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课题4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思维引领宰相制度废除的实质是什么?素养点拨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皇权和相权这一矛盾是以废除宰相制度,强化君主专制为归宿。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1.废除丞相:丞相“专权乱政”,妨碍皇帝行使权力,明太祖时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从而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也导致了皇帝政务繁忙。2.设立内阁:明成祖设立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3.
2、明代内阁的运作形式:(1)明代内阁大学士通过“面对”“密揭”“票拟”等形式参与中枢决策,但没有决策权,未改变皇权专制的本质。(2)明朝内阁大臣的建议是写在一张纸上,贴在奏章上面,这叫做“票拟”;而皇帝用红字做批示,称为“批红”,亦称“批朱”。有时皇帝让宦官代替自己“批红”,利用宦官牵制内阁。名称宰相内阁权力来源宰相制度赋予皇帝的信任职责一级决策者侍从咨询为主任免皇帝大臣商议皇帝决定对皇权影响制约皇权强化君主专制素养点拨1.从时空观念角度比较明清时期强化封建君主专制与同时期西方民主制度建立的区别。2.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出发,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统一,保证了领土完整和政局稳定。而君主专制
3、的强化严重阻碍了中国民主启蒙思想的成长,是近代中国社会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因素。二、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1.设立军机处:2.建立密折制:(1)设立:雍正帝时,命令地方大员密折奏事。(2)目的:加强皇帝对地方行政的控制。(3)影响。中央政治权力更为集中,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地方的政治自主性和能动性越来越受到压抑。3.清朝的边疆政策:军机处:没有法定权力和行政制度的机构,相当于皇帝私人秘书班子。因受皇帝随时召见,承旨拟写,奉旨办事,而成为位居内阁六部之上的国家中枢机构。1.2.明清政治探究点一明代内阁制度的建立 1.废宰相制度材料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
4、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朱元璋皇明祖训思维交互:根据材料,指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此事件反映的本质问题。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说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描述和阐释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关键信息由信息可以知道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具体原因信息反映出废除宰相,由六部等各个机构具体负责朝廷事务,这样不会
5、出现权力相压,便于皇帝集权提示:秦设丞相导致其迅速灭亡,同时自汉、唐、宋以来丞相中多有专权乱政之人。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标志着持续一千多年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结束,由皇帝总揽朝政,在制度上不会出现权力过大如“宰相式”的权臣,极大地加强了君主权力。2.内阁制材料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神宗实录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什么认识?微点拨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关键信息由画线信息可得出明朝的内阁制提示:宰相可制约皇权,而内阁不能,因此内阁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的加
6、强。一、明朝内阁制度1.内阁没有行政权: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首辅也不是法定的中央政府最高行政长官。2.内阁权力来自皇权: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全由皇帝决定,虽有内阁首辅大权在握的现象,但其权力并不是来自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地位便一落千丈。3.内阁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内阁票拟必须符合皇帝心意,票拟的采纳与否也取决于皇帝的批红。4.内阁的建立实际上加强了君主专制。5.皇帝辅臣并非宰相,理由:首辅、辅臣有议政之权,而无监督百官之权,更不能指挥六部等行政机构工作;辅臣们草拟的诏谕(即所谓“票拟”)能否生效,完全取决于皇帝“批红”签字;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皇帝让司礼监
7、太监代行“批红”之权,辅臣不光要揣度皇帝之意而行事,更要处处受太监的制约。这些都是承担秘书、顾问工作的辅臣们与百官之首的“宰相”的巨大区别。所以说,明初朱元璋废除宰相是中国古代官制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改革。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加强的主要表现及其本质特征1.主要表现: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明成祖设内阁,并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雍正帝设军机处,实行密折奏事。如下图所示:2.本质特征: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探究点二清代君主专制的强化1.南书房的设立材料(康熙)十六年(1677年),圣祖(康熙帝)命择词臣谆谨有学者日侍左右,设南书房。命(张)英入直,赐第西安门内。词臣赐居禁城自此始。时方
8、讨三藩,军书旁午,上日御乾清门听政后,即幸懋勤殿,与儒臣讲论经义。英率辰入暮出,退或复宣召,辍食趋宫门,慎密恪勤,上益器之。幸南苑及巡行四方,必以英从。一时制诰,多出其手。 清史稿张英传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书房设立的背景和意义。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科学解释历史事物、认识历史事物本质的能力关键信息根据所学知识及信息,知道南书房的设立是因议政王大臣会议削弱了皇权,皇帝在宫中设立南书房商议要务由信息得出,南书房的设立名义上是讲论经义,赋诗作画。实际上是替皇帝起草诏令,加强了皇权提示:背景:由于清朝在统治初期有着浓厚的部族政权色彩,八旗贵族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
