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线索一:发达的古代农业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线索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线索三:古代商业的发展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贸易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宽松的过程。线索四:古代的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
2、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影响因素。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耕作方式的演进与影响(1)过程: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演变过程。前者是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采用。(2)生产工具、技术的进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耕作方式形成。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出现耦犁。汉代铁制农具的数量远超前代,曲柄锄、大镰和播种工具耧车的出现,说明农具有所改进。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我国古代农耕技术的成熟。(3)影响积极:耕作技术的改进,推动了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局限: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仔细观察下列中国古代耕作工具发展变化图:图1 东汉牛耕图
3、图2 唐代曲辕犁图3 清代牛耕图从图1到图2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方式有何重要变化?从图2到图3历经千年,说明了什么问题?提示:变化:反映了古代犁的结构发生了变化,由直辕到曲辕,省力的同时控制耕土的深浅,提高了耕地质量。问题:一方面,传统步犁定型,成为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传统农业的耕作技术没有实现革命性的变革。2贫者无立锥之地(土地制度)(1)主要土地制度商周时代:井田制具有土地所有形式由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北魏到唐前期:均田制实质上是封建的土地国有制。(2)土地兼并及影响土地高度集中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宋代以后尤其严重。土地私有制是
4、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疯狂的土地兼并导致农耕生产秩序严重破坏,社会动荡不安。使“平均”口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的重要内容。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是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3沉重的赋税和徭役(1)赋税名目繁多,田亩税和人头税是主要形式。(2)农户缴纳的赋税,是专制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3)徭役是强制民众承担的无偿劳动,多至农民无法忍受,以致引发社会动乱。4水利事业的进步(1)水利文献:主要有河渠书沟洫志等。(2)水利工程战国时期,李冰主持的
5、都江堰和郑国主持的郑国渠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汉代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至今还流行于吐鲁番、哈密一带的干旱地区。东汉王景治理黄河,基本解除水患。(3)灌溉工具隋唐五代时期: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宋代:水转翻车利用水力为动力。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类型(1)家庭手工业:手工业长期附属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小农业和小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男耕女织”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2)田庄手工业:随着土地的集中,汉代出现了田庄手工业,生产生活自给自足。(3)官营手工业:从汉武帝时代起,政府垄断煮盐、冶铁等行业;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专门的
6、户籍,成为职业世袭的“匠户”。2手工业部门与成就(1)纺织业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原料最初用的是麻和葛。商周: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专职官员。周代“妇功”成为“国有六职”之一。汉代:花色品种多样,丝织品远销到地中海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规模也相当大。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丝织工艺水平有所提高。元代:黄道婆创造新式纺车,推广织造技术。棉布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明代:蚕桑、棉花种植面积扩大,而且出现了雇工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2)冶铸业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青
7、铜铸造工艺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作品多为礼制的象征,代表着权力和秩序。春秋晚期出现人工冶炼的铁器。战国中期后,炼钢和淬火工艺有所发展。汉代冶铁以煤炭做燃料,并创造出用水力作为动力的鼓风装置水排。南北朝时期出现灌钢法。北宋时期有以煤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3)陶瓷业原始时代的彩陶和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工艺水平很高。唐代美术陶制品“唐三彩”风行一时。早期瓷器是一种釉陶,又称做原始青瓷。商代中期到东汉晚期,是陶发展到瓷的过渡阶段。唐代制瓷业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有青瓷和白瓷两大体系,代表是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唐宋以来,各地瓷窑所产瓷器各具风格。清康熙年间,发明粉彩瓷器工艺;雍正时期,烧制技术达到顶
8、峰。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路外销的重要商品,“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路”。右图是清代康雍时期用于外销的“青花西洋宫苑盆景高奘大盖罐”,整个大罐表面被分割成一个个密密麻麻的六边形,其中有一半罐身在六边形内描绘了类似哥特式教堂的西洋宫苑建筑。外销瓷器说明了什么?提示:当时中国的人们注意根据西方的市场需要,对瓷器进行改造,使瓷器具有西方的元素,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市场。1经济重心南移(1)自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北宋灭亡,大批中原人口南渡,进一步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
9、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2)元朝的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路线,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3)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2宋朝社会的变化(1)宋以前,社会上长期存在人身不完全自由并且受到歧视的贱民阶层。到宋朝,他们的数量显著减少。前代的家内服役大都由世袭奴婢承担,宋朝更多地来自雇佣。宋朝无地农民通常与地主签订契约
