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55.50KB ,
资源ID:1122977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2297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题型组合滚动练27(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题型组合滚动练27(含解析).doc

1、题型组合滚动练(二十七)(分值:52分建议用时:50分钟)教师用书独具序号124581011得分答案一、综合运用(2020菏泽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7月底高粱就开始秀穗了,粉白色的高粱花漫天飞舞,雪花一样覆盖了夏天。几天之后花谢了,翠绿的高粱穗子露出了头,逐渐地变成淡紫色、紫色,最后成熟的时候变得火一样的红。到秋收的时候,成熟了的高粱火红火红的,几乎染红了半边天。每当这时,村庄里的人们就睁大了眼睛开始向田里张望了;熟透了的高粱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开始浸润人们的梦境。高粱又称红粱、蜀粟,古称蜀秫。主要产区集中在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以及西南地区丘陵山地。按其性质分,有粳性和糯性

2、两种,粒质分为硬质和软质。我的家乡种植的高粱主要是粳性的,也就是不黏的。高粱米是高粱碾去皮层后的颗粒状成品粮。高粱虽然产量不高,_,粗纤维多,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中国的名酒如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汾酒等都以红高粱为主要原料。后来我曾经特意查过资料,更透彻地了解高粱的特性。高粱米的主要营养成分,按占干物质计,粗蛋白质9%,粗脂肪3.3%,碳水化合物85%,粗纤维1%,还有钙、磷、铁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B族。其中,蛋白质以醇溶性蛋白质为多,色氨酸、赖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较少,是一种不完全的蛋白质,人体不易吸收。如将其与其他粮食混合食用,_。历史上高粱米曾是东北城乡人民的主要粮食之一,可以做米饭,

3、也可磨粉和制作各种面食。那时我记得一个是玉米,一个是高粱,曾经是我以及我那个年代的人小时候的主要口粮,是它养育了我们的童年。1第1段文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3分)()A比喻借代拟人B借代夸张比喻C比喻借代通感 D夸张拟人通感D“雪花一样”“变得火一样的红”是比喻;“成熟了的高粱火红火红的,几乎染红了半边天”是夸张;“翠绿的高粱穗子露出了头”是拟人;“熟透了的高粱散发出诱人的清香,开始浸润人们的梦境”是通感,“清香”是嗅觉,而“浸润”是触觉,用触觉来写嗅觉。语段中没有借代。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我记得一个是玉米,一个是高粱,曾经是我以及我那个年代的人小时候

4、的主要口粮,是它们养育了我们的童年。B我记得一个是玉米,一个是高粱,曾经是我以及我那个年代的人小时候的主要口粮,是它养育了我们的童年。C我记得一个是玉米,一个是高粱,曾经是我以及我那个年代的人小时候的主要口粮,是它们养育了童年的我们。D我记得一个是玉米,一个是高粱,曾经是我以及我那个年代的人小时候的主要口粮,是它们养育了童年的我。C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那时”与“曾经”“那个年代”重复,二是“它”指代不明,三是“养育”与“童年”搭配不当。A项,“是它们养育了我们的童年”搭配不当,“养育”的对象不是“童年”,而是“童年的我们”。B项,“是它”与“一个是玉米,一个是高粱”不对应。“养育”和“童年”

5、不搭配。D项,“是它们养育了童年的我”与前面“是我以及我那个年代的人”不对应。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解析解答此题,整体把握语段内容,然后结合横线前后的句子进行补写。第处,前面的“高粱虽然产量不高”是说高粱的不足,由“虽然”可知,后面应转说其优势,且要有与“虽然”相对应的关联词,如“但是”,再结合后面“粗纤维多,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可知,横线处应写高粱米的营养。第处,前面先指出“色氨酸、赖氨酸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较少,是一种不完全的蛋白质,人体不易吸收”,接着说“如将其与其他粮食混合食用”,据此可知这种混合食用可以

6、提高营养价值。答案但是高粱米营养丰富则可提高营养价值(每处2分)4下列句子用语得体的一项是(3分)()A日前丢失支票,蒙您及时送回,感激不尽。明天我将于百忙之中专程前来致谢,请在家等候。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C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你们如需要指导的话,我们将不吝赐教。D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DA项,说自己“将于百忙之中专程前来致谢”不得体;B项,“责成”一般用于上级要求下级做某项工作,这里说学生会“责成”学校领导,不当;C项,“指导”“不吝赐教”是敬辞,表示请别人给自己指导、

