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7 ,大小:165KB ,
资源ID:1119427      下载积分:1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19427-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河南省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河南省名校联盟2018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段考试题(含解析).doc

1、20172018学年高三适应性考试(一)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一般印象中,魏晋名士是一群仪容秀美、谈吐风雅的士人。但这种令人企羡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是一个可以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仅以邓艾、钟会伐蜀之役中发生的“二士争功”悲剧为例,来谈谈名士的另一面。伐蜀之役由司马昭的亲信钟会为主帅,邓艾受命率领偏师。钟会统帅主力十余万,从骆谷、斜谷的大路进取汉中;邓艾与诸葛绪各统诸军三万余人从陇西进攻,进行战略牵制。尽管最初魏军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蜀国大将姜维依仗剑阁天险,与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相持依然保持战略上的主动权。此时,邓艾决定放弃

2、原来与钟会汇合的计划,改走阴平小径,从而绕开剑阁天险,直取成都,进而一举灭亡蜀汉。钟会与邓艾二人背景迥异,钟会是名臣钟繇之子,出身于汉末最有声望的士人家族,与司马昭关系密切。世说新语中记载,司马昭、陈泰、陈骞、钟会相约出行,钟会迟到,司马昭戏谑时故意提及钟会父亲钟繇的名讳。时人重孝行,与人接谈中触犯对方家讳是严重的冒犯,但反过来,如果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也会用对方的家讳来开玩笑。素有捷才的钟会不甘示弱,用“矫然懿实,何必同群”予以反击。这八个字中巧妙地点到了车上三人的家讳,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陈泰的父亲陈群,陈骞的父亲陈矫。这种妙对是魏晋风度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士人文化认同的重要标识。邓艾出身

3、低微,是襄城典农属下的部民,靠积累军功而致高位。更糟糕的是,本人口吃,与讲究捷悟的文化风气格格不入。或因如此,在争功一事上,邓艾最后可谓冤屈而死,跟随他灭蜀的部下也未能获得应有的封赏。由此可见,魏晋风度虽然是一种精致高雅的文化,但也要注意这种文化背后的阶层性和封闭性。实际上,官僚阶层经过魏晋两代的生长发育,已经形成了一个通过婚姻、交游、同僚、征辟等方式凝结起来的政治利益共同体。加之魏晋之际玄学清谈的兴起,这些官僚家族又在文化上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趣味和认同。东晋南朝的士族虽然并非完全承自魏晋官僚阶层,但至少有两个重要的特征源自西晋:一个是具有累世仕宦倾向的政治群体,一个是以玄学清谈为共同文化特征的

4、官僚阶层。(节选自仇鹿鸣魏晋风度倡导了怎样的社会风尚)1. 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一般来说,具有秀美的仪容和高雅的谈吐两个基本条件才能成为魏晋名士。B. 邓艾灵活指挥,改变计划直取成都,在伐蜀之一的胜利中起了决定性作用。C. 司马昭戏谑不避钟会家讳,证明二人关系密切,也表现出他们的名士风度。D. 魏晋时代的社会阶层逐步固化,使出身卑微的的个人不大可能获得身份突破。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首段提出问题,统领全文,引导人们对魏晋名士和魏晋风度做深度思考。B. 文中简述伐蜀之役,强调钟会、邓艾的功劳,为论述二人的最后结局做准备。C. 主体部分

5、使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证明语言表达对魏晋名士的重要作用。D. 末段得出结论,指出魏晋风度不过是世袭官僚阶层的趣味趋同,具有排他性。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如果魏晋名士全都是一群气质风雅的士人,就不会发生“二士争功”的悲剧B. 时人虽重孝行,但即使拿家讳开玩笑,如果能表现出个人捷才,也能被欣赏。C. 东晋、南朝士族可能会更加追逐精致高雅的文化,把玄学清谈之风推向高峰。D. 魏晋风度植根于士族官僚阶层,对后世正面影响较大,但其局限性常被忽视。【答案】1. D 2. C 3. A【解析】1. 试题分析:A项,“秀美的仪容和高雅的谈吐”只是一般人的印象,并不是基本条件;B项邓

