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促使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线索一: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线索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曲折发展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党和国家
2、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遭到严重挫折。线索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与三大改造(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1条件(1)国民经济恢复: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工业化建设提上日程。(2)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中共中央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了社
3、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3)借鉴苏联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恢复发展国民经济的措施(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2)在城市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稳定物价,统一财经。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2实施: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3成就(1)到1957年底,初步建立了独
4、立的工业体系。(2)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由此全面展开。(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方式(1)对农业的改造: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55年,全国掀起了兴办高级农业合作社的高潮。(2)对手工业的改造: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办法,实现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国家把资本主义工商业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1953年底,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3实质: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生产
5、资料公有制。4结果(1)1956年底,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2)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一)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内容(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二)探索中的初步失误1背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6、。2内容(1)总路线:1958年,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3)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即合作社的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虽然都是“左”倾错误的体现,但两者本质属性不一样,“大跃进”属于生产力的范畴,人民公社化运动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两者都不符合科学发展观,都破坏了经济发展。3影响(1)“左”倾错误迅速发展,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适合农村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
7、积极性。(三)国民经济的调整1背景: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时期。2方针: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3结果: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四)国民经济的“寒冬”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三线建设(1)背景:20世纪60年代前期,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日益严峻的战争威胁。(2)内容:党中央、毛泽东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3)方针:“备战、备荒、为人民”。
8、(4)成就:1965至1975年,三线地区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 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 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5)意义:从总体上看,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和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跃进”运动的悲剧“大跃进”运动是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悲剧性探索。这次探索从理性的认识出发,最终滑向非理性的歧途。其中的复杂原因和深刻教训包括:工作重点的转移受到“政治统帅经济”的干扰;“以苏为鉴”误入回归革命经验的歧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为唯意
9、志论所扭曲;赶超战略走向极端;等等。李付安“大跃进”运动悲剧命运探源思维激活“大跃进”运动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悲剧性探索;其教训有:工作重点转移受政治干扰;学习苏联误入歧途;解放思想变为唯意志论;赶超战略走向极端;等等。探究1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建设起步史料一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环节是发展国家的重工业,以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上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了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建设开始,在十多年中
10、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史料二图一图二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史料一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这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加强国防建设的需要。(2)史料二中的图一1952年年底各种经济成分的比例,显然个体经济占较大比例,图二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中,公有制经济占较大比例,这说明我国经济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1)根据史料一与当时历史背景,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启动时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2)史料二中图一到图二反映了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说明我国社会发生了什么巨大变化?提示(1)重工业基础薄弱;面临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借鉴
11、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验。(2)经济变化: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私有制经济占优势地位,到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主体地位。社会变化: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五”计划的特点及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1)“一五”计划的特点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渐进性和长期性。一体(主体: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相辅相成。(2)“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从历史原因看
12、,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技术弱。从现实需要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探究2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史料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
