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2505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72 大小:2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36页
第36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37页
第37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38页
第38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39页
第39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40页
第40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41页
第41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42页
第42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43页
第43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44页
第44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45页
第45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46页
第46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47页
第47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48页
第48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49页
第49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50页
第50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51页
第51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52页
第52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53页
第53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54页
第54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55页
第55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56页
第56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57页
第57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58页
第58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59页
第59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60页
第60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61页
第61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62页
第62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63页
第63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64页
第64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65页
第65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66页
第66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67页
第67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68页
第68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69页
第69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70页
第70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71页
第71页 / 共72页
考前总复习--各个考点详细讲解与说明.doc_第72页
第72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明确考点,理清高考语文解题思路一、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考点1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考点剖析】本考点重点考查对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准确识记,即辨识词语中误读的字音,能力层级为A级。从高考试题看,1996年以后,语音单独考查,且试题涉及的汉字基本限定在2500个常用字范围内,极个别出自1000个次常用字之内,难度有所降低。语音题一般为3分,形式为选择题,分正选和负选两类。现代汉字常见误读现象主要有形声字、形近字、常用难读字、方言字及多音多义字的误读等。根据近几年高考语音题的特点,复习时应特别注意识记多音多义字和区别形近字。复习时,在加强记忆的基础上,可根据错别字的不同类型,采取相应的方法。【知识

2、梳理与解题思路】1 形声字谨防声旁误导 汉字中80%是形声字,但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等原因,现在大约有四分之三的形声字的声旁和整个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所以形声字并不都能根据声旁来推断读音。在识记过程中一定要摒弃“形声字读半边”的片面观念,谨防声旁误导。具体表现在:(1)声旁与本字的声母、韵母相同而声调不同。“矩(j)”不能误读为“巨”,“诽谤(bn)”、“惊讶(y)”、“殉(xn)葬”、“杀一儆(jn)百”中的加点字都是此类。(2)声旁与本字的声母相同而韵母不同。如“砰”、“抨”、“怦”不能读为“平”,“窘迫”、“纨绔”、“酗酒”、“木屑”中的加点字也同类。(3)声旁与本字的韵母相同而声母不同。

3、如“械”不能读为“戒”,“发酵”、“歼灭”、“岿然”、“百舸”中的加点字也同样不能读其声旁。(4)声旁与本字的声母韵母均不同。如“瞠”不能误读“堂”,同类的字还有“停滞”、“鞭笞”、“造诣”等。2 形近字看清细微差别 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形近形似字,造成误读的原因,大都是没有看清它们的细微差别。如:己j、已y、巳s;崇chn、祟su;菅jin、管un;赡shn、瞻zhn、儋dn等。又如“饮鸩止渴”中的“鸩”与“鸠占鹊巢”中的“鸠”形近而读音相去甚远。还有偃(yn)旗息鼓、揠(y)苗助长、都江堰(yn)也是如此。3 难读字注重记忆积累有些字的字义,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理解,但字音却不好把握,主要原

4、因是这些字的读音与字义、字形没有任何关联,不容易记忆。如“暴殄天物”中的“殄”读tin,意思是“灭绝”;“饕餮”音为toti,意思为“凶恶贪婪”。对于这些字我们只有重视平时的记忆积累,才能有备无患。4 方言字矫正地区缺陷 我国人口众多,方言比较复杂,共有七大主要方言区,有些方言声母n、l不分,有些方言声母z、c、s与zh、ch、sh不分,有些方言声调与普通话不同。我们一定要有针对性地用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矫正所在方言区的读音缺陷。如 “徐州”的“州”,徐州考生就容易读成“zhu”;又如 “结束”的“束”,南通考生就容易读成“s ”。多音多义字注意因义辨音 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读音与意义有

5、着密切关系。有的字我们可以从意义方面入手判断其读音。如“咽”,其音义关系主要有:(1) yn喉部(名词),(2)yn吞食(动词),(3)y悲哀得说不出话来;因悲哀而声音阻塞(动词)。由此我们不难推断“咽喉”、“吞咽”、“呜咽”等词语中“咽”字的读音。同样,“角色”中的“角”读“ju”而不读“jio”。“博闻强识”中的“识”通“志”,自然读zh而不读sh了。总之,语音试题主要考查的是识记,我们在复习时就要加强记忆,注重积累,同时,适当注意一些方法的运用,就能做到举一反三,收到实效。【典型例析】例1:2004年全国卷第1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炽热整饬叱咤风云插翅难飞 唆

6、使夙愿肃然起敬追根溯源 小憩迄今同仇敌忾休戚相关、 显赫唱和溘然长逝欲壑难填【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音近字、多音多义字以及不太常见字的读音的掌握。项“唆使”的“唆”读“su”,而其他三个词语中的“夙”、“肃”、“溯”均读“s”;项“憩”、“迄”、“戚”均读“q”,而“同仇敌忾”的“忾”,不能字识半边读“q”,而要读“ki”;项“赫”、“和”、“壑”均读“h”,其中“和”是个多音多义字,而“溘然长逝”的“溘”读“k”。项中的“炽”、“饬”、“叱”、“翅”全部都读“ch”,所以,正确的选项为。例2:(2004年辽宁卷第1题)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同胞(po) 澎湃(pi

7、) 哺(p)育 扒(p)窃萝卜(bo)因为(wi)其(q)他 潜(qin)力素质(zh) 血脂(zh) 祛(q)除 挣(zhn)扎烧柴(chi)刚才(ci) 裁(ci)剪 豺(ci)狼 【解析】项涉及声母和多音多义字的问题。“胞”读“bo”不读(po),“哺”读“b”不读(p),“扒”是多音多义字,当表“抓住”、“刨开”、“脱下”等意思的时候,读“b”,在“扒窃”这个词中应读“p”;两项涉及形声字的误读问题,C项“脂”读“zh”不读“zh”,“祛” 字读“q”不读“q”;D项“豺”读“chi”,不读“ci”。 正确的选项为。请注意,在B项中也有一个干扰点,就是“萝卜”的“卜”要读轻声,不标调,

8、不能误认为是丢了调号。考点2. 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考点剖析】本考点重点考查考生对现代汉语字形的正确识记,这是历年语文高考的必考内容。试题主要要求对词语中出现的错别字特别是别字进行辨析。由于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所以在试题中,对汉字字形的考查既可与“语音”结合,又可与“语义”结合,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力层级为A级。其考查范围以国家语委和国家教委1988年联合公布的现代汉语常用字表中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为主。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看,考查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选出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选出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选出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选出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而近两年则均

9、采用“选择没有错别字的一组”的命题形式,这种形式难度相对较低。近年高考试题中,下面两种类型是考查的重点 :1音同音近导致写错。例如:“冒天下之大不违”(“违”应为“韪”)、“通谍”(“谍”应为“牒”)、“随声附合”(“合”应为“和”)、“变换莫测”(“换”应作“幻”)、“以德抱怨”(“抱”应为“报”)等。2字形相近导致写错。例如:“不径而走”(“径”应为“胫”)、“如火如茶”(“茶”应为“荼”)、“相形见拙”(“拙”应为“绌”)、“迁徒”(“徒”应为“徙”)、“病入膏盲”(“盲”应为“肓”)等。【知识梳理与解题思路】从1992年到2004年“识记现代汉字的字形”这一类型的高考试题在全国卷中总共

10、出现了48个错别字,统计如下:类型数量错 例音近字15川(穿)流不息 仗义执(直)言 鸠占鹊巢(雀) 委曲(屈)求全 人才荟(汇)萃 人情世(事)故 一筹(愁)莫展 百战不殆(怠) 没(莫)齿不忘 融会(汇)贯通 随声附和(合)伶牙俐(利)齿毛骨耸(悚)然天随(遂)人愿 重叠(迭)形似字2戊戌(戍) 杳(沓)无音信音、形相近字30眼花缭(缭)乱 稗(裨)官野史 精神矍(钁)铄 国籍(藉) 插科打诨(浑) 掂(惦)量 针砭(贬)时弊 贪赃(脏)枉法 脱颖(颍)而出 不胫(径)而走 纷至沓(踏)来 积毁销(消)骨 冷漠(寞) 痉挛(孪) 偏僻(辟) 孽(蘖)根祸种 气冲霄(宵)汉 扑朔(溯)迷离

11、娇生惯(贯)养 惨绝人寰(圜) 装幀(祯) 气概(慨) 凋敝(蔽) 责无旁贷(代) 一张一弛(驰) 味同嚼蜡(腊) 束之高阁(搁) 冒天下之大不韪(违) 通牒(谍)有志者事竞(竟)成配对字1虚无缥缈(渺)每个汉字都有一定的读音,一定的形体,表示一定的意义。掌握汉字形体的重点是掌握同音字、形似字。有不少字是音相近,形也相似的,对这类汉字,更应注意辨析。1同音字汉字中的同音字很多。按照形声字的构造方法,用同一个声旁和不同的形旁可以构成许多同音字。如“铜”“桐”“酮”“酮”“茼”等字都读tng,这些字,读音一样,可是意义不同,大多可以从形旁来辨别。不同声旁的字读同一个音的情形也不少,如“是”、“试”

12、、“视”、“势”、“誓”等。对于常用的同音字,必须辨明它们的意义有什么不同,经常和什么字一起用,这样才能避免用错写错。例如明白了“融会贯通”中的“会”是“领会”的意思,就不会把“会”字误写成“汇”了。 “骛”与“鹜”,“骛”下是“马”,“鹜”下是“鸟”,形虽近而意不同,“骛”的意思是马快跑,可引申为追求,“好高骛远”“心无旁骛”中都该用“骛”,而“鹜”是一种野鸭,“趋之若骛”这个成语形容许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自然当用“鹜”了。再如:“弛”与“驰”,形近音近,但一与“弓”有关,一与“马”有关,意思相去甚远,“松弛”者当用“弓”,“奔驰”者自然得用“马”了。2形似字众多汉字的字形都有不同的面

13、貌。有些字,形体相近,差别很细微。比如“斤”字多一点就变成了“驳斥”的“斥”,“扰”字多一撇就变成了“靠拢”的“拢”。我们把这些形体相似的字叫做形似字。形似字,差别细微,如果不留心,就容易念错写错。要辨别和记住形似字的细微差别,一要辨记笔画,例如:分析拆散 仓库昆仑 学徒迁徙二要辨记偏旁,例如:蓝天篮球 治理冶炼 干燥急躁三要辨明读音,例如:锦(jn)绣绵(min)延 茶(ch)余饭后如火如荼(t) 悲哀(i)衷(zhng)心典型例析例1:(2003年全国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部署 备受青睐 恰如其分 可望而不可即B报道 伶牙利齿 群贤毕至 一年之计在于春C揣度 共商国是 唾手可得

14、 冒天下之大不违D通谍 猝不及防 大相径庭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解析】 这道题主要涉及汉字中的同音字。B项中“伶牙利齿”,正确的和规范的写法应该是“伶牙俐齿”,以权威和规范的字典、词典为准,“lngl”连用或同时出现时,应写作“伶俐”;C项中“冒天下之大不违”中的“违”应写作“韪”,D项中“通谍”的正确写法是“通牒”,这两项都可从字义的角度去辨别。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这一选项中没有错别字,但有一定的干扰性,不能把“部署”误认作“步署”,把“备受青睐”误认作“倍受青睐”,也是从字义的角度去确定。例2:(2004年江苏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晦涩 待价而估 荼毒生灵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B

15、杜撰 杀一儆百 欲盖弥彰 胜不娇,败不馁C斑驳 集腋成裘 毛骨悚然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D端祥 轻歌曼舞 焕然一新 玉不琢,不成器【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读音相同而字形又相近的字的识记。A项中的“待价而估”应为“待价而沽”。“待价而沽”是“等待高价出售”的意思。沽,卖;估,大致推算。弄清了这两个字的不同意义,也就不会把“沽”和“估”混淆了。B项中的“胜不娇”应为“胜不骄”,也是要根据字义来判断。D项中的“端祥”应为“端详”;C项中没有错别字,应选C。例3:(2002年全国卷)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留恋 流连忘返 厉害 利害得失B质疑 不容置疑 符合 随声附合C变换 变幻莫测 旁证 旁征

16、博引D株连 珠联璧合 大意 微言大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字形不同的词语的识记。B项中“随声附合”应为“随声附和”。其余三项中没有错别字。考点3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考点剖析】考试大纲对本能力点的要求是:能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能力层级为级。该考点已有五年未列入高考考试范围,但教育部考试中心考虑到它作为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分清句子结构,辨明不同语气,确切理解词语的性质和文章的层次及意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2004年的考试大纲再次将其列入考试范围。这一知识点的考查形式主要是单项选择题和语言综合运用题中的改错题两类。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

17、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标点符号共有十六种,包括七种点号: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九种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综观历年高考标点符号试题,如下10个标点符号使用中的误区备受关注:概数中间加顿号;非疑问句用问号;选择问句用多个问号;“某某说”后标点不明;倒装成分之间用句末点号;标点与功能相同的文字并用;对标点功能认识混淆;加引范围不清;停顿层次不清;标号与点号错位。高考对标点符号的考查一般带有较高程度的综合性和技巧性。复习时可以结合高中语文第三册“附录”中的“标点符号”用法认真复习,注意把握标点符号基本的而又具有考查

18、价值的用法,务求融会贯通。解题时又往往需要与理解语句文意相结合。 【知识梳理与解题思路】句号用在陈述句的末尾;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顿号表示句内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分号表示复句内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它使用起来大于逗号,小于句号;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或用在总结性话语之前;问号表示疑问句末的停顿;叹号表示感叹或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的停顿。引号表明被引用的内容,然而它的使用较复杂,要视其与冒号、句号、逗号的配合情况而定;括号标明文中注释的话,注释句中某词语的叫句内括号,注释整个句子的叫句外括号;破折号有解释说明、话题转移、语音延长、事项列举分承的作用;省略号标明文中省略

19、的话语,可以是引文的省略或列举的省略;书名号表示书籍、篇章、报刊、剧作、歌曲等的名称;专名号用在人名、地名、朝代名、种族名等专名下面;间隔号主要用在略写的月份和日期、书名和篇名、诗体名(词牌名)和题目、某些民族的人名内各部分间,以及其他需要隔开的词语的中间;连接号的作用是把意义密切相关的事连接成一个整体;着重号用在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的下面。从高考考查标点符号的范围看,以点号为主,兼顾常用的标号。这里就点号及容易考到的标号使用中一些不容易分辨清的或比较特殊的情况作如下说明: 顿号、逗号、分号顿号一般用作句中词语之间的停顿,逗号表示句中一般的停顿,分号主要是表示复句中几个并列的分句之间的

20、停顿。这三种点号所表示的停顿比较起来,顿号表示的停顿最短,逗号表示的停顿居中,分号表示的停顿最大。注意:并列的词语在句中充当谓语或补语时用逗号,充当其他成分时则用顿号。 句号、问号、叹号句号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只要是结构完整,或者是意思可以独立的陈述句,无论长短,都应该用句号;有强调意味的陈述句也用句号。语气舒缓的祈使句,也用句号。问号用在疑问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和句末停顿。一般问句、选择问句、反问句和设问句的句末都用问号。问号使用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有的句子含有疑问词,但并非真正发问,全句表达的是陈述语气,句末该用句号。选择问句,要在全句意思表述完后才能用问号,即只在

21、句末用一个问号。 倒装问句中,问号置于句末,才能准确表达出全句语气。感叹句末尾用叹号,语气强烈的祈使句、反问句也用叹号。 冒号冒号的基本用法是提示下文和总括上文。需要注意的是:没有较大的停顿或没有提示的意思就不要用冒号。冒号一般管到句末,如果要管几句话或一段话,一般用序数字或引号表明。“某某说”之类放在引用的话前头,用冒号;而插在人物说话中间用逗号;放在后头,则用句号。 省略号、书名号省略号前边的句子中如果到了需要停顿的地方该用什么标点符号就用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前后也不能用标点符号,也不必加“等”、“等等”。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 破折号、括号破折

22、号和括号都有解释说明的作用,但两者的用法有区别:当解释说明性的词语比较重要,是正文的一部分,对文章有较大影响,必须读出时,就用破折号,否则,就用括号。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注明。注释句子里某些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称句内括号,括号内可以有顿号、逗号、分号,但不能有句号,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称句外括号,括号内的标点按正常情况处理。 引号凡是完整地引用别人的话,引文末尾的点号放在引号里边。凡是把引文作为作者自己话里的一部分,这句话末尾的点号放在引号的外边。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总的来说,扎实掌握标点符号使用的基础知识,同时分析以

23、前出现过的考查形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规范习题的强化训练,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问题也就基本解决了。 【典型例析】例1:(2004年江苏卷第3题)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是( )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公司常年坚持节能管理的月考核、季评比、年结算制度、(,)能耗预测制度和能源跟踪分析制度,做到节能工作常抓不懈。中国足球的球迷们现在真的感到很迷惘,面对这片绿茵场,不知道是继续呐喊助威呢,还是干脆掉头而去?(。)“守株待兔”的“株”是什么呢?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木根也”,段玉裁在注释时则说得更明确:“今俗语云桩。”【解析】本

24、题综合考查点号和标号的用法。项“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这一总结语前应用冒号;项“年结算制度”与“月考核、季评比”整个并列,其后应用逗号;项非问句,句末应用句号。正确答案为。例2:(2004年重庆卷第6题)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一代名医孙思邈曾说:“读书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治病三年,便谓天下无方可用。”这确是切身经验之谈。 B“民主”这个外来词,最初音译为“德谟克拉西”,新青年戏称为“德先生”,以后又译为“惟民主义”、“民主主义”,最后“民主”一词才通行。 C这首诗将两种相互对立的行为“离别”与“相逢”,两种不同的情感“伤心”与“庆幸”平列,展示爱情的美好与纯真,引发人

25、们的强烈共鸣。 D我们在田间,可以看到有些瓜果、蔬菜如丝瓜、番茄的叶子如丝瓜、番茄是平伸的,有些作物如水稻、小麦的叶子如水稻、小麦是直立的。【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标号的用法。正确答案是。两个括号里的内容分别是解释“蔬菜”和“作物”的,应分别放在这两个词语的后面。4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考点剖析】本考点能力层级为级。正确使用词语,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历年高考都十分重视。2004年开始,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调整为“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扩大了考查的范围。词语使用类试题通常有道选择题。此外,词语通常还与句子、修辞、语言的连贯得体等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因而,在辨析修改病句、修辞方法的正确

