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质量检测四(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颜色的阶级性传统中国一向以等级分明壁垒森严著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以及介于统治阶层与布衣百姓间的知识分子集团,都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来标示和加固这种等级差异。而颜色,正是其重要方式之一。事实上,色彩本身是人类在生物性进化过程中,为加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把握而发展出的符号系统。然而,在我们的文化体系内,它却演化出维克多特纳所谓的仪式化特征,成为人们确立身份意识、分析阶层归属的视觉性载体。黄色在古代代表的是皇权的至高无上,非臣属或百姓可以染指。颜色的阶级性,在黄色的运用上体现得
2、最为充分。但在先秦时期,黄色并不见得高贵,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其龙袍却是黑色的。到了隋唐年间,黄色逐步受到重视。这是由于当时的皇帝们逐步接受了阴阳五行的学说,即君主是坐镇中央、指挥四方的,而五行“金木水火土”中的“土”处于五行正中,其相应的颜色为“黄”,所以皇帝一定要使用和推崇黄色。其实唐宋年间,黄色虽逐步被皇室垄断,但尚未被皇帝个人独享。白居易在卖炭翁里写“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即太监,他是皇室的奴仆,却也狐假虎威地穿着黄色。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大红色称为“朱”,这是诸侯们参加祭祀时礼服的颜色;浅红色才叫作“红”,是低贱的颜色,只能用来做内衣。为什么大红色能得到青睐呢?清代学者段玉
3、裁解释说,因为这是朝阳的颜色,自然受到崇拜和喜爱。按照春秋时的说法,紫色跟浅红色一样,都属于“间色”,是低等的色彩。然而紫色染料在当时非常难得。据韩非子记载,五匹素色的绢也换不到一匹紫色的绢,所以颇有些贵族喜欢借紫色来炫耀自己的财富。自春秋战国以来,紫色代表高贵这一观念越来越强,跟位居正色的“朱色”几乎并驾齐驱,在官服上体现得尤为充分。青、白、黑三色,则较为平实素朴,既不具备黄色的哲学属性,又没有紫色那种物以稀为贵的特质,所以数千年来一直是属于劳苦大众的颜色。如青色,汉代时,富贵人家的仆人们常用青巾裹头,所以被称作“苍头”。“苍”便指“苍翠”,即所谓深青色。两晋南北朝时,晋怀帝被匈奴抓走,还被
4、强迫穿上仆人的青色衣服在宴会中当侍从,留下了“青衣行酒”的故事,常用来比喻受人摆布。至于没有官阶的普通百姓被称作“白身”,整日劳作、风吹日晒的农夫被称作“黎民”,都是兼备自然色彩与阶层色彩的。“黎”古通“黧”,形象地揭示出百姓在田里耕作,被太阳晒得“黧黑”的面孔。往事越千年,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斑斓色彩如繁花照眼,但其背后,往往隐含着特权阶层恣意的骄奢和劳苦大众无奈的顺从,这是我们在读史时,常常需要加以留意的。(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传统中国一向等级分明壁垒森严,颜色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以及知识分子集团用来标示和加固这种等级差别的一种重要方式。B“金木水火土”
5、中的“土”处于五行正中,可寄寓君主坐镇中央、指挥四方之意,而土为黄色,因此皇帝便使用和推崇黄色。C在中国,浅红色是低贱的颜色,只能用来做内衣,只有大红色即“朱”才是高贵的颜色,是诸侯们参加祭祀时礼服的颜色。D青、白、黑三色较为平实素朴,数千年来一直是属于劳苦大众的颜色,农夫被称作“黎民”,“黎”就是“黑”的意思。解析:C项,偷换概念,原文为“春秋战国时期浅红色是低贱的颜色”,而不能说“在中国,浅红色是低贱的颜色”。答案:C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色彩本身是人类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的符号系统,在中国古代却演化成为人们确立身份意识、分析阶层归属的视觉性载体。B黄色的地位有
6、一个发展过程,原先并不富贵。随着五行学说的盛行,黄色逐渐得到皇帝的重视,从而成为高贵的颜色。C春秋战国时期,大红属“正色”,浅红色和紫色均属于“间色”,因紫色染料在当时非常难得,紫色便高贵起来,最终成为“正色”。D“苍”,是深青色,在古代有明显的阶级性,汉代富贵人家的仆人们就常用这种颜色的头巾裹头。解析:C项,曲解文意,原文说紫色“跟位居正色的朱色几乎并驾齐驱”,而不是“最终成为正色”。答案:C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色彩无贵贱,它所体现的贵贱特征是一种仪式化特征,是由人们根据颜色的哲学属性、稀缺与否的特质等因素而主观地赋予的。B先秦时期人们的贵贱意识并不那么
