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建省莆田第七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60分。)1. 如图描绘的是我国古代官员上朝礼仪的变化,从坐而站到跪。这一变化反映了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 中央集权不断削弱B. 皇权的不断强化C. 地方权力不断加强D. 相权的不断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图到图的变化:从大臣坐议事,到大臣站着议事,到大臣跪受笔录,说明大臣地位的下降,皇权不断的加强。故答案为B,排除D;材料没有涉及中央集权,A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权与相权,没有体现地方权力,排除C。2.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诗中“齐鲁”是古来对山东的别称,这一称谓最早源于( )A. 宗法制B. 分封制C. 礼乐制D. 郡县制【答案】B【解析】【详解】西周时实行分封制,其中齐国和鲁国的封地都在今天的山东地区,因此后世以“齐鲁”称谓山东,故选B项;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制度,与“齐鲁”称谓无关,排除A项;礼乐制是表示等级制度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与“齐鲁”称谓无关,排除C项;郡县制是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标志着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血缘政治,排除D项。3. “它与中国姓氏有着直接的关系这是一种以父系血缘关系亲疏为准绳的
3、遗产继承法。”“它”是指A. 分封制B. 宗法制C. 礼乐制度D. 皇帝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A选项分封制度虽然与中国姓氏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分封制度主要是通过层层分封维护等级森严的制度,而非解决遗产继承问题,故错误;B选项,宗法制度的核心内容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利用父系血缘为纽带来处理好统治阶级内部的继承问题,故符合题意正确;C选项,礼乐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外显的形式维系分封制和宗法制度,核心特点是等级有序,与材料信息不符,故错误;D选项,皇帝制度与中国姓氏并无直接的关系,故不符合题意,错误。4. 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主要是A. 世袭B. 中央任命C. 恩荫D
4、. 科举选拔【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秦朝没有科举。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5. 有学者指出,吕不韦任秦国丞相时,就经常不自觉地越位,他精于怎样获得权力,但是不懂得放弃权力。为防止出现这种不自觉地越位现象,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 设尚书令以制约三公B. 设御史大夫监察百官C. 明升暗降丞相的地位D. 重用侍从建立“中朝”【答案】B【解析】【详解】三公中御史大夫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故选B项;尚书令在秦朝时期本为九卿中少府的属宫,负责管理少府文书和传达命令,无法制约丞相,排除A项;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宫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
5、下的最高长官,明升暗降这一说法并不准确,排除C项;汉武帝时期建立中朝,排除D项。6. 元史百官志七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A. 三司B. 行中书省C. 中书省D. 宣政院【答案】B【解析】【详解】元朝中央中书省是最高的行政机关,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代表中书省管理地方事务。行省由中央派出机构变成常设机构。因此,行中书省与中央的“都省”,即中书省互为表里,故排除C,B符合题意;三司是宋代设置的掌握财政赋税的机构,宣政院是元朝中央设置的专管吐蕃地区事务的中央机构,故AD不符合题意。7. 宋既“
6、收其精兵”“制其钱谷” “稍夺其权” ,又以转运使、提刑、提举常平、安抚使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这说明宋代A. 强化了君主专制B. 消除了地方藩镇割据C. 加强了中央集权D. 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又以转运使、提刑、提举常平、安抚使收夺州县诸权和监察地方官吏。”可知,宋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答案为C项;材料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没有涉及君臣关系,排除A项;材料措施对地方藩镇割据的影响是大大减少,而非消除,排除B项;材料措施可能造成冗官冗费问题,而非完善了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8. 唐代科举制规定:士子无论贫富,只要有志于报效朝廷,都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
7、这一规定的影响是A. 加强了中央集权B.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C. 降低了做官标准D. 确保了选官制度的公平【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只要有志于报效朝廷,都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B选项符合题意。中央集权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材料未体现,A选项排除。科举制的标准是考试成绩,C选项排除。科举制体现了公平、公正,但是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9. 贞观时期被后世称道的原因在于制度设计上为君臣共治的实现提供了许多条件,这种制度设计是A. 科举制B. 节度使制度C. 三省六部制D. 贵族制【答案】C【解析】【详解】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三省分工
8、协作,大权独揽于皇帝,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君臣共治”,故选C;A是选官制度,B是地方管理制度,排除;贵族制指国家由贵族掌握国家政权的制度,排除D。10. “它的设立,本是一种超常规的做法。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造成了中国特色的机构名实不符现象。”材料中的“临时秘书机构”指的是A. 政事堂B. 枢密院C. 内阁D. 军机处【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这个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却实际上褫夺了内阁的权力”可知该机构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而且褫夺了内阁的权力,结合所学内容判断可以应该是军机处,故选D项;
9、政事堂和枢密院都与“无编制、无定员、无预算,名义上仅仅是皇帝的临时秘书机构”的信息不符,排除AB;内阁不可能褫夺内阁的权力,故排除C项。故选D。11. 梵蒂冈所藏的希腊语1144号抄本中提到,“陶片放逐法”由最初的议事会进行改为由人民直接投票,流放的基准票数也由最初的200票变成6000票。这反映出陶片放逐法A. 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B. 保证全体人民直接参政C. 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D. 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滥用【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陶片放逐法”的调整反映了其在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践中不断得以完善,故选C;A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排除;雅典民主只是少数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并非“全体人民”,排