26、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等考点中也经常牵涉到词语的问题。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六类。近几年,实词类考题在高考中都以近义词选用的形式出现,重在考查辨析近义词,准确运用词语的能力。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六类。虚词类考题在高考中并非每年都出现,有时也跟近义词的辨析合并出题。虚词运用要能准确,语感非常重要,需要平常加以培养。熟语是指在语言实践中长期使用,或在人民群众口头长期流传而约定俗成的,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精练的形式的固定短语。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和惯用语等。其中,成语的考查是多年必考的内容,其他则是新列入考试范围的内容。【知识梳理与解题

27、思路】词语运用是否准确是语句能否准确表达意思的关键,我们可以在平时多读多写多说多积累的基础上,了解一些辨析词语的技巧和方法。1正确使用实词正确使用实词主要考查近义词的辨析。辨析近义词,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意义词义范围不同。如“财富”和“财产”;“边疆”和“边境”。词义轻重不同。如“毁坏”和“损坏”;“竭力”和“努力”。词义重点不同。如“精巧”和“精美”;“诡辩”和“狡辩”。色彩感情色彩不同。如“结果”和“后果”;“鼓动”和“煽动”。语体色彩不同。如“小气”和“吝啬”;“寿辰”和“生日”。用法适用对象不同。如“年龄”和“年纪”;“伺候”和“侍候”。搭配关系不同。如“保持”和“维持”;“必须”

28、和“必需”。语法作用不同。如“诞辰”和“诞生”;“品位”和“品味”。正确使用虚词虚词使用的错误主要包括关联词语使用的错误和单个虚词使用的错误两个方面。关联词语使用的错误错用关联词语。即没能很好地理解上下句的关系,把用于彼关系的关联词,用于此关系的句子之间。滥用关联词语。一个句子如已有表示某一关系的词语,就不能再用表示这一关系的关联词语。如“的原因,是因为”的句子就是经常出现的这类错误。关联词语搭配不当。我们要记住一些经常搭配使用的关联词语,以免误用。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一个复句,如果各分句主语相同,则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后;如果各分句的主语不同,则关联词语放在主语之前,否则就错。单个虚词使用的错误

29、介词使用错误。介词的主要作用是与后面的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等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但要注意有时多用了介词会导致缺少主语,少用误用会导致语意不清。 副词使用错误。副词的作用是用来修饰动词或形容词,不能修饰名词。可作状语,表示时间、范围、程度、肯定、否定、语气等,不作定语。这些都要注意。 助词使用错误。助词是附着在别的词、短语或句子后面,起辅助作用,表示一些附加意义的词。包括结构助词“的、地、得、所”、时态助词“着、了、过”和语气助词“啊、呢、吗、啦”等。其语法特点,一是不作句子成分,二是最没有实在意义,三是除“所”外都读轻声。不能误用、混用。3。正确使用熟语熟语源远流长,言简意赅,富于

30、表现力。熟语是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一般具有两个特点:结构上的稳定性,构成成分不能随意更换;意义上的整体性,熟语的意义是特定的,不能只从字面上去解释。成语成语最能体现熟语的两个特点,即结构的稳定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我们掌握或运用成语时一定要注意追本溯源,把握成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整体意义,明确成语的使用范围、对象及褒贬色彩等,切忌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谚语谚语也叫“俚语”“俗语”“俗话”,是人民群众口头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表达了人们的经验和对自然、社会的认识,简练通俗,意思完整。如 “众人拾柴火焰高”、“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

31、适当地运用谚语,能够增强表达效果。 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如“吹牛皮、开后门、背黑锅、碰钉子、回老家、磨洋工、耍花招、跑龙套、吃大锅饭、打退堂鼓、钻牛角尖、不管三七二十一、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惯用语用法上是整体的,意义上是单一的,已从字面意义转化为较深刻的抽象意义,不能望文生义。如“踢皮球”本指以脚踢球的运动方式,后喻指“不负责任地互相推来推去”。格言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如“知识就是力量”、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歇后语歇后语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引子”,后一部分是“注释”。“引子”起辅助作

32、用,类似谜面;“注释”近似谜底,表示歇后语的基本义;两部分之间有间歇,间歇之后的部分常常不明说出来,让人猜它的含义,所以叫歇后语。根据前后两部分的构成情况,可分为两类:会意型。如“大海里捞针无处寻”、“飞蛾扑火自取灭亡”、“万年松树,千年芭蕉粗枝大叶”,前部分是一个比喻,后部分是对前部分的解释。谐音型。如“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旗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后部分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歇后语形象生动、幽默风趣,使用时要注意场合,内容要健康。【典型例析】例1:(2004年全国卷第3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有人说日本汽车比德国

33、汽车更舒适,也有人说德国汽车比日本汽车更稳重,但这只是个人的不同感受,购车人还是要亲自驾驶一下才能作出判断。世界上生产维生素C最先进的两步发酵法技术是由我国发明的,由于制药成本大大降低,迫使两个国际药业巨头“辉瑞”和“罗氏”也不得不这一技术。如果看了时下一些渲染情爱或暴力的小说、电影以后,就盲目地去摹仿文学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激行为,只能说明这些读者没有足够的能力。毕竟沿用鉴赏毕竟采用鉴别究竟沿用鉴别究竟采用鉴赏【解析】本考题考查学生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解答这一类的题目,要着眼于句子的整体,比较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毕竟”“究竟”都可表示最后得出的结论,前者多用于陈述句,表让步,后者则可用于疑

34、问句,表加强语气,据句上下文显然应用“毕竟”;“沿用”指照老样子使用,“采用”则指选择需要的加以利用,据句上文应用“采用”;“鉴别”重在区别,“鉴赏”重在欣赏,在句中上文阐述的行为非因区别,而是因为不会欣赏,所以应选“鉴赏”。正确答案为。例2:(2004年北京卷第3题)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与常规的计算机相比,生物计算机具有密集度高的突出优点。_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将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得多,_可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_,生物芯片本身具有天然独特的立体结构,其密度要比平面型硅集成电路高10万倍。A由于甚至所以B只是也许可见C如果甚至而且D虽然也许然而【解析】本考题

35、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虚词的能力。解答本题要由易到难,首先看第二处,“小”与“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之间是递进关系,应用“甚至”,“用DNA分子制成生物电子元件”的结果用“将”来修饰,可见这只是一种假设,当用“如果”。正确答案是。例3:(2004年浙江卷第3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这事你现在做不了,就不要勉为其难,以后有条件再做不迟。 他谦虚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随着再就业工程的实施,许多下岗职工坚信山不转水转,自立自强,重新找到了人生的位置。 在国企改革中,某些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着企业改制的幌子,侵吞国有资产。【解析】本题考查

36、学生对成语和熟语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项“别无长物”意思是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俭朴或贫困;长:多余。本句中误把“长”当作“擅长”的意思,显然错误。其余“勉为其难”、“山不转水转”、“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成语、熟语的运用都无错误。正确答案是。例4:(2004年甘肃等地区用全国卷第22题)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答在序号后面。 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可王杏花偏偏有个_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_【解析】解答这类试题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仔细揣摩。本题横线后面有一个提示“追问了一句”及追问的内容“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

37、里来的”。由此可见,所填成语或熟语应表示追问究竟的意思,可填“打破沙锅纹(问)到底”,“刨根问底”等。5辨析并修改病句()【考点剖析】本考点一直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主要考查病句的辨析修改。一般是一道3分选择题,有时在语用题部分增加一道改错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从命题方式看,大致有四种:在原句上修改病句;判断句子是否有语病;判断对语病的分析是否正确;判断对病句的修改是否恰当。从试题类型看,可以用客观型试题,也可以用主观型试题。如2000年高考语文试卷第题是辨析病句的客观题,第25题是修改病句的主观题。【知识梳理与解题思路】病句的辨析一般涉及六种常见的病句类型:语序不当 主要包括修饰语与中心词的次

38、序不当;多层修饰语次序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复句句序不当等。搭配不当 主要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等。成分残缺或赘余 主要包括主语残缺或赘余;谓语残缺或赘余;宾语残缺或赘余;定语状语补语残缺或赘余;关联词语残缺或多余;结构助词“的”等残缺或多余。结构混乱 主要指杂糅,包括句式杂糅和句意杂糅两类。表意不明 主要指歧义句和指代不明两类。6不合逻辑 主要有自相矛盾、主客颠倒、分类不当、强加因果、多重否定及否定与反问连用导致语意颠倒、语气过于绝对等。 一条题目的几个选项之中,往往涵盖多种语病,或是复句的各分句间

39、缺乏必要的逻辑关系,或是分句间的关联词语误用;或是一个句子各部分内容间出现重复、杂糅现象,或是有句子成分残缺、不搭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等毛病;也可能是概念不清、不合生活实际等问题。辨析病句的常用方法有:语感审读法 即充分利用我们在长期阅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品读,揣摩。先看读起来是否拗口、别扭,然后对照病句类型,仔细比较辨析,弄清病因,加以修改。选句类比法 有的句子虽然读起来别扭,但是否存在毛病,我们一时无法拿准,不妨仿照原句的结构造几句日常用的句子,通过比较往往能够辨明这些句子是否错或错在何处。语法分析法 这是辨析病句的最主要也最准确的方法,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单句,可先找主干

40、,看主谓宾是否齐全,搭配是否得当;再理枝叶,看附加成分的搭配、语序有无问题;对于复句,可检查分句间的关系、层次,关联词语的使用有无不当等。逻辑分析法 有的句子读起来别扭拗口,但从语法上看并无毛病,我们不妨从整体上,即逻辑意义上分析,从概念、判断、推理的角度进行检查,看语句表达是否得当,句意关系是否合适等。修改病句的常用方法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增、删、换、调。这是针对病句的常见类型而言的,其意不言自明,不再赘述。【典型例析】例1:(2004年全国卷第6题)下列各句中,语意明确的一句是松下公司这个新产品14毫米的厚度给人的视觉感受,并不像索尼公司的产品那样,有一种比实际厚度稍薄的错觉。美国政府表示

41、仍然支持强势美元,但这到底只是嘴上说说还是要采取果断措施,经济学家对此的看法是否定的。世界抗击艾滋病会议的代表中有中国中央电视台台长和东方电视台台长,香港凤凰卫视总裁也应邀列席了会议。这一桩发生在普通家庭中的杀人悲剧在亲戚当中也有着不解和议论,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多种原因产生歧义的句子的辨析能力。项理解有歧义,到底哪种产品让人感到稍薄呢?项“此”指代不明,产生歧义;项“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有不同断读:“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要说小莉的妈妈不爱她家里人谁也不相信”,两种断读也会产生不同理解。正确答案为。例2:(20

42、04年上海市用全国卷第6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近日新区法院审结了这起案件,违约经营的小张被判令赔偿原告好路缘商贸公司经济损失和诉讼费三千多余元。美国2003年调整了签证政策,规定申请留学签证的申请时间要在所申请学校开学前的3个月到2个星期内进行。最近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不少网络游戏带有暴力情节和色情内容,这无疑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面对有5名具有NBA打球经验的美国队,中国队并不怯阵,整场比赛打得气势如虹,最终以三分优势战胜对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常见语病的辨析能力。项“多”、“余”重复;项“时间”与“进行”搭配不当,可去掉“进行”,或去掉“时间”;项“名”不能修饰“美国队

43、”,应在“的美国队”前加“队员”。正确答案是。例3:(2004年重庆卷第5题)修改下面这段话中的两处错误,使其语义明确、符合原意,并将修改后的这段话写在答题卡上。由于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大,能源需求的增加,天然气作为“对环境友好”的能源,其地位冉冉升起。然而,由于体制的原因,守着储量丰富的重庆大气田,始终“气不足”、“气不顺”。改为:【解析】本题为主观题,考查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解答此题,先要发现错误之处,然后有针对性地修改。本题的错误有两处:“冉冉升起”不能与“地位”搭配;最后一句缺少主语,调整一下语序即可。【参考答案】 由于环境保护压力的增大,能源需求的增加,天然气作为“对环境友好”的能源

44、,其地位高。然而,由于体制的原因,重庆守着储量丰富的大气田,却始终“气不足”、“气不顺”。 6扩展语句,压缩语段(D)【考点剖析】这一考点是2000年高考考试说明增加的内容。“扩展语句”考查的是根据一定条件、按一定要求将语句丰富完整起来或合理地扩展开来的能力,这种考试形式很好地把限制性与开放性结合在一起,很能检测表达能力、想像能力、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扩展语句”试题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直接扩展型,对给定的一组词或一个句子进行扩展,组词成句或在所给词句的主干上添加修饰限制成分,使之更具体、更准确、更生动,以丰富表达内容。补充完善型,即在所给词句的基础上,补充一些内容,

45、或议论形式,或叙述描写,使之成为结构完整、表意更加丰富的“句群”形式。想像创新型,即题目只设定了笼统的情境,考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能力、知识水平、生活阅历,加以扩展。“压缩语段”这一术语是2002年才提出来的,但在以前的考试中已有类似的试题出现,如“对要点的提炼”、“把消息压缩成一句话新闻”、“压缩主要过程”等。本考点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概括要点能力、提取信息能力及语言再现的能力,是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近两年这种考试形式连续出现,值得重视。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两者交替出现,年年都考,是目前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好的一种试题形式,考试形式是第卷的文字表述题,分值分不等。【知识梳

46、理与解题思路】(1)扩展语句“扩展”,顾名思义,就是扩大,向外伸展。对于语句来说,就是把抽象的语句根据规定的情景,按自己的理解,对它进行二度创作,把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使其具体、形象。(2)压缩语段“压缩语段”考查的是将一段话进行正确的提炼、概括、压缩的能力。这实质是考试大纲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这两个阅读考点在语言表述题中的应用。 “压缩语段”最基本的解题思路是:先认真阅读所给语段,正确理解语段的中心和要点;然后筛选出主要信息,加以整合;最后用最恰当的的语言表达出来,即概括用语应能涵盖所给材料的整体,是能体现本质特征的词语,而且简明得体,符合文体特征。在压缩语段的过程中

47、要遵循三原则:整体性原则(概括出来的内容要涵盖整体,不能过宽或过窄)、倾向性原则(一是要注意文体的特性,二要体现作者褒贬的感情色彩)、现实性原则(联系背景,挖掘深意)。常见的筛选信息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找中心句:中心句一般安排在语段的开头,起领起作用;或结尾,起概括、总结的作用。摘出要点句:记叙文段,要理清记叙的要素和要点;对把消息概括成一句话新闻,我们要分析消息的五要素,我们可以提取这些要素形成一句话新闻;有的导语包含了新闻要点,我们就可以摘引导语;对于那些把要点分散在消息之中的,我们则要仔细辨析,自行概括了。说明文段,要抓住说明对象的各个特征和说明顺序;议论文段,要理清逻辑关系,把握论点和论

48、据。剔除次要信息:有一些语段,为了说明某些必要信息,不得不加上一些说明的内容,我们可以把这些内容予以删除,这样语段的主要信息就会凸现出来。4合并同类信息:有一些语段,其中有较多的相同词语或者内容相近的语句,我们只要把这些相同的词语或相近的内容逐一合并,压缩语段就方便多了。【典型例析】例1:(2002年北京高考题)以下面给出的文字为开头,以“路”为中心,分别写一段话。(每段续写不少于50字) 北京的路平直而宽广。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所给中心句扩展语段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要求,所写的话必须以“路”为核心展开。其次,思路要清晰,虽然只是几句话,也要注意条理,注意所给中

49、心句的特点。题可以描述为主,横向展开,也可以分析为主,纵向展开;题应以议论抒情为主,或抒发感慨,或分析原因,或用比喻加以描述,但由于字数限制,只能围绕一个方面展开。第三要恰当运用修辞手法,尽量表现出文采。【参考答案】北京的道路平直而宽阔,清晨会有环卫工人为它洗脸,偶尔会有些许雾气滋润它的面庞;中午车来车往热闹非凡,在阳光的照射下,它的脸也热了;晚上两旁的灯就是它佩带的名贵首饰。人生的路漫长而多彩,在人生的路上行走就像在大海上航行,有时会风平浪静,行驶顺利;而有时又会有惊涛骇浪,行驶艰难。但只要我们心中的灯塔不熄灭,就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例2:(2004年天津卷第23题)概括下面一段材料的主要

50、内容。(不超过48字)钛合金强度大,重量轻,耐热性能好,适用于船只、汽车、航空航天工业,被人们视为未来材料。新型波音777客机采用了约9%的钛合金材料。然而,钛合金的加工难度极大,如加工一个钛合金船用涡轮压缩机轮需要50个小时,而加工一个铝合金的同样部件仅需5个小时。德国布伦瑞克大学的科学家采用了一种专门热处理方法,将氢原子渗入材料,掺氢的钛合金相对软化。对软化的钛合金进行切削加工,加工设备所承受的机械和热负载明显降低,切削力仅需过去的50%,大大降低了加工成本。加工完毕后,再经专门的热处理工序,材料的特性则回到原先状态。科学家称,该方法非常适用于大批量的钛合金铸件加工。【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

51、选信息、压缩语段的能力。解答本题重在区分提供的信息和例证,一般而言,具体的例子不在筛选的信息之中,如有必要且字数允许,则可概要表述。本段文字先概括介绍,然后举例说明,最后再总结。【参考答案】钛合金被视为未来材料,但加工难度大,德国科学家采用专门热处理方法降低其加工难度及成本。7选用、仿用、变换句式(D)【考点剖析】考试大纲的要求是:能根据要求,在保持原来意思的前提下,恰当地“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级。句式也就是句子的结构形式,汉语中的句式是丰富多彩的。同样的意思,我们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而不同的句式,其表达效果大多是不一样的。恰当地“选用、仿用、变换句式”,可以使语言表达

52、的准确性、生动性和说服力得到增强。考试说明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的要求,相对平稳,这一类的试题在近几年高考试卷上每年必现,值得重视。“选用句式”多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仿用和变换句式”多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选用句式”,重点考查根据侧重点选择恰当的句式的能力,涉及到的知识有对语境的把握,语气的辨别,汉语常用习惯的了解等。“仿用句式”,是指抓住例句的句式特点,仿照其特点造新句。排比句、比喻句、对偶句是考查热点。仿写要以合理的想像和联想能力为基础。“变换句式”,考查的是对给定语句换一种句式表达的能力。这里所要换的句式是命题者给的,“变换句式”是为了增强和优化语句的表达效果。涉及到的句式有长句与

