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神奇变幻的七夕诗农历七月七日之夜,牛郎织女相会于天河的美丽传说,很早以前就在中国古代民间广为流传。关于牛郎织女星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其中有这样的诗句: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诗的大意是说:遥望夜空有一条银河,发出闪闪亮光。那织女分为三星,终日忙碌在机旁,虽然她终日繁忙,却织不成有花纹的布帛。看那银河南侧的牵牛星,也不能用他牵引车箱。在这里,织女、牛郎只是作为天上的两个星座加以刻画,尚未人格化,即未赋予人的感情和性格。但值得注意的是,牛郎、织女二星已同时出现在这首诗里,这就给人们提供了联想的余地。到了汉代,牛郎织女的传说逐渐形成,
2、并有所发展。班固西都赋就有“临乎昆明之池,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之句,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中描写牛郎织女的故事就更为完整: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在这里牛郎和织女已演变成一对情人,由于银河相隔,他们难以时常见面。诗中织女的形象十分鲜明,她对牛郎无限的相思之情跃然纸上。大概是“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良好愿望在起作用吧,后来人们又将牛郎织女正式匹配成一对天上的夫妇。文选洛神赋注引九咏注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牵牛织女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但银河迢迢,这一对仙人夫妇如何才能相会呢?于是善
3、良的人们又为他们架起一座幻想中的“鹊桥”,产生了群鹊衔接成桥以供渡河的说法。这样牛郎织女七夕渡银河相会的传说不但披上神奇的色彩,而且也愈加完整了。它成了骚人墨客笔下喜爱的吟咏题材。钱谦益的七夕四绝句在艺术上自有特色,且抄录如下:月帐星桥云髻鬟,经年怨别泪潸潸。凭君莫道天河阔,只在盈盈一水间。虚将黼黻擅朱颜,咫尺星河断往还。但使牵牛能伏轭,更将余巧乞人间。云阶索莫暂经过,素声依然弄玉梭。赖有七襄机度日,不然其奈九秋何!牵牛求配苦蹉跎,织女机丝患巧多。乌鹊可怜无一事,头童尾秃为填河。粗略一读,这组诗和其他描写七夕的诗篇似无多大区别,主要表现牛郎织女“经年怨别”的愁思。倘若我们沿着这一思路去理解这组
4、诗,那就可能误解其诗旨。实际上这组诗不过是借题发挥,其言外之意需要读者悉心去领会。好在作者于第四首“头童尾秃为填河”句下有一段自注:“属章给谏、房侍御诸公为余牵连谪官者。”他向人们透露了这样的信息,切不可将这组诗看作是一般题咏七夕之作,而是有其深刻的寓意在。这组诗写于崇祯元年(1628),即牧斋因会推阁员事再次被罢职之后。章给谏即章允儒,房侍御即房可壮。关于这段公案,明史温体仁传载,当时执政大臣皆言谦益无罪,吏科都给事中章允儒争尤力。体仁指允儒为谦益同党,崇祯帝遂下允儒诏狱,并命议罪,“允儒及给事中瞿式耜、御史房可壮等皆坐谦益党,降谪有差”。这就是此诗的本事。很显然,诗中以章允儒、房可壮比作为
5、牛郎织女搭桥的乌鹊,对他们无故受牵连而谪官深表歉疚。所谓“头童尾秃为填河”,原有一段传说。“头童尾秃”即秃头秃尾之意。据宋罗愿尔雅翼载:“涉秋七日,鹊首无故皆秃,相传是日河鼓(牛郎星)与织女会于汉东,役乌鹊为梁以渡,故毛皆脱。”好心的乌鹊为牛郎织女搭桥,结果却无端折损羽毛,这岂不令人叹惜!作者以此作巧妙的比喻,可谓匠心独运。对第四首作如此解释之后,回过头来,前面几首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第一首写自己罢官后对朝廷的眷恋。第二首表示一旦重新复职,将把自己的才智贡献给“人间”。第三首以织女“依然弄玉梭”影射皇帝。关于第二首,这里不妨多说几句。旧时民间有“乞巧”的习俗,妇女们于七月七日之夜在庭中陈设瓜果
6、,穿七孔针,向织女乞巧。这一习俗,唐宋时已极盛行,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曾作乞巧文,宋代著名文学家梅尧臣也曾作过乞巧赋,可见当时风习之一斑。固然其中夹杂着某些迷信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因为人们祈望有一双灵巧的手,使生活变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在科学发达的今天,乞巧之习差不多已销声匿迹,不会有人相信这一点了。其实即使在古代,一些有头脑的人对“乞巧”也并不以为然,如元代诗人赵孟?七夕诗云:“初月纤纤照露台,枉将瓜果闹婴孩。今宵自有经年约,何暇闲情送巧来。”他根本不相信有送巧之事。牧斋在诗中运用乞巧这一典故,以牵牛自比。“但使牵牛能伏轭,更将余巧乞人间。”实是向皇帝吐露心迹,期望有朝一日能继续“伏轭”,其寓意不说自明。总之,这组诗借咏七夕而抒写自己遭罢官之后的处境和苦闷的心情。可以说句句赋双星,亦句句写自己;句句话仙境,亦句句咏人间。诗中将神话传说和身边发生的事情巧妙地交织在一起,构成神奇变幻的艺术境界,这在题咏七夕诗中可谓独树一帜,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