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模块检测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22983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模块检测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模块检测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模块检测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模块检测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模块检测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模块检测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模块检测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模块检测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模块检测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模块检测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模块检测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模块检测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模块检测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模块检测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2020版生物高考新素养总复习新高考(鲁京津琼)讲义:模块检测卷(四) WORD版含答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模块检测卷(四)(教师独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2019山东烟台市调研)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同群落间的物种组成和物种丰富度有差别B.同一群落的不同种群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统一整体C.水生植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都有关D.温带草原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的现象属于次生演替解析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A正确;同一群落的不同种群间关系复杂,有捕食、寄生、竞争、互利共生等,B正确;因光、温度和氧气在垂直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异,水生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存在分层现象,C正确;温带草原

2、群落的景观特征随季节变化,但其植被类型没有改变,不属于演替,D错误。答案D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呈“S”型增长的种群,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快B.某时期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的种群,种群密度不可能上升C.呈“J”型增长的种群,增长率大小与种群密度大小有关D.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解析呈“S”型增长的种群,种群数量在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即增长速率最快,A正确;决定种群密度的因素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可见,某时期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的种群,若该时期的迁入率远大于迁出率,种群密度也可能上升,B错误;呈“J”型增长的种群,种群密度

3、逐渐增大,但增长率为定值,可见,增长率大小与种群密度大小无关,C错误;能预测种群密度发展趋势的种群特征是年龄组成,D错误。答案A3.某地区政府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目的用于改善当地水库的水质。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生态系统能改善水质和调节气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该废弃农田和盐碱地的改变,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C.芦苇湿地生态系统可以独立完成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及信息传递D.该湿地的不同地段物种组成上有差异,说明该群落只有水平结构解析湿地生态系统调节气候的作用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从废弃的农田和盐碱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而这是人

4、类活动所引起的,说明人类活动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B正确;生物圈是一个在物质上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但能量是不循环的,需要源源不断地输入,C错误;该湿地生态系统中群落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D错误。答案B4.下列有关调查方法或调查结果的分析,正确的是()A.用样方法可调查田鼠种群密度B.观察计数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要用高倍显微镜C.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计方法主要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被标记个体更易被捕食,则调查值偏低解析田鼠的活动能力较强,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观察计数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要用实体镜或放大镜,B错误;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统

5、计方法主要有目测估计法和记名计算法,C正确;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若标记个体更易于被捕食,则第二次捕获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减小,会导致种群密度的估计值偏高,D错误。答案C5.(2018山东章丘一模)下列研究活动中所得到的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大的是()A.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选择在某地区人群中进行B.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取样前没有振荡试管C.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只统计了样方内的全部个体D.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地麻雀种群密度时,部分麻雀身上的标志物脱落解析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要注意随机调查且群体要足够大,若选择在某地区人群中进行,则结果可能偏大或者偏小,A错误;

6、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取样前没有振荡试管,若在上面取样会导致结果偏小,若在底部取样则导致结果偏大,B错误;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只统计了样方内的全部个体,而没有统计边缘的个体,则会导致结果偏小,C错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地麻雀种群密度时,部分麻雀身上的标志物脱落,导致第二次捕捉的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减少,则结果偏大,D正确。答案D6.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分解者处于食物链的顶端,处于最高营养级B.生态系统中的各消费者之间只存在捕食或竞争关系C.寄生在人体内的各种细菌都属于分解者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物群落内物质传递的渠道解析捕食食物链中包括生产者和消

7、费者,不包括分解者,A错误;生态系统中的各消费者之间存在捕食、竞争、捕食和竞争、寄生等关系,B错误;营寄生生活的细菌属于消费者,C错误。答案D7.利用稻田养鲤鱼,既可获得鲤鱼,又可利用鲤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且鲤鱼排泄的粪便可肥田,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下列有关稻田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决定了鲤鱼的种群密度B.稻田生态系统中存在捕食和竞争等种间关系C.水稻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害虫的天敌进行防治害虫属于化学信息的传递D.稻田养鱼调整了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解析种群密度由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A错误;鲤鱼

