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3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24482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3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3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3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3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3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3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3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3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3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3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3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测试13 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单元过关测试(十三)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时间:7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1867年恭亲王奕(道光第六子)奏请在京师同文馆内添设天文算学馆。大学士倭仁认为此举“以夷变夏”“上亏国体,下失人心”“甚为可耻”。奕驳曰“今不以不如人为耻,而犹以学人为耻”。而士大夫聚党私议不息,阻拦投考同文馆的人员,多方讥诋,斥奕为“鬼子六”。据此可知()A顽固派被动接受新式教育B洋务派抛弃中国传统文化C西方科技不能适应中国国情D中国近代教育变革举步维艰D作为洋务运动重要代表之一的奕在设立新式学堂过程中遭到大量顽固派的反对,说明近代教育变革艰难,故选D项;顽固派坚决

2、反对学习而没有接受西方知识,排除A项;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但强调“中学为体”,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说明西方科技是否适应国情,排除C项。2(2020佛山模考)1876年李圭作为中国工商界的代表,到美国费城参加世界博览会,环行地球一周后写了环游地球新录,李鸿章还为之作了篇序,士大夫争相购买,坊间也相率翻版。这现象说明()A国人认识世界有了新的途径B向西方学习思潮蔚然成风C洋务运动推动了出版业发展D李鸿章的社会影响力强大A原来国人主要通过翻译西方书籍了解世界,环游地球新录的出版发行开启了国人以亲身经历感知西方世界的新途径,故选A项;“争相购买”并不等同于认同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排除B项;“相率翻版”

3、说明印刷量增加,并不等同于出版业发展,排除C项;士大夫争相购买,并不是由于李鸿章作序,而是因为这本书的内容新颖,排除D项。319世纪六七十年代,王韬在谈到“中体西用”时说:“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如徒颂美西人,而贬己所守,未窥为治之本原者也。”该言论()A对士大夫具有诱导作用B是早期维新派的典型主张C认识到洋务运动的弊端D表明中体和西用互不关联A王韬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的策略进行了肯定通过肯定中国传统文化而更好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这对士大夫具有诱导作用,故选A项,排除C项;王韬对洋务派的“中体西用”进行了赞扬,而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统治,排除B项;王韬认为洋务派提倡“

4、中体”是为了更好地学习“西用”,排除D项。4(2020江门月考)左宗棠把兴办民用企业视为“利民实政”,早期维新派人物之一冯桂芬针对“船坚炮利不如夷”,则“设局厂、制洋器”;针对“人无弃才不如夷”,则“改革科举,废除八股,设同文馆”;针对“地无遗利不如夷”,则“大兴水利,广植农桑”。这表明()A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思想有相通之处B早期维新派仍未突破“中体西用”的桎梏C“天朝上国”观念抑制近代中国的发展D洋务派开启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先河A洋务派代表人物左宗棠和早期维新派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可知洋务派与维新派也有共通点,也说明已经突破了“天朝上国”观念,故选A项,排除C项;早期维新派主张君主立宪

5、制,突破了“中体西用”,排除B项;开启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先河的是维新派,排除D项。5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粵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据此可知,该报刊的创办旨在()A引导人们开始关注国际局势变化B宣传维新思想促进人民觉醒C激励人们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D宣传民主科学启发国民自觉B中外纪闻介绍中外各类新闻及维新派的文章,说明意在促进民众觉醒,故选B项;引导人们开始关注世界的是地主阶级抵抗派,排除A项;中外纪闻宣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6、而不是革命思想,排除C项;宣传民主科学的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6(2020怀化高三期末)西学中源说(基本观点认为西方某些科学技术和事物源自中国)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最为盛行。到20世纪初,这种理论的市场便越来越小,批评之声越来越多。这一变化说明()A“中体西用”思想成为主流B华夷观念根深蒂固C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否定D西学的影响力扩大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西学的不断传入,不合事实的“西学中源”说由盛行到衰落,直至破产,这充分说明西学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故选D项; A项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华夷观念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已经崩溃,排除B项;中国传统文化的统治地位直到新文化运

7、动才动摇,排除C项。7谈到中国的读书人,陈独秀说:“余每见吾国曾受教育之青年,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这表明,陈独秀()A倡导白话文反对文言文B赞美新青年鼓励读书人C批判旧教育体制的弊端D主张提高青年身体素质C陈独秀认为“吾国曾受教育之青年”的现实状况是“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如若此种情况,青年一代如何才能“任重而致远”呢,据此可知,陈独秀言论之意主要在于批判旧时代的教育,故选C项;题干未涉及文言文与白话文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

