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2016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广平一中高二(上)第四次月考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31-50题每题2分)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尿素、神经递质、氨基酸 麦芽糖、O2、葡萄糖葡萄糖、抗体和胰岛素 丙酮酸、呼吸酶、糖被ABCD2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C液中可发生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B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使A液减少C3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D1结构和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不同3某海洋哺乳动物的体温一般保持在40左右,现将其组织细胞离体培养,测定细胞在不同温度下的耗氧速率,并绘出相应的曲线该曲线应为()ABCD4
2、如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室内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室内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A时刻室内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B在AB段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C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降低D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与BC段时间相同5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6下面是有关人体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溏素对血糖浓度变化影响的叙述,其
3、中正确的是()A高浓度的胰岛素会刺激肝脏分解糖元B胰高血糖素会刺激肌肉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C若数小时未进食,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增加D当小肠大量吸收葡萄糖时,胰岛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7检测某同学体内的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数目皆正常但接受B肝炎疫苗注射后,体内抗B型肝炎病毒的抗体数量却很低,可能的原因是()A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无法正常增殖BB型肝炎疫苗导致B型肝炎病毒大量繁殖CB淋巴细胞表面没有抗体DT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8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的论述,正确的是()A免疫球蛋白与某单细胞的病菌结合抑制该病菌的繁殖属于细胞免疫B一种抗原只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C淋
4、巴细胞只有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D当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或免疫缺陷病等9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10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
5、述错误的是()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C、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11下列对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敏反应的实质是过敏原再次与组织细胞特别是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B器官移植中,器官植入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所产生的反应C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发病时免疫系统成为抗原D自身免疫反应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自身成分成为抗原12给健康状况相同的甲、乙两家兔同时免疫,接种方式、疫苗及其剂量等均相同一定时间后,对家兔甲抽血制备抗体(含抗体的血清),同时补充正常
6、血液(不含抗原),乙兔不作处理定期检测体内的抗体浓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抗体的存在对抗体的产生有反馈抑制作用B抗体可以在家兔体内永久存留C换血是对甲兔的再次免疫,免疫反应更强D换血后抗体浓度暂时降低是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结果13如图表示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图中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不只一种B血糖平衡调节中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受下丘脑一垂体系统调节C若血液中甲状隙激素的量明显增加,则和的量会减少D感受器下丘脑内分泌腺可构成一个反射弧14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B点分别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
7、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情况是()A相同,两次刺激后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相同,刺激A点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B点时乙不偏转,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不同,刺激A点时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刺激B点时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D不同,刺激A点时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刺激B点时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15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将药物放在B,
8、刺激A,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ABCD16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进行人工补充激素,下列必须通过“注射法”补充的是()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ABCD17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的S区受损,病人能说话,但不能听懂别人的谈话B激素调控是通过神经系统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C寒冷时,人体骨骼肌不自主的战栗是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的结果D水的平衡,体温和血糖的稳定,都与下丘脑的调节有关18燕麦胚芽鞘经如下图一所示处理,一段时间后,取其甲、乙两块琼脂,置于已切去尖端的胚芽鞘A、
9、B上,A以单侧光照处理如图二所示则弯曲程度()AA=BBABCABD不一定19园艺上应有2,4D这样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植物难以奏效的是()A获得无籽果实B处理扦插的枝条促进生根C促进果实成熟D除杀田间的双子叶植物杂草20对图中、四幅图的描述错误的是()A图中a、b、c、d可依次表示碱基、脱氧核苷酸、基因和DNAB图中可表示pH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C图中a、b、c表示某一细胞在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目D图中表示某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反应2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
10、境容纳量C建立人工群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22如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A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从能量关系看+C一般情况下,为的10%20%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23如图中甲表示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c增加引起水肿B乙图中的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甲图中d处的CO2浓度最高D乙图中b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24如图1是人工设计
11、的生态系统图,图2是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A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B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25某自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中能量分别为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即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若b0.2a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C甲种群的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
12、四种生物单一个体中最多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物群落26最近国务院关于我国人口发展报告指出,205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出现负增长这一预测的主要依据是()A人口数量B人口密度C性别比例D年龄结构27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对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得到保存,另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失败被淘汰B两种生物同步消长,都得到保护C两种生物有各自相对稳定的种群数量D两种生物各自的种群数量相等,并相对稳定28稻一鸭一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
13、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29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在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A初生演替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生演替C次生演替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3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ABC甲乙丙丁D31下列各选项与如图模型相符的是()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a代表胰高血糖素,b代表胰岛素;若X表示所有酶的活性,则
14、a代表PH大于7,b代表pH小于7;若X表示初级消费者,则a代表生产者增多,b代表次级消费者增多;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a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代表甲状腺激素ABCD3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两个种群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33用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表所示: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图中的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15、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34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A本图是2条食物链BA和C之间是以CO2的形式转化的CB分解A、D、E时利用了它们全部的能量DE在食物链中最高是第3营养级3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
