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21184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PPT 页数:75 大小: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页
第6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7页
第7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8页
第8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9页
第9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1页
第21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2页
第22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3页
第23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4页
第24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5页
第25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6页
第26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7页
第27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8页
第28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29页
第29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0页
第30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1页
第31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2页
第32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3页
第33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4页
第34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5页
第35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6页
第36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7页
第37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8页
第38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39页
第39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0页
第40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1页
第41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2页
第42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3页
第43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4页
第44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5页
第45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6页
第46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7页
第47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8页
第48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49页
第49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0页
第50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1页
第51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2页
第52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3页
第53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4页
第54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5页
第55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6页
第56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7页
第57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8页
第58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59页
第59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0页
第60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1页
第61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2页
第62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3页
第63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4页
第64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5页
第65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6页
第66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7页
第67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8页
第68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69页
第69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70页
第70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71页
第71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72页
第72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73页
第73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74页
第74页 / 共75页
2022届新高考历史通用版总复习一轮课件:必修Ⅲ 第十三单元 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ppt_第75页
第75页 / 共75页
亲,该文档总共7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必修文化发展历程第十三单元 中国古代的思想考查要点课标要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宋明理学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第26讲 孔子与老子、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孔子与老子1.孔子。(1)简介: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2)思想内容。核心:“仁”和“礼”,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政治思想:要

2、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_”,逐步改良政治。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为政以德有教无类教育思想:主张“_”的教育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3)地位:孔子的思想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构图解史】孔子的思想体系2.老子。道德经道道法自然(1)简介: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主要收集在_一书中。(2)思想内容。辩证法无为而治哲学思想:认为“_”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_”的思想;包含丰富的_思想,指出任何事物都

3、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政治思想:倡导“_”,以“无事取天下”。(3)评价: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概念阐释】“无为而治”“无为而治”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基础提炼】1.思维辨析。(1)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提出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2)孔子是无神论者。()(3)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4)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道教的创始人。()答案:(1)(2)(3)(4)老子是

4、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2.选择题。(1)尚书等文献中谈天时几乎总是与王朝的兴衰联系在一起,而孔子谈天时几乎总是与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孔子给)天命赋予的主要是个人命运的含义。这说明孔子思想(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B.强调以民为本C.否定了天子的权威D.主张克己复礼(2)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最有价值的精华部分是(A.无为的政治主张B.小国寡民的理想C.唯物主义的思想D.朴素辩证法思想答案:(1)A (2)D二、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背景。(1)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

5、崛起。(3)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受到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文化:学术下移,私学兴起,平民百姓开始接受教育。学派 代表思想主张影响儒家孟子提出“_”学说,主张“_”主张人性本善说强调先义后利孟子成为经典,他被尊为“亚圣”荀子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主张“_”治国以_为主,礼法并施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影响深远墨家 墨子 主张“_”“非攻”;提倡“尚力”;主张“节用”“节葬”代表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_的利益,当时为显学,战国后衰落2.表现。仁政民贵君轻性恶论礼教兼爱手工业者学派 代表思想主张影响道家 庄子 提出“_”“逍遥

6、”;认为天与人“_”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法家 韩非 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国家;主张变法革新其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后与_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兵家 孙膑 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重视人的作用其军事思想影响深远(续表)齐物不相胜儒家3.诸子百家思想的地位和影响: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_基础;_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这些思想共同构造了中哲学法家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图解历史】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基础提炼】1.思维辨析。(1)孟子

7、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3)韩非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4)古代儒家民本思想与现代民主思想一样。(5)韩非的“法治”和现在的“依法治国”一样。()答案:(1)(2)的状态。(3)(4)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古代儒家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主统治为前提的;现代民主思想是反对君主专制的,是在民主制度保障下的民本思想,二者有着本质区别。(5)韩非的“法治”不是“依法治国”,而是君主利用刑律镇压人民、维护君主专制统治。2.选择题。(1)齐威王按照邹忌的谏言颁布命令:“群臣吏民能面刺