6、艾直取成都并一举灭亡蜀国,对伐蜀之战的胜利起的并不是决定性作用,钟会率领主力部队与蜀军抗衡,起的作用更大;C项,司马昭戏谑不避钟会家讳的事例,主要表现出钟会的魏晋名士风度。2. 试题分析:文中使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旨在证明二人的出身不同造成的不同的人生结局。点睛:议论文的主要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纳论证、演绎论证、类比论证、因果论证、引用论证等,字啊可耦合论证方法时注意分析论证的内容。3. 试题分析:原文第一段中说“这种令人企羡的风度是否代表这一群体的全部”,说明魏晋风度除了“仪容秀美、谈吐文雅”,还有其他内容。“二士争功”的悲剧在于魏晋风度里面所包含的封闭性,

7、这种封闭性排斥出身微贱的人士,哪怕是立下赫赫战功的将军也不行。(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不速之客梁晓声几天前,我家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是我1985年在新疆认识的一位青年石油工人。吃过饭,他吞吞吐吐地请求:梁教师,我想住在你家只住一宿,明天一早就走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半了。我爽快地说:当然可以,好不容易见上一面,你住下,在北京玩几天吧!他笑了摇头:那可不行。只有半个月假。在沧州住三五天,还想回家见我母亲呢。我奇怪地问:那么你到沧州去,并不是他又摇了摇头:您忘了我家在大庆?到沧州农村去,是探望我奶奶。我父亲在天津站上车找我。我们一起去沧州我不但奇怪,而且糊涂了

8、。在我记忆中,他奶奶早已去世了。他见我困惑,于是娓娓道来:梁老师,您是知道的,我们石油人中,有不少“父子兵”。别人以为,父子可以天天在一起似的。其实不尽然。有时调令一下,一走就是几千里,一别就是七八年!他问我:您还记得我们队上的小侯么?我说:记得,那个下了班就抱着吉它弹起来没完,外号叫“观赏猴”的小伙子,对不对?他说:对。就是他。人们都说我俩长的像双胞胎。但去年他死了我不禁一怔,不知道小侯为什么死,更不知和到沧州去探望一位“奶奶”之间有什么联系。他吸了两口烟,说:小侯是在大风暴中,为了保护十几万美金进口的器材而死的,他用外衣保护好器材,自己却被沙暴埋住了。人们从一米多深的沙丘下把他扒出来,在他

9、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封信,是他父亲写给他的。他父亲是一胜利油田的一位老工人,父子俩九年没见面了。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父亲在信上说,因公要路过兰州,希望可以在兰州站见上一面。火车在兰州停车二十分钟,是可以叙叙父子情的。队友们一传看了那封信,都哭了。大家都觉得,还是暂不告诉他父亲真相好。自然而然的,大家将目光集中到了我身上。我也明白了大家的意思,于是我就去找队里的领导,请求批准我冒充小侯一次。领导当即就批准了,还方方面面地嘱咐了我一通,怕我和小侯的父亲见面之后露出破绽,最后交给我小侯遗物中的他父亲的一张照片。在车站,他望着我,我望着他。过了好一阵儿,他问我:儿子,是你么?我说:爸,是我啊!我

10、和那人就拥抱在一起。我忍不住哭了,仿仿佛我们真的九年没见过面了。他也落泪了。后来我们就找了个僻静的地方,蹲下,互相望着,都不停地吸着烟。聊了一会儿之后。“父亲”似乎起了疑心,从兜里摸出“我”的照片,也就是小侯的照片,低头看看照片又看看我,犹豫好一阵儿,终于单刀直入的问:小伙子,别演戏了。说吧,你为什么冒充我儿子?我无奈,只有老实交待。听完我的话,他将一只手拍在我肩上,说:儿子,不,对不起,我现在已经不该叫你儿子了。既然你老实交待了,那么我也老实交待吧。我也不是小侯的父亲。小侯的父亲死在工作岗位上了。和你一样,我也是被大家推选出来,经领导批准,专为了完成这一项任务的我们彼此再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互

