国家的出现:战后

88、,发达国家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社会福利的资金由个人缴纳、企业缴纳和国家补贴三部分组成。英国、丹麦等国国家补贴占社会福利资金总额的13以上。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与以往不同,已经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这些福利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养老保险等。其特点为覆盖面广,低收人阶层受惠多。英国等福利制度相对发达的国家被称为“福利国家”。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福利国家的出现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也扩大了社会消费。但是,发达国家的福利政策也

89、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经过调整和改革,20世纪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了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避免了发生像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那样大的经济波动。1973年,“黄金时代”结束,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胀”现象。为了走出困境,这些国家纷纷调整政策,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凯恩斯主义也失去了在经济学中的主流地位。考点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A新人教版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胜利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准备

90、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但国内外的敌对势力不甘心失败,它们联合起来,企图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扼杀在摇篮里。1918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在经济领域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包括: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这些措施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91920年,苏俄人民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武装干涉,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

91、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苏俄一个海军基地发生兵变。这一事件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他们决定调整政策。同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规定农民在交纳粮食税后,剩下的粮食由自己支配。此后,政府还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废除实物分配制。这一系列政策被称为“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

92、稳定政治形势。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B人民版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背景、内容和意义):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使世界上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接管了国家机构;列宁与德国签订了条件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约(割地赔款,丢车保帅),使苏俄得以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同时开始领导苏俄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第一次世界战的协约国帝国主义国家与苏俄境内的反革命势力(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勾结,向苏俄疯狂进攻,苏俄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国内战争;到1918年下半年,苏俄四分之三的领土落入入敌手,并且失去了主要的粮食产地,整个苏维埃政权陷

93、入敌人的重重包围。为了应对严峻的形势,苏维埃政府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农民除口粮、种子粮以外的一切余粮收集到国家手中,后来将征集对象又扩大到肉类、马铃薯等各种农产品。工业方面,无论企业大小,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流通和产品分配方面,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它适应了战时需要,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的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站稳了脚跟;在执行这一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如以极低价

94、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没收;当内忧外患的非常时期已经过去,非常措施却未改变,越来越遭到工人农民的强烈反对。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新经济政策的背景):在经历了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之后,苏俄工农业产量大幅度下降,生活必需品得不到保障;19201921年,苏俄遭到大旱灾,粮食、原料和能源缺乏;布尔什维克的许多领导人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当做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途径;工人和农民的不满情绪也牵动着军队士兵(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基地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甚至提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意义):1921年3月

95、,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后,苏俄在农业、商业、工业等各个领域陆续实施了一系列新的经济政策,统称为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农业上,以固定的粮食税代表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工业上,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经济为社会主义国家服务),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转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上,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分配上,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新经济政策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向困境,为国家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也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

96、,从而克服了国内的政治危机,有效地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理论贡献: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情出发,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找到的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的一次有益探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C岳麓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了武装干涉,支持俄国境内的叛军,妄图把刚刚诞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面对残酷的战争环境,苏维埃政府提出“一切为了前线”,采取了一系列非常措施,后来习惯上称之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随着该政策

97、的实施,布尔什维克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有:实行余粮征集制,农民除保留口粮、种子粮和饲料粮外,其余粮食以极低的价格交售国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后来战争基本结束,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强。新经济政策:国内战争结束后,苏维埃政府亟须恢复遭到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但是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与日俱增,频繁发生暴动。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为了解决国内的

98、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会上决定以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由此开始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新经济政策的要点包括:在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在工业方面,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在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表明俄共(布)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这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他找到了一条使落后

99、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这就是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二)“斯大林模式”A新人教版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二)“斯大林模式” 1922年底,由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南高加索联邦组成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简称“苏联”。1924年初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国家经济政策发生变化,新经济政策被逐渐取消。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苏联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在经

100、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为了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到1937年,超过90的农户加入集体农庄。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实施两个五年计划,苏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据苏联官方统计,到1937年,苏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也为后来

101、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严重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特别是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后来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B人民版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1924年1月,列宁病逝,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1925年的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下。为了加强国防力

102、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1925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苏联从1926年起进入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期。苏联工业化方针要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强大推动力:苏联人民饱满的爱国热情。苏联工业化的成就(19281932,19331937,提前完成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建成了自己的汽车、拖拉机工厂,拥有了自己的航空工业和各种化学工业;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已经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成为世界工业强国。苏联工业化的问

103、题: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农民为工业化付出的代价过大。农业全盘集体化:十月革命后,苏俄的农业仍然停留于个体小生产水平;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了粮食收购危机。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农业集体化的目的:克服粮食危机,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特点:大规模、群众性的运动;抢时间、争速度;行政手段、强迫命令。苏联农业集体化的成就:到1937年,苏联集体农庄的农户总数和耕地面积都占全国的90%以上;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随着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高涨,苏联开

104、始了消灭富农阶级的斗争,富农作为一个阶级基本被消灭。苏联农业集体化的问题(地位问题、利益问题):农业集体化的实施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的工业化,不可能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农业集体化违背了农民自愿和逐步改造的原则,损害了千百万农牧民的经济利益,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1936年,苏联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宣布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这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点(或主要表现):经济方面(计划、片面、包办)(它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它排斥市场调节,由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的

105、生产资料,并通过指令性计划对经济进行直接管理;为了实现赶超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目标,在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将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摆在了首位;长期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严重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样样管、统统包的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使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政治方面(集权、破坏)(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最高苏维埃成为只是负责通过党中央指示的表决机器,被称为“橡皮图章”;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又高度集中于总书记斯大林手中;大清洗运动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也在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治的稳定)。思想文化方面(崇拜、干预)(对斯大

106、林的个人崇拜弥漫于苏联党内外,并迅速发展为一股社会风潮;苏联采取行政干预的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伟大领袖”一人的思维代表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思维,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的压制)。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特定历史条件产物;战争取胜战后恢复;落后国家现代启发。消极方面,经济体制不合规律;干部官僚脱离群众;个人崇拜风气盛行;阶级斗争政治高压;教条主义思想僵化。C岳麓版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二)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列宁逝世后,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

107、经济体制。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经济体制主要表现为: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这种体制在经济建设中取得过突出成就,但其弊病和问题也越来越暴露出来。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得以按照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但是这一经济体制也导致了一些弊端:在经济建设中,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由于忽视消费

108、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斯大林体制确立后,逐渐僵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因此被称为“斯大林模式”。(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A新人教版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这时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及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片面发展重

109、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把经济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改革的内容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尽管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110、,但他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1964年10月,赫鲁晓夫黯然下台,他的改革随之告终。勃列日涅夫改革: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对赫鲁晓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调整,如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勃列日涅夫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他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在他任内,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但是军备竞赛又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苏联的经济增长率逐年下降,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戈尔巴乔夫改

111、革: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为了缓解经济困难,他首先进行经济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通过了一系列法规,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并出现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但这些经济改革措施,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加上戈尔巴乔夫仍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

112、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在经济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B人民版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摇摆不定的赫鲁晓夫改革: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赫鲁晓夫揭开了苏联改革的序幕。农业发展迟缓是苏联经济的老大难问题,赫鲁晓夫选择了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农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刺激农业生产积极性;鼓励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口诀:农庄农场自

113、主权大;农业减税农产提价;大开荒地玉米扩大)。经过初步改革,苏联的农业形势有所好转,1953年起连续四年获得大丰收。来之不易的转机助长了赫鲁晓夫的冒进思想;他不顾具体气候、土壤条件的乱指挥,加上20世纪60年代初的恶劣气候的影响,苏联农业在1963年再度出现了危机。工业管理体制改革:地方权力有所扩大,但未能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政治体制改革的突出表现是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赫鲁晓夫执政期间,苏联最大的政治事件当属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闭幕前夕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赫鲁晓夫并未找到个人崇拜产生的真正根源,而仅仅将错误归结于斯大林的

114、个人品质;赫鲁晓夫在大权在握之后,也搞起了“一言堂”,苏联重新陷入个人崇拜泥淖。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改革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赫鲁晓夫在无奈中被迫下台。逐渐停滞的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上台。他在执政前期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了调整。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勃列日涅夫改革对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作用,国民经

115、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苏联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停滞使整个国家如一潭死水,社会矛盾不断滋生和积聚,苏联陷入了困境;勃列日涅夫之后(1982年以后),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都是暮年上台,在他们短暂的执政期内没能遏制住苏联的衰败趋势。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苏联解体):经济上,为了改变国民经济发展衰退的趋势,维持苏联的超级大国地位;苏联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重视科技进步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

116、以经济管理的方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的做法。由于困难重重,各项经济改革措施难以奏效。政治上,戈尔巴乔夫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本质上是改良的资本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倡导“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致使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戈尔巴乔夫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从根本上动摇了苏联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系中的领导地位(新思维、自由化、多元化)。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恶果:政局失控民族分裂松散的邦联“八一九”事件(“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国家大权落入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手中;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苏共组织彻底瓦解,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苏联完全解体(1991年1

117、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为标志)。C岳麓版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改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农业问题尤为突出。赫鲁晓夫执政时期,苏联进行改革。农业改革的措施有: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等。工业方面的改革措施有: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等权力;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

118、缚,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苏共提出的“20年建成共产主义”的目标严重脱离了苏联的实际。改革缺乏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也阻碍改革的进行。改革引起苏联领导集团中部分人的不满。1964年,赫鲁晓夫在党内斗争中失败,被迫退出政治舞台。勃列日涅夫改革:继赫鲁晓夫之后,以勃列日涅夫(19061982)为首的苏联新领导人,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继续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收到了一定效果。在农业领域

119、,勃列日涅夫改革采取了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勃列日涅夫认为苏联已经建成发达社会主义,所以他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20世纪70年代下半期,苏联与美国的军备竞赛日益加剧,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经济发展速度放缓。到20世纪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1985年,在苏联社会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戈尔巴乔夫出任新一届的苏共中央总书记。他认为,苏联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和改造,才能挽救危机。在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承认

120、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主要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然而,戈尔巴乔夫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并把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原本已严重畸形的经济结构更加失调。经济改革的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给予企业自主权等政策没有真正实行,改革中阻力重重,以致效果不佳。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于是戈尔巴乔夫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国内局势逐渐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考点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A新人教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会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国的经济实

121、力却空前膨胀,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由于英国在战争中遭到巨大的损失和破坏,以英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已经难以维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如何建立一个有利于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制,成为重建战后世界秩序的关键。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美国、英国、法国、苏联、中国等44个国家的代表举行了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附件,这些文件统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世界货币体系的建立:1945年,根据布雷顿森林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