10、,租种土地,也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2)为适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宋朝政府适当放松了对社会的控制。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成为普遍现象。对于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3明朝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1)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农作物品种输入中国。其中高产粮食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广种植,大幅度提高了粮食总产量。江南等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经济作物品种繁多,种植广泛,很多农民还兼营产品初级加工或相关副业,以获取更多的收入。(2)手工业各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明朝后期,
11、在南方一些地区的丝织、榨油、制瓷等行业中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即开设工场,使用自由雇佣劳动进行较大规模的生产。(3)然而就全社会来看,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传统小农经济还占据压倒优势。日益僵化的专制统治,也压制和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转型。1封建小农经济的形成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飞跃,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广大荒野、森林地区的开垦成为可能。随着荒地的不断开辟,公田之外的私田不断扩大,数量超过了公田。这种井田以外开垦的私田,性质不同于井田制的所谓“私田”,它们没有一定的规格,可以买卖、交换、抵押,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向国家交税。这使得农民增加了在“私田”上劳动的兴趣,而不肯尽力于公田,
12、导致公田日益衰败。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思维激活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上,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促成“公田”向“私田”的转变、小农经济的产生和封建制的形成。2小农经济的历史作用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都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摘编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思维激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传统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是中国专制集权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关系古代
13、经济的繁荣和政权的安危。探究一小农经济的形成及特点史料一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春秋战国农耕时说:“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史料二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王家范百年颠沛与千年往复史料三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书食货志(1)根据史料一“春秋战国农耕一人治之,十人食之,六畜皆在其中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一
14、个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可以负担十人的生活,这说明当时的劳动生产效率较高。(2)史料二信息“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力”体现了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体生产的基本特点。(3)史料三论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的生活、生产状况。从“服役者不下二人”可得出农民徭役重,“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可得出农业单位产量低,“贫者无立锥之地”可得出土地兼并情况严重。(1)根据史料一,分析上述说法出现的原因,并总结农业生产的模式。(2)根据史料二、三,概括古代小农经济有哪些显著的特点。提示(1)原因:农业动力和工具的革新。生产模式:精耕细作、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负担沉重的赋税徭役;土地兼并严重;
15、具有脆弱性。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1基本特点(1)分散性: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经营方式。(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具有封闭性。(3)自足性: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4)脆弱性:是一种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等特点的简单落后的生产模式。2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普及。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
16、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生产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探究二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史料一金(铜)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三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周礼考工记史料二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徽郡婺源、祁门。德化窑惟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真、开等郡瓷窑所出
17、,色或黄滞无宝光。合并数郡,不敌江西饶郡产。浙省处州丽水、龙泉两邑,烧造过釉杯碗,青黑如漆,名曰处窑。宋元时龙泉华琉山下,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卷中陶埏史料三“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工受值。”苏州府志“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四友斋丛说(1)史料一考工记成书于战国时期,这些不同类型青铜器的合金比例数据,是商周至战国时期铸造青铜器宝贵经验的总结,显示了古代青铜器铸造的合金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2
18、)史料二景德镇因宋景德年间承造进贡御用瓷器而知名。景德镇的兴起与此地的瓷土资源有密切关系。景德镇到明代,已有“瓷都”之名,四方瓷器工匠纷纷集中于此。景德镇瓷器业发展到明代,为全国瓷业之冠,其他任何地方所造,皆不能与之比拟。(3)史料三明代中后期,江南商品经济发达,促使手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手工产品十分畅销,此时出现了大量手工工场和自由劳动力市场,明显带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味。高额的手工业生产利润导致部分农民弃农从商。(1)根据史料一指出周代青铜业发展状况。(2)指出史料二中中国陶瓷发展的分布情况及其原因。(3)根据史料三,明代手工业经济发生了何种变化并谈谈对社会的影响。提示(1)青铜器铸造的合金技