11、相望着,都默默流泪。列车即将启动,我们不得不都站起。两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彼此约定要常往“家”里写信。小侯有一个双目失明的奶奶,和他的伯父婶子们住在沧州乡下。一周前,我收到了老孟,也就是当年“冒充”小侯父亲那个人写给我的信。信上说,小侯八十三岁双目失明的老奶奶,既想儿子,又想孙子,想得整天磨磨叨叨的。老孟在信中跟我商量,无论怎样,也应该了却老人家的心愿,使她在归天之前,和儿子、孙子,团圆上几天。我想,这一路上,能节省几元线,就节省几元钱吧!唉。这些石油人哪!怎么是这么奇特的人啊!我流下了泪,默默从冰箱里取出了朋友送给我的几盒蜂王浆,递给他,诚挚地说:把我这点儿心意,也给老人家带去吧!(有删改)4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他”,但作者并没有给“他”一个具体的名字,颇具匠心,强调了主人公的平凡,凸显了“他”所代表的普遍意义。B. 去见小侯父亲之前领导交给 “他”小侯父亲照片的细节看似闲笔,其实它是情节发展的关键,否则,“他”和父亲无法见面。C. 文中多次使用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或用来表现石油工人高尚的精神境界,或用来表达“我”对石油工人的敬仰之情。D. 作品完成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两个石油工人冒充父子关系的故事,赞扬了石油工人特有的奉献精神和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5. 小说以“不速之客”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13、6. 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答案】4. C 5. 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不速之客”略带贬义,而文中的“他”厚道热情、乐于助人,这样使读者形成理解上的反差,从而给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6. 情节特点:出乎意料:小侯是假的,父亲也是假的;他们都发现对方的假之后,还愿意再假下去。符合情理,小侯父子为国家建设献出生命。感到了“他”和老孟,再加上中国人对亲情的传统认识,所以“他”和老孟愿意完成这个特殊的任务。艺术效果:这样的情节安排表现出平凡的石油工人伟大的家国情怀。【解析】4. 试题分析:“多次使用直接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说法有误,

14、只有最后“我”拿出蜂王浆的言行才从侧面表现出“我”对石油工人的敬仰之情。5. 试题分析: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情节主要分析文章的情节以什么为主,结构看文章的标题是否能串联文章的内容或是否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或物象)看标题是否能暗示人物的命运或物象的特征,主旨上看是否能够暗示或点明主旨,有时还从制造悬念和吸引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要分析标题中艺术手法,如双关、反语等。含义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的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文章的主旨作答。6. 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出乎意料之外,却在

15、情理之中”的艺术特征,然后结合文章具体的分析。点睛:小说的构思或材料的组织主要从叙事方式的选用、叙事的人称的选用,文章的线索,结尾的方式,伏笔、照应的运用,情节设置的波澜,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角度进行性分析,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此题主要从前后文的关系的角度分析。 实用类文本阅读材料一:浅阅读是基本上不需要思考而采取浏览式、娱乐式的阅读方法,他所追求的是短暂的视觉快感和心理怡悦。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量呈几何级数的增加是其产生的背景,阅读介质从以往的纸质为主转变到电子与纸质并存,读者也由以前在阅读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阅读内容主要是手机微信、短信和网络新闻、小说、图片

16、等。(摘编自百度百科)材料二:当然,课外不读书,可能并非孩子的本意。他们是想读书的只是没有时间这一点在此次调查中得到验证。由81.44%的受访者认为。他们之所以课外阅读少。主要是因为功课多,很少有时间和心情读书。也因此有54.64%的学生认为即便要读书,也只读短文章,最好是能一次看完知道结果的。但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却从中看到了问题。他担心长此下去这部分学生会换上长文章畏惧综合征。他们不敢读大部头的作品。喜欢马上看完又助长了阅读的浮躁之心。与之相对应的是浅阅读也在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正在受到孩子的追捧。杨教授所称的那些蕴含深刻思想的读本。却被他们抛在一边为什么非要

17、读而有所收获呢。这是当代的上海中学生所不能理解的。(摘编自离亮调查:中学生阅读行浅阅读去世)材料三:此外,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是3.27小时,而每天花费在纸质阅读上的时间却只有1.58小时,这表明大学生普遍上网时间长,读书时间少。即便如此,将上网时间全部用于阅读的学生也仅占3.69%,大部分学生上网还是以看视频、聊天、打游戏为主。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阅读?调查显示,在诸多原因中,学校竟成了影响阅读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有39.26%的学生抱怨学校课程安排太满,没有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进行阅读。29.86%的同学认为学校图书馆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网络媒体的冲击、缺乏教师引导和图书价格偏高等成为相对