53、短句,肯定句与否定句,主动句与被动句,常式句与变式句,整句与散句,单句与复句,四种不同语气的句子(陈述句、感叹句、祈使句、疑问句)等。【知识梳理与解题思路】(一)几种句式的概念长句与短句句子的长短是相对而言的,没有截然的界限。长句是指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短句是指结构简单、词语较少的句子。长句改为短句主要有两种办法:一是将长句中能抽出来的较庞大的修饰限制成分抽出来,改成分句或单独成句,不能抽出来的修饰限制成分与句子主干另成一句;二是把联合成分拆开,重复跟联合成份直接相配的成份,形成排比句式。长句改短句要注意所改短句之间的逻辑顺序。短句改长句则要注意先了解几个短句表达的意思的共同点,确定主干

54、,然后把其他内容用句子的修饰限制的形式表达出来,不能漏意。肯定句与否定句对事物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对事物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肯定句和否定句句式转换的原则是不能改变原意。转换的要点是否定词的运用:保持原意则加两个否定词;变成相反的意思则加一个否定词。另外要注意反问句也是一重否定。主动句与被动句主动句是指该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的句子。被动句则是指该句主语是谓语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承受者的句子。主动句和被动句互相转换的要点是主语和宾语的转换:主动句变被动句时,将主动句的宾语变为被动句的主语,主动句原来的主语与“被”构成介宾短语作被动句的状语;被动句变主动句则恰好相反。常

55、式句与变式句常式句是指句子成分按一般次序排成的句子。变式句是指句子成分打破一般次序,排列次序较特殊的句子。常见的变式句有两类:一类是单句成分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一类是复句中分句次序排列特殊的句子,如因果倒置句、转折倒置句、条件倒置句、假设倒置句等。常式句与变式句转换的要点是找准需要强调的内容并将其推前或置后。整句与散句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主要指排比句和对偶句。散句是指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子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 整句和散句互换的要点主要是重复性词语的使用与否的问题,整句改散句就将整句中重复使用的提示词去掉,使相关内容变成细小成

56、分;散句改整句则要加上重复使用的词,使之和相关内容构成整齐句式。6单句与复句单句是只有一套主谓成分构成的句子。复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密切联系、结构互不包含的单句组成的句子。单句与复句的转换类似长句与短句的转换。7四种不同语气的句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子从语气上分,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陈述句是用来陈述一件事情的句子,分肯定句和否定句两类。疑问句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句子,包括有疑而问和无疑而问两类。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句子,祈使句包括要求和禁止两类。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感情的句子。如何使用及使用哪种句子,主要要看语境,语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

57、语境。内部语境是指词语的搭配、句子的结构、上下文句间的关系等。外部语境是指说话的场合、对象、目的和范围等。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分析,这一考点有综合化的趋势,常常与修辞方法的运用,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以及辨别、筛选信息等考点结合在一起考查。综合性有所增强,联想想像能力体现的力度也在提高。我们在复习时要注意弄通这些知识点并能融会贯通。(二)解题注意点1选用句式要注意: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使语意连贯;体现语意重点;保持语境、感情、语气的一致。2仿用句式要注意:形似,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结构、修辞方式及句式上相似。为此,要对例句的结构(单句的结构成分、复句的逻辑关系)、运用的修辞方法、句式进行分

58、析,弄清例句的“骨架”、外形,这样才能进行仿写。意谐,即仿写的句子要与例句在思路、感情、语意上谐调。因此,要认真分析例句的思路、理解例句的语意,把握例句在一定的语境中所表达的感情。特别要注意例句中的隐含信息,弄清题目中没有明确提出的要求。能跟据语境展开合理的想像和联想。3句式变换要注意:符合改句的句式特点;变式不变意;变式不漏意。【典型例析】例1:(2004年浙江卷第22题)提取下列材料的要点,整合成一个单句,对“二十四史”作一解说。(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是二十四史的编撰目的。 封建统治者称二十四史为“正史”。 纪传体是二十四史采用的体例。 对中国四千多年

59、来的历史,二十四史所作的记录是比较系统的。 答:二十四史是 【解析】本题考查将短句改长句的变换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弄清四句话所说的主要意思,确立句子的主干(二十四史是纪传体史书),然后把其他内容作为修饰限制成分,从而整合成一个语意完整的单句。对这些修饰限制成分,要注意排列的顺序。()【参考答案】二十四史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历史借鉴而编撰的(),对中国四千多年来的历史作了较系统记录(),被封建统治者称为“正史”()的纪传体史书。例2:(2004年湖南卷第23题)根据下面提示,仿写句子。 山对海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 海对山说:【解析】解答本题,先要弄清题中隐含的要求,

60、所仿句子除了字数限制外,还必须是拟人、比喻手法的综合运用。【参考答案】你高耸挺拔,稳重坚强,是值得我信赖的朋友。8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D)【考点剖析】本考点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是语言表达较高能力层次的考点。考试形式有第卷的选择题,侧重考连贯;第卷的简答题,侧重考简明、得体。2004年,由于增加了标点符号的考查,部分地区试卷未出现这一类型试题,但并不意味着今后也不考,作为高考的一项重要知识点,仍然是我们复习的重点之一。“简明”是指以尽可能少的语言,传递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效果。“简”反映了量的要求,就是表达尽可能简洁;“明”是对表达效果的要求,就是表达要清楚、明确,不产生歧义

61、。“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能调整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做到话题统一,鲜明地表达一个中心意思;句序合理,连接紧密妥帖;注意前后衔接与呼应,语气通达,文气流畅。“得体”就是指能根据语境条件恰当地使用语言,即用语能跟据表达的目的、对象、场合、方式的差异来调整,与语境保持和谐一致,分寸得当。这是比“简明、连贯”更高一层的要求。【知识梳理与解题思路】简明 重点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用语要力求简练,不说多余的话,特别是那些在表意上重复和可有可无的词句要坚决删除;二是表达要力求准确清楚,不产生歧义。 常见的使语言简明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找主干,理枝叶,发现和消除歧义。分析句间关系,发现和删除重复

62、的语句。把握文段主旨,发现和剔出游离中心或话题之外的语句。恰当地运用省略和代称,对某些内容进行概括和合并。连贯 一般说来,要注意以下要求:保持话题及陈述角度的一致性。一个长句或一个句群,必须表现一个中心,不任意转换话题,不随意变换陈述对象。否则,势必影响语意的连贯。合理安排句子的顺序,保持清晰的条理。连贯,要求句子能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合理的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心理变化顺序、逻辑关系顺序等。如果是复句的话,分句之间的关系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假设、选择等。句式要协调一致。要注意选择与上下文相协调的句式。用主动句还是被动句,陈述句还是疑问句,兼语句还是连动句等等,必

63、须与上下文衔接。此外,句式一致,最典型的是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方法的句式。整齐的句式、统一的结构,可以增强语势,加强语言的连。要有必要的过渡、交代、衔接、照应。注意过渡、照应,使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和比照词语可以使表达的层次更加清晰,使句子前后照应,使句间关系更加紧密,进而做到语意的连贯。得体 语言得体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要能做到语言得体就必须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情况:要考虑对象,即根据不同交际对象的社会背景、文化修养、语言习惯等采用相应的语言形式。要考虑场合,在不同场合(如正式场合、工作场合、日常生活、娱乐场所等)采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要考虑目的,目的不同,语言表达自然有别。如广播稿是念给人听的

64、,所以要多用短句、口语,不容易引起歧义的词和生僻的词等。再如失物招领启事语言要简洁,寻物启事语言要较详细等。要考虑表达方式,表达方式的差异主要指不同语体所用的表达方式不同。语体分谈话语体和书面语体两大类。谈话语体包括日常谈话、演讲、辩论等;书面语体分为文学语体、政论语体、科学语体、事务语体等。【典型例析】例1:(2004年福建卷第6题)依次填入下面两句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建筑是凝固的诗:_;_。诗有古诗和现代诗,建筑也有古今之分,泾渭分明。 在缓缓流逝的时间长河中,总有一些记忆像卵石般沉淀下来,_,_。爱,特别是母爱,对他来说,就是这样一份沉甸甸的卵石。或神采飞扬,透着现代

65、的气息或庄重沉稳,带着岁月的沧桑压迫着人们的心灵改变着人生的轨迹ABCD【解析】本题从语意连贯的角度考查辨析语境选择语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应该了解所给句子的特点,理解其表达的内容,然后根据上下文(即语境)加以选择。第一段文字所给的两句话,句从“今”的角度说,句从“古”的角度说,下面两句话都是“古”在前,“今”在后,所以应选;第二段话阐述记忆对人的影响,从所给两句的关系看,句是句的延伸,所以其顺序应为。正确答案。例2:(2003年全国卷第23题)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在南坡,带状分布的原始云杉林海连绵不断,棵棵巨杉像一把把利剑,直插云天。在北坡五花甸草原上,你可以看见新疆

66、细毛羊群和奔驰的伊犁马群。在遮天蔽日的杉林下,马鹿、狍鹿、棕熊、雪豹等野生动物出没其间。吃完早饭后,继续南下,就进入喀什河和巩乃斯河的草原带和森林带。各种森林鸟类,鸣声不断。【解析】解答本题,重在理清几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将它们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句交代行踪,属总写,应放在句首;两句分写南坡、北坡情况,因为是南下,所以应先到写北坡,再写南坡,顺序应是。句均写森林,故应放在句后,句写“杉林”下兽类出没的情况,句是写“各种森林”中的鸟鸣,句显然是紧承句的,顺序应为。因此,正确答案应是。例3:(2004年天津卷第22题)阅读下面的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全句协调连贯。(可适当删减文字,不得改变

67、语意)为加快传播速度、增强时效性,承载容量得以加大、前沿性得以提升, 发行量得以逐步扩大、规模效益得以提高,本刊决定从2004年起改为半月刊。 改为: 改为:【解析】本题从句式协调性的角度进行考查。同一段文字在语意、语气,句型、句式等方面都应该保持一致。根据上下文,正确答案应为:句改为:加大承载容量、提升前沿性;句改为:逐步扩大发行量、提高规模效益。9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D)【考点剖析】修辞是对语言的加工和锤炼,包括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都在高考范围之内。前面所谈的词语选用及句子的选用、仿用、变换,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等内容,属于消极修辞。这里所谈的是属于积极修辞的修辞方法即修辞格的问

68、题。考试大纲规定学生必须掌握的常见修辞格主要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高考中,重点考查是否能正确理解并在语言表达中恰当地运用这八种修辞方法。单纯考查学生辨别修辞方法能力的客观题题型在高考中已基本不出现,而代之以开放中有限制的主观题。从近几年高考情况来看,最受命题者青睐的题型是仿造句子,因为它不仅可以考查修辞,而且可以综合考查分析思辨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2004年,在各套高考试卷中出现最多的则是对对联这种考题。它虽然是一种古老的题型,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要求很高,可以检测语文综合素质和能力,是一种很好的题型,我们在复习中自然应对这种题型高度重视,平时要注意多进行

69、这方面的练习。【知识梳理与解题思路】修辞是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研究语言的,要做到能“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首先应了解考纲规定掌握的八种修辞格的概念和种类,能区分不同的修辞方法,能领会它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表达作用。而要做到这一点,还必须从基本概念入手。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只要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具有相似点就可形成比喻。比喻由本体、喻体、喻词构成,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类。比喻的作用是对事物进行描绘渲染,使事物生动具体,给人以深刻印象,也可以用常见的事物说明深奥的道理,使道理显明。使用比喻要注意: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不能信手拈来;要注意思想感情。比拟比拟就是把物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或把甲事物

70、当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包括拟人和拟物两种形式。比拟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生动,使读者对事物产生鲜明深刻的印象,引起感情的共鸣。使用比拟要注意与比喻的区别:比喻是“以此喻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上,且喻体必须出现;比拟是“拟此为彼”,其修辞特点往往体现在动词上,而喻体始终不出现。借代借代就是不直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主要有以下七种借代方式:特征代本体,专名代泛称,具体代抽象,部分代整体,结果代原因,牌号代本体,产地代本体。运用借代可以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事代情,从而引发读者联想,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使用借代必须抓住事物最典

71、型的特征,借代的事物要有所交代,本体借代体不能同时出现;借代与借喻不同,前者注重相关性,后者注重相似性,借喻可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夸张夸张是为达到某种效果的需要,故意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加以扩大、缩小或超前的描述的修辞手法。使用夸张可以揭示事物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使人联想,创造意境。使用夸张既要注意显豁,又要注意以事实为基础,还要注意文体特征。对偶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对偶有正对、反对、串对等。使用对偶可使表意凝练、抒情酣畅;语言整齐,富于美感;也便于记忆。使用对偶要注意与对比的不同,前者指形

72、式而言,后者指内容而言;对偶中的反对则是两种修辞的兼用。对偶有严式和宽式两种,严式的对偶通称对仗,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平仄相对、不重复用字。对对联往往就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排比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一组句子。使用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使用排比要注意与对偶的区别,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言单位;排比常用同一词语作为提示语,对偶一般不重字。设问设问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说出自己的看法的一种修辞方法。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使用设问,可起到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的作用

73、;有时用在文章中间,也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反问反问也叫反诘,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使用反问能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设问多是自问自答,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从问句本身体会出答案;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答案在后面说出,反问则本身就包含着作者的意思;设问是为了提请注意引发思考,反问则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学习和研究修辞方法是为了更好地阅读和表达,高考的命题也是基于这样的共识,因此,我们平时的复习和练习都要从

74、理解运用着手,要能分清这八种修辞手法,能分析其作用。【典型例析】例1:(2004年湖北卷第24题)下面四个比喻,意思连贯,本体、喻体分别含有递降关系。请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仿写四个句子。(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祖国是一座花园, _ 北方就是园中的腊梅; _ 小兴安岭是一朵花, _ 森林就是花中的蕊。 _ 【解析】本题从消极修辞(“连贯句间关系”)和积极修辞(“比喻”)两方面综合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题目的要求。题中第一句的比喻领起下面三句的比喻,而4个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又分别构成由大到小、由整体到部分的递降关系,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仔细揣摩所给句子的特点,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75、【参考答案】人生是一出戏,悲欢离合是戏中的幕场;奋斗是剧情,成功才是每个人都渴望的结局。(?)例2:(2004年上海市用全国卷第24题)下面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择其中一题对出下联。 第一题 春晖盈大地 科学能致富 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解析】对对联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可综合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如审题能力,推理能力,联想想像能力,表达能力及知识面方面的情况。解答本题我们首先要了解“春联”的一般知识。春联是一种对仗句,是严格的对偶句,要求上下句字数、句式相同,内容上有一定的联系,所用手法、平仄也有固定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我们要仔细揣摩所给上联的特点,然后作答。【参考答案】第一题正气满乾坤勤

76、劳可兴家第二题老平安少平安老少平安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词语【考点剖析】考点一: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实质就是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它的的含义。“常见实词”,它的范围并不很广,重点是教学大纲规定的120个实词,特别是语文课本课后练习中强调的实词。“在文中”,即指语境,这是正确理解含义的前提。考查内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通假字等。考查时,一是直接考查加点词的词义理解(显明),二是在文句的翻译中考查对实词词义的理解(隐含)。考点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B) 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常见文言虚词”,二是“在文中的用法”,两者都是对

77、考查范围进行的限定。所谓“常见文言虚词”,2004年的考试大纲明确有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所谓“在文中的用法”,就是说,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而是要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文言虚词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1)抓重点。考试说明要求掌握的文言虚词共18个,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以类相从,同类集中。(2)抓课文。课文是虚词运用的典范,重点的文章一定要反复吟咏体味,考试中才能得心应手。【知识梳理与

78、解题思路】(一)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范围,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偏义复词、通假字等。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是考试的重中之重。掌握实词重在积累,积累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借助与实词相关的知识来分类整理常见实词便是一种常用的方法。把常见实词按其自身特点分别纳入有关知识的框架中,便于有规律地掌握。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倍”通“背”,“倍”字可纳入通假字系列来掌握。有些多义词可以通过梳理其本义和引申义来掌握,如:理,本义是治玉(顺着纹路把玉从璞里剖分出来),引申为治理,“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张衡传);整理,“当窗理云鬓”(木兰诗);纹理,“不以木为之者,文理

79、有疏密”(活板);道理,“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始速祸焉”(六国论)中的“速”当“招致”讲,不当“迅速”讲,“速”字可纳入古今异义一类来掌握。“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促织)中“高”是使动用法,使其值高,“高”字可纳入词类活用一类来掌握。同学们一方面要注重积累,认真归类整理,另一方面要从中找出规律,巧释词义。以下6种方法,非常有效。1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某个实词的含义。实际上这里要求考生具备的是一种根据上下文推断词语含义的能力,在推断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词不离句,句

80、不离段。例如,2003年试卷第11题C项,要求判断“遇”解释为“优待”是否正确。这就要把题干的句子带入原文:“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对这几句话的意思,可以借助第14题项的“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遇人”就是“对人”,“遇”是一个中性词,“对待”的意思。选项解释为“优待”是设置的干扰,“优待”意为“很好地对待”,但这不是“遇”字的含义。 2结构分析法(根据整句中对应词语的意思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义、词

81、性分析,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例如:“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屈原列传)。上下句以“而”相连,表并列关系,据“亡国破家”这个并列结构的短语可推知“圣君治国”亦当为并列关系,译为“圣明之君,治平之国”。3语法分析法(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功能推断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例如:(2000年全国高考题)“自放驴,取樵炊爨”。“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4联想推断法(根据学过的知识推断词义)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

82、,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问题。 例如:(2001年全国高考题)“城之不拔者二耳”,题目所给的义项是:拔被攻取。依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其后秦伐赵,拔十城”的“拔”当“攻取”讲,再结合语境,可以推断答案是正确的。5邻字帮助法(根据相邻的字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的,它们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偏义复词,一是同义复词。偏义复词,用义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是起陪衬作用;同义复词是同义复用。例如:“曹操之众远来疲敝”中的“敝”,根据它与“疲”相邻的特点,可以推断出它的意思也是“疲劳”。6代入检验法(借助题干所给的义项推断词义)对于选

83、择、判断类的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即为正确答案。(二)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1而用作连词。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表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2何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

84、”“什么原因”。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3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介词。相当于“于”。作词尾。4乃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

85、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仅仅”等。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连词。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5其人称代词。用为第三人称,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用为第一人称,视句意译为“我的”或“

86、我(自己)”。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其中的”。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连词。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6且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7若代词。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若”和“夫”“至”结合

87、,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8所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或凭借。 9为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88、可译为“为着”、“为了”。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为“呢”。10焉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11也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肯定、疑问、感叹等语气。“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也”字还可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12以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

