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苏教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1897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4.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苏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苏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苏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苏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读报常识和读报方法。希望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这篇文章很有实用性,从读报的好处和读报的方法两方面进行了叙述。在教学时不仅要让他们了解读书的必要性,还让学生结合读书小组,制定读书计划,进行读书竞赛,写好读书心得,切实落实读书活动。还要求学生养成读报的习惯。这篇课文,主要是指点读书方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的课文无须老师讲解,只要略加指点,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就可以了。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认识读报的重要性,了解读报的基本方法。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说出课文所讲的主要意思。3、能在今后的生活中逐步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重

2、点:认识读报的重要性,了解读报的基本方法。难点:能在今后的生活中逐步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好习惯成就好人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能让我们受益终生,成就我们美好的人生。2、如今的社会信息量极大,许多报纸扑面而来,给我们送来很多信息。我们要养成读报的习惯。板书课题:25养成读报的好习惯【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交谈而切入,易于相互沟通,更易于把学生的兴趣点转移到课堂中来。二、整体感知,明确目标(一)整体感知1、出示生字,检查字词,相互正音。2、出示词语,指名读。3、自读课文,思考: 1、我们为什么要读报?2、 我们该怎样读报?3、读报的益处有哪

3、些?4、带问题默读。5、学生交流,自由谈,互相补充,理清内容,整体感知。明确目标1、学生同桌或前后桌四人一小组交流。来源:2、相互归纳【设计意图】:让学生主动交流,疏通条理,根据问题,巧设质疑,让学生讨论交流,能引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三、分组研读,合作探究1、分组(以前后桌为单位四人为一小组)。2、择取目标内喜欢的内容,组内研读,合作探究。3、以组为单位汇报,集体交流,分享成果。4、梳理归纳,教师相机出示:(1)1-3自然段,找出表现报纸对人产生影响的词语。魔力 上瘾 着迷 吸引 诱惑 作者用什么方法说明报纸特有的魅力的呢?出示:列举生活中常见事例:他边读报纸边烧菜,报纸还没读完,焦味却已

4、充溢房间原来读报读得着迷了,把锅里煮的佳肴忘到九霄云外,鸡鸭鱼肉变成了一堆黑炭。 理解“九霄云外”来源:学*科*网Z*X*X*K运用比喻句:读报这件事,对于千百万人来说,几乎和吃饭一样必不可少。” 形形色色的消息,大大小小的事情,五花八门的知识,同样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人们。理解比喻句作用。(2) 报纸竟有这么大的魔力吗?报纸上有什么东西这样令人着迷?那么又该怎样读报呢?出示:这样,报纸就天天有新内容,每天都会使你有新的感受,给你新的启发。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Z|X|X|K 理解:三个“新” 第一个“新”表示报纸的时效快,紧跟时代和社会,后两个“新”说明人们通过读报能及时的了解社会,紧

5、跟时代的步伐。 (3)我们应该怎样养成读报的好习惯呢?到书上找找。感受读报的益处:不仅乐趣明无穷,而且开阔了视野、陶冶了性情,有的人甚至因此走上了可成功之路。 勤读报,会读报,就能和大千世界息息相通。理解“息息相通”“陶冶”5、指导朗读课文。【设计意图】:以学生为本,努力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交流、探究中获得知识,并发展了能力。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

6、力提高很快。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齐读课文。2、总结:这是一篇介绍养成读报好习惯的课文,从中我们知道了读报的好处和读报的方法,以及养成读报好习惯的重要性。3、质疑延伸。思:“读报除了以上的方法和好处外,还有其他的好处和方法吗?”4、组内商讨,汇集。5、小组代表汇报,分享其他收获。 出示拓展资料:来源:报题阅读法 粗读、细读结合法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

7、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

8、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剪贴法 资料摘录法读写结合法 小组读报法 6、想一想:“既然读报有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如何使它持之以恒来形成习惯呢?”7、学生交流。出示:送对联,明道理: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

9、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设计意图】:依文章主旨来总结,让学生明了所学主旨;适度质疑延伸,让学生学会分享,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知晓如何持之以恒化为习惯,可得益一生。五、布置作业实践活动:1、开展读报评报活动,定期开展读报交流会。 2、举行办小报比赛活动。【设计意图】:习惯养成不能单靠课内,应延伸到课外。开展活动有利于把学习的课堂扩展到课外,增加学生的参与面,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可谓一石二鸟,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好习惯的养成。板书设计: 25 养成读报的好习惯整理放好、洗手 讲文明精读与略读 方法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好处 重在养成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