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案4宋明理学课标要求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一、儒学的危机历史叙述1儒学的危机(1)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汉代儒学粗糙的天命思想已经无法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2)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迅速传播,信徒众多,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出现儒、道、佛三教并立的局面。2理学的兴起(1)三教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三教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2)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学家弘扬积极入世、关怀现实的儒学传统,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发展了儒学体系。深化探究三教图探究点理学兴起的背景材料右图中的三人从右到左分别是老子、释迦牟
2、尼、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正在辩经论道。画面中,释迦牟尼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思考由材料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答案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代儒、佛、道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反映了三者之间融合的趋势。同时也表明了随着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传统主流思想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冲击。易混易错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深度点拨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的品格,是儒学能够长期兴盛的重要保证。二、程朱理学历史叙述1代表人物:北宋的程
3、颢、程颐,南宋的朱熹。2理学本质:把维护专制统治和纲常名分的观念抽象化为“理”,从哲学的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3思想观点(1)理的本质:“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2)理的表现: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在人身上就是人性。(3)求理方法:“格物致知”,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体会各种知识,加深对“理”的体验,最终融会贯通而明“理”。4统治地位的确立(1)南宋以后逐渐成为官方哲学。(2)元朝将四书章句集注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3)明初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概念辨析“格物致知”和我们通常所说的“实践出真知”意思不同。“格物致知”认为“
4、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真知”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深度点拨程朱理学被官方化的原因从根本上讲是因为程朱理学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程朱理学是一种以佛、道、儒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它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首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深化探究探究点1“二程”的思想观点材料天理云者,这一个道理,更有甚穷已。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二程遗书思考在对“理”的认识上,材料体现了二程的什
5、么观点?答案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探究点2朱熹的伦理观材料万物皆有此理,理皆同出一源。如为君须仁,为臣须敬,为子须孝,为父须慈,物物各具此理,而物物各异其用,然莫非一理之流行也。朱子语类思考据材料,分析在伦理观上,朱熹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目的何在?有何积极性?答案(1)主张:“三纲五常”即为天理。(2)目的:适应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3)积极性: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探究点3朱熹的认识论材料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朱子语类思考据材料,分析在认识论上,朱熹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有何进步作用?答案(1)主张:“格物致知
6、”。(2)作用:对于探究科学知识和规律,由浅入深、去粗取精的认知规律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三、陆王心学历史叙述1陆九渊(1)理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提出“心即理也”,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2)求理方法: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2王守仁(1)思想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2)认为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教材互补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人民版)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人教版)易混易错心学也属于理学。程
7、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争论是理学内部的分歧。两者最大的差异在于求“理”的方法不同。深化探究探究点王守仁的思想材料“心之本体,原是个天理,原无非理;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思考材料反映了王阳明怎样的观点?与朱熹相比,心学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答案观点:通过内心反省以“致良知”。特点:认识到天理就在自己心中,无需外求,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心学更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四、对宋明理学的评价1积极(1)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
