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云南省高一历史教案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版必修3.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2129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高一历史教案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云南省高一历史教案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云南省高一历史教案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云南省高一历史教案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云南省高一历史教案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人民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云南省高一历史 5.2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华东师大版教案 华东师大版【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计“三代人的教育”访谈活动中的访谈问题,了解设计访谈活动的初步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丰富对“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理解。【教学重、难点】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设计访谈活动方案。【教学过程】 体验教育的重要性“有一流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温家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

2、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世界教育报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 江泽民一、 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1、 确立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1) 教育方针: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据此人民政府对旧教育进行了彻底改造。(2) 措施:改革旧学制,教育面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展扫盲教育和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农速成中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大学预科首先,改革旧学制,实行小学六年一贯制,中学三三制,大学本科四年制的新学制;改革旧课程,取消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党义”、“公民”、“军训”、“童子军”等反

3、动课程和教材,开设革命政治课,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大专院校增开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等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课程。其次,教育面向工农和工农子女,政府采取扫盲教育、工农识字教育,开办工农业余学校。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农速成中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大学预科,数万名工农干部、劳动模范、产业工人接受了比较正规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各类学校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接受教育。再次,从西方殖民者手中收回各种文化教育的自主权。1951年教育部作出决定,将全国接受外国津贴的20所高等学校,11所改为公办学校,9所改为中国人自办的私立学校。此外还陆续接受了外资津贴的中学544所,小学1133所。教育领域的改革,从

4、根本上改变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制度,实现了向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2、 制定人民教育方针(1) 教育方针:1957年,确定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为了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1957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新中国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对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2) 措施 两种劳动制度:工厂机关八小时、半工半读 多

5、种形式办学(3) 结果: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各地大中学校停课,教学秩序混乱1、文革对教育冲击 初期,中小学招生基本停顿,高校停止招生。(1966年高考制度被废止)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文革爆发,教育部门首当其冲,林彪、江青集团污蔑各级学校是资产阶级一统天下,煽动学生“停课闹革命”,各地大中学校纷纷成立红卫兵组织进行造反,并进行大串连活动,在“破四旧”和批判所谓“反动学术权威”的活动中,许多学者、专家和教师被批斗,甚至迫害致死,学校教育全面停顿,学校秩序陷于混乱状态。1967年10月大中学校开始“复课闹革命”,

6、进行军训、学工、学农和简单的教学,但难以扭转教育混乱的局面。由于文革初期高校招生制度遭到破坏,数以千万计的中学毕业生无法深造。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600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这是当时政治的需要,更是解决中学毕业生出路问题的应急措施。

7、中学毕业生全部放弃学习,使我国基础教育受到巨大冲击,整整一代人的文化教育受到摧残。据统计,文革期间我国少培养了100多万大专毕业生和200多万中专毕业生,对中国现代化建设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领导体制:工宣队进校,贫下中农管校。2、“教育革命” 教学体制:“开门办校”,缩短学制 高校招生:招工农学员,办“七二一”工人大学。为了战胜教育战线的所谓资产阶级力量,文革否定了建国17年来的一整套的办学方式,课程教材设置,教学管理体制以及招生分配制度,在全国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教育革命”。表现为:第一,改革学校领导体制。原有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被彻底废除,学校的领导权转移到“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和“贫下中

8、农管理学校委员会”手中,“解放军宣传队”也进驻大中学校,这种“外行领导内行”的教育体制给我国教育事业带来严重后果。第二,改革教学体制。无视教育规律以及各学科的理论性、系统性,在大中小学校普遍实行所谓的“开门办学”。要求高校文科师生到工厂、农村、部队和工农兵一起“批林批孔”,评法批儒。理工科则进行厂校挂钩,大办小工厂、小农场、组织师生与工农兵一起开展革命大批判。学校教学以阶级斗争为主课,以劳动为中心,师生纷纷进入社会大课堂,“进进出出,上上下下”,造成学校秩序的严重混乱,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第三,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文革开始以后,高等学校停止招生长达四年。197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高等学校恢复招

9、生,废除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招收的学生被称为“工农兵学员”,学制缩短为二至三年。然而由于学生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有的文化程度过低,教学秩序又难以保证,教育质量大幅下降。3、 文革对教育的影响 文革中教育遭到严重破坏。长时期“停课闹革命”和所谓“教育革命”,使中国教育事业蒙受巨大损失,在一个时期内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大批知识分子下放农村,经受劳动锻炼,被迫中止正在进行的科学研究活动,大批知识青年到农村和边疆,接受再教育,失去了文化深造的机会。全国文盲和半文盲人数急剧增加,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进一

10、步拉大了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 教育拨乱反正:1977年恢复高考2、 教育方针:邓小平的“三个面向”;1995年“科教兴国”战略(重点解释)背景。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党中央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广大知识分子不再被骂为“臭老九”,政治上获得了新生。1977年12月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日益受到青年学生的重视,全国尊师重教蔚然成风,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师资力量大幅度增长。1978年教育部确定中小学的基本学制和课程设置,恢复对教材编审体制和出版发行办法,稳定了教学秩序,提高了教学质量,教育战线呈现勃勃生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含义:19

11、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1997年中共十五大重申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强调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对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然抉择,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振兴的必由之路。3、 成就(1) 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2) 各类各级教育跨上了新台阶课堂小结:了解人民教育事业发展的史实: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认识“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理想。【目标检测】完成课后相关练习【配餐作业】根据各班情况分层布置。完成创新设计上的相关练习。【教学反思】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