89、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起提宾作用时可译为“把”。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时,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以”字还可表示承接、目的、因果修饰关系。“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13因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

90、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14于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

91、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15哉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疑问、反问语气。16则连词。表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表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表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

92、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17者助词。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者”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18之代词。可以

93、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动词。可译为“到去”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或为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或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

94、应省去。常见的解题方法有:语境推断法。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一句里两个“之”:前“之”用在“饶”(州)与“德兴”(县)之间,州与县是从属关系,故应是“的”意思;后“之”用在动词“送”后作宾语,属代词。2句位分析法。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李广将军之谓乎”;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作小主语,如“秦王恐其(代荆轲)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3语法分析法。如虚词“以”字,如果“以”后面是名词,它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以”为介词;“以”后面是动词,“以”为连词。【典型例析】例2:(20

95、04年青海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美姿容,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礼。与太常韩康伯邻居,康伯母,贤明妇人也,每闻隐之哭户,辍餐投箸,为之悲泣。既而谓康伯曰:“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及康伯为吏部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迁左卫将军,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故前后刺史皆多黩货。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

96、。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因赋诗曰:“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始终不易。及卢循寇南海,为循所得。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后迁中领军,清俭不革,每月初得禄,裁留身粮,其余悉分赈亲族,家人绩纺以供朝夕。时有困绝,或并日而食,身恒布衣不完,妻子不沾寸禄。义熙八年,请老致事,九年,卒。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

97、,廉士以为荣。子延之复厉清操,延之弟及子为郡县者,常以廉慎为门法,虽才学不逮隐之,而孝悌洁敬犹为不替。(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闻隐之哭声,辍餐投箸辍:停止。 B汝若居铨衡当举如此辈人举:推荐。 C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迁:升职。 D一箧之宝可资数世资:积蓄。 【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A项,从语境看,该句是写康伯的母亲听到吴隐之为母守孝时发出哭声的反应,她“为之悲泣”“ 辍餐投箸”。再用结构分析法,从句式看,“餐”“箸”为名词,“辍”“投”应为动词,“辍餐”“投箸”是两个并列的动作。联系旧知,朱德我的

98、母亲中“不辍劳作”一词与此义同,且生活中常见“辍学”的说法。由此可判断“辍”解释为动词“停止”是正确的。B项“举”应为推荐、荐举。由下文可知,康伯母的这番话后来成为现实,“及康伯为尚书,隐之遂阶清级,累迁晋陵太守”。C项“迁”的是“晋陵太守”,是官职,自然是“升官”“升职”。联系旧知,王忠肃公翱事中有“迁我京职,如振落叶耳”的用法。古代“迁”多指升职,而“左迁”为降职。D项,朝廷欲革岭南刺史黩货之弊,因为“广州包带山海,珍异所出,一箧之宝,可资数世”, “前后刺史皆多黩货”。该句是讲广州地产丰富,珍异非常,仅仅一箧宝物就可以让几代后人享用。这里的“资”应是“资助”“供给”之意,而不是“积蓄”的

99、意思,D项的解释不正确。正确答案应选D。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组是 A. 及其执丧,哀毁过礼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B.辍餐投箸,为之悲 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C. 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D.饮者怀无厌之欲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解析】这道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第一组A项的两个“及”均为“等到”之意,以表时间。第二句的主语省略,补充后,可见两句句式相同。第二组B项的两个“为”均为介词,一个是“为之悲”,一个是“为妇死”,解成“替”。 第三组“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从前文来看,该句是概述吴隐之清俭生活的,既然是概

100、述,“乃”字就不能译为“于是”;从句式上看,“尝浣衣,乃披絮”前后结构相同,“尝”是副词,“曾经”的意思;那么从词性上去考虑,“乃”应解为“竟”,“竟然”。“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乃”据上文意,应是“才”之意。第四组D项的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均译为“的”。正确答案应为C。(二)文言文句【考点剖析】考点1: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B)考试大纲明确需要掌握的不同句式和用法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理解这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与用法,是指能根据语境进行理解与辨别。“句式”属于语法范畴,“不同的用法”指词类活用,也属于语

101、法范畴。同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的语法构造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别。所谓“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正是指这样 一些相异的部分。大致说来,这些相异的部分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 、成分省略与词类活用等五个方面。考点2: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B)翻译,是以全面准确理解句子的含义为基础的,高考试卷要求直译,也就是要求尽可能做到字字落实。所谓字字落实,主要是判断每一个虚词、实词的用法与意义,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等,并做准确解释。同时,还要把握句式特点和句子的语气。翻译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否则很难准确译出文意。【知识梳理与解题思路】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

102、法古代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大多不用判断词,而以主语谓语直接相续。又常在主语之 后加上“者”字表示提顿,在谓语之后加上“也”字帮助判断。被动句则是指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形式上可以分为“于”字式、“为”字式、“为所”式、“见”字式等类别。宾语前置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二是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三是用“之” 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成分省略有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兼语省略、介词省略与量词省略等六种,其中尤以主语省略 与宾语省略更为常见。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 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又分为四

103、种情况:一是动词、形容词 、名词活用如使动,二是形容词、名词活用如意动,三是名词活用如一般动词,四是名词用 作状语。考查“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主要结合理解文意来进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还包括对文言句式中几种习惯的固定结构的指认。如“如何”、“奈何”、“若何”、“孰与”、“何如”、“不亦乎?”、“何(奚、曷)以(用) 为”“何以为”“何为”、“何之为”。 判断并指认文言文句式中的特殊句式,可以找句子中的特殊标志,即前文讲的各种语言标志,但还有不少特殊句子没有特殊标志,这就要求我们在答题时要灵活运用一些方法,如语法分析法等。二、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文言翻译要突出实词的准确翻译;要

104、弄清虚词的作用和语气,即所谓“用法”;要注意固定结构,译出固定结构的特定含义;要注意句式,译出原句的句式特点。要做好文言句子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如将“难”译为“困难”。 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如把“将”换成“率领”。3拆分法,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这时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如 “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4补充法,

105、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5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如“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属借代,译为“做官的人”。 6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7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8调序法,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有老师将上述方法概括成一段顺口溜,现介绍给同学们:文言语句重直译,把握大意斟词句,人名地名不必

106、译,古义现代词语替。倒装成分位置移,被动省略译规律,碰见虚词因句译,领会语气重流利。文言文的翻译方法,还可以用这样几个字概括:留年号、地名、职称、器具等,可照录不翻译;替古今异义词,用现代汉语词语替换古义词;移调整倒装句的语序,如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定语后置等;补省略句中省略的主语或谓语;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发语词等。翻译的注意点是:通读全文,领会大意;句不离文,词不离句;联想推敲,辨别仔细;字字落实,坚持直译;补充省略,调整词序;专门名词,不必翻译;语句通畅,忠实原意。【典型例析】(2004年福建卷)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

107、:“欲为系援焉。”他日,董祁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注系援:(作为)绳梯攀援(上去)。这里指通过婚姻关系往上爬。董祁:范献子妹妹,嫁给董叔后,改称董祁。纺:系。(1)范氏富,盍已乎?(2)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3)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解析】今年福建省文言翻译采用的是文段选句翻译形式,所给语段出自国语。这个语段叙事性强,对话较多,句式灵活,翻译时必须充分把握整体语境。 第(1)小题 “范氏富,盍已乎?”翻译: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 翻译

108、此句要注意三点:疑问副词“盍”及固定结构“盍乎”。“盍”是“何不”的合音。“盍乎”应该翻译为“为什么不 呢?”实词“已”的意思,“已”,本义是停止。中学语文课本中的用例有:“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列子汤问)。“学不可以已”(劝学)在这一句中可以译做“停止”或“结束”、“取消”。谓语动词“已”后省略宾语现象。根据文段语境及文后注解中对“系援”的解释,“已”字后应补出省略的宾语“婚事”、“亲事”。第(2)小题 “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 翻译:范献子把董叔抓来绑在庭院中的槐树上。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实词“执”与“纺”的意思。“执”,本义是拘捕、捉拿。语文课本中有:“被执至南”(梅花岭

109、记) 。在该句中可以译做“抓”。“纺”字的意思在文后注解中已给出。谓语动词后宾语省略现象。“执”与“纺”之后要补出“之”,即“董叔”。 第(3)小题 “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翻译:(你)想要的(东西)已得到了,还请求什么呢?翻译此句要注意两点:对话中主语与宾语省略现象。谓语动词“欲”之前要补出主语“子(你)”,之后要补出宾语“之(东西)”。宾语前置现象。“又何请焉”即“又请何焉”,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该将宾语移到动词后面。 今年福建卷的文言文翻译试题入手容易通顺难,答题时,要整体感知全段文字,注意联系语境和利用注解,不可断章取义,割裂段意。(三)文言篇章【考点

110、剖析】考点一:筛选文中的信息(C)近10年来,高考的古文阅读均取自于史书,为人物传记的片断,突出地考查了人物的言行经历及形象特征。文言文信息筛选,题目一般是用6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的形式,1994年启用“六选三”的题型,相对稳定,几成定例。近年来测试的内容几乎都是围绕中心人物性格、品质的某一个方面展开的,考查具体内容因文而异。2000年围绕胡质、胡威父子“清慎如此”展开,2001年围绕“田单兵不厌诈”展开,2002年围绕李广对部下“宽缓不苛”展开。 2003年选文内容变为叙述中心人物性格、品质的不同的两个方面,筛选信息的题型便也随之变为“正反对举,两两编组”。所以高考复习不宜一味跟风,还要以提高

111、能力为根本。考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C)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它要求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考点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C)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作者对文中所写的人是赞颂、同情,还是斥责、讽刺;对文中所写的事是拥护、肯定,还是反对、否定。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表现形式,有的直

112、露而明显,有的隐晦而含蓄;有的分散,有的集中;有的隐含在作者笔下的人物描写、事件叙述中,有的隐含在作者对情理的分析中。“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阅读中能力层次最高的一项,它要求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以推理的方式,抽象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加以“概括”。在高考试题中,“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三项要求,有时是结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后两项要点,有时很难截然区分开来。准确把握三项内容的过程是一个层层深入的分析和综合的过程。【知识梳理与解题思路】一、筛选文中的信息,重在理解的基础上作分析。首先要搞清文章写了“何人何

113、事”,事属“何类何质”;其次要推敲“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叙述的合拍、道理的有据。进行层面切割是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重要方法。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事件入手分层。一是区分写了几件事。二是区分同一件事的几个不同侧面。三是综合运用上两种方法。从所叙事件入手要注意留心或地点、或时间、或人物、或事件等记叙要素。2从表达方式入手分层。一是利用作者在文末安排的议论分层。二是,在叙写的每一步中均插写作者的带有评价性的有关言语,这些评语往往也可作为筛选并提取文中信息的参考。3从传记的文首引语(总介)入手分层。古人作传,常在文首安排介绍人物的籍贯、字、官职等文字。这些文字对于整体理解读物往往

114、能提供信息;同时,也可作为单独一个层面的根据。总的来说,要从是否其人、是否其时、是否其地、是否其事、是否直接或间接等角度进行分析,从而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史传性文段最大的特点是时间、地点、人物、具体事件或感情的发展线索比较清晰,这就为我们从整体上把握文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提供了方便。对于文言文,可以采用分步阅读的方法。第一步,粗读全文,不求甚解。这一步只是概览全文(段),不追究难词难句,只图明白文中写的时、地、人、事、作者的看法。阅读时要始终带着如下几方面的问题思考:(1)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2)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如何;(3)文章说了什么

115、道理;(4)是以什么作为说理依据的。具体说,对记叙性文字,要理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前因后果;一般的传记文,要弄清作者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人物的哪些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议论性文字要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等。说明性文字要理清说明对象、说明内容和说明方法。只有整体阅读,总体把握,才能高屋建瓴地驾驭阅读材料,才能准确、完整地去分析、评价人物和事件。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求理解。所谓“死”字,即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要边读边用铅笔在其下边一一标出,表时地的词可作为转换叙述事件的标志。接着再读原文,分析“关系”加深理解。即分析文中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

116、系,理清孰主孰次,孰善孰恶,分析事件的原因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文段的中心思想。这一步仍不要深究难字难句,要从宏观上着眼。第三步,扫清障碍,筛选概括,准确答题。文段中的加点字和画线的句子一般都是难字难句,它也正是文后的命题依据,通过前三遍的阅读分析,不少已经“理解”,但还需再读第四遍,并对照研读六个问题,在珍视“第一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印证,以彻底解决所有难点。 可搜寻“记忆”,重温课文中学过的类似的字词的用法和句式; 可借助语境,瞻前顾后,疏通“文气”; 可借助四个选项,进行比较,验证选优; 可借助“注释”,解决相关的文化常识和写作背景; 有的还可以大胆猜测。总之,在解决难点

117、的基础之上,筛选信息,提取要点,归纳概括。第四步, 回文查对。将选项中现代文叙述文字与文言原文对应文字比照判断。要坚持把选项中诸如事情的发展、因果,人物行为的程度、实效等方面内容,细细从原文词句中查出核对;迅速从原文中找出与题目相对应的内容。分析、评价选项叙述与文中用词造句的细微差别,这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本考点要求依据文章有关材料,分析概括作者的基本观点。分析时,要从选文的情理入手,透过一事、一言、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品质,透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去分析作者在文中的态度观点,需要强调的是这种题型是要求考生分析概括在叙述某一件事或说明某一道理时作

118、者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单纯地分析所叙述的事件或所说明的道理本身的具体内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感情倾向有时较直露,有时含蓄,因此要在分析归纳原文有关内容的基础上,抽象出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并加以“概括”。“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考查形式主要有三种:1.依据文章有关材料,分析作者的基本观点态度。2.分析文章有关内容,推断、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3.分析有关评论对史传类文章中人物、事件的看法评价。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注意点: 1.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

119、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 2.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 3.要弄清选项中“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即看清选项中列举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件事件的,具体在文中表现为一个语句还是一个物、一件事、一个文段,还是涉及全文。4.要紧扣原文主旨,千万不能主观臆断,扭曲文意或随意拔高、任意贬低作者的思想;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古人,不苛求,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古人;还要运用辩证观点,分析作者思想的精华和局限性。【典型例析】(2004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

120、14题。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从击黥布军,为都尉。孝文时,嘉迁御史大夫。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恐天下以吾私广国。”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馀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文帝尝宴饮通家,其宠如是。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丞相奏事毕,因言曰:“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上曰:“君勿言,吾私之。”罢朝坐府中,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通恐,入言文帝。文帝曰:“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通至丞相府

121、,免冠,徒跣,顿首谢。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曰:“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吏今行斩之!”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曰:“此吾弄臣,君释之。”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曰:“丞相几杀臣。”嘉为丞相五岁,孝文帝崩,孝景帝即位。二年,晁错为内史,贵幸用事,诸法令多所请变更,议以谪罚侵削诸侯。而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错为内史,门东出,不便,更穿一门南出。南出者,太上皇庙堧垣。嘉闻之,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错客有语错,错恐,夜入宫上谒,自归景帝。至朝,丞相奏请诛内史错。景帝曰:“错所穿非真庙垣,乃外堧垣,故宫居其中,且又

122、我使为之,错无罪。”罢朝,嘉谓长史曰:“吾悔不先斩错,乃先请之,为错所卖。”至舍,因呕血而死。谥为节侯。太史公曰:“申屠嘉可谓刚毅守节矣,然无术学,殆与萧、曹、陈平异矣。”注绌:不足,此处指不满。堧垣:宫外的墙。1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的一组是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嘉责曰:“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丞相嘉自绌所言不用,疾错。欲因此以法错擅穿宗庙垣为门,奏请诛错。因呕血而死。谥为节侯。ABCD【解析】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级。这道题就是采用将6个句子分成四组、6选3的形式。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是,先要准确理解各个例

123、句的意思,并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题目要求选出“全部表现申屠嘉刚毅守节”品质的句子。第句“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可见他的刚正清廉;第句“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说明他对邓通的怠慢无礼的憎恶,表明他的耿直忠正;第句“(嘉)责曰: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这一句表明申屠嘉态度之果决,对礼法节度的重视。三句都能体现这一点。第句是讲申屠嘉对自己的意见不为孝景帝的采纳,而嫉恨晁错,第句是讲申屠嘉与晁错之间的政治上之争权夺势,第句是讲双方勾心斗角的结果,显然这些是涉及到的是不同政治集团代表人物因政治主张不一展开的争斗,而与个人品质“刚毅守

124、节”与否无必然联系。答案:A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申屠嘉早年随高帝征战,孝文帝时,旧大臣已多过世,余下的没有合适人选,孝文帝又不愿因任用窦广国而招来非议,才让申屠嘉当了丞相。B申屠嘉为人廉直,不畏权贵。邓通在朝廷上傲慢无礼,皇上对他宠爱有加,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C皇上重用晁错,而申屠嘉提出的意见却不被采用。申屠嘉就抓住晁错过失,奏请皇上惩处,皇上不同意诛杀晁错,申屠嘉后悔没有先斩了晁错,回家后吐血而死。D司马迁对申屠嘉做了评价,肯定了申屠嘉的刚毅守节,但又认为申屠嘉缺乏韬略学识,因此难与萧何、曹参、陈平齐名。【解析】此题是

125、针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BA、B、C三项是对申屠嘉的生平事迹的阶段性概括,重在叙述。D项是司马迁对申屠嘉的评价,重在议论。B项中是说“申屠嘉不顾皇上袒护和求情,发文叫来邓通,严加斥责,并依法斩首”,这与原文第二段的“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不来,且斩通”的叙述明显是有出入的(这里涉及“且”字的理解。由下文文帝使人召通,邓通泣曰“丞相几杀臣。”亦可知选项“并依法斩首”的判断有误)。A项所述可在原文第一段中找到,“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念久之不可,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余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这就交代了申屠嘉出任丞相的背景。C项

126、是对原文第三段内容的概括,是正确的。D项是对原文第四段内容的概括,是作者对所传人物德行的评价,也是正确的。(四)古典诗歌【考点剖析】考点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E)诗歌鉴赏题在答题时要注意从采用的艺术手法、叙述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产生的效果三方面入手。在依据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时,应注意: 1诗歌的形式古诗、格律诗、宋词、新诗,不同的形式有不同的特点。2修辞手法律诗、绝句多用对偶、夸张、拟人等。3表现手法衬托、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4语言风格委婉、直白,低沉、欢快等。 古典诗词中的形象与一般小说、戏剧中以人物为主的形象有所不同,它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是景象,或具有一定象征