8、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属于捕食关系,水稻与杂草之间为竞争关系,B正确;在生态系统中,水稻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害虫的天敌进行防治害虫属于化学信息的传递,C正确;利用鲤鱼吃掉杂草,可以改变能量的流动方向,有利于水稻的生长,鲤鱼又可成为人类的食物,稻田养鱼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D正确。答案A8.下列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等生态学思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B.人类应根据草原的年生产量来确定其上的最适放牧量C.利用生物防治农田、森林等的病虫害,有利于保护环境、减少污染D.与普通水稻田生态系统相比,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解析“

9、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A正确;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对生态系统的消耗标准,避免过度消耗,破坏生态环境,B正确;生物防治是指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利用的是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它的最大优点是不污染环境,成本低,C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不能循环利用,D错误。答案D9.下列有关生命系统不同结构层次内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间信息交流离不开信息分子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B.人体的神经调节离不开信息分子和细胞膜上的糖蛋白C.动物的体液调节离不开细胞外液传送的信息分子D.生态系统的各种信息传递离不开信息分子

10、解析植物细胞间通过胞间连丝的方式进行信息交流时,不需要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参与,A错误;人体的神经调节需要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糖蛋白受体识别,完成信息传递,B正确;单细胞动物没有细胞外液,C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其中只有化学信息的传递离不开信息分子,D错误。答案B10.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弃耕的农田总能演替出树林B.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总是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D.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主要是因为草本植物低等、寿命短解析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农田

11、总能演替出树林,但如果是在干旱的地区,就很难形成树林,或许只发展到草本植物阶段或稀疏的灌木阶段,A错误;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B正确;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总是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如地震,C错误;演替过程中灌木占优势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主要是因为灌木比草本植物更为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在竞争中占优势,D错误。答案B11.(2020高考预测)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A.某地大熊猫的栖息地被严重破坏,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易地保护B.湿地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自然气候等特点,属于生态系统的间接价

12、值C.原产美洲的互花米草入侵沿海一带并迅速扩散,增加了当地物种的多样性D.森林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被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解析因为大熊猫的栖息地被严重破坏,所以对大熊猫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易地保护,A正确;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特点属于间接价值,B正确;外来物种入侵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使当地物种多样性降低,C错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到最高营养级,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D正确。答案C12.已知物种甲在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始终处于第二营养级。该生态系统现引入了10

13、0只某动物新物种乙,之后的8年中,两物种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所示。若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时间/年12345678甲的种群数量/只16 20016 90012 2009 2007 1007 2007 1007 200乙的种群数量/只100118192240170160170160A.在引种初的4年内,乙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新物种乙的引入不会改变甲的环境容纳量C.物种甲和物种乙之间为捕食关系,二者共同进化D.乙种群数量增加时,甲种群数量减少,二者为竞争关系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在引种初的4年内,乙种群每年的数量增长倍数(值)不相等,说明乙种群不是处于理想环境中,不会

14、呈“J”型增长,A错误;由表格数据可以直接看出,引入乙后甲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错误;表中信息显示,动物新物种乙被引入该生态系统后,乙种群数量随甲种群的增多而增多,当乙种群的数量达到一定水平时,甲种群的数量开始减少,乙种群的数量一段时间后也随之减少,然后两者趋于相对稳定,说明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二者在捕食过程中共同进化,C正确,D错误。答案C13.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绿化用地则相对较少。充分利用建筑表面进行城市的“垂直绿化”,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保持足够的绿化面积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施“垂直绿化”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生

15、物之间的种间关系B.“垂直绿化”对净化空气有重要意义,体现了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C.“垂直绿化”的牵牛花晨开暮合的特点说明光信息在牵牛花的种群繁衍中起重要作用D.进行建筑顶层平台绿化时选择的植物应具有喜阳、根深、节水性好等特点解析实施“垂直绿化”时,需要充分考虑不同生物的种间关系,避免植被因恶性竞争等被破坏,A正确;生态系统起到的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生态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正确;花属于植物的生殖器官,牵牛花因受到光照刺激的变化而开放和闭合,反映出光信息(物理信息)对生物繁衍的影响,C正确;为避免破坏建筑物,种植在建筑物顶层的植物不能用根系较深的植物,应选择喜阳、须根多、节