18、次要的原因。仅有8.7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读书无用”等观点的影响导致学校缺乏读书氛围。其实阅读危机应该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如今令人忧虑的不仅仅是“阅读危机”本身,更是它背后所折射出的人文危机、精神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并非大学生单方面造成的,单单问责大学生是无法真正触及到危机根源的,它需要整个社会的正视与疗救。要知道,在浮躁的社会情绪中,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已远远超出了对知识的渴望、对学问的崇拜。被欲望的洪流裹挟,作为理应引导社会价值的大学精英亦无法全身而退。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文化,这才是阅读缺乏症的病因。 (摘编自2014年9月中国教育报的聚焦大学生阅读缺乏症:浅阅读盛行,兴趣至上)材料

19、四: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以社交媒体为主的浅阅读已经成为很多读者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显示,51%的受访者每天会用超过1个小时的时间阅读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刷微信、看微博或通过电子设备看新闻等),而每天读纸质书超过1个小时的受访者仅占36%.数据还显示,睡前节假日工作休息时以及上下班、上下学或出差途中仍是读者主要的阅读时间,但在阅读时间的选择上越来越碎片化,人们无暇体会深阅读带给人类心灵的滋养。静水流深,现在我们有理由担心,阅读之浅,或许会让我们成为一个涸辙之鲋,会让我们当下的文化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摘编自刘瑾亚马逊中国2015全民阅读调查报告)7. 下列对四则材料相关内容的书里不正确的一

20、项是。A. 浅阅读的定义浅阅读产生的背景及特点浅阅读的常见内容B. 中学生阅读现状调查专业人士的担忧中学生阅读主流及困惑C. 大学生阅读状况调查影响大学生阅读的因素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D. 浅阅读常态化的社会现实大众阅读的现状调查对浅阅读社会化的反思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快感和心灵怡悦,有可能来自于阅读材料的画面感和阅读介质的新鲜感以及阅读过程的主动参与。B. 一些所谓的青春小说缺少深刻的思想内涵。他们恰恰迎合了中学生不敢读大部头作品的心理,致使浅阅读成为中学生阅读的主流。C. 因为中学里已经流行浅阅读,所以大学里也已经很难遏止浅

21、阅读的发展趋势,最终使“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D. 浅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趋势不可阻挡。但是他会给人类文化造成多大的伤害,一时还无法预料。E. 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一些思想深刻的读本不受欢迎也是可以理解的,深阅读的兴趣需要引导。9. 根据上述几则材料,概括说明近年来“浅阅读”流行的主要原因。【答案】7. C 8. AD 9. 新媒体的发展、普及和信息量的增加;缺少阅读时间;浮躁的社会情绪:对金钱的媚俗、对速成的向往,对知识、学问的轻视等;学习生活压力大;读者有参与的乐趣【解析】7. 试题分析:“阅读危机引发的人文、精神危机”有误,人文、精神

22、危机并不是阅读危机引发的。8. 试题分析:B项,青春小说不是浅阅读在中学生中流行的真正原因,而是因为中学生缺少读书时间;C项,“读书无用论在校园里占据上风”有误;E项,“浅阅读给人们带来的阅读快乐是深阅读无法超越的”有误。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此题注意从“新媒体”“社会”“阅读者”的角度进行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王罴,字熊罴,京兆霸城人。罴质直木强,处物平当,州闾敬惮之。魏太和中,除殿中将军,稍迁雍州别驾,清廉疾恶,励精公事。先是

