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术教育离创造力的培养有多远作者:佚名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我云的头脑。当人类逐渐步人知识经济、网络社会、新技术和信息不断涌现的时代,创造力作为一个人的重要素质已为人们所共识。美术教育向来是体现创造力培养的一门有代表性的学科。在美术教育研究的写作中被提及最多的词语,大概就是“创造”吧。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已经培养和造就了有创造力的头脑?在多大程度上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获得最大的效益?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如果说,我们的教学尚未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我们就应该从下列三个方面查找其原因。(1)对创造力及创造过程的了
2、解。(2)对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动机的研究。(3)寻找具体而有效的对策。一、对创造力构成要素的理解国外早期对创造力研究的心理学家吉尔福特,从智力结构上把创造与一般的智力区分开来,他认为创造力由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构成,而发散性思维是其核心部分。心理学家托仁斯在吉尔福特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新颖性三个品质特征。我国长期受这种智力形式说的影响,一般认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较高的智力,如同传统观念一样,认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是绝对聪明的,并往往把智力等同智商(IQ)。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与掌握知识不同,智力强的人未必有渊博的知识。后Dw麦克隆(1962)对数学和建筑学方面有创造力
3、的人的研究发现,高智商的人并不一定具有高创造力,智力不是构成创造力的全部。许多学者都认为,创造力的核心不是高智力,而是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可以说,创造力是一种与理性接缘的智力和与感性接缘的智慧共同的结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创造力的构成有了较全面的了解,我国学者一般都认为,创造力由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技能构成。在美术创造中,创造力体现在对感性形象的把握和组织上。创造力的产生是由领域技能、创造技能(包含创造性思维)、创造动机以及创造人格四个成分相互作用的结果。二、美术领域技能与教学所谓领域技能,即个体在某一领域中所具备的有助于产生各种反应的全部背景。在美术创作中,主要是美术知识、技
4、能、审美经验以及综合利用这些知识、技能、经验的策略。在这里,知识和技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和人文学科知识;二是在美术制作中对材料和工具操作的知识和技能。而审美经验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和体验美的心理活动或审美意识。综合掌握和利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策略,即学生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能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首先应该让学生踏人“前艺术”阶段,如钢琴练习、舞蹈的规定动作训练、绘画的素描练习等等。著名美学家M李普曼认为,这种活动构成了艺术的基本材料,构成了艺术的字母系统,在某种程度上甚至成了艺术的语汇。因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苏珊朗格1952),是精神及意义的形态化。领域
5、技能,就是让学生掌握使用最初级的艺术语汇的技能,为更为复杂的美术创造提供能量储备。这方面学习可以通过欣赏和实践两个途径来实施。如向学生介绍和传授优秀美术作品的技术特征;通过作品风格对照,揭示形成风格的要素;通过形式与内容关系的分析,使学生对各种艺术语汇运用有所了解,如形状、色调、材料的肌理等形式元素的语言性把握。这一目标向教学提出较高的要求,即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时常结合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不能为技能而技能,其目的就是对学生视觉感受性的培养,促使其审美经验的不断积累,为进一步创造储入能量。然而,具体的教学是受实践理性的制约,通常我们很难处理好技能学习需要一定量的训练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课时量少的矛盾。所
6、以,教师常把美术作业操作过程作为备课的重点,以求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获得理想的作业效果,因为学生的作业往往被看成是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于是,教师走一步学生跟一步的“小步子教学”成为常用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远离创造力的培养是不言而喻的。要解决矛盾,关键是我们观念的改变,一方面我们要把技能学习与个人的发展联系起来,只有对个体发展有益的技能才是最需要的。另一方面,要看到存在不同层次的创造,学生不可能等到学好所有领域技能,再去进行创造活动。事实上,在学生刚步人美术学习时,创造力的培养也伴随而来,即在“前艺术”阶段学习中,创造性的探索已经开始,当一个幼儿在纸上涂鸦进而给涂鸦命名,已一时跳出了“前艺术的限制,