8、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据此判断邹忌的思想倾向于()A.法家C.道家B.儒家D.墨家(2)“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同时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的形势。针对儒家区别等级)名分、重义轻利的主张,墨家提出(A.“利出于地”“名出于战”B.“兼相爱、交相利”C.“非攻”“尚贤”“尚同”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3)韩非认为:“赏罚者,邦之利器也,在君则制臣,在臣则胜君。”这一主张()A.说明了君臣矛盾的激化B.体现了严刑峻法的思想C.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D.迎合了专制集权的需要答案:(1)B (2)B (3)D三、

9、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背景。(1)汉初的_ 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黄老之学汉武帝(2)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3)_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思想主张目的“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_”加强中央集权“君权神授”“天人合一”“_”加强君权_维护统治秩序2.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法家(1)特点:是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_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2)内容。独尊儒术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知识拓展】法律的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

10、即以儒家思想为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3.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4.影响。(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加强了中央集权。(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基础提炼】1.思维辨析。(1)董仲舒糅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现了中华文明不断传承的特点。()(2)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焚书坑儒”在本质上是相同的。()(3)董仲舒的新儒学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它所体现的“仁政”思想。()(4)“罢黜百家,

11、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孔子的“儒学”。()答案:(1)(2)(3)董仲舒的新儒学之所以被汉武帝接受主要是因为它迎合了汉武帝实现政治“大一统”的需要。(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等的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2.选择题。(1)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感应。这一主张(A.是对传统儒学的回归B.促使皇帝推卸政治责任C.违背民贵君轻的原则D.蕴含着限制君主的思想(2)董仲舒建议汉武帝:“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12、这一建议的实施()A.开启了思想专制先河B.促使了教育面貌变更C.成就了考试选官制度D.形成了读书至上观念答案:(1)D (2)A重难点 1材料一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史料探究】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君轻民贵,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材料二在韩非看来,用宽松而舒缓的礼乐象征来垂戒,靠未必善良的人性自觉来拯救,都是缘木求鱼的迂阔思路。他的思想有两个基点:一个是人性之恶,一个是时代变

13、了,治理方法不能不变。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读史信息、:君民相互依存。信息:顺应民意。信息:君主用贤人。信息:提倡周礼。信息:人性本善。信息:人性本恶,变法改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儒法两家主张如何重建秩序。答案:(1)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理想的政治:君主用贤人,行仁政。(2)儒家:孔子提倡恢复周礼,提倡人要做到“仁”;孟子主张“性善论”,靠人性自觉来恢复秩序;法家主张“人性恶”,君主要以“法”“术”“势”来重建社会秩序。关于犯罪与经济的关系早期儒、墨、道、法四家都看到了犯罪与经济

14、的密切联系,并指出发展经济以富足百姓是使人守法的物质基础“爱民”思想各家思想出发点不同,但都有一定的“爱民”思想,客观上会给人民带来好处。法家的“爱民”是从法律与民众的关系着眼,儒家的“爱民”是从“仁政”入手,墨家的“爱民”源于“兼爱”,道家则立足于“无为”【论从史出】诸子百家思想的相通性和差异性1.相通性。“限制君权”思想孟子强调只有取得老百姓信任的,方可以作为天子,天子不能为所欲为;法家提出法令高于君主,要求君主带头守法;老子认为统治者必须清静无为,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切忌过分压榨人民;墨子主张“尚贤”,在一定程度上有制约君权的作用要求统一的观念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

15、,各家在自己的思想中都提出了统一的观念,都在为统一献策,只不过方法不同(续表)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在社会伦理观上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主张“人之性恶”;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2.差异性。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在社会成员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

16、(续表)【素养提升】以家国情怀认识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

17、为万世开太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强调儒家的入世精神,首先表明观点,对儒家入世精神给予解释和表明态度。论述要结合阶段发展的特征,以典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是他“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周游列国,宣扬其思想;汉代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的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积极地面对现实社会,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答案:示例:观点:

18、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宽恕与和谐。这些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

