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23391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22版新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学案:模块1 第4单元 第9讲 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9讲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一)开国大典1筹备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讨论建立新中国的有关事宜,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文件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2成立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3特点中央人民政府和政务院的组成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4意义(1)政治: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进入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开始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2)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

2、利。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结束,而不是社会主义革命的结束,它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1目的保障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2颁布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3内容(1)确立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2)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3)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中。4特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5性质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6意义(1)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2)反映了国家

3、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3)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1954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奠定了新中国的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规范了政府与人民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昭示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形成基础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历史。2组织形式政治协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3指导思想1956

4、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及民主人士的拥护。4历史意义调动了民主人士的参政议政热情,开创了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的新局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无决策权。(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基本内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实现全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和各民族大团结,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2法律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宪法作了更明确的规定。3实施情况成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五大省级自治区,建立了100余个自治州、自治县(旗)。4历史意义少数民族实

5、现了当家做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的全面发展。(六)“文化大革命”1原因(1)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2)林彪、江青等野心家推波助澜。(3)民主法制不健全,个人崇拜现象严重。2危害(1)在全国性无政府状态下,人民的生命财产得不到任何保障。(2)全国各级党政机关被夺权,出现一元化权力机关革命委员会,社会秩序极端混乱。(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都遭到了破坏;国家的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4)各级党组织遭到破坏,党的规章制度被践踏,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七)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全面拨

6、乱反正,加强了民主与法制建设。2成就(1)首要环节:平反“文化大革命”前后的冤假错案。(2)政治体制改革:改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基层民主建设。(3)法制建设:颁布1982年宪法并进行了多次修订,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1999年3月,“依法治国”被正式写入宪法;颁布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用法律来规范政府行为,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证。(4)行政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这个目标,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核心,推进监管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服务效能。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是依照体现人民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法律治理国家,

7、而不是依照个人意志、主张治理国家;要求国家的政治和经济运作、社会各方面的活动依照法律进行,而不受任何个人意志的干预、阻碍或破坏。(八)基层民主选举1目的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行使民主权利。2依据(1)1989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2)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3实践(1)从1988年至2003年初,全国大多数省份完成了三到四轮村委会、居委会的换届选举。(2)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核心内容的村民自治正不断扩展。基层民主选举不等于村民自治基层民主选举是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保障人民用投票表决的方式直接

8、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举措。而村民自治应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内容。二、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过程(1)雏形: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曾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2)酝酿:1981年9月,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九条方针”。(3)形成:20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全面阐述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深刻含义。(4)保证: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使之有了宪法保证。(5)确立:1984年,“一国两制”的方针在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上通过,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2含义: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

9、,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二)香港、澳门回归祖国1条件(1)中国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一国两制”的构想和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日渐完善。2过程(1)香港回归:1984年12月,中英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2)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葡双方正式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3意义(1)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香港、澳门历史新的一页,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是“一国两制”构想

10、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三)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方针: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95年,江泽民就台湾问题提出八项主张,强调“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2停火:停止炮击金门,实现了两岸30年来真正停火。3交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峡两岸民间交流活动不断增加。4立法:2005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反分裂国家法,以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九二共识”“九二共识”,即“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这为1993年的“汪辜会谈”铺平了道路。“九二共识”的

11、核心内容与精神是“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与“交流、对话、搁置争议”。人民政权的巩固(1)土地改革: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在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2)稳定物价:党和政府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为了从根本上稳定物价,政务院采取措施实现了国家财政经济的统一。(3)抗美援朝: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3年7月,美国不得不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国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1新时期的民主政治

12、建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就是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思维激活新时期中国社会转型中向“三元并存与互补的现代国家治理模式演进”。2“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践二十多年来两岸关系起伏发展的历史实践表明,两岸政治互信基础与共识是决定两岸关系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并制约着两岸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合作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空间。近年来,两岸固有的深刻矛盾再度凸显出来,成为两岸关系进一步提升的瓶颈。正因如此,大陆不断呼吁和推动两岸进行政治对话,通过对话,增进双方互信,了解彼此想法,积累和形成共识,最终找到解决政治问题

13、的办法。李逸舟准确把握两岸关系历史方位,积极推进两岸政治对话思维激活两岸政治难题是长期存在的复杂问题,有着种种内外复杂原因,不可能期望一蹴而就,需要遵循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思路,采取务实做法,共同探寻双方都可接受的可行办法。探究1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史料一新中国初创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二是对公民进行社会主义民主的相关教育和公民的民主实践。其中,各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主要指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的确立。摘编自张荆红建国初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评析史料二新中国60年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前30年的

14、民主建设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搭建了基本的制度框架,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和前30年奠定的民主制度框架内取得的。中国的民主发展是一个增量的过程,不搞休克式的突变性改革,而在存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突破性改革,最大限度地增加公民的政治权益,这种增量民主是中国民主模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摘编自俞可平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1)史料一反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建设的国体、政体、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等主要内容。(2)史料二中俞可平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延续性;改革开放前30年的民主建设,是改革开放后30年民主政治发展的