122、稳定国际货币体系,主要任务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在货币问题上促进国际合作,对在国际收支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货款。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又称世界银行,成立初期的宗旨是致力于战后欧洲经济复兴,后来则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长期货款和技术援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华盛顿,由美国人担任关键职务。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认缴的资金最多,获得最大的投票权。因此,美国取得了对这两个机构绝对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充当黄金的等价物或代表,官价为每盎司黄金等于

123、35美元。协议还规定,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的汇率。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为世界货币关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这个体系也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放弃自由贸易政策,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促使各国政府加强了贸易保护主义措施,造成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深刻的教训促使各国开始认识到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

124、。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在日内瓦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的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在实施互惠和非歧视的基础上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它客观上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关贸总协定”这三大经济支柱,调整了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经济支柱的出现,是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的反映。在此基础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B人民版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元为中心):二战后,美国凭借在战争中树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军事优势地位,千方百计地按照其意志规划战后“世界经济蓝图”,积极筹建

125、一个受美国控制的国际经济秩序。1944年7月,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的操纵下,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议;根据布雷顿森林协议的要求,1945年,世界银行(WB=World Bank)、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成立;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会员国认缴的股金,会员国投票权的大小与其认缴的股金份额成正比。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两个挂钩、一个霸主):一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金

126、融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基础之上的,它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关贸总协定):二战后初期,美国以外的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大减,各国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布雷顿森林体系”消除了阻碍国际贸易的外汇管理体制。美国为了让自己的产品能更畅通地进入世界市场,最终控制贸易体系,为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利益服务。1945年,美国向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提议建立国际贸易组织;1946年,联合国接受了美国的建议并成立了筹

127、备委员会;1947年10月,23国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协定书,并于1948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关贸总协定的宗旨:缔约方通过相互削减关税和消除关税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以促进自由贸易。关贸总协定的影响:关贸总协定(GATT=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是二战后世界上出现的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建立起缔约方之间权利及义务关系的体制,它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是二战后主要的世界性经济组织,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三大支柱(货币体系+贸易体系=

128、经济体系)。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C岳麓版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会议: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之日的临近,防止战争悲剧重演、规划战后世界秩序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许多有识之士主张建立有效的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破了旧有的世界经济体系,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了欧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使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亟待世界经济体系的重建。战争结束时,德、意、日战败国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举;英、法等战胜国“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唯独美国的经济实力在战争中

129、大大膨胀起来。美国企图按照自己的意志规划战后的“世界经济蓝图”,确立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地位。1944年夏,美、英、中等44个战时盟国的代表,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会议最终基本上按照美国的方案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决定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这两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协定的签订是该体系建立的标志。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即世界银行(WB)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是: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

130、的外汇管制,加强国际货币合作,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向成员国提供贷款,以促进该国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推动并促进国际贸易的均衡增长。这两个组织由成员国认缴资金,并根据认缴资金的数额决定投票权的多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规定,成员国有义务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各国的货币与美元的汇率基本固定,美元与黄金的比价固定,这样,美元就取得高于其他国家货币的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从而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

131、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贸易保护主义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也是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加深的重要原因之一。危机使人们认识到加强国际贸易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战后美国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积极倡导建立国际贸易组织,以有利于其商品输出。1947年,美国、中国等23个国家签署了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协定的主要目的是使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消除贸易壁垒,实现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促进经济发展。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有关关税和贸易政策的国际性多边协定,实际上一直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确立了国际

132、自由贸易体制,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尽管在三大支柱中,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是它们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A新人教版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欧洲联盟: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欧洲国家陷入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

133、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罗马条约申明,各成员国决心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愈益密切的联合基础,消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他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进步。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

134、式问世。欧盟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北美自由贸易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洲一体化的发展非常迅猛,日本的实力也在急剧增强,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面临挑战。为了应对来自欧洲和日本的挑战,美国加强了和加拿大、墨西哥的合作。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根据协议,北美自由贸易区将用15年时间,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无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在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

135、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三国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希望加入,美国也积极推动把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美洲,以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影响下,亚洲太平洋地区也开始谋求建立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136、。同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亚太经合组织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四大洲,成员国之间存在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对其经济集团化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B人民版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EU=European Union):1967年,西欧六国建立了欧洲共同体;随着经济区域集团化不断深入,欧共体不断推行共同体的政治一体化。1991年12月,欧共体首脑签署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从而使欧共体朝经济和政治一体化的方向又迈进了一大步;

137、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宣告成立。欧盟自成立以来,已从1993年12国发展到2007年的27国,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1999年1月1日,欧洲统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2002年1月1日,欧元开始进入流通领域。欧盟是目前最发达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成为与美国、日本并立的世界经济三强;在世界格局日趋多极化的今天,欧洲联盟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有着重要的影响;欧盟的成立和扩大,不仅有利于欧洲地区的和平与稳定,还大大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rea):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与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提

138、出了挑战;美国认识到,要在与西欧、日本的角逐中保持优势,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取得世界经济主导权,就很有必要组建以自己为核心的经济区域集团;美、加、墨三国发展各自经济的内在动力是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的根本原因。1992年,美加墨三国正式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3年,三国又做了补充,就环保、劳动力就业等问题达成协议;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诞生。北美自由贸易区促进了贸易区内三国经济的增长(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自由贸易区,美加墨三国间相互弥补了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使长处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加强了本区域经济的优势);推动了美洲自由

139、贸易区的建立(北美三国将把自由贸易协议逐步向中南美洲推广,以便最终建成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APEC=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北美自由贸易区已显雏形;亚洲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明显上升;1989年,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在访问韩国期间提出召开亚太地区国家部长级会议,讨论加强亚太地区经济合作问题。1989年11月5日至7日,东南亚国家联盟6国及美日加澳新韩共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部长级会议”的首次会议,标志着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问世(性质:它是亚洲太平洋地区政府间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亚太

140、经合组织的组织规模扩大(1991年中国加入;1998年成员达21个),形成了APEC方式(“求同存异”、和平、合作),召开了多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993年在美国西雅图召开第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发表了经济展望声明,声明中提出了亚太经合组织大家庭精神;2001年在中国上海举办了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太经合组织的主要活动为各成员提供了区域经济、科技、贸易等方面多边合作的机会,交流和借鉴各成员的经验,促进本区域共同发展。C岳麓版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亚洲和美洲的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西欧有着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经济发展水平相近,曾经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地区,具备一定的联合

141、基础。然而自近代以来,各国冲突和战争连绵不断,互相仇恨,给欧洲人民造成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二战”后西欧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受到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威胁。西欧的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消除仇恨和战争,走联合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欧洲的统一,才能重塑昔日的辉煌。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欧共体在推进经济一体化建设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欧共体首先着手建立关税同盟,成员国之间逐步取消了各种关税,实现贸易自由化,对外建立起共同的关税率。1968年,关税同盟建成。实行共同农业政策是欧共体的另

142、一项重要决定。它的三项基本原则是:共同体内农产品自由流通和统一农产品价格;共同体优先,即出口或进口都首先面对成员国;建立共同农业基金,对共同农业政策实施共同财政支持。1968年,欧共体共同农业政策基本得到实施。欧共体还着手建立欧洲货币体系,稳定成员国之间的汇率。1985年,欧共体进一步提出建立没有内部边界的统一大市场,实行人员、商品、资本、劳务的自由流通。1993年,欧洲统一大市场正式开始运作。欧洲联盟初具规模:为了加快政治、经济一体化的进程,1991年,欧共体成员国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通过了欧洲联盟条约即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制定了实现政治、经济、货币联盟的目标,确立了分阶段实现欧洲经济和货币一体

143、化的任务和步骤;并正式将“欧共体”改名为“欧洲联盟”(EU),简称“欧盟”。同时提出建立共同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以及司法与内政事务的合作。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标志着欧共体正式由一个以经济合作为主的组织转变为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欧洲一体化的内容从最初的经济合作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欧洲各国的合作更为广泛和紧密。欧盟建立后,酝酿已久的欧洲统一货币问题提上日程。1995年,欧盟决定将欧洲单一货币定名为欧元(EURO)。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除极少数成员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欧洲公民”开始使用欧元,并在六个月后彻底放弃本国货币。欧元诞生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具有历史

144、意义的里程碑,有利于整个欧洲经济稳定地发展;而且因欧元具有欧洲身份的象征,从而加强了民众的认同感,使欧洲一体化成为由欧洲公众参与推动的自下而上的进程。随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欧盟经过几次扩大,成员国不断增加,到2007年已达27个,包括中、东欧的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国。欧洲一体化符合欧洲的整体利益和欧洲各国的利益。欧盟各国通过让出部分国家主权建立起共同的管理和协调机制,有利于欧洲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平与稳定。欧洲一体化反映了20世纪下半期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它改变了世界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欧洲在国际上的地位。东南亚国家联盟:东南亚地区区域辽阔,国家众多,民族和宗教多样,相互冲突时有发生。取得独立不久

145、的东南亚国家逐渐认识到,只有走向地区联合,使东南亚地区凝聚成一个整体,才能与大国保持平等关系,才能消除内部矛盾,促进区域和平、进步和繁荣。1967年,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在曼谷举行外长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正式宣告成立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1976年,东盟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首脑会议,签署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和东南亚国家联盟协调一致宣言,正式将政治合作列入联盟合作范围,并就经济合作制定具体原则,同时加强了组织上的联系,标志着东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冷战”结束后,东盟区域化进程加快。1999年,东南亚10个国家全部加入了东盟。东盟建立以后

146、,在成员国中逐渐培养起“东盟意识”,增强了内部的凝聚力和团结意识。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实践,2002年,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同时,东盟以东南亚国家的整体形式活跃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积极维护自身的利益。东盟政治经济方面的合作有力地促进了东盟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地区的稳定,扩大了东盟在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出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欧共体日益成熟,亚洲的经济区域化也已起步。作为世界上唯一的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再也不能无视世界潮流,而与美国同处北美地区的加拿大和墨西哥也需要应对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的挑战。因此,美、加、墨三国酝酿建立区域经济组