16、水性好的植物,D错误。答案D14.(2019山东潍坊一模)下列实验中不是依据对照原理设计的是()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B.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C.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D.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用的是数学模型的方法,A错误。答案A15.下图为某湖泊中的食物网简图。若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下列有关推算正确的是()A.若鱼甲的同化量为M,则水蚤同化的能量为10MB.若鱼乙的同化量为M,则鱼甲同化的能量为10MC.若一只河蚌捕食了一只水蚤,则水蚤所含有机物中的能量约10%被河蚌同化D.鱼甲流向分解者的能量包括

17、鱼甲的残落物、粪便及鱼甲的尸体等解析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营养级的生物同化的能量之比。水蚤中同化的能量除了一部分传递给鱼甲还有一部分传递给河蚌,A错误;鱼乙的同化量为M,则鱼甲同化的能量为10M,B正确;若一只河蚌捕食了一只水蚤,则这只河蚌从这只水蚤中同化的能量占这只水蚤所含有机物中的能量的百分比远大于10%,C错误;动物粪便中所含能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生物的同化量,D错误。答案B16.(2018山东德州期末)下列有关生态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调查丹顶鹤种群密度时,应在其聚集区进行捕获B.利用黑光灯诱捕方法可以调查各种昆虫的种群密度C.可采用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某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D.

18、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群密度通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解析调查丹顶鹤种群密度时,若在其聚集区进行捕获会导致结果偏大,A错误;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才可以用黑光灯诱捕的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可采用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研究某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C正确;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物种丰富度通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统计,D错误。答案C17.(2018山东枣庄二模改编)红火蚁原产南美,现已分布在我国部分地区。如图是红火蚁入侵我国某地区后几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时,应选择红火蚁活动较多的区域B.AB时期,红火蚁的生存压力小,该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BC时

19、期,可能是食物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D.防治红火蚁的最佳时期应该在B点对应时期解析采用样方法调查红火蚁的种群密度时,若选择红火蚁活动较多的区域进行取样,则统计的结果偏高,故应随机取样,A错误;分析图形可知,AB时期,红火蚁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种内斗争加剧等原因导致红火蚁的生存压力逐渐增大,B错误;BC时期,红火蚁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波动的原因主要与食物、空间等因素有关,C正确;防治红火蚁等有害生物应在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进行,且越早越好,而B点对应时期红火蚁种群数量已达到K值,不易防治,D错误。答案C18.(2018山东泰安期末)下列关于实验数据的分析,正确

20、的是()A.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蚯蚓一般采用记名计算法来统计B.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预实验的数据可以减少实验误差C.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值偏小D.用五点取样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选取种群密度最大的样方作为实验结果解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记名计算法适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A正确;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预实验可为正式实验摸索条件,不能减少实验误差,B错误;使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标记物易脱落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值偏大,C错误;用五点取样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D错

21、误。答案A19.使用催腐剂(含腐生细菌、真菌)有助于解决由焚烧秸秆、稻草等带来的环境污染、土地肥力下降等问题。为探究催腐剂对植物落叶的分解作用,某研究小组将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均分为甲、乙、丙三组,其中甲组不作处理,浇上等量的蒸馏水,放在无菌且其他条件适宜的环境中,每隔一段时间测定未腐烂的落叶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合理的是()A.乙组是对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进行了灭菌处理B.甲组中参与落叶中有机物分解的生物都是细菌或真菌C.丙组是一段时间后在灭菌的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中加入了催腐剂D.催腐剂降解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和CO2通过根系被植物吸收解析乙组的实验结果显示,落叶几乎未被分解,应该是缺乏分

22、解者,可推测乙组是对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进行了灭菌处理,A正确;土壤中参与有机物分解的生物除细菌、真菌外还有土壤小动物等,B错误;丙组的结果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与甲组一致,一段时间后,丙组的落叶量明显少于甲组,可推测丙组是在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中加入了催腐剂,C错误;催腐剂降解秸秆产生的无机离子通过根系被植物吸收,CO2则释放到空气中,主要被植物叶片吸收用于光合作用,D错误。答案A20.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食物网中只有鹰和蛇之间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B.该食物网中的食物链共有8条C.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都在图示食物网中D.在最长食物链中蛇属于第五营养级、五级消费