13、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摘编自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史料以国际和国内两大方面叙述了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原因。根据史料概括促成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因素。提示朝鲜战争威胁国家安全;国内经济发展的要求;强大的政府权力;社会主义目标的追求。我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原因(1)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在这样的情况下,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2)在经济结构单一、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的情况下,计划经济体制也比较容易顺利地运行。这也是我国当时实行计划经
14、济的客观条件。(3)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世人瞩目的成就,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4)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自然成为合乎逻辑的选择。运用唯物史观探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材料在1956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这十年的最初探索中,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发挥了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以及党在指导方针上存在着正确的、比较正确的和错误的两个趋向,社会主义建设一开始就经历着曲折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这个时期党和国家
15、的指导方针在大部分时间里基本上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很大成就并积累了重要的经验,这是主要的;另一方面,从1957年起,“左”倾错误日益发展,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下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出现失误的主要原因。解析本题要求回答经济出现失误的原因,这需要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寻找答案。材料呈现了这样一条信息:由于全党全国人民对于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缺乏足够的思想和理论准备,因此社会主义建设呈现出反复和徘徊的局面。据此分析再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答案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照搬苏联模式。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
16、会主义的艰巨性认识不足,急于求成。忽视了经济建设的一般规律,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左”倾错误,长期以来,缺乏对“左”倾错误的认识和警惕,致使政治上的“左”倾错误蔓延到经济领域,并恶性膨胀。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经验教训(1)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
17、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5)经济建设必须有计划,按比例进行。(6)必须保持政治的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新高考等级考试示范1命题点: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建设(2021广东选择考适应性测试9)1956年4月,中央召开全国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表彰了4 700余名“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指标”和在“学习与推广先进经验或在掌握先进技术试制新产品方面有成就”的全国先进生产者。这反映了当时()A“一五”计划提前完成B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涨C三大改造胜利结束D科学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尝试解题_B1956年是“一五”计划期间,根据“提前完成并达到优等质量五年计划
18、指标”可知,我国“一五”计划出现了提前完成的情况,说明了当时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高涨,故选B项;A项是表面现象,不能反映本质内容,排除;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才宣告完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提前完成“一五”计划,没有体现科技的突破,排除D项。2命题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021重庆选择性考试适应性测试9)下面是19591963年中国财政收支表,体现了当时的财政收支变化情况。造成这些变化的原因是()19591963年中国财政收支表年份总收入(亿元)总支出(亿元)收支差额(亿元)1959487.12543.1756.051960572.29643.6871.391961356.06356.0
19、90.031962313.55294.8818.671963342.25332.0510.20A.“一五”计划的实施B苏联加大了对华援助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进D“八字方针”的有效实行尝试解题_D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9年至1961年我国处于国民经济困难时期,故整体上处于财政赤字局面,1962年我国开始国民经济调整,推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有所好转,故财政收支大体持平,故D项符合题意;“一五”计划实施于19531956年,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撤去大量对华援助,排除B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对农业生产力发展造成长期的消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排
20、除C项。题号命题特点第1题价值取向培育奋斗精神和劳动精神 第2题情境创设情境属类:学习情境情境体现:数据表格情境主旨:19591963年中国财政收支(方针政策的正确与否对国家经济的影响) 经典题新情境考法借鉴【考法示例】创设学习情境,综合考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2019全国卷3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知情境:本题创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图书馆图书借阅的学习情境,
21、辨析图书借阅总数及类别变化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明立意:以20世纪50年代初期,俄文书刊借阅总数的变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历史解释、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抓关键:“1954年”“5倍”“50倍”。理思路:题干中既然是将1954年的相关数据与1953年和1952年作比较,因而解题时就应从“1954年”切入,考虑当时我国的国情。显然,当时中国已开始了“一五”计划建设,广大人民群众的热情很高。由于我国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加之与苏联的密切关系,因而出现了借阅俄文书刊服务于工业化建设的情形,据以上分析可得出答案为D项。【真题体验】1年画反映的社会新风(2019全国卷31)下图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数他
22、劳动强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D材料体现的是民众勤俭节约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1953年“一五”计划的相关史实可知,该年画倡导了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D项符合题意;文人画的特征是写意和诗书画印于一体,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农业生产状况,排除B项;“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排除C项。2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2018全国卷31)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