147、织。在建立北美贸易区的过程中,美国希望能扩大出口市场,利用墨西哥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并减少墨西哥向美国移民的数量。加拿大希望能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提高本国工业制成品的竞争力,转移夕阳工业。墨西哥的目的则在于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增加就业机会以及改善本国偿还外债的能力。1992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起北美自由贸易区域组织。该协定从1994年开始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根据协定,美、加、墨三国之间取消贸易壁垒,进行公平竞争,促进了合作,增加了就业机会。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三国之间的经济交流大大加强。它们发挥各自的优势,在经济上形成互补。其中,美国和加

148、拿大主要出口技术密集型产品,墨西哥主要出口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北美自由贸易区较好地实现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为三国贸易的扩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20世纪7080年代,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密切。在经济区域化趋势的推动下,1989年,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了有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日本、韩国、泰国和加拿大、美国等12个国家的外交和经济部长参加的第一届部长会议,宣告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组织正式成立,简称“亚太经合组织”(APEC)。它的宗旨是:保持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

149、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维护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亚太经合组织既包括世界最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也包括大量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各成员之间差异性明显,但在经济结构上又有很强的互补性,经贸关系十分密切。在多年的实践中,亚太经合组织形成了共同的组织原则,即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的原则,以及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而它的合作方式更被看做一种制度上的创新,称为“APEC方式”。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和发展壮大,不仅使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大提高,而且在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发展中走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路,创造出了一个新的模式,

150、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三)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A新人教版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经济向全球化发展: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

151、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础较差、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关贸总协定成立后,通过组织多边贸易谈判,缓解了国际贸易中的矛盾,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的增长。但是,关贸总协定不是一个常设组织,而是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存在着诸多弊端,特别是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152、。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关贸总协定,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它通过多边贸易,促使各成员国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国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不断发展,其成员国之间贸易额已占全球贸易总额的90以上。世界贸易组织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国之一。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申请,开始了漫长的复关过程。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

153、中国经过与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国的艰苦谈判,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中国的加入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有利于建立完整的世界贸易体系。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关税的大幅度减让,使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面临更强的竞争,有些产业会受到冲击。中国的企业正在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经济形势。B人民版经济全球化的世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全球化的新发展):随着世界贸易自由化的深入发展,国际贸易在各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迅速提高;作为一个临时适用的多边贸易协定

154、,关贸总协定在调整国际贸易上难以适应时代潮流。1986年9月,关贸总协定第八轮多边贸易谈判(又称“乌拉圭回合”)启动,除传统议题外,还涉及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三个新议题;1994年4月,“乌拉圭回合”达成了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正式建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基本原则(与关贸总协定基本相同):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的实施,达到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目标。世界贸易组织的诞生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表明一个以贸易自由化为中心,囊括当今世界贸易诸多领域的多边贸易体制大框架已经构筑起来,标志全球有序的自由贸

155、易新时期已经开始;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对所有成员都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各成员必须进行相应的法规和政策调整,以适应世界贸易组织管理全球贸易的要求;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表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又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球化环境中的中国):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中国政府式向关贸总协定提出关于恢复其创始缔约方地位的申请,从此拉开了“复关”谈判的序幕;1995年11月,中国“复关”谈判转为申请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2001年11月10日,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多哈会议上,中国被正式批准加入该组织,成为第143成员国。世界需要中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世贸组织本身的需要;中国是

156、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没有中国的参加,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中国入世后,其巨大的需求潜力将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为全球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需要世界(加入世贸组织,中国不仅有分享经济全球化成果的权利,还能够参与制定有关规则,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中把握主动权)。中国成功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它标志着中国真正融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总体上符合中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加入世贸组织,将给中国在许多方面带来发展机遇(五个“有利于”:有利于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有利于扩大就业提高生活,有利于扩大出口利用外资,有利于参加国际

157、竞争合作,有利于规定制定分享好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也面临一些严峻的挑战(随着更多的境外产品和服务业进入中市场,中国的一些产业将面对更激烈的竞争,中国政府部门需要做必要的调整,各产业部门需要做相应的转变)。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全球化中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经济全球化存在的问题(南北差距问题、全球危机问题):由于殖民主义的历史影响和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起主导作用;一些发展中国国家经济的严重恶化,使世界经济面临着大规模动荡的危险;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能源危机、粮食短缺、毒品泛滥、传染病横行、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问题日益突出(结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虽

158、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总体上利大于弊)。应对挑战的措施: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C岳麓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各个地区之间从隔绝走向交流,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过程。进入20世纪以后,特别是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在20世纪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这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层出不穷的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的技术手段。人和货物可以借助多种快捷便利的方

159、式在世界各地之间流动,信息的传递也变得非常容易。信息技术的兴起把世界更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两极格局的结束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原来处于对峙状态的国家建立和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些因素的驱动下,经济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向前推进。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贸易全球化使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从身边的商店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在生产领域,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原来不同行业之间的分工发展成为同一行业内部更为精细的分工。跨国公司数量增加,规模巨大,成为活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体。在金融领域,伴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全球

160、化,货币的交换和流动规模日益扩大,速度加快。经济全球化使经济活动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疆界在世界范围内扩展,加强了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有效地利用和配置世界各地的资源,提高生产率,为各个国家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也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问题与展望: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加大。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有优势,往往是获利者;而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底子薄、技术水平低、生产设备落后、生产成本高等原因,经常处于劣势和被动的地位。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护和发展自己的民族经济,这是摆在每

161、一个发展中国家面前的问题。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经济的投机性和风险性。在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加深、从生产到销售都连成一个整体的今天,经济危机一旦爆发,其传染性和破坏性都空前增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采,并把利润高、污染重的企业迁至发展中国家,甚至将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向其他国家倾卸。这些行为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并进一步引发全球性的生态危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经济全球化在促使不同文明与民族之间加强往来的同时,也加剧了全球范围内文明和价值观的冲突。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力图推广西方的价值观。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引起了

162、人们的忧虑。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尽管全球化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一历史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国际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够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二轮规律总结】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特征和历史表现(1)新航路的开辟:历史特征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历史表现迪亚士到达好望角;达伽马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2)欧洲殖民者的扩张和掠夺:历史特征世界市场进一步拓展,殖民扩张以掠夺财富为主,达到积累资本的要求。历史表现伴随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展

163、开了殖民扩张,爆发了殖民战争,英国最终确立“日不落帝国”地位。(3)第一次工业革命:历史特征世界市场基本形成,人类开始进入工业社会。历史表现瓦特改良蒸汽机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轮船出现,带来了一场交通运输业的革命;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4)第二次工业革命:历史特征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工业文明进一步发展。历史表现电力的广泛应用是标志性成就;内燃机的发展与应用;化学、钢铁工业的发展;重工业成为整个工业的主导;大企业时代到来。2用全球史观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全球史观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的过程;强调生产

164、力发展、世界各地区交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理解、感悟全球史观对2012年高考备考复习颇有益处。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要求考生认识不同区域文明之间进行交流所需要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的发展即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可以推动科技进步,这样人类才能够克服地理障碍。以全球史观透视历史,要求尊重世界上所有民族而不是一个或少数几个民族的历史经验,因而要考察每一个民族为人类所做的贡献,关注各地区、各民族和社会之间的互动交流所带来的长期影响和结果。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探究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和欧洲殖民扩张,可以感受人类进步历程中不同文明的碰撞。3全面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国际贸

165、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资本的流通;殖民扩张与掠夺。(2)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时期推动因素主要资本显著特点主要途径世界市场进程工场手工业时期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扩张商业资本暴力手段残酷掠夺殖民扩张和掠夺雏形阶段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资本凭工业优势输出商品,扩大市场武力与不平等贸易结合基本形成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资本任借资本在经济上控制世界市场武力与资本输出相结合瓜分世界最终形成(3)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总体认识:(总体来看)不公正、不平等。在世界市场中,英国等资本主义列强占主导地位,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其经济附庸(宏观)。(对资本主义国家)获得商品销售市场、

166、原料产地和资本输出场所,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生产力角度)。(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双重作用:一方面给当地人民带来贫困、屈辱(道德角度);另一方面瓦解了这些地区落后的生产方式,传播了新的生产方式,促进了这些地区的发展(客观作用)。 (对世界整体)进一步密切了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增长,促进了不同类型文明间的交流与碰撞,极大地改变了世界面貌(全球视野)。4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运行机制的调节)的历史特征和历史表现(1)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历史特征时间长,范围广,破坏性大。历史表现从1929年开始,直到1933年美国等才陆

167、续走出危机阴影;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工业产量下降了三分之一以上。(2)罗斯福新政:历史特征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历史表现罗斯福新政放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政府在财政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诸多方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从而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模式。(3)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历史特征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历史表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4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与挫折的历史特征和历史表现(1)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历史特征苏联逐渐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但很快中断,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斯

168、大林体制。历史表现面对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斯大林通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2)苏联的经济改革:历史特征苏联改革遇到挫折。历史表现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成效都不大;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触动了经济体制,但改革陷入困境,转向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5简要释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既不是指垄断资本主义日益排斥中小企业,也不是指国有企业占主导地位,而是指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加强。资本主义经济在二战后飞速发展的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并非只有对抗

169、,还有相互适应和可能协调的一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这些调整只能暂时缓解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6斯大林模式的含义、突出的历史特征、辩证评价和历史教训(1)斯大林模式又称“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是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它把全苏联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等的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领导屋。(2)历史特征:经济方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另一种说法,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征: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

170、。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调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政治方面,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不分,个人专权,民主法制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极不正常。(3)辩证评价: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主要表现为在较短时间内使苏联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国民经济获得较大发展。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它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做工作重心的思想,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严重妨碍了

171、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斯大林模式造成了诸多严重的问题,如经济上比例失调,经济效益低下;政治上过分集权,缺乏社会主义民主,个人独断专行,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受到压抑,工农关系紧张;阶级斗争扩大化,民主法制遭到破坏等。其弊端日渐突出,成为苏联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为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成为后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4)历史教训: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注意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7“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

172、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区别(1)余粮收集制是适应当时战争需要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来源:Z|xx|k.Com(2)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但它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短期措施。(3)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措施过当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8“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背景国内战争、物资匮乏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农业余粮收集制固定粮食税工业工业国有化公有制为主体,公私并存商业国家垄断贸易市场自由贸易分配平均主义按劳分配特点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单一公有制利用商品和货币