23、南岐、东益氐羌反叛,乃拜罴冠军将军,镇凉州,讨平诸贼。还,授西河内使,辞不拜。时人谓曰:“西河大邦,奉禄优厚,何为致辞?”罴曰:“京洛材木,尽出西河,朝贵营地并第宅者,皆有求假,如其私办,即力所不堪,若科发人间,又违宪法,以此致辞耳。”粱复遣曹义宗围荆州,堰水灌城,不没者数版。时既内外多虞,未遑救援,乃遗罴铁券,云城全当授本州刺史。 城中粮尽,罴乃煮粥与将士均分食之。每出战,常不擐甲胄,屡经战阵,亦不被伤。弥历三年,义宗方退,齐神武率军进潼关,人怀危惧,罴劝勱交士,众心乃安。尝修城未毕,梯在城外。神武遣韩轨、司马子如从河东宵济袭罴,罴不觉。比晓,轨众已乘梯人城。罴尚卧未起,闻阁外汹汹有声,便袒

24、身露髻徒跣,持一白棒,大呼而 出,谓曰:“老罴当道卧,貉子那得过!”敌见,惊退。逐至东门,左右稍集,合战破之。尝有台使至,罴为设食,使乃裂去薄饼缘。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又客与罴食瓜,客削瓜皮,侵肉稍厚,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客甚愧色。每至享会,自秤量酒肉, 分给将士。时人尚其均平,嗤其鄙碎,罴举动率情,不为巧诈,凡所经处,虽无当时功迹,咸去乃见思。罴安于贫素,不营生业,身死之日,家贫甚罄,当时伏其清洁。卒于官,赠太尉、都尉、相冀等十州刺史,谥曰忠。 (节选自北史王罴列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

25、项是A.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B.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C.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D. 罴曰/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尔/之选择/当是未饥/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古人成人后则有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和“名”相表里,所以又叫“表字”。B. 拜,指古代高级官员在任命仪式上对君王的拜谢礼,后来演化成

26、授予官职或接受官职。C. 铁券,特指封建时代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允其世代享有免死罪的证件,也叫免死券。D. 谥,即谥号,指古代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王罴刚直倔强,做事平易恰当,他因公受赏,被授予西河内使,但他并没有满眼盯着优厚的俸禄,而是看到了上任后的左右为难。B. 王罴勇武过人,公平对待下属,荆州城被围缺粮,他和将士共同煮粥守城,他这种性格受人推崇,但有时也被人嘲笑。C. 王罴胸怀坦荡,做事不修边幅。他曾当面训斥台使不珍惜食物,也曾亲手捡起别人削在地上的瓜皮面吃,两次使被招待的官员蒙羞。D. 王

27、罴安于清贫,不屑置办家产。虽然多次被任命为太尉、都督和诸州刺史等职,最后死于任上,但清净的名声得到时人的认可。13.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如果私自办理那些事,则是(我的)能力达不到的,如果向民间发布命令(去做),又违法了法律规定,因此就推辞了。(2)王罴举止出自真情,不做巧诈之势。凡他任职过的地方,即使看不见她当时的功劳事迹,在他离开之后都怀念他。【解析】10. 试题分析:“舂爨”“尔”“使者”均作后句的主语。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

28、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舂爨”“尔”“使者”均作后句的主语。11. 试题分析:铁券是皇帝赐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有特别的法律效力。12. 试题分析:“两次使被招待的官员蒙羞”有误,第二次说的客人不一定是官员。13.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即”“不堪”“科”“耳”“率情”“凡”“咸”“见”的翻译。文言文译文:王罴字熊罴,是京兆霸城人。 王罴刚直倔强,处事公平,州郡人对他又敬又怕。魏太和年间,被任命为殿中将军,不久升为雍州别驾,他为人清正廉洁,疾

29、恶如仇,勤于公事。在此之前,南岐、东益之地的氐羌人反叛,就授命王罴为冠军将军,镇守梁州,讨伐并平定了叛贼。归来,朝廷封他为西河內史,他没有接受。当时有人对他说:“西和地域辽阔,俸禄优厚,你为什么辞去这个职务?”他答道:“京城洛阳建筑需要的木材,都是西河出产,朝廷的显贵政要们营造府第,都必须有求必应。如果私下办理,则人力物力都负担不起;如果向百姓摊派,又违反宪典。所以我要辞去这个职务。”梁国又派曹义宗围攻荆州,蓄水灌城,大水距城头只有几块墙板的距离。当时内外多事,没有余暇救援,于是授给王罴铁券,说如果能保全城池,则当授他为该州刺史。城中粮尽,王罴煮粥,与将士们均分而食。每次出战,不曾穿盔戴甲,屡