7、强烈,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其龙袍不是黄色的,而是黑色的,隋唐年间黄色才逐步受到重视。C唐朝时,太监也穿着黄色;两晋南北朝时,匈奴抓走了晋怀帝,强迫他“青衣行酒”。这两个例子说明颜色代表等级的观念在人们的意识中十分鲜明强烈。D贵族喜欢借紫色来炫耀自己的财富,百姓、农夫被叫作“白身”“黎民”,这隐含着特权阶层恣意的骄奢和劳苦大众无奈的顺从。解析:B项,“先秦时期人们的贵贱意识并不那么强烈”,于文无据。答案: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浙江一小学叫停家长签字:检查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杭州网2017年09月18日事件:学校取消“家长作业”。近日金东区实验小学发出一
8、份公约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实验小学教师公约之作业篇。里面提到“认真批改作业,是每一位老师的基本职责!我们希望学生拥有这样的认识:检查作业是我自己的事,不是妈妈的事从今天起,我们想改变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的现状,取消规定家长为孩子家庭作业签字的要求”同时,实验小学还发布了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实验小学学生公约之作业篇,内容大致如下:“认真完成作业,是每一位同学的基本职责!我们想改变这样的作业场景:妈妈在身边唠叨不停,爸爸在桌旁眉头紧锁从今天起,给我一方书桌,给我一份安静,我会成为作业的主人”现状:大多数学校都有让家长签字的要求。记者也在自己的朋友圈中做了一个调查,没想到“家长作业”真的普遍存在。金华的
9、市民吴先生是一位初三学生的家长,他说作业让家长签字那是每天必须做的。东阳的吕先生给记者看了学校发来的短信记录,每天老师都会把一天的作业以短信的形式通知家长,并且都会在最后提示家长检查后签字。看到记者在朋友圈的调查后,有位金华的老师还打趣地说应该去调查一下哪所学校是不要家长签字的。由此可见,取消“家长作业”,应该是一件不走寻常路的事情。那么校长又是怎么想的呢?金东区实验小学的校长方青说:“现在有些家长都以孩子为中心。接送、陪做作业、陪吃饭、陪玩耍,一切以孩子为中心,这样子孩子缺少了很多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的机会,会让他们养成依赖性。”“我做了校长之后也经常会和家长聊天,结果发现大家都有同样的焦虑,
10、要检查作业、要纠错、要批改,很多学生作业演变成了家长作业,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压力,所以我觉得学校有必要科学引导,倡导家长不参与作业检查,提倡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由老师承担起应担的责任。”材料二五成以上的人认为家长给家庭作业签字合理新京报2017年09月23日近日,浙江金华金东区实验小学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本期“京报调查”(新京报与清研智库联合推出)就此展开调查。你有没有过给家庭作业签字的经历?(单选)有81.1%没有18.9%你认为学校要求家长给家庭作业签字合不合理?(单选)合理,督促孩子完成作业54.3%不合理,学校转嫁责任34.9%不好说10.8%你认为为保证义务教育的改革,学校与家长应该怎
11、样做?(多选)学校尽职传输知识、检查作业,家长言传身教、提供良好氛围45.1%学校与家长加强沟通,及时知悉学生情况以因材施教13.0%学校与家长可以相互“越界”,全方位指导学生41.9%受访者背景资料(样本:1 343人)性别男:49.5%女:50.5%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12.5%大专/高职:25.9%大学本科:538%硕士及以上:7.8%4.下列各项中,符合金东区实验小学校方观点的一项是(3分)()A批改作业和检查作业是老师的基本职责,应该制止家长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B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是为了让每一位同学更认真地对自己的作业负责。C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是社会的普遍要求,这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