173、关系(市场)发展经济;部分恢复私有制,公私并存经验教训对战争胜利起重要作用,但违背生产力要求,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是符合俄国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9从农民负担角度对比20世纪早期苏俄的农业政策和21世纪初以来中国的农业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损害了农民利益,引起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维护了农民利益,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21世纪初的中国,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为减轻农民负担而取消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和农产品“绿色通道”等,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174、10从文明传承与创新的视角看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策的调整与变化传承是文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创新则为之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创新与发展的中心内容总是随着时代实践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从直接过渡(战时共产主义)到逐步过渡(新经济政策),再到完全确立(斯大林模式)来理解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成,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很大的启示。从这一视角去审视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得出许多新的认识。11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历史特征和历史表现(1)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历史特征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历史表现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召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成立,以美元为主导

175、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形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系,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历史特征各经济区域集团方式多样,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历史表现欧洲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欧洲一体化从经济领域向经济政治领域的联合发展;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亚太经合组织则创造出了一种新的合作模式。(3)世界经济全球化:历史特征发达国家主导新一轮资本扩张,世界联系更加密切。历史表现国际贸易迅速发展,范围不断扩大,贸易额不断增加;国际分工日趋成熟;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2欧洲一体

176、化进程的特点(1)由武力统一到和平统一。 (2)由单一局部到多种整体的经济一体化。(3)由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 (4)规模不断扩大。(5)合作领域由经济延伸到政治、军事领域。13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亚太经合组织是论坛性经济组织,其合作方式基于自主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以及以渐进的方式实施目标的原则,不具有强制性。14二战结束以后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1)第一阶段:1945年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2)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其重要的一个表现。(3)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经济全球

177、化发展迅速。15辩证地看待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经过了漫长的15年时间,表明了中国政府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迎接挑战,以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勇气和决心。(2)同时也表明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决定了其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高低。(3)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在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中国的相关企业在抓住机遇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16资本主义经济思想的演变(1)重商主义:1618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发展处于手工工场阶段,主要资本是商业资本运作。这一时期盛行重商主义,为资本主义发展进行资本原始积累。(2)自由主义:18世纪中期19

178、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发展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主要是工业资本运作,采取机器大生产下的自由竞争、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政策。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私人垄断资本产生,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更加盛行,生产与资本的无序运作更加严重,导致了经济危机的不断发生。(3)凯恩斯主义: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国家干预经济下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盛行,从而在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经济学的观念;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据。17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1)相同点: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

179、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都脱离了苏联实际。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结果都失败了。(2)不同点:赫鲁晓夫改革侧重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侧重重工业;戈尔巴乔夫侧重从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二轮学科探究】1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第一种分析:分地域看(1)对欧洲:商业范围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世界市场开始扩大。商品流通品种和种类增多。一些新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也出现在亚洲市场,如美洲的

180、烟草、可可、非洲的咖啡、中国的茶叶等。商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一方面是许多商业金融机构的建立,有信贷机构、殖民贸易股份公司等;另一方面是商业投机现象日益盛行。国际贸易格局发生极大的变化。新航路开辟以后,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成为水上商品流通的主要渠道,欧洲的商业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对美洲和非洲:使美洲和非洲等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欧洲人在美洲开采金矿、银矿和发展种植园经济,在非洲大量猎获黑人奴隶、贩卖黑奴。非洲、美洲的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灾难。(3)对亚洲:由于欧洲的商品在亚洲没有竞争力,欧洲人只能用白银来购买亚洲的商品,白银的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4)对世界:逐渐结束

181、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也急剧增加,大大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贸易的发展,世界贸易的雏形开始出现。第二种分析:分领域(类型)看(1)经济方面:引起“商业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经济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商业经营模式的变化;引发了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使亚非拉逐步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掠夺的财富加快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2)政治方面: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开始崛起,传统的贵族和封建主受到削弱。(3)思想文化方面:动摇了教会的权威,加快了世界文明的交流、冲突和融

182、合。2对近代殖民扩张与掠夺的认识 (1)早期殖民扩张概念:所谓早期殖民扩张是指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即工业革命以前的欧洲列强在亚、非、拉美的侵略扩张活动。当时的殖民国家主要有西、葡、荷、英、法等五个国家,其中大多数为封建国家。特点:以掠夺财富为主要目的,以海外贸易、海盗式掠夺、欺诈性贸易和贩卖黑人奴隶为主要方式,伴随着种族奴役政策,是一种公开的、野蛮的强盗行径,它为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巨额资本。原因:欧洲列强之所以进行殖民扩张,归根到底是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需要积累资本,发展资本主义。影响:殖民掠夺的财富在欧洲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巨大的

183、灾难,加剧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落后;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必然引起殖民国家之间的大规模战争;殖民扩张是使世界连成一体的手段之一。(2)殖民扩张的分期:一是以积累原始资本为主要目标,掠夺金银等贵重金属、财富为主要手段的早期阶段;二是以争夺商品销售市场与原料产地为主要目标的中期阶段;三是以寻求投资场所为目的,积极展开对外资本输出为目标的晚期阶段(帝国主义初级阶段),世界几乎被瓜分完毕。3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前者;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者)(1)不同点:规模:前者从英国一国开始,后来拓展到其他国家;后者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标志:前者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后者是电力的广泛

184、使用。科学的作用:前者科技成果大多来源于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后者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主要工业部门:前者是轻工业;后者是重工业。主要能源:前者是煤炭;后者是电力、石油。新兴工业:前者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后者电力工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工业。经济组织形式:前者是工厂制度,后者是垄断组织。经济思想:前者是自由主义;后者是凯恩斯主义。(2)相同点: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4罗斯福新政大规模兴建公共工程的作用(1)提供就业机会,提供了生产和消费。 (2)有长远而广泛的社会效益。(3)“以工代赈”这种方式不伤被救济者的自尊心,使他们

185、感到自己是自食其力,还有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而保护了有自尊心的美国人。(4)在劳动过程,磨炼了人的意志,使其精神不至于颓废,还可以达到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以上效果是单纯发放救济款所达不到的。5罗斯福新政对现今经济生活的借鉴作用(1)加大银行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 (2)加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3)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大力促进再就业工程建设。(4)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5)建立健全法律法律,保障改革的顺利进行。6二战结束后,有人把“福利国家”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同义语。这种看法是否正确?为什么?不正确。福利制度有利于改善和提高普通民众的生活,但它更多地是为了稳

186、定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秩序。福利基金的来源是劳动者收入的一部分(税收,取之于民)。当资本主义经济面临危机时,资本主义国家必然减少社会福利支出。因此,福利制度是垄断资本家为缓和国内矛盾、挽救资本主义制度而不得不付出的一种代价,它不能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按资分配”的制度,也不能彻底消灭贫困和两极分化。所以,“福利国家”不能同“社会主义”相提并论。7正确认识和理解罗斯福新政(1)新政的实质资产阶级改革。它是为了克服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是一次资产阶级改革。(2)新政的特点全面创新。新的经济理论:国家对经济直接干预(凯恩斯主义)。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

187、资本主义新模式,经济运行机制调整为:市场自我调节国家行政直接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新的历史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继续发展的新起点。新的特点:具有干预经济、关注民生、协调发展的特点,其最大的特点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全面对国家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但尽量避免国有化方式而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新的制度:罗斯福新政为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摸索出一条延长资本主义生命的唯一可行途径,即大力发展非法西斯式的、走所谓“福利国家”道路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3)新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新政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是资本主义

188、经济基础发展的客观要求。美国有着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如给予农民大量补贴、兴建公共工程等。独立战争以来形成的民主传统为新政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20世纪30年代,国家干预经济和运用财政政策调整经济成为美国经济学界的强大思潮,从而为实行新政提供了理论依据。借鉴了当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计划经济的成功经验。罗斯福的个人因素。(4)新政的影响:罗斯福新政是一系列应付突如其来的大危机的措施,它避免了国家经济的崩溃和激烈的社会动荡;摆脱了美国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并在很大

189、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罗斯福新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资本主义,以克服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新政”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但是“新政”使人们能够重获工作,使企业重新焕发活力,一定程度上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罗斯福新政把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保证公民就业作为政府的责任,尤其是兴建了一大批公共工程项目,不仅大大缓解了就业困难,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罗斯福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发生大萧条的政策措施,为美国投入二战和战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8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新变化的表现及其

190、评价(1)表现:生产力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展开,使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经济”模式。生产关系调整:凯恩斯主义盛行,国家干预经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制度,国家干预深入到分配领域,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保障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促进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于科技的进步、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拓展了经济活动领域,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同时还产生了一大批新兴产业,如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宇航以及激光等。经济全球化:由于科技的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2)评价:这些变化

191、是生产力发展的推动、工人阶级长期的不懈斗争、对社会主义建设成果的借鉴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变化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变化暂时缓解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9如何评价新经济政策?(1)新经济政策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决定的。(2)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新经济政策的核心是恢复、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品生产。(3)虽然它具有民族特点和某些特殊性,但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国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同规律,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和国际意义,它

192、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10二战后苏联改革的认识和启示(1)认识: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改革既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继续,又是事关革命成败的问题。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仅说明苏联模式受挫,并非整个社会主义的失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从本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2)启示: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创新和调整的前提;社会主义改革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改革必须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等。11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关系(1)成立

19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是布雷顿森林协定的内容。但一般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货币制度,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因其稳定国际金融体系的特殊任务,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组成部分;致力于战后欧洲复兴的世界银行则是欧洲国家与美国之间相妥协的产物,即美国帮助欧洲国家复兴,欧洲国家接受美元为中心的货币制度。(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阶段性的国际货币制度,而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是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因而,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崩溃了,但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仍然存在,并且世界银行的宗旨已转向全球性的发展援助。12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1)积极作用: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了金融领域

194、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2)消极影响: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由此建立起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制度,加强了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命脉的控制。13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联系和区别(1)联系:经济区域集团化实际上是经济全球化的阶梯。从整体上看,经济全球化并没有因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而有所削弱,世界经济中的相互依赖关系反而得到加强。二者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是在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发展的。二者在发展中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共同形成对世界经济、政治及国际关系的影响。(2

195、)区别:经济全球化在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从而产生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当前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14如何以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协调统一来理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1)伴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许多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协商才能解决,例如南北差距问题、战争与和平问题、反对霸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反恐问题、跨国犯罪问题等。因此,全球化时代要求我们要有全球意识,承认不同民族具有共同性,人类拥有共同利益,超越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从全球的视野去思考问题。(2)但另一方面,世界各民族与各国家之间又存在很大差异。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