127、意义的事物。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景观场景一般有:景象描写,场面描写,色彩描写等等。诗中的景物常常凝聚着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 的内在感情,带上了一定的主观色彩。有些作品以某些事物为具体描写对象,在形象描写中将事物人格化。从全诗来说,即以象征性的形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语言鉴赏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韵律格式、语体色彩等。要特别注意对诗词中“诗眼”的分析。一般来说,诗歌语言有如下特点:简洁生动,准确传神,含蓄凝练,形象鲜明,词

128、藻优美,节奏感强,富有韵律,平字见奇。诗歌的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有构思立意方面的,也有语言修辞方面的。了解诗歌的表达技巧,更有利于理解诗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考点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E)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其中的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决心,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有些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129、 鉴赏古典诗歌的思想内容时,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取向和风格一般是一致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为整个作品奠

130、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要了解古代诗词中诗人常抒发的思想情感。如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诗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就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像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全诗即景抒情。如表现建功立业的渴望,

131、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壮志难酬的悲叹,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等等。如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的感情,寄情山水或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等生活杂感。还如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就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

132、,韵味无穷。 诗歌当中不同的意象往往表示着不同的情感,因此,尤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意象。鉴赏诗歌必须看诗中有哪些意象(一般在“起”“承”部分居多),这些意象通过联想构成什么画面即意境,这个画面(意境)有什么特点,对中心、感情等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在开头就开门见山,通过“恨不同”“思无穷”将离愁别恨和盘托出,点明诗人强烈的怀念故人之情。其诗意象主要是在结尾部分,其中“砧杵”在诗词中往往和离情联在一起,“秋山”与“寒雨”则代表着诗人的心境,体现出一种怨别伤离之情。这幅“雨中荆榛图”对诗人感情起到了一种渲染的作用。【

133、知识梳理与解题思路】一、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中国的古代诗歌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就是表达相对含蓄,往往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 诗歌的“形象”即指诗中的景、物和蕴藉了情感的人。从景和物入手,来把握诗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这是我们鉴赏这类诗歌的关键所在。 诗歌景物特征的分析首先要明确诗人所写的景物对象所体现的氛围,再分析其传情效果,还要能分析写景的方法。人物形象的分析则往往要能有效地从原诗中撷取信息,对人物的外貌、性格以及身份地位等作出恰当的判断,进而理解寄寓在作品中的情感。有些诗词在“形象”的描写之中,渗透了比喻的意象,这就要求我们能结合有关背景

134、材料,透过形象的描写,把握其中隐含的内容。如古诗词中常在语句里出现有些乐曲的名称,这些乐曲往往有特定的情感或寓意,这对我们准确把握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就有直接的作用。例如2002年高考试卷,选用的阅读材料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考题是“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即属此类题目。诗中“折柳”就是一首曲子,是“折杨柳曲”的省称,常用来表示惜别怀远之情。了解了这首曲子的这种特定的情感和寓意,对进一步确定这是否是全诗的关键非常重要。2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阅读和鉴赏古典诗词曲,一定要通过作品的语言媒介,进入到作品创造的意境中去,只有

135、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并进行鉴赏评价。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首先要注意作品中的字词。如何逊的“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两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是历来传诵的名句。前一句写室外: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破晓之际屋子感觉上比较暗,观察何其细致!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其次,要注意诗句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

136、所在。“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春风”并不受“笑”的支配,而是表示 “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第三,要注意诗词中的省略处,用想像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句进行创造性的想像,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艺术空间,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3

137、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1) 表达方式: 描写(正面侧面,实写虚写,动景静景,近景远景)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鸟鸣”这一动景,来写山林的“幽”“静”;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写罗敷的服饰美;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望庐山瀑布,前三句写眼前所见,是实写;第四句“疑是银河落九天”,以银河来比喻庐山瀑布,为虚写。议论 抒情(直抒胸臆、借景抒

138、情、托物言志)。 (2)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夸张、排比、衬托、用典、设问、反问) 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借代)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用的是反衬。 (3) 表现手法: 直抒胸臆。王之涣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 借景抒情。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尽思念。 托物言志(象征)。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

139、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开头两句描写小松由小而大,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特征。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始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 衬托。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主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的地位正衬。 借古讽今(用典)。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繁华景象,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是实写,寄予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实相生。柳永雨

140、霖铃寒蝉凄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离又不得不分离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与何人说?”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抑扬。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先写少妇“不知愁”,后写“悔”先扬后抑。通过对少妇情绪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借形象说理(寓道理于形象之中)。琴诗(苏轼)“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41、?”诗人从“琴”与“指”这两个形象入手,通过两个假设句和两个反问句,揭示了“天下事物的完成都有赖于主、客体的紧密配合”这样一个深刻的哲理。 二、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所谓“鉴赏”,“鉴”就是鉴别、评价。“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包括:评价作品通过写景、叙事、咏物等,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反映的社会现实、揭示的哲理、表明的观点等,是否真实、健康,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格调是高雅的还是低俗的。例如2002年北京卷要求比较畅当与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的优劣,考查的就是评价能力。评价是以理解为前提的。理解作品要做到知人论世,评价就更不能忽视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家个人的经历、

142、风格等等。例如,了解杜甫所处的时代和他个人的经历,我们就能更深地理解他的作品的主旨,更准确地评价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忧国思家的情怀。再如作品风格的把握要求我们在平时阅读中积累感性认识,如李白的清新飘逸和杜甫的沉郁顿挫,苏轼的豪放和柳永的婉约等。诗歌的思想感情和主旨往往依附于诗歌所写的景、物、人、事,所以我们在鉴赏时,必须把握情由景出、情由事生等一般规律,注意诗歌中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借古讽今等手法的运用。此外,要了解了山水诗、田园诗、咏物诗、怀古诗、送别诗等各自的特点,这样更有助于正确理解和评价作品的主旨和所抒发的情感。总之,要能准确地“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

143、了解诗歌发展史上各个时代的代表作家(特别是教材中已涉及的作家)的主要经历、思想信仰、政治态度、文学主张、创作风格等,以求在评价时能做到“知人论世”。2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密不可分,鉴赏中要注意整体阅读、理解、分析,不能架空分析,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或者只抓住只言片语就乱下结论。【典型例析】例1:(2003年全国卷第17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

144、,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的是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题目的切入点为“诗眼”。所谓“诗眼”在古诗中往往是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 这两句中的诗眼当是“咽”、“冷”二字。这两句诗写的是:山间的流泉,由于危石的阻拦而发出低弱的吟声,仿佛

145、人的呜咽之声;披洒在青松上的日色,因为山林的幽暗,似乎显得十分阴冷。“咽”、“冷”二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勾画出了香积寺外山中的幽僻冷寂。再从全诗来看,诗人谓初“不知”有山寺,等到深入云峰,于古木林丛人迹罕到之处,忽然耳边传来了一阵阵寺院的暮钟之声,而方始知寺之所在。前面几句的描写其实也都勾画了香积寺外山中的一种幽微僻静之景。现在“咽”、“冷”二字更加烘托出了全诗所表现的孤寂之境。 对诗的赏析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角度,如采用字的活用、句式的倒装这样的方法对“咽”、“冷”二字进行赏析,或从修辞的角度、心理的角度来鉴赏“咽”、“冷”二字的作用,也是完全可以的,只要赏析得恰当,都可得分。 三、现代文阅

146、读(一)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考点剖析】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学等。社会科学类文章是阐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高考对现代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测试,题型丰富,覆盖面宽,思维容量大,能力要求高,综合性强,主要考查掌握知识的牢固性、逻辑思维的深刻性和运用语言的灵活性。试题的区分度较大,失分率较高。社会科学类文章高考试卷命题的类型有两种:一是第卷中阅读一篇文章答四道选择题,如2001年全国高考卷的铜奔马正名;二是第卷中阅读一篇文章答一道选择题,三道

147、简答题,如1999年全国高考卷的创造宣言。(上海卷与全国卷题型相同,题数不同)前者的命题思路与自然科学类文章的命题思路相近,后者的命题形式与文学作品的命题形式相似。10年来高考试题中出现的社会科学类文章内容广泛,涉及社会科学的许多方面,有政治经济、教育探索、考古研究、诗画评论、文学评论、艺术鉴赏等。考试大纲涉及以下考点:1理解(B)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是就这个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正确理解这些词语,有助于准确地把握文意。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普遍。词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出现的,一般总要在句子中才表达某种特定的意思。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文中

148、重要句子”,是就这些句子在文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言的。有的句子是点明文章中心的主旨句,有的句子是提请注意的关键句,有的句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句,有的句子是整合结构的过渡句。2分析综合(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文中的“重要信息”,一般指文中最能揭示文章本质意义,或最能显示文章内部的各种联系的内容。“筛选”,就是强调获取信息的过程,即准确感知负载信息的语言材料,并迅速挑选出与自己阅读目的相关的主要内容,排除与阅读相关性不大的内容。“整合”,就是将已筛选的信息,通过联想、想像、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完成对所反映的事物的内在联系与本质意义的加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的材料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

149、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的思路的具体展现。分析文章的结构,可以把握文章的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对内容要点的归纳和概述,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进行。“内容要点”,指文章的层次分布点,层次既指文章的主体层次,也指某一大层次中的几个小层次,甚至是某一小层次里的几个方面。“归纳”,就是对文章的要点或主题进行整理提炼,使之更为精练、简洁、富有条理地显现出来。“概括”,就是读者对在思维中归纳出来的要点进行简要、清晰、准确地表达。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的观点态度议论文通过论点或分论点来表达,有的通过语段的中心句来表达;说明文常通过说明对象的特征来表达,对事物特征的理解有时也

150、蕴含着作者的认识。这类题的命题角度:一是确认作者的观点,判断某种说法是否符合作者的观点;二是分析作者的观点,包括分析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原因,说明作者提出某种观点的依据。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此项要点主要考查在充分理解并正确把握原文基本意思的前提下,根据阅读文章的有关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像的能力。这种推断和想像必须以原文的有关信息为根据和基础,而不是凭空推想。这类题的命题角度:或是作者在文章中对某一方面事物的发展暗示了一种倾向;或是材料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对这些材料的综合可以推测出某一方面的发展;或是结合现实社会生活或科学发展等有关常识,可推测某一新的发现、新的认识。【知识梳理与解题思路】

151、阅读社会科学类的文章,掌握基础知识是必要的前提。以下对照考点将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的有关知识作些梳理。1理解(B)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这些词语的基本义、比喻义、语境义。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分析词语来源、词类、结构入手,对概念的理解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的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理解并解释句子含义可从下列角度入手。一是语法分析

152、。对复杂的单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明确陈述的对象,理解其修饰、限制的成分。对复句要明确区分其句间的关系。对句群要通过分析关系来理解句子所表达的中心或重点。二是语境分析。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的位置,理清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等。其次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的基本内容或含义。同时还应抓住作者的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从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的含义。三是修辞分析。对运用修辞格的语句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分析理解,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运用反问、反复的句子要分析表达的思想内容。2分析综合(C)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注

153、意下列方面:一是分清要求类属。对材料分类,标准不同,类属不同;对材料整合,要求不同,类属也不同。首先要认定筛选并整合的标准和要求,前提认定了,才能准确而迅速地进入解题的正轨。二是紧扣语言环境。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注意联系作者的观点和写作意图,在语境信息中筛选出重要信息。三是辨明材料主次。既要避免遗漏主要的信息,又要避免夸大次要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文章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并列式的几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没有主次的。对照式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对比,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意思来烘托某一种事物或意思。层进式的各层次、段落之间是层层深入、步步

154、推进的关系,各层次、段落前后顺序有严格要求,不能随意改动。总分式就是总说分说的关系,有先总说后分说、先分说后总说、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三种类型。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内容要点”又分为“显形要点”和“隐形要点”。“显形要点”是指在文章中有明显语言标志的,如用“首先、其次、再次”等表序列的词语,或某一段中并列于其他段落的中心句;“隐形要点”是指作者观点并无语言标志,散见在文章各处的要点,要在文章各部分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并概括,从各种信息中揣摩作者意图。具体地说就是:对具体的内容准确地加以概括,提炼出它的核心,这是一种抽象的概括能力;对抽象的内容加以阐发,使之具体化,即利用具体的材料或经验作出解

155、释,这是一种形象发散思维能力;对含蓄的语句加以解释即结合具体语境分析,揭示语句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义,这是一种综合分析思维能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最基本的方法是根据文体特点对文章内容作具体分析。如议论文要分析其论点和分论点,一般来说,这就是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还要分析其论证材料,特别是正反的事实材料,其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对于前者,只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直接提取就行了;对于后者,需要在辨别和筛选后得出正确判断,然后作出准确的概括。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要注意以下几点

156、:一是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首先应在整体阅读的前提下,把握全文的基本思想倾向、观点态度,筛选出文中的有关重要信息,注意不同观点之间的区别及作者对它们的评论或看法。读通了全文,掌握了主旨,做题才会准确。二是抓住隐含信息。挖掘有关材料或信息中的隐含信息,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重点。或者是文中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没有明确的说法,或者是作者对问题的发展做了一定的暗示,或者是命题者对某一问题变换了一个角度,或者在文章的分析总结中临时借用了某方面的材料、观点,或者是时间、地点等因素的变换,等等。三是注意语言标志。语言形式的提示作用很重要,应密切关注,抓住了某些关键词语也就可能找到重要信息。如表时间、趋向、主次、判

157、断、因果、类比、总结概括等语句,句式上的因果、转折、条件等。四是掌握必要的推断方法。这主要指一般的逻辑推理方法,如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注意通过联想、想像、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准确地获取和加工信息。典型例析例1:(2004年全国卷宁夏等省用)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710题。茶马古道7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所谓“茶马古道”是汉藏两族之间由于长期以茶易马而形成的贸易通道。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 C“茶马古道”到元代已成为一条经贸之道、文化之道和治藏安藏之道。D“茶马古道”为发展经济、团结人民和国家统一发挥了很

158、大的历史作用。【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答案B。与B项对应的原文中的表述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该句是说茶马互市为朝廷提供的一笔巨额茶利收入是作为军费的“补充”,“补充”是指在原来不足的情况下作出的追加,显然不是宋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8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与藏族等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同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 B以茶易马,可以满足国家连年战争中对马匹的迫切需要。 C汉藏之间的贸易往来,有利于维护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

159、们对茶叶的需求。【解析】本题考查对主要观点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层级为C级。本题要求选出表述错误的一项,答案D。答题时,首先要依题干确定检索范围。然后,依据选项一一对照原文,来判别正误。【原文(第1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当时契丹、西夏和女真等少数民族的崛起对两宋政权造成严重威胁,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这是第2段所写的藏族重视“茶马互市”的原因,而非

160、宋代统治者。9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官营茶马贸易的需要,宋朝在四川一些地方设置了“茶马司”。 B茶叶在藏区可谓物尽其用,除供人饮用外,煮过的茶叶还拿来喂牲畜。 C历史上,藏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界供给除茶叶以外的东西。D“边茶贸易”取代“茶马互市”,促使汉藏民间贸易更加繁荣兴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含意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答案C。解答这道题,首先同样是要依据选项一一比照原文,其次,要把句子放在全文中来整体感知。与C项对应的原文是“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它的意思是,茶叶对于藏族人民来说必不或缺,但并不是说不需要外界供给其他物品

161、,而是不需要“很多”东西。在后文中又说“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C项显然将原文中的“很多东西”这一概念换成了“东西”,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道”晚于“互市”,因此“茶马古道”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 B元代推行的“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 C清代以后,“茶马古道”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能力层级为C级。答案A。B项说“元代推行的土

162、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扩大了藏族地区的民族自治权”,原文是“元代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管理,在“茶马古道”沿线推行“土官治土民”的土司制度”,B项的推断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C项说“由于边茶贸易的兴起”而使得“茶马古道” “在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原句的表述是这样的“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可见,两者之间只是时间先后问题,并无因果关系。与D项对应的原文是“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两句话前后是转折关系,并不像D项所表述的是因果关系。A项在原文中的检索范围在第一段,“今天人们所说

163、的茶马古道,源自古代的茶马互市,即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而茶马互市唐代文献中就已经有所记载。”其表述的意思是说“茶马古道”一词的来历,在唐代已有记载的是“茶马互市”,“古道”的说法是后来才有的,自然可以推断“茶马古道”这一说法的形成不应该早于唐代。命题者将“茶马古道”这一现象与该词的演变历史联系在一起,考生只有明确这段话的主旨才可正确作答。(二)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考点剖析】1从能力层级看,一般属于B(理解)、C(分析综合)两个层级。2从考点来看,一般包括:(1)理解重要词语(主要是概念)的含义,(2)理解并解释重要的句子,(3)筛选并提取信息,(4)归纳内容要点,(5)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

164、,(6)根据文章内容、观点作合理的推断。3从题型看,都是卷中的单项选择题,一般为4个小题,12分,提供的文章一般在700字左右。【知识梳理与解题思路】自然科学类文章往往具有三个特点:语意的单一性,一个用语,一个句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表达的直白性,要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曲笔。相对的纯理性,情感成分不多。从内容的角度看,每一篇自然科学类文章都会向人们提供新的知识、新的信息,涉及的内容基本上是全球科技领域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反映的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成果; 从时限看,一般是最近几年的文章,有的甚至就是当年的文章。否则,它就没有阅读价值。其中的新知识、新信息大都是通过概念、判断、推理传达出来的。所以

165、,要准确无误地理解这类文章,就要准确无误地理解它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近年来,高考对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的考题基本上着眼于这三点,以选择题的形式,将概念、判断、推理隐含其中来进行。1考查内容 新科技、新发明的内涵。新发明的依据。新科技新发明的特点。人们对新发明的评价。新科技、新发明的操作程序、有关的设备、人员等。新科技、新发明的意义及应用。 2选项的设置 选项的设置一般不照抄原文语句,而要换一种说法。经过转换,正确的说法变得“似非而是”,而错误的说法又显得“似是而非”。正是在这“换”的过程中,考查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答题时,一定要仔细比照原文,特别要留意以下几种情况: 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

166、。例如1997年高考题第21小题的D选项就可说是有意混淆范围的大小。因为【原文】第二段说“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肤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而【D项】说成是“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显然是把“肠脑”的概念范围缩小许多。 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已然、未然有意混淆。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例如1998年高考题第26小题选项就是把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问题说成了已经带来的问题。 以偏概全。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