7、进入了初级的创造活动。与此相反,一个准备报考专业学校的学生,他的素描技能也许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可他还不知道明暗调子与美术创作中黑白运用的关系,似乎是常有的事。这说明领域技能与创造技能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理想的教学总是将基本功的学习置于创造性的学习背景中去。如色彩学习,常与冷暖的情绪感受以及四季交替的景色联系在一起;线条和形体的组织练习,常给予欢快的、悲伤的、奋勇的、胆怯的标题,以提高对形体和线条的感受性和表现力。其根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具备运用基本的技能,在创造一个能传递出某些信息,并具有审美性的视觉形式时所需要的能力。三、美术创造技能与教学创造技能,是对问题解决具有决定作用的方面。包括认知
8、风格、有效的工作方式、以及对启发产生新观念方法的了解等等,其直接影响创造的水平。在美术创造技能里,主体认知结构是一种开放性的,具有学习迁移能力,即主体能从不同的学习情景中概括出共同的原理。形成良好的认知风格,在新的任务和情景出现时,能迅速解决问题。在优秀学生那里,我们时常看到这种能力,一经教师的启发,平面至立体、黑白至色彩,各种形式因素的转换和应用显得得心应手。在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技能的培养途径很多。在认知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智力,即把掌握程序性知识作为重要方面来对待。知识可以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它回答世界是什么;和程序性知识,它回答这么办。后者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用于处理外部事物的程序性
9、知识;另一类是用于调控自身认知过程的程序性知识。认知心理学家将其称为“智慧技能”。在教学中,促进学生迁移,优化认知结构,其目的就是使学生善于解决问题,养成有效的工作方式,体现创造的灵活性。如学生了解和掌握山水画的皴法也进而了解和掌握某些西画作品中的笔触;感受和体验到亨利摩尔的空间的魅力也逐渐感受和体验到非洲木雕意味。无论是正迁移还是负迁移,是特殊迁移 (动作技能)还是非特殊迁移(能力、态度),尽可能促使学生掌握相似、模拟、移植、逆向、错位、组合等智慧技能。非理性的认识方法是创造力产生的重要动力,是指超出理性控制的无意识状态下的直觉、想象、灵感、情感、意志等人的心理因素。这些无意识的认识和思维方
10、法,是将现实经验和知识概念,自由变换、组合成许多逻辑思维所不能具有的新的认识和思维方法,这对创造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无意识摆脱了意识的逻辑性、条理性和精确性,使思维方法不拘泥于某种单一的和不变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无意识在意识的控制下处于被压抑状态,惟有消除意识的戒备才能从休眠状态中复苏过来,活跃在创造活动之中。有助于创造力培养的多数条件都要求不要施加逻辑控制,都要求自我内心世界对外开放。想象可以说是创造技能最重要的功能,想象可以分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自觉积极的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的想象,如艺术构思和欣赏活动。按想象内容的创造性、新颖性,有意想象又可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而创造性想象的主要特
11、征就是“异质因素组合”(戈登1944)。这个词的原文“synectics”是希腊词,意思是把显然不同、不相干的因素组织在一起。“异质因素组合”有两大原则或方法,(1)变陌生为熟悉,即打破知觉背景(通过比喻和比拟,变新的问题为某种熟悉的事物)。当毕加索把一个废弃的自行车座和一个把手组合起来时,奇妙地产生出为我们熟知的“牛头”这一艺术形象。(2)变熟悉为陌生,探索新的认知途径(通过比拟的方法,将某些熟悉的事物,用新的方法加以观察和思考)。当毕加索用立体主义方法重画委拉斯凯兹的宫娥这一题材时,用新的手法创造出新的审美意象。如果一个人在单一事物中能发现许多属性,或找出不同事物相似属性,那么创造的可能性
12、就很大。教学尽可能设置认知和逻辑的冲突,如调换熟悉作品的色调、添加和抽去部分内容、将作品倒置过来欣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对想象力的控制是创造力发生过程的主要机制之一,它使理性和非理性保持应用的张力。培养学生有意的想象力,就是要努力减弱理性的不当控制,苏醒无意识的非理性因素,让直觉和灵感早日出现。但是在创造过程中,理性和概念的调控作用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无论是直觉、灵感的出现需要理性的指引,使艺术形象蕴涵着普遍性的意义,还是艺术形式因素的运用、视觉效果的控制,都需要理性的参与才能使形式赋予表现性和感染力。否则,学生不能驾驭想象,而创造活动也不能深入下去。同时,美术制作媒介的多样化也发展了
13、创造的技能,如除了用笔作画,还可以用吹、拓、撕、塑、吸附、泼洒、拼贴以及计算机绘画等制作手段进行创作,使学生对活动操作的偶发性产生兴趣。各种媒介和材料的运用,使旧观念在与新技能和媒介、材料的相互碰撞中产生出新思想、新观念。在这中间,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思维方法,如逆向思维、发散性思维等等。四、美术创造与工作动机如果我们把领域技能和创造技能归为智力因素,那么创造的动机和兴趣可归为非智力因素。美术创造活动没有情感、意志的参与是不可想象的。创造动机既是创造活动的动因,又是创造过程中的驱力。所谓创造动机是指激起个体去进行或抑制创造活动的理由和基本态度。创造动机是由内部驱力和外部诱因所组成,外部
14、诱因是由情景(活动、创造的评价、奖罚的压力)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拉力。内部驱力主要是由缺失需要(生理、安全、从属与爱、自尊)和生长需要(求知、美感、自我实现)组成的推动力(马斯洛1982)。激发创造动机,就是增加诱因。可是不恰当的评价和过度奖罚,会形成“外部动机”,使学生的创造依赖外在刺激,屈从于外部的控制,这将损伤学生的创造力。教学需要为创造力的产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氛围,外在的诱因应以激发内部的动机为目标,如经常施以肯定的评价,找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放大,会激起自尊的需要;鼓励学生自评,为自己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方案,则会激发学生自主创造的欲望;降低难得的实践,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逐渐激起自我
