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史专题融会综合检测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159页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清华大学高三诊断性测试商王对神的意志绝对信仰,事事都要征得神的旨意,以至于每事必卜。而西周统治者则强调“顺乎天而应乎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种变化反映了()A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B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C“尊礼敬德”思想的普及 D周人对政治兴亡的反思解析:材料中从商朝对神的服从,体现出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但是到周朝更加强调统治者的作用和价值,故选D项;A项中对天命鬼神思想的否定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不符,排除A项;B项中先秦神权政治的常态化与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不符,排除B项;C项中普及与B项中
2、常态化都是过度解读材料,排除C项。答案:D22020成都市第一次诊断性检测商代青铜礼器的装饰花纹充满了神秘性、幻想性和威慑性;西周中期以后,青铜礼器在装饰上多采用几何形花纹,追求典雅、朴素的美。这一变化反映出()A周代青铜制造技艺已开始衰退B青铜器的功用发生了重大改变C观念形态从重神事转向重人事D父子相袭的工官制度遭到破坏解析:青铜礼器的装饰花纹的特征,是当时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反映,商代王权与神权相结合,而西周重人事,主张教化,故选C项;夏商周三代是青铜时代,青铜制造技艺在周代走向成熟,排除A项;夏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在祭祀、宴享、婚嫁等礼仪场合,其功用没有发生重大改变,排除B项;商周时期
3、的工官制度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并没有遭到破坏,排除D项。答案:C32020浙江省高三期中联考周初同姓不婚被定为宗法伦理。春秋时期,晋国想利用吴国牵制楚人北上,吴国也想借助晋国分散楚国的力量。于是,同为姬姓封国的晋吴两国联姻。这反映出()A宗法伦理瓦解引发诸侯争霸局面B贵族婚姻具有政治色彩C宗法制丰富内容而淡化血缘联系D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解析:根据周初的宗法制伦理,“同姓不婚”,但是在春秋时期,同为姬姓的晋国和吴国却因为政治原因而进行了“联姻”,说明其婚姻具有政治色彩,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西周后期随着周王权威的不断衰微,才导致了诸侯争霸局面,随着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西周时期的宗法制进
4、一步瓦解,排除A项;题干所述及的“同为姬姓的晋国和吴国联姻”不属于宗法制内容的丰富,排除C项;题干内容主要涉及宗法制,未涉及分封制,排除D项。答案:B42020泸州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制度逐渐被破坏,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起来,个体家庭和作坊手工业生产普遍存在。这主要反映了()A商人社会地位明显提高 B政府推行重商政策C全国统一市场逐渐形成 D商品经济逐步发展解析:普遍存在的私营手工业和家庭作坊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为了满足民间市场的需求,说明当时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故选D项;材料没有信息点可以佐证商人社会地位有所提高,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商品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未
5、涉及政府的重商政策,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乱频仍,何谈统一市场,排除C项。答案:D52020“皖豫联盟体”高三第二次考试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破产,商、周以来的“学在王宫”日益转向了“学在私门”。这一变化()A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B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D加速了各家学派思想的融合解析:材料反映出春秋战国之际,教育由官府垄断“学在王宫”转变为出现民间私学“学在私门”,体现出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教育层面由官府控制为贵族服务,下移为“有教无类”,有利于处于下层的贵族或普通的民众接受教育,容易形成在贵族之外的新的知识分子阶层,故选C项;“
6、学在私门”有利于培养一些新的知识分子阶层,这些新兴士阶层为争取诸侯重用,纷纷著书立说,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排除A项;儒学是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家学派,“百家争鸣”是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教育是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特权,变成了受教育者不受身份和地位的限制,不能反映出有利于各家思想的融合,排除D项。答案:C62020南平市高三综合质量检测元朔五年,汉武帝用士人拜相制取代列侯拜相制,任命老儒公孙弘为相,然后封侯,“其后以为政事”。士人拜相制()A改变了权力分配的格局 B完善了中央集权的机制C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 D提高了行政办事的效率解析:列侯封相是因为其
7、对国家有功劳,如军功等,而士人封相是因为其精通儒学而被皇帝赏识,这就会改变权力的分配格局,故选A项;中央集权说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题干内容主要涉及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排除B项;题干主要论述汉武帝用“士人拜相制”取代汉初的“列侯拜相制”,并不涉及儒学独尊问题,排除C项;汉武帝用“士人拜相制”取代汉初的“列侯拜相制”,加强了君权,与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排除D项。答案:A72020泸州市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使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徒主张佛法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名异实同。梁代僧人顺更讲,“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这反