10、除B;材料不能反映陶片放逐法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排除D。12. 从罗马建国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统称为公民法。该法A. 打破了贵族对法律的垄断B. 注重形式,程序繁琐C. 注重调解经济和民事纠纷D. 是法律科学的指导原则【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罗马的公民法是适用于罗马共和国公民的法律,其特征是注重形式,程序繁琐,缺乏灵活与变通,故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打破了贵族垄断法律,随意解释法律的权利,故A项错误;公民法侧重于国家事务和法律程序等方面,对于财产关系等问题的私法不够完善,故C项错误;自然法是法律科学的指导原则,故D项错误。13. 罗马法体系最终形
11、成的标志是A. 习惯法的形成B.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C. 公民法的形成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颁布【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所学可知,6世纪,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D正确;习惯法时法律与习惯之间没有明显界限,概念不清,A错误;十二铜表法的制定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而不是最终形成,B错误;公民法是罗马共和国时期调整罗马公民关系的法律,此时尚未形成完整的罗马法体系,C错误。故选D。14. 十二铜表法规定: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阴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材料表明罗马法A.
12、罗马法保护平民利益B.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C.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D. 维护公平公正原则【答案】C【解析】【详解】树木、树叶如果侵犯到邻居家,“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这体现了罗马法中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的原则,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具体指保护哪个阶层,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奴隶不受法律保护,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公平公正,而是强调个人的私有领域不能被侵犯,故D项错误。15. 1832年,英国颁布议会改革法,剥夺了55个衰败选区的资格,分给了人口增加的选区,有的分给了较大的工业城镇。这一改革A. 消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B. 使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C. 降低了平民的选举资格D. 提
13、高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1832年,英国颁布分给了人口增加的选区,有的分给了较大的工业城镇”并结合所学可知,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作用,提高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地位。D正确;“消除特权”的说法过于绝对,A错误;责任内阁制的确立使得英国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与材料无关,B错误;依据所学可知,1832年议会改革降低了平民的选举资格要求,C错误。故选D。16. 1689年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政治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是A. 议会的立法权有了法律保障B. 王位继承权从国王转向议会C. 首相掌握行政权并受议会监督D. 国王的权力被完全剥夺【答案
14、】A【解析】【详解】权利法案以明确的法律条文,保证了议会的立法权,故A项符合题意;国王仍然拥有王位继承权,故B项不符合题意;首相第一次出现在1721年,故C项不符合题意;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是在18世纪中期,故D项不符合题意。17. 下列关于近代英美两国政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 国家元首都由人民选举产生B. 政府的首脑都要对议会负责C. 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D. 国家元首都掌握最高的军政大权【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英美两国建立的都是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故它们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故选C项。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是世袭产生,而非人民
15、选举产生, 故A项不是共同点,排除;美国实行三权分立,政府首脑是总统,他对宪法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 故B项不是共同点,排除;英国君主立宪制下,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但是虚君,没有掌握最高军政大权, 故D项不是共同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英美两国政体之间的比较,旨在考查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学生在学习或复习的过程中可用列表法予以归纳比较。18. 宪法是民主进程的保障。在近代西方既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法又突出体现分权制衡原则的是哪国宪法A. 英国B. 美国C 德国D. 法国【答案】B【解析】【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出分权制衡原则,是近代第一部资产阶级类型的宪法,故选B;英国1689年权
16、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性文件,但非是宪法,排除A;1871年德意志德国宪法和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时间较晚,不符合题意,排除CD。19. 马克思对某国的政治进行如下的评价“一个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混杂着封建残余,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该国是指( )A. 英国B. 美国C. 法国D. 德国【答案】D【解析】【详解】“以议会形式粉饰门面”说明该国已经立议会制度,但议会权力很小;混杂着封建残余, 已经受到资产阶级影响,按官僚制度组织起来,并以警察来保卫的、军事专制制度的国家”反映该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但保留了大量的
