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 ,大小:4.65MB ,
资源ID:1126170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2617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6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版江苏高考选考人民版历史(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16讲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WORD版含答案.doc

1、本专题主要阐述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以精耕细作的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对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线索一:从先秦到秦汉时期的经济先秦时期,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态,手工业出现三种经营形态,商业打破官府垄断。到秦汉时期,小农经济继续发展,铁犁牛耕在汉代得到发展,丝织业发达,“重农抑商”政策强化。线索二:从隋唐到宋元时期的经济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农业、手工业、对外贸易继续发展;城市布局严整。到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发达,制瓷业大放异彩;城市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经济重心

2、南移完成。线索三:明清时期的经济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推广,棉花等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区域性长途贩运和商帮出现,凸显了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第16讲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一、耕作技术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1“刀耕火种”:在原始山林中,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2铁犁牛耕(1)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农业发达地区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2)发展:汉代牛耕普及全国,出现耦犁;东汉时出现一牛挽犁的耕作技术。(3)成熟:唐代出现了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3主要影响(1)积极:耕作技术的改进,

3、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局限: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铁器的出现及其作用新的、更有效的铁制工具使农业有可能从原先的黄河发源地向南扩展到森林茂密的长江流域。铁制工具还促进了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西北干旱地区的灌溉工程。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核心论点:铁器的推广对兴修水利及灌溉工程方面的作用巨大。 1制度变革(1)商周时代:实行井田制,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上归国王所有。(2)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3)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2土地兼并根源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表现贵族、官僚及豪强

4、霸占良田,役使贫民,土地高度集中影响造成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引发民众暴动,“平均”的口号成为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1赋税沉重(1)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徭役沉重(1)劳动者服事徭役,使许多大型土木工程得以成功营造。(2)过度征发徭役,又使大批农耕劳动者被迫长期离开土地。3主要影响(1)导致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遭到严重破坏。(2)引发社会动乱,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自耕农的出现及历史地位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

5、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都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核心论点:自耕农关系到政府的财政收入、古代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 1水利文献:主要有河渠书沟洫志等。2水利工程(1)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2)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3)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3灌溉工具(1)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2)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3)明清:出现了风力水车。【构图解史】

6、耕作方式的演进信息提取:古代中国的耕作方式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促进了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图解历史】铁犁牛耕的演进信息提取:铁犁牛耕技术自春秋战国时代出现后,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成为助推古代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概念阐释】精耕细作精耕细作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教材补遗】中国古代庄园经济(

7、1)土地来源:古代中国的庄园主要是由商人、豪强地主、官僚等用威胁、欺骗、敲诈、买卖、强占等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形成大土地私有制。(2)经济形态: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庄园主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需要,把庄园建成一个独立而封闭的世界。(3)剥削方式:庄园除有一部分奴仆劳动外,大多由徒附、宾客、族人通过租佃的方式来耕作,他们一般向庄园主交纳实物地租。除实物地租外,他们也须无偿地为庄园主服一些劳役,如砍伐林木、看家护院、充当“部曲”等。(4)管理形式:中国古代庄园主对依附农民行使的是一种以族权为表现形式的政治权力,没有司法管辖权,唐代以后庄园主对庄园劳动者的人身控制进一步削弱。【名师指津】封建土地

8、所有制的组成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教材补遗】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了租佃关系。战国时期:租佃方式产生。汉代:租佃现象比较普遍。宋代: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租佃经营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土地出租时,多订立契约,作为解决纠纷的依据,地租以实物地租为主。明清时期: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使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重点一综合的技术体系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演

9、变【论点】图片反映了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2特点【论点】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呈现出的特点(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史料一在牛犁耕作出现以前,此种以手持木器或木石结合的器具刺土起土“并用耒耜而耦耕”的方法,是使用时间极长的普通耕作方式宋代叶梦得说:“古耕而不犁,后世变为犁法。耦用人,耕用牛。”至春秋战国之世,耕用牛犁