167、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例如1998年高考题第25小题的A选项就是用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已经推广种植的品种概括了在实验室种的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 张冠李戴。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因果颠倒。即把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如1999年高考题18小题B选项就是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原文】第二段指出“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排出心脏细胞时,心脏就舒张”,这是所有冬眠动物和非冬眠动物的“心脏工作原理”,而【B项】却把它说成是“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误划类别。即把同类

168、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 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提出这种说法。例如,1999年高考题第20小题的【B项】“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就是如此。因为从【原文】第二段看出,科学家们认为传统的关于冬眠的奥秘的解释,只是没有触及冬眠的根本原因从而推测冬眠最终是由遗传基因所控制的。科学家的新发现只能说明他们的认识深化了一步,并不能说明他们怀疑或否定传统的对冬眠奥秘的解释。 偷换概念。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比如1999年高考题,第17小题的B选项,是因为偷换了概念才错的。因

169、为【原文】第一段是说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而【B项】偷换成了“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 较为有效的答题方法和程序是:1初读。快速扫描,有个大体印象。2再读。逐句快读,迅速地抓住文中提供的重要信息,整体把握文意。同时动笔划出关键词、句,以备解题之需。关键词主要包括文章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对说明新知识、新发现、新理论等形成、发展过程及作用有重要意义的修饰语、限制语以及有指代意义的词等。如“目前”、“将会”、“已经”、“最”、“除之外”、“大概”、“也许”、“可能”、“其”、“这”、“与此相反”等,以及那些表示事物之间发展逻辑关系的关联词语。而关键句则主要包括表明文章

170、或文段主要意思的中心句、要点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联结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经验告诉我们,这些关键词、句往往是阅读解题的突破口。3精读。看清题干要求,将选项一一对照原文,精读相应文字,确定答案。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对照比较。【典型例析】一、(2004年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它在自然界的分布十分广泛,海底以下0到1500米的大陆架和北极等地的永久冻土带都有可能存在,已探明的储量是传统化石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的两倍。“气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

171、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海底温度在2至4时,适合“气冰”的形成,高于20则分解。其次是压力,在0时,只需要30个大气压就可以形成“气冰”。如果在海底,海深每增加10米,压力就增大1个大气压。因此,海深300米就可达到30个大气压。海越深,压力越大,“气冰”就越稳定。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在常

172、温常压下,“气冰”则分解为甲烷和水。埋藏于海底岩石中的“气冰”,和石油、天然气相比,它不易开采和运输,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气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气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反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气冰”中甲烷的总量大致是大气中甲烷数量的3000倍。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有学者认为,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方面,甲烷所起的作用是二氧化碳的1020倍。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

173、,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7下列对“气冰”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

174、力条件下与介质混合产生的晶体物质。B是细菌分解海底古生物尸体所产生的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天然气,在介质中生成的固体结晶水合物。C是天然气和水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D是天然气被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在地壳深处的空隙中与介质生成的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解析】考点:理解重要概念的含义。(B)正确答案是 C。 A项,【原文(第1段)】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和水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气冰”或“固体瓦斯”。选项中“与介质混合”与原文不符,属“扩大范围”。B项主要是对“气源”(形成“气冰”的三个条件之一)的说明,所揭示的并非是“气冰”这一概念

175、的内涵。【原文】专家认为,形成“气冰”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条件。首先是温度,第三是气源,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会产生甲烷,或者是天然气在地球深处产生并不断进入地壳。在此情况下,天然气可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气冰”;甲烷分子被若干个水分子形成的笼型结构接纳,生成笼型固体结晶水合物,分散在海底岩层的空隙中。)。D项问题与B项同,且“在地壳深处的空隙中与介质生成”也与原文“在介质的空隙中和水生成”不符。8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相比,“气冰”在开采和运输过程中,可能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

176、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C如果开发“气冰”资源发生井喷事故,无论对海洋生态还是对海上航行,都会构成极大的威胁。D“气冰”在常温常压下会分解为甲烷和水,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可能诱发 海底地质灾害。【解析】考点:理解并解释重要的句子。(B)正确答案是B。 该项中“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的说法在原文中没有根据,属无中生有。)9下列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气冰”的气源有海底古生物尸体的沉积物被细菌分解后产生的甲烷,还有在地球深处产生并进入地壳的天然气。B与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相比,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C如果不进行人工开

177、采,“气冰”矿藏就不会遭到破坏,也不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增加温室效应。D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比开采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困难,这是由陆缘海边的特殊地质条件决定的。【解析】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C)正确答案是A 。【原文】“如果开采时甲烷气体大量泄漏于大气中,造成的温室效应将比二氧化碳更加严重”“如果”是假定的条件,而 B项“在导致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方面,气冰所起的作用决不比二氧化碳小”则变成是完全肯定的说法,所以是错误的。与C项相关的【原文】而“气冰”矿藏哪怕受到最小的破坏,甚至是自然的破坏,都足以导致甲烷的大量释放。这种气体进入大气,无疑会使地球升温更快。说明“自然的破坏”

178、也会导致甲烷气体泄漏,C项遗漏了这一点,故不当。与D项相关的【原文】中说,“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所以D项“开发已探明的气冰资源”错。)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拥有了完善的开采技术,储量巨大的“气冰”成为新一代能源是完全可能的。B我国有辽阔的海域,根据地质条件分析,理论上应该有“气冰”存在的可能。C开采过程中,必须确保“气冰”处于一定的压力状态下,以免甲烷气体泄漏。D“气冰”利用的前景广阔,但开采困难,短期内还难以找到开发的技术方法。【解析】考点:根据文章内容观点作合理的推断。(D)正确答案是 D。 【原文】

179、中说,“世界上至今还没有完善的开采方案”,“短期内”的推断没有根据。(三)文学作品阅读【考点剖析】近年全国及各省市的高考试卷,都突出了对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考查。所选文学作品多为思想内容深邃、表现手法丰富、语言富有特色的写人叙事、写景状物或议论性的散文,而较少选用小说、戏剧等。考试大纲对文学作品阅读的要求包含3点内容:1理解(B):包含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2分析综合(C):包含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3鉴赏评价(E):包含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180、、语言、表达技巧,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命题形式为3道主观题,1道“5选2”的客观题。总分为18分。【知识梳理与解题思路】文学作品主要包含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四类。通常设题考查理解文中语句,把握主要内容,划清层次结构,评鉴内容形式这四个方面。命题者往往选取散文为阅读材料,考一篇散文中作者所表露的情感及表现作者情感的方式是什么,作者的情感世界有什么发展变化,情感产生的缘由是什么等。我们读散文,就应当这样去探究作者的“情缘”。命题者特别喜欢考散文中用以寄托情感、表现情感的“情物”。应当说明,这里所说的“物”是广义的,可以是人物、事物、景物、器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任何一篇散文,都

181、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上面所说的某个或某些“物”。应当说,一篇优秀的散文,总是以“物”作为载体来揭示理念、传达情感的。提高文学作品的阅读能力,绝非一日之功,但掌握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训练答题技巧和方法,对正确理解、综合分析、鉴赏评价文章是大有裨益的。此类试题一般有如下几种答题方法和技巧。1纵观全篇把握主旨与阅读其他文体的作品相比,阅读文学作品更应重视整体感知,阅读时,首先必须有着眼于全篇的目光,认真通读全文,从宏观上驾驭文章,并从整体出发,抓住文中人、事、景、物、情这些基本要素,认清文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明确作品所包含的人物、事件、景物和所抒发的感情,以及

182、作者借以表达的对生活的见解和对所写人物所持的态度,正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其次,可结合作者的情况、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将作品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来考察。这样,就能比较准确地分析、评价人物的性格和命运,以及这种性格和命运形成的原因、社会意义;分析、评价文中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以及事件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以及这种观点的依据、价值等。文后题目的内容亦可帮助我们揣测文章的主旨,预先浏览一下,在通读全文时,可以从中得到一些提示。2理清脉络划分层次把握了全篇的主旨后,还需进一步理清文章的脉络,看出作者的行文思路,这样,可以提高答题的效率。可是有些考生不在这方面下功夫,走马观花地看一遍

183、文章,似懂非懂,就急于解答问题,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既费时费力,又容易答错。3检索范围准确摘取阅读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答案一般都能在选文里找到。答题时,必须确认题目涉及到的语句、段落或区间,揣摩上下文意,抓住关键语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抠”出来的。当然,有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直接使用,或句子太长,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其他信息,这就要对选出的语言信息根据题意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进行表述。4综合分析全面考察有些阅读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且往往有字数限制。这种题目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比较高,题目难度也大。解答此类试题,要吃透题干要求,把握内容要点,吃准表述的

184、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言表达。5认清手法明确作用文学作品阅读,命题者常常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方面出题对考生进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近几年高考现代文阅读大致考查了如下几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比喻 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 其作用是生动形象,便于抒发作者的感情。反衬、对比 作用是突出强调。反复 作用是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排比 主要作用在于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增强语言的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象征 这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用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特殊意义,或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以表

185、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典型例析】例:(2003年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乡土情结 柯灵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

186、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

187、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浪荡乾坤的结果,多数是少年子弟江湖老,黄金、美人、虚名、实惠,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但百余年来,许多人依然不得不离乡别井,乃至飘洋过海,谋生异域。在清一代,出国的华工不下一千万,足迹遍于世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黑奴解放了,我们这些黄皮肤的同胞,恰恰以刻苦、耐劳、廉价的特质,成了奴隶劳动的后续部队,他们当然做梦也没有想到什么叫人权。为了改变祖国的命运,孙中山领导的革命运动发轫于美国檀香山,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很多曾在法国勤工俭学。改革开放后掀起

188、的出国潮,汹涌澎湃,方兴未艾。还有一种颇似难料而其实易解的矛盾现象:鸦片战争期间被清王朝割弃的香港,经过一百五十年的沧桑世变,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这是何等的盛事!而一些生于斯、食于斯、惨淡经营于斯的香港人,却宁愿抛弃家业,纷纷作移民计。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倒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之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

189、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19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答:_ 【解析】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筛选文中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C)考查的重点偏向后者。解答此题第一可根据文中画线句子的提示,确定第2段为检索范围。第二,要弄清“童年的烙印”的内涵。所谓“童年的烙印”就是童年时代留给人们的那些最深刻的记忆。童年是人生的起点站,“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

190、环,能否搞清“童年的烙印”这一重要词语所包含的内容,是能否读懂全文的一个关键。第三,需要在理解“童年的烙印”这一词语的内涵的基础上,对第2段中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归纳出“童年的烙印”包括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等四方面的内容。20作者在第三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家的情况有哪几种?请概括说明。答_【解析】考点:归纳文章要点。(C)此题已经在题干中告诉我们关键信息在第三段。作者在第3段中所描写的少年离别家乡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原文】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

191、诗,为了闯世界。【归纳】不少人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主动去闯世界,是浪漫的。注意:原文中提到的“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不应该理解为少年离别家乡的第三种情况,而应将其归入第一种浪漫气息的情况。另一种是:【原文】多数人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归纳】多数人是为维持最低的生活被打发出家门,是现实的。 21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答:_【解析】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态度,分析概括内容

192、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鉴赏文章的写作技巧。(C 也涉及到E) 回答此题,必须把第四段内容与前三段内容联系起来思考。第一段讲什么是“乡土情节”,强调这种感情不因空间、时间而褪色。第二、三段讲自己和人们对家乡的难以割舍之情,是第一段乡土情结的具体化。第四段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这就把对乡土的眷恋和对祖国的眷恋融为一体,既丰富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又深化了主题。这一段行文紧扣第一段,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和空间的阻隔而褪色,既照应了全文,又逐层深入。答题时能把这些要点说到即可。 答案要点: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

193、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22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以乡土情结的形成和表现为主线,脉络清晰,以不会消失的乡土之恋结篇,首尾呼应。B第二段写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故乡的山水草木、乡邻的音容笑貌这一切决定自己一生的方向,形象生动,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C“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的比喻,生动形象地写了了远离乡土的游子们孤苦无助的境遇。D“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旧典活用,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E最后一段,写乡土之恋不会因科学的进步,东西文化的交

194、融,地球的变小而消失,笔法生动具体、细致入微,读来发人深思,回味悠长。【解析】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A项考查把握文章思路和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其余4项考查的是鉴赏,能力层级为E) A C两项是正确的项。 BDE三项是错项。B项中说“童年的烙印”,决定自己的方向,与文章“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观点正好相反。D项中“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比喻是旧典,谈不上活用,更谈不上什么“极富新意”。“为中华民族安土重迁这一传统找到了形象化的根据”,也极不恰当,正确的表达应为 “形象化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安土

195、重迁的传统”。 E项错在“生动具体、细致入微”。最后一段全文文旨升华,以概括性的语言作全文的结语,而不是细节描写,不宜用“生动具体”“细致入微”一类的词语来赏析。)四、写作考试大纲对写作的总要求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就广义的文体来看,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故事、寓言、童话等;议论文包括思想评论、文艺评论、读后感、杂文等;说明文包括科技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等;应用文包括演讲稿、书信、日记、说明书等。作文的命题形式,近几年,全国及各省市多以话题作文为主。考试说明把“作文考试的要求”分成两个等级,即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基础等级考查考生写作的基本技能,发展等级则考查考生的聪明、

196、智慧、灵感和天才。基础等级在评卷中占50分,发展等级占10分,满分60分。(一)基础等级(D)【考点剖析】江苏省规定只在基础等级分获得45分以上才考虑给发展分。高考作文要想得高分,首先要争取得到较高的基础等级分。考试大纲“基础等级”包括六条标准,基本符合这六条标准就可以获得基本分。这六条标准是: 符合题意 符合文体要求 感情真挚,思想健康 内容充实,中心明确 语言通顺,结构完整书写规范,标点正确【知识梳理与解题思路】评分标准一:符合题意高考作文与自由作文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统一的命题,有命题就会有符合题意要的求。因此,考场作文的第一步就是审题。作文要符合题意,就要对试题展现的各个部分作准确、全面的

197、审读和理解,不偏、不漏,完全按要求作文。高考作文一旦偏题,那只能判四类以下,文章其他方面再好也不可能及格。一般说来审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正确理解题目中关键词语的含义。这几年的话题大多数用一个词,一个短语,或一个简洁的句子来表达,我们要准确弄清它的中心词,它的修饰语,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其次要注意吃准题目要求中的关键信息,尤其要准确把握引出话题的材料并认真研读提示语。最后,尽可能激活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备,发挥想像和联想,再现一些有着个性特征的生活例子,使自己的文章与话题整体契合。话题作文审题要点:全面审读题目。话题作文题一般由材料、导语、话题和要求四个部分组成,审题时要完整阅读,

198、逐项审视,不能偏废。如2004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唐朝的刘禹锡写过一首昏镜词诗。诗的小引说:一位制镜的工匠在店铺里摆了十面铜镜求售,其中只有一面磨制得清晰光亮,其余九面都昏暗模糊。有人不解地问:为什么镜的昏明如此悬殊?工匠解释说:并不是不能把所有的镜子都磨制得一样光亮,问题是买镜子的人十中有九喜欢昏镜而不喜欢明镜,因为清晰光亮的镜子能照见无论多么细小的瑕疵,绝大多数人用这样的镜子会感到不自在。 【材料】 刘禹锡所说的镜似乎不是单指用来照脸面、照身影的日常用具。小自单个的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都离不开“镜”;“镜”也无处不

199、在,有明镜,也有昏镜。 【导语】制镜、售镜自有目的;买镜、用镜大有讲究。请就“买镜”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话题】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要求】借助材料和导语打开思路。话题作文的材料可以帮助考生进行联想,导语,主要帮助考生正面思考作文内容。将二者结合起来分析,可以迅速打开写作思路。利用提问法或增词法去处理话题,确定写作内容。话题作文中的话题为了具有广泛的适应性,一般外延较大,考生应根据自己的积累和特长去化大为小。可以围绕话题提出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都要包含话题)。如2004年湖北省高考

200、作文试题:“买镜”谁买镜?为什么买镜?怎样买镜?买什么时候样的镜?为什么很多人愿意买昏镜?等等。也可以在“话题”的前面、中间或后面添加词语,如“买镜”唐太宗买镜,买历史之镜,买失败之镜,买镜的风波等等。这样既缩小了写作范围,又不至于走题。看清要求,落实要求,接受制约。【典型题例】2004年江苏省作文考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请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话题包括两个方面,可以只写一个方面,也可

201、兼写两个方面。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本考题的正确审题主要取决于三点:一是对“山”与“水”的地位与内涵的确定,可以写自然山水对人的影响,可以拓宽“山”“水”的外延,写自然、环境对人的熏染;还可以赋予“山”“水”以比喻义,如不同文化对人的作用等。二是思考“沉稳”与“灵动”的价值区别。二者都是山水给人的影响,而且都是积极影响,关键是要注意两者的“区别”,要注意“沉稳”与“灵动”的辩证性。三是确定一条主线,明确思考的中心与重点。“山”“水”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看你选择哪一个切入点,依照哪一条思想线索组织材料。这三条,不一定全面做到,突出一点即可让你的思想篝火明亮起来。评分标准二、符合文体要求

202、考试大纲要求“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常用应用文”。高考“作文要求”中的“文体自选”是给予考生选择文体的自由,绝不是不要文体。考生一旦选定了某种文体。就一定要按这种文体的要求来写,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选定了写散文就要写得像散文,不能写成“四不像”。当然,在选择文体时,应尽可能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各种文体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要求,了解各种文体的特征,是使作文做到“符合文体要求”的基础。这个基础很重要。写记叙文主要是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中心要明确、内容要具体,还要注意记叙的要素、记叙的人称、记叙的顺序等。写议论文主要是运用议论、说明等表达方式,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

203、要完整,文章要以理服人,逻辑性强。写说明文主要是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对事物作明晰的介绍或科学的解说。写作说明文要注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条理、说明方法的运用,以及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等。写应用文也要运用一定的表达方式,要符合行文的格式和习惯。总之,写作要符合文体特征。高考写作题如果是指定某种文体,或排除写某种文体(如“诗歌戏剧除外”),那就一定按这个要求去写。评分标准三: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这是对思想内容的基本要求。感情真挚,是指作文表达的感情倾向要真诚恳切。作文考查的是语言表达,而语言表达又离不开思想情感。不出自真挚的情感,语言就很难打动人。那些矫揉造作的“假、大、空”的东西只能令人生厌。正如庄