17、封建残余和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由此可以判断是德国的君主立宪制,故选D项;英国虽保留君主,但没有军事专制,是一种较为完备的资产阶级民主制,排除A项;美国没经历过封建社会,没有封建残余,没有军国主义,排除B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彻底,没留下多少封建残余,没有军国主义,排除C项。20.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广泛传播。共产党宣言的发表A.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B. 指导了巴黎公社革命爆发C. 提出了和平夺取政权策略D. 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答案】A【解析】1848年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
18、出共产主义运动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A正确;共产党宣言并没有指导巴黎公社革命,故B错误;共产党宣言提出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故C错误;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与共产党宣言无关,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内容和意义,学生需要对选项逐一分析,排除不符合史实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1. 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第一步从空想到科学;第二步从理论到实践;第三步从理想到现实其中“第三步”是指A. 共产党宣言发表B. 巴黎公社的建立C. 十月革命的胜利D. 中华民国的成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指
19、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C项正确;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排除A项;巴黎公社的建立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但并未成功,排除B项;中华民国以资产阶级思想三民主义为指导理论,排除D项。故选C22. 列宁曾精辟地指出:“如果没有战争,俄国也许会过上几年甚至几十年而不发生反对资本家的革命。”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 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纯属历史偶然B. 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十月革命创造了条件C. 20世纪初的俄国没有任何爆发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D.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是历史的巧合【答案】B【解析】这里的“战争”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加速了
20、十月革命的爆发,是外因,是偶然性因素,排除 A;俄国经济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十月革命创造了条件,加速其到来,故排除CD,选B。23. 列宁在四月提纲中说我们的直接任务并不是实施社会主义,而只是立刻过渡到由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这说明列宁()A. 主张立即进行暴力革命B. 要求工人监督政府权力C. 反对进行社会主义革命D. 主张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只有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才能实现,因而体现出列宁要求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故D项正
21、确,C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月革命后革命有和平发展的可能性,故A项错误;B项是D项具体表现,排除。点睛:关键信息“工人代表苏维埃监督社会的产品生产和分配”。24.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英国在市场扩张的驱动下发动了鸦片战争。下列条款出自南京条约并能反映上述动机的是A. 中英协定关税B. 赔款2100万银元C. 允许通商口岸设厂D. 派兵保护各国使馆【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期,英国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发动鸦片战争,协定关税更便于市场的开拓,故选A;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与题干中市场扩张的驱动不符,排除B;允许在
22、通商口岸设厂属于马关条约的内容,排除C;派兵保护各国使馆属于辛丑条约的条款内容,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英国在市场扩张的驱动下”,联系所学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分析解答。25. 法国大文豪雨果在一封信中曾这样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劫掠,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雨果写到的这件事发生在A. 1840年B. 1860年C. 1884年D. 1900年【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等信息可知,雨果写到的这件事发生在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占北京,
23、火烧圆明园,故答案为B项;1840年的中英鸦片战争、1884年的中法战争,侵略者没有攻占北京,排除A、C项;1900年攻占北京的是八国联军,不是英法联军,排除D项。26. 马克思曾这样评价近代中国的一个事件:“该革命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色彩。”这个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辛亥革命C. 五四运动D. 国民大革命【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该革命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色彩”可知,该革命指是太平天国运动,毕竟革命就是从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开始的,故选A。马克思在1883年就已经去世,不可能对没有发生的历史事件发表评论,排除BCD。27. 徐中约在其中国近代史一书中说:“中国的战败暴露了满清王
24、朝的腐化与无能,也招来了列强争相在华修建铁路,设立工厂,划分势力范围”最早在中国获得“设立工厂”特权的列强是A. 日本B. 法国C. 英国D. 美国【答案】A【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在马关条约中,日本最早在中国获得“设立工厂”特权,故排除BCD,选A。【详解】28. 陈旭麓先生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据此可知,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最大的贡献在于A. 结束了几千年君主专制B. 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C. 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D.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据材料“民国之取代自秦