10、,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中国经济通史史料二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续表时期内容备注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颁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史料三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李群农业科技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耕作工具的演变。解读时注意从“在牛

11、犁耕作出现以前”信息入手分析。(2)史料二说明我国古代农业科技成就涉及生产工具、耕作技术、农田水利、灌溉工具以及农书等多个方面。(3)史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注意史料中“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试答:(2)据史料二、三,归纳我国古代农业有何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试答:【提示】(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后世得到完善并沿用。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备,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改变农业环境

12、: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2)特点:精耕细作。体现:出现牛耕技术;农业技术精细;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验。【历史追问】依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铁犁牛耕的使用有何意义。试答:【提示】是中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革命,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土地私有制发展。客观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原因1政治方面:古代大一统下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2经济方面(1)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对土地长期投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如工具的不断改进和水利工程的兴修,农业经

13、验的总结和推广,为农民精耕细作提供了技术支持。(3)人口不断增加,赋役的沉重,促使农民努力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4)统治阶级重农抑商政策的导向作用。1从经济结构看:古代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私有制。5从国家干预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

14、;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重点二田园风情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解读】图片是显示小农经形成的因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封建化改革;生产力的进步。【结论】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市场交换少。(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史料一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15、。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料二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史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摘编自(西汉)晁错论贵粟疏【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生产状况。解读时注意史料一信息“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

16、力”。(2)史料二主要论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3)史料三反映了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问题思考】(1)根据史料一、二,概括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显著的特点。试答:(2)结合史料三和所学知识,归纳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试答:【提示】(1)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担负沉重的赋税徭役;土地兼并严重;具有脆弱性。(2)封建剥削重(赋税沉重);自然灾害;生活负担重,高利贷盘剥。【历史追问】依据史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给自足”中的“足”就是“富足”吗?试答:【提示】不是。“自给自足”中的“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

17、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1积极因素(1)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的改进和推广:如筒车的出现,铁犁牛耕的推广。(2)个体小农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3)政府的重视和扶持:政府持续推行重农政策,修缮水利,减轻赋税,等等。2消极因素(1)个体小农经济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有限。(2)小农经济的低效性,限制了小农生产者扩大再生产的空间。(3)历代王朝的专制统治、沉重剥削,加上周期性的社会动荡。重点三农业生产资料的根本土地制度1演变【论点】该图反映了中国古代及近现代土地制度的发展历程:原始社会是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是土地国有的井田制;

18、从战国步入封建社会到1956年,土地私有制一直存在。2规律【论点】(1)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2)从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转变是铁犁牛耕带来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史料一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史料二秦汉以来,地主侵占土地主要以“势”夺之,并与佃农形成了一种主从、良贱的关系。到明清时期,更多的土地兼并以经济手段实现,当时缙绅富商积累的巨额资金,最有利的出路即“唯是买田广土”。摘编自耿元骊帝制时代中国土地制

19、度研究等【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占地300亩以上的户数才2户,表明土地兼并不严重,占地20300亩之间的户数占81.3%,表明自耕农占当地绝对多数,农民和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并不严重。(2)史料二反映了明清时期中国土地制度的新变化。【问题思考】(1)据史料一表格判断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试答:(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土地制度的新变化,并分析导致其变化的主要原因。试答:【提示】(1)自耕农经济盛行;均田制开始遭到破坏。(2)新变化:土地兼并以经济手段为主;封建宗法关系减弱(或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原因: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人口增长与土地

20、需求的矛盾加剧。中国古代的土地国有制1井田制:井田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出现于商朝,西周时期发展成熟,春秋时期逐渐瓦解。2王田制(王莽时期):把民间的田地更名为“王田”,归国家所有,禁止自由买卖。从形式上看与井田制相似,但本质上属于地主土地所有制。目的在于托古改制,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由于脱离社会实际,并招致豪强地主阶级的反对而失败。3屯田制(曹魏时期):国家以军事强制形式要求士兵或农民垦种荒地,生产军粮或征收田租的土地制度。屯田制对解决军粮供应、安置流民和恢复发展农业生产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4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