8、,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说明陈独秀对青年一代的失望之情,并非赞美,排除B项;D项是陈独秀主张的一部分,并不是题干的全部内容,排除。81917年7月,教育部下令凡是缠足的女学生,必须得放脚,未缠足的一律禁止缠足在江苏、浙江、广东、山西较为开化的地方,凡是到省外学习并接受了先进思想的学生,回到家乡更不愿娶缠足女子为妻。这一现象说明()A禁止缠足成为国人共识B新文化运动推动放足运动C北洋政府致力移风易俗D开化地区学生已完全西化B材料反映的是废除缠足现象,结合时间1917年可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这一现象的出现,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教育部下令禁止缠足以及较为开化的地区出现“更不愿娶缠足女子为妻”的现象,

9、这不能证明禁止缠足成为国人的共识,排除A项;北洋政府在改革社会习俗方面没有多大的建树,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仅仅是废除缠足,并非“完全西化”,排除D项。91920年5月梁启超作“五四纪念日”感言一文,谈到他对“五四”的价值判断和思考:“吾以为今后若愿保持增长,五四之价值,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以政治运动为辅。”梁启超的认识客观上有助于()A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B提高国民的爱国觉悟C批判资产阶级个人主义D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D由材料“宜以文化运动为主而以政治运动为辅”可知,梁启超在1920年认为五四运动具有政治运动的价值,这在客观上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选D项;五四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本

10、身就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排除A项;五四运动的爆发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排除B项; C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1020世纪20年代初以梁漱溟、冯友兰等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派诞生,他们主张“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用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该主张意在()A强调传统儒学重要性B坚持“中体西用”的思想C扭转新文化运动方向D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D现代新儒学派主张“援西学入儒”“儒化、华化西洋文化”,通过儒学来会通消融西学,这是为了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弘扬儒学,重塑民族文化新系统,故选D项;现代新儒学派“援西学入儒”,是在革新传统儒学的弊端,以适应时代的需要,排除A项;“中体西用”思想与题干信

11、息不符,排除B项;20世纪20年代初,新文化运动主要传播的是马克思主义,没有反对儒学,排除C项。11近代中国,孙中山等革命派推崇王夫之,将其视为“恢复中华”的思想先驱,并印发王夫之的黄书等有关“华夷之辨”的书籍,倡导“排满革命”“光复旧物”。此举()A复兴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B高举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体现了革命派的斗争策略D民族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即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而“革命派推崇王夫之,将其视为恢复中华的思想先驱”体现的正是革命派的斗争策略,故选D项;民族主义把反对清王朝统治者与建立资产阶级统一的民族国家结合起来

12、,而非复兴中国传统文化,排除A项;题干信息未涉及民主,排除B、C两项。12(2020唐山联考)孙中山在谈到民族问题时说:“自欧战告终,世界局面一变,潮流所趋,都注重到民族自决。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使中华民族与世界所有各民族同立于自由平等之地。”这表明,此时的孙中山()A强调普遍平等民权B极力宣传反清排满主张C主张推翻封建帝制D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D“凡夫一切帝国主义之侵略,悉当祛除解放”体现追求民族解放,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故选D项;“普遍平等民权”是新三民主义对旧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发展,排除A项;“反清排满”是旧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内容,排除B项;“推翻封建帝制”是旧三民主

13、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排除C项。131927年初,毛泽东充分估计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伟大作用,明确指出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的必要性,着重宣传了放手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的革命思想。这一思想()A探索出符合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B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C丰富了中共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论D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走向高潮C毛泽东认识到农民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重要作用,主张在农村建立革命政权和农民武装,这一思想为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丰富了中共民主革命的基本理论,故选C项,排除B项;符合国情的中国革命道路指的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其建立是在1927年10月秋收起义之后,排

14、除A项;1927年初国民革命的高潮早已到来,排除D项。141930年,毛泽东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938年,他又指出:没有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当前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是“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这些论述体现了毛泽东()A对中国革命前途充满忧虑B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C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D主张调查中国的国情B毛泽东强调实践和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对马克思理论进行运用,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故选B项;毛泽东强调开展革命的方式,对前途忧虑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材料表明毛泽东主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灵活应用, C项与此不符,排除;毛泽东强调马克思理论与中国国情的结合,排除D项。