30、次作战,也不曾受伤。齐神武帝派韩轨、司马子如从黄河东岸乘夜渡河,偷袭王罴,王罴没有发觉。等到天亮,韩轨的将士已经登梯入城。王罴还没有起床,听见门外闹哄哄的,便光着身子,露着头发,光着脚,抄起一根木棒,大呼而出,说道:“老罴当道卧,貉子怎能过!” 敌人见了,惊慌后退。王罴追到东门,部下也有一些人赶到,合力击败敌军。韩轨的将士于是弃城逃跑。文帝听说后,赞许王罴豪壮。当时关中饥荒严重,征调民间粮食,以供军用。有隐藏者,命令互相告发,很多人遭受拷打,也有人因此逃散。只有王罴向来讲信用,辖境中无人隐藏粮食,征得的粮食也不比别的州少,而且没有怨言。文帝认为华州是险要之地,派使者犒劳王罴,让他严加守备。等到

31、齐神武兵临城下,对王罴说:“为什么不及早投降?”王罴大呼道:“此城就是我王罴的家,生死在此,想死的过来!”齐神武不敢进攻。王罴为人俭朴直率,不修边幅。有一次,朝廷派来一位使者,王罴为他设下饭肴。使者竟然把薄饼的边缘撕去。王罴说:“耕种收获,已经不易,去壳加火,费力不少,你这种做法,恐怕是不饿。”命令随从将饭肴撤走。使者大惊,十分惭愧。又一次,一位客人与王罴吃瓜,客人把瓜皮削得很厚,王罴不高兴。等到瓜皮落到地上,王罴就从地上拣起来吃。客人神色很惭愧。他为人又严厉急躁,曾经有一名小吏挟私愤报告事情,王罴来不及下令拷打,竟拿起自己的靴子去打他。每次宴会,王罴都亲自称量酒肉,分给将士。当时的人推崇他为

32、人平均,嘲笑他为事琐碎。王罴的举止出自真情,不做巧诈之事,凡是他所任过职的地方,虽然在当时没有什么功迹,在他离任后却都思念他。王罴安与清贫朴素的生活,不置买家业,去世的时候,家里一无所有,当时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清廉高洁。王罴死于官任上,他曾经被授予太尉、都尉和相冀等地的刺史,谥号为忠。(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所思杜甫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俎定常开。九江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注:崔漪自吏部而谪荆州司马,杜甫作诗寄之,九江:于后文的“一柱观”,结尾崔漪在荆州谪居之地。滟滪堆:即瞿塘峡峡

33、口的滟滪石。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 “定常开” 虚写崔漪被贬之后的生活,也表明作者对崔漪非常熟悉。B. “醉”字传神,虽谪官偏僻之地,但酒樽常开,凸显崔漪癫狂落拓的形象。C. 日落时分,崔漪竟不知自己酒醒何处,实为借酒浇愁,暗含苦闷之情。D. 诗中多处使用想象手法,所写内容既照应标题,又使得格调不甚凄凉。E. 作者借崔漪虽遭贬谪仍然醉卧的形象,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心情。15. 古人评价这首诗时说“苦忆”二字,直贯全章,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案】14. CE 15. 前四句写崔漪洒脱不羁,有敬仰之意。而今听说他被贬为荆州司马。暗含苦忆之情;五、六句作者逢人便说,对崔

34、漪的思念,偏偏崔漪那边没有人来传信报平安。倍添苦忆之情;最后两句作者只有让锦水带着自己的眼泪流过滟滪堆,镏到荆州去见崔漪,直诉苦忆之情。【解析】14. 试题分析:C项,“实为借酒浇愁,暗含苦闷之情”有误,“酒醒何处”是写他不为贬谪所困的洒脱形象;E项,“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心情”有误,这首诗表现诗人对崔司马的思念之情。15. 试题分析:注意逐句分析“前四句暗含苦忆之情”“五、六句倍添苦忆之情”“最后两句直诉苦忆之情”。点睛:诗歌的“诗眼”即为诗歌的关键所在,所谓“关键”无外乎两个方面,第一,诗歌的情感中心,或开头点明诗歌的主旨,统领全诗,或中间点明诗歌的主要情感,第二是诗歌的结构的关键,或使