21、地或少地农民耕种,农民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管理制度。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出现土地兼并的原因与影响1原因(1)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土地买卖的盛行。(2)封建政府的政策,如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3)封建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介入,如明清时期商业资本加剧了土地兼并等。2影响(1)积极影响:土地兼并促使租佃关系的产生,促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以维护其统治。(2)消极影响:土地兼并使农民丧失土地,阶级矛盾尖锐,加剧了社会动荡,导致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统治;土地兼并使政府赋税减少,激化了国家和地主之间的矛盾;土地兼并导致地主豪强势力壮大,影响中央集权的加强。 研真题引领航向1(

22、2019高考江苏卷T2)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命题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变化A井田制度松动B世袭制度解体C抑商政策弱化D礼乐制度崩坏解析:选A。根据材料 “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这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对商业的抑制,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2(2018高考江苏卷T5

23、)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命题点: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农耕经济的发展变化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解析:选C。解题先从时间与区域看,即明清时期太湖流域;理解关键词“桑蚕”“稼穑”即农民种地养蚕,按照常理,地主收田租应在秋收谷物之后进行,但当时江南地区地主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这说明农村的副业有了一定的规模,逐渐成为农户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农户收入多依靠家庭副业,所以C项正确。依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

24、小农经济才开始瓦解,所以A项错误;题干未涉及农耕技术,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地主照旧催收地租,可见地主剥削程度并未减轻,D项错误。3(2016高考江苏卷T3)无锡道中赋水车咏颂:“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天公不念老农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命题点:古代水利工具的发明和使用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解析:选B。水车需要人力带动,排除A项;水车主要用于农田灌溉,提高了农田的抗旱能力,B项正确;C、D两项说法错误,排除。4(2019高考全国卷T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

25、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命题点:清代农耕经济的特点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解析:选C。根据材料中“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等信息可知,当时江南个体农耕经济普遍,故C项正确。5(2016高考全国卷T25)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命题点:汉代庄园经济的特点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解析:选D。由图片内容可知,这一块地上有6人在劳作,其中4人翻地,后面跟着2人播种,这反映了集

26、体劳作的情形。汉代土地兼并加剧,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庄园经济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因而出现了图片中的情形,故D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图片情况,排除。6(2015高考江苏卷T4)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命题点:唐代至明代淮北地区农耕的变化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解析:选B。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

27、,自然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故B项正确。A项与题干表达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古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多种条件,D项说法过于绝对。 练模拟能力提升1(命题点:小农经济的特点)下图是江苏徐州出土的东汉画像石。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左上角还有一头小牛犊在戏耍。图文信息说明的是()A牛耕技术普及全国B男耕女织的生产状态C曲辕犁进一步完善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解析:选D。材料“画面中心为一农夫,驱赶二牛力耕,上部一年轻妇人举锄耘田”表明是精耕细作的表现,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精耕细作,没有涉及牛耕普及全国,排

28、除A项;材料只涉及男耕,没有提到女织,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曲辕犁的信息,排除C项。2.(命题点:汉代耕作技术)右图是汉代画像砖中的牛耕图。研究者发现,汉代二牛抬杠的耦犁中的铁铧由生铁铸造,比较笨重,需用两头牛才能拉得动。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这表明()A土地私有促进生产发展B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C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有助于农业发展解析:选B。根据材料“随着钢刃熟铁铁铧的出现和使用,一牛挽犁逐渐取代了耦犁”可知,技术进步推动耕作方式革新,故答案为B项。3(命题点:唐代土地制度的特点)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

