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1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1.(2014课标全国文综卷T28)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解题指南】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解答关键:认识小农经济的特点。【解析】选D。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当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国门后,英国商品并未能在中国大量倾销,根本原因是封建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B与史实不符,因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没有出台保护本国经济的相关政策;C与史实不符,同一时期中国与印
2、度均是封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类似;鸦片战争的破坏应使中国消费工业品增加,但事实却相反,故A也不正确。2.(2014山东文综T17)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它反映出()A.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主要手段B.开埠通商促进了江浙地区民族工业的发展C.中国对外贸易由入超变为出超D.市场扩大刺激了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前期经济发展状况。解答关键是获取材料信息:一是时间,19世纪60年代;二是核心内容,乡农家家置纺车卖丝出口获利。【解析】选D。19世纪60年代,列强侵华还是
3、以商品输出为主,由此判断A不正确;题干中的信息是家庭手工业的发展,B与题意不符;题干没有中国外贸的数据,C与题意无关;19世纪60年代,由于外国商人对丝织品的收购,江浙地区乡农家家置纺车,市场扩大刺激江浙地区丝织业发展,因果关系准确,D正确。3.(2014海南单科T16)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解题指南】本题考
4、查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解答关键是通过晚清和民国初年对专利的保护,理解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解析】选B。材料只是论及企业专利,并不能说明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故A错误;依据材料中“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说明政府鼓励企业自由竞争,故B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官营商业信息,故C错误;“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说法绝对,不符合实际,故D错误。4.(2014安徽文综T1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B.C.D.【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解答关键:全面和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兴衰的主客观原因。【解析】选B。材料中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巨大发展,商人投资过多,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外纱复纷至沓来”体现外国列强的经济侵略,正确。这一时期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世界经济蓬勃发展,故不符合史实;官僚资本在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故也不正确。5.(2014江苏单科T7)
6、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A.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B.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C.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D.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解题的关键是对自然经济概念的理解。【解析】选D。自然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中国原有的家庭手工业日益萧条,自然
7、经济开始瓦解。材料中“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A在材料中并不是重点。B、C和自然经济瓦解无关。6.(2014重庆文综T13)(18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单位:两;指数:1913=100)年份英国德国法国总值指数总值指数总值指数191396 910 94410028 302 4031005 299 5171001914105 207 580108.516 696 94558.94 951 47193.4191751 989 18553.62 309 16
8、043.6191849 890 29351.51 568 85329.6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材料二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
9、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和印度的影响。解答关键:将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当时史实和材料二中反映的印度情况联系起来。【解析】第(1)题,分析表格内容,注意数字的变化体现出的总体趋势。然后联系史实分析原因,要注意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全面分析。第(2)题,第一问要结合材料二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印度的双重影响等信息概括;第二问应该结合材料一、二,归纳有利影响。答案:(1)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欧洲各国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7.(2014北京文综
10、T40)(24分)(节选)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而不断变化。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 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 825吨。(1)结合材料及所学,概述20世纪30年
11、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8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解答的关键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解析】关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可结合材料中的前两句来整合信息,进行总结。关于中国工业内迁的过程,材料中有明显的时间及地点信息的提示,可从中提取信息进行归纳。答案:(1)原因: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过程: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武汉;武汉失守前又迁往西北、西南等地。8.(2014广东文综T38)(25分)对同一史实,不同史料可能有不同反映,探究历史应注意史料的适用性和局限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
12、道光年间,大开海禁,西人之工于牟利者,接踵而来,操贸易之权,逐锥刀之利,民间生计,皆为其所夺自洋布洋纱入口,土布销场遂滞,纺绩稀少,机轴之声几欲断矣。盛世危言材料二(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民国河北元氏县志(1)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征是什么?材料一和材料二所反映的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有何不同?(8分)(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于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的变迁,分别有何局限?综合两则材料可以推知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何种特点?(7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近代中国农村经济结构、马歇尔计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解答关键: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和马歇尔计划。【解析】第(1)题,小农经济的特征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可从经营方式、生产目的和生产规模等角度分析。近代农村经济结构状况需要分析材料一、二得出结论。第(2)题,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是从不同的角度来探究中国近代农村经济结构变迁的,但都不全面,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得出即可。答案:(1)特征:以家庭为单位,耕织结合,自给自足。不同:材料一: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解体;材料二:河北元氏县仍以自然经济(传统的小农经济)为主。(2)局限:材料一有夸大之处;材料二只反映局部。特点:地区发展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