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6 ,大小:159KB ,
资源ID:1121482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21482-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 专题01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前30天之备战2012高考历史高考状元纠错 专题01中国古代社会的制度建设.doc

1、【2012考纲解读】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认识2.中国古代赋税、土地制度的演变及认识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3.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改革看中央集权的强化4.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基本矛盾【易错点点睛】易错点1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及认识1 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朝统治者在地方设置的管理机构是 ( ) A西域都护 B行中书省 C宣政院 D理藩院 【错误解答】 A、C、D 【错解分析】 考生史实不清,记忆混乱。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西域都护是两汉时期在西域设置的管理机构;宣政院是元朝在中央

2、设置的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理藩院是清在中央设置的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此类问题应分开朝代,对比记忆,防止混淆。 【正确解答】 B 2与商鞅变法中的“废分封,行县制”措施最相似的是 ( ) A三省六部制的实行 B科举制的实行 C废除丞相 D派文臣做知州,设通判与之相互牵制 【错误解答】A、B、C 【错解分析】 学生缺乏对历史内容的分析与比较能力。商鞅采取的措施的目的是削弱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从北宋开始,宋太祖采取措施,削弱地方节度使的军权,“制钱谷”削弱地方财政,使这一矛盾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复习的时候适当关注不同阶段历史内容的比较,有利于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正确解答】D 3

3、 废除丞相制度后,明朝在皇帝和六部之间逐步建立的管制是 ( ) A内阁 B军机处 C三司 D枢密院 【错误解答】B、C、D 【错解分析】 考生基础史实掌握不牢,对重要机构的演变缺乏体系化的梳理。朱元璋取消丞相后,事无不统,过于繁忙。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若干人,协助皇帝审阅奏章,处理政务。到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作为皇帝与六部之间的办事处,沟通六部,协理政事。内阁的设置,是取消丞相后加强皇权的又一重要措施。军机处是清为加强皇权设立的机构,三司是明在地方设立的机构,枢密院是宋时的机构。 【正确解答】A4 列举秦朝、唐朝、北宋、明朝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有关史实,揭示其历史演变的总体趋势,并指出其影响。

4、 【错误解答】 审题不清,答题不全。 【错解分析】考生基础史实掌握不牢,记忆混乱,张冠李戴,对君权与相权关系的演变及影响认识不到位。在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衰过程中,伴随着两种基本矛盾的斗争,其中之一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这一矛盾在不同朝代的表现有所差别,但随着君权的日益加强,相权必将日益削弱,最终在明朝被废除。同时也表明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 【正确解答】(1)史实: 秦朝: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中央设置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在宰相下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

5、总揽大权。 明朝: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直属皇帝。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2)总体发展趋势:君权日益加强,相权日益削弱直至被废除。 (3)影响:君主专制制度走向极端。【特别提醒】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关键在于掌握历代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并准确把握每项措施的针对性,弄清它是要解决哪类问题。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封建制度的演变轨迹,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阶段特征,掌握其根本特点及这一制度所包含的几对基本矛盾,并辩证、客观、公正地予以评价。【变式训练】1 中央集权制度是地方政府服从中央政策法令,地方官吏由中央政府任免的行政制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要服从周王的命令

6、,所以这一制度的实质也是中央集权制 B商鞅变法时就废除分封制,实行县制,所以说我国的中央集权制产生于战国时期 C秦朝全面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此中国历史进入黑暗时期D中央集权制是封建自然经济的产物,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中央集权制1B解析:中央集权制是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没有独立性,对这一制度应一分为二地评价。资本主义同样有中央集权 制,注意区分中央集权与专制独裁。2 明清时期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这是因为 ( ) 它妨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它导致人们对世界的无知 它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它起不到安定社会的作用 A B C D2A解析:的说法是错误的,

7、因为到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空前强化,在安定社会方面的作用并不亚于此前。说封建制度衰落,是就历史趋势和潮流而言的。3 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对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B加强了对地方财政的管理 C增加了中央的财政收入D健全了财政制度3A解析:注意题目的要求是在“政治”方面所起的作用。4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其进步作用在于 ( )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 B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C为中央集权政治的巩固提供了依据D结束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4C解析:秦汉时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董仲舒的思想正是为中央集权提供