29、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 )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解析:选C。仔细研读材料可知,唐朝的这些规定是为了限制土地买卖抑制土地兼并,体现的是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故选C项。4(命题点:明清经济特点的成因)太湖平原在宋代盛产粮食,有“苏湖熟,天下足”之美誉;但到了明清时期,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出现此变化主要是由于明清时期该地()A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B经济重心地位的削弱C人口生育总量的膨胀 D农业种植空间的缩减解析:选A。在宋代,太湖平原农业高度发达,到明清时期,“粮食不能自给,变为粮食输入地”,结

30、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该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粮食生产处于次要地位,这体现了太湖平原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故选A项。5(命题点:北宋租佃关系的影响)宋代土地买卖盛行,出现“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政府出台了较为严密的法律,对土地买卖实行规范化管理,要求买卖双方在政府机构办理登记备案手续,作为土地产权转移的证明。这一做法()A有效保护了自耕农经济B反映了宋代商业立法的完备C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发展D说明政府立法抑制土地兼并解析:选C。通过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政策,才会出现题干中“千年田换八百主”“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样就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故选C

31、项。6(命题点:清朝经济发展的特点)据统计,清前期各地农业短工的日工资,就其平均数说,除东北的奉天、热河地区,以及广东、安徽地区以外,其他各省最高为八十文,最低为二十文,从雍正十三年(1735年)至道光七年(1827年)九十多年没有多少变化。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是()A全国工资价格水平趋向平衡B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停滞C闭关政策制约海外市场扩大D重农思想阻碍商品经济发展解析:选B。题干说明农业短工的日工资低,且九十多年没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停滞导致的,故选B项;根据题干中“除东北的奉天、热河地区,以及广东、安徽地区以外,其他各省最高为八十文,最低为二十文”可

32、知,工资极不平衡,排除A项;闭关锁国只是原因之一,不是根源,排除C项;材料与重农思想无关,排除D项。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淮安质监)直接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据此判断,下列各项中作为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农业状况的直接史料,最合适的是()A陕西出土的牛耕画像石B甲骨文中写有“协田”字样的卜辞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D诗经中关于农业生产场面的描写解析:选C。根据题干“直接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能直接反映中国古代早期农业发展状况,C项正确。2黄

33、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到,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但在商朝五百多年的历史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而且甲骨文上有经常狩猎的记载。材料中作者旨在强调()A商朝游牧习俗浓厚B商朝贵族经常狩猎C商朝都城一直不固定 D商朝统治者不重视农耕解析:选A。材料中“迁都的次数在六次以上”“经常狩猎”都是游牧习俗的体现,故选A项;材料中讲到的是商朝有经常狩猎的记载,不是局限于贵族,排除B项;盘庚迁殷后,商朝都城基本固定下来,排除C项;材料中“商民族虽已从事农业”不能说明统治者不重视农耕,排除D项。3(2020宿迁模拟)管子海王篇说,大致与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相当的时期,齐国耕者必有“一耒(古代播种工具),一耜(翻土工具)

34、,一铫(除草工具)”。该文献印证()A耒耜是春秋时期主要的农具B春秋时期是农业发展转型期C齐国农业耕作工具相对齐全D铁制农具已在齐国推广开来解析:选C。题干未列出耒耜与其他农业工具的比较,故A项错误;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这是此时农业发展的标志,题干中未提及,故B项错误;由题干中耕者必有播种工具、翻土工具、除草工具,可以看出齐国农业生产工具相对齐全,故C项正确;题干中未提及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4(2020宿迁一模)战国授田制是一种由国家掌握地权,并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的土地分配形式。这一制度的推行()A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B强化了君主集权统治C巩固了土地

35、国有制度 D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选D。由材料“按一定标准将土地分配给个体农户耕种,直接向农户征收赋役”可知,这一措施打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D项。5下图为陕西绥德汉画像石牛耕图原石拓片。据下图可知()A新的耕作模式开始出现B农业生产效率提高C铁犁牛耕得到普遍推广 D小农经济已经形成解析:选B。根据题意得出此时的农业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此耕作方式开始出现是在春秋战国,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故B项正确,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铁犁的推广情况,故C项错误;小农经济的特点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与题意无关,故D项错误。6(2020南京一模)东汉初