16、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36人体的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A淋巴结B胸腺C骨髓D扁桃腺37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38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A种群密度B年龄结构C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39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A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平D生产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及种类40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
17、境41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是()A固定CO2B分解有机物C利用光能D合成有机物42在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ACO2BO2C硝酸盐D磷酸盐43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A能量与营养级B能量与个体大小C能量与个体数量D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44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生产者C消费者D分解者45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A非生物物质和能量B食物链和食物网C生产者和分解者D生产者和消费者46能够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CO2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的生物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
18、D以上都是47在生态系统中,当狼捕食山羊时,它是()A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B第三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D初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48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网和食物链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食物链、食物网D阳光、热能、空气49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分别属于()A生产者、消费者B生产者、分解者C分解者、消费者D消费者、分解者50下列名词中,可用于同一个生物体的是()A生产者、异养生物B异养生物、草食动物C自养生物、寄生生物D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二、填空题(每题10分,共30分)51近年来,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
19、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请回答:(1)太湖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藻引起的从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看,蓝藻属于为解决太湖水发绿问题,有人建议在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性如表;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类别青鱼鲢鱼鳙鱼鲤鱼食性螺狮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杂食(2)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太湖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虾、蟹等),你认为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是(3)养鱼的池塘经常接纳含有农药的农田水,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池塘的生态平衡不会遭到破坏,其主要原因是(4)此表是对太湖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
20、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2千焦/m2/年)ABCDEPg15.9870.70.9141.0211.5Pn2.8369.40.361.920.1R13.1501.30.679.1191.4则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保留两位数字%)5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结论的实验材料:如图所示健康植物若干,不含(或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剪刀等步骤:第一步:取两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分别标号甲、乙第二步:用剪刀剪去甲盆植物叶片C在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
21、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第三步:甲乙两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叶柄C的情况问题:(1)实验中去掉顶芽有无道理?为什么?该同学用叶片C作研究对象有无不当?为什么?(2)如对不当之处作了修改,该同学可能得到的实验现象是,据此能否验证题干结论?(3)如果让你参与实验,你准备如何完善设计?(简单描述即可)53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d、f合称为(2)c的具体内环境是(3)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是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CO2浓度最高为图中的(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2015-2016学年河北省邯郸市广平一中高二(上)第四次月考生物试卷参考答
22、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30题每题1分,31-50题每题2分)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尿素、神经递质、氨基酸 麦芽糖、O2、葡萄糖葡萄糖、抗体和胰岛素 丙酮酸、呼吸酶、糖被ABCD【考点】内环境的组成【专题】正推法;内环境与稳态【分析】血浆、淋巴、组织液中物质,即内环境的成分: 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细胞分泌物: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细胞代谢产物:CO2、水分、尿素等【解答】解:尿素、神经递质、氨基酸,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正确;麦芽糖属于二糖,存在于消化道内,水解成单体才能被吸收,错误;葡萄糖、抗
23、体和胰岛素,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正确;丙酮酸和呼吸酶位于细胞内,糖被位于细胞膜上,都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属于内环境成分的归纳规律总结:凡是可以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中的物质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凡是细胞的结构物质或只存在于细胞内的物质都不是内环境的成分;凡是与外界相通的腔性器官内的液体不属于体液,其内的液体也不属于内环境2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C液中可发生丙酮酸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B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使A液减少C3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加体液调节D1结构和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具体内环境不同【考点】内环境的组成【专题】图形图表题
24、;内环境与稳态【分析】分析题图:图示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其中A是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B是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是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1是毛细血管壁,2是毛细淋巴管壁,3是组织细胞【解答】解:A、丙酮酸在线粒体中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而不是在C液中氧化分解,A错误;B、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太少,会使血浆蛋白减少,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导致组织液(C液)增多,B正确;C、3的有氧呼吸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其中二氧化碳可参加体液调节,C正确;D、结构1是毛细血管壁,该处细胞所处的直接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而结构2是毛细淋巴管壁,该处细胞所处的直接内
25、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结合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考查内化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能准确判断图中各液体的名称和各结构的名称;还要求考生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识记体液调节的概念,识记有氧呼吸过程,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某海洋哺乳动物的体温一般保持在40左右,现将其组织细胞离体培养,测定细胞在不同温度下的耗氧速率,并绘出相应的曲线该曲线应为()ABCD【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温度影响酶的活性,在最适宜的温度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偏高或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酶的活性高,酶促反应就快;酶的活性低,酶促反应就慢【解
26、答】解:某海洋哺乳动物的体温一般保持在40左右,说明酶的最适温度为40左右,当低于40左右时,温度升高,酶的活性增强,耗氧速率加快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要求学生掌握恒温动物组织细胞离体培养时,其酶的活性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还要知道,恒温动物体内细胞酶的活性则不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4如图表示某人在休息时,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室内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室内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A时刻室内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B在AB段时间内,因外界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C在BC段时间内
27、,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降低D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与BC段时间相同【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专题】实验分析题;正推法;体温调节、水盐调节与血糖调节【分析】体温调节是温度感受器接受体内、外环境温度的刺激,通过体温调节中枢的活动,相应地引起内分泌腺、骨骼、皮肤血管和汗腺等组织器官活动的改变,从而调整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水乎据图分析,A点开始血流量增加,则室内温度升高,B点开始血流量减少,则室内温度降低【解答】解:A、A点时,室内温度升高,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散热加快,立毛肌舒张,A错误;B、AB段室内温度高于人体温度,人体通过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
28、,汗腺分泌增加,进而增加散热量,B错误;C、BC段,温度下降,肾上腺素能促进机体产热,所以肾上腺素分泌增加,C错误;D、人是恒温动物,在不同的外界温度条件下,人的体温维持稳定,故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与BC段时间相同,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曲线图为载体,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铎、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5如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A、B、C依次为()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D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考点】体温调