23、者解析该食物网中鹰与蛇、食虫鸟与食虫昆虫、食虫昆虫与蛙,这三对生物之间都具有捕食和竞争关系,A错误;该食物网由8条食物链组成,分别是植物食植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植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鹰、植物食植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蛇鹰、植物食植昆虫食虫昆虫蛙蛇鹰、植物食植昆虫蛙蛇鹰、植物鼠蛇鹰、植物鼠鹰、植物食植昆虫食虫鸟蛇鹰,B正确;食物网只体现生态系统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未体现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C错误;在最长食物链(植物食植昆虫食虫昆虫食虫鸟或蛙蛇鹰)中蛇属于第五营养级、四级消费者,D错误。答案B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10分)塞罕坝曾经是水草丰美之地,是清帝“木兰秋狝”的中心围场。清代同治

24、年间开围放垦以后,千里松林逐渐被砍伐殆尽,原本“美丽的高岭”沦至风沙肆虐的沙丘。1962年,一支几百人的造林队伍开始进驻塞罕坝的荒漠,55年来,几代林场人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把塞罕坝改造成112万亩的世界最大人工林,不仅适合居住而且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1)塞罕坝从“美丽的高岭”沦至风沙肆虐的沙丘说明人的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_,当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2)塞罕坝现在每年接待游客几百万人,那里水草丰沛、森林茂密、景色怡人,使游客流连忘返,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3)为了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利用强度大的生态系统应适当地投入_。(4)在改造建立人工

25、林的过程中,如果树种过于单一,就容易引发病虫害,试分析原因:_。解析(1)塞罕坝从“美丽的高岭”沦至风沙肆虐的沙丘说明人类活动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塞罕坝现在每年接待游客几百万人,那里水草丰沛、森林茂密、景色怡人,使游客流连忘返,从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分析,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3)为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4)生态系统稳定性是通过自我调节实现的,而一个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因

26、此,改造建立人工林的过程中,如果树种过于单一,营养结构就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也弱,这就容易引发病虫害。答案(1)方向和速度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直接(3)物质和能量(4)如果树种过于单一,人工林的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弱,因此容易引发病虫害22.(10分)在20世纪30年代,人们将环颈雉引入美国的一个岛屿。在19371942年期间,这个种群数量的增长情况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题中曲线分析,环颈雉种群数量的变化类似于生物在_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图中曲线类似于种群增长的_型曲线。(2)按照上述环颈雉种群增长的类似形式,以1941年年初的种

27、群数量为N0,1942年年初的种群数量为N1,依图中所给信息,计算出1943年年初该岛屿中环颈雉的个体数量约为_只(四舍五入,只保留整数)。(3)实际上,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使种群的_降低,_增高,种群增长曲线更可能类似于_型。解析(1)从图中信息可知,从19371942年期间,环颈雉种群数量在持续增加,整个增长过程接近于“J”型曲线,而“J”型曲线是在理想条件下得到的。(2)根据题中信息,环颈雉种群数量按“J”型曲线增长,N1/N0相当于,在1943年年初该岛屿中环颈雉的个体数量为N11 370(1 370870)2 157(只)。(3)在自然状

28、态下,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从而使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增加,种群数量更接近“S”型曲线增长。答案(1)理想“J”(2)2 157(3)出生率死亡率“S”23.(10分)湿地是地球的肾脏,黄河三角洲是最美湿地之一,该湿地水生生物资源丰富,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动物二百多种,野生植物上百种,各种鸟类约187种,水禽数量极为丰富。图甲表示该湿地成分之间的关系,图乙表示图甲中某好氧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1)调查发现湿地内野大豆的种子必须接受某种波长的光处理才能萌发生长,这说明信息传递可以_。(2)图甲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其原因_。作为湿地生态系统,图甲中还

