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衡水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延期提分压轴试题(一)(含解析)第I卷1.西周时,周天子号令诸侯、诸侯国间礼尚往来及诗文创作所用皆是“雅言”。从春秋时期开始,各地域的方言逐步显露头角,诗经文本大量使用日常生活用语,不同表现形式的口语化、俗语化的歌辞或句式被收入。这一变化A. 折射出政治权力重心的下移B. 表明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形成C. 体现了各国文化整合的加强D. 说明周代礼乐制度重视文化传承【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雅言”盛行,而春秋时期方言、口语、俗语大量使用,折射出周天子地位下降,各诸侯国地位上升的社会现实,故答案为A项;这一变化是不同时期表现出的,与多元一体格局
2、不同,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各国文化的地方化趋势,不是各国的文化整合,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新的文化现象出现,而不是礼乐文化的传承,排除D项。2.汉武帝以后,汉宗室参与国家政权建设的机会很少,只是在一些礼仪性的场合才出来装点门面。而南朝时期,各王朝皆以宗室子弟为都督,领州刺史,镇守地方,战略形胜之地更极少假于他人,皆用宗王。南朝对待宗室态度迥异于汉代的主要原因是A. 社会发展出现了严重倒退B. 儒家理想化政治诉求的影响C. 皇权与门阀势力斗争激烈D. 佛道思想盛行冲击传统观念【答案】C【解析】【详解】汉代宗室势力强大,导致七国之乱,构成对中央集权的挑战,所以汉代抑制宗室;而南朝时期对中央集权威
3、胁最大的是门阀士族,所以朝廷借用宗室血缘关系,强化对地方和军事的控制,故答案为C项;A项内容与史实不符,排除;加强中央集权是现实政治的需要,而不是理想化政治诉求,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佛道思想无关,排除D项。3.北宋时期,各路均设转运使负责把地方财赋转运到中央。但江淮荆浙发运使不是一个普遍设置的官职,而是一个特别的职务,只管发运淮南、江南、荆湖与两浙六路的粮食到首都地区。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北宋时期A. 南方地区得到普遍开发B. 长途贩运贸易高度发达C. 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D. 区域经济格局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当时设置特别职务江淮荆浙发运使,只管发运淮南、江南、荆湖与两
4、浙六路的粮食到首都地区,说明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上升,反映了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进程及区城经济格局的变化,故D项正确;A项内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材料内容是国家政府的公务,而不是民间商业贸易,排除B项;北宋时期政治中心仍在黄河流域,排除C项。4.冯梦龙声称自己的小说新桥市韩五卖春情是告诫“愚民小子”“把色欲警戒”,蒋淑真刎颈鸳鸯会是教诲“率土之民”要“夫妇和柔,琴瑟谐协,有过则改之,未萌则戒之”。这可以用来说明A. 商品经济发展促进男女平等B. 小说冲击了传统的社会观念C. 文化专制抑制了文学的发展D. 市民文学具有一定教化功能【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告诫愚民小子把色欲警戒”和
5、“教诲率土之民”等信息可以看出,明代的市民文学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故答案为D项;材料中没有男女平等的信息,也与明代的时代特征不符,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出小说弘扬和维护传统的社会观念,排除B项;明代小说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文化专制并没有能阻止文学的发展,排除C项。5.下表是学者对清朝前、后期的对外关系用语进行的统计(数量:个;比例:%)。清朝的、后期的对外关系用语变化反映出晚清政府A 熟悉国际交往规则B. 外交观念转型艰难C. 力图摆脱条约体系D. 成为列强统治工具【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晚清政府对外关系用语中,平等类用语大幅上升,不平等类用语虽然有所下降,但仍然大量存在,反
6、映出晚清外交及外交观念新旧转型的艰难,故答案为B项;A项内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从平等类用语大幅上升可以看出,晚清政府对外政策是遵守条约体系,排除C项;辛丑条约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6.戊戌政变之后,朝旨明令停办学堂而书院照旧办理。两江总督、洋务派官员刘坤一立即上奏:夫书院与学堂,诚如懿旨,名异实同。各书院建业学子,自应讲习天文舆地以及兵法算法,未可专尚训诂辞章。礼部所谓照旧办理,亦即此义。同时命所辖各省书院“兼课经史掌故时务,以成经济之才”。这表明A. 晚清中央政府权威削弱B. 维新变法得到封疆大吏支持C. 学习西方成社会共识D. 地方洋务官员媚上之风盛行【答案】A【解析