29、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体内水少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多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饮水)【解答】解:当血浆渗透压升高时,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感受到刺激,此时会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图中A),并由垂体后叶释放;抗利尿激素具有促进肾小管(图中B)和集合管重吸收水的作用,从而使尿量减少,血浆渗透压下降另一方面,下丘脑可以将兴奋传导给大脑皮层(图中C),由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从而主动饮水,降低渗透压故选:C【点评】本题以水平衡调节机理图为素材,考查水平衡调节过程,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平时学习过程中可构建一定的知识网络6
30、下面是有关人体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溏素对血糖浓度变化影响的叙述,其中正确的是()A高浓度的胰岛素会刺激肝脏分解糖元B胰高血糖素会刺激肌肉细胞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C若数小时未进食,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增加D当小肠大量吸收葡萄糖时,胰岛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析】1、胰岛素是惟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其作用分为两个方面:促进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元、转化成非糖类物质;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解答】解:A、高浓度的胰岛素会刺激肝脏合成糖元,A错误;B、胰岛素会刺激肌肉细胞
31、从血浆中吸收葡萄糖,B错误;C、若数小时未进食,血糖浓度降低,胰岛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会减少,C错误;D、当小肠大量吸收葡萄糖时,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减少,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功能,属于中档题7检测某同学体内的白细胞(包括淋巴细胞),数目皆正常但接受B肝炎疫苗注射后,体内抗B型肝炎病毒的抗体数量却很低,可能的原因是()A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无法正常增殖BB型肝炎疫苗导致B型肝炎病毒大量繁殖CB淋巴细胞表面没有抗体DT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专题】正推反推并用法;免疫调节【分析
32、】B型肝炎疫苗注射,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解答】解:A、疫苗相当于抗原,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无法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进而产生抗体,这可能是抗体数量很低的原因,A正确;B、B型肝炎疫苗是灭活的病毒,不能大量繁殖,B错误;C、抗体不存在于B细胞的表面,这不是抗体数量少的原因,C错误;D、抗体是由浆细胞产生的,因此T淋巴细胞不能产生抗体不是抗体数量少的原因,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知识及疫苗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要求学生能够题干要求进行选择,难度不大8下列
33、关于特异性免疫的论述,正确的是()A免疫球蛋白与某单细胞的病菌结合抑制该病菌的繁殖属于细胞免疫B一种抗原只能与抗体或效应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C淋巴细胞只有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D当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时,可引起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或免疫缺陷病等【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专题】正推法;免疫调节【分析】1、特异性免疫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其具体过程如下:2、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而异);自身免疫病:自身免疫反
34、应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了损伤并出现了症状,例如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另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解答】解:A、免疫球蛋白是抗体,免疫球蛋白与病菌结合,抑制该病菌的繁殖属于体液免疫的效应阶段,不是发生在细胞免疫中,A错误;B、浆细胞产生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均具有特异性,故一种抗原只能与一种抗体或效应T细胞结合,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而效应B细胞不能识别抗原,B错误;C、淋巴细胞只有在受到抗原刺激后,才能形成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C正确;D、当
35、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时,可引免疫缺陷病,而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是机体免疫功能过强时引起,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免疫异常病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9甲、乙、丙三组小鼠不同的免疫器官被破坏,其中甲组仅有体液免疫功能,乙组和丙组丧失了特异性免疫功能现给三组小鼠分别输入造血干细胞,发现仅有乙组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A甲组骨髓被破坏,乙组胸腺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B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C乙组骨髓被破坏,丙组胸
36、腺被破坏,甲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D丙组骨髓被破坏,甲组胸腺被破坏,乙组骨髓和胸腺均被破坏【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1)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体液免疫过程为:a、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b、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c、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细胞免疫过程为:a、感应阶段: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抗原,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b、反应阶段:T
37、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T细胞能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功能;c、效应阶段:效应T细胞发挥效应(2)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来源于骨髓干细胞T细胞在胸腺中成熟,B细胞在骨髓中成熟【解答】解:参与体液免疫的淋巴细胞有T细胞和B细胞,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有T细胞,甲组仅有体液免疫,输入造血干细胞后,其细胞免疫功能也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正常,破坏的是胸腺;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恢复了细胞免疫功能,说明其胸腺正常,缺少造血干细胞,被破坏的是骨髓丙组输入造血干细胞后,特异性免疫功能仍没有恢复,说明其骨髓和胸腺都被破坏了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免疫学基础知识,即特异
38、性免疫、抗原和抗体的概念和特点的掌握程度,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并应用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10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B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C、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有关D细胞5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细胞1为吞噬细胞,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4为效应B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物质a为抗体体液免疫过程为:(1)感应阶段:除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外,大多数抗原被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并暴露出其抗原决定簇;吞噬细胞
39、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2)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3)效应阶段:浆细胞分泌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解答】解:A、细胞2和3是T细胞和B细胞,起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的是B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的是T细胞,A正确B、人体细胞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只在细胞4中合成物质a的基因进行了表达,B错误C、2和3是细胞之间的识别和传递,和糖蛋白有关,C正确D、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体液免疫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
40、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11下列对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过敏反应的实质是过敏原再次与组织细胞特别是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过程B器官移植中,器官植入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异常所产生的反应C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发病时免疫系统成为抗原D自身免疫反应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反应,自身成分成为抗原【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1)过敏反应: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叫做过敏原如花粉、油漆、鱼虾等海鲜、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因人
41、而异)(2)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举例:风湿性心脏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3)免疫缺陷病是指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疾病一类是由于遗传而使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免疫缺陷病;一类是由于疾病和其他因素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解答】解:A、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物质的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A错误;B、器官移植中,器官植入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是人体免疫功能正常所产生的反应,B错误;C、免疫缺陷病是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而引起的,但免疫系统不会成为抗原,C错误;D、自身免疫反应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