12、怪的。D家长检查作业是当今孩子缺少独立生活、独立学习机会的主要原因。解析:A项,材料一中是说“倡导家长不参与作业检查”,并没有说“制止家长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所以A项错误。C项,“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是社会的普遍要求”不对,从两则材料看,“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是金东区实验小学提出的,而非“社会的普遍要求”。D项,说“家长检查作业是主要原因”不对,材料一中是说“这样子孩子缺少了很多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的机会,会让他们养成依赖性”。答案:B5下列关于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金东区实验小学关于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的两份公约,角度不同,内容相关度高。B从杭州网的调查看,金东区实验小学
13、的做法在当地并没有得到普遍认同。C金东区实验小学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的举措,出发点就是解放家长。D关于检查作业问题的社会现状和社会倾向的调查,“京报调查”的结果与杭州网的近似。解析:“出发点就是解放家长”不对。从材料一前两段看,出发点应是为了落实教师职责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学生职责)。答案:C6材料反映了金东区实验小学的校长的意见,还反映了特定社会群体的主流意见。请你把其中一方的意见(观点及理由)表述出来,不超过40字。(6分)答:_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弄清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从材料中筛选出相关信息,最后归纳概括。不难看出,两则材料反映的问题是应不应该取消家长为孩子家庭作业
14、签字的要求。题干中金东区实验小学的校长的意见主要在材料一的前两段和后两段反映出来的,可以从教师责任和学生责任两个角度来归纳概括;题干中特定社会群体的主流意见主要是从材料二的调查数据反映出来的,回答时要仔细分析表格的数据。答案:(示例一)为了落实教师职责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学生职责),应该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应该取消学校让家长为孩子家庭作业签字的要求)。(示例二)为保证义务教育的效率(为保证家长知情权和发挥其指导作用),应该由家长给家庭作业签字(应该要求家长检查孩子的家庭作业)。(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被时间打败的故乡王波从未想过自己会在故乡无路可走,但眼前的事
15、实差点儿就是这样。通往老房子的3条路,有两条已完全被草木封锁,仅剩的暂且可绕行的路,竟也荒草丛生。实际上,5年前情况就已经这样了。只是今年,有个女人颤颤巍巍地拄着拐棍儿站在山坡上,当她远远地有气无力地喊我的小名时,我才认出她是当年村里公认最壮实的女人。看到比我母亲略年长的她,刚刚年届六十已衰老至此,我忍不住一阵心酸,随即无可奈何地意识到,我的故乡彻底被时间打败了。时间先是打败了老房子。在倚山而居的自然村落里,我们家位于最靠近山脚的一条居住线上。1984年夏秋之际,开始有人家搬进城,这条线上前前后后住过的12户人家,如今空无一人。除了有两三处房子勉强可以住人,剩下的老房子,或摇摇欲坠,或已坍塌,
16、或早已变为菜地、麦田和橘园。在植物恣意生长的土地上,外人丝毫不会看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的痕迹。时间随后打败了老房子的主人。在回乡上坟的车上,父亲一路讲的是村里村外同龄人的死讯,大都因癌症而不治。我对这些人的记忆,停留在十年甚至二十年前。而能被记住的,大多是方圆几十里呼风唤雨或性格突出的“人物”。他们有些人进了城,有的人依旧留在农村,但他们结局大致相似当年的狂放、不羁乃至霸气,先后都被时间抹去,归拢于山坡上一座座小小的坟头里。时间也打败了老房子主人们的恩怨。这些曾经在乡间田头为了一棵树、一厘地而寸步不让的男人女人们,先后成了“城里人”。置身于陌生而广阔的城市空间里,他们觉得天地顿然开阔。再回望与自