7、】【详解】据材料可知,当朝廷明令停办学堂而书院照旧办理时,刘坤一却立即上奏,表达了自己对朝旨的解读,几乎完全肯道而驰,表明中央政府权威的削弱,故A项正确;维新变法没有得到封疆大史的普遍支持,排除B项;C项内容与史实不符,当时各方在学习西方问题上分歧甚大,排除C项;材料内容恰恰反映出洋务派官员的政治担当,维护洋务运动以来的教育成果,排除D项。故选A。7.1926年,蒋介石在北伐军总司令的就职宣言中向北方军人宣称:只要你们向义输诚,即引为同志,“决无南北畛域之见,更无新旧恩仇之分”;张作霖此时也宣称他只知救国,而“绝无南北新旧之见”;孙传芳在对蒋宣战的最后通牒中,称“不知南北,不问党派,惟知有民宜
8、爱,有国当保”。三人的言论反映出A. 南北地域观念逐渐消弥B. 当时国家统一意识的增强C.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D. 新旧政治力量已达成共识【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三人都主张打破南北地域观念,强调国家统一,反映了当时国家统一意识的增强,故B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还是中国人民同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并未发生变化,排除C项;三人言论发表正是北伐战争爆发之际,新旧政治力量达成共识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8.1973年,我国外贸部门在购买国内需要物资如砂糖时,不是像往常那样直接购入现货,而是先购入期货,再购入部分现货,待到砂糖价格大幅度上涨后,再将期货抛出。这样
9、,既完成了购买任务,又为国家赚取了外汇。这反映出当时我国A. 对外经济工作出现新气象B. 摆脱了原有经济模式的束缚C. 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D. 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当时我国在对外经济工作中,尝试利用现代金融和管理手段,表明我国对外经济工作出现了新气象,故答案为A项;当时还是“文革”时期,不可能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排除B项;当时尚未实行改革开放,更谈不上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趋势,排除C项;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排除D项。9.公元前8世纪,“荷马史诗”的神话体系中,绝对服从与接受“命运”是人唯一的选择。而公元
10、前6世纪前后的古希腊悲剧,大都以主人公的自由意志和命运之间的激烈冲突为主线,从神到英雄再到凡人都不再味的服从,而开始寻求反抗。这一变化反映出古代希腊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 民主政治走向衰落C. 公民忽视道德建设D. 人文精神得到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古代希腊人从对“命运”的绝对服从与接受转变为反抗,表明古代希腊个人自主意识提升,反映出人文精神得到发展,故答案为D项;古代希腊人宗教信仰意识仍然强烈,排除A项;公元前6世纪前后是雅典民主政治奠基与确立时期,排除B项;C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0.下表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部分修正案条款的主要内容。这些修正案的共同主旨是
11、主要内容序号时间国会不得制定限制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或剥夺公民和平集会和请愿的权利的法案1条1791年公民的人身、住宅、文件和财产不受无理搜查和扣押的权利不得侵犯4条1791年无论何人不得在任何刑事案件中被迫自证其罪;不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被剥夺生命、自由和财产5条1791年任何一州都不得制定和实施限制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任何法律14条1868年所有公民不得由于肤色、种族的区别或曾被强制劳役而受到选举权的限制15条1870年A. 维护联邦制度B. 彰显天赋人权精神C. 防止权力滥用D. 完善三权分立机制【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内容可知,这些宪法修正案条款基本内容是必须保证个人权利
12、和自由,防止权力的濫用,故答案为C项;A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法律必须维护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而不是说明这些权利是与生俱来的,排除B项;D项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11.斯大林时期,国家不仅规定了集体农庄农作物结构、播种面积、产量,而且对作业方式和农产品的分配等也作了规定。1955年,赫鲁晓夫开始实施“以商品产品的产量为出发点”的新计划体制,国家只负责农业发展的远景规划。这表明当时苏联A. 否定了斯大林模式B. 注重调整工农业比例C. 谋求增强经济活力D. 摆脱了农业生产困境【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赫鲁晓夫改革的措施主要是减少了对集体农庄的行政干预,目的