42、反应,自身成分成为抗原,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的类型及相关实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2给健康状况相同的甲、乙两家兔同时免疫,接种方式、疫苗及其剂量等均相同一定时间后,对家兔甲抽血制备抗体(含抗体的血清),同时补充正常血液(不含抗原),乙兔不作处理定期检测体内的抗体浓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抗体的存在对抗体的产生有反馈抑制作用B抗体可以在家兔体内永久存留C换血是对甲兔的再次免疫,免疫反应更强D换血后抗体浓度暂时降低是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的结果【考点
43、】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分析题图:对家兔甲抽血制备抗体(含抗体的血清),同时补充正常血液(不含抗原),结果甲兔体内抗体浓度先降低后升高;乙兔不作处理,结果乙兔体内抗体浓度不断降低据此答题【解答】解:A、甲兔换血后,抗体数量增加,乙兔没有换血,抗体数量不断减少,说明抗体的存在对抗体的产生有反馈抑制作用,A正确;B、乙兔体内抗体数量不断减少,说明抗体不能在家兔体内永久存留,B错误;C、换血时,补充的正常血液中不含抗原,因此换血不是对甲兔的再次免疫,C错误;D、换血后抗体浓度暂时降低是由于部分抗体随着血清被抽走,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4、,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获取有效信息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13如图表示人体内生命活动调节的途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图中参与调节的内分泌腺不只一种B血糖平衡调节中胰岛细胞的分泌活动受下丘脑一垂体系统调节C若血液中甲状隙激素的量明显增加,则和的量会减少D感受器下丘脑内分泌腺可构成一个反射弧【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1、在寒冷环境中,下丘脑能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并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产生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产生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能促进骨骼肌和其他组
45、织增加产热;而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有负反馈作用,当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进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分泌2、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参与调节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有降血糖的作用,胰岛素的分泌与血糖浓度有关【解答】解:A、当血糖含量降低时,参与调节的激素可有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故相应的内分泌腺不止一种,A正确;B、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有降血糖的作用,胰岛素的分泌与血糖浓度有关,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不受垂体的调节,下丘脑的神经直接作用于胰岛细胞,B错误;C、因负反馈调节作用,若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量明显增加,则会抑制
46、下丘脑和垂体的活动,C正确;D、肾上腺素的分泌就是通过感受器下丘脑内分泌腺构成的反射弧完成的,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体温调节、血糖调节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等14如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当在A、B点分别给以能引起兴奋的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情况是()A相同,两次刺激后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相同,刺激A点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刺激B点时乙不偏转,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C不同,刺激A点时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刺激B点时甲、乙均发生两次
47、方向相反的偏转D不同,刺激A点时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刺激B点时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考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分析】据图分析: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可以是双向的,而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使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所以是单向传递题图有两个神经元细胞,刺激A点,兴奋只能传到左侧神经元的细胞体,但不能传到下右侧神经元的轴突,所以当兴奋传到甲电流表左侧接触的神经纤维上时,此处膜外为负电位,使甲电流计发生1次偏转,乙不偏转【解答】解:甲电流表跨两个神经元,乙电流表连接在同一条神经纤维上当刺激A点,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
48、进行双向传导,则甲电流表的右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右侧导线所在的另一神经纤维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甲发生一次偏转;当兴奋传到两个神经元之间时,由于该处突触的兴奋是突触后膜兴奋,而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的传导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后膜,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右边的神经元不兴奋,乙电流表的两侧导线的膜外均是正电荷,无电位差,乙不发生偏转当刺激B点时,产生兴奋在相应神经纤维上进行双向传导,则乙电流表的右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为外负内正时,左侧导线所在的神经纤维部位的膜电荷分布为外正内负,有电位差导致乙发生一次偏转;然后兴奋传导到乙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的神经纤维部
49、位,使膜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而乙电流表的右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恢复为外正内负,所以乙又发生一次方向相反偏转同样,产生的兴奋传导到甲电流表的右侧导线所在的神经纤维部位,使膜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甲电流表发生一次偏转;然后兴奋传导到甲电流表的左侧导线所在的神经纤维部位,使膜电荷分布变为外负内正,而甲电流表的右侧导线所在膜电荷分布恢复为外正内负,所以甲又发生一次方向相反偏转因此,甲、乙均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故选:D【点评】本题重在考查学生的识图判断能力,提高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等知识的综合运用15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如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
50、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ABCD【考点】反射弧各部分组成及功能;突触的结构【分析】根据题意,要验证这种药物仅对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必须在神经纤维和突触上分别用药物处理,药物处理部位须位于刺激点和效应器之间,然后刺激感受器,观察效应器,观察效应器的反应,得出结论【解答】解:突触的结构决定了反射弧结构中的兴奋总是沿“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单向传递的A点与效应器之间不
51、需要经过突触传导,所以刺激A点,都会引起肌肉收缩,与药物无关而B点到效应器之间必须经过突触传导,将药物放在C点(突触间隙),刺激B点肌肉不收缩,而将药物放在A点(神经纤维),则不影响B点到效应器的传导,说明此药物“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有阻断作用“所以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药物阻断反射活动的实验设计,意在考查学生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和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16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进行人工补充激素,下列必须通过“注射法”补充的是()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性激素ABCD【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分
52、析】蛋白质类激素是生物大分子,当随饮食进入消化道后,会在各种蛋白酶及肠肽酶作用下消化为氨基酸,消化后的产物被吸收后将不再起“激素”的作用,因而这类激素必须直接注射入血液,不能口服或饲喂甲状腺激素属氨基酸的衍生物,性激素属固醇类,这两种物质均可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因此,可随饮食补充【解答】解:生长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只能注射,口服会因为消化酶的分解作用而失效,正确;甲状腺激素为氨基酸类小分子,都既可口服,又能注射,错误;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这类激素必须直接注入血液,不能口服或饲喂,正确;性激素属固醇类,这两种物质均可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因此,可随饮食补充,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激素
53、化学本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能力17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大脑皮层中央前回底部的S区受损,病人能说话,但不能听懂别人的谈话B激素调控是通过神经系统改变细胞的代谢而发挥效能的C寒冷时,人体骨骼肌不自主的战栗是下丘脑的分泌功能增强的结果D水的平衡,体温和血糖的稳定,都与下丘脑的调节有关【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脑的高级功能【分析】本题是对人的言语区的功能、激素作用的特点、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的过程的综合性考查,梳理人的不同言语区的功能和激素作用的特点、体温调节、水平衡调节的过程,然后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解答】解:A、S区是运动性语言中
54、枢,即说话中枢,S区受损,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是不能说话,A错误;B、激素调节是通过体液运输,改变细胞代谢而发挥作用,B错误;C、寒冷时,人体骨骼肌不自主的战栗是神经调节的结果,C错误;D、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的中水位于下丘脑,血糖平衡调节也与下丘脑的神经细胞有关,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人都言语区的功能,激素调节的特点,下丘脑的功能,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综合应用是解题的关键18燕麦胚芽鞘经如下图一所示处理,一段时间后,取其甲、乙两块琼脂,置于已切去尖端的胚芽鞘A、B上,A以单侧光照处理如图二所示则弯曲程度()AA=BBABCABD不一定【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分析
55、】在生长素的发现实验中,胚芽鞘中的生长素是由胚芽鞘尖端合成,胚芽鞘的尖端部位感受单侧光的刺激,单侧光能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解答】解: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一中的云母片插在胚芽鞘基部,因而不影响生长素的横向运输,所以琼脂块甲中的生长素少于乙中的生长素又甲、乙两块琼脂,置于已切去尖端的胚芽鞘A、B上时,位于正中央,且琼脂块不能感受到单侧光的刺激,所以A、B均直立生长,不发生弯曲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胚芽鞘向光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9园艺上应有2,4D这样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植物难以奏效的是()A获得无籽果