25、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可知,辛亥革命最大的贡献在于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A符合题意;实现了中华民族独立的是新中国成立,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推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C错误;据材料“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近代中国社会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可知,没有体现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说法错误。29. 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说:“至于政府之组织,有总统制,有内阁制之分。法国则内阁制度,美国则总统制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的是A. 责任内阁制B. 君主立宪制C. 总统共和制D. 专制君主制【答案】A【解析】【详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的是
26、责任内阁制,内阁享有较大的行政权,故答案为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民主共和制,不是君主立宪制,更不是专制君主制,排除B、D项;临时约法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废除了先前的总统制,排除C项。【点睛】临时约法中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通过这种制度设计,总理分割了总统的一部分权力,总统权力受到较大削弱。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就是从各方面设定条款,对袁世凯加以限制和防范。3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当凡尔赛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事实证明
27、,这场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民族感情的最强烈、最普遍的表露。”最能反映这场运动性质的口号是A.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 停止内战,一致对外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材料描述的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体现了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故C正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建立的同盟会的纲领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排除A;“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是要求一致抗日
28、的主张,与材料无关,排除B;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与材料无关,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归还给中国”、“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联系所学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分析解答。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31. 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29、 材料二 (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 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材料三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暇后乃谋臣献画(计策),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分封制的影响,并指出秦朝是如何破解的? (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30、西汉的地方政治制度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有叛国”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认识。【答案】(1)影响: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威胁周天子的权威。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制度:郡国并行制。 原因: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 (4)认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解析】【详解】(1)影响:根据材料“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可知,其影响是关系疏远,相互攻击,威胁周天子的权威。破解:根据材料“今
31、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可知,其破解是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 (2)影响:根据材料“(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可知,其影响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据材料“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可知,其影响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3)制度:根据材料“然而封建之始,郡邑居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制度是郡国并行制。 原因:根据材料“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是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 (4
32、)认识: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制度传承和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来回答其认识。其中,制度传承方面的认识是古代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在继承中不断变革;中央与地方关系方面的认识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3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的最高政权;500人议事会的议员用抽签方式从年满30岁的公民中选出,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陪审法庭包括6000名陪审法官,由抽签方式选出,主要从事审判工作。 臧嵘主编历史必修 材料二 美国政治体制结构示意图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2)完善材料二“美国政治体制结构示意
33、图”,并据此指出美国权力运行体现的原则。【答案】(1)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五百人议事会处理日常事务;陪审法庭负责司法事务;议事会议员和陪审法官由抽签方式选举产生。 (2)总统(或行政)国会(或立法)最高法院(或司法)原则: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或三权分立)。【解析】【详解】(1)依据材料“在伯利克里执政时代,公民大会在法律上拥有全部最高政权”来看,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依据材料“500人议事会的议员处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来看,五百人议事会处理日常事务;依据材料“陪审法庭包括6000名陪审法官,由抽签方式选出,主要从事审判工作”并结合所学可知,陪审法庭负责司法事务,而且议事会议员和陪