19、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重难点 2材料一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影响【史料探究】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东汉班

20、固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体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美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材料三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读史信息、:董仲舒“大一统”“罢黜百家,独

21、尊儒术”的主张及其实质。信息:继承和发展先秦儒学。信息:儒学神学化、宗教化,并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实质。(2)根据材料二,指出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对儒学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2)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3)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汉武帝时期,儒学被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论从史出】新儒学确立的原因、特点及深远影响1.原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严重、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

22、,汉初的“无为”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2)与时俱进:董仲舒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形势的需要,对儒学进行了改造。“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凝聚人心和国家统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主张给封建皇权披上了神圣的外衣,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3)根本原因: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适应了封建统治者巩固专制统治的需要。2.特点。(1)主张在政治思想等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的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的色彩。(2)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3)以传统儒学为核心,兼采各家思想,以丰富和发展孔孟学说。(4)适应了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23、,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并迅速发展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3.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稳定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了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使其发挥更重要的作用。(4)对主流文化:儒家思想成为历代

24、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素养提升】以家国情怀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以上这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王永祥董仲舒评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加以评析。(要求:结合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解

25、析:在回答时,应首先表明观点,若是赞成,主要从其思想有利于社会发展、政局稳定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角度分析;若是否定,则从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禁锢了人们思想、“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的角度分析;当然也可结合上述材料一分为二地全面分析,形成其他观点。答案:示例一:观点:赞成董仲舒的思想。史实依据: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春秋大一统”思想可以为实现今天祖国的统一提供理论支撑;董仲舒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五常”思想即仁、义、礼、智、信,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示例二:观

26、点:反对董仲舒的思想。史实依据:“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人们的聪明才智,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天人感应”学说宣扬了“君权神授”;“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示例三:观点:对董仲舒的思想应该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史实依据:积极方面:“春秋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其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推崇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消极方面:“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充满专制等级色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总之,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采取批判

27、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明的新高地。正确认识董仲舒新儒学的作用(1)“大一统”主张有积极意义,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对今天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3)“五常”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中的封建成分,就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信”是今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迫切需要倡导的。【高考真题】1.(2020 年江苏卷)墨子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大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由此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

28、主要原因在于()A.恢复前代礼乐制度C.强调社会等级和谐B.代表下层平民利益D.适应兼并战争需要解析:选 B。根据材料“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墨子强调百姓利益,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即其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代表下层平民利益,B 项正确。2.(2020 年山东卷)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解析:选 D。根据题意可知,孟子认为有了“礼义”就能稳定社会的上下秩序,韩非认为“义”能够维护君臣之间的秩序,

29、由此可知他们都认为“义”能够起到稳定秩序、维护等级的作用,故选 D 项;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尚未形成,所以他们所说的“义”不是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排除 A 项;他们所说的“义”是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而不是侧重于道德层面,排除B 项;“义”不仅仅用来规范统治阶层行为,也涉及被统治阶层,排除 C 项。3.(2019 年全国卷)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解析:选 C。由材料可知,道家学说和董仲舒的儒

30、家学说都兼采众家之长以适应现实统治的需要,故选 C 项;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的势力,排除 A 项;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奉行法家学说,打破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排除 B 项;文化政策是国家对于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制度性规定,汉武帝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排除 D 项。4.(2019 年全国卷)在今新疆和甘肃地区保存的佛教早期造像很多衣衫单薄,甚至裸身,面部表情生动;时代较晚的洛阳龙门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经济发展水平C.政治权力干预B.绘画技术进步D.儒家思想影响解析:选 D。材料中“洛阳龙门

31、石窟中,造像大都表情庄严,服饰亦趋整齐”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成效,其核心内容是学习汉文化,而儒学是汉文化的核心,故选 D 项。5.(2018 年全国卷)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选C。墨子中的数学、物理学、机械制造等科学知识是对当时社会生产的研究和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 项正确。上上(圣人)上中(仁人)上下(智人)中上中中中下下上 下中下下(愚人)尧舜周文王孔子孟子

