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三、四测评(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提道:“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上述材料反映的中国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是()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农业合作化C.土地改革D.包产到户解析本题四个选项都是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78年底之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与材料“毛(泽东)及其同僚”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得出是农业合作化
2、,故B项正确;土地改革使土地所有制由地主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与材料“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包产到户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答案B2.观察下面的柱状图,图中数据的变化表明()中国对外贸易国营和私营经济比重变化图A.第一个五年计划已顺利完成B.社会主义工业化已初步实现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效D.我国正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解析观察柱状图,国营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私营经济所占比例比较少,并逐渐减少,这说明我国正处于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答案D3.下表是19561964年我国工业与农业的发展趋势示意图。根据该表,判
3、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1960年工业出现峰值是因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B.自然灾害是导致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C.优先发展农业使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实施使工农业比例趋于平衡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于19531957年,故A项错误;农业产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左”倾错误的影响,故B项错误;1961年后农业产值增加是因为纠正“大跃进”以来的“左”倾错误,故C项错误;1960年中共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所以正确答案是D项。答案D4.1969年5月11日
4、,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这表明我国()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照搬苏联的经验,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意识形态对抗的影响下,中国在相对封闭的背景下开展经济建设,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策。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对资金的需求,中国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贷款,这个过程反映的
5、是中国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故选C项。答案C5.导学号095040381983年4月,国务院关于城镇劳动者合作经营的若干规定等文件中规定: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这一措施()A.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B.实现了城乡之间人员流通C.活跃了城乡商品市场D.形成了市场经济的新格局解析本题旨在考查经济体制改革。材料信息主要涉及商品流通领域,并未涉及劳动生产效率,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实现了城乡之间人员流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允许个体工商户购买机动车船从事客货运输,允许长途贩运和批量销售;个体户可以起字号、刻
6、图章,在银行开立账户等”可知,该措施有利于活跃城乡商品市场,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形成了市场经济的新格局,且与史实不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张提出于1992年,故D项错误。答案C6.1988年,在全民经商潮背景下,中国计划经济下的流通体系彻底崩溃,物价失控。其后三年的经济增长率在4%6%的低点徘徊,理论界有人提出“将物价等权力收到省一级的政府中”。理论界的这一言论()A.有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B.表明深化改革势在必行C.说明政府应不断强化计划职能D.指出了市场经济的作用解析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在国家干预经济崩溃后权力下放到省,治标不治本,不能推动中国
7、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提及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发展缓慢,形势严峻,经济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政府干预、制定经济计划的政策已经彻底破产,故C项错误;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材料并未涉及,故D项错误。答案B7.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指()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A、D两项是1978年以来一直实行的政策,B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8、的一贯政策,只有C项符合题意。答案C8.导致下图1992年至2000年中国市场化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化指数变化示意图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C.中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答案D9.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材料说明我国()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解析材料中“21世纪初”“市场配置”“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等信息,表明社
9、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故A项正确。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指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题干主要强调市场的作用,故B项排除。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项“已经建立”说法错误,排除。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材料与小康水平无关,故D项错误。答案A10.“一包盐赚几厘钱,积少成多累万千。若是客帮无倒账,盐行生意是神仙。”“楚人嫁女利为罗,不管新郎鬓发皤。要戴金珠穿锦绣,更无妯娌与公婆。”上述两则材料反映的共同价值取向是()A.经营商业重在积累B.趋利的共同社会心理C.婚嫁索要彩礼之风盛行D.女性争相
10、嫁给富裕商人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前一则材料反映了盐商的趋利心理,后一则材料反映了婚俗中注重金钱的趋利心态。故选B项。答案B11.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A.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B.剪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C.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D.立宪派以剪发易服推进宪政改革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若推行西装必然会有损中国的民族经济,引发国家经济权利之争,A项正确。B、C、D三项表述没有涉及经济发展的本质。答案A12.关于下列图片的
11、表述,正确的是()A.近代中国交通运输工具的变迁B.新中国通信事业的发展C.改革开放后交通运输的发展D.新中国成立后交通运输的发展解析青藏公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修建的,而高速列车是改革开放后才出现的,因而只有D项才符合三幅图片的共同主题。答案D13.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C.让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抵制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它的出版意
12、图,就是要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和所学史实可知,外国人创办书刊的目的就是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答案B14.“点赞”“女汉子”“且行且珍惜” 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B.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D.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解析从材料中并不能得出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和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排除A、B两项;材料只提到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文化存在,流行在虚拟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对人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没有体现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只能说人们在实
13、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所以答案选D项,排除C项。答案D15.肖恩马洛尼说:“因特网是虚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他之所以这样评价互联网是因为()A.互联网是现代信息技术B.互联网影响着人们的政治、经济生活C.互联网比其他媒介更加快捷与方便,信息量更大D.互联网在中国迅速发展解析本题考查互联网的功能和特点。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可知,这是指互联网信息量大,信息传播快捷、方便。答案C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20分,共40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61年初,黑龙江省委召
14、开常委扩大会议,分析了全省的经济状况,指出黑龙江农轻重比例失衡、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受灾严重、粮食减产、牲畜下降,煤电供应紧张、生产生活受到影响,存在商品短缺、物价上涨、财政赤字等困难情况,并决定对全省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材料二1961年2月,黑龙江省委批准关于我省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问题的报告,确定了1961年的主要计划指标。这些计划指标和基本建设投资与1960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和降低,1960年基本建设投资达21.49亿元,1961年基本建设仅投资7.32亿元,比1960年减少66.5%,1962年又压缩到5.71亿元,比1961年又减少22%。与1961年相比,1962年黑龙江粮食
15、总产量增长22.63%,达到116.5亿斤;农村劳动力的数量超过1957年水平;农用拖拉机增加2 779台,达到9 800多标准台,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巩固,并有所发展。以上材料据东北网按照“八字方针”初步调整国民经济等整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材料所述经济困难情况的原因。(8分)(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农业发展状况。(4分)(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农业发展的认识。(8分)参考答案(1)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自然灾害的破坏;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农业;建设投资过大。(2)状况: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3)认识:应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
16、中的基础地位;重视国民经济发展的综合平衡;注重客观条件,尊重经济规律,按经济规律办事;正确决策并适时调整政策,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前提和保证等。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我国民报之产生,当以同治十二年(1873年)在汉口出版之昭文新报为最早。次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在香港出版之循环日报,光绪二年上海出版之新报,及光绪十二年在广州出版之广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之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
17、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摘编自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若夫新闻事实之报道,世界舆论之趋向,内地国情之调查,政艺学理之发明,言论思想之介绍,茶余酒后之资料,凡全球文明国报馆所应尽之义务,不敢不勉,此则同人以言报国之微志也。梁启超时报发刊词材料三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摘编自陈玉申晚清报业史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岐、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
18、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摘编自冯自由革命逸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中后期我国报刊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国人自办报纸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梁启超认为“报馆所应尽之义务”有哪些?(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6分)参考答案(1)特点:国人自办报刊主要集中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中国人自办报刊盛行于维新变法时期;有识之士办报的目的是救亡图存;报刊的创办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原因:社会时势的需求(民族危机加深);外国人办报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或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传递国内外信息;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引导舆论。(3)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