35、诗意自然转折,或让诗歌的情节发生变化等。(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的两句诗“_,_”,既印证了周敦颐在爱莲说中的“晋陶渊明独爱菊”,又让人读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情。(2)苏轼在赤壁赋里赞美曹操当年在赤壁之战时临江赋诗的英雄形象时说:“_,_,_。”【答案】 (1). (1)采菊东篱下, (2). 悠然见南山。 (3). (2)酾酒临江, (4). 横槊赋诗, (5). 固一世之雄也【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超然物外”“曹操当年在赤

36、壁之战时临江赋诗”,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酾”“槊”的写法。三、语言文字运用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鲁迅对呐喊中的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这不仅得力于他高超的写作技艺,更因为他对国民劣根性深刻地思考与认识。59岁现象,即有些干部一直廉洁奉公,但想到自己马上要退休了,就趁机捞一把,往往是因收受贿赂而东窗事发,受到起诉。他接管我们班之后,深感头疼,因为全班学生的成绩良莠不齐,几个前任班主任都干了不长时间,然后都摇头叹气,无奈走人。文化层次决定文明程度,这话可能没错,而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恰恰是高文化层次人群的见利忘义,有时达到利令智昏的程度。尽管地方政府给了他很多支

37、持,但他坦言,自己在创业的道路上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当其冲的就是资金问题。亲爱的旅客朋友,又到了说晚安的时候了,车窗外已是万家灯火,夜色阑珊,希望你今晚能有一个好的心情,明天再见。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穷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细致生动,现在指丑态毕露。东窗事发:比喻阴谋已败露。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对象错配。利令智昏: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望文生义。夜色阑珊:夜色阑珊指天快亮了。自相矛盾。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在这次军演中,所有参赛部队要通过12个科目进行逐对厮杀,其中既包括

38、空地对抗,还设置了特种车辆驾驶、轻武器射击等。B. 我们认为,朝核问题是由美国敌视朝鲜政策造成的,至于能否真正的解决朝核问题,考验着特朗普政府的诚意和执政能力。C. 由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不利于云的产生,使太阳辐射增加了对近地层大气的持续加热,造成我国南方很多地方高温多雨的天气。D. 战狼2 讲述了脱下军装的冷锋被卷入一场非洲国家的叛乱,本来能够安全撤离的他无法忘记军人职责,重回战场展开救援。【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项,“通过12个科目进行逐对厮杀”,应删去“通过”,调整为“进行12个科目的主队厮杀”,另外“设置”却宾语;C项,主语残缺;D项,“讲述”却宾语。点睛: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

39、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此题选项CD成分残缺。19. 下列各选项均取材于红楼梦,人物语言表达最不得体的一项是A. 贾雨村由一个穷书生受命为官员,初次断案时,手下的门子暗示他到密室里,然后微笑着向他介绍过去他们之间的一段贫贱之交。贾雨村首先是内心一惊,接着忙携手笑道:“原来还是故人。”B. 王熙凤第一次见林黛玉时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

40、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C. 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想王熙凤请求救济,当听见王熙凤答应给他二十两银子时,说:“我们也知道(贾府)艰难的,但只俗话说但俗语说的:“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D. 刘姥姥在贾府说话时摔了一跤,众人都拍手呵呵地大笑。贾母笑骂道:“小蹄子们,还不搀起来,只站着笑!”刘姥姥已爬起来了,自己也笑了,贾母又问她:“可扭了腰没有?叫丫头们捶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瘦死的骆驼”比喻不当。“拔根寒毛”也不雅。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

41、5个字。一个人的苦乐全凭自己判断,这和客观环境并不一定有直接关系,正如一个不爱珠宝的女人,_,也无伤她的自尊;拥有万卷图书的穷书生,_;_,并不羡慕任何学者的荣誉头衔,或高官厚禄。【答案】 (1). 即使置身在极其虚荣的环境。 (2). 并不想去和百万富翁交换钻石(股票) (3). 满足于田园生活的隐者。.21. 请根据下面的文字进行想象推理,然后把空缺处填补完整。一位政客在拉选票时不停地承诺,说今后要为当地弄来更多的钱。当地的一位老太太听着就插嘴说:我们不再需要这么多钱了,钱已经够花了,我们需要的是先解决好一件小事儿,那就是让我们的孩子能够继续到海边捡拾贝壳。 老太太的话让在场的人一愣,随即