8、映了()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解析:“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妻和柔”,说明佛教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以儒家道德伦理阐释佛教教义,主动将自己的教义与儒家伦理规范相融合,故选C项;材料主旨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化,没有涉及传统的价值观,排除A项;儒学自汉武帝之后即已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化,并未涉及儒学、道教、佛教之间的互相融合吸收,排除D项。答案:C82020合肥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唐代宫廷的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中都有多部外来乐,有来自西域的龟兹、高昌、疏勒等乐
9、,有来自印度、天竺、康国、安国等乐,以及来自高丽、日本、扶南等乐。促成当时音乐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唐朝军事实力的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加强现实统治的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据所学可知,唐代统治者对外来文化持开放的心态,宫廷中存在多种外来音乐恰好说明唐代统治者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故选D项;A项是宫廷存在多种外来音乐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项;C项是宫廷存在多种外来音乐的一个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答案:D92020华中附中质量测评宋初到南宋,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宰相的事权包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分割到
10、集中的过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君主集权体制逐步遭到破坏B适应政治中心南移的形势C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以调和D提高国家机构效能的需要解析:“事权包括兵权、财权、司法权,出现了由分割到集中的过程”,事权集中追求的是效率,故选D项;“事权强化”不妨碍君主集权,排除A项;“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与政治中心的变动无关,与君主的意愿有关,排除B项;“宰相事权强化的趋势明显”可能与君相矛盾有关,理论上宰相的事权越大,君主感觉的威胁越大,排除C项。答案:D102020扬州市高三期末检测宋代元丰七年,苏轼上书神宗说:徐州利国“凡三十六冶,冶户皆大家,藏镪巨万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
11、民也。”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雇佣劳动广泛出现C官营手工业规模大 D政府鼓励冶铁发展解析:材料中“冶户皆大家”说明是民营手工业,故选A项;材料中有雇佣劳动,但是不能体现“广泛”,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民营手工业,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了政府鼓励,排除D项。答案:A112020清华大学高三诊断性测试明代东林书院刻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认为:“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这反映了明代()A知识分子深受政治压迫B八股取士日益束缚思想C士大夫的“济世安民”情怀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价值观解析:由
12、材料“事事关心”“君子无取焉”可知,明代知识分子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强,体现了士大夫“济世安民”的情怀,故选C项;材料未体现对知识分子的政治压迫,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知识分子在思想上所受束缚,排除B项;“济世安民”是历代知识分子的追求,材料未体现知识分子传统价值观的变化,排除D项。答案:C122020赣州市高三期中联考康熙曾发布“容教令”,认为西洋传教士“仰慕圣化”“劳绩甚多”“无违法之事”,其传教活动“不必禁止”。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必须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材料反映了()A专制统治阻碍“西学东渐”B中西方文化对立难以调和C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D传统文化倾向保守封
13、闭解析:根据材料“康熙晚年要求传教士必须尊重中国人敬天、祭祖、祀孔的习俗,否则不得传教”可知,此时宗教政策服务于统治需要,故选C项;根据材料“康熙曾发布容教令”可知,此时政府认可“西学东渐”,排除A项;根据材料“康熙曾发布容教令”可知,此时允许传教士传教,中西方文化调和,排除B项;根据材料“康熙曾发布容教令”可知,此时允许传教士传教,传统文化倾向包容,排除D项。答案:C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20清华大学11月高三诊断性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史记商君列传:“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秦始皇登碣石山,立碑刻辞,有“上农除末”一语,但秦代却