17、己几无利益瓜葛而草木依旧的乡村时,他们像城里人一样,看到的不再是残酷的丛林法则,而是温情的丛林记忆。那些当年抄起铁锹在房前或垄间打得头破血流的人们,在城市街头偶遇或回乡祭祖重逢后,已然能微笑致意;他们的后代则继续在城市里推杯换盏称兄道弟,嘲笑父辈们的目光短浅和不识时务。留在村里的为数不多的人家,反倒一如既往,偶尔会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起争执,不肯在村里村外丢面子,有时会找到城里的旧人来求证论理、主持公道。“城里人”自然知道,农村没有一些城里人想象的那般诗意、淳朴和美好,甚至更多的是丛林法则式的愚昧、狭隘和残暴,但他们仍会以过来人身份,劝导执拗不化的乡亲,今天所有的斤斤计较,将来都会云散烟消,被
18、时间一一打败。的确,在他们成群结队决定告别农村生活那一刻起,故乡就注定要被时间打败了。越来越多的人搬进城后,村里再也组织不起护渠、引水、修路、挖井的队伍。半山腰处,夏有蛙鸣冬有薄冰的池塘最终干涸,山脚下的溪边再也不见用棒槌捶打衣物的女人,通往田地的道路逐年垮塌荒废,村头洼地的水井渐渐被淤泥石块填埋。时间打败了这些属于农村的公共设施,也就从根基上瓦解了乡亲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即便是村里最强势的男人和最壮实的女人,也只能自生自灭。被扼住咽喉的故乡,只能苟延残喘。“村上死个人,眼瞅着就抬不上山了。”在他们这茬人嘴里,这是形容故乡衰落的最有力道的话;而在心里,这句话也时时让步入晚年的他们不安和恐惧。时间
19、就这样打败了他们这代人,也打败了故乡吐故纳新的能力。我一度以为,逃离农村的人们会摆脱被打败的命运。只是现在我才发现,告别乡村进入城市的我们,其实和他们一样被时间打得溃不成军。不满三岁的女儿,不知祖坟为何物,站在坟前喜笑颜开,徒留我和父亲神情凝重;望着车窗外连绵不断的丘陵山峰,她随口而出的是“小乌龟爬山坡”;望着那个喊我乳名的老奶奶,她一脸茫然。眼前的老人孩子,对她来说,全是陌生人,倒是邻居养的一只踱步的公鸡和几只母鸡以及拴在树下的山羊令她兴奋,那是她在电视和手机视频里认识已久的“朋友”。她不知道,在故乡被时间打败之后,我和她都将成为回不去故乡的人。(选自2015年2月25日中国青年报,略有删节
20、)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于故乡被时间打败始终感到无可奈何。B本文环境、人物描写和情节的推进,都能很好地为表现主题服务。C作者将客观叙述描写和主观感受抒写相结合,笔调凝重深沉。D作者内心苦苦挣扎,对故乡被时间打败心有不甘。解析:B项,选文不是小说,没有情节。答案:B8第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表达作用?请简要回答。(6分)答:_答案:反衬(“对比突出”)了女儿对于故乡的人、事、物的陌生淡漠,更加突出表现了作者面对面目全非的故乡所感受到的无奈和失落。9清代文华殿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张英得知在安徽桐城老家的家人与邻居争墙基地界的事后,写了一封信给
21、家人,该信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便拆墙,后退三尺让路。(5分)请联系这个故事与本文内容,简要说说本文第段画线句子的内涵与张英诗句的内涵有何异同。答:_答案:参考要点:相同处都是说风物长宜放眼量(不值得为眼前利益斤斤计较)。不同处:张英诗句主张强势一方应该主动作为,谦让友善。(态度主动退让,与邻为善)第段画线句子意思是争执双方的任何得失都经不起时间消磨,无须斤斤计较。(态度消极无奈,在时间面前人很可怜,任何争斗都无价值)(不求全面,意思对即可。)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李琪,
22、字台秀。父縠,广明中,为晋公王铎都统判官。年十三,词赋诗颂,大为王铎所知,然亦疑其假手。一日,铎召縠于公署,密遣人以汉祖得三杰赋题就其第试之,琪援笔立成。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铎览而骇之,曰:“此儿大器也,将擅文价。”昭宗时,李谿父子以文学知名。琪年十八,袖赋一轴谒谿。谿览赋惊异,倒屣迎门,谓琪曰:“余尝患近年文士辞赋,皆数句之后,未见赋题,吾子入句见题,偶属典丽,吁!可畏也。”琪由是益知名,举进士第。天复初,授武功县尉,辟转运巡官,迁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琪为谏官宪职,凡时政有所不便,必封章论列,文章秀丽,览之者忘倦。梁祖受禅,征入,拜翰林学士。梁祖