196、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各个国家发展水平不同、所处的国际地位不同,都有自身特殊的利益。因此,我们在推进全球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多样化。全球化和多样化的协调统一,是时代发展的方向。15对经济全球化的全面认识(1)概念: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资本、科技、人才)依循市场法则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与组合,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分工合作,使世界经济变成一个整体,所以也可称为经济一体化。(2)发展原因: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新科技革命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物质条件;国际金融的发展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跨国公司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力量。(3)特点: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原来主要依据自然资源分布

197、形成的垂直型分工,逐渐向以科技为基础的水平分工转变,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承担起原来由发达国家完成的生产流程,使国际分工深化,各国经济在水平方向相互渗透,联系更加紧密。形成了全球贸易体系。二战后,各国生产的产品比过去有更大一部分需要投入国际市场才能实现。为适应这一情况,出现世界贸易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跨国公司遍及世界,跨国银行迅速发展。它们面向世界,推行全球发展战略,极大地加强了各国的经济联系。(4)实质: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5)评价: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失衡。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

198、实现更佳配置,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时,又是一个削弱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很有争议的进程。16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的意义世界贸易组织的正式成立并取代关贸总协定,并非只是名称上的变化,而是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1)它体现了国际社会的一个共同愿望:建立一个强大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经济贸易体制,在国际经济领域发挥主导作用。(2)它标志着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共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关贸总协定到世贸组织,使世界从此拥有了一套范围更广、效力更大和更为完备的多边贸易规则,这必将大大增加世界贸易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并为建立和巩固国

199、际经济秩序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3)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巨大增长,并为各成员国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投资机会和更高的福利水平。17工业革命与工业文明的影响(1)对欧洲而言: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2)对亚非拉地区而言:灾难性: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加紧对亚非拉地区进行侵略,其目的是掠夺原料产地和开辟商品销售市场,给当地人民带来深重的民族灾难。客观建设性:亚非拉广大地区在遭受殖民征服之前,一般都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自然经济的社会发展阶段,特点是社会封闭落后,经济水平低下,发展速度极为缓慢。西方殖民扩张打破了各地区各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

200、自守状态,以近代工业文明的纽带将全世界人类历史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同时,殖民扩张将近代工业技术和文明价值观带入落后地区,客观上冲击与摧毁了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也传播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3)对世界市场而言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开展,使国际贸易日益重要,需要建立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资产阶级在全世界拓展市场,抢占原材料,使世界贸易范围规模迅速扩大。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联系更加紧密,交往更加便捷。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是世界市场形成的重要保障。19世纪中后期促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第二次工

201、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增长,推动了世界范围工业生产的空前发展,更多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得到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新型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物质条件。国际分工日益明显。资本主义列强凭借日益强大的实力,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基本上已被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起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8西方资本主义的福利国家制度(1)含义:“福利国家”的概念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现代福利国家则是20世纪的产物,它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福利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高标

202、准的社会福利。(2)形成原因: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因财富分配不均而导致的社会危机威胁到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身。(3)形成过程:罗斯福新政采取的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福利国家的发展日渐完备。(4)实质:福利制度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是分配领域社会化的反映。19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特征及意义(1)背景:二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国经济实力增强,成为世界唯一的经济强国。二战后,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难以维持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力图建立新的货币体系,以

203、达到控制世界经济的目的。(2)内容特点:双挂钩: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一固定: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汇率。(3)意义:为世界货币体系提供了统一的标准,有利于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强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掌握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命脉。其是美国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三大支柱,共同构成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使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20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及影响(1)进程:新航路开辟开始了世界经济全球化

204、的历程。至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共经历了近代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二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三个时期。二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极格局的瓦解,进一步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2)影响: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经济全球化增加了世界各国经济运行的风险。经济全球化过程使世界各国贫富差距拉大。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是最大的受益者。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是经济全球化过程的直接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的推进,国际性经济组织日益完善、作用加强,国际经济规则也日趋规范。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市场实现

205、真正一体化,加剧了国际竞争;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还会出现繁荣和危机的连锁反应,引起世界性的经济波动。【二轮高考真题】(三年内高考真题分类精选、解析)(一)从新航路开辟到世界市场的形成1(2011年全国卷文综18)1603年,以为旅居西班牙的法国人说:“我在这里听到一个谚语:本地除白银外,所有东西都价格高昂。”之所以出现这一谚语,主要是因为西班牙 A贵族阶层生活奢靡 B工商业的发展迅速C对殖民地疯狂掠夺 D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答案】:C【解析】:联系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早期殖民掠夺,掠夺亚非拉的大量黄金白银,造成钱贱物贵的“价格革命”。2(2011年北京市文综21)1617世纪,英国物价上涨了2

206、56%,工资上涨145%,地租涨幅远低于物价涨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有 英国成为海上霸主 工业革命 殖民掠夺 奴隶贸易A B C D【答案】:D【解析】:项“英国成为海上霸主”是在18世纪,项工业革命也开始于18世纪;题中材料反映的1617世纪英国物价涨幅远远超过工资及地租涨幅,正是英国从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中攫取大量金银后钱贱物贵的结果。3(2011年山东省文综15)图6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A B C D【答案】:B【解析】:直到20世纪初(题中1913年),由于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差别,

207、美国人均GDP应超过英国,应是曲线;西、荷应低于英国,是曲线、;剩下只能是英国的曲线。4(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13)从19世纪90年代起,德国出现了建立巨型企业的趋势。到20世纪初,占全国企业总数09%的3万多家大型企业占有3/4以上的蒸汽动力和电力,其中586家巨型企业几乎占有蒸汽动力和电力总数的1/3。上述现象说明 A军国主义政策推动了生产集中 B能源革新成为生产集中的主要动力C生产集中有利于新兴工业的发展 D生产集中根本改变了轻重工业比例【答案】:C【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导致生产集中,A、B项因果关系错;本题不涉及轻重工业比例,排除D项;只能选C项,其中“电力工业”是新兴工业。5(

208、2010年全国卷文综19)英国人麦考利1830年说:“如今我们国家比1790年还穷吗?我们坚决相信,尽管统治者有种种管理不当之处,但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有时候略有停顿,有时暂时倒退,但总的趋势是不容置疑,”这一说法的主要历史背景是 A国际局势平稳发展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C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西方殖民主义体系确立【答案】:C【解析】:从题中时间及“英国一直变得越来越富”这一关键句判断。6(2010安徽卷文综21)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209、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7(2010年江苏卷历史16)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人中国【答案】:B【解析】:通过数据可以看出棉纺织厂数的增长,即表明棉纺业发展迅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究其根源,无非是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蒸汽动力是工业革命后之所以生产力提高的重要原因,故而此题选B。8(2009年全国卷文综16)1718世纪,欧洲大陆仍处于以土地贵族和依附农

210、民为主休的社会,而英国较早发展成以土地贵族中间阶级工资劳动者为主体的新的社会结构。这表明 A英国工业发展水平远高于欧洲大陆 B欧洲大陆农业发展水平远高于英国C英国的社会结构更有利于工业革命D社会结构变迁与工业革命同步发生【答案】:C【解析】:18世纪60年代开始了工业革命,所以此题的史实在工业革命前,D项不选。A项也没开始。B项说反了。英国新贵族的出现有利于工业革命(采用雇佣剥削),C项对。9(2009年山东文综14)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C

211、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答案】:A【解析】:此题难度为易,考查用多点论据支撑一个论点的分析能力。可用排除法,也可根据各项直接确定答案。10(2009年广东历史19)某论文把巴拿马运河开通、印度向英国出口棉花、华工赴美参与修建铁路、法国向俄国输出资本等作为重要证据。该论文的主题最可能是 A美国经济的崛起 B工业革命在欧洲的扩散C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确立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答案】:D【解析】:这些证据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日益连成一个整体。ABC三项可以看做是D项的表现。11(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23(1)近代世界史中,英国在政治变革与经济发展方面远远走

212、在其他国家前列,由此成为现代化潮流的“领头羊”。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奇波拉欧洲经济史(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5分)【答案】:(1)原因: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解析】:(1)除材料一已经涉及到的政治结构(政治前提)之外,还要联系课本知识,指出英国工业的资金、劳动力、市场、技术等必备条件。12(2010年全国卷文综37题第(3)小题)材料三 资产阶级,由于

213、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了。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来往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替代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世界市场格局的主要变化及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12分)【答案】:(3)变化:多中心的区域市场向世界市场转变;工业产品成为世界市场的主导。影响:促进传统经济趋于破产,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转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半殖民地化。

214、【解析】:(3)从整体世界及工业品的地位角度说明变化,从建设性和破坏性双重角度简要说明其对中国的影响。(二)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2011年福建省文综22)图6、7、8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社会状况的是 图6 图7 图8A生产严重过剩 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 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答案】:B【解析】:从图8的“600万头猪被杀”等可以明显看出生产严重过剩,A项符合实际;从图7“还拥有世界上最悲惨的贫民窟”可以反映出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C项符合实际;从图6“美国所患的病的根源,就

215、是世界最发达的资本主义体制本身”可体现出了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D项符合实际;在经济的危机的冲击下,物价下跌,百姓因购买力有限,无力购买商品,而通货膨胀严重的具体表现是物价上涨,显然与当时的社会状况不符合,B项可选。2(2011年福建省文综24)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共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权地位。据此,对图9的推论正确的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D90年代,欧元发行与

216、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答案】:B【解析】: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不能与黄金直接兑换,只能和美元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排除A项;70年代末,虽然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但此时美国经济总量仍居各国之首,排除C项;欧元正式上发行于2002年,与D项中的90年代不符,而且美元也没有居于弱势地位,排除D项;70年代初,由于日本、西欧的崛起,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削弱,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故选B项。3(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5)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

217、划经济模式 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 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答案】:C【解析】:罗斯福“炉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向人民阐释新政,C是新政的内容。罗斯福只是借鉴而不是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提倡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二战后福利国家纷纷建立起来;“新经济”时代出现于克林顿执政时期,A、C、D三项表述错误。4(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6)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可将近一半。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A. 整顿财政金融 B. 调整农业结构 C. 复兴工业生产 D. 实行社会救济【答案】

218、:A【解析】:联系罗斯福新政中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的内容,即可解答此题。5(2010年上海卷历史24)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 强化自由放任主义 B.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涉C. 减轻政府财政负担 D. 改变资本主义性质【答案】:B【解析】:A项错在“强化”;C项错在“减轻”;D项错在“改变”。6(2010年上海卷历史27)右图所示的曲线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答案】:C【解析】:关键在于理解1933年很高、1934年很低(接近0)这个数字现象背后的历史事