56、实B处理扦插的枝条促进生根C促进果实成熟D除杀田间的双子叶植物杂草【考点】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作用【分析】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浸泡枝条下端,不久长出大量的根;(2)促进果实发育:用一定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未受粉的花蕾,可长出无籽果实(用于培育无籽果实);(3)防止落花落果,可用于棉花的保蕾保铃;(4)控制性别分化此外,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生长素类似物还应用于除草,作为“除草剂”【解答】解:A、2,4D为生长素类似物,能促进果实发育,用适宜浓度的2,4D处理未授粉的雌蕊柱头可以获得无子果实,A正确;B、生长素能促进
57、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可用2,4D处理扦插的枝条促进生根,B正确;C、生长素能促进果实发育,但不能促进果实成熟,C错误;D、双子叶杂草比单子叶农作物对生长素更敏感,因此用高浓度的2,4D可以作为除草剂杀死单子叶植物里的双子叶杂草,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植物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要求考生识记生长素的作用及作用的两重性,掌握生长素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能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合理解释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20对图中、四幅图的描述错误的是()A图中a、b、c、d可依次表示碱基、脱氧核苷酸、基因和DNAB图中可表示pH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C图中a、b、c表示某一细胞在有丝分
58、裂中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目D图中表示某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反应【考点】基因与DNA的关系;酶的特性;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分析】1、基因和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它由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组成,酶的催化能力的发挥有一个最适pH,在低于或高于最适pH时,酶的催化能力都会逐渐降低;2、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染色单体变化:间期出现(04N),后期消失(4N0),存在时数目同DNA3、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反应不同,根最适浓度是1010mol/L,
59、芽的最适浓度是108mol/L,茎的最适浓度是104mol/L【解答】解:A、图I中a、b、c、d可依次表示碱基、脱氧核苷酸、基因和DNA,脱氧核苷酸是基因和DNA的基本单位,它由脱氧核糖、碱基和磷酸组成,A正确;B、图可表示pH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即酶的催化能力的发挥有一个最适pH,在低于最适pH时,随着pH的降低,酶的催化能力逐渐降低;高于最适pH时,随着pH的升高,酶的活性逐渐下降,B正确;C、图中a、b、c可分别表示某一细胞在有丝分裂前期和中期的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目关系,后期着丝点分裂,没有染色单体,C正确;D、图中表示某一株植物的不同器官对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的反应,体现生长素
60、的两重性,但茎和芽的顺序关系颠倒,敏感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根、芽、茎,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识图能力、信息的提取与应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通过比较与综合做出合理判断21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建立人工群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专题】正推法;种群和群落【分析】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增加种群数量;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
61、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两种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解答】解:A、年龄组成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A正确;B、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为的干扰,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B正确;C、人工群落在人的干预下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C正确;D、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分别是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种群和群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属于容易题22如图是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图解的部分示意图,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A表示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B从能量关系看+C一般情况下,为的10
62、%20%D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图中分别代表各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表示分解者分解的能量【解答】解:A、表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远远小于流经生态系统内部的总能量,A错误;B、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去向除了流向分解者、流向下一营养级外,还有呼吸消耗和未被利用,所以+,B正确;C、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一般情况下,为的10%20%,为的10%20%,C正确;D、由于生物与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一般不可逆转,能量只能由被捕食者流向捕食者,中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
63、统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23如图中甲表示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乙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人体过敏反应时,甲图中的c增加引起水肿B乙图中的c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C甲图中d处的CO2浓度最高D乙图中b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考点】内环境的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分析甲图:甲图表示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过程,其中a为组织液、b为淋巴、c为血浆、d为细胞内液分析乙图:乙图表示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首先根据双向箭头可判断出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是生产者;其次判断分解者,分解者除了一个
64、箭头指向无机环境外,其他箭头都指进来,因此b为分解者;其余均为消费者,即c为消费者【解答】解:A、人体过敏反应时,组织液增多,既甲图中的a增加引起水肿,A错误;B、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产者,即乙图中的a,B错误;C、二氧化碳是由组织细胞产生的,故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是组织细胞,故甲图中d处的CO2浓度最高,C正确;D、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含的能量最少,故乙图中c所处营养级贮存的能量最少,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结合人体不同体液间的物质交换和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图解,考查内环境的组成、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及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甲图各字母的名称;识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
65、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能准确判断乙图各字母的明确,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24如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2是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A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B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本题是对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考查,回忆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及
66、种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特点,然后分析题图获取信息并分析选项进行解答【解答】解:A、分析图1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可知,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总能量的利用效率,A正确;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农家肥被微生物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矿质元素,提高了植物光合作用效率,因此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正确;C、种群数量大到K值时种群数量最多,种内斗争最激烈,C错误D、食用菌和蚓属于分解者,分解者加速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D正确故选:C【点评】对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的理解和应用及群的S型增长曲线的特点的理解掌握是解题的关键25某自
67、然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构成的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丁,其中甲是自养型生物,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所含的有机物中能量分别为a、b、c、d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a即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B若b0.2a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可能会受影响C甲种群的一个个体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在四种生物单一个体中最多D这四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一个自然生物群落【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金字塔是以营养级为单位,以种群为单位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解答】解:A、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的是生产者通过光
68、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而a指的是所含有的有机物,还应加上甲生物呼吸作用分解消耗的有机物、被下一个营养级同化和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故A错误;B、当b0.2a,意思是指能量的传递效率大于了百分之二十,说明能量过度利用,易导致前一个营养级受到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故B正确;C、能量金字塔是以营养级为单位,以种群为单位,只能说甲种群含有的能量比乙多,但个体方面无法比较,故C错误;D、生物群落包含该地区相互之间有着直接或间接关系的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故D错误故选:B【点评】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种群、群落的概念对于某条食物链来说,能量流动的时候只能从上一个营养级流到下一个营养级,并只有1