15、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政治发展具有渐进性特点,是一种增量民主。(1)结合史料一、二,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如何理解“中国的民主发展是一个增量的过程”。提示(1)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和保障公民政治权利的主要形式。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方面代表团结在一起。根据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建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平等关系,并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的正确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少数民族当家做主。(2)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加强中国共产党

16、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立法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立法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民主制度不断健全的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特色(1)本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做主,真正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这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2)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其根本特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三大政治制度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内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民主政治建设的民主化、法制化。民主政治

17、建设必须以民主化、法制化为保障,依法治国成为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探究2“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史料一“一国两制”方针作为解决台湾问题、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创造性发展。它既体现了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高度原则性,又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高度灵活性。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史料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国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反分裂国家法(1)史料一反映了“一国两制”构想提出的历史

18、和现实意义。解读时注意史料中并列的两个“它”,据此分层概括。(2)史料二说明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国家反对分裂的决心。(1)“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怎样的马克思主义原则?怎样认识“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2)根据史料二,分析我国制定反分裂国家法的主要目的。提示(1)原则:实事求是,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认识:使中国顺利地实现了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促进了港澳地区的发展和繁荣。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正确道路,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一定借鉴。“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2)主要目的:反

19、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一国两制”、国家统一的五点认识(1)“一国两制”的基础是“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香港、澳门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2)实行“两种制度”: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和平共处、相互支援、共同发展。(3)高度自治: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依宪法规定在港、澳、台设置特别行政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4)和平谈判:通过接触谈判,以和平方式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

20、民的共同心愿。(5)实行“一国两制”长期不变,具有稳定性。从家国情怀的角度认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时间主要法律法规(节选)新中国成立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1982年宪法颁布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共十二大至中共十四大前修改1982年宪法;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

21、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中共十四大至中共十五大前1982年宪法第二次重要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票据法、广告法、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共十五大至中共十六大召开前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趋势。依据表格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种趋势并分析形成的历史原因。(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充分)解析针对新中国法制建设反映出的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趋势,主流观点从

22、宏观角度出发,认为新中国法制建设反映出我国民主法制的不断健全完善,而现代学者则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从某一角度分析,认为其反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完善,我国逐步融入世界经济,我国向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转变等社会发展趋势。答案示例:趋势: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完善。1954年宪法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再到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的颁布,新中国通过不断立法健全各级民主制度。原因:国家性质;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经济发展或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人民的民主诉求增强(或公民政治参与积极性提高);世界民主化潮流;等等。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教训(1)民主一定要制度化、法律化。这

23、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三十年最主要的教训。(2)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但党必须善于领导,也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党政关系,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3)切实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进程。(4)只有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为民主政治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高考等级考试示范1命题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020浙江新高考等级考试1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提出的,经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的国徽图案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其中齿轮和麦稻穗象征着()A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内涵得到充分体现B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C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人民的历史结

24、束D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尝试解题_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齿轮和麦稻穗分别代表着工人和农民,进而推断出这标志着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尚未全面展开,故A项错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是在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提出后,故B项错误;材料突出新事物的象征意义,而不是旧制度被推翻,故C项错误。创设情境新中国国徽图案中齿轮和麦稻穗的象征转换思维齿轮象征工人阶级,麦稻穗象征农民阶级,寓意“工农联盟”2(2020山东新高考等级考试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5、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苏寺村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山区村落。以下内容节选自该村原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8112.12号1天召开两委扩大会议会议开始由祁凤元汇报了县委召开农业责任制代表会议和真理问题补课会的精神。赵桂枝传达了公社党委当前工作安排82年3月23日1天讨论记录:(4)当前几项工作时间如何安排?2.抓致富:两委队长如何本人富,在(再)代(带)那(哪)一户的规划搞出来。3.责任制与端正党风83年3月3日1天召开两委扩大会议会议首先由公社武书记讲关于“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文明礼貌月”活动的意见和公社安排。大队如何制定措施。致富户和文明户怎么确定和召开座谈会。84年4月12日半天召开两委扩大会

26、议会议由老冯同志传达了“乡党委、乡政府就建村(村民委员会)实施方案”讨论记录:(1)建村领导小组怎么成立?组长:张明德;副组长:冯青山;成员:姜合、崔玉海、张玉林。摘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14分)首先要提取并整理笔记中的有效信息,再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空间信息,将问题定位在特定的历史时空坐标上;然后在此基础上,了解工作笔记当中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历史现象的相互关系,依据正确的历史观和认知方法,对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等进行梳理并进行客观叙述;最后结合所学史学方法的知识对材料的史料价值进行针对性说明

27、。答案角度信息提取史料价值材料来源材料选自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基层干部,作为改革的亲历者,其工作笔记是研究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一手史料材料内容农业责任制、抓致富、先富带后富、评选致富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脱贫致富、重视经济发展的情况可用于研究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笔记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改革情况。苏寺村的社会变迁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公社、大队、乡党委、乡政府、建村等,反映了撤社建乡、村民自治的情况可用于研究20世纪80年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真理问题补课、端正党风、开展文明

