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山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现黄山奇松的姿态,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法:课题引导法学法:探究法、质疑法教学准备:幻灯片教学过程:课前沟通:(略)一、初读感知1、读题,解题。2、启发,引导思考:预设A:黄山奇松到底“奇”在哪?预设B:黄山有哪些奇松?预设C:二、品读感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用
2、横线画出感受“迎客松”“奇“的词句。(一)感受迎客松的奇特。(出示课件)(1)理解“遒劲”、“郁郁苍苍”。用“郁郁苍苍”说句话。(2) 理解“饱经风霜”,进行说话练习,体会迎客松生命力的顽强。(3)指名读、齐读。(4)理解“姿态优美”。感受迎客松的热情好客。(5)指名读、齐读(6)(引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 ,乃至 。(7)练读。请大家带着自豪的心情去读一读这句话。(8)朗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9)语文实践活动:练习背诵。 (出示第二自然段的填空练习。)(二)自学欣赏“陪客松”“送客松”的奇美1、自读课文,画出感受“陪客松”、“送客松”“奇”的词句。2、汇报交流(1)介绍“陪客松”的奇特
3、?(出示课件),感受它的高大挺拔,苍翠茂盛。(2)指读。读出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的样子。(3)集体朗读。(4)介绍“送客松”的奇特?(出示课件)(送客松奇在它的姿态),指着画面解释“蟠曲”(枝干弯弯曲曲,这就是蟠曲。)(5)游人把它比作什么?“天然盆景”,出示人工盆景的画面。比较得出游人为什么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6)指读后齐读,送客松的奇特不仅在于它的蟠曲,更因为“它向山下伸出”谁能读出它的蟠曲、它的依依不舍。三、质疑四、回归课题,深化主题再读课文,联系课文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课题的?五、拓展迁移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什么启发?六、作业1、当一回小导游,选择喜欢的一种黄山奇松,写两三句导游
4、词。2、画出黄山松树的姿态。3、收集更多有关黄山的资料,与同学交流。4、背诵。板书设计: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黄山奇松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
5、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迎客松 姿态优美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陪客松 绿色巨人送客松 姿态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