23、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D由漫画信息可知,1953年,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叩开了“锰”“铜”“钨”“石油”“煤”“铁”等矿产资源开采的大门,这说明当时中国重工业得以发展,反映了当时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故选D项;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故排除A项;在古代中国已经开始了对矿产资源的开采,故排除B项;1965年,我国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故排除C项。3社会主义经济建设(2018全国卷31)右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
24、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B题中漫画反映了妇女的地位及作用,即不仅是家庭主妇,量布做衣服,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可以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女性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故B项正确;A、C两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城乡差别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故排除D项。4“一五”计划(工业化)(2016全国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A材料关键信息:一是时间“一五
25、计划期间”,二是压缩住宅建设和非生产性建设投资。这说明国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生产领域,这是为了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为工业化奠定基础,故选A项;B项本身与材料矛盾,故排除;C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未反映深层原因,故排除;D项与材料矛盾,工业化必然促进城市化发展,故排除。5“一五”计划(工业化)(2015全国卷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A美国和英国早就实现了工业化,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工业基础相当薄弱。由图示
26、信息可知,中国的钢、生铁、发电量的年均增长速度快,有的指标甚至超过美国和英国好几倍,这符合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的实情,故选A项。模拟题培素养仿真演练1(2020茂名模拟)如图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各个部门的投资比例图,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各行业均衡协调发展B重点发展交通运输业C大力发展重工业项目D完成向工业化的转变C从比例图可以看出,我国工业方面投资比例远远高出其他领域,材料“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17.9”说明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C项正确;各行业投资比例不均衡,因此不能协调发展,排除A项;B项与比例图内容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
27、史实,排除。2(2020韶关一模)下表为“一五”计划时期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情况(单位:亿元)。这表明“一五”计划()年份 社会消费 食品类 衣着类 用品类 燃料类1953 329.8 177.9 69.5 70.4 111954 356.1 197.3 71.6 74.2 131955 364 202.6 71.9 75.4 14.11956 424 219.3 94.1 91.8 18.81957 441.6 241 82.6 99.6 18.4 A在工业建设中兼顾民生B加大基本建设投资规模C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D深受苏联经济建设影响A社会消费零售额不断增长,说明党和政府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对民
28、生事业的持续关注,故选A项;材料是关于消费品领域的,无法据此推知基本建设领域情况,排除B项;C项符合史实,但材料体现的是党和政府对民生的重视,排除;苏联的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这与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社会消费领域明显不同,排除D项。3(2020梅州月考)1952 年全国粮食总产量3 278亿斤,比1949年增长了44.8%,1953 年继续增长。但从1952年下半年起,许多地方出现了抢购粮食以致粮价上涨的情况,当年国家粮食收购计划有40亿斤未能完成,到1953年这一缺口更是高达87亿斤。这一现象的出现()A暴露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偏差B加快了经济管理体制的转变C揭示了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性D反映了国
29、民经济形势的严峻B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粮食出现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在全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采取凭证定量售粮,推动了经济管理体制由以市场为基础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转向计划经济,故选B项;农业合作化运动是1953年才开始展开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52年下半年起,许多地方出现了抢购粮食以致粮价上涨的情况”并不是市场缺失导致的,并没有说明发挥市场作用的必要性,排除C项;经过19491952年的建设,国民经济逐渐走向恢复,排除D项。4(2020珠海质检)1954年春节,根据中宣部的要求,全国掀起了工农大联欢的热潮,共组织工人代表团436个,近4万工人参加。同时,组织近2万农民到工
30、厂参观,还组织工人到农村访问,参与联欢的群众更达到了1 445 100人(次)。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B推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C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D落实“双百”方针的要求A材料涉及的时间是“1954”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正处于“一五”计划期间,为鼓励生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中宣部在全国掀起工农大联欢的热潮,故选A项。推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只是这一举措的目的之一,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并不是主要目的,C项错误;“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排除D项。5(2020中山质检)下面是
31、一幅创作于1953年的宣传画。该宣传画反映出当时我国()A人民公社获得了广大群众拥护B农业合作化运动出现“浮夸风”C家庭副业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D人民群众建设祖国的热情高涨D材料表达了1953年农业改造时期农民养猪创收增产的喜悦之情,文字信息反映了男女老幼齐动员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故选D项;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排除A项;1958年“大跃进”时期出现了追求速度的浮夸风,排除B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实行的是集体经济,家庭副业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排除C项。6(2020深圳模考)1960年11月初,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规定:人民公社实行三级所有,队(相当原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基础,至少7年不变;允许社员经营少量的自留地和家庭副业;节约劳动力,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等等。该文件的发布()A有利于扭转当时农村的经济形势B配合了工业领域“大跃进”运动的展开C保证了农业生产的快速持续发展D成为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端A从 “1960年11月”这个时间推断可知,题干反映的是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解决人民公社中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故选A项;工业领域“大跃进”运动是在1958年,排除B项;19591961年是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期,也是农业产量减产的时期,排除C项;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开端于1978年,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