69、0%20%能够传给下一个营养级,其他的能量都损耗掉了只有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协调,生态系统才可以稳态26最近国务院关于我国人口发展报告指出,205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出现负增长这一预测的主要依据是()A人口数量B人口密度C性别比例D年龄结构【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结构能推导预测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关系,进而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解答】解:题干中的“预测”二字是解题的关键,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能预
70、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种群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力27在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对有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得到保存,另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失败被淘汰B两种生物同步消长,都得到保护C两种生物有各自相对稳定的种群数量D两种生物各自的种群数量相等,并相对稳定【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种间关系【分析】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注意题干中“稳定的生态系统中”尽管这两种生物之间为竞争关系,但它们都有各自的食物链、食物网,各种生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解答】解:A、在不具有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可能存在
71、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得到保存,另一种生物在竞争中失败被淘汰的情况,A错误;B、在具有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都得到保存,但处于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不会“和平共处”,B错误;CD、在具有稳定性的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种群有各种相对稳定的种群数量,但不会相等,C正确;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间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种间关系的类型及其作用,能根据题干选项提供的条件用适当的例子去否定或肯定各个选项,也就是明确生物学中的特例,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28稻一鸭一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
72、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考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有稻有害昆虫鸭、红萍鸭【解答】解:A、由题意分析已知该生态系统存在着两条食物链,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进行的,所以主要体现了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功能,同时食物链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信息传递功能,A正确;B、由题意分析
73、已知在稻鸭萍共作这种生态农业模式中存在两天食物链:稻有害昆虫鸭、红萍鸭,所以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B正确;C、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该生物群落除了水稻、红萍和鸭子以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C错误;D、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于荫蔽环境,其与水稻分层分布,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能利用率,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题意、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的能力29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在这个过程中农田的演替属于()A初生演替B先是初生演替,后为次
74、生演替C次生演替D先是次生演替,后为初生演替【考点】群落的演替【分析】随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演替的种类有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两种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答】解: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对部分耕地“退耕还草、还林”,说明原来已经有植物存在,因而属于次生演替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演替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0如图表示某生态
75、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同化的有机物的量占该生态系统有机物总量的比例,则这四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最可能的是 ()ABC甲乙丙丁D【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1单向流动: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2逐级递减: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解答】解:生态系统内的能量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下一个营养级,不能逆向流动,也不能循环流动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
76、少生产者同化的能量最多据图可知,甲同化的有机物的能量最多,乙和丙同化的有机物的能量差不多,丁同化的有机物的能量最少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营养结构的相关内容关注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1下列各选项与如图模型相符的是()若X表示血糖含量,则a代表胰高血糖素,b代表胰岛素;若X表示所有酶的活性,则a代表PH大于7,b代表pH小于7;若X表示初级消费者,则a代表生产者增多,b代表次级消费者增多;若X表示促甲状腺激素,则a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代表甲状腺激素ABCD【考点】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酶的特性;动物激素的调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据图分析:信息a
77、可以促进X,信息b可以抑制X【解答】解:胰高血糖素可以促进血糖的来路,提高血糖浓度,胰岛素可以促进血糖的去路,降低血糖浓度,正确;不同的酶具有不同的最适pH,所以与图示模型不相符,错误;生产者增多,初级消费者的食物来源增多,可以增加其数量,次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次级消费者增多会导致初级消费者减少,正确;下丘脑释放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以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增加可以抑制垂体释放促甲状腺激素,正确所以,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激素间的相互作用,意在强化学生对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理解与运用32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有关叙
78、述错误的是()A两个种群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B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考点】种间关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分析】据图分析,数量上呈现非同步性变化,说明甲乙两种群属于捕食关系,且捕食者数量高峰变动滞后于被捕食者,说明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两种群数量波动的幅度减小说明了该生态系统正在趋向稳定【解答】解:A、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图中甲种群为被捕食者,乙种群为捕食者,则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正确;B、M点时甲
79、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的曲线是上升趋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C、分析两个种群曲线可知,当甲数量的增多,会使乙的数量随之增多,当乙增多到一定数量,甲的数量会随乙的增多而减少,两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正确;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正趋于稳定,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种群,涉及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波动及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态,重点考查学生对图形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图形联系知识点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图示分析出两个种群的关系;判断出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33用奶瓶培养黑腹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表所
80、示:时间(天)15913172125293337成虫数(只)6102871131207270302327341根据图中的数据分析,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B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D第137天,成虫数量呈“J”型增长【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据表格分析,黑腹果蝇引入到奶瓶新环境中时,开始的适应期种群的数量增长缓慢,随后增长加快,种群处于增长型当种群数量达到一定数量时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此时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加剧,增长率下降,整个种群的发展过程符合“S”
81、型增长【解答】解:A、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第1325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数量个体繁殖加快,而不是生长加快,故A错误;B、第1729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加,但其增长率下降,说明死亡率增加,故B错误;C、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因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成虫增长率的下降,故C正确;D、第137天,成虫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增长,故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一般,要求学生识记种群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理解34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对该图的说法错误的是()A本图是2条食物链BA和C之间
82、是以CO2的形式转化的CB分解A、D、E时利用了它们全部的能量DE在食物链中最高是第3营养级【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写食物链、数食物链的条数和分解者的作用等知识,据此答题从图中可看出C为大气中CO2的库,A为生产者,B分解者,DE为消费者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食物链为ADE和AE在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中,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的有机物的形式进行传递【解答】解:A、图中生产者和消费者构成的食物链共有2条,即ADE和AE,A正确;B、C为大气中CO2的库,A为生产者,它们之间碳流动是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碳的形式
83、是二氧化碳,B正确;C、B分解A、D、E时利用了它们少量的能量,C错误;D、E在食物链ADE中营养级最高,是第3营养级,D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了学生分析图形、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3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生物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