219、实。按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农产品价格和公共工程投资额不降反升,排除A、D项;虽有“以工代赈”,社会失业率不会降得这么快,排除B项。7(2009年江苏历史18)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大力兴办公共工程,其客观作用包括 扩大生产资料市场 增加就业机会 刺激消费需求 抑制物价上涨 A B C D【答案】:B【解析】:兴办公共工程能够拉动生产资料的投资,新工程的开工建设能提供就业岗位,工人就业后能够有能力进行消费,故都正确,和题干无关。8(2009年广东历史30)(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 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2001年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比重(%)1995200

220、年GDP年均增长速度(%)美国14.73.3英国21.82.8挪威23.92.8德国24.31.4芬兰24.83.5法国28.52.1瑞典29.52.723个发达国家的平均值22.02.6注:19952005年上述各国每年的社会福利开支占GDP此重与2001年的数字相当。 据刘玉安福得国家与社会和谐:北欧模式探源问题:(1)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有下列看法:如果是穷人,“当一个法国人绝对好于当一个美国人”;如果是富人,“做法国人就有其不利之处了”。请忽略其他因素,利用材料分析的合理性;结合福利开支主要来自税收这一事实,分析的合理性。(2分)(2)有人认为,高福利会制约经济发展,低福利较有得于经济发展

221、。请分析说明材料中的数据是否都支持这一观点?(假设除福利水平高低之外,各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条件相同)(4分)(3)福得制度产生以来,反对与支持的立场始终并存。请分别为两种立场各找两个理由,并加以论证。(从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个人自由等等角度讼证皆可)(6分)(三)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1(2011年全国卷文综22)1964年到1982年期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的提法逐渐取代“改革”的提法,随之出现的是 A社会经济发展丧失活力 B破坏法治现象得到纠正C社会主义自治制度确立 D放松对东欧国家的控制【答案】:A【解析】:19641982年,在苏联“完善”社会主义是指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它的最大缺点是

222、仍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体制僵化,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丧失活力。2(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裸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 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 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答案】:D【解析】: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D项正确。ABC三项表述错误。

223、3(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 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 D新经济政策时期【答案】:D【解析】:抓住关键词:列宁,利用资本主义,提高生产力。这三个关键词符合“新经济政策”的人物、方式、目的三个要素。4(2010年新课标卷文综32)某博物馆收藏的一份传单写道:“彼得格勒城市及郊区的所有工人、水兵、赤卫队和铁路组织的会议决定,派我们中间的优秀分子加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的队伍。”这一传单出现的历史背景

224、应是 A政府的战争政策造成粮荒 B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临困境C农业集体化运动出现失误 D德国法西斯大举入侵苏联【答案】:B【解析】:题中关键句“为饥饿的彼得格勒到农村征粮”说明(新经济政策实施前)无粮不稳,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面前困境。A项表述因果关系错误,C、D两项在时间上远在新经济政策之后。5(2010年北京卷文综2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答案

225、】:D【解析】:思路一:虽然不用市场调节取代计划的主导作用,但却承认商品货币关系的是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即试图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思路二: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6(2009年山东文综15)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答案】:D【解析】:由文字信息中“20世纪30年代初”“

226、 技术决定一切”特别是联系其时间可以得出D项。7(2009年江苏历史17)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答案】:D【解析】: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进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ABC表述均不符合史实。8(2010年江苏卷历史23)(11

227、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请回答: (1)图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和图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图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4分)【答案】:(1)联系: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不同: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评价:发展马

228、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2)不准确。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特点: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第一问联系:新经济政策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第二问可以对比两者的所有制:新经济政策时期是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管理上斯大林时期是高度集中管理。第三问理论可以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入手点;实践上可以从经济、政治两方面作答。(2)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工业化的局限性的理解。第一问不准确,因为苏联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第二问从优点:

229、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局限:有明显的倾向性。(四)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1(2011年新课标文综32)图5是选自菲利浦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答案】:D【解析】:从图5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多;发展中国家中,单一商品出口国比例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贸易出超(顺差)大。这说明该图反映的共同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中资本流动的作用。2(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8)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

230、显示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 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 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答案】:D【解析】:“全球化显示了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说明A项正确;“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说明B项正确;“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

231、全的港口”说明C项正确;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存在问题,但不等于就要抵制,D项可选。3(2010年全国卷文综23)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尔描述了一种现象: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任何大的民族企业,不论是“美国的”、“德国的”还是“法国的”大企业,都难以生存。这表明经济全球化时代A世界经济发展趋于合理平衡 B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都出现变化 C跨国大企业的民族属性消失 D发达国家的资本扩张到全球范围内【答案】:B【解析】:大的民族企业难以生存,必须进行跨国公司化经营、全球化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出现了变化,即B项。A项错在“合理平衡”;C项错在“民族属性消失”;D项错在“扩张到全球

232、范围内”(不等全球化的实质即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4(2010年全国卷文综22)1951年,欧洲六国签订建立煤钢共同体的条约,规定其最高机构为共同体的总体利益而行使职责,不接受任何政府和组织发出的指示,其委员实行招聘制,由各国政府协商一致后任命。这表明,该共同体是 A政府之间的合作 B独立于政府的能源组织C企业之间的联合 D独立于政府的经济组织【答案】:D【解析】: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性质是经济组织,从“不受指示”、“招聘制”可知它独立于政府,选D项。B项被包含在D项中(因为要看到的是西欧国家之间要进行经济一体化全面合作,不仅是能源合作)。5(2010年江苏卷历史19)20世纪80年代以

233、来,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进一步加速,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相继问世。二者的共同之处在于 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加快的背景下建立 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组成成员国具有相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美国是这两个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A B C D6(2009年广东历史24)20世纪60年代后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美国一度出动军用飞机紧急空运黄金供应伦敦黄金市场,美国的黄金储备因此遭受损失。美国这样做的目的应该是 A维持美元价格 B赚取更多英镑 C支持浮动汇率 D制造金融混乱【答案】:A【解析】:20世纪60年代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危机后,美国采取的措施,主要目的维持美元的价格,进而继续维持对资

234、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控制。7(2009年江苏历史20)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股反全球化的浪潮滚滚而来。这主要是因为全球化导致了 全球环境的恶化 南北差距的进一步拉大 发达国家就业机会的减少 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 A B C D【答案】:D【解析】:四个选项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全球化带来的问题或存在的弊端:生态环境遭到几乎不可逆转的破坏;不能恢复的重要资源正在迅速被浪费和消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日益贫富分化以及劳动力的转移等问题。8(2009年上海历史27)在亚洲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订购价不到十美元一双的耐克鞋,在美国等国家的市场上竟然平均要卖到四五十美元。这一现象表明 A国际分工体系的不平

235、等 B亚太经合组织发挥了作用C世贸组织受到美国控制 D亚洲商人的市场信息滞后【答案】:A【解析】: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压低初级产品价格,体现了美国在国际分工中占据主导地位,B、C、D三项表述均不符合史实,故选A。9(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13(3)材料三右图为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中有关经济全球化的一幅漫画。(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漫画的寓意。(2)根据你的认识,谈谈中国等发展中国家面对经济全球化应采取的态度。(4分)【答案】:(3)寓意:经济全球化有一定的危险性。态度: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保持清醒头脑,迎接挑战;根据本国国情制定合理对策;在融合与交流中坚持自主发展。【解析】:(3)从图

236、片不难看出世界经济的危险性,发展中国家的态度应该是趋利避害(突出关键词“参与”、“迎接挑战”、“调整对策”、“自主发展”等)。10(2009年江苏历史24)(8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积极谋求世界经济霸权。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则是其具体表现之一。该体系虽然于上世纪70年代初崩溃,但美国凭借其实力在国际货币格局中仍占主导地位。请回答:(1)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背景是什么?该体系是如何设定汇率机制的?这一机制对美国有何特殊意义?(6分)(2)欧洲经济一体化将对世界货币格局产生什么影响?(2分)【答案】:(1)背景:国际金融秩序混乱;二战后美国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汇率机制:美元与

237、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意义:美元取得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美元充当黄金等价物);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2)欧元区(欧盟)已成为与美国实力相当的经济体;欧元对美元的国际地位将构成强有力的挑战。【解析】:(1)本题主要从二战后世界经济形势、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影响角度答题。(2)从经济实力和货币地位角度回答其影响。【二轮模拟训练】一(必修部分)(世界市场与当代资本主义变化)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1. 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美洲土著人则

238、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侵犯 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侵犯,全球史观/发现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 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2艾周昌的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写道:“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了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种田地的人都到哪里去了呢?”当时这些人离开家园是因为A非洲国家普遍落后,出外打工 B欧洲殖民者进行罪恶的奴隶贸易C印第安人死亡,美洲劳动力不足 D工业革命需要更多的自由劳动力3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

239、”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 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4某班历史小组在自主学习和探究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一课之后,对其“改变世界”的理解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你认为最能体现出“改变世界”的是A改变了生产工具和经济组织 B造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 C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国际格局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5有人说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其中“转变”的含义是A东方从属于西方格局的形成 B世界开始成为一个整体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D人类进入“蒸汽时代”6“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

240、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里几乎变成了野蛮人。”这是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城市曼彻斯特的评论。对“文明人”变成“野蛮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工业革命造就了巨大财富 B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C工业革命推动的殖民掠夺 D工业革命带来的人性贪婪7英国文学家菲尔丁(17071754年)描述当时的英国时说:“当贵族在与君主进行华丽的竞争时,乡绅们翘首企盼获得贵族那样的地位,而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贵族阶层日趋没落

241、 B阶级斗争空前加剧 C商业资本发展迅速 D产业革命成效显现8“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使大型的工厂能够方便廉价地获得持续有效的动力供应,进而使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成为可能,并为之后的经济垄断奠定了基础。”这则材料能够反映 A蒸汽机的发明促进了经济垄断 B重工业的出现取决于新能源的应用C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 D新能源的应用直接导致了经济垄断9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化学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太阳能的开发利用电子产品的普遍使用A. B. C. D. 10在某一历史人

242、物的讣告中是这样评价他的发明:“它武装了人类,使虚弱无力的双手变得力大无穷,健全了人类的大脑以处理一切难题。它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将有助并报偿后代的劳动。”这位历史人物是11圣经中“马太福音”第25章有这么几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们所有的,也要夺过来。”1973年,美国科学史研究者莫顿用这几句话来概括社会分化的现象,并命名为“马太效应”。从市场经济角度看,要将“马太效应”对和谐社会的负面效应降到最小限度,需要 A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 B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C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 D努力提高经营者以及消费者的道德水平12如果说美国的