32、屈原荀子子贡范蠡廉颇老子商鞅韩非齐桓公吕不韦荆轲秦始皇李斯陈胜宋襄公夏桀商纣6.(2018 年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汉书古今人表中的部分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表中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予以说明。(要求:看法具体明确,说明须史论结合)物及相应等级答案:示例一:看法:汉书古今人表体现了褒善惩恶的道德观。说明:在表中,班固以道德、事功来评判历史人物。宣扬“仁”“礼”的孔子,施行“仁政”的尧、舜被列为圣人;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曾任用管仲改革,“尊王攘夷”,但由于晚节不保,仅列“中中”;秦始皇统一六国,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施行暴政,仅列“中下”

33、;暴虐的夏桀、商纣列为“下中”和“下下(愚人)”。结论:从这些历史人物的排列,可以看出褒善惩恶的道德观为班固核心的治史思想。示例二:看法:汉书古今人表存在贬低农民起义领袖的倾向。说明: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把项羽写入“本纪”,陈胜、吴广写入“世家”,体现司马迁对秦末农民起义领袖的肯定。陈胜领导大泽乡起义,揭开秦末农民战争的序幕,为推翻秦的暴政作出巨大贡献。结论:陈胜在汉书古今人表中仅列为“中下”,这反映出班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贬低农民战争领袖的思想倾向。【典题模拟】7.中国古代儒家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

34、,而非托于空言”。这实际上反映了古代儒家学者()A.注重实际的实用理性C.力倡纯学术理论研究B.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D.治学严谨,反对故步自封解析:选 A。中国古代儒家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这体现了古代儒家学者积极入世、注重实际的实用理性,故 A 项正确。8.(2020 年湘赣皖十五校联考)萧公权认为,西周时期社会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春秋战国社会战乱频繁,促使老子提倡无为而治,墨家和儒家同情于封建,这都具有复古或守旧)之色彩。先秦诸子的这种复古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社会变革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B.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C.社会进步与付出代价之间的矛盾D.

35、先秦诸子思想走向趋同解析:选 C。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据材料“西周社会秩序井然,人际关系和谐;春秋战国社会战乱频繁”说明社会进步付出了代价,故选 C 项。9.公元前 122 年,武帝在郊祭时获白麟,终军借此对武帝称颂,将武帝获白麟认为是祥瑞,是国家统一的征兆。公元前116 年,武帝得宝鼎,吾丘寿王以此赞扬武帝“恢廓祖业,功)德愈盛,天瑞并至,珍祥毕见”。这些现象主要体现了(A.“天人感应”的施政理念B.“春秋大一统”的哲学观C.“君权神授”加强皇权的思想D.敬天保民的封建迷信理念解析:选 A。根据“武帝在郊祭时获白麟”“恢廓祖业,功德愈盛,

36、天瑞并至,珍祥毕见”等信息可知,统治者借助天人感应的理念加强自身的统治,故 A 项正确。10.汉承秦制,除在列侯之上增加了一级诸侯王外,几乎照搬了秦朝的二十等爵制,但赐爵标准从初期“以功赐爵”发展)到“褒德赏功”,这一变化(A.体现尊法到尊儒的变化C.表明儒家思想取得独尊B.体现了儒法合流的文化D.不符合汉代的儒学思想解析:选 B。依据材料“赐爵标准从初期以功赐爵发展到褒德赏功”并结合所学可知,汉朝时期的封爵制度在法家基础上吸收了儒家“德”的思想,体现了儒法合流的文化,B 项正确。答题术语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战国时期的孟子和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儒家思想逐渐形成。2.孔子的思

37、想核心是“仁”。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现实,孔子希望恢复社会秩序。于是,他提出“克己复礼”,希望人们克服自己的私利和欲望,恢复社会秩序。3.孟子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包含着民本思想。4.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5.“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虽有利于思想统一,维护了中央集权,但限制其他学术流派发展的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6.董仲舒的新儒学是以儒学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道家以及法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实际上是外儒内法。7.董仲舒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