14、出现蜀卓氏、曹邮氏、宛孔氏等以盐铁而成巨富的事迹。汉景帝时晁错曾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也;尊农夫,农夫已贫贱也。”汉武帝将天下盐铁收归官营,桑弘羊亦“以计算用事”。唐朝刘晏对食盐专利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办法。北宋庆历时一年的商税收入为1975万余缗,酒课为1710万余缗,盐课为715万余缗。到神宗时,一场全面的商业官营又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展开了。摘编自陈长华抑商质疑兼论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材料二明中后期,出现了“士好言利”的社会氛围和“弃儒从贾”的社会现象。从士商类要商贾便览生意世事初阶等大量商书记载来看,在“利”“义”关系问题上,要求商人重信义、守承诺;强调君子之财,取之有道,强
15、调要谨慎、勤勉、自我约束,充分发挥个人才智,善于应付处理各方面的社会关系,并将此视为经商成败与否的关键。虽然清代政府的工商政策趋向宽松,各级官员的“恤商”思想也有所发展,但却始终没有明确保护商人利益的相关法律或制度保障机制。摘编自张海英明清商业思想发展及其转型困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至北宋时期商业政策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商业思想发展的表现及其影响。(13分)解析:第(1)问,材料一明确提到的时间有战国(秦国)、秦朝、汉朝(汉景帝、汉武帝)、唐朝和北宋时期,题干要求指出战国至北宋时期商业政策的特点,需要就战国到北宋长期坚持的商业政策予以概
16、括,而材料一中不同时期商业政策略有调整,因此总结出不断改革;材料一“上农除末”“法律贱商人”等信息反映出政府长期奉行抑商政策;材料一“唐朝刘晏对食盐专利实行民制、官收、商运、商销的办法”体现出官营商业;材料一“但秦代却出现蜀卓氏、曹邮氏、宛孔氏等以盐铁而巨富的事迹”和“今法律践商人,商人已富贵也”体现出抑商政策与实际效果出现背离的局面;材料一“北宋庆历时一年的商税收入为1975万余缗,酒课为1710万余缗,盐课为715万余缗”体现出通过发展商业政府获得了大量的商业收入。第(2)问第一小问“表现”,在材料二中有明显的关键词信息,如“出现了士好言利的社会氛围和弃儒从贾的社会现象”“大量商书记载”“
17、强调君子之财,取之有道,强调要谨慎、勤勉、自我约束”“各级官员的恤商思想也有所发展”,只需要通过对上述关键词信息予以概括即可。第二小问“影响”,要建立在材料二的基础上着重思考在经济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影响,如在经济上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在思想上冲击传统的价值理念或者推动传统价值理念的更新;在文化领域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助推市民文化的发展。答案:(1)抑商与重商并存;政府对部分商品的垄断经营;官商分利;政府重视商税收入;依据统治需要适时调整(不断改革)。(12分,任答3点即可)(2)表现:社会商业意识的增强;大量商书的出现;对传统义利观的冲击;政府“恤商”思想的发展。(9分,任答3
18、点即可)影响: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市民阶层的壮大;“工商皆本”思想的出现;世俗文化的发展。(4分,任答2点即可)142020重庆高三期末测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汉字发展及传播简表(部分)时期发展和传播概况秦汉秦朝统一以小篆为标准字体。西汉进一步规范文字,世界最古老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问世。书中,“草部”“禾部”“米部”“土部”“田部”等字占有很大比重。岭南百越、南诏等已使用汉字,汉字成为朝鲜半岛的官方文字,并开始传入日本、越南。魏晋南北朝纸张逐渐取代简牍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促使篆隶草行楷各书体发展完备,北魏曾颁布一千余字作为标准字形。南北朝后期,南北书风交流融合
19、,都向现行楷体靠近。唐宋唐代科考设明书科,“楷法遒美”成为铨选官员的四大要求之一,随着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形成了作为印刷体并沿用至今的宋体字。西夏、契丹、女真等民族仿汉字创制了自己的文字。日本也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出假名文字。摘编自陆锡兴汉字传播史等根据材料信息,任从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12分)解析:据材料“秦朝统一以小篆为标准字体。西汉进一步规范文字,世界最古老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问世”“北魏曾颁布一千余字作为标准字形”“唐代科考设明书科,楷法遒美成为铨选官员的四大要求之一”等信息可知,材料论点为汉字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围绕着所选
20、观点从相关历史背景、时代特征分析汉字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关系,最后对所论证的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分析、综合或升华。秦朝统一以小篆为标准字体。西汉进一步规范文字,世界最古老的字书之一说文解字问世。战国时,各国文字不同,形体纷繁。秦统一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文字,到汉代继续在全国推行并规范文字的统一使用。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认同和法令的推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唐宋时期,各少数民族仿汉字创制自己的文字,学习中原文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也推动了各民族的认同与融合。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汉字的发展与传播,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答案:示例:论题:汉字与统一多民族国家。(2分)阐述:战国时,各国文字不同,形体纷繁。秦统一以后,秦始皇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的通用文字,到汉代继续在全国推行并规范文字的统一使用。这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认同和法令的推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唐宋时期,各少数民族仿汉字创制自己的文字,学习中原文化,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也推动了各民族的认同与融合。(8分)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汉字的发展与传播,推动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