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沪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34课画蛇添足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意思。懂得寓言所折射的道理。重难点:先画好蛇的人,为什么“终亡其酒”?一、导入1、师:在上课前老师说一件自己生活中的小事:前几天马老师给了我一块咸肉,说是醃了很久,够咸的了。可我回家后又加了一把盐继续醃制。等到蒸熟后一尝,已经咸得发苦,没法再吃了。谁能用一个成语来说说老师这样做法叫什么?(画蛇添足)二、揭题1、板书:画蛇添足2、我们今天再学习一则以古文形式呈现的寓言,来,齐读课题。3、师:打开课本。谁来说说这个出自于寓言的成语的意思。( “画”是“画好后”还是“画时”)4、师:除了意思,你还知道它的有关知识吗?(引导学生说出故事的出
2、处)三、初读课文1、师:既然是一个故事,那我们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讲故事的语气)好的。谁来给我们示范一段?2、师:给我们作了榜样。好的,齐读。3、师:读了这个古文,你知道它主要讲什么吗?4、师:已经把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局讲清楚了。快速找出写起因、经过、结局的相关段落。5、指名读 指名读 齐读四、学习第一自然段。1、默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我们故事的起因是什么?板书:祠者赐酒2、师:学习古文,理解意思很重要。咱们复习上节课的一些方法。 3、第六列指名读。4、师:我们理解第一自然段时,是怎么把这些方法用上的?五、学习第二自然段1、师:我们可以用这几种方法理解第二自然段,看看舍人如何处理这壹
3、酒,可以自言自语说一说。2、同桌交流。3、同桌汇报,一人读,一人说意思。(注意点拨:1、你把比赛的规则说得很清楚了。2、从“先成”看出画蛇要求快、完整) 板书:蛇成饮酒4、指导朗读:舍人也是一群廉廉君子,能够明确、温和地商量,不失礼仪。谁来读。六、学习第三自然段1、相约“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那谁喝到了酒,画蛇添足的又是哪个人?2、自读第三自然段,此段写了哪几个人物?(先成者,另一人)3、划出描写这两个人言、行的句子,指名读。4、读“蛇先成者”的句子,说意思。5、读“另一人”的句子,说意思。七、学习第四段1、齐读故事结局,用可惜语气。理解意思,完成板书。2、为什么“为蛇足者,终亡其酒”?3、学
4、生自由发言:因为他画好后做了多余的事。4、心理诊断:为什么这个人会作出画蛇添足的举动?从他的言行中寻找答案。5、完成点拨:A第一句的朗读,读出骄傲,沾沾自喜,自作聪明。B、从“另一个人”的话中明确“蛇画上脚就不是蛇”了。C、读出此人的不屑。6、总结(就问题2、4进行)舍人相约“画地为蛇,先成饮酒”,一个人先画完了蛇,但他沾沾自喜、骄傲,给蛇画上了脚,这个多余的举动使蛇不再是蛇,也耽误了时间。所以“终亡其酒”。八、总结寓意1、那这个寓言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引导A:画蛇添足者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糟。我们归纳的时候可以从相反的说,让别人不要这样,那该怎么组织语言呢?)B、也可以用“假设”
5、“如果就”九、拓展延伸1、生活有没有做了类似事情的人?2、因为这个成语有着宽广的生活意义,所以解释时前一部分说了它的本意后,还讲了“比喻”生活中3、师:学习了这些理解古文,感悟寓言道的方法后,老师还想请大家看看本课的3个代词,看它们在句子中代替什么?十、总结师:这节课我们用学习古文的一些基本方法,按照祠者赐酒的故事顺序学习了画蛇添足这则寓言,并懂得了自作聪明、多此一举会而弄巧成拙的道理。希望能够引起同学们学习古文的兴趣,在课外自己理解一些优秀的古诗文,例如我们的古诗文诵读。板书设计:画蛇添足祠者赐酒 自作聪明蛇成饮酒 多此一举 画蛇添足 弄巧成拙终亡其酒祠者:的人 饮之:酒者 先成者:的人 之
6、 为之足:蛇为蛇足者:的人 一人之蛇成:的其舍人:他 夺其卮:他的其 饮其酒:那壶终亡其酒:那壶作业设计:1、背诵课文;2、把课文扩写成现代白话文故事;课后反思: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一、知识体系比较严谨,课堂思路清晰按照祠者赐酒蛇成饮酒画蛇添足终亡其酒的思路,理清了故事的
7、起因、经过、结果。使学生在学习后有一个较有清晰的故事轮廓。并且是以古文的形式勾勒的轮廓,跳出了现代文的印象之框。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
8、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二、注意渗透和贯彻古文的初学方法。用一节课的基本方法:1、单音节字,换成双音节词;2、保留原词;3、弄清代词代替什么;4、直接套用注释;5、增加成份;6、交换语序。来进行一些语段的自学。在同桌互学的过程中,学生得以取长补短。三、突出本课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归纳寓意的方法。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对本课“的”“之”几个代词进行了整合理解,当堂进行练习和强化。归纳寓意时组织语言是一个难点。对于寓言所折射的道理,学生往往能意会,但又在正确组织语言表达时遇到障碍。所以,我告诉学生可以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连接,也可直接告诉人们“不要”。四、对文本的知识挖掘不足例如“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这句反问句,我应该让学生把它转换为陈述句。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