8、了深远影响。(2)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2消极:宋明理学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的永恒性,用以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误区警示宋代是理学的奠基时代,但在整个宋代,理学并未取得统治地位,从元朝开始才被统治者确定为统治思想,明代成为科举考试的敲门砖。归纳总结宋明理学的作用(1)消极:尊卑等级观念;重男轻女的观念;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轻视个体自由的观念;重礼轻法的观念等。(2)积极: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意识。具有忧患意识,鼓舞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己任,塑造强化了中华民族的
9、文化性格;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深化探究探究点评价宋明理学材料宋明理学在中国民族性格、中国实践理性的形成发展中,在中国民族注重气节、重视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等建立主体意志结构方面,难道真正毫无关系吗?文天祥的正气歌不正是宋明理学吗?封建时代的正派人士、资产阶级某些革命家们在监狱苦刑中以宋明理学自恃自乐,难道是偶然的吗?思考据材料,你认为作者是如何评价宋明理学的?答案作者认为,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
10、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了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作用。课堂小结1泰山名胜之一的红门宫左侧是弥勒院,右侧是元君洞,中间是孔子登临处。这反映出()A道教、佛教对儒家的巨大冲击B儒家正统地位的动摇C儒家自身的衰落D三教合一局面答案D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红门宫左、右、中分别是佛教、道教、儒家的象征,反映的是三教合一的局面,因此D项符合题意。2自宋初开始,众多学者掀起了一场儒学复兴运动,就宇宙本原问题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北宋中期的“二程”认为宇宙的本原就是()A道理 B天理 C本心 D良知答案B解析“二程”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创立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3“学问
11、以格物致知为先,明善诚身为要,凡诗书、尚书等六经文字,孔子与孟子的遗言,都下过工夫”的学者是()A朱熹 B陆九渊C王守仁 D董仲舒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格物致知”可以判断应为朱熹。4从宋史中出现的以下人物名字,可以推测他们深受当时哪种思潮的影响?焦守节(卷261)、李克让(卷270)、陈从信(卷277)、赵安仁(卷287)、钱端礼(卷385)、张忠恕(卷409)()A佛学 B法学 C道学 D理学答案D解析“节”“让”“信”“仁”“礼”“恕”等体现了理学的三纲五常等思想。5以下宋明理学的言论中,至今仍有现实意义的是()A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B饿死事小,失节事大C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D宇宙
12、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答案C解析A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B项属于封建糟粕;C项体现了为国家、为百姓的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D项属于主观唯心主义。6王守仁在一首示诸生诗中说:“尔身各各自天真,不用求人更问人。但致良知成德业,漫从故纸费精神。”这说明他主张()A人的是非善恶来自固有的本性B要向外部世界探寻真知识C通过学习古代典籍以增长知识D探求知识要敢于向人求问答案A解析考查王守仁的心学,王守仁的核心思想就是“致良知”,认为是非善恶是人本身固有的本性。课中思考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
13、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即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阅读与思考重义轻利观念是从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观念中引申出来的。这一观念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人的处世准则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与探究神秀意为只有通过长期苦修,排除杂念,才能渐悟成佛。程朱理学沿袭了这一思想。慧能意思是说,佛在心内,不在心外,只要静心自悟,不必苦修,便可顿悟成佛。陆王心学沿袭了这一思想。可见,宋明理学与禅宗有渊源关系。自我测评1理学是一种以“理”或“天理”为核心,把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与传统儒学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在一起的新儒家学说。
14、其形成的背景: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危机;二是三教之间在彼此反复辩驳中相互吸纳渗透,到唐宋时期,调和之风尤其兴盛。为重兴儒学,唐宋儒家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儒学体系的丰富、更新也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2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承认“理”的存在,都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两者都主张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异:一是世界的本原不同,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而陆王心学认为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二是认识事物的方法不同,程朱理学认为把握“理”要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而陆王心学提出“发明本心”以求理的方法。基础达标1唐朝时期诗人王维
15、亦官亦隐,白居易既学炼丹,又虔诚礼佛,柳宗元公开宣扬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经历。这说明唐朝时期()A佛教取得统治地位 B儒学出现危机C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道教的发展答案C解析从“亦官亦隐”“ 既学炼丹 ,又虔诚礼佛”“援佛入儒”可知唐朝出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2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趋向,儒、佛、道三家互相吸取有关的思想理论,逐渐融合。“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这一观点说的是()A佛教与道教的调和 B儒学与佛教的调和C三教的调和 D儒学与道教的调和答案D解析由“圣人”“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判断,D项正确。3下图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故事。其求教内容最有可能