13、是扩大其自主权,增强经济活力,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并没有否定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材料中只提到了农业,没有体现工业,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成果有限,没有摆脱农业生产困境,排除D项。12.有学者指出,在18、19世纪,各国跨国公司差不多都要有自己的军队,如东印度公司的海军和陆军加在一起比英国皇家海军和陆军还要大。但如今跨国公司没有一家有自己的军队,但都有一个强大的律师团队。这一变化反映出A. 国家干预经济成为常态B. 世界经济体系的制度化C. 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确立D. 新兴国家经济合作加强【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当今跨国公司都有一个强大的律师团队,这主要是世界
14、经济体系制度化与法治化的结果,发生纠纷可以通过相应的国际经济组织解决,故B正确;国家干预经济是在国内实施的经济政策,与跨国公司关系不大,排除A;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努力的方向,排除C;新兴国家经济合作加强,与各国跨国公司拥有律师团队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排除D。第卷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华民族繁衍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与疾疫抗争的历史。商朝甲骨文中“疾年”的说法,就是指疫病流行。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巳能辨别出伤寒、疟疾、痒疥疾等传染病,抗击传染病的措施也已出现,进而以制天命而用之”的昂扬精神,鼓舞民众防治疫病的信心。乾卦的九三爻辞说:”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疠),无咎”,意谓处于困难时期,
15、要自强不息,要有坚决战胜疾没的信心。疫情发生后,本着“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的思想,历代政府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救灾措施。唐大和六年春,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流传疫疾,文宗责成地方官员亲自下乡送药,向老百姓传播防治疫病的知识。历代政府都重视灾后的竭免和赈恤,发生疫病后,地方官吏必须及时如实.上报灾情,逐级向上,层层汇总,直至中央,并且对上报灾情的时间和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有关部门要及时进行勘灾、赈济。摘编自邓铁涛中国防疫史等材料二 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士人走出国门考察西方,已经充分意识到预防对防疫的重要性,而治疗效果是有限的,把种痘、清洁等明确视为预防瘟疫的重要内容。面对瘟疫,传统做法基本以“走避”
16、为主,近代士人转而主张采取诸如消毒、检疫、隔离及针对性治疗等积极防疫举措来应对。受西方影响,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中央卫生行政机构一巡警部警保司卫生科,全国范围内制度性的卫生行政就此起步。摘编自余新忠晚清的卫生行政与近代身体的形成一以卫生防疫为中心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防治疫病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与我国古代防治疫病观念的不同之处,并说明其积极影响。【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政府重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政府防治疫病以民本思想为指导;国家抗疫程序制度化。原因:政府控制能力逐渐加强;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医学进步。 (
17、2)不同之处:古代重视疫后治疗,近代则以预防为先;古代强调消极避疫,近代则强调积极防疫及治疗;古代以中医为理论指导.近代则主要受西医影响;近代更加突显政府的作用。影响:有利于保护民众健康,推动了近代防疫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有助于思想启蒙及文化传播;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防治疫病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我国古代防治疫病的主要特点,根据“中华民族繁衍数千年的历史,也是与疾疫抗争的历史”可以看出历史悠久;根据“进而以制天命而用之的昂扬精神,鼓舞民众防治疫病的信心”可以看出政府重视发挥个人
18、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历代政府会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救灾措施”可以看出政府防治疫病以民本思想为指导;根据“发生疫病后,地方官吏必须及时如实.上报灾情,逐级向上,层层汇总,直至中央,并且对上报灾情的时间和内容作了详细的规定”可以看出,国家抗疫程序制度化。其原因可以联系所学,从政府控制能力逐渐加强、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古代医学进步等方面来回答。(2)晚清时期与我国古代防治疫病观念的不同之处,根据“已经充分意识到预防对防疫的重要性”可以看出近代则以预防为先;根据“传统做法基本以走避为主,近代士人转而主张采取诸如消毒、检疫、隔离及针对性治疗等积极防疫举措来应对”可以看出,古代强调消极避疫,近代则强调积极防疫及