42、赢得一片掌声。政客懵了,过了好大一会儿才会有所感悟的说: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儿。孩子们不能到还边捡贝壳,是因为_,而_确实是一件大事,_,_都是政客所要考虑的问题,因而他认为这不是小事儿。【答案】 (1). 海水污染时,海洋贝类动物消失。 (2). 怎样使贝壳重现海滩 (3). 保护环境 (4). 发展经济【解析】试题分析:注意从老太太的要求和作为“政客”的身份回答问题。既要答应老太太的要求,实际上做法只是表面的内容。四、写作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经典,被称为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但不论是周易诗经还是论语史记,不论是唐诗宋词还是四大名著,都自有它们产生的背景。有位作家感叹:时代的变迁

43、和原典背景的消失,使人们越来越远离经典。在阅读越来越呈现碎片化的今天,我们是否还要重视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和思考?请任选一部经典,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受。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我与经典同行人云:“开卷有益”,读书,能让绵延的时光穿越我们的身体,能让我们的身后耸立起人类文化的巨石,能让几千年来积淀的智慧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汩汩流淌。可怎奈人生有涯书无涯,在那浩如烟渺的书海中,究竟哪些才能够蕴藉我们短暂的一生呢?毫无疑问,经过历史的黄沙荡涤仍余香悠远的经典之作是当之无愧的。经典,它不是自封的,也不是谁随意指定的,它的独特魅力

44、,在于它具有普通作品所无法触及的深度,在于它启迪心智、涵养性灵的教化意义。刘熙载在其文艺理论著作艺概中这样写到:“孤质非文,浮艳亦非文也。”即明确指出了语言这一外在形象的重要性。毫不夸张地说,经典,它是一席视觉盛宴:先秦诸子散文语言的精练与准确;鲁迅杂文语言的犀利深刻与极富思辩;沙翁剧作词藻的华美与瑰丽;加西亚马尔克思震惊文坛之作百年孤独语言的神奇与诡异这里的文字已不再是毫无生命力的物质外壳,而是智慧的符号。同样在艺概中,刘熙载又说到:“记事叙事,皆已穷尽事理为先。”意思自是明白,好的作品,章法只是骨架,还必须要穷尽事理,要有所言,有内涵,这也是为文之本。经典之作,以其真实深刻的内容,厚重的文

45、化底蕴,系统而完备的理论知识开启我们混沌未开的心灵,引领我们去触摸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呼吸几千年来人类文明的气息,也为迷茫不知所措的我们指明出路。圣经的问世让我们学会了虔诚与感恩,耶和华受尽苦难也要拯救他的孩子;马克思的著作让我们了解了世界的本源和发展规律,人类不再愚昧无知;上下五千年带我们见识了古老中国恢宏的历史,感受到华夏文明的气魄;而当我们觉得无路可走之时,又幸而有庄子,决决然曳尾于途中经典之作是精神财富,只要阅读,便不会空手而归,它会馈赠给我们形而上的宝贝。品读经典,是穿越时空的邂逅,在这座殿堂里,你可以和具有深沉爱国情感的屈原促膝而谈,体会他那份“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忍;你还能从海明威那里学到“你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倒”的生存理念;从司马迁那里,你能见识到中国历史上灿若群星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丰功伟绩;从柏拉图那里你能感受到哲人的睿智与深邃。还有红楼梦的博大精深,围城的幽默机智,瓦尔登湖的冲淡闲适,精神分析法的艰深奇妙这一切的一切无疑会让我们成为精神上的富翁。品读经典一路走来,我们的背囊越发沉重,我们的脚步也越发稳健了【解析】写作提示:应该重视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因为虽然经典产生的背景已经消失,但经典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将会永远地光照人间。论据选取:题目材料中所列举的经典名著皆可作为论述对象。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