243、政府干预是摆脱1929年经济危机的良方,那么美国能够保持90年代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主要方法是 A继续实行政府干预 B寻找新的海外市场 C吸引外资 D寻找提高生产力的知识力量13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震级为7.1级的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联合国宣布将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帮助当地灾民重建家园,所提供的工作包括修补道路和电力设施等。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爆发经济危机时,罗斯福新政中也有“以工代赈”的措施,当时实行该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就业机会B刺激进口 C改善人们的生活 D刺激出口14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缓解了社会危机。但是,有一项措施却导致世界

244、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一度加深已经非常严重的危机,使国际关系日趋紧张。这项措施是 A恢复银行信用B实行美元贬值 C限制价格水平 D推行福利制度15二战后,西方国家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并完善了社会福利制度。以下对“福利国家”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其实质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B缓和了社会矛盾,改善了低收入阶层的生活C扩大了社会消费,提高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D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16. 下图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形象图,其中从“复苏”到“繁荣”的主要原因是A.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 “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C. 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D. “新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17. 右图是20世

245、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以下对此的解读,比较合理的是A. 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 B. 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C. 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 D. 低收入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18. 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安全网”的出现保证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减少了政府的公共开支反映了分配的社会化趋势 抑制了民众生产积极性A. B. C. D. 19. 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从事农业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5%下降到3%

246、,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上述材料说明A. 知识经济首先在美国出现 B. 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加大C. 美国进入信息化社会 D.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 下图反映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生的新变化,其表述正确的是社会保险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1971年)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资本的社会化国民收入出现社会化再分配世界全球化进程加快A. B. C. D. 二(必修部分)(苏联建设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21. 英国作家威尔斯于1920年秋游历了俄罗斯,写下了一封关于

247、饥荒的来信,他说:“俄国现在正处于濒临死亡的剧痛之中。俄国的崩溃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这种经济状况再继续下去,就将会是不可逆转的”为此布尔什维克政府必须 A实行新经济政策 B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D向美国和欧洲寻求援助221920年初,莫斯科郊区的农民科洛夫把自己生产的粮食运到附近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被处以罚款,粮食也被没收。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A科洛夫逃避了应缴的税额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实行余粮收集制C科洛夫出售了集体农庄的粮食 D斯大林模式下禁止商品自由贸易23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

248、,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背景: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内容: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后果: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结论: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AB C D24勃列日涅夫宣称,在世界上“存在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共同规律”,“离开了这些共同规律”就是“离开社会主义本身”,就是意味着“社会主义成果的丧失”。专家断言,在此理论的指导下,勃列日涅夫改革必然失败。此处“共同规律”是指A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C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

249、主义 D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25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B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26亚尼雅科夫列夫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下列对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斯大林模

250、式”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消极作用远远大于积极作用C“斯大林模式”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斯大林模式”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27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是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看来,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 对上述观点理解不正确的是指赫鲁晓夫改革A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B没有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D开始突破了斯大林的经济模式28历史学家黄安年曾经评价道:“他的经济改革,冲击了旧有的模式,具有开创性,兼有成功和挫折、经验和教训、创新和夭折。它基本上

251、是纠正某些偏差,是在维持原有结构基础上的局部改革。我们既不能把它看成是异端,也不毹视为划时代的创举。”材料中的“他”,应是A罗斯福 B斯大林 C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29普京曾说:“谁要是不为苏联解体而感到遗憾,他就是没有心肝;谁要是想恢复原来模样的苏联,他就是没有头脑。”普京的“遗憾”主要指A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 B高度集中体制被打破C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 D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30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

252、因不包括A. 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 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危机C. 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D. 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31有人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做过如下比喻:如果把组建联合国的设想比喻为战争灾难里产生的建造诺亚方舟的冲动,那么布雷顿森林体系更像是一个重建圣经中通天塔的计划,货币就是前来造塔的各方人等所操的语言,“官方语言”则被指定为美元,每一种其他“语言”都要求按照一定的方式(汇率)“翻译”成美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旨在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美元充当了世界货币的职能各国货币按一定的汇率与美元挂钩 确立了美国在国际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A B C D32有一时

253、事漫画全球货币美元,代表美、亚、欧的三个人组成了一个美元的符号,而美国人却高高在上,得意洋洋,意思为尽管世界经济已经三足鼎立,但美元的优势地位仍然十分明显。美元是通过什么条约确立其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的 A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B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C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D布雷顿森林协定33希腊因不堪政府债务而发生经济危机、政府危机乃至社会危机。要解决政府债务问题,除欧盟外,希腊政府还可求助于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世界贸易组织 D国际复兴开发银行342010年3月3日,智利总统巴切莱特通过广播电台证实,2月27日发生的里氏8.8级强烈地震以及由此引发的海啸等灾害已造成799人死

254、亡。智利在灾后重建中可以向哪个国际组织申请贷款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银行 C世界贸易组织 D关贸总协定352009年9月29日,日本外务省发言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东亚共同体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梦想,理想状态是,这个共同体应该是综合性的,不仅讨论政治问题或者经济问题,安全问题也可以在共同体框架内讨论。”目前,与理想中的东亚共同体性质相似的区域性集团是A上海合作组织 B欧洲联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国际货币基金组织36“全球化试图一劳永逸地将整个世界当作一件价值连城的奖品,一些民族国家(发达国家)以全体名义得天独厚地占有这件奖品。”对这段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有 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 全球化是

255、发达国家掠夺世界的新途径全球化巩固了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政治多极化的发展A B C D372010年1月10日,日本读卖新闻发表社论: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要想应对经济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以及核扩散等全球问题,离不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它表明 A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 B日本欲以此树立大国形象,充当全球化的领导者C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D发展中国家力量增强,是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38法国总统戴高乐曾尖锐地指出:“美元特权”把世界贸易变成了美国的仓库,美国出现了贸易赤字,只需要多印些美元就可以无偿向其他国家换取商品劳务。他这里针对的是A布雷顿森林

256、体系 B马歇尔计划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关贸总协定39. “统一性和多样性是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特征。二战加速了世界一体化进程,世界逐渐形成一个大社会。”二战后初期促进世界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事件包括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关贸总协定建立 欧共体成立 不结盟运动兴起A. B. C. D. 40. 有专家指出“跨国公司不仅跨国,还跨集体,力图在全球范围开展业务。它控制着国际直接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2/3和技术转让的1/3。”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 B. 跨国公司准备在全球开展业务C.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跨国公司相互兼并 D. 各国经济命脉正日益被跨

257、国公司控制三(必修部分)(世界市场与当代资本主义变化)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40分)4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14世纪前后欧亚商路示意图 材料二新航路的开辟示意图材料三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世界贸易中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请简要分析其变化的历史原因(6分)。(2)新航路开辟后,有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这种改变最主要指的是什么?(2分)(3)结合材料三,分析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的特点(2分)以及促进英国形成当时这一对外贸易情形的主要原因(6分)。(4

258、)人类曾生活在彼此隔绝的地区,后来世界逐步连成一体,在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什么?(2分)4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8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它限制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订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政府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 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

259、人享有获得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支付任何税款。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在19191939年间,英国共建筑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有政府补助。 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材料二让我们再一次发问:我们已经达到了1933年3月4日那天所梦想的目标了吗?我们已经找到快乐之谷了吗?但是,我们的民主也正受到考验:在这个国家中,我看到数千万公民占总人口的重大数目他们中的大部分此时此刻仍然处于今天所称的生活之必需的最起码的标准之下。我看到数百万家庭依赖低微的收入生存,以致家庭灾难的阴影日复一日地笼罩着他们。我看到数百万人们,他们在城市

260、和农村的日常生活仍处在半个世纪前一个所谓的上流社会认为不体面的环境之中。我看到成百万人得不到教育、娱乐以及改善他们及其子女利益的机会。我看到数百万人无力购买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又因为他们的穷困潦倒而无力工作,不能为其他数百万人生产。我看到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住房破损,衣衫褴褛,营养不良。1937年1月20日罗斯福总统连任就职演说材料三近两个月来,世界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包括: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

261、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会议确定,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 人民日报( 2008年11月10日)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5分)(2)从材料二的演说词中,你能看到20世纪30年代美国社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分)罗斯福采取了哪些措施解决这些问题?(3分)(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在应对本次危机方面与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做法相似?(2分)二者有何共同特点?(2分)(4)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我们的)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是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由此可见,西方

262、国家推行社会福利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认识。(2分)四(必修部分)(苏联建设与世界经济全球化)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40分)4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我的俄国朋友告诉我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门路或后门进最好的学校,去度假胜地,使用公家汽车的门路或是进入为权贵开设的特种商店购货的门路。在这些商店里,一辆新的125型小汽车只卖1370卢布,而不是通常的售价七千五百卢布。”材料二 “这里是工人的乐园,是世界上工人们混日子的最好地方。一个俄国青年向我说,他们不能把我们解雇。”材料三 “即使在苏联本国生产的(某些)商

263、品供应比较充裕时,俄国人也宁愿多出些钱购买进口货。”材料四 “尽管排队是那样辛苦受罪,但是,一个俄国妇女一看到有人在那里站队,她的本能的反应就是立即排了进去,甚至她还不知道到底在买什么!”以上材料选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人史密斯著的俄国人请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前苏联社会存在哪些不足之处?(8分)(2)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各有哪些?(12分)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技术进步和出于对利润的追求,国际市场经济有效地把亚马逊河流域的橡胶、印度的黄麻、西非的棕油、澳大利亚的羊毛和埃及的棉花等等都利用于欧洲的工业。材料二 经营全球性公司的人在历史上第一次令人信服地

264、试图依靠组织、技术和金钱把世界当作一个完整的单位来管理。材料三 德国经济学家卡尔海因茨巴奎曾指出“当谈论经济意义上的全球化的时候,具体指的究竟是什么?最贴切的概念理解是以贸易联系的密切程度为基准的。”材料四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的首要口号是呼吁抵御西方文化和西方政治经济秩序的渗透,在他们看来,西方乃至整个不信伊斯兰教的外部世界,无不图谋以异己的文化、价值观念体系和生活方式来征服和俘虏穆斯林,继而剥夺其所有的权利。材料五 全球招工大厅是有史以来最大的劳工买方市场。它使美国的挣工资者与全世界成百万的工人直接竞争生产工作职位。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三,分析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有哪些?(4分)其