8、了理论依据,这是其最大的进步性。5 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主要是指 ( ) 继承和推广了分封制度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 BC D5B解析:注意理解行省制度的影响及与分封制的区别。易错点2中国古代赋税、土地制度的演变及认识l 卷)春秋时期,鲁国实行初税亩的目的是 ( ) A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的租税收入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错误解答】 B、C 【错解分析】 一种原因是有些考生对初税亩实施的背景和实施的主体缺乏明确的认识,没有认识到实施初税亩的是奴隶制性质的鲁国,它不可能去为了增

9、加地主的收入而改革,只能是为了增加政府的收入而改革。另一种原因是考生把主观目的和客观后果混为一谈,所以误选B、C项。2 卷)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反映出唐朝的社会现实是 ( ) A均田制不再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B由于土地兼并,政府的财政收人大大减少 C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 D政府完全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错误解答】 A、D 【错解分析】 学生缺乏对历史现象的分析和认知能力。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不能维持是赋税制度变化的根源,实行两税法的目的是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不是均田制不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正确解答】 B3以下关于“一条鞭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 有利于增加政府的收入 有利于加强

10、对农民的控制 有利于稳定农业生产 有利于农业的商品化 A BC D 【错误解答】A 【错解分析】 学生缺乏对历史事件的全面认知能力。“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古代赋税改革的典型代表,体现了明末清初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也是明清经济的“亮点”,复习的时候要全面掌握。 【正确解答】 B4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和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相同实质是 ( ) 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手段 B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 C对农民剥削程度的降低 D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错误解答】A 【错解分析】租庸调制和两税法都属于赋税制度,属于国家经济制度的内容,其本质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11、A、B两项是实施的目的,C项表述不符合两税法的实际效果。 【正确解答】D【特别提醒】解答本类题目时,必须对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土地制度的相关知识,如背景、内容、作用等有明确的认识,注意比较其异同点,并严格区分其主观目的和客观后果的不同,结合中国封建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阶段特征去认识评价古代的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的相关问题。【变式训练】1 促使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根本原因是 ( ) A先进经济形态的影响 B汉族地主的建议 C民族融合的趋势 D巩固统治的需要1A解析:北魏均田制从本质上讲是受汉族先进农耕文明的影响,是对汉农耕文明的吸收和创新。2 下列对两税法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改变了以人

12、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只征收土地税正式取消了人头税农民负担有所减轻 对官僚地主的利益有所触动 A B C D2C解析:错在“只”字上;正式取消人头税是清朝的摊丁入亩。3 从唐朝租庸调制到北宋募役法实现了 ( ) A代役税从实物到货币的转变 B赋税标准从人丁到田亩的转变 C农民负担由重到轻的转变 D对商品经济发展由阻碍到促进的转变3A解析:解题关键是明确租庸调制与募役法的内涵。“租、庸、调”三者征收的都是实物(谷物和绢布),而募役法对不愿服役的人征收的是货币。4 我国古代开始改变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是在( ) A租庸调制实施后 B两税法实施后 C一条鞭法实施后 D摊丁入亩实施后4B解析:解题关键是明确

13、各赋税制度的内容及影响。“租庸调制”仍是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一条鞭法”侧重于农民人身依附的放松,而“摊丁人亩”是废除“人头税”,不是开始。5 唐朝实行两税法的目的是 ( ) A增加政府收入 B打击藩镇割据 C限制土地兼并 D缓和阶级矛盾5A解析:结合两税法实施的背景思考本题。易错点3中国古代的变法和改革1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社会根源是 ( ) A法家政治改革主张的影响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C新兴地主阶级的大力推动 D各国君主为巩固统治支持变法 【错误解答】C 【正确解答】 B2商鞅虽死,然“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所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变法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B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

14、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C变法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 D变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 【错误解答】C 【错解分析】评价变法的标准不是看推行变法者的命运如何。而是看变法是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否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商鞅变法是一场地主阶级的改革,适应了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历史发展潮流。【正确解答】A3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相关的是 ( ) 青苗法募役法将兵法市易法 A B C D 【错误解答】B 【错解分析】 学生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与作用认识不清,把握不准。由“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可知是为了解决财政