84、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地说,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相反,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一般呈相反的关系【解答】解: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生物多样性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大,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故A正确;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导致其它杂草减少,结构变得简单,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故B错误;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使得生物多样性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故C正确;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生物多样性提
85、高,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物系统的稳态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稳态的概念、类型和特征的理解在近几年的高考生物试题中,这类“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试题将近了选择题的一半以上其实,对这类试题来说,只要我们掌握“错误原理”,明确“知识错误”是不可原谅的错误,“逻辑错误”、“表述错误”的迷惑性较大,有些答案选项是正确的,但是与题干要求无关,也就能轻松作答36人体的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A淋巴结B胸腺C骨髓D扁桃腺【考点】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分析】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解答】解:人体淋巴细胞的形成过程:淋巴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
86、细胞,一部分造血干细胞的子细胞在骨髓内直接发育成B淋巴细胞,另一部分子细胞随血液流入胸腺并在胸腺内发育成T淋巴细胞因此,B淋巴细胞成熟的场所是骨髓故选:C【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要求考生识记淋巴细胞的形成过程及B细胞、T细胞成熟的场所即可正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37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A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所有生物成熟个体的总和C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和D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种群: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基本特征:1、种群的密度2、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3、种群的年龄组成4、种群的性别比例群落: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
87、,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解答】解:种群是指在生态系统中生活在同一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种群具有一定的年龄结构,包括幼年个体、成年个体和老年个体;所有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群落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概念,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种群的概念包括“两同一全”38在种群的下列特征中,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是()A种群密度B年龄结构C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
88、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多少,A错误;B、年龄组成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B正确;C、性别比例可以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来影响种群的数量,C错误;D、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等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所学生物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39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A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平D生产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及种类【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生物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
89、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生物系统的稳定性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据此答题【解答】解:食物网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物种就越多,当其中某一物种大量减少时,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与原因,明确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
90、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再选出正确的答案40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A食物链和食物网B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解答】解:A、食物链和食物网是指营养结构,A错误;B、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错误;C、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功能,C错误;D、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一道较为
91、基础的题目41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是()A固定CO2B分解有机物C利用光能D合成有机物【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两部分组成的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等,他们为生物提供能量、营养和生存空间生物成分包括生态系统中的全部生物根据获得的营养和能量的方式,生物成分又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解答】解:A、固定CO2是生产者的作用,A错误;B、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属于分解者,它们将动植物残体等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促进了物质的循环,B正确
92、;C、绿色植物利用光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C错误;D、合成有机物是生产者的作用,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意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试题难度一般42在某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因污染导致水生植物大量死亡后,池塘中首先减少的物质是()ACO2BO2C硝酸盐D磷酸盐【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该题要从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方面考虑解答【解答】解: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在光下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释放氧气,并将光能储存在有机物中,为自身和其它生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和能量,是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93、它们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腐生细菌和真菌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物质,供植物重新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因此在一个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中,若所有的植物突然死亡,则首先降低浓度的是氧气故选:B【点评】该题主要考查了生态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作用,要求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题43人们常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哪两者之间的关系()A能量与营养级B能量与个体大小C能量与个体数量D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能量由于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单向递减的,效率为10%20%,这样的能量金字塔说明了能量和营养级的关系,
94、能量金字塔应该指消费者捕食生产者过程中的能量传递也可以用来说明食物链中能量自下一营养级流向上一级的过程【解答】解:由于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可形成一个金字塔图形,叫做能量金字塔底层为第一营养级,生产者能量最多,其次为初级消费者,能量金字塔不可倒置,数量金字塔可倒置因此能量金字塔是用来说明能量与营养级之间的关系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等考点的理解,要求学生将相关知识点理解即可解题44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生产者C消费者D分解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专题】正推法;生
95、态系统【分析】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遣物分解成无机物【解答】解: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A错误;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正确;C、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分,C错误;D、分解者能够将生产者的残枝败叶和遗体粪便中的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意在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识记与理解45生态系统的营
96、养结构是()A非生物物质和能量B食物链和食物网C生产者和分解者D生产者和消费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其中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据此答题【解答】解:A、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的成分之一,A错误;B、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B正确;C、生产者和分解者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C错误;D、生产者和消费者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的成分及营养结构,能正确区分两者,再根据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答案即可,属于
97、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46能够把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分解成CO2并释放到无机环境中去的生物是()A生产者B消费者C分解者D以上都是【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呼吸作用是指生物将自身的有机物转化为二氧化碳等无机物,释放能量的过程【解答】解:所有生物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产生CO2,并将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有主要的功能故选:D【点评】本题通过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主要考查呼吸作用概念的理解,是一道基础题47在生态系统中,当狼捕食山羊时,它是()A第二营养级和初级消费者B第三营养级和次级消费者C次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D初级消费者和第二营养级【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食物链