19、治疗;根据“受西方影响,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中央卫生行政机构一巡警部警保司卫生科,全国范围内制度性的卫生行政就此起步”可以看出,古代以中医为理论指导近代则主要受西医影响、近代更加突显政府的作用。其积极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有利于民众健康和近代防疫事业的发展、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等方面来回答。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据我们目前所知,人类在100多万年前就已生活在小型亲密的社群之中,社群成员大多数是亲成。进入农耕社会后,不同的家庭和社群结合,形成部落、城市、王国和帝国,但家庭和社群仍然是所有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一般而言。常用产品和服务会出现在市场的
20、不到一成,多数还是由家庭和社群提供。但后来,工业革命不过花了短短两世纪左右,就将这些单位粉碎成了原子,许多过去和家庭的社群功能,现在都被国家和市场取代,社会秩序发生了重大变化。摘编自(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工业革命前后的社会秩序变动”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答案】示例:论题:工业革命导致国家和市场的力量增强。论述:在传统的农耕社会里,人们大多在家庭或家族内部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基本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生活常有的产品和服务多数由家庭提供。因此,家庭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为重
21、要。工业革命后,国家的实力大大增强,市场成为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者。同时,政府职能显著增强,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公共服务,减轻了家庭的负担,削弱了家庭在社会中的作用。总结:总之,工业革命后,国家和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解析】【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关于“工业革命前后的社会秩序变动”可结合工业革命后给世界各国带来的变化进行分析论述。比如工业革命后,国家实力增强,市场成为社会资源的主要配置者,政府职能增强,国家和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或者从其他角度展开论述,引用史实准确,论述严密,言之有理即可。15.材料 1902年,周馥出任
22、山东巡抚,大力进行教育改革。1903年,周馥刊布劝学告示,呼吁绅民们不要把兴学看成是朝廷独尽之责,号召绅民们要“父诏其子,兄勉其弟,或集资创建,或设法兴办,力有不及,官为酬助”。在新旧学制的交替更新之际,师资缺乏问题就成了当务之急。周馥一方面陆续派遣本省学生到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和日本学习,同时又建立起互相衔接的各级师范学堂体系,基本解决了师资缺乏的问题。在周馥的直接领导下,到1904年,省城已开办了三所女子学堂,这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周馥还创立了青州蚕桑学堂、兖州农业学堂等职业技术学堂,“俟头班学生卒业,即可分遣各属转相教导。该学堂附近地方士人已渐知师法,改良耕知旧习”,对改
23、良提高兖州、青州两地的蚕丝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早期,山东省长田中玉指出:山东海岱之间,英彦辈出,“实由周故抚早立之基,致臻斯盛,其培养人才子也如此”。摘编自赵春阳周馥与清末山东新式教育的兴起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馥在山东进行教育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馥教育改革特点出现原因。【答案】(1)特点:强调官绅民共办教育;重视师范教育;关注女子教育;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的推动;西学的影响;传统教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周馥个人的远见卓识。【解析】【详解】(1)特点:根据“呼
24、吁绅民们不要把兴学看成是朝廷独尽之责”得出强调官绅民共办教育;根据“建立起互相衔接的各级师范学堂体系”得出重视师范教育;根据“省城已开办了三所女子学堂”得出关注女子教育;根据“创立了青州蚕桑学堂、兖州农业学堂等职业技术学堂”得出发展职业技术教育。(2)原因:根据“1902年”,结合所学得出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的推动;根据“创立了青州蚕桑学堂、兖州农业学堂等职业技术学堂”得出传统教育无法应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所学,可从西学的影响、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周馥个人的远见卓识等角度分析总结。16.材料 1951年,旧金山和约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的签定,使日本名义上取得了独立,标
