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0 ,大小:78.50KB ,
资源ID:1121094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21094-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作业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作业14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WORD版含解析.doc

1、课后作业(十四)一、选择题1近代某一女性服饰样式,1929年由中华民国政府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50年代以后被冷落,文革中被视为“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1984年再次被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该服装样式是()A传统满族旗袍B改良旗袍C苏式连衣裙D干部服解析孙中山民族主义,具有反满的特色,故A项错误;中华民国确定的礼服是近代中西合璧的旗袍,故B项正确;苏式连衣裙流行于新中国成立后,故C项错误;干部服流行于20世纪五十年代,故D项错误。答案B2近代以来,上海、黄埔等繁华地段经营西装、洋服、时装等行业的西装店共有140家。“风气所趋,人人好异”,服饰自成一派,称为“海派”。这一现象()A是中国人民生活

2、水平提高的产物B说明上海居民“普遍”接受西方服饰C源于辛亥革命彻底批判传统文化D与上海经济发展和开放程度有关解析进入近代中国,深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的生活自然不会有太大的改善,故A项错误;“上海人们普遍接受西方服饰”,这种表述太过于绝对且材料中并没有明确信息,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并没有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故C项错误;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第一批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加之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和对外开放程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有利于西方服饰在上海地区的流行,故D项正确。答案D320世纪初,中国的结婚庆典仍保持着自明朝以来的

3、传统风格。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袍马褂和凤冠霞帔。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国人结婚还崇尚红色,新人绝对禁止穿白色衣服。从30年代起,在上海等大城市开始流行穿白色婚纱礼服。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西方文明传入影响婚姻礼仪B西式婚纱取代了传统婚礼服C清政府的改革推动婚纱流行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相对有限解析着白色婚纱礼服是西方的婚礼习俗,上海等城市开始流行白色婚纱礼服说明西方文明传入影响婚姻礼仪,故A项正确;西式婚纱开始流行并不意味着取代了传统婚礼服,故B项错误;根据时间30年代清政府已灭亡,故C项错误;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与婚俗的变化关联不大,故D项错误。答案A420世纪30年代,有西方人

4、这样说:“很多人不理解上海何以会这样迅速的成为一个大工业城市,因为从环境来看,上海并非理想之地,这里地价贵、房租高、工资昂、水源不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其他地方常动荡不安,上海则不然。”这说明()A近代上海的工业发展取决于安定的环境B社会动荡是近代中国经济滞后的根本原因C近代上海因生活成本高并非理想的居住地D近代上海的发展受到特殊的社会环境影响解析安定的环境是上海发展的重要因素而非决定因素,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近代上海发展的原因而非近代中国经济滞后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近代上海发展的原因而非说明上海的生活环境,故C项错误;据材料中“中国其他地方常动荡不安,上海则不然”的信息可知,近

5、代上海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社会相对稳定,故D项正确。答案D5据临淄县志记载:“元旦(指公历新一年的第1天),县署与各机关、各学校,互以名刺相投,贺年节”。这一社会现象最早出现于()A清朝末年B民国初年C新中国成立后D改革开放后解析题干叙述了庆贺元旦这一历史现象,要求考生判断该现象最早出现的时间。 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公历,所以便统计”,定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公历1月1日取代夏历正月初一而称为“元旦”,题目中元旦指的是公历1月1日,最早出现于民国初年,故B项正确。答案B61929年7月,国民政府规定“以后历书,自不应再附旧历,致碍国历之推行”,各地编制的新历书必须

6、完全采用国历年月日,不准有任何“阴阳合历”的痕迹。1930年3月,内政部又决定仍旧保留旧历元宵、端阳、中秋、重阳等岁时节令。这表明()A顺应潮流需兼顾民众记忆B国历与民俗文化相辅相成C民国纪年要以公历为参照D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解析“各地编制的新历书必须完全采用国历年月日,不准有任何阴阳合历的痕迹”,此举符合时代的潮流,“1930年3月,内政部又决定仍旧保留旧历元宵、端阳、中秋、重阳等岁时节令”,此举符合兼顾民众记忆,故A项正确;材料“不准有任何阴阳合历的痕迹”,表明B、C两项错误;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排除。答案A7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

7、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C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解析从材料看,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辫子”的认识截然不同,这反映了辛亥革命对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的重要作用,即政治变革推动民众习俗变化,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答案C81912年9月8日申报称“西装冬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对此理解较为准确的是()A20世纪初中国的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B辛亥革命导致中国人着装混乱,没有统一标准C辛亥革命促使中国社会转型加剧,从穿着打扮可见一斑D中国服饰最流行的是西装和中山装,其

8、他服饰不受欢迎解析分析材料可知,辛亥革命是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时西方文明深入传播,社会转型加剧。中国社会服饰出现重大变化,西方服饰与东方服饰共同出现在人们的日常衣着中,体现了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剧。故C项理解正确。A项是对材料的表面理解,错误;B项“辛亥革命导致”错误;D项说法绝对化,故选C项。答案C9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在本质上体现了()A近代化的历史趋势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D中国日益与世界潮流接轨解析材料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交礼仪的变化,从“跪拜礼”“老爷”“大人”不平等的礼仪发展为“