15、实现的需要;通过大量对美术作品的释读,会激发起求知和审美的需要等等。教学就是要组织恰如其分的诱因,激发和促进学生内部动机的生成。正如阿尔波特认为(1961),当动机变成统我的一部分时,动机就为本身而自行其事,再也不是为着外在的鼓励或奖赏。教育在培养创造力方面远不如知识和技能的传授那么有效,操作方法的实施所带来负面的风险也很大,为此我们首先或重点要做的是,增强学生创造的内驱力,激发创造的欲望。基于这种认识,创设丰富多样的活动形式和创作环境是极为必要的,除了个体创作外,小组创作是个可取的活动形式。这是建立一种学习共同体,各种见解在交互碰撞中产生出新的思想。奥斯本的“大脑暴风骤雨”方案(1938),
16、是为改进团体解决问题,提高创造水平的一种实验。参加者应遵守以下四个原则:(1)取消批评;(2)鼓励“随心所欲”;(3)追求数量(想法越多产生创造性的结果就越大);(4)力求相互组合并且予以改进。奥斯本的实验目的是要人们消除从前的陈规;远离胆怯和自暴自弃;旨在帮助人们从束缚创造力的都市化中解放出来。“大脑暴风”是一种人工诱发创造力的机制。当然个体在小组中是否能借助集体的力量,有效地去发挥自己的创造,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但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一个被陈规禁锢的个体来说,具有开启心智的作用;减少失败的心理压力;同时也有助于合作精神的培养,这对美术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创作环境的设计应有助于激发学生创造
17、欲望,这种环境要具有信息化、审美化、开放性、新奇性等特点,如在墙上轮流发表学生作品、背景音乐的播放、桌子的不同摆放、学生角色不时的互换等,这些刺激有助于创造教学的开展,要知道比起其它学科能树立起学生“远景性学习动机”来,美术教育更多的是使学生热衷于活动本身的参与和表现的需要。五、创造人格的培养创造是一种开拓性的高难度的冒险活动,要求主体不仅具有创造的知识、经验和技能,还需要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现代精神神经学家们认为,每个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创造的禀赋,但只有心理健全的人才会将创造潜力付诸实现。这说明创造力的产生需要主体建立基本稳定的心理倾向的人格特质,“人格是一种倾向,可借以预测
18、一个人在给定情境中的所作所为,它是与个体的外显和内隐行为联系在一起的”(卡特尔1965)。从这个定义出发,我们认为创造人格是知觉定势、思维定势、情感定势、记忆定势等心理因素的整合。美术教育要培养良好的人格,而健全的人格应具备以下列特征:忍受模糊的能力、不迷信权威、敢于冒险、自信、恒心等。(1)忍受模糊的能力。通常,人都有对不确定性产生畏惧的心理,这种心理往往使创造性的工作在刚开始时就容易夭折。在美术创作过程中,艺术构思和直觉一开始都处模糊朦胧的状态。此时,主体就需要集中精力去追寻,利用现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将无形的东西外化为可视的形态。在教学中,我们常见到一些学生在创作开始时有许多构思,可因所
19、思所想的内容具有模糊性而放弃探索。在这种情形下,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告诉学生朦胧和不测是创造活动的前提条件;不要太在意创造的结果;而要充分体验创造的过程。(2)不迷信权威。对权威的屈从倾向是人云我云的心理根源。有些学生不相信自己的创造;总是退缩在印刷品的模仿之中;依附外来的观念。对此,教师应经常剖析为学生所仰慕的作品之优劣,破除权威的神秘外衣,为学生建立起对任何作品都能超越的信念。(3)敢于冒险。这是与勇敢相关的心理品质,有些学生喜欢循规蹈矩,只希望按部就班地按教师给定的步骤去做,他们总是把自己束缚在一种技能、一种题材或一种风格中,不敢逾雷池一步。这与怕失败心理密切相关。针对这类学生,开展
20、一些泼洒、涂抹的游戏,并通过想象给以命名,以审美或旁观的态度去对待结果;使学生体验到冒险所带来的惊喜,认识到失败和成功都是相对的。(4)自信。自信不同于自卑和自大,是对自己较为客观的认识。有些学生往往有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碰到一点挫折就一落千丈。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使其认识到美术创造中个性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扬长避短心态来肯定自己的个性。(5)恒心。这是与勤奋相关的心理倾向。常常看到有的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碰到问题就畏难、退缩,不是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因而就半途而废。教师一方面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关注某个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另一方面要使他们树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国外许多学者对在科学和艺术中有突出贡献的人的研究表明,“在所有这些人的历史当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献身于自己事业的那种持久而强烈的精神”(安妮罗1951)。以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创造力构成要素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在教学中,这四个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侧重,但不可分割;有层次,但没有先后。在技能学习中也有创造性的成分,在创造中也有技能的学习和情感意志的培养。我们了解创造的规律和学生发展的心理,远比急于寻找或模仿别人的教学方法来的重要。当教师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且对教学对象有了深刻的认识,许多方法和手段的使用会显得自然且有独创性。文章来源:江苏美术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