15、15(2020青岛质检)1935年,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指出:“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带两重性的阶级,他们一方面不喜欢帝国主义,一方面又怕革命的彻底性在殖民地化威胁的新环境之下,他们的态度可能发生变化。”毛泽东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B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境与利益诉求D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扩大对华侵略A从材料中的“在殖民地化威胁的新环境之下,他们的态度可能发生变化”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在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背景下,资产阶级也会站在人民一边抵抗帝国主义侵略,故答案为A项;资产阶级态度变化的依据是民族危机加

16、深,而不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不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境与利益诉求,排除B、C两项;1937年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扩大对华侵略,排除D项。16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客人时曾明确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一论断()A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成熟B明确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推动了改革开放战略决策的提出D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D由“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可知,当时的中国已经意识到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因而这一论断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束缚,故D项正确;A、B、C三

17、项与题干材料时间均不符,排除。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2021湖南招生适应性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世纪法国思想家从中国文化中看到了许多他们正在试图证明或正在热切期望的东西。狄德罗赞美儒学“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霍尔巴赫认为“(中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伏尔泰也认为中国没有宗教专制,人们享有充分的信仰自由。可以说,在当时的法国出现了“中国热”。那么,何以中国文化会在启蒙时代饱受法国人的青睐?这显然是因为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当时西欧的精神气候

18、之间产生了某种不期然的契合。材料二中国的20世纪就是从对法国革命思想文化的大力张扬开始的。1901年,国民报第一、二期即连续发表文章宣传法国大革命,并公开鼓吹在中国推行法国式的革命,其他进步报刊纷纷效法,中国舆论界刮起强劲的“法国风”。1906年12月,湖南醴陵一带发生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反清起义,被普遍比附为“攻打巴士底狱”的壮举,湖南省也因此得到了一个“小法兰西”的雅号。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何芳川主编中外文化交流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气质和当时西欧的精神气候之间有哪些契合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初中国刮起强劲“法国风”的原因。(9分)解

19、析第(1)问,根据材料“狄德罗赞美儒学只须以理性或真理,便可治国平天下;霍尔巴赫认为(中国的)悠久历史使一切统治者都明了,要使国家繁荣,必须仰赖道德;伏尔泰也认为中国没有宗教专制,人们享有充分的信仰自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儒家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在对待理性、道德、自然等方面有契合点。第(2)问,根据材料“1906年12月,湖南醴陵一带发生了一场颇具规模的反清起义,被普遍比附为攻打巴士底狱的壮举”可知,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阶级矛盾激化,人们要求推翻反动统治;根据材料“中国的20世纪就是从对法国革命思想文化的大力张扬开始的。1901年,国民报第一、二期即连续发表文章宣传法国大革命,并

20、公开鼓吹在中国推行法国式的革命,其他进步报刊纷纷效法”可知,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播,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此外,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救亡图存的急切需要、资产阶级要求民族独立和实行民主政治、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反思和探索等方面进行回答。答案(1)理性观、道德观、自然观。(2)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急切的任务;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阶级矛盾激化,人们要求推翻反动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要求民族独立和实行民主政治;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和反思,推动有识之士探索新的救亡图存道路;西方启蒙思想不断传播,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21、一中华民国成立后,和平、秩序和统一并未出现。道德沦落、君主复辟和军阀割据长期困扰着孙中山,他求援的西方政府只支持各地军阀,对他发展中国的计划完全不感兴趣。而受过西式教育的新知识分子纷纷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思想领域进行激烈的变革,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马列主义研究小组开始大量涌现,追求知识和言论自由的北京大学则成为激进主义的温床。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公开承认信奉马克思主义,并称赞布尔什维克革命能媲美法国大革命,是“伟大的、世界性的及基本的力量”。摘编自美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材料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界逐渐形成

22、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马克思主义成了一些书籍报刊、学术研讨的主题,并进入欧美大学的课堂;一些著名学者称其是“不可超越的哲学”“要探索人类发展前景就势必求教于马克思主义”;各种牌号的“马克思主义”竞相出台,甚至神学也试图把自己与马克思主义联系起来。热潮虽然在苏联解体后冷却了一阵,但世纪之交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又逐渐回温,马克思还被西方权威媒体评为“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应该看到,这是马克思高贵人格、科学理论产生的巨大魅力,也是西方资本主义为各种无解的问题寻找出路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对20世纪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并改变了世界。摘编自马理文世纪思潮中“西方马克思主义”(1)根