7、建议,此处应用不得体。5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的表字。在本名之外另取一个和本名意思有某种关系的名字,叫作“字”。古人自称称名,称人称字,这是基本的礼貌。B“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迁谪”表示升职;“左迁”表示削职降级等。C战国、秦、汉时称崤山或华山以东地区为“山东”;战国时除秦外,六国都在崤山函谷关之东,故称六国为“山东”;也指太行山以东地区。D“玄宗”是李隆基的庙号。庙号指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始于殷代,汉以后历代帝王都有庙号。BB项,“迁谪表示升职”错误,“迁谪”

8、表示降职。6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在横线处写出三个关键词,每词不超过3个字。(6分)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因持续干旱,水位直线下降,目前水位只有11米,达到1949年以来历史同期最低水平。据介绍,洪泽湖水位日前降到11.3米的死水位。由于上游没有来水,加之长时间的干旱蒸发,洪泽湖水位持续降低。虽然5月25日到30日有两次降水过程,但是这对洪泽湖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严重的旱情,给沿湖地区的水产养殖、工农业生产和湖区水运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该湖区的三条航线中,已无一条能够维持正常通航。除航运受影响外,水位过低使过去“日出斗金”的洪泽湖水产渔业遭受严重损失。登上高高的洪泽湖大堤,只见无数只渔

9、船静卧湖滩,往日2 000多平方公里的洪泽湖水面,如今只剩下100多平方公里。走进湖滩,曾经的围网养殖区已干涸龟裂。洪泽湖区围网养殖及内塘养殖旱情严重,仅洪泽县养殖塘口就干涸1 000亩,露滩5 000亩,缺水受旱6万亩,造成经济损失6 500万元人民币。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把握给出的材料的主要意思;二是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比如“三个关键词”“每词不超过3个字”等。材料的第一段,主要表述的是洪泽湖因为持续干旱水位下降;第二段,具体介绍干旱造成的严重损失。关键词应该点明事件主体(洪泽湖)、具体事件(干旱)、具体结果(损失严重)。答案洪泽湖、干旱、损失(每点2分)7下面是一则名为“武

10、汉汉正街:用餐不担心,外卖暖人心”的报道(有删改),请以“普通人的力量”为开头写一段短评。要求:话题集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不少于两种,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不超过60个字。(5分)2020年1月27日,大年初三,武汉市硚口区汉正街。“特殊时期,大家尽量少出门,我们外卖骑手多跑跑腿,这也是为武汉贡献力量。”临近下午6点,刚刚回到站里并全身消毒过的外卖小哥刘随州表示。附近的武汉协和医院点了100份外卖。通知发到群里后,不少骑手报名去医院送餐。武汉本地人胡伟说,虽然心里犯嘀咕,但想到能为阻击疫情出一份力,还是报了名。取到餐,不到半小时,刘随州、胡伟等7人就将热乎的晚餐送到了协和医院门口。“真

11、是太感谢你们了,接下来就交给我吧!”由于担心骑手进到医院有感染风险,护士长请他们将外卖装到小推车上,没让骑手们把餐送上楼。“谢谢你们的辛勤付出,向白衣天使致敬!武汉加油!”外卖小哥们说。答案普通人的力量是一道拦截疫情的大坝。外卖小哥无畏无惧,为医护人员输送着生命的力量,涓滴之水汇成江河,丝缕温暖化作春天。(修辞手法3分;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生动2分)二、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9分)送王詹叔利州路运判王安石王孙旧读五车书,手把山阳太守符。未驾朱轓辞辇毂,却分金节佐均输。人才自古常难得,时论如君岂久孤?去去便看归奏计,莫嗟行路有崎岖。【注】本诗写于作者主持变法时期。王詹叔

12、:名靖,曾任山阳太守等职。利州路:北宋行政区名,包括今陕西、四川部分地区。运判:官名,即转运判官。朱轓:古代高官之车。辇毂:代指朝廷。均输:指均输法。作者推行的新法之一。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写王詹叔身为贵家子弟却能饱读诗书,在看似简单地叙述中含有作者的赞赏之情。B颔联交代王詹叔出行事由,塑造了一个不计较名利、勇于承担新任务的官员形象。C王詹叔眼下虽然不受器重,但作为难得的人才,作者认为他最终会得到朝廷认可。D本诗以送别为题,但重点不在于抒写别情,而是缘事抒怀,表达作者的意志态度。CC项,“岂久孤”表达了作者对于王詹叔没能得到重用的不满之情,也表达了作者赏识人才