23、经略四方,而琪以学士居帐中,专掌文翰,下笔称旨,宠遇逾伦。是时,琪之名播于海内。琪重然诺,怜才奖善,家门雍睦。贞明、龙德中,时琪与萧顷同为宰相,顷性畏慎深密,琪倜傥负气,不拘小节,中书奏覆,多行其志,而顷专掎摭其咎。会琪除吏,是试摄名衔,改“摄”为“守”,为顷所奏,梁帝大怒,将投诸荒裔,而为赵岩辈所援,罢相,为太子少保。庄宗入汴,素闻琪名,累欲大任。同光初,历太常卿、吏部尚书。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俄遇萧墙之难而止。及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得罪,任圜陈奏,请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琪时为御史大夫,安重诲于台门前专杀殿直
24、马延。虽曾弹奏,而依违词旨,不敢正言其罪,以是托疾,三上章请老,朝旨不允。除授尚书左仆射。自是之后,尤为宰执所忌,凡有奏陈,靡不望风横沮。长兴中,卒于福善里第,时年六十。(选自旧五代史李琪传,有删改)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B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C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D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
25、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解析:正确标点:三年秋,天下大水,国计不充,庄宗诏百僚许上封事。琪上疏数千言。庄宗深重之,寻命为国计使,垂为辅相。答案:B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唐代始置进士科目。B“封章”,言机密事之奏章皆用皂囊重封以进,故名封章。C“受禅”,指王朝更迭,新皇帝继承旧帝让给的帝位,泛指继位。D“萧墙之难”,指由内因而非外因引起的灾祸,泛指内乱。解析:“进士”科在隋朝时开始设立。答案:A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琪博学多才,才思敏捷。晋公王铎怀疑少
26、年李琪的文章假手他人,因而派人测试,李琪援笔立成,出语不凡。B李琪为文独树一帜,不同于时俗。他写作时不拐弯抹角,善于开宗明义,他的文赋深为文坛名宿李谿所推崇。C李琪恪尽职守,正直敢言。他做了谏官后,积极上书,评论时政中的不当之处,却没能直言安重诲的罪责,因此自责请辞。D李琪为同僚所忌恨。他为同任宰相的萧顷所敌视,后因萧顷的诬告,李琪受到皇上的斥责并被罢相。解析:D项,“诬告”错,李琪擅改试摄名衔是事实,因此萧顷对此事的告发不是“诬告”。答案:D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赋尾云:“得士则昌,非贤罔共。宜哉项氏之败亡,一范增而不能用。”(5分)译文:_(2)任圜陈奏,请
27、命琪为相,为孔循、郑珏排沮,乃相崔协。(5分)译文:_答案:(1)赋的结尾说:“得到贤士则国家昌盛,不是贤士就不要与之共事。项氏的败亡是必然的,有一个范增却没能任用。”(2)任圜上奏,请求任命李琪为宰相,被孔循、郑珏排斥打压,朝廷便任命崔协为宰相。参考译文:李琪,字台秀。父亲李縠在广明年间任晋公王铎的都统判官。李琪十三岁时,所作词赋诗颂,被王铎大加赞赏,但王铎也疑心是有人替他写的。一天,王铎召李縠到公署喝酒,暗地里派人带着汉祖得三杰赋的题目到李家测试李琪,他执笔立刻写成。赋的结尾说:“得到贤士则国家昌盛,不是贤士就不要与之共事。项氏的败亡是必然的,有一个范增却没能任用。”王铎看后觉得很惊异,说
28、:“这孩子是会成大器的,将来一定会在文坛称雄。”昭宗时,李谿父子凭借文学才华而知名。李琪十八岁时,带着一篇赋去拜访李谿。李谿看后很惊异,匆忙中倒穿着鞋子就出门迎接,对李琪说:“我曾经忧虑近年来文人的辞赋,都是在几句之后还不见主题。您入句就见主题,对偶典雅华丽,啊,真是后生可畏呀!”李琪因此更加知名,后来考中了进士。天复初年,李琪被授予武功县尉的职位,又任转运巡官,升任左拾遗,殿中侍御史。自从李琪担任谏官宪职,凡是时政有不当之处,他必定会上奏章评论,文辞秀丽,看的人都会忘却疲倦。梁祖接受禅让登基,征召李琪进入朝廷,任命他为翰林学士。梁祖谋划天下,李琪凭借学士身份随军住在军营中,专门掌管文书,写的
29、文书很合皇帝心意,受到的宠爱优待超出同辈。这时,李琪的名声传播于天下。李琪看重承诺,怜惜人才奖赏好人,家庭很和睦。贞明、龙德年间,当时李琪和萧顷同为宰相,萧顷性格戒惕谨慎深沉缜密,李琪倜傥自负,不拘小节,中书省回答皇帝的问话,多按李琪的意志行事,萧顷便专门寻找他的毛病。恰逢李琪委任官吏,本应是试摄的官职名称,李琪改“摄”为“守”,被萧顷上奏告发,梁帝大怒,准备把他流放到荒远之地,李琪被赵岩等人所救,被免去宰相职务,任太子少保。庄宗进入汴京,早就听说李琪的名声,多次想委以重任。同光初年,李琪历任太常卿、吏部尚书。同光三年秋天,各地发大水。国家财富不够充足,庄宗下诏要官员们上奏章陈述治国的策略。李