23、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马克思主义在近代中国传播的主要因素。(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热潮”的特点,并指出马克思主义传播对世界的进步意义。(7分)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中华民国成立后,和平、秩序和统一并未出现”可知辛亥革命未能取得成功;由材料一“他求援的西方政府只支持各地军阀”可知辛亥革命后西方列强通过支持各派军阀不断侵略;结合史实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从而推动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提供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由材料一“追求知识和言论自由的北京大学则成为激进主义的温床”可知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反对儒家思

24、想,传播民主与科学,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由材料一“那些对凡尔赛和会极度失望的知识分子在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影响下,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可知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由材料一“而受过西式教育的新知识分子纷纷鼓吹在国民生活的哲学思想领域进行激烈的变革”“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公开承认信奉马克思主义”可知近代教育发展与知识分子的进步追求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人才因素。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二“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知识界逐渐形成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可知形式以学术研究为主;由材料二“热潮虽然在苏联解体后冷却了一阵,但世纪之交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又逐渐回温”可知思潮起

25、伏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由材料二“是马克思高贵人格、科学理论产生的巨大魅力,也是西方资本主义为各种无解的问题寻找出路的必然结果”可知主要用途是针对西方的社会问题。第二小问进步意义,结合史实得出马克思主义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意义。答案(1)因素:辛亥革命未能取得成功;西方列强不断侵略;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近代教育发展与知识分子的进步追求。(2)特点:形式以学术研究为主;思潮起伏与政治局势密切相关;主要用途是针对西方的社会问题。意义:开创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发展新模式;指导了无产阶级革命,促使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等一批影响巨大

26、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被资本主义国家借鉴,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进步。19(2020丹东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变化是由于民族危机引发的,从一定意义上说,解决这个危机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它的内容、它的特点,也都是由于这个危机和解决这个危机的要求所决定的,都是为解决这个危机服务的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不仅决定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内容的选择,并且决定了如何改造它们。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关于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变化有多个观点,请依据其中的一个观点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反对、修改皆可)

27、,并结合所学知识阐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表述清晰)(12分)解析根据“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方向都是为解决这个危机服务的”可知,材料中心内容为“近代引进西学的目的是为解决民族危机服务”,回答此题赞同、反对、修改该观点均可得分,需在论述过程中能够自圆其说。以赞同该观点为例,可引用资产阶级维新派引进学习西方政治制度、严复翻译天演论,资产阶级革命派借鉴西方思想提出三民主义,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史实,分别说明其对近代中国民族救亡活动的影响。答案示例:赞同学者对西学进入中国的认识,近代引进西学的目的是为解决民族危机服务。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翻译家严复将生物进化

28、论引进到中国,其核心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进化论传入中国后,起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不仅增强了国人的民族意识,而且为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新文化运动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形成了社会思潮,动摇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统治基础,进一步促进了思想解放和中国近代化。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深重的民族危机,促使无数仁人志士艰苦探索,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学习马克思主义,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近代化的根本动力。 其他观点:中国近代社会变化的根源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非民族危机;西方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活力因素是中国文化近代化的主要原因;中国近代深重的民族危机决定了近代文化思潮

29、变迁和发展的阶段和方向;等等。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斯国新力作党史可以这样讲:初心使命将中共党史用“精神”串联起来,涵盖党的创建与红船精神、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红军长征与长征精神、延安岁月与延安精神、抗日战争与民族精神、解放战争与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与国际主义精神、建国30年与爱国创业精神、改革开放与时代创新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等十个主题。该书以事实为依据,既有原因分析,也有理论归纳;既是一部理论宣讲方法的辅导读物,也是一本党史知识普及教育的参考读本。 摘编自人民网(党史可以这样讲;初心使命)出版(2018年)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参照上述作品的“党史讲法”,另选主

30、题讲述党的发展历程。(要求:主题明确、突出发展历程,逻辑清晰、史论结合)(12分)解析根据材料,可提出主题:党的理论不断发展完善。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指导了中国的民主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后,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的现代化建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使党的理论不断发展完善,领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最后,说明党的理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推动了中国社会不断进步。答案示例:主题:党的理论不断发展完善。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党的理论得到丰富和充实。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领导工人运动。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形成毛泽东思想,并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新中国建立后,又指导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后,在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此后,又先后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领导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 党的理论的丰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灵魂,是贯穿党的发展历程的重要脉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