29、缺少的成分是_。(3)图乙中的K值对应的点是_,BC段变化的原因_。(4)此湿地可以蓄洪防旱,调节区域气候,自然净化污水,这反应了生物多样性的_价值,但今年在经济开发过程中,人们对湿地排水和围垦,已经改变了此地演替的_。(5)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能够较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_能力,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决定该种能力大小的因素是_。答案(1)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2)群落应包含湿地里所有的生物消费者(3)A点气候、食物、空间、天敌、传染病等因素的影响(4)间接速度和方向(5)自我调节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24.(10分)(2019山东聊城质检

30、)下图是某大学生建立的“稻田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及其周年生产”示意图,其中水稻为河蟹提供了摄食、隐栖的环境,河蟹则可摄食稻田中的害虫,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1)稻田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为_,生态系统中_是沿着该渠道进行的。(2)西红柿叶遭遇蚜虫时,为评估蚜虫所造成的危害程度,往往采取_法调查其种群密度。西红柿叶会释放某种化学信息引来蚜虫的天敌消灭蚜虫,这体现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_的功能;信息传递不仅体现在生物与生物之间,还体现在_之间。(3)水稻害虫到河蟹能量流动的特点为_。(4)与传统农业模式相比,该模式的优点是_(两点即可)。解析(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此处应当区分生态系统

31、的结构与营养结构的关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的。(2)蚜虫活动范围小,因此适合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有三大功能,题中实例体现出了生态系统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传递体现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3)能量流动的特点为单向流动,逐级递减。(4)通过图片可知,该生态农业模式充分利用了各种自然资源,同时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使人类最大限度地获得能量。答案(1)食物链和食物网(缺一不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缺一不可)(2)样方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生物与(无机)环境(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缺一不可)(4)减少了

32、农药的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最大限度利用自然资源;使人类最大限度地获得能量25.(10分)请据图回答有关生态系统的问题。(1)甲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示意图,图中D指向A的箭头代表的主要生理过程是_,碳元素在A、B、C之间以_形式传递。(2)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乙图中兔的种群密度时,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40只兔并标记,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是15只,则兔的种群密度是_只/hm2。若标记的兔有部分标志物脱落,则会导致兔种群密度的估算结果_(“偏高”或“偏低”)。(3)乙图所在的生态系统中,草属于第一营养级,它的能量除了未利用的一部分和分解者分解利用之外,其他的去向是_。乙图中,属于_(生

33、物)的同化量的一部分。(4)此图所在的草原生态系统与森林生态系统相比,_(“抵抗力”或“恢复力”)稳定性更高。在该生态系统中,草为兔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同样也可以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去躲避猎捕,这说明了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答案(1)光合作用含碳有机物(2)40偏高(3)呼吸作用散失和流入下一营养级草(4)恢复力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6.(10分)请回答与生态系统有关的问题。(1)某小组设计了a、b、c三个装置探究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其设置如下表:装置小鱼(相同)水草(相同)泥沙适宜光照密封abca、b对照是为了研究_是生态系统的必要条件。b、

34、c对照是为了研究_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2)如图表示的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某一营养级的示意图。物种甲不能用来表示第(1)题生态系统b中的水草,因为图中标有_。物种甲不能用来表示第(1)题生态系统b中的小鱼,因为图中标有_。农民常向农田施用粪肥(如物种甲的粪便),农作物_(填“能”或“不能”)利用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图中D表示_,此处体现了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解析(1)由a、b两装置比较可知,适宜光照是两装置的不同点;由b、c两装置比较可知,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2)物种甲不能用第(1)题生态系统b中的水草,是因为图中的物种能产生粪便,属于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物种甲不能用第(1)题生态系统b中的小鱼,是因为b装置中只有小鱼作为唯一的消费者,不存在下一个营养 级,更谈不上下一个营养级摄入能量了。农作物作为生产者,其能量的输入主要通过光合作用,施用粪肥,农作物可从粪肥中吸收物质,使之进入新的物质循环,但不能直接利用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去向大致为:一部分在呼吸作用过程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以残枝败叶或动物遗体等形式被微生物分解,还有一部分传给下一个营养级。由图分析可知,D表示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由于能量不断流失,此处体现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答案(1)适宜光照物质循环(2)粪便下一营养级摄入不能呼吸作用逐级递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