19、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2)分布情况:古代陶瓷生产分布广泛,有各具地方特色的陶瓷生产基地。原因:地理位置;当地资源;消费市场的需求;巨大利润的刺激;技术的成熟。(3)变化: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影响:部分农民弃农从商,社会风俗逐渐发生变化。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技术先进,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生产部门不断增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多种经营模式并存: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
20、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与农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同时影响商业的发展。6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变化:随着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南方手工业发展超过北方。7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江南的丝织、制瓷业等部门中首先产生雇佣关系,且资本主义萌芽一直缓慢发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感悟小农经济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学术界普遍认为小农经济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但也有学者认为,小农经济的生产水平并不低,只是政府拿走的太多。经谢天佑、王家范等学者的计算,汉唐农民要拿出总收入的50%才能完成各项政府的负担。根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
21、分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观点一: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水平低,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论据: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脆弱性、落后性,使其发展缓慢,并阻碍了手工业和商业发展,从而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观点二: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水平较高,不会阻碍封建社会发展。论据: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不断发展,水利灌溉设施的建设,农业技术的总结,天文历法的运用等,使得中国农业水平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农民受政府剥削过多,长期处于困苦地位。因此,小农经济并未阻碍封建社会发展。阻碍它发展的原因应该是封建地主势力的腐朽。小农经济的作用与局限1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不同程度拥有一
22、定的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为了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他们兼营家庭手工业,在有限的土地上,实行集约经营,加大投入,精耕细作。小农经济成为推动传统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关系封建经济的繁荣或衰落,关系封建统治的巩固或危亡。2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同时,随着王朝统治腐朽、封建剥削加重、土地兼并的加剧及自然灾害,小农经济极易走向破产。新高考选择性考试示范命题点:商周时期的土地制度井田制1(2020天津等级性考试1)井田制下,村社内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私田是分给村社成员的份地,按制度定期交换
23、,村社成员要随份地变动而迁居,即“三年一换土易居”。这意味着私田()A可以进行交易买卖B收获全部上缴国家C属于小农经济范畴D所有权归国家所有D根据材料“井田制下”“按制度定期交换”可知,私田并未突破井田制的范畴,村社成员只有使用权,所有权依然归国家,故选D项;井田制下的私田也是不允许进行交易买卖的,排除A项;从“三年一换土易居”的规定中无法看出其收获是否全部上缴国家,排除B项;小农经济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产物,而井田制属土地国有制,排除C项。命题点:春秋战国时期耕作方式的演进2(2021广东选择考适应性测试2)春秋之前,诸侯国之间的边界较为模糊,存在大量的荒地,作为各诸侯国的缓冲区;春秋战国时期
24、,诸侯国之间的界限逐步清晰。这一变化的原因有()A分封制度的强化B井田制度的推广C生产技术的进步D土地兼并的加剧C从材料可以看出,春秋之前到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边界逐步清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得益于铁犁牛耕的推广与运用,荒地逐步得到开垦,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因此荒地的归属更加清晰,故C项符合题意;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井田制逐步瓦解,排除A、B两项;当时土地私有制刚确立,土地兼并现象加剧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命题点: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3(2020.1浙江选考3)根据下图所示判断,该冶铁供风形式始于()A战国B西汉 C东汉D元代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题中图片是水力鼓风工具水排,为东
25、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故选C项。全国卷新情境考法借鉴【考法示例】运用生活情境,隐性考查宋代农耕经济的发展(2020全国卷)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这说明宋代()A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知情境:本题以北宋占城稻的种植、大麦小麦的推广为生活情境,要求分析判断宋代农耕经济的发展。明立意:本题以宋朝时期农作物的种植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抓关键:“江淮两浙”“北方”“广南东路惠州”“四川”,从以
26、上地理区域的变化入手解答此题。理思路:解答本题,务必要弄清楚题干所透露的信息,仔细阅读题干后会发现,这个信息是稻、麦等农作物及其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占城稻的种植从江淮两浙扩大到北方,大、小麦在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后,南宋时期又在四川广泛种植,这些信息意味着什么呢?无非证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土地的利用率,从北宋到南宋,在不断地提高。很明显,A项与此分析最为吻合。多角度认识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经济结构看:以种植业为主,以家畜饲养业为辅。(2)从生产力发展看:使用牛耕、改良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3)从生产方式看: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7、,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4)从土地所有制看:实行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导的封建土地所有制。(5)从国家干预看:一方面国家集中大量人力、物力修建水利工程,为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保障;另一方面国家在农业上征收的赋税成为政府财政的主要来源;此外在赈灾、救灾方面,国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真题体验】命题点:曹魏屯田1(2020全国卷)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D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