15、危机。四个措施中,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都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而采取的措施,而将兵法很明显是军事措施,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积弱”的问题。解答这类题目,须抓住几个关键要素,即古代变法和改革的原因和背景、措施、作用。掌握了这几点,就能明了变法的目的,就能比较其异同点,并作出相应的评价。在做这类题目时,一定要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掌握变法的实质和影响。【变式训练】1 商鞅变法的各项措施中,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是 ( ) A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B实行连坐法 C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 D废分封,行县制1C解析:题目要求的是“最直接”触犯旧贵族利益的措施。“奖励军功和按军功授爵”使得原来靠世袭获得

16、爵位的旧贵族不能得到爵位。2 下列改革中,导致社会制度更迭的是 ( ) A管仲改革 B商鞅变法 C庆历新政 D张居正改革2B解析:商鞅变法促进了新的封建制度的形成。3 宋神宗死后王安石变法的法令被废除,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用人不当危害了百姓利益 B保守派势力增长并上台执政 C有些地方官拒绝执行新法 D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3D解析:本题易错项是A项,尽管“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也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之一,但决定法令存废的主要是当权者,故D项是最主要的原因。4 王安石变法的最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土地的兼并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提高军队战斗力 D优化人才选拔方式4B解析:本题主要考

17、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和再现。北宋中期,国家已积贫积弱,财政尤其困难,故王安石以理财为中心。5 北宋初期为强化中央集权作了一系列改革。宋太祖在位期间,其政治举措最突出的特点是 ( ) A加强皇权削弱相权 B剥夺朝中大将的兵权 C全方位削弱地方权力 D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5C解析:从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和主要措施去分析。【难点突破】1从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改革看中央集权的强化1下列关于察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 一种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 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成为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 东汉中后期,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A B C D 【解析】 可用排除法

18、,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为主的选官制度,错。秦末农民起义为汉初“布衣将相”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错。 【答案】 B2关于科举制在隋唐时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打破了门第限制 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 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解析】 学生分析本题时,须对科举制有全面的认识,并把科举制实行前后的相关情况进行比较。此前,地方的豪强地主操纵了用人权,而科举制改变了这一局面,把选拔人才的权力完全收归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B项不正确。 【答案】 B 3 明朝的科举取士制度发生了某些变化,主要表现为 ( ) A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B科举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 C

19、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D在考试方法上开始实行糊名法 【解析】 分析本题时,须对科举制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抓住其在各朝代的变化。A项是在隋文帝时期; C项是在武则天时期;D项是在北宋时期;只有B项是在明朝实行的。 【答案】B 4明清时期实行的文字狱和八股取士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 ( ) A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钳制了思想,阻碍了科技的进步 C强化了明清专制统治 D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解析】 明清时期的文字狱和八股取士阻碍了思想文化的进步,最突出的是阻碍了中国科技的进步,是造成近代中国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答案】 B【特别提醒】第一,选官制度是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举措;第二,选拔标准由家世、财

20、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第三,科举制度早期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后期随着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僵化其消极作用日益明显。【难点突破】2从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基本矛盾1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注重整顿吏治,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监察,其根本目的是 ( ) A缓和社会矛盾 B维护社会稳定 C惩治贪污腐败 D维护封建统治 【解析】 本题属最佳选择题,所提供的四个选项都是其目的之一,但只有D项是最本质、最根本的目的。 【答案】 D2中国古代尽管十分注意整顿吏治,加强对官员的监察,但政治腐败黑暗的现象并不少见。下列成语中,哪一条最能贴切地反映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 ( )

21、 A爱屋及乌 B鞍前马后 C狐假虎威 D为虎作伥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有两点:一是准确掌握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是因为极端专制缺乏民主制约的机制,所以宦官假借皇权而专权;二是准确掌握各个成语的含义。 【答案】C3 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 (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解析】解本题的关键在于读懂材料和熟悉教材。从材料可知,通判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是宋朝时期,在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的有关史实。 【答案】C4 下列机构中负责管理监察事务的是 ( ) 唐朝门下省 元朝御史台 明朝提刑按察使司 清朝议政王大臣会

