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训练11农业农村优先发展1.下表为古代中国实行的几种形式的授田法。据下表可知()时期规定曹魏屯田制:把流民以军队形式编制起来,分给耕地,用官牛耕种,以收成的6/10为地租西晋占田制:农民可分到不交租的占田和交纳地租(粮食、绢和帛)的课田北魏均田制:露田种植谷物,不得买卖;桑田种植桑榆枣树,不须交还国家,可出卖一部分。受田的农户需交纳粮食和布帛唐代均田制:口分田一般不得买卖,永业田可传子孙,一定条件下都可出卖;受田者交纳粮绢布麻A.政府将农民的部分福利制度化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遭到了削弱C.政府立法缩小了社会贫富差距D.授田法打击了贵族和地主的利益答案A解析从材料给出的表格来看,从曹魏到唐代,
2、农业经济的发展越发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历朝历代开始对农业管理制定了相应的制度,且不同时代有着具有自身特色的制度,体现出制度化的特点,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男耕女织的经济在此时依旧是主要形式,被保护;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D选项错误,这样的制度根本上还是对地主土地私有制的一种保护。2.早年,孙中山认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十月革命后,孙中山进一步指出:“所谓得民心,最主要的是得农民之心如果农民不来参加革命,就是我们革命没有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A.认识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B.以民生主义作为三民主义的核心C.对农民的关注由经
3、济上升到政治层面D.实现了救国思想向社会主义转变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孙中山对农民阶级的关注由经济层面上升到政治层面,所以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孙中山前后认识的变化,没有体现农民阶级是国民革命的主力军,故A排除;B项中三民主义的核心不是民生主义而是民权主义,故排除;材料主要讨论的是革命的依靠力量,并不涉及社会主义,故排除D项。3.1928年,中共土地问题决议案规定没收豪绅地主土地,“实现土地国有”。1931年,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要求苏维埃各级政府发布通告,告之民众所分得的土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这一转变()A.标志着中共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B.造成了土地政策严重脱离实际C.有
4、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D.意味着党内“左”倾思想得以根除答案C解析从材料“实现土地国有”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中可以看出,中共的农村土地政策由土地国有转变为土地归农民所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转变使农民经济上分得土地,摆脱封建剥削,生活得到改善和保证,提高了农民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是指秋收起义后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党内“左”倾思想,故D项排除。4.1960年11月,中共中央在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紧急指示信中强调“要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之后安徽、湖南、广西等省农村纷纷进行了农业生
5、产责任制的试行工作。到1962年,全国实行包产到户的农民已超过20%,安徽省更是达到80%。这一制度的试行()A.适应了农业经济恢复的需要B.标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C.说明人民公社体制逐步瓦解D.说明农村所有制成分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1960年11月”“要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制度”等信息可知,这是20世纪60年代实行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政策方针的实行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适应了农业经济恢复的需要,因此A选项正确。5.社队企业是由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兴办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社队企业大规模出现。1965年至1
6、976年期间,其产值由5.3亿元增长到1 239亿元。到改革开放前,社队企业发展到152万个,总产值达到493亿元,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24.3%。这一现象()A.阻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B.说明了人民公社体制的优越性C.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D.为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队企业属于农村集体所有制企业,其出现和发展壮大为农村经济改革时期乡镇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D正确;社队企业的性质是集体所有制企业,这并不会阻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发展,故A排除;社队企业的发展壮大并不是人民公社体制优越性的后果,人民公社化属于“左”的错误,故B排除;社队企业出现于人民公社化时
7、期,不是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故C排除。6.据统计,中国农村1984年获得了创纪录大丰收,产量从1983年的3.05亿吨达到4.07亿吨,人均粮食产量超过了1957年,乃至解放前的最高水平;粮食增产率从19571978年间的2.1%提高到了19791984年间的4.9%。这可以佐证()A.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农业建设上B.农业实现了现代化生产C.市场经济对农业具有推动的作用D.经济改革助推农业发展答案D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故A项错误;材料说的是农业生产的大发展,不能说明农业实现了现代化生产,故B项错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是在1992年之后,故C项错误;十一届三
8、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故D项正确。7.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立足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经一个过渡时期。少奇同志认为新中国是一个“产业落后,发展又不平衡的大国”,“从实际看,当时我国工农业基础相当薄弱,现代工业只占工业的30%,而且我国旧有的工业是带有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工业,经济上不能独立农业也十分落后,分散的、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和古代没有多大区别的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摘编自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材料二安徽省滁县地区在最初的农村改
9、革中,相当一批农村基层干部对改革抱观望态度。改革的领导者及时规定了在农村这场大变革中干部的身份、报酬不变,报酬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有所提高。在这项改革试点中,广东、福建等省的口粮销售价提高一倍左右,但是由于对居民发放了相应的补贴,加以适当的宣传解释工作和其他配套措施,结果消费者情绪基本稳定,没有发生山火动荡。加快企业改革的步伐,使企业成为具有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经营自主权的、真正自负盈亏的基本经济单位,是增加微观层次对改革的承受力,分散国家所承担风险的重要措施。摘编自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从经济角度说明“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必须经一个过渡时期”。(2)根据材料二,概括经济体制改革中体现出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原则的意义。答案(1)说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连年的战争,以致经济趋向崩溃。国民经济亟待恢复;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工业落后,且体系不完善;经济成分复杂多样,特别是封建经济根深蒂固,改造困难,缺乏相应的经济建设经验;只能在苏联的经验上缓步前行。(2)原则:平衡原则;补偿原则;疏导原则;分散原则;稳定原则。意义:提高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有助于走向市场经济,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增强了企业的自主性,减轻了国家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