36、期,杜笃在论都赋中写道,长安附近“畎渎润淤,水泉灌溉,渐泽成川,粳稻陶遂。厥土之膏,亩价一金”。这反映了当地()A农业生产技术发达 B农业生态出现恶化C土地兼并普遍盛行 D农业生产环境良好解析:选D。根据材料“畎渎润淤,水泉灌溉厥土之膏,亩价一金”可知,皇城附近生态环境较好,水利设施完善,有利于农业生产,故D项正确。7(2020江苏高考压轴卷)下表为据汉书食货志简编而成的西汉农民家庭年收入(粮食)与支出情况表。该表信息主要反映出西汉()家庭人口项目数量(单位:钱)5人收入粮食8 500支出赋税2 989日常开支7 950A.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B耕织结合的经营方式C生活成本的居高不下 D小农经

37、济的根基脆弱解析:选D。表格中的支出总额超过了收入,由此可知小农经济之下,农民的生活比较困顿,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精耕细作,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小农经济中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生活成本居高不下,C项错误。8(2020南通月考)对以下两幅魏晋壁画解读合理的是()A经济重心南移 B农业生产恢复C社会分工扩大 D民族交融加强解析:选D。材料反映了北方内迁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说明当时民族融合趋势的加强,故选D项;魏晋时期,经济重心并未南移,排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是少数民族农耕和汉人放牧,不是恢复农业生产,排除B项;材料中未涉及社会分工,排除C项。9晚唐诗人陆龟蒙描

38、绘的松江甫里是:“四邻多是老农家,百树鸡桑半顷麻。”(唐代百姓授田数按杜佑推算,天宝年间每户合一顷六十亩)这说明当时的江南农村()A封建自然经济已开始逐步解体B形成全国的丝麻纺织业中心C已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D以丝麻纺织业为家庭主要副业解析:选D。材料“百树鸡桑半顷麻”,说明当地人将丝麻纺织业作为重要的副业,故D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A项错误;仅凭材料信息,不能说明松江是全国丝麻纺织业中心,故B项错误;宋朝江南才逐步发展成为全国经济重心,故C项错误。10(2020常州一模)宋代圩田开辟尤为突出,例如江南鉴湖分隶会稽、山阴两县,北宋初年有27户农家盗湖为田,到英宗时,达8

39、0余户,围湖达700余顷,到南宋时鉴湖湖田达2 300余顷。这说明当时()A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B自耕农经济遭到严重破坏C南方生产力水平的提高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了农业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南方圩田开辟增多,土地得到利用,这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宋代南方圩田开辟增多,并非说明经济重心的区域格局,排除A项;圩田开辟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自耕农经济遭到破坏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圩田开辟说明当时南方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与商品经济无关,排除D项。11(2020苏州期末)右图材料体现的思想主张是()A不抑兼并B重农抑商C分化相权D重文轻武解析

40、:选A。材料中宋代苏辙认为富家大姓(豪强地主)是州县强大、国家稳固的重要力量,并不值得去担忧,同时也不应该打击、削弱豪强地主的力量,说明他认为对于当时封建地主阶级大量兼并土地的现象可以采取纵容的态度,即不抑兼并,故A项正确。12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有关水利制度的记载。从记载内容中可得出的正确结论是()记述内容出处南阳太守召信臣“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汉书召信臣传凡水有灌溉者,水碾不得与争利,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大唐六典河渠令诸以水溉田,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宋庆元条法事类若有违反水法多浇地亩,每亩罚小麦一石元朝洪堰制度A.历代王朝重视水利的兴修B封建官吏控制水权盘剥百姓C古代水利