22、议 A B C D 【解析】注意区分各朝代各类机构的职权。都负责监察事务,而负责审核政令,负责处理军国大事。 【答案】 C【2012名师预测】一、选择题1 分封制在周初巩固了周朝的统治,拓展了周朝的疆域;而到了周朝后期则造成分裂割据,瓦解了周朝的统治。导致这种不同结果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井田制的瓦解 C生产关系的变革 D诸侯国的争权夺利 1A解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具备了对抗中央的实力。2 秦律的发现,印证了下列哪一句史料的内容( ) A“(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B史记:“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C诗经:“七月亨葵及

23、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D“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2B解析:秦律是秦朝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一项措施,是秦朝统一措施的必然结果。A项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的内容,C、D两项均不属法律范畴。3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为了 ( ) 防止旧势力的复辟巩固中央集权 确立法家思想的地位摧残文化,实行愚民政策 A B C D3B解析:结合“焚书坑儒”的背景思考本题。只是一个客观后果,而不是目的。 4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废除丞相一职,并撤销了行省,在地方设三司,其目的是 ( ) A加强君主专制 B健全政府职能 C适应时代需要 D防止相权膨胀4A解析:朱元璋这样做,是为了防止相

24、权威胁君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5 明朝废除丞相和清初设立军机处说明 (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日趋突出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得到调和 C皇权日益强化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日益衰落5C解析:本题易错项为A,自明初废除丞相后,并不存在丞相一职,故清朝设立军机处,不存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6 在我国号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削弱地方权力、防止地方割据一直是封建统治者的目标。下列措施中起到了这方面作用的有 ( ) 唐玄宗在边境设置军镇 宋太祖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 明太祖废行省设三司 清朝设立军机处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A B C D 6C解析:注意区分中央与地方矛盾和君

25、臣矛盾这两类问题。7 唐朝沿袭并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置三省。三省的运作机制是 ( )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B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 C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7A解析:从草拟审批执行的角度去理解。8 我国古代通过削弱或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王朝有 ( ) 唐朝 北宋元朝明朝 A B C D8B解析:限制条件是“削弱或分散地方权力”,唐朝分散的是中央宰相的权力,元朝推行行省制,强化了地方的权力,而北宋和明朝则采取措施削弱和限制地方权力。9 明太祖和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最相似的是 ( ) A设立由皇帝控制的特务机构 B改变地方行政机构,分散其权力 C对中

26、央中枢机构的改革 D改变官吏选拔办法,实行“八股取士”9B解析:注意对二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进行比较。10 春秋时期改革与战国时期变法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 ) 领导者的阶级属性 变法的内容 变法的目的变法的方式AB C D10B解析:春秋时期的改革是奴隶主贵族领导的,旨在维护奴隶制的改革,其内容只是要维护原有的制度。而战国时期的变法则是新兴地主阶级领导的,旨在摧毁奴隶制并确立新的地主阶级的统治,其内容包括新的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不是最主要区别。11 王安石变法中,对官僚地主利益触动最大的一项措施是 ( )A青苗法 B募役法 C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11D解析:通过方田均税法,查

27、出地方官僚隐匿的大量土地并要求他们交税。12由于地主阶级反对而失败的改革有 ( ) 商鞅变法 庆历新政 王安石变法 张居正改革A B C D12B解析:改革往往涉及到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利益的再分配,不可避免地遭受到统治阶级的反对,容易失败。封建社会的改革必然会受到地主阶级的反对,如。奴隶社会必然会遭到奴隶主贵族的反对,如,但它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取得了成功。13下列赋税制度中,以土地多少为征税依据的有初税亩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一条鞭法 ( )AB C D13A解析:土地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生产资料,即使在以人丁为主要征税依据的封建社会的初期,土地仍是重要的征税依据之一。14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28、,780年又实行两税法,它们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经济掠夺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D减轻对农民的经济剥削14B解析:从社会背景去分析。15两税法之所以是我国古代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主要是因为 ( ) A改变了长期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 B适应了均田制被破坏后的土地兼并的情况 C一年分秋夏两季收税D使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15A解析:两税法以前,主要以人丁为收税的依据,此后的两税法、一条鞭法、摊丁入亩都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转向以土地和财产为主,这不仅使赋税的分担更合理,而且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6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减轻