28、官,大力发展屯田,因而“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这有利于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的解决,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D项符合题意。命题点:明代手工业、商业的发展2(2019全国卷)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方式的变革B土地制度的调整C货币制度的改变D地区经济的差异D明代的交通方式并未发生根本变革,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棉花的产销与加工,与土地制度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货币制度改变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
29、,所产棉花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反映的是原料产地与加工地区的关系,折射出地区经济的差异,故D项正确。命题点:北宋民营手工业的发展3(2018全国卷)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A材料“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说明手工业者的自主性较强,但并不能说明手工业者的社会地位高,故排除B项;只依据四川一地的史实不足以说明雇佣劳动已经普及,故
30、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盐业专卖制度,故排除D项;四川一县就有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说明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故A项正确。命题点:经济重心的南移对文化的影响4(2017全国卷)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C北朝时,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南方,所以出现题干中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喝茶习俗的现象;唐中期,随着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饮茶
31、习俗得到北方人认可,故C项正确;唐中期北方喝茶习俗已经比较普遍,所以此时不可能是“南茶开始北运”,故A项错误;南北方饮食习惯相互影响,但并没有趋于一致,故B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D项错误。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海外贸易推动了南方沿海沿江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城市发展南方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人才教育促进了南方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生态环境南方某些地区被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命题点:
32、自耕农经济5(2017全国卷)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17.3%2013010374.1%131300107.2%300以上21.4%小计139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A根据材料中的数据信息来看,从土地规模(亩)、户数和户数比例数据分析,“户数比例”最多的家庭拥有的土地亩数较多可知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从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拥有较多土地的户数占的比例并不大,不能反映土地集中现象突出,故B项错误;均田制是政府将掌握的无主土地进行分配,由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均田制
33、是否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材料中的数据无法体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情况,故D项错误。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命题点:汉代庄园经济的生产经营形态6.(2016全国卷)右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D图片反映的是集体生产,故排
34、除A项;仅根据题干图片无法说明农业的“不断发展”,故排除B项;汉代,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故排除C项;田庄是汉代地主阶级经营地产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它以大土地所有制为基础,以超经济的人身控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着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是能够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带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经济实体,图片正是这种田庄经济下的集体生产情形的反映,故D项正确。田庄经济田庄是以大地产为基础,以超经济人身强制的劳役地租或实物地租为剥削形态,有严密的生产管理体系,以自给自足为目的的封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它占有大量的土地、山林川泽,控制着众多的依附人口(佃客),自给自足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实
35、体。在国家强盛时期,田庄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在国家控制无力的情况下,田庄又会成为割据势力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支柱,表现为国家统一的对立物。命题点:古代中国文化重心的南移7(2015全国卷)下面是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地区唐宋明清河南151621江苏781749上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B由表格数据分析可知,在唐宋时期的科举考试中,河南的状元人数多于江苏,而到了明清时期,江苏的状元人数远超河南。河南地处北方的中原地区,在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江苏地处江南,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经济发展促