13、的情怀。但他是否能获得朝廷认可,作者并未表态。9尾句“莫嗟行路有崎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它与“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共同体现了作者什么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解析本诗最后一句“莫嗟行路有崎岖”,以行路为喻,强调改革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不应该消极抱怨,而要勇往直前,表达对王詹叔的勉励之情。“莫嗟”句体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坚贞不屈的性格。“不畏浮云遮望眼”(登飞来峰)句中,“不畏”一句以登高望远作比,强调不怕浮云遮蔽,体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坚贞不屈的性格。两句体现的作者的性格是一致的。答案第一问:表达对王詹叔的勉励之情,希望他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不惧困难,勇往直前;暗含作者克服困难推

14、行新法的坚定意志。(3分)第二问:“莫嗟”一句以行路为喻,强调不要嗟叹改革道路崎岖难行; “不畏”一句以登高望远作比,强调不怕浮云遮蔽;两句共同体现了作者乐观自信、坚贞不屈的性格。(3分)三、文学性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6分)与瓦共舞林延军台风过后,小院里零星洒落着破碎的红瓦,一片狼藉。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只见父亲用绳子一头绑住水桶两端的耳朵,绳子另一端则远远地抛向屋顶,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直到将水泥浆桶等工具全部吊上屋顶,朝着屋顶修补的

15、位置,一步一步挪过去。那时候已是深秋,天气转凉。母亲回到屋里,我也跟着回屋。母亲站在屋里漏水或破瓦的位置,用竹竿对准屋顶轻轻敲一敲,再报坐标,欲通过这样的方式里外呼应,告诉屋顶上面的父亲,捅到的位置需要修补瓦片。父亲只能“闻声寻瓦”进行定位,但是,父亲几乎是凭感觉和之前在屋内数过大概的坐标来找位置,最终在目标位置多铺几块瓦片。此刻,屋顶就像菜畦,瓦片就像生长在菜畦里的青菜,等待父亲挥刀动瓦“除虫”。“除虫”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补丁这里一块,那里一片,又像武侠电视剧丐帮长老衣服的“袋子” 。南方的天气捉摸不定,刮台风、打雷、暴风雨隔三岔五, 记忆中,父亲“补瓦片”也

16、自然多了起来。有一次,父亲带上屋顶的瓦片不够,便在屋顶上呼喊母亲再递传几块瓦片上去,也不知道母亲是慢了还是不及时,父亲在屋顶上大发雷霆。我只是隐约地记得,那时候是凛冽的冬天,朝屋顶上看,只看到父亲的背,披着一件作为“工衣”的白衬衫。我站在小院里,虽然穿着厚厚的衣服,但是感觉阵阵发抖,风吹得更猛了。只要来台风,屋顶就会漏雨、滴水,父亲又要爬上屋顶补瓦,每一次补瓦,父亲都会朝母亲发脾气。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三间瓦屋在我的村庄,随处可见,家家户户都有

17、。像这种乡间的瓦,最平凡不过了。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槽的简瓦造“小船”,用一根棍子卡在简瓦里,再用绳子绑住棍子作牵引,简瓦前后没有做任何封闭就直接放在小池塘里,以为会浮起来,谁知道一放进池塘就立马沉了下去,后来只能拖着它在水里划来划去。现在想想,玩着不会浮水的“小船”是多么的幼稚和可笑。后来,父母做起小生意,我们家从农村搬到圩镇上居住,搬离了老屋,住上了洋楼。在城镇,抬头便是洋楼,基本很少看到瓦屋。从此,老屋开始变得空荡荡的,像被遗弃的孺妇,孤零零地待在村庄里。那年除夕,我们又回到老屋,只见小院里杂草丛生,长势逼人,最高的杂草已高过父亲的身高。当父亲和弟弟纷纷挥起锄头锄杂草时,我看

18、到劳作时父亲的背,只是这次父亲的背已没有当年魁梧了。而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许多年后,我看过城市古典园林的绿瓦,看过乡村古屋的灰瓦,看过首都巍巍故宫的琉璃瓦,它们或风情万种,或残缺不堪,或庄严气派,从泥土的根脉里来,到绚丽的色彩里去。我读过唐朝诗人李商隐“一春梦雨常飘瓦”关于瓦如梦似幻的描绘,但是,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我走在乡镇的路上,路旁有几个满头大汗的农夫在盖房,两个人在搬运着瓦片。我心想,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

19、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此刻,我又想起当年母亲向父亲传递瓦片的情景。其实,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选自2019年3月散文选刊,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运用“父亲像猴子一样利索,爬上了屋顶”的细节描写,写出了父亲补瓦动作的娴熟。B文章写到父亲上屋顶补瓦时多次对母亲大发雷霆,说明父亲脾气暴躁,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C文章写到父亲频繁补瓦,既暗示了当时生活的贫困艰辛,又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付出。D文章以补瓦切入,从过去的贫穷写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既有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也有对当