29、农民对国家差役负担的是 ( )A青苗法 B方田均税法 C募役法 D农田水利法16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掌握。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农民、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17 王定保唐摭言记载:(唐太宗)常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日:“天下英雄入吾彀(牢笼、圈套)中矣。”这说明唐太宗实行科举制度的目的是 ( ) 为庶族地主铺设致仕之路 废除门第选官制度 为封建国家选拔人才 笼络士人以扩大统治基础A B C D17A解析:本题是一道材料性选择题,考查学生对科举制度目的的认识,由唐太宗的话可知其目的是笼络读书人,从而扩大封建

30、统治的基础。18隋唐实行科举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 )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18A解析:科举制改变了过去土族把持政权的局面,使更多的庶族地主可以通过考试参政。19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均田制确立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 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些土地 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A B C D1 9C解析:均田制是把政府控制的无主荒地进行分配;且受田农民对所分田地只有占有权和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它不能解决土地兼并。20 吕氏春秋记载“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

31、速,无所匿其力也”。上述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C井田制的瓦解D以家庭为单位的封建小农民经济开始形成20B解析:注意结合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生产方式的落后性和封建生产方式的积极作用来理解本题,答题时须准确理解题目引文的意思。二、非选择题2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7世纪和18世纪初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大得多。中国由于其孔子的伦理体系,为政府部门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对学问而不是对作战本领的尊重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开始被视为模范文明。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一方面是由于天主教士正受迫害;一方面是由于欧洲人民对中国

32、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 (美)斯诺夫里阿诺斯全国通史 材料二:在18551870年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8个方面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做出了革命性的变革。第一,采用科举制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原则。还强调了新的考试制度必须和英国国情融合、贯通,这是因为当时英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建立一个工作效率高、人员精干的政府成为工业资产阶级孜孜以求的目标 严泉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近代西方文官考制度形成的影响 材料三: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还是从中国学过去的。所以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 孙中山五权

33、宪法民权初步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西方人是怎样学习中国的考试制度的? (2)到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而孙中山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制度,谈谈你的认识。21(1)借鉴中国的科举制,创建文官考试制度,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批判地吸收有益的东西,如公开考试、自由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 (2)由于工业革命的完成,欧洲的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中国成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而中国由于封建制度严重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走向衰落。 (3)明朝为强化封建专制统治,培养皇帝的顺从奴仆,实行八股取士,起到了禁锢思想的作用,带来了

34、脱离实际的学风,对社会文化的发展造成恶劣的影响。所以问题在于考试的内容(命题只限于四书五经)和形式(八股文)上,而不在于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这种制度上。所以说孙中山的认识是不正确的。22读下面三幅地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这三幅地图分别反映的是哪三个历史时期?(2)这三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特征分别是什么?(3)简要概括这三幅地图所反映的当时我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22(1)图一反映的是春秋时期,图二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图三反映的是秦朝时期。 (2)特征: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奴隶社会走向瓦解。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国家分裂;兴起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封建制度逐渐形成。秦朝:国家统一,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3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3)总体趋势:由割据走向统一;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3 秦汉、隋唐、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建设和变革的三个重要时期。据此请回答: (1)秦汉时期在制度建设上有哪些重要成果? (2)隋唐时期的制度建设主要有哪些表现?与秦汉相比其制度变革有何进步性?(3)明清时期制度变革的内容主要有哪些?如何评价这些变革?23(1)秦朝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位世袭、帝位终身、皇权至高无上;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推行郡县制。两汉承袭秦制,有所损益:设中朝、扩大尚书省权力,削弱相权;设刺吏,建立一套完整的监察制度;建立以察举为主要途径的多种形式的人才选拔制度;建立系统完

36、整的行政管理和赋税制度编户制度。 (2)隋唐:创科举,打破世家望族对仕途的垄断;实行三省六部制,完善中央集权制;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后期实行两税法;改革府兵制、实行募兵制。 (3)明清:专制制度得到进一步强化,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废行省,设“三司”;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创建卫所制度;设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在中央增设军机处。赋税制度方面,明朝实行“一条鞭法”,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评价: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统治,阻碍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赋税制度的变革,使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有利于促进工商业的繁荣。24人才的选拔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我国古代的人才选拔制度经历了多次重大变化。 请回答下列问题: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