98、的起点是生产者,狼捕食山羊过程存在的食物链是:植物山羊狼【解答】解:在食物链植物山羊狼中,山羊是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狼是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本题选:B【点评】本题考查食物链内容,易错点是认为山羊是食物链的起点48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网和食物链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C食物链、食物网D阳光、热能、空气【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是生态系统的功能据此分析解答【解答】解:A、
99、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食物网两部分,A正确;B、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为生态系统的成分,B错误;C、食物链、食物网为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C错误;D、阳光、热能、空气为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 错误故选:A【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概念以及结构等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不大49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看,硝化细菌和蚯蚓分别属于()A生产者、消费者B生产者、分解者C分解者、消费者D消费者、分解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是由非生物成部分和生物部分组成;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蓝藻、
100、硝化细菌等,消费者大多数动物、寄生生物,分解者腐生细菌、真菌以及营腐生生活的动物【解答】解:硝化细菌能够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因此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蚯蚓营腐生生活,利用土壤中的有机质作为食物,并能够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中,因此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相关的知识,掌握生态系统各成分的特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属于考纲中识记层次的考查50下列名词中,可用于同一个生物体的是()A生产者、异养生物B异养生物、草食动物C自养生物、寄生生物D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消费
101、者是异养型生物,主要指动物和寄生生物;分解者是异养型生物,主要指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和动物【解答】解:A、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能合成有机物存储能量;故A错误B、草食动物以生产者为食,属于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故B正确C、寄生生物属于消费者,是异养型生物;故C错误D、初级消费者是以生产者为食,属于异养生物;故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成分的相关知识,考查基本,来自课本,是基础知识考试的理想题目,学生应理解加记忆二、填空题(每题10分,共30分)51近年来,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请回答:(1)太湖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藻引起的从生态系
102、统的营养结构看,蓝藻属于第一营养级(或生产者)为解决太湖水发绿问题,有人建议在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性如表;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鲢鱼类别青鱼鲢鱼鳙鱼鲤鱼食性螺狮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杂食(2)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太湖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如虾、蟹等),你认为这样做的生态学意义是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3)养鱼的池塘经常接纳含有农药的农田水,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池塘的生态平衡不会遭到破坏,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4)此表是对太湖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
103、,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2千焦/m2/年)ABCDEPg15.9870.70.9141.0211.5Pn2.8369.40.361.920.1R13.1501.30.679.1191.4则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11%(保留两位数字%)【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物种的丰富度有关,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是沿着食物链、食物网流动的,并逐级递减,每一个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
104、约为1020%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不循环的【解答】解:(1)蓝藻为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为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由表可看出,链鱼的食性是浮游植物,因此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鲢鱼(2)从生物防治的角度看,还应该在黄河中下游流域中放养其他有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目的是增加生物种类,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3)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池塘的生态平衡不会遭到破坏(4)根据生态系统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可以得出B、D、A、C分别处于第一、二、三、四营养级,再根据能量的传递效率=,则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11.3%故答案为:(1)第一营养级(或生产者) 鲢鱼
105、(2)提高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3)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4)11%【点评】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及能量流动,属理解层次,意在考查考生理解和应用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52某同学设计了一个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结论的实验材料:如图所示健康植物若干,不含(或含)生长素的羊毛脂,剪刀等步骤:第一步:取两盆长势相同的植物,去除顶芽,分别标号甲、乙第二步:用剪刀剪去甲盆植物叶片C在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第三步:甲乙两植物置于相同条件下培养一段
106、时间,观察叶柄C的情况问题:(1)实验中去掉顶芽有无道理?为什么?有,避免顶芽产生生长素的影响该同学用叶片C作研究对象有无不当?为什么?有,选C叶还有A、B叶片产生的生长素的影响(2)如对不当之处作了修改,该同学可能得到的实验现象是甲叶柄脱落,乙叶柄脱落,据此能否验证题干结论?不能(3)如果让你参与实验,你准备如何完善设计?(简单描述即可)另设第三组丙,去掉A叶片,在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考点】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情况【分析】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实验的自变量是叶柄处是否含有生长素,因变量是叶柄的脱落情况,其他变量属于无关
107、变量,实验设计过程中无关变量应保持一致且适宜,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的原则分析和评价实验,预期实验结果并获取结论【解答】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实验时,为了避免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对叶柄脱落的影响,应该将顶芽去掉;由于生长素的运输是极性运输,A、B叶片产生的生长素可以运输到C叶片,影响叶柄脱落,因此不能选用C叶片进行实验,应该选用叶片A较好(2)由于甲组剪去叶片后,叶柄断口敷上不含生长素的羊毛脂;乙不作处理,两组实验的断口处都不含有生长素,因此,甲组和乙组叶柄都脱落;因此该实验不能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的
108、结论(3)为了能验证“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这一结论,另设第三组丙,去掉A叶片,在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观察叶柄脱落情况,如果丙组不脱落,甲乙组叶柄脱落,说明幼嫩叶片可以产生生长素,生长素能阻止叶柄脱落故答案为:(1)有,避免顶芽产生生长素的影响 有,选C叶还有A、B叶片产生的生长素的影响(2)甲叶柄脱落,乙叶柄脱落 不能(3)另设第三组丙,去掉A叶片,在叶柄断口敷上含生长素的羊毛脂【点评】对与实验变量的分析和控制及对根据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分析和评价实验、完善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获取结论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53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a、d、
109、f合称为细胞外液(2)c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3)血液中的氧被组织细胞利用经过的途径是edcfg (用图中的字母表示),CO2浓度最高为图中的g组织细胞(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是否会引起内环境中的pH明显下降?不会【考点】内环境的组成【专题】图形图表题;内环境与稳态【分析】内环境又叫细胞外液,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相互渗透,氧气和营养物质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液进而进入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穿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进而穿过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浆,组织液还可以穿过毛细淋巴管壁形成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浆,不同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不同,内
110、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图示中a为淋巴,d为血浆,f是组织液,它们共同构成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解答】解析:(1)据图示可知,图中a为淋巴,d为血浆,f是组织液,它们合称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2)c为毛细血管壁细胞,它的具体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3)血液中的氧通过红细胞运输,在组织细胞中被利用,所以通过红细胞血浆毛细血管壁组织液细胞内液,即edcfg二氧化碳在组织细胞中产生,所以浓度最高浓度为组织细胞(4)某人喝入大量的食醋后不会引起内环境中pH明显下降,因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食用酸性物质后,可与缓冲物质中的碱性物质反应,从而使PH值基本不变故答案为:(1)细胞外液 (2)组织液和血浆(3)edcfgg组织细胞(4)不会【点评】本题的知识点是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在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和特点,对于内环境在细胞物质交换过程中作用的理解是解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