16、是()A因果轮回 B“天理”C修炼养生 D致良知答案B4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A“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B“施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答案D解析二程是理学的开创者,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是“天理”,宣扬“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A项为孔子主张;B项为孟子主张;C项为王守仁主张。5“反躬践实,穷理致知,传二程而分流;讲学授徒,著书立说,配十哲之永馨。”挂在某思想家纪念堂大殿内的这副楹联叙事写意,辞简意赅。该纪念堂的主人应是()A朱熹 B程颐 C李贽 D陆九渊答案A解析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
17、心主义的思想体系。6下列各项观点中,由南宋朱熹提出的是()A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B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C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答案A解析在理气关系方面,朱熹认为:理在气先,理在气上。气有变化的能动性,理不能离开气,A项符合这一主张,B、C、D三项为陆王心学的主张。7中国传统文化提倡“忠、孝、节、义”,这些思想中的进步成分至今仍然影响着炎黄子孙。这些思想主要来自于儒家思想中的()A“仁政”学说 B“天人感应”学说C理学思想 D经世致用思想答案C解析理学思想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与题干中“忠、孝、节、义”的进步思想
18、一致。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思想吻合()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C程朱理学 D陆王心学答案D解析慧能的佛偈重视人的主观性,这与心学吻合。9下列思想主张出自王守仁的是()A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心外无理、心外无物D致知之道,在乎即事观理,以格夫物答案C解析王守仁主张主观唯心主义,主张“理在心中”,要通过自我反省“致良知”,“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恰好表明王守仁的上述主张,故C项正确。10“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所述观点出自()A程颢 B程颐 C朱熹 D王守仁答案D解析材料中特别强调“ 心
19、”的功用和影响,属于“心学”的范畴。能力提升11明朝东林列传中记载:明太祖“一宗朱子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这段材料表明()A儒学始终受到统治者的推崇B理学出现了严重的宗派之争C明朝统治者推崇儒学,加强思想控制D当时统治者注重民众的家庭教化答案C解析不同时期儒学的地位有较大变化,并非始终受推崇,故A项错误:“一宗朱子之学”,表明明太祖尊崇理学,限制理学之外的思想,与理学内部宗派之争没有关系,故B项错误;统治者推崇儒学而限制其他思想,是试图通过思想统一维护其政治统一,故C项正确;“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是针对知识分子,与家庭教化无关,故D项错误。12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
20、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三纲五常 B以法治国C万物本原 D抗衡佛教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A、B、D三项说法不符合题意。A项三纲五常最早源于孔子,西汉董仲舒时将其发展完善;B项是法家的主张;D项北宋时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形成新儒学即理学。本题选C项,北宋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理”。13“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该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A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观与信仰答案D解析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
21、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故选D项。14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则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下列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A女权意识的觉醒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C商品经济的发展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答案B解析据题干信息分析,出现显著变化的时间是在明清时期,“贞节”是古代对女子道德要求的一个体现;从题干材料的信息和所学史实,说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压抑人性,维护男尊女卑的等级社会,因此社会上节妇得到政府的表彰,故正确选项为B。15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
22、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相信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B博大精深但有一定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所有自然规律D内容丰富、探索世界本原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说明理学博大精深;又从材料中“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心的范围之内”说明理学是有一定封闭性。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宋开始,门第已不存在,和尚寺也衰落了,搜罗不到人才。禅宗的新宗教,不啻叫人回头,由真返俗。而进士轻薄,终于担当不了天下大事。在这情形下,须待北宋知识
23、分子再来打开新风气,寻觅新生命。书院讲学,由此酝酿。他们要把和尚寺里的宗教精神,正式转移到现实社会。要把清净寂灭究竟涅槃的最高出世观念,正式转变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中国传统人文中心的旧理想。钱穆国史新论材料二(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处事之要)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接物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朱熹白鹿洞书院揭示材料三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可挽回。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北宋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打开“新风气”借鉴的其他理论。(2)据材料一分析书院兴起的原因。据材料二指出朱熹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3)材料三是对哪一理论及其弊端的批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批评的看法。答案(1)治国、平天下。佛教和道教的理论。(2)原因:佛教的冲击;科举考试选拔的人才不能担当大任;理学家的倡导。培养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有用人才。(3)理学,空谈(清议)误国。看法:不全面。他们不仅有清议,也有实际行动。(言之有理即可)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