25、志着美日战略同盟关系确立、成为日本振兴经济、重返国际舞台的起点。1956一1973年间,日本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1971年,美国对日贸易逆差上升到32亿美元,美国政府要求日本对某些商品.特别是汽车出口实行“自动限制”。与此同时,日本朝野普遍对旧条约的不平等性表示不满,不断爆发斗争。1961年1月,日美签暑了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取消了一些有损于日本主权的条款,恢复了日本的部分主权,取得了一定的平等地位。1972年,田中角荣上台,改变了向美国“一边倒的外交战略,发展中日友好,联合第三世界,同苏联抗衡的对外战略。进入80年代,日本政府强调“日美合作是日本外交的基础”,美国政府强调美日合作是美国太
26、平洋政策的“基石”。1981年5月,美日联合声明首次肯定日美“同盟”,宣布两国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平等伙伴关系”摘编自方连庆等国际关系史(1)根据材料,指出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政策的变化。(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政策变化的影响。【答案】(1)变化:从扶植到限制;由主从关系转向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2)影响:加剧了美日间经济竞争和摩擦,迫使日本进行经济政策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为美日关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政策的变化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二战后美国对日本
27、政策的变化,根据“标志着美日战略同盟关系确立、成为日本振兴经济、重返国际舞台的起点”,可以看出从扶植到限制;根据“1981年5月,美日联合声明首次肯定日美同盟,宣布两国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平等伙伴关系”,可以看出由主从关系转向相对平等的伙伴关系。(2)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政策变化的影响,根据“美国对日贸易逆差上升到32亿美元,美国政府要求日本对某些商品.特别是汽车出口实行自动限制”等信息可以看出,加剧了美日间经济竞争和摩擦,迫使日本进行经济政策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根据“进入80年代,日本政府强调日美合作是日本外交的基础,美国政府强调美日合作是美国太平洋政策的基石”等信息可以看出,为美日关系的长远发展奠
28、定了基础;根据“发展中日友好,联合第三世界,同苏联抗衡的对外战略”等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提高了日本的国际地位和政治影响力,推动了世界多极化的发展。17.材料 顾祖禹(16311692年),常州府无锡县人。顾祖禹的高祖顾大栋撰有九边图说,曾祖、父亲都通晓舆地之学。自1638年起,顾祖禹开始撰写读史方舆纪要,1678年,全书方算基本告成。是书尊明为正统,行文中常见“国朝”“国初”“南京”等字样。顾祖禹痛心于明朝统治者不会汲取古今用兵成败的教训,此书对于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之迹,叙述很详细,而于景物游览名胜,则多简略叙述。纪要对于与人民群众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江、河、湖、海的沿革、
29、变迁及其利弊也相当重视,对明代统治者一贯消极治河、只求南粮北运,而不顾黄河下游两岸人民死活的错误做法给予斥责。顾祖禹重视资料的考证与甄别,例如,汉代长安西南的昆明池本是模拟昆明国的洱海的形状开凿的,但自从晋代臣瓒在汉书音义中误把今昆明市的滇池当作洱海,迷惑学者达一千三百年之久,纪要纠正了这一重大错误。摘编自肖立军顾祖禹和他的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顾祖禹成功撰写读史方舆纪要的原因。【答案】(1)特点:寄托怀念故国之情;军事地理特征鲜明;关注民生;治学严谨,考证详实。(2)原因:经世致用学说的影响;清代考据学盛行;社会环
30、境相对稳定;家学渊源深厚;顾祖禹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解析】【详解】(1)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的主要特点,根据“是书尊明为正统,行文中常见国朝国初南京等字样”可以看出寄托怀念故国之情;根据“此书对于山川险易,古今用兵、战守攻取之宜、兴亡成败之迹,叙述很详细”可以看出军事地理特征鲜明;根据“纪要对于与人民群众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江、河、湖、海的沿革、变迁及其利弊也相当重视”可以看出关注民生;根据“顾祖禹重视资料的考证与甄别”可以看出治学严谨,考证详实。(2)顾祖禹成功撰写读史方舆纪要的原因,可以根据“顾祖禹的高祖顾大栋撰有九边图说,曾祖、父亲都通晓舆地之学”等信息并联系所学,从经世致用学说的影响、清代考据学盛行、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家学渊源深厚和顾祖禹持之以恒的优秀品质等方面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