34、审法官由抽签方式选举产生。(2)美国政治体制结构:依据“美国政治体制结构示意图”并结合美国的政治制度可知,总统掌管行政权,有任命法官的权力;国会可以指定美国的法律,并且决定总统任命的最高法官;最高法院掌管司法权,可以宣布总统违宪。原则:依据美国政治制度可知,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原则,三者之间相互制约。33. 南京见证了风云变幻的中国近代史,今天,南京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阅读下列有关南京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97年7月1日,位于南京下关的静海寺内悬挂起一尊大铜钟。钟的主体高1842米,四周铸上许多“回”形图案,现在,每天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每年8月29日,社会各界人士都要组织一
35、次盛大的撞钟仪式,重温历史,警钟长鸣。静海寺因为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 光明日报 材料二 20世纪初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南京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给予高度评价:“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发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 材料三 五四运动爆发后,从1919年5月5日开始,(南京)各校学生发通电、集会、游行示威。5月31日南京码头工人拒绝给日货卸船。6月9日各界召开公民大会。在全国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压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 (1)“静海寺的大铜钟高1842米”哪个历史事件
36、有关?这个事件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 (2)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依据材料三,请说出南京人民对五四运动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答案】(1)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态度:支持、响应、声援。作用:主力军(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解析】【详解】(1)事件:依据材料“钟的主体高1842米”“浓缩着中国近代厚重历史成为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一景”并
37、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影响:依据鸦片战争的影响可知,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使得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依据材料“为中国革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发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并结合辛亥革命的影响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且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3)态度:依据材料“从1919年5月5日开始,(南京)各校学生发通电、集会、游行示威。5月31日南京码头工人拒绝给日货卸船。6月9日各界召开公民大会”来看,南京人民积极支持、响应、声援五
38、四运动。作用:依据五四运动的过程可知,五四运动时期,工人阶级作为运动的主力军为五四运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在此之后,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的舞台。34.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48年)几乎在这个宣言发表的同时,欧洲好几个国家都爆发了革命。 材料二 他们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袖是毛泽东(18931976)。他虽然也遵循马克思和列宁的学说,但却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他认为,中国革命的载体不是数量较少的工人,而是农村的广大贫苦农民。 以上二则材料皆选自(德)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三 实际上,俄国社会主义者
39、即通常所说的布尔什维克,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地夺取政权,建立起有史以来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府。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宣言”及其发表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三指出俄国布尔什维克成功夺取政权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答案】(1)“宣言”:共产党宣言; 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 (2)原因:一战的爆发;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中最薄弱的一环;成熟政党的领导;人民的支持和拥护;马列主义的指导 (3)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各国革命的指南;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我
40、们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解析】【详解】(1)“宣言”:根据材料“(1848年)几乎在这个宣言发表的同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宣言是共产党宣言;意义: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分析其意义。其中,理论方面的意义是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实践方面的意义是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 (2)原因:根据材料“俄国社会主义者即通常所说的布尔什维克,正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地夺取政权,”可知,其原因是一战的爆发和成熟政党的领导;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俄国国情、民心和科学理论等方面来分析其原因,其中,俄国国情方面的原因是俄国是帝国主义国家中最薄弱的一环;民心方面的原因是人民的支持和拥护;科学理论方面的原因是马列主义的指导 。(3)认识:根据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马克思主义本土化等方面来回答其认识。其中,科学性方面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是指导各国革命的指南;本土化方面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我们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