36、进了文化的兴盛,故选B项。命题点:明代城市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8(2016全国卷)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A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分析明朝雇工与雇主关系的变化。由“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到“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的变化,反映了明末雇主与雇工之间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导致此种变化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商品经济对社会经济生活领域的渗透,则是最重要的原因,故A项正确;这一变化反映的是
37、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而不是强化,与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无关,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B、C、D三项。命题点:宋代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9(2015全国卷)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C材料中的“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等信息,反映了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的上升,故C项正确;B项在材料中有所反映但不是
38、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故排除;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统治思想不可能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排除D项。模拟题培素养仿真演练1(2021重庆选择考适应性测试)后汉书载:东汉后期,“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相等)于守令。财赂自营,犯法不坐,刺客死士为之投命。”这说明当时的豪强地主()A具有州郡行政治理权 B成为政府的主要依靠力量C不承担赋税徭役义务 D在地方拥有强大的影响力D根据“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名邑之役。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相等)于守令”可知,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在商业、土地
39、、影响力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形成了较强的地方势力,故D项正确;豪强地主没有行政权,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要依靠豪强地主,排除B项;根据“而有千室名邑之役”可得出豪强地主要承担徭役,排除C项。2宋代规定地方刑事案件须在一个月内审结,但对地方民事诉讼有“务限法”,即地方司法机构以每年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为“务限”,停止审理民间的上诉案件,至每年十月初一“开务”后,始行受理。这一举措意在()A提高地方行政效率B保证农时不妨农务C强化中央集权制度D确保地方司法公平B根据材料“宋代规定地方刑事案件须在一个月内审结地方司法机构以每年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为务限,停止审理民间的上诉案件”可知,宋代地方司法
40、机构审理案件具有时间限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正是农忙时期,同时又规定“案件须在一个月内审结”,这种规定有利于避免因审理案件耽误农时,故选B项;根据材料“即地方司法机构以每年二月初一到九月三十日为务限,停止审理民间的上诉案件”可知,在此时间段内,会积压大量案件,不利于提高司法效率,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从不违农时的角度出发,限制案件审理时间,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府从不违农时角度出发,限制案件审理时间,不能确保司法公平,排除D项。3(2020张家口二模)图1、图2选自清代宫廷画师焦秉贞创作的康熙御制耕织图。画作反映了()图1图2A创作者对于理想社会的
41、追求B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C农民社会境遇得到明显改善D农业耕作工具取得突破性发展B题干所示为康煕御制耕织图,图中所绘场景为农民在农田辛勤耕作,表明自然经济下的辛勤劳动被推崇,故选B项;题图主要歌颂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而不是体现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排除A项;题图不能体现农民的社会境遇改善,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科学进入总结阶段,没有新的突破,排除D项。4(2020宝鸡一模)封建制度确立后,中国古代的多数地主选择了租佃方式,“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佃农有了一定的承、退佃自由,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这说明租佃方式()A逐步改变了土地所有制性质B损害
42、了多数地主阶层的利益C有利于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D巩固了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D根据“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取得佃权的农户可以将土地转租他人,地主不得干涉佃权转让”可知,农民在租种地主土地之后,在佃权上有了一定的自主权,推动了封建社会小农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租佃方式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排除A项;租佃方式不可能违背地主阶级的利益,排除B项;租佃方式仍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不利于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排除C项。5(2020郴州二模)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各郡设铁官44处,而封国更以冶铁为利,如“赵国以冶铁为业”。汉武帝时博士徐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其理由是“欲及春耕种,赡民
43、器也”。这说明汉代()A铁器成为主要生产工具B冶铁业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C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D农业已普遍实现精耕细作B设立铁官有利于冶铁业的发展,由“欲及春耕种,赡民器也”可知铁器是农业生产的利器,即冶铁业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汉代其他材质农具的使用情况,排除A项;设立冶铁官、鼓励冶铁并不等同于冶铁技术提高,排除C项;“普遍实现”一词说法欠妥,排除D项。6(2020成都二模)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到汉朝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这一变化反映了()A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B等级观念的消亡C先进纺织技术的推广D平民政治的发展C由材料“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到汉朝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可知,汉代丝织品从专供贵族消费到人人可用,说明纺织技术的发展推广和丝织品产量的增加,故选C项;人人可以衣丝不能说明汉代中后期的贫富差距缩小,排除A项;汉代社会等级观念并未消亡,排除B项;丝织品应用的增多不能说明平民政治的发展,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