20、今生活的感慨。BB项,“暗含了作者对父亲的不满”错误。乡村生活条件艰苦,父亲不得不多次在屋顶补瓦,有时天气恶劣,父亲虽然脾气暴躁却依然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所以,文中并没有对父亲的不满。11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补瓦后的屋顶,“新瓦盖旧瓦,远远望去,像一条天然大裤衩”,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补瓦后屋顶的形态。B引用李商隐的“一春梦雨常飘瓦”诗句,增添了文化气息,有利于下文表达作者对家乡瓦的感情。C以前我家用瓦来遮风挡雨,现在农夫用瓦建猪舍,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D文中多次描写自然环境,例如“天气转凉”“凛冽的冬天”“风吹得更猛了

21、”等,烘托了父亲的形象。CC项,“前后对比是为了说明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错误。瓦片在新生活中有了新的用途没错,但这不是今昔用途对比的目的,而是为了表现时代的变迁。12请结合全文,理解题目“与瓦共舞”的丰富意蕴。(4分)解析理解句子或者词语含义,既要说出词句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从表层看,“与瓦共舞”首先是指父母在雨天修补屋顶,其次是作者和小伙伴们用瓦造“小船”。从深层上看,“每次台风,老屋都会元气大伤,我无法忘记父亲补瓦片的姿势,也忘不了父亲在屋顶朝母亲发脾气的画面。这座屋顶补了又补的三间瓦房,便是我小时候居住过的老屋,似乎瓦片陪着我一起长大”“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一起找来具有凹

22、槽的简瓦造小船”“我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瓦,是雷州半岛特有的红土煅烧而成的瓦”,主要是指家乡的红瓦,寄托我对家乡的深深思念,这些“与瓦共舞”的场面有作者童年的回忆,有儿时造“小船”的快乐,也有父母雨天修补屋顶的辛酸。文末作者写到瓦“就像父亲母亲的背”,体现了父母守护儿女的爱与责任。“现在乡镇建房不都是建洋楼了吗,怎么还有用到瓦的地方?走近一问原来是建猪舍”,通过瓦的用途的变化,表现出了时代的变迁。答案体现了父母对家庭和儿女的庇护,也表现出父亲的责任担当。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有快乐也有辛酸。“瓦”原来用作盖瓦房,现在用作建猪舍,见证了时代的变迁。(答出一点1分,三点4分)13本文已被影像中

23、国“中国乡村”栏目登载,假如你是该栏目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6分)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本题题干“选用本文的理由”实际上是赏析文章的精妙之处,结合散文的内容、特点,可以从散文的结构安排、选材特点和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散文的内容选择来说,“中国乡村”栏目能够选择这篇文章,说明其能体现中国乡村的特征。这篇散文中“瓦”的用途的变化过程就是国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小见大,极具典型意义,与栏目要求相符;从人物身上体现的精神来说,文中的父母雨天修补屋顶,为孩子遮风避雨,体现了中国家庭的温暖和关怀,也体现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恩;从散文构思来说,全篇文章以“瓦”作为线索,从小时候父母修补屋

24、顶,与小伙伴用瓦造“小船”,到住进洋楼,对比瓦片的用途等,结构严谨,同时也给读者以亲近感;从散文语言来说,“在瓦的世界里,它似乎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一片瓦都会遮风挡雨,就像父亲母亲的背”,作者赋予了瓦象征意义,形象生动,也用瓦来生动地表现时代变化,如“瓦屋屋檐下悬挂着破瓦,瓦片在大门前也洒落一地,或长满青苔,或堆积厚厚的一层污垢,我忽然警醒,这是岁月的涤荡,是印痕,是沧桑,是衰老”。另外,描写父母修补屋顶的文字又非常的平实朴素,如“父亲只穿着裤衩,光着肩膀,先是爬上铁大门上面的门檐水泥板平台,父亲站在门檐,接过母亲递过来的瓦片、瓦刀、绳子和已经搅拌均匀的水泥浆桶”。答案选材典型,以小见大。由贫困年代住瓦房需要时常补瓦,到现在住洋房,展现了中国乡村的发展。该主题与栏目要求十分契合。构思巧妙。全文以“瓦”为线索,由贫困年代的瓦、童年回忆中的瓦,再写到其他地方见过的各种瓦,最后写到瓦的意义,结构严谨。意蕴丰富。瓦片象征着为我们遮风挡雨的父母,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感恩之情;瓦片承载着作者对家乡生活的记忆,既有当时生活的艰辛也有儿时生活的乐趣。语言平实又不乏生动。在叙述中散发着中国乡村百姓生活的气息。(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