28、礼貌月活动、评选文明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加强党的领导、解放思想、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可用于研究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非选择题得分的六点书写要求(1)卷面整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2)书写工整,字迹清晰。(3)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否则做无用功。(4)表述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等符号清楚表述。(5)语言要简洁,切中要害。(6)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高考阅读时间紧,阅卷教师工作量大,最喜欢批阅符合以上六点要求的试卷。如果卷面做到了以上六点,在“可给分可不给分的情况,从宽给分”的高考评分原则下,将无形中增加了多得分的砝码。经典题新情

29、境考法借鉴【考法示例】创设学习情境,综合考查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做的努力(2019北京高考19)1972年,中国致函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别委员会,指出“香港、澳门是被英国和葡萄牙当局占领的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根本不属于通常所谓殖民地范畴”。联合国采纳了中国的立场。中国政府这一举措()A奠定了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基石B掌握了解决港澳问题的主动权C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D标志着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知情境:本题创设中国致函联合国的学习情境,强调“解决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其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明立意:以香港、澳门问题为切入点,

30、主要考查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解答本题的重要抓手是“香港、澳门问题完全是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理思路:题干包含了三个信息:一是香港、澳门是中国的领土,二是港澳问题属于中国主权范畴,三是联合国采纳了中国关于港澳问题的立场。综合这三个信息可知,中国致函联合国的行为肯定有利于解决港澳问题。这样就找到了本题的答案B项。【真题体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法制建设(2018全国卷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

31、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C根据材料“1956年”“中共八大”可联想到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材料中建设的提出说明法制建设与我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相适应,故C项正确;A项中“开始”表述错误,在此前已经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一系列法律,开始了制度化建设,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的方针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推进的,排除D项。模拟题培素养仿真演练1(2020中山月考)新中国的诞生开启了中国法制建设新纪元。下列立法()195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废除男尊女卑的封建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32、男女权利平等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工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组织和教育工人积极生产、发挥工人阶级领导作用的职责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A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B巩固了人民民主革命成果C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D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B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实现了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维护了工人阶级的利益,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调动了工人阶级积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这些立法巩固了人民民主革命成果,但不具有社会主义革命性质,也不能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33、,故选B项,排除A、C两项;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奠定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基础,排除D项。2(2020珠海模拟)1954年6月至9月,中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讨论和宣传。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这一活动()A保证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B增强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C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D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B根据材料“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意见、建议和问题”可知,宪法草案的讨论和宣传促进了人民群众参政意识的高涨,故选B项;该活动体现了社会主

34、义性质,但不能保证,排除A项;社会主义时代到来的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C项;1954年宪法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时期的根本要求,并不是根本任务,排除D项。3(2020惠州调研)右图为1954年创作的一幅美术作品一辈子第一回(画中老人手捧“选民证”)。该作品反映了()A农民土地改革之后的喜悦B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C扫盲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D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B根据材料“1954年”“一辈子第一回”“选民证”可知,该作品体现了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人民选举代表的史实,说明人民有了选举权,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就,故选B项;1952年我国土地改革已经完成,排

35、除A项;该作品内容与人民受教育水平无关,无法体现扫盲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排除C项;生产资料所有制根本变革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4(2020广州月考)在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3人;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27名,几乎占到一半。这说明()A新型政党制度推进政权建设B爱国统一战线正式形成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D人民民主专政得以确立A材料“在新中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3人;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有27名,几乎占到一半”说明新中国建立了中国共产

36、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员状况,而不是爱国统一战线,排除B项;社会主义制度于1956年建立,排除C项;人民民主专政主要体现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排除D项。5(2020揭阳模拟)以下表格的信息说明()时间表现1982年宪法制定前夕邓小平指出:“要使我们的宪法更加完备、周密、准确,能够切实保证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各级组织和各项企业事业的权力,享有充分的公民权利”1982年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进行重新规定,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改为第二章20世纪90年代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得到重视,这个时候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更多地体现了“管理法”的色彩A法律

37、使人民获得感增强B依法治国理念不断强化C社会主义民主基础扩大D国家关注公民基本权利B从材料反映的我国对宪法的修改、公民权利的规定和法的作用得到重视可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不断完善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理念不断加强,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领导人对于宪法的认识以及宪法内容的修改和法律的特色,没有涉及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的感受,排除A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是人民当家做主,与材料体现的宪法和法律等相关内容不符,排除C项;材料只在1982年修正的宪法里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另外两则信息没有涉及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故关注公民基本权利不是对材料的全面概括,排除D项。6(2020江门月考)傅高义

38、先生在邓小平时代中说,1979年1月1日是中美正式建交日。就在同一天,邓小平在元旦讲话中申明了收复台湾的重要性;还是这一天,中国全国人大发表了著名的告台湾同胞书。告台湾同胞书()A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B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中国C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D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B根据材料“1979年1月1日是中美正式建交日。就在同一天,邓小平在元旦讲话中申明了收复台湾的重要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中国,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告台湾同胞书使“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并非“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排除A项;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与材料时间“1979年”不符,排除C项;九二共识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排除D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