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摩 擦 力 教学设计 课题 摩擦力教材分析摩擦力是高中物理三大常见性质力之一,是整个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的一块“基石”。它编排在重力、弹力之后。有助于之后受力分析的细化处理,有利于力学综合知识和生活中物理知识的系统运用。高中物理课标对该知识点的要求是,“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针对上述特点,本节课易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易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易于锤炼学生的物理素质。因此需充分用好该节教材内容,深入挖掘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思维训练,进而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学情分析 通过学情调查发现,学生在初中的力和机械一章已
2、经学习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对摩擦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用二力平衡分析过程,但会误以为摩擦力就是阻力,但还不会具体的计算。另外,通过前面两章的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高中的学习方式,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知道了重力、弹力两种基本性质的力,以及初步具备了探究和设计探究实验的能力。但是学生的基础差异很大、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足。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3、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4、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
3、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对科学的求知欲。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3、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物理核心素养;可以用物理解决生活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难点 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判断。 教法与学法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合理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 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小组合
4、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学器材筷子 小米罐 木板 木块 砝码 弹簧测力计 钩码 多媒体设备 教学流程滑动摩擦力 实验探究布置作业小结归纳结论新课教学引入新课静摩擦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体验情境:筷子提小米。2、播放一段动画视频“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3、提出问题:由于米和杯子具有重力作用,它们靠什么力来保持现状?4、亲身感受:在水平桌面上,手由相对桌面静止到滑动。1、学生参与情境体验,感受筷子与小米之间的相互影响2、学生认真观看视频。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兴趣,通过对筷子能够提起小米原因的分析,引出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二、静摩擦力(一)
5、 请同学根据“筷子提米”及观看的动画视频回顾摩擦力的概念。(二) 进一步跟据手在桌面上的运动体验得出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物体间接触并且相互挤压(有形变); (3)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探究活动一:观看实验视频】(三)静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教材P57):将木块放置在长木板上,然后用弹簧测力计缓慢拉木块。逐渐增大拉力,直到木块开始匀速运动,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情况(描述为变大、变小等)。观察现象:木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示数怎样变化;木块被拉动瞬间,弹簧测力计示数怎样变化; 木块被拉动后,弹簧测力计示数怎样变化。 通过实验现象,我们发现,静摩擦力的增大有一
6、个限度,当超过这个限度时,物体将由静止变为运动。即由相对运动的趋势变为相对运动,此时所受摩擦力将变为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的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它的数值等于物体刚要运动时的摩擦力大小。通常,两个物体间的静摩擦力的大小处在0与之间进行探究实验,完成所要求的实验,得出结论。结论: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使物体产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力有关。 学生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找出现象的变化。通过自主分析和相互讨论,最终得出结论。三、滑动摩擦力(一) 请同学根据举例图片以及静摩擦力的定义思考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1)接触面粗糙; (2)物体间接触并且相互挤压(有形变);
7、(3)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探究活动二】 (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初中阶段,已经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粗糙程度、压力大小有关。根据教材P54探究活动及所给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思考设计出合理探究方案。实验设计:该探究活动使用控制变量法。学生分为两部分来进行探究,通过采用不同的接触面材料来比较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一部分采用木板,一部分采用铜版纸。在保持接触面材料不变的情况下,将木块和木板(铜版纸)叠放于水平桌面上,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与木块水平相连。用力拉木板(铜版纸),使之在桌面上滑动。当弹簧测力计示数稳定时读出示数。通过改变钩码个数,来改变木块对接触面的压力。测出
8、不同的压力和对应的摩擦力,最后分析所测数据。通过讨论,得出结论:1、结合静摩擦力相关知识,带着问题理解滑动摩擦力,自己总结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及方向 2、学生通过讨论,结合初中所学物理实验方法,分析出该探究活动要用“控制变量法”。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进行探究。并将所得数据记录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探究目的设计符合要求的实验探究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作业。1、和老师一起总结,熟练掌握本节内容。2、知其不足,并询问老师。1、总结这节课的主要类容,让学生把握知识点结构。2、加深学生对知识
9、的认识。 3.3摩擦力 一、静摩擦力 1、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挤压形变;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趋势。3、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4、大小: 二、滑动摩擦力 1、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会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挤压形变;接触面粗糙;有相对运动。3、方向:总是与接触面相切,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三、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 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板书设计】2、产生条件【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
10、的教学,我有三点反思:由于学生探究过程需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因而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方向的讨论较少,滑动摩擦力与其他影响因素无关未进行探究。这些内容不可能在我们这一节课就能完全解释清楚。应该让学生先熟悉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因为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不止一次地将会出现在将来的学习中。过去,学生也明白物体的“相对运动”与物体的“运动”是不同的,但到底是哪里不同,其实是没有弄清楚的,而弄不清的原因,就是教师没有给学生讲明“相对运动”是“相对”于谁的运动才叫相对运动,当然学生自己也没有领悟到这个相对运动的参照物,以致适成概念关键点不清,理解不到概念的本质,从而造成解题乏力。我想如果能解决好这几个问题,这堂课应该会是一堂高效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