30、琪所呈奏章有数千言。庄宗很重视他的建议,不久任命李琪为国计使,又将要任命他为宰相,不久因内乱而作罢。等到明宗即位,豆卢革、韦说获罪,任圜上奏,请求任命李琪为宰相,被孔循、郑珏排斥打压,朝廷便任命崔协为宰相。李琪当时是御史大夫,安重诲在御史台门前擅自杀了殿直马延。李琪虽然曾经上奏章弹劾过他,但言辞意旨模棱两可,不敢直言安重诲的罪行,因为这件事李琪推托有病,三次上奏章请求退休,朝廷不允许,任命他为尚书左仆射。从这以后,李琪更受掌权的重臣的猜忌,凡是李琪上奏章说的事,无不听到风声就横加阻止。长兴年间,李琪死于福善里家中,时年六十岁。(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秋望李
31、梦阳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注:明代弘治年间,鞑靼屡扰,西北边境多有战事。李梦阳前线犒军,有感而发。弢:装箭的袋子。飞挽: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14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首联写了诗人登临眺望的地点和时节。水绕边墙,秋雁南飞,扣题的同时也使诗的境界愈见空阔、苍凉。B颔联上句描写了作者跨过壕沟追逐野马的场景,表明作者想加入到队伍中,以实现其保国安民的崇高理想。C颈联描写了尘土飞扬的黄河渡口和冷月高挂的战场,战前准备的繁忙和战场的冷寂对比,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D全
32、诗紧扣诗题“秋望”二字落笔。诗中之景,无不是“望”中所见,无不透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解析:颔联描写了作者跨过壕沟追逐野马的场景,表明作者想加入到队伍中,以实现其保国安民的崇高理想。对作者的情感理解有误。答案:B15本诗是一首边塞诗,其中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答:_答案:(1)意象(自然景象):黄河、边墙、古渡、战场。(2)战争场景:战士过壕越沟,纵马驰骋,其快若风,如追野马。将军则全副戎装,弯弓搭箭,满引待发。(3)情感:对名将的追忆,对战争前途的忧虑,对扶危定倾、安边卫国的将领的期盼和向往。(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33、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_,_”。(2)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告诫人们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名句是“_,_”。(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_”句子从国内方面阐释了国家灭亡的原因。答案:(1)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2)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3)入则无法家拂士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戏曲既需传承也需创新,这是业内的基本共识。然而,近年来由于一些创新尝试未收到理想效果,有人就将创新和继承对立起来,认为戏曲不必创新。尤其是昆曲等戏曲艺术进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随着时
34、代的发展变化,戏曲艺术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如果一直固守原有形态,只强调复制和模仿,戏曲恐怕早在数百年前就_了。突破前人、大胆创新,这是各个时代取得伟大成就的艺术家的共性。诚如某戏剧评论家所言,没有一位_的京剧名伶是靠模仿或重复而成就自己的。京剧大师梅兰芳,以坚定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为京剧改革作出巨大贡献。他眼界开阔,_,除唱腔、表演技巧之外,还从化妆、灯光、服装、舞蹈、剧目创作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可谓“剧剧有创新,剧剧有新腔”。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等人,也是因为具有超越前人的理想和切实的努力,不满足于停留在雷池之内_,才能够在强大的保守情绪的笼罩下突破藩篱,从而成为新流派的创始人。当然