204、子所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思想健康,是指作文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要健康、积极,不能有消极的甚至低级庸俗的思想观点,更不能有反动的内容。这实质上是一个思想境界的问题。评分标准四:内容充实、中心明确内容充实,就是言之有物,就是要求记叙文中的人物、事件具体实在,材料丰富;议论文中的论据充足;说明文中的资料充分。与“充实”对立的是“假、大、空”,捏造事实,无病呻吟,夸大其辞,无的放矢等,这是我们所反对的。中心明确,就是作文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并使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帅所有的材料。写议论文要围绕一个概念、一个论题和一个明确的中心论点去阐述;

205、写记叙文时,写人、叙事、写景,都是为了要表现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从近几年的考场作文看,作文内容陈旧单薄、思路散漫、笔墨不集中、基本观点不明朗的现象还是存在。这类作文的基础等级分往往不高,甚至影响了发展等级的得分。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评分标准五;语言通顺,结构完整语言通顺,是作文能力中最基础的因素。所谓“语言通顺”,就是语言要规范、准确、连贯,即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用词准确,造句正确,句子内部组合得当,句子与句子之间上下衔接,顺序合理,语意通顺;不生造词语、不乱用方言,用词恰当,没有语病。为了语言通顺,写作时,一要力求语言通俗明白,适当运用口语,防止半文不白;二要尽可能用短句,不要把句

206、子写得过长,让人读起来费劲;三要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想明白了的东西。结构完整,就是作文思路的展开有步骤、有次序,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有过渡,有照应,没有残缺不全、主次不分的毛病。如果是写人叙事,就要确定好叙述的角度和叙述的线索,有头有尾,有交代,有照应,布局严密。如果写的是议论文,则要合理安排结构:或并列,或递进,或对照,或总分,让人一目了然。如果是写说明文,可运用常见的结构方式,如“总分”“分总”“总分总”等。评分标准六:书写规范,标点正确这是对书写的要求。首先是写字、标点符号运用要正确,用规范的简化字,不用繁体字,不写错别字,不用错标点符号。

207、其次是字体美观端正,写字笔画清楚、结构匀称,不要写字潦草,字迹难辨。再次是行款格式正确,卷面整洁,有必要进行修改时,要正确使用修改符号,不要随意乱涂乱改。(二)发展等级(D) 【考点剖析】 考试说明“发展等级”有4条标准:发展等级D 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丰富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有文采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 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推断想像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根据高考“等级评分标准”,“发展等级”分解为12个评分点。只要有某项符合要求即可得分,其中一点突出或多点达到要求者,可评至发展等级满分(10分

208、)。纵观近年高考作文的评分情况,作文能否拿到高分,往往取决于你的表达形式是否新颖,想像是否丰富奇妙,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有没有“亮点”。可见现在的作文评分,不仅注重文章的思想和内容,更看重文采与创新。江苏省高考作文打分采用基础等级分加发展等级分的方式。基础等级分在45分以上的作文,根据是否具备发展等级中的一点或几点,酌情加判发展等级分。发展等级分3分起步。【知识梳理与解题思路】评分标准一:深刻考点1:透过现象看本质。记叙文应该着眼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发掘,必须通过对人物或事件的描述,找出最动人、最深刻的那一点,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事情的典型意义。议论文应在纷纭复杂的问题表象中,拨开层层掩盖的现象外壳,

209、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确立自己的观点。例文:(200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稳中求胜江苏一考生简评:这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文章在亮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之后,便按三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沉稳从志而来”,“沉稳从难而来”,“沉稳从无欲而来”。 本文透过纷纭的历史事件、传世的名言警句,一气呵成地证明了自己的观点,深刻而有文采,自然获得发展等级分。考点2: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任何问题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的、普遍的联系,要善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追根溯源,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注重对事物的正反、纵横等诸因素的综合考察,看清问题的实质

210、,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后,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高考议论文的写作中,常常会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1992年、1995年、1997年的高考作文题,都是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要求考生引发思考,探究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结果,做得有深度,有力度。例文:(2004年湖南高考优秀作文)祭 弟 文湖南一考生简评:一个年仅十岁的孩子,好逆向思维,创新求异;善栽花养蚕,喜爱自然;却得不到家庭的理解与支持,乃至“抑郁而死”。文章从反面取例,意在给“家庭教育”敲起警钟:绝不能扼杀孩子“创新立异”的能力,发展“个性”、培养“素质”不应流于空谈。本文所述事例虽然并不陌生,但作者揭示了导致表弟悲剧产生的原因,使我

211、们对中国的家庭教育引起更多的思考,也引起人们对中国的教育现状投入更多的关注。考点3: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要多向思维,能对论述对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视。文章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能由已然推知未然,从现实推知未来,从发展推知结果,由求同再到求异。文章中阐述的观点能够拓展读者的思路,提高读者的认识层次。倘能做到这一些,想他人所未想,或言他人所未言,必能给人以启发,并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例文:(200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江苏一考生简评:这是一篇满分作文。作者能充分激活自己的诸多文化积淀,借秦岭和长江的对话谈故论今。哲理与诗情,历史与现实、未来,都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了泛

212、泛而论的虚浮和正反统一的俗套,文章充实而又灵动,观点亦具启发性。文章中所引用的诸多史事与诗词,都为作者所驱使,显示了一种堪称宏大的气魄,和从“战略”上思考问题的能力,引发读者对诸多问题的思考。评分标准二:丰富“丰富”,是在“内容充实”基础等级之上的更高一级的要求。包括:考点1:材料丰富。就议论文而言,指行文中的理论引证、事实例子、类比事例、数字资料等等充分而有力,避免了空洞的分析,不泛泛而谈,人云亦云。对记叙文而言,材料丰富指文章有血有肉,事例具体感人。人们常用“凤头、猪肚、豹尾”比喻记叙类文章开头、主体和结尾的要求,“猪肚”就是比喻文章的主体部分要材料充实,内容丰富。例文:(2004年云南高

213、考优秀作文)那时花开云南一考生简评 :这是一篇在构思立意和布局谋篇上都有独到之处的考场作文。作者紧紧抓住“那时”,即“挫折降临时”来作文章。从挫折降临时人们惯用的心态和此后的醒悟展开分析,列举古今中外名人的成功事例,材料丰富而典型,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一条永恒的真理:真正的智者会把痛苦当作前进的动力,幸福的花永远为勇士而开。由于材料丰富,所以全文开口虽小,但挖掘较深,分析入情入理。 考点2:形象丰满。形象丰满主要是就记叙文(包括散文、小说和故事等)而言,即文章中的人物、景物描写有血有肉,活灵活现,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要达到这一点,在记叙文中要尽量避免平板的叙述,多用

214、生动细致的描写:状其形、仿其声、描其色、传其神,或写景抒情,或寄情于物。当然,这一切都应该服从主题的需要。 例文:(2003年湖北高考优秀作文)看着我的眼睛湖北一考生 简评:用生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而这一幅幅画面又紧紧围绕着感情与认知这个话题主旨,且层层推进,不断拓展深化,显示出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全文形象丰满,情理交融。在表达上,作者把生动细致的描写与恰切的议论紧密结合起来,收到既以形象感人又以事理晓人的效果。考点3:意境深远。即深刻的立意与生动的人、事、物、景有机结合,意蕴其中。这一点多就散文或诗歌等文学体裁而言。意境,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艺术

215、境界。意境深远,就是指文章的内蕴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或者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者是象征隐喻,意蕴深远;或者诗情画意,耐人寻味。例文:(2004年云南高考优秀作文)山水的挫折云南一考生简评:在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中,“有文采”和“有创意”被列为发展等级评分的重点。山水的挫折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文章使用了拟人、象征和隐喻等手法,赋予山和水理性的思维和鲜明的个性特征。山的博大、包容和坚韧,水的自由、任性和张扬在文中都得到充分展现。山用宽容化解痛苦,让万物在希望中自由生长;水用放纵放大痛苦,让人们在幻灭中去寻觅做人的真谛。它们不同的理解和态度,启示读者多角度地认识和思考,不管是化解痛

216、苦还是放大痛苦,目的都只有一个:丰富自己的人生,坚定地勇往直前!全文语言蕴藉深厚,文采飞扬,经得起细细品读。评分标准三:有文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文采的文章,能够使作文提高一个等级。考点1:词语生动。例文:(2004年高考优秀作文)独上高楼重庆一考生【简评】本文主题集中,不枝不蔓,充满想像,吟咏文学史上李白、苏东坡、辛弃疾三位伟人抛开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文章用词生动,语言畅达,一唱三叹,诗意浓郁,形象含蓄,寓哲理于其中,真是文采斐然。考点2:句式灵活。例文:(200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闲读山水江苏一考生简评:句式灵活,表现

217、在长句和短句的结合,整句和散句的结合,常式句和变式句的结合。本文在这些方面处理得恰到好处。作者在考场上驾驭文句是如此的得心应手,这是平时积累的结果。考点3:善于运用修辞手法。例文:(2004年高考优秀作文)列车茶春花云南一考生【简评】“列车茶春花”,它与挫折,痛苦有什么关联呢?高考像呼啸而驰的列车,“我”紧紧抓住列车的边缘,车在奔驰,“我”赶上了列车;人生如茶,在沸水中沉浮,但却那样“从容”,宛如生命;一朵春花虽会枯萎,但春天会永恒地留在你的心里。三个部分,三个比喻,散文的语言,诗一般的意境,适时的议论,隐约中的哲理,看似松散,但却一丝串连,即“用最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倾轧,绝不放大痛

218、苦,夸大挫折”。文章具有很强的整体感。考点4:文句有意蕴。例文:(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诗人明月黄花重庆一考生简评:本文最突出的特点是语言功底深厚。全文行文流畅,极富神采意蕴,充满诗情画意。特别是能在很短的考试时间内自填两首词作为每部分的开头,文采斐然,不同凡响。所填之词虽不完全符合格律要求,但也算出类拔萃,足见该考生读书多,文学修养高,语文素质优。作文要做到“有文采”,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多作努力:(1)善于引用名言,并用得恰当、妥帖,引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2)语言洗练,纯熟,自然而流畅,幽默而含蓄;(3)借助自然景物来表情达意,或比喻,或联想,或拟人,善于由此及彼,以物喻人;(4)句

219、式富有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反复,或反问;(5)构思有意境,表达藏而不露,给人以回味的余地。评分标准四:有创新考点1:见解新颖:指对问题和事物有独到的看法和认识。思维立意高、新;联想悟思有特色,善于想别人所未想,言别人所未言,独辟蹊径,出奇制胜。例文:(2004年重庆高考优秀作文)没有翅膀的飞翔重庆一考生【简评】本文立意新颖,极具想像力,富有哲理性。文章选取飞蛾、鸡、天鹅作为陈述主体,分别面对他人(“朋友”“妈妈”“爸爸”)的期望审视自我,形象地阐明了“自我意识和他人期望”的关系,引人深思、耐人寻味。考点2:材料新鲜:所谓“新鲜”的材料,就是指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虽旧而有新意、赋予了新的时

220、代精神的材料等。写作时,应努力避免使用那些陈旧的、平淡的材料,多选用有新鲜感、时代感、现实感的材料。例文:(2004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沉稳与灵动江苏一考生【简评】面对这样一个看上去似乎有点难度的试题,他(她)知道,这样一道试题,不会叫你就山说山,就水说水的。突然之间,他(她)灵光一现,想起了“昨天忙里偷闲地观看了日本相扑在中国北京的公演比赛”一事,难得的是他(她)在相扑力士身上看到了沉稳与灵动。于是,他撷取了现实生活中的一则极为新鲜的材料,不慌不忙,夹叙夹议,一路从从容容地写来,一篇优秀作文诞生了。考点3:构思精巧:是指文章的结构层次。要求故事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文章结构自然合理,衔接

221、过渡巧妙。这是作文创新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点,应该充分展开想像,凭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创新思维,选择新的角度、新的形式,构思出独具慧眼、极富个性、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来。例文:(200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画江苏一考生【简评】此文的主人公是市长夫人。作者在市长夫人身上着墨并不多,只是在开头简略地介绍她“办事沉稳,胖胖的身材给人以敦厚的感觉”,只是写了她在听了孙老板要买画的事后说了一句话:“你前几天在市里参赛的百竹图在一千多幅参赛作品中只排了六百多名”。然而,就这寥寥几笔,一位贤内助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了。这就是构思的巧妙之处。仔细想想,在市长的家里,市长夫人一般也是不会跑到“前台”来的,然而,在许

222、多事情上,她们却往往在“幕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此看来,作者这般来布置人物,也是有生活依据的。(高朝俊)考点4: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这是从思维角度设立的标准。要求故事情节的发展既要可信,又要出奇制胜,充分显示“独到”之处。推理能突破思维定势,推导出与一般人不同的原因或结果。想像奇特、独到,或新颖别致,或含意深长,耐人寻味。例文:(2004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江苏一考生【简评】本文属于故事新编。作者别出心裁,根据作文题的要求,在符合题意的前提下,从名著孔雀东南飞中寻找“空隙”,扩展为富于想像性的空间,对原作进行大胆改造,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给出了一种新的“诠解”。这不仅需

223、要有对原作的深入理解,而且需要“大胆假设”、合理虚构的精神。这样的“故事新编”,妙在“似是而非”,难在“似非而是”,想像富有创造性。 5有个性特征:要求写自己感受的生活,表现自己的特长、个性特色,能表现自己独特的人性感悟,能抒发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而不是千部一腔,千人一面,人云亦云的东西。例文:(2003年甘肃高考优秀作文)吊屈原赋甘肃一考生【简评】立意切题,熟悉中国历史,把古代人物与现代人物结合起来对比,提升了主题;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自然结合进文章,生动感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优点。但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文分析政治与感情的关系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全篇用文言文写就,文笔流畅,标点准确,显示语

224、言表达方面的特长,这一切,都很好地展示了作者的个性特点, 文章要达到“有创新”的要求,需注重如下几点:(1)立意的求异出新(2)构思的精巧创新(3)材料选择的鲜活标新(4)表现形式的求新(5)培养写有个性特征的文章的能力但必须注意两点:第一,考场作文求新必须在审题准确的前提下进行,切莫不考虑限制条件恣意求新;第二,首先观点要正确,材料要准确,方能谈及求新。创新不等于胡编乱造,信口开河,无章法,无事理。(三)话题作文1、话题作文的特点及趋势所谓话题,就是谈话的中心或引起谈话的由头。话题作文就是给定一个词语、一件事物或一段能启发思考、激发想像的文字作为写作的中心,不限文体,不定立意,自拟题目,要求

225、考生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话题作文倡导“三自”,给了每个考生极大的自主权,有利于学生发挥才能,展现个性。2004年11个自主命题省市的高考作文都是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的。话题作文中的话题有三种主要形式。指定性话题。出题者直接指定一个“话题”,要求考生围绕此“话题”作文。例如2004年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拟。(2)1000字左右。(3)不要写成诗歌 指定性话题作文属单纯型话题作文,它只包括话题与要求两部分。 提示式话题。出题者先铺叙一段话,这一段话不是材料,它的作用是把考生引导到话题之上,提示语引路后才标出写作的话题与写作要求。例如2004年湖南卷作文题:阅读

226、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目前,我国18岁以下未成年人已达367亿,在每个孩子的背后,是一双双深情关注的眼睛。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现代教育意识向家庭的渗透,家长与孩子民主平等关系的建立,家长们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中国目前的家庭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你对家庭教育,一定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请以“家庭教育”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规定的话题之内。除诗歌之外,其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材料式话题。这种话题作文

227、与材料作文最大的区别在于其话题源于材料又不拘泥于材料,由材料引发而又可以不切入材料。材料式话题作文包括题引材料、提示语(有的没有提示语)和写作要求。这种话题形式作文在1999年以来的高考作文中运用得比较多。例如:(2004年广东卷)阅读下面的寓言,根据要求作文。古时东瓯(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带)人住的是茅屋,经常发生火灾,为此痛苦不已。有个东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之处,就无虎。东瓯商人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君。由于东瓯话“火”和“虎”的读音毫无区别,国君误以为冯妇善于“扑火”,便以隆重的礼节从晋国请来了冯妇。第二天市场上失火了,大家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

228、着众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虎。大火烧到王宫,大家推着冯妇往火里冲,冯妇被活活烧死。那个商人也因此而获罪。(据郁离子冯妇改编)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注意】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寓言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 近几年话题作文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话题形式从模式单一变得丰富多彩 1999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00年的“答案是丰富

229、多彩的”,话题的表述形式是句子,2001年“诚信”这一话题的表述形式是词,2002年的“心灵的选择”变成了偏正式短语,2003年的话题作文“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则为偏正式的并列短语。2004年各省市的作文题异彩纷呈,有的简约明了,如北京的“包容”、上海的“忙”;有的诗意浓郁,如江苏的“水的灵动,山的沉稳”;有的设置情境,如湖北的“买镜”;有的给予充分的选择余地,如福建的人物和人物形象十选一可见话题的表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研究话题的语言形式是为了审题时准确把握话题的范围。如“选择”与“心灵的选择”就是两个话题,其范围大小显然不同。如果说“心灵的选择”可以理解为内外两个圈,外圈是“选择”,内

230、圈是“心灵”,那么2003年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的范围则可以理解为两个交叉的圈,其相关性就是其共同部分。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两个并列的圈,即两者没有相关性,没有共同的部分。但不管什么样的表述形式,只要重视审题,掌握好审题方法,进入话题范围并非难事。 话题内容从单向延伸到双向拓展从话题内容来看,五年的话题作文呈现出这样一个导向:解放思想、激活思维(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及“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关注生活、学会做人(如“诚信”和“心灵的选择”);辩证思考、张扬个性(如“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构成一个求活、求善、求真的大思路。从分析话题的思维流向来看,前四年的话题都是无明显对比的单向论

231、题,思维的力度小,审题难度不大。2003年的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是有明确对比关系的双向论题,“亲疏远近”和认知的“正误深浅”两方面联系紧密,必须明确关系,兼顾双方。这就明显地增加了限制性,加大了审题的难度。这一年的话题有很强的灵活性,可正说可反说,但无论是正说还是反说,都要从情感和真理认知关系来谈,双向性拓展与思辨色彩很浓。2004年全国卷和江苏卷、天津卷、浙江卷、广东卷、辽宁卷、广西卷、重庆卷依然是关系类话题,湖北卷、湖南卷、上海卷、北京卷表述上似乎简洁了,其实都具有两面性,这是备考时值得注意的。 话题作文的命题总离不开社会、人生两大范围。我们可以侧重准备如下内容,并作针对性训练:

232、 1责任话题:社会责任、职业责任、道德责任等。 2人生话题。人生的酸甜苦辣、人生的起伏与悲欢离合等。 3道德话题。良心、善待别人、高尚的情操、宽容、正义、合作、相互帮助、和衷共济等。 4物喻话题。水的联想、桥的联想、树的联想、草的联想、花的联想、山的联想、风的联想、云的联想等等。借助物来喻人、喻世、喻理、喻情。 5人与人的关系话题。关爱、同情、爱的奉献、心的付出、情的呵护,等等。 6个性话题。爱好、特长、读书,等等;琴棋书画、体育感悟,等等。 7生活话题。生活如酒、如茶、如棋、如歌、如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生活。 8借助物象的话题。阳光、窗口、门、虹、流星、昙花、无花果,等等。9借助科技与时代的

233、话题。时尚、双刃剑、和平、多米诺骨牌、潘多拉魔盒、达摩克利斯之剑、生化武器、环境污染、基因、“非典”传染病毒、生存挑战、珍视生命、远离战争、走向合作、延伸美丽,等等。2、话题作文的写作(1)要准确把握话题的主旨 写话题作文,首先要正确审题,准确把握话题的主旨。考生只能在话题的范围内确定立意的角度。在这里,审题成了写作是否成功的关键。审题越细,越准,越透,立意的思路就越宽,越深,越通畅。要正确审题,准确把握话题的主旨,首先是要认认真真读清、读懂话题要求,细心捕捉材料所提供的信息,力求准确把握其中所蕴含的寓意和哲理,看清话题的范围和命题者的导向,这样方能准确地把握题旨。第二步是仔细研读提示语,体味

234、关键词,看清试题的解说与要求,以便进一步理解题意、明确写作思路。常见的审题失误有: 认为对话题的限制条件少了,割裂了材料和要求的关系,结果造成要求不明、写作重心不定、甚至文不对题的后果。 忽视话题概念的多义性,死扣字眼,因而束缚了思维,放不开手脚。 话题内涵扩大化。“话题”一般是一个词语或短语,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在审题时没有能对话题范围进行准确判断,写作的内容溢出话题之外。 准确审题,把握题旨,有利于打开思路。一般来说,针对某个话题,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多角度思考。1价值评判。即对话题进行评价,如好与坏、利与弊、善与恶等,确定自己赞成或反对、肯定或否定的立场,继而确立文章的主旨。2阐释内涵

235、。可通过形象的、具体的事例来揭示话题的内在含义。3时空联想。即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进行联想。时间就是指过去、现在和未来,可以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中叙事,也可以将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空间包括领域、地点、场合等,往往不同的空间背景会赋予话题不同的内容。(2)要善于“化大为小” 话题作文试题有三个主要特点:第一,题目只提供写作内容围绕的核心,而不是提供具体明确的主旨。第二,只提供写作范围,而且范围相当宽泛,要求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即可,不要求归纳试题所供材料的中心意思并紧扣这一中心意思做文章。第三,话题作文一般要求自拟文题,而命题作文及有些材料作文则不要求自拟文题,也不能另立文题。 在以上三个特点中,最主要

236、的是“范围宽泛”这个特点。由于“范围宽泛”,给写作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发挥空间,有利于写作者表现个性特征。但另一方面,由于话题作文的写作范围十分宽泛,如果仅把话题视为“铁板一块,不可分割”的整体,笼而统之地去做文章,势必内容空泛、文意散漫。所以,要想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就是要善于在一个宽泛的范围内,“择其一点,不及其余”,只写“大范围”中的“某一方面”,给自己提供一个能具体表现、充分发挥的角度,这样才能集中笔力重点突破,才能在800字左右的篇幅内写出立意鲜明集中、内容具体充实的好文章。 拿2000年高考作文来说,话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范围很大,必须“化大为小”,“化空为实”,变

237、为一个具体的小范围。如可以写“生活态度”方面的,可以写“辨明是非”方面的,还可以写“意识转变”“思维方式”“教育改革”“道德修养”“人物评价”“历史反思”“职业选择”“个性发展”等等方面的。这样就可以防止东拉西扯,空谈漫议。 (3)要善于“以小见大”善于“化大为小” 并不是我们的目的,这仅仅是写好话题作文的第一步,重要的是,还要善于“以小见大”,从小的方面表现深刻的主题。要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地拓展、生发。有位考生在写以“习惯”为话题的作文时,先写自己上学时习惯走马路,生怕走新路会耽阁上学时间。接着写有一次自己提前上路,放胆走一回新路,一路忐忑不安,但终于走到了学校。如果作者仅仅写到这里就收笔,

238、就会流于一般化。作者笔锋一转,引导人们深入思考:我们平时生活中,之所以怕走新路,不也往往是患得患失心理在作崇吗?读者看到这里,顿感柳暗花明,受到深刻的启发。我们要记住这样一句话:“角度要小,开掘要深。”例:成功的喜悦(话题:成功内心的感受贫困生的自强精神)(4)话题作文的“三自原则”话题作文最重要的标志是“三自原则”,就是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研究话题作文,不能不研究“三自原则”。 立意自定立意,就是确立写作意向,表达作者的意愿、爱憎和追求,即向读者展现文章的中心思想。“意”是文章的灵魂。材料的取舍,结构的安排,语言的选择都要围绕“意”进行,也就是说都要围绕“中心思想”来展开。 由话题

239、引出立意我们必须注意,话题作文的话题它只是个范围,只是个引子。引出什么?引出你所要表达的主旨。我们必须从单纯、直接地由话题推出主题的习惯思维中走出来。根据话题“自定立意”的方法可以有如下三种: 虚实法有些话题是抽象的概念(虚),有些话题是具体的物象(实)。针对这些话题,我们可以采用“虚题实写,实题虚升”的方法。所谓虚题实写,就是遇到抽象的概念,我们把它具体化,方法是添加成分,或者是落实到具体材料上。如2001年的话题“诚信”,是一个涉及品性的抽象性概念,有位同学把它具体化为“赤兔马的诚信”,写出了佳作赤兔之死。另一位考生具体联系到季羡林教授替北大新生看护行李的事情,写出凡尘三叩之诚信,颂扬诚信

240、是“沉甸甸的财富”,“是高贵的客人”。再如2002年话题“心灵的选择”,有同学具体化为“王昭君的选择”“项羽的选择”;有篇优秀作文一滴清水的选择,写一颗水砂为自己的人生作出了选择大海的决定,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在路途中面临湖泊的诱惑、同伴的埋怨、生命干枯的危险,它都坚定选择,矢志不渝,最终投入大海的怀抱,富有启发意义。近几年高考都是抽象性的话题,虚题实写的方法应该引起我们重视。所谓实题虚升,就是遇到具体物象作话题的时候,在选择好材料的基础上,必须上升为抽象的道理,提升主题。 点面法“点”指局部,“面”指整体。有些范围很大的话题,可以采用“缩小范围,以点写面”的方法。如2002年上海卷“面对大海

241、”这个大范围的话题,有考生就缩小“面对为大海那边的台湾”,文章通过看中国地图入手,巧妙地引出了台湾问题,想“越过这片海”,表达了众心盼归的愿望。也有同学缩小为大海中的一滴水,表达只有融入大海才有生命价值的主题。 正反法我们鼓励正面表达思想,但也不反对用求异思维反弹琵琶,反面立意,即我们主张“以正为主,以反附之”的方法。如“诚信”话题,我们可以表达正面观点:“社会永远需要诚信”;也可以表达反面观点:“不诚不信不为过”。但反面立意要注意的是,不能为反求反,必须注意话题本身的合理性和辩证性。如2001年北京优秀作文不诚不信不为过一文,选择了两个点:一是用田单巧设“火牛阵”为例,论证了战场上不诚不信不

242、为过;二是借用英特尔总裁葛洛夫“在我的哲学字典里,手段和目的是可以互换的词汇”的话来论证。但是我们知道,这两个例子都是特例,需要辩证看待,所以作者最后写到:“在特殊情况下,不诚不信不为过。”这样分析,丝丝入扣,才不会把读者引入误区。 话题作文十分重视学生的立意,它要求学生“立意自定”。那么怎样的“立意”才符合要求呢? 立意的要求可概括为三个字:“准”,“深”,“新”。第一、立意要准。“准”是立意的第一要求。怎样在立意时确保一个“准”字呢?关键是要钻研“话题”的题面意思,并且根据话题题引材料的意向,提示语的指向和写作要求,准确地表达自己观点,不偏离话题。第二、立意要深。立意深刻,就是要能揭示话题

243、的本质特性,挖掘现象的深刻含义,写出自己独到的看法,独特的感受、独立的思想。有一道作文题是:“中国加入WTO,美国的柑橘来了,小麦来了,大豆来了外国货严重冲击着中国市场,还有通讯、金融、保险、旅游等行业也相继开放,有人惊呼“狼来了”,要求学生以此为话题作文。对此,大多数人考虑的是怎样“对付狼”,从“准备猎枪,与狼斗争”的角度立意,这当然不能算错。但有一个学生却另辟蹊径,立意深刻:与其谈“狼”色变,不如“与狼共舞”。的确,当今经济已趋向多极化,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全球化已成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与狼共舞”,方能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从而使中国跨入世界强国之林。从这一观点立意,就具有时代性、前瞻性,是

244、极为深刻的。拿到一个话题后,我们需要开发思路,联想到多种多样的材料。然后,沿着某一个思路进行逻辑推演,往往能形成一个新颖、深刻的观点。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为例,我们可以进行这样的逻辑推演: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原因是人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不妨换个角度看问题观点:换个角度更美。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百花齐放才是春天观点:社会需要宽容。以这样的观点确立的主题就比较深刻又不落俗套,。第三,立意要新。立意“新”指的是要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即作文要写得好,既要切题,又要注意“不同凡响”,写出新意、有新鲜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立意“新”呢? 一要学会开放思维。

245、开放思维即多向思维,多角度思维,发散思维。它从一个材料、一个发散点、一个信息点出发,发挥联想,不时地换个角度,从而引发不同的立意。也就是说,要从一点出发,向四面八方想开去,把所能想到的角度都想到,以期寻求更多更新的立意,然后“优”中选“新”,“可”中选“特”。 二要学会批判思维。批判思维是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的,使你不再人云亦云,不再浅尝辄止,在向独创纵深开掘的同时,“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使立意有深度、有新意。 三要学会求异思维。运用求异思维来审题立意,可以出新意。估计一般人会朝这个方向去构思立意,你偏来个“与众不同”,这样避免立意的一般化,使立意出“新”。 总之,要想立意新,

246、就必须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传统的思维模式,严重地禁锢我们的思想,在这种思维模式下,我们很难产生思想的亮点,灵感的火花,这与当前弘扬创新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只有彻底打破传统思维,学会开放思维、批判思维、求异思维,我们的文章立意才会出现全新的发人深思的观点。请看下面一组创新观点的实例。由“狼来了,持枪打狼”想到“与狼共舞,共创辉煌”;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想到“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由“秀才不出门,焉知天下事”想到“秀才不出门,也知天下事”;由“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想到“不在其位,也应谋其政”;由“见风使舵”想到“不看风怎能使舵”;由“班门弄斧”想到“弄斧必到班门”;由“开卷有益”想到“开

247、卷未必有益”;由“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想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由“酒香不怕巷子深”想到“酒香也怕巷子深”;由“各人自扫门前雪”想到“门前雪未扫,何以扫天下?”这组引起人们对传统观念反思和弘扬时代精神的观点,为我们“立意新”提供了范例。 自选文体近几年高考作文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这里有“自选文体”的功劳。文体不限,从命题角度讲,这就是“淡化文体要求”,避免文体对考生的束缚,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广阔自由的空间,可以让他们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文体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但淡化文体不是不要文体,因为任何思想感情都需要一定的文体作为载体来表达。考生一旦选择了什么文体就按什么文体的要求来写。

248、是议论文,则必须合乎议论的要素;是书信体,则必须合乎书信的格式,等等。高考优秀作文涉及的文体,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大类。 常规文体常规文体指我们平时经常训练的议论文和记叙文。这两大文体曾经是高考作文主要的文体形式,可以说是传统文体。而许多同学的确也习惯这两大文体的写作,高考中运用传统文体得到高分的优秀作文很多。借鉴文体 借鉴其他样式的文章格式,移花接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借鉴的文体必须是考生熟悉的,不能一知半解,写出“四不像”的文章。综观近几年高考优秀作文,我们发现有如下几种文体常被借鉴: 借鉴新闻。如2001年北京考生的诚信专访。其格式为:本报讯、导语、正文、对话。 借鉴就诊报告。如2001年

249、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其格式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确诊方法、诊断过程、医生签名。借鉴日记。如2002年临终手记。 借鉴书信。书信是一种相当自由灵活的表达载体,几乎无事不可叙,无理不可说,无情不可表。如2002年的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其格式为:抬头、正文、结语、署名。 借鉴影视剧本。如2000年的四幕剧。其格式为:幕名、背景介绍、舞台说明、人物对白、全剧终。借鉴寓言。如2001年扔掉诚信以后。 此外,还有小小说、广告语、会议记录等多种形式。 自拟题目标题则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标题就像一壶好茶,香气越芬芳,招徕的顾客就越多。2004年高考满分作文的题目有风,可以穿越荆棘、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

250、花、遭遇挫折,笑对痛苦、菊花飘香的时节、独上高楼、没有翅膀的飞翔、诗人明月黄花、自我认识的成功走向、挫折、痛苦、人生、父亲,我爱你!、山水的挫折、列车茶春花、那时花开、握住别人垂下的藤索、上帝是公平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薛宝钗魂断大观园、照海倚天等。2003年高考满分作文的题目有怎一个情字了得、你看你月亮的脸、咖啡,是用心情来煮的、心窗的玻璃、像风似雨如雾、心灵无边限、追求理性之光,秉承智慧思考、情之罪、擦亮心灵的眼睛、飞翔的记忆、别让感情缚住翅膀、风从花里过来香、天蝎蝴蝶、雾里看花须凭香、再窥镜中人、睁开慧眼,审视一切、乌鸦真的不喜祥、勿以美信为真,勿以疏疑其非等。 2002年高考满分

251、作文的题目有心灵的答案、在选择中起航、灵魂的选择、选择心灵美景、菊花古剑和酒、最后一架天平、我是飞花、铸剑为犁、带着微笑上路、用选择为生命画板涂色、选择的足音、高贵的选择、他们都选择了明月、那片洁白的羽毛轻轻飘落、山中的雾、流泪的女人、自刎前的项羽、上帝带给人类的忏悔书、向天再借五百年等。自拟的题目,要有闪光之处,让阅卷老师眼睛为之一亮。考生拟题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话题型。如2004年江苏考生的沉稳与灵动,这两个词就直接取自话题。2001年春季高考,有同学就直接套用话题出发和到达;如2002年有同学题目是浅议诚信小谈诚信等。二是观点型。如父亲,我爱你!合作是人类共同的选择,直接表明作者的态度、

252、见解,起提纲挈领的作用。三是文采型。这种拟题方式就是要在观点型题目的基础上,运用必要的修辞手段,使题目不同凡响,让人一见难忘。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比喻式。如2004年北京考生的宽容是阳光,巧妙设喻,生动明快。再如心灵激起生命的浪花我心如雪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握住别人垂下的绳索等。 拟人式。如月若有情月长吟,以为母亲治病筹钱为线索,讲述了通过我送迷路小孩感化医生的故事。全文设置在月光下展开,开头写月景,反衬内心焦急;中间写月景,映衬美好心灵;篇终写月景,写月即写人,深化主题。又如让爱导航等。 夸张式。如世界很小是个家,用了夸小的方法,只要人人都有爱,无论哪里都是温暖的家。一花一世界,世界不是也

253、因此而精彩吗? 反问式。如鱼乎?熊掌乎?,题目就是悬念,文章说明“取鱼还是熊掌,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看完全文,不禁为作者构思赞叹。又如21世纪你美吗?等。 引用式。如2004年重庆考生的独上高楼,引用了古诗句。其他如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借用了俗语。诚以养德,信以修身,借用了古语。答案在风中飘扬,借用了歌词。 情境式。如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情境阔大而又灵动。寻找心灵的故乡,题目耐人寻味,不同凡响。又如那时花开带着三句话上路飞翔路上的人生风景。 符号式。如出发+拼搏=到达,言简意赅表达了中心。如7-1=0,用特殊的句式暗示抛弃了诚信,其它的金钱、美貌等就失去价值了。并列式。如20

254、04年云南考生的列车茶春花,将“列车”、“茶”、“春花”三个部分,三个比喻,巧妙组合在一起,构思新颖。再如2004年重庆考生的诗人明月黄花。总之,无论怎样拟题,都要力求做到题意鲜明、短小精悍、新颖别致、形象生动。何永康先生二十多年一直担任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负责人,在谈到2004年江苏高考作文时提出了值得冷静审视的几点,现引用如下,请同学们深思。 第一,由于连续6年写“话题作文”,文体不限,结果许多考生的“文体观念”淡薄了,一下笔便是“哲理”,便是“抒情”,便是“四不像”。哲理是个好东西,但弄不好就会玄而又玄。抒情也是个好东西,但弄不好就会飘飘忽忽,言之无物。我在此恳切呼吁:江苏中语界应当十分重

255、视“记叙文”和“议论文”的基本训练,让学生写出像模像样的“记叙文”和“议论文”来。这对青年学子来说,是“基本建设”,可以受用一辈子。 第二,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高考作文,都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抒发真情实感;若能原汁原味地写出中学生的生活状貌和感受来,我省的高中作文水平将会有更大的提升。今年有一些考生,用大量的古诗名句来证明“水灵”、“山稳”,用大量的名人轶事来证明“水灵”、“山稳”,就是不肯留意身边的事,留意人人关心、人人想说的事,结果削弱了文章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诚为可惜。李白高呼“黄河之水天上来”,有着强烈的时代震荡感;杜甫高吟“会当凌绝顶”,亦有着真切的人生感悟。当今学子,不但要留连古代的山水,更要关心现实的山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完全有必要、有可能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大放时代新声。 第三,要讲求质朴的文风,不要堆砌华丽的辞藻。今年有一些高考作文,滥用排比、对仗,随便地挥霍色彩,简直写成了新的“骈体文”。此风不可长。“楷书”尚未写好,就随心所欲地龙飞凤舞,肯定会弄得一塌糊涂。最高的文采,乃是“内涵的文采”,希望中学作文教学要在返璞归真上苦下功夫。 我想,何永康教授的这番话对我们审视自己的作文弱点,提升自己的应试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