9、握手、鞠躬”“先生”“同志”等平等的礼仪,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故B项正确。A、C、D三项反映的都是其表面现象。答案B10某中学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讨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生活方式。下列学生的言论,与历史事实不相符的是()A买粮、棉、油得凭票证B人们普遍注重节约和奉献C一家人在电视上看春节联欢晚会D人们的生活水平总体差别不大解析解题时需要紧扣“20世纪50年代”这个时间范围,C项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其余三项都是20世纪50年代的生活方式,故选C项。答案C11下表是对上海、哈尔滨两地居民择偶标准的调查统计,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单位:%)A.计划

10、经济时代更注重家庭出身和本人政治面貌B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文化水平C婚姻观念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政治和经济影响D新中国成立后西方思想文化深深影响婚姻习俗解析依据所学分析题干内容可知,A、B、C三项的表述均属于对材料的正确解读;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封锁和两极格局的形成,中国人的思想文化深受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因此D项的表述是不正确的。答案D12在新浪网读书栏目热载小说重生之生在农村第六章中,作者记述道:“1960年秋,我的外公将积攒了近两年的5元钱交给了外婆,让她在坐月子时买点猪肉补补身子,但外婆在大队(农村的基层组织)上怎么也弄不到肉票,5元钱也始终花不

11、出去,结果外婆在月子里没吃上一片肉。”导致当时“外婆”没吃上肉的最主要原因是()A物资匮乏,没有猪肉B肉类专营,不准买卖C工业优先,忽视农业D计划经济,生活受限解析结合题干时间“1960年”可知当时正在实行计划经济,生活受限,故选D。材料反映的现象是物资匮乏,猪肉很少、难买,并不是没有猪肉,A项错误;由材料“1960年秋,我的外公将积攒了近两年的5元钱交给了外婆,让她在坐月子时买点猪肉补补身子,但外婆在大队(农村的基层组织)上怎么也弄不到肉票”可知是允许买卖,只是由于产品有限供应不足,不是不准买卖,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反映政府对工业和农业的政策问题,C项错误。答案D1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

12、一些乡镇、街道名称纷纷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等,以至于邮电、交通业都受到严重影响。近年来改名之风又起,如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大庸市改为张家界市等。材料主要反映了()A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B政治变革制约城市命名C时代变迁影响地名变更D“左”倾思潮死灰复燃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改为红旗、红星、东方红”说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徽州改为黄山市、思茅市改为普洱市”说明与改革开放有关,故选C。材料中六七十年代的改名体现不出经济观念改变历史传统,A项错误;材料中说明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名变更,B项错误;材料中近年来的改名之风体现不出“左”倾思潮死灰复燃信息,D项错误。答案C二、非选择题14近

13、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

14、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度(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解析(1)由材料“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和“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

15、我,于是我离婚了”,可见人们的婚姻态度由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2)变化:在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影响下,农民安土重迁,深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家庭关系表现在遵从传统的纲常伦理。近代以来,自然经济受到冲击,商品经济强调自由交换的等价交易,所以反映在家庭成员上就是注重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材料二反映了社会历史巨变的条件下,妇女得到解放。(3)材料一从历史的视角出发,认为尽管是父母之命决定婚姻,但时代不同,必当有所改变。而材料三从社会关系角度进行考查,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2)经济基础:从传统

16、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并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世诚非所宜。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二满廷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兹查通都大邑剪辫者已多

17、,至偏乡僻壤,留辫者尚复不少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地方官毋稍容隐,致干国纪。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辫尚剃其四周者,殊属不合,仰该部一并谕禁,以除虏俗,而壮观瞻。摘自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剪辫法令”(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康有为“请断发易服”与中华民国政府“剪辫法令”的目的差别。(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说明近代中国习俗变迁的意义。解析(1)材料一中,“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中国宽衣博带,长裙雅步而施万国竞争之事诚非所宜”可见,康有为认为中国的衣冠发型阻碍了中国的发展,不利于

18、当时世界竞争潮流,借衣冠发型为代表,指出中国故有习俗不适合当代,需要变革,适应变法潮流。材料二中,由“满廷”“新国之民”“虏俗”可以看出当时民国政府迫切希望民众通过剪辫来宣示与旧制度的告别,消除旧有满清政府对民众的影响,使人民成为拥护民主共和的新国民。(2)结合所学知识,中国近代习俗变革与民国政府的积极干预及促成有重要关系。民国初期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就是在政府推动下完成的;随着留学海外人士的回归以及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进步思潮使人们意识到旧习俗的落后。这一系列习俗的改变,在政治上有利于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在经济方面,现代的发型也更适应于现代机器化生产;在文化方面,吸收西方文明的先进思想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中落后守旧部分的自我完善。答案(1)康有为目的:革除陋习以开民智、兴民权,为变法提供条件。民国政府目的:维护民主共和制度或清除满清统治的影响。(2)因素:政治改革的促进;进步政府的推动;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进步人士的推动等。意义:推动了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吸收西方文明的先进成果,改造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