41、立法开始于汉代D封建政府重视水资源的管理解析:选D。通过题干中的表格内容可知,从汉代到元朝的历代政府都加强了对水资源的管理,如“为民作均水约束,刻石立于田畔,以防纷争”(汉)、“溉田自远始,先稻后陆”(唐)、“皆从下始,仍先稻后陆”(宋)等,故选D项。13(2020宿迁三模)据学者初步统计,明朝编写的经济史著作分类情况如下:田赋类漕运类水利类荒政类盐政类钱法类13种57种50种22种30种4种(注: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公粮以供中央政府支配)根据材料可以推断,明朝()A农业税的比重大大上升 B漕运推动海外贸易发展C政府主导经济趋向明显 D白银外流引起货币改革解析:选C。从表格中经济史著作分类情况来

42、看,田赋、漕运、水利、荒政、盐政、钱法都是政府主导的,故选C项;材料说的是明朝编写的经济史著作分类,农业税(田赋)是其中一类,没有涉及农业税的比重,排除A项;漕运指利用水道调运公粮以供给中央政府支配,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明朝编写的经济史著作分类,没有涉及白银外流,排除D项。14明清时期,出现了很多地主移居城市生活的现象。清代文人方苞曾说,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这一现象表明()A资本主义农场出现 B城镇化快速发展C城乡差别逐步消除 D租佃关系日渐发展解析:选D。据材料“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可知,地主将土地租给农民,说明租佃关系日益

43、发展,故选D项。15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第一位是粮食,约占42%;第二位是棉布,约占24%;第三位是盐,约占15%。这反映了该时期()A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农耕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农业技术仍领先于世界解析:选C。材料中“第一位是粮食,约占42%;第二位是棉布,约占24%;第三位是盐,约占15%”,说明耕织结合的农耕经济占据生活中的主导,故C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应分为三个时期,各个时期的农田水利工程统计结果:前期(618714年)65项,中期(715820年)59项,后期(821年至907年唐朝灭亡)33项,并有

44、8项时间不详。前期,位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北、河南、河东、关内四道有46项,南方仅有19项,而位于成都平原的剑南道就占有9项,长江以南只有8项。中期,江淮地区进入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期,淮南道和江南道共计25项。唐玄宗时期,有“天下”即“以江淮为命”之说。后期,北方只兴修了5项农田水利工程,相比前期的46项,数量骤然下降,而江南道则有19项,“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材料二晚清以来,内忧外患逐步加深,加之中国又进入历史上第四大灾害群发期,遂致我国的灾荒相形之下更为频繁和严重,其中又以水旱灾害最为突出。当时,国人有感于“世界潮流之所趋,咸聚而讲求新学”。据统计,从1912年至

45、1925年,全国共出现过44个学术团体。鉴于水利界专家分散于各行政系统,早在1928年北伐胜利后有识之士希望组织中国水利工程师协会。直到1931年4月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才得以正式成立。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作为民国时期的水利科学社团,不仅促进了我国水利行政的统一与水利立法的实现,还提出了有关江、河、湖、塘整治的建议。当然,该会拟定的部分江河治理计划未能付诸实施,但其阐述的科学治水理念为后世所承继。摘编自曾宪足中国水利工程学会与水利的现代化:19311948(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水利建设的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兴建水利与唐代的显著不同,并分析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的影响。解析:(1

46、)根据材料一,从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项目的布局、经济重心的转移等方面分析。(2)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兴修水利的不同主持者及不同目的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从近代中国历史条件的制约和推动中国近代水利科学的发展、推动我国传统水利事业向现代化转型等方面回答。答案:(1)特征:农田水利建设工程项目布局与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前期水利建设项目较后期多;前期以北方为主,后期以南方为主;工程集中分布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任意四点即可)(2)不同:唐代水利工程主要由政府主持兴修,主要是为了恢复发展农业经济,维护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是全国性的民间水利学术团队,主要是为了促进水利的建设,改变近代中国水利形势日益破败的现状。(任意两点即可)影响: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由于受近代中国历史条件的制约,其社会功能的发挥受到很大束缚。但其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水利科学的体制化和规范化;也有利于推动我国传统水利事业向现代化转型。(任意两点、言之有理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