35、,戏曲的创新必须以传承为基础,是传承中的创新,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A当代戏曲的发展,被创新精神的缺失所制约B当代戏曲的发展,因创新精神的缺失而被制约C创新精神的缺失,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D创新精神的缺失,对当代戏曲发展起了制约作用解析:做此类语言衔接题,需要注意语言的连续性,由前文“创新在某些人那里几乎成了贬义词”可以推知后面括号内的主语应与“创新”有关,可排除A、B两项。根据主客体关系,可知应接“制约了当代戏曲的发展”,故选C。答案:C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
36、的一组是(3分)()A寿终正寝名噪一时兼容并蓄照猫画虎B无疾而终 名垂青史 兼容并蓄 按图索骥C寿终正寝 名垂青史 博采众长 照猫画虎D无疾而终 名噪一时 博采众长 按图索骥解析:寿终正寝:原指老死在家里。现比喻事物的灭亡。无疾而终:没有病就死了,是死亡的一种最高境界。比喻事物未受外力干扰就自行消灭了,即事情的发展最终走入末路,没有任何结果。名噪一时:一时名声很大。指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名垂青史:把姓名事迹记载在历史书籍上。形容功业巨大,永垂不朽,名声永留史册。此处根据后文举例的“梅兰芳”等艺术家可知用“名垂青史”,可排除A、D项。兼容并蓄:把不同内容、不同性质的东西收下来,保存起来。博采众长
37、:广泛采纳众人的长处及各方面的优点,或从多方面吸取各家的长处。照猫画虎:猫与虎的外形有相似之处,比喻照样模仿。按图索骥:指按照图上画的样子去寻找好马,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此处根据前后文的内容可知是不能“照猫画虎”,而是要创新。可排除B项。答案:C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B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C而不是令人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D而
38、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这样我们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解析:原文“而不是眼花缭乱甚至任性妄为的创新,才能探索出一条能够被大多数观众接受的创新之路来。”“眼花缭乱”不能直接修饰“创新”,前面缺少成分,可加上“令人”或“让人”,可排除A、D项。C项,后半句“探索之路来”缺少主语,前面应该加上“这样”。故应选B项。答案:B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手是人体最敏感的部位。人的皮肤上有许多神经末梢“感受器”,_,再经过大脑的判断做出决定。据统计,人体皮肤上每平方厘米大约有12个感受热的
39、“感受器”,一二百个感受痛的“感受器”,25个感受冷的“感受器”。这些“感受器”_,而是在手指、嘴唇、脚底等部位多分布一些,所以_。譬如盲人的手指的敏感度就很强,他们靠手指触摸盲文纸上凹凸不平的小颗粒,可以流利地“阅读”盲文。解析:处根据下文可知应填感受器的作用,即感受各种感觉(热、冷、痛),并传输信号给大脑,以跟下一句“再经过大脑”相连接;处根据语意应填感受器分布情况,由下句语意及关联词“而是”,可推知,并非“平均分布”;处由上文及关联词“所以”可知,要填写结论,又由下文“譬如盲人的手指的敏感度就很强”可知,这一结论与“敏感(度)”有关。答案:能把冷、热、痛等信号传递到大脑并非平均分布在皮肤
40、的各个部位这些部位就比较敏感21某同学拟了一个被拒绝后常见的四种反应及应对方式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框架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5分)答:_答案:(示例)面对拒绝,有人会说“算了”,然后结束这件事,另作打算;有人会说“好吧”,心中闷闷不乐,感觉被挫败;有人会问“凭什么”,随后不断怀疑、批判;有人会问“为什么”,接着分析原因,再作尝试。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陶行知)名言警句言简意赅,化育后世。读了以上六句名言,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