265、根本动力是什么?(2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2分)(3)二战后初期,为重建国际经济秩序,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而成立了哪些国际性经济组织?(6分)(4)在反对全球化的问题上,材料四与材料五的视角有何不同?(2分)两则材料的各自出发点是什么?(4分)五(选修部分)材料解析题(本二轮专题无选修部分)【二轮模拟训练】答案要点及简析一(必修部分)(世界市场与当代资本主义变化)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1D 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来理解,认为他们发现了美洲;而美洲土著人则认为这是对美洲的侵犯;而全球史观则不站在任何一方的立场上,认为这是两种不同文明的交汇

266、。2B 解答本题注意关键词“早期殖民主义”“非洲”等,可以判断是“黑奴贸易”造成的恶果,故答案选B项。3C 本题考查利用新史观审视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从题干中“用全球史观”,可知应从世界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由于新航路开辟,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形成。故答案为C项。4B 本题属于最佳选择题,四项都是工业革命的影响,题意要求选出工业革命对世界的最大影响。工业革命导致了人类社会由农业文明时代发展到工业文明时代,A、C、D三项已经包含在B项中,故B项为最佳选项。5C 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对世界影响的理解。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在全世

267、界拓展市场和原料产地,凭借经济和军事实力,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世界市场基本形成。答案为C项。6B 解答本题注意“野蛮”的限定。结合材料中的“污秽”“肮脏”等,判断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故答案为B项。7C 本题考查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从材料信息“商人们则从柜台后面步出,挤入乡绅空出的行列”可以反映出商业资本的发展;产业革命开始于1765年,从时间限制“17071754”可以排除D项;A、B两项在材料中无法反映,故答案为C项。8C 蒸汽机的发明在材料中无体现,A项不正确;B项错误在于“取决于”,材料意思是新能源的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发展;D项

268、错误在于“直接导致”,应为间接作用;“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直接促进了重工业的大踏步前进”,说明新能源的应用改变了工业结构,正确答案选C项。9D 首先要能理解恩格斯这句话的意思,即人类征服自然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环境。选项中蒸汽机大量使用煤炭,排放二氧化碳、石油化学工业产生的污染、电子垃圾的泛滥成灾等都破坏了环境,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太阳能的开发利用不对环境造成危害,所以答案应为D。来源:学科网10B 解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武装人类,使其双手力大无穷”“为机械动力在未来创造奇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有“发明”,这些信息集中在一起便指向瓦特。其他三位科学家是发现了重大理论,而不是发明了某

269、项东西。11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材料信息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马太效应”的负面影响就是社会贫富分化加剧,这是不利于社会和谐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就是建立“福利国家”,加强政府在社会财富分配方面的干预力度,故B符合题意。12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认识问题的能力。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进入经济“滞胀”阶段,这表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解决危机、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也就是“新经济”,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13A 本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比较能力。“以工代赈”既扩大了内需,又解决了就业问题

270、。14B 美国为了恢复银行信用,摆脱经济危机,逐渐放弃金本位制,造成美元贬值,以保护本国的金融和对外贸易,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和国际关系的紧张,故B项符合题意。A项是采取金融措施的目的;C项不符合史实;D项与之无关。15C 本题考查的是对西方国家实行的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实行高福利制度并没有提高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反而增长了消极、懒惰情绪,出现了大批有劳动能力而不找工作,只依靠国家救济的特殊群体,从而影响了国家的长远发展,故本题答案为C项。16. D 从“复苏”到“繁荣”所处的时间段是从1990年2000年,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实现了长达十年的持续增长,美国一家杂志称这一

271、现象为“新经济”。17. C 从图中工业发展变化可看出高收入国家工业比重在下降,而低收入国家工业比重在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知识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新型经济进步较快。18. D 安全网指社会福利,结合福利国家的作用可排除。19. D 从从业人员比重变化可看出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0. C 图表反映的是社会保险业的发展,不能看出资本社会化和全球化问题,应排除。二(必修部分)(苏联建设与世界经济全球化)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21A 从时间和内容来看, 当时实行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了弊端,只有实行新经济政策,才能恢复经济,所以答案选A。22B 本题

272、主要考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0年初,苏俄正在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推行余粮收集制,禁止粮食自由买卖。A项不符合题意,可以排除;C、D两项不符合时间要求,可以排除,答案为B项。23A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问题情境的能力。“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说明当时已经实施了土地法令,实行了余粮收集制;“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说明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由此判断是在三年国内战争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A正确。24B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勃列日涅夫的思想陷入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认为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就是高度集中管理,对斯大林模式仍然没有科

273、学的认识,因此其改革失败是必然的。他所认为的“共同规律”就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25A 20世纪30年代,苏联为了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正确答案为A项。26B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明确指出了“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说明A正确;“类似封建的管理”说明C正确;“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说明D正确;材料并未提及“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积极作用远远大于消极作用,到1937年,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工业产量跃

274、居欧洲第一位。故B说法不正确。27D 本题主要考查对赫鲁晓夫改革的理解。1953年赫鲁晓夫着手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改革,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但由于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进行总体的规划和科学试验,尽管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据此D项说法错误,答案为D项。28C 本题考查赫鲁晓夫改革的特点。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只是对这种模式的修补,没有根本性改革,这与材料的描述是一致的,故答案为C项。29D 苏联解体后,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普京是资产阶级代表,不可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结束而“遗憾”。因此这

275、里的“遗憾”是指苏联作为超级大国地位的丧失。30D 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31A 材料信息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象比喻,四个选项都符合其特点。32D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建立,美元成为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从而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相当一段时期内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33B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判断问题的能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宗旨之一,是通过提供短期贷款缓解成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A、C、D三项结论与题意不符。34B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世界银行的宗旨是“全球性的发展援助,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35B 本

276、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欧洲联盟是一个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全方位合作的联盟,这与题干材料中“政治问题经济问题安全问题等”相似。A、C、D三项不符合题意。36A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历史观点的能力。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由于多种原因,发达国家在其中占据优势地位。结论表述符合史实,结论与材料含义不符,表述也不正确。37A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历史观点的能力。材料表明一些全球化的重要问题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日本树立大国形象与材料无关;发达国家是全球化的受益者,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实力虽有增强,但在全球化中仍处于被动地位,

277、更不是主要受益者。38A 据题干信息“美元特权”“美国的仓库”等,说明二战后美国为了控制全球经济,建立起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39. B 欧共体体现的是区域集团化,而不结盟运动兴起则是第三世界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这不利于世界的一体化。40. A 从题干材料信息可以看出跨国公司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而B仅是表面现象,C、D说法不正确。三(必修部分)(世界市场与当代资本主义变化)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40分)41答案:(1)变化: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2分)历史原因:传统商路的受阻;商品经济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后

278、引起“商业革命”,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任答三点,6分)(2)指的是:西班牙成为殖民帝国,掠夺大量财富。(2分)(3)特点:范围广泛,处于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2分)原因:英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成为当时的“世界工厂”;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掌握世界殖民霸权;强大的海军为对外贸易提供了贸易保护;具有海上交通的便利条件。(或优越的地理位置)(答任意3点可得6分)(4)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分)解析:本题从三幅地图材料切入,要求回答世界贸易中心的变化及原因、新航路开辟对西班牙的影响、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的特点及原因。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比较两幅地图作出自己的

279、判断,并据所学知识分析回答其原因。(2)回忆课堂所学知识作出回答。(3)“特点”可据材料三作出结论,“原因”则需全方位联系与之相关的历史内容,进行一定的筛选,尽可能全面地组织答案。(4)“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要从根本因素考虑,即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42答案:(1)特征:由教会负责实施到政府组织实施;通对立法保障民众的福利待遇;重视儿童、低收人者和老人的保护;涉及范围广泛,涉及教育、生产条件、失业、养老、生活等领域;受益人口大量增加等。(5分) (2)问题:美国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危机导致数千万人处于贫困当中。(2分)措施:实行社会救济,采取社会保障措施;以工代赈,举办公共工程

280、,提供就业机会;保护劳工权利,缓和劳资矛盾等。(3分)(3)相似之处:健全社会保障;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等。(或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2分)共同特点:国家干预经济。(或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2分)(4)目的:防止由于人民极端贫困、社会两极分化过于明显而造成社会动乱。(4分)(5)认识: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经济增长为福利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应克服福利政策带来的弊端;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等。(答任意一点可得2分)解析: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社会热点问题,而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举措,本题便以此

281、热点来引入,考查历史上英国和美国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形成福利国家的史实。(1)一定要紧紧扣住材料不能脱离材料来回答,可以从实施的主体,国家的方法,享受的人群,以及享受的具体福利等方面来分析。(2)从材料中数千万、数百万人的处境可知答案,罗斯福的解决措施应从解决贫困和就业、建立社会保障等方面来回答,而不应泛泛回答新政的所有措施。(3)注意材料中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及“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字眼,再联系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即可找出相似的做法及共同的特点。(4)注意材料中的“供人们”和“防止人们”,就是实行社会保障,防止过度贫困,防止两极分化,以防止社会矛盾的激化。(5)可以从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282、、积极意义,以及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来回答。四(必修部分)(苏联建设与世界经济全球化)材料解析题(共2小题40分)43答案:(1)不足之处:苏联官僚腐败(或者特权等级依然存在);苏联的工人生产积极性不高;苏联生产的产品质量较差;苏联的生活消费品奇缺。(8分)(2)主要原因: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容易导致政治腐败;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消费品生产。(1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和概括提炼能力,综合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1)结合四则材料的关键信息分别进行概括提炼。(2)结合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从政治、经济两方面

283、进行概括。44答案:(1)要素:工业革命(技术进步)、殖民掠夺、跨国(生产)公司、国际贸易。(任答两点,4分)根本动力:生产力的发展。(2分)(2)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张。(2分)(3)国际经济组织: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或布雷顿森林体系)。(6分)(4)视角:材料四着眼于宗教文化(文化角度);材料五着眼于社会就业(经济角度)。(2分)出发点:材料五从维护自身文化和宗教传统(抵制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侵蚀、支配)出发;材料五从保护民族经济(保护本国就业岗位)。(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归纳概括问题的能力。(1)和(2)可结合材料一、二、三信息归纳得出结论。(3)要调动所学知识作答;(4)应首先依据材料四、五分析两者视角的差异,然后归纳其出发点。五(选修部分)材料解析题(本二轮专题无选修部分)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