9、有着能左右朝政的权力,康熙帝为加强皇权,任用翰林院学士入驻宫中,参与机密要事。意义:不断加强皇帝的决策权力。2.军机处的设置材料(雍正)八年(1730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设军机房隆宗门内,以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嗣改称办理军机处。廷玉定规制:诸臣陈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内阁拟旨;要事用折,自奏事处上,下军机处拟旨,亲御朱笔批发。自是内阁权移于军机处,大学士必充军机大臣,始得预政事,日必召入对,承旨,平章政事,参与机密。清史稿张廷玉传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军机处设立的背景和军机处的职责。微点拨核心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关键能力根据材料获取信息、分析历史
10、事件的能力关键信息信息反映了军机处设立的背景与当时军务有关信息反映出军机处的职责:皇帝在军机处处理军国机密要事,交由军机大臣拟旨下发提示:清代军机处最初是雍正帝作为统一规划西北战事、提高中央指挥地方军事效率的临时性机构。成为常设性机构后,皇帝直接控制,军机大臣跪受笔录,有官无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过程、基本矛盾和主要特点1.演变过程: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发展于元极端强化并发展到顶峰于明清(鸦片战争前)2.基本矛盾: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矛盾。3.主要特点:以皇权(君主专制)为核心;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皇帝专制独裁;家国同构;人治色
11、彩浓厚。1.皇明大政记中记载:“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这反映出明代内阁( )A.继承了之前宰相的全部职责B.上升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C.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D.获得了“票拟”等决策大权【解析】选C。根据材料“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可知内阁大臣并没有实权,决策权属于皇帝,故选C,排除A、D。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始终没有成为中央一级的行政中枢,始终不是法定机构,始终不能统领六
12、部,排除B。2.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清朝固定督抚制度,十八省均设巡抚,为一省之长,每两到三省设总督一名,相当于大军区长官,不再设立巡按御史。清朝行政机构的调整()A.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B.从根本上防止吏治腐败C.降低了地方的行政效率D.违背了中央集权制原则【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中讲述的清朝把原来的“明朝地方设三司,互不统属”变为“固定督抚制度”可知,这一变化实际上把行政权力归三为一、把权力进一步集中了,这有利于地方事权的统一,故选A。3.边疆治理是古往今来备受重视的一个问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边疆治理上,秦始皇“并一海内,以为郡县”,设官置守,进行管理在东北设立上谷、渔阳、右
13、北平、辽西、辽东等五郡,在东南设会稽郡为了有效管理边疆,秦始皇还大规模向边疆地区移民,仅向岭南地区就移民55万人。通过移民垦殖,秦朝统治者还把统治核心地区的农耕技术和经济模式推广到边疆地区汉代更多采用“因俗而治”的羁縻政策经过魏晋南北朝长期的孕育和发展,“因俗而治”的羁縻政策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摘编自陈跃“因俗而治”与边疆内地一体化中国古代王朝治边政策的双重变奏材料二清朝把郡县制深入推广到边疆地区,在此“设治”,一如内地,直接纳入国家管理,国家直接派官管理。清代赶在西方列强大规模入侵中国之前完成边疆的行政设置,对于近代捍卫国家主权有重大意义。摘编自李治亭论清代边疆问题与国家“大一统
14、”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朝对边疆的治理方式及其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从汉到唐实行“因俗而治”治理方式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朝在边疆“设治”的实质。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完成边疆行政设置的重大意义。【解析】第(1)题治理方式:根据材料一“设官置守,进行管理”得出实行郡县制进行管理;根据材料一“秦始皇还大规模向边疆地区移民”得出向边疆移民;根据材料一“通过移民垦殖,秦朝统治者还把统治核心地区的农耕技术和经济模式推广到边疆地区”得出对边疆垦殖。作用:根据所学可得出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农耕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原因:根据所学可从地理环境、社会习俗、经
15、济形态等方面概括。第(2)题实质:根据材料二“对于近代捍卫国家主权有重大意义”可得出实质是宣示国家对该地区的主权。意义:根据材料二“直接纳入国家管理,国家直接派官管理”“对于近代捍卫国家主权有重大意义”等信息可从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近代疆域的版图;为近代捍卫领土主权提供了法理依据等角度概括。答案:(1)治理方式:实行郡县制进行管理;向边疆移民;对边疆垦殖。作用: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农耕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原因:地理环境、社会习俗、经济形态等。(2)实质:宣示国家对该地区的主权。意义: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
16、展;奠定了近代疆域的版图;为近代捍卫领土主权提供了法理依据。【备选习题】1.军机处始于雍正年间,在乾隆年间获得极大发展并建制化。军机大臣一般由皇帝选内阁大学士充任,但只要是皇帝的亲信,可以不问出身,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这表明军机处( )A.挑选学识渊博人员入值B.拥有全国政务的决策权C.提高了中央行政的效率D.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解析】选D。军机大臣由皇帝亲选,必须是皇帝的亲信,“一切以皇帝的意志为转移”,表明军机处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D正确;材料没有说明军机处挑选“学识渊博”人员入值,A错误;军机处并不掌握全国政务的“决策权”,B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军机处 “提高了中央行政的效率
17、”,C错误。2.清代在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和东北等地设置特别行政区,采取和内地不同的行政管理办法,例如对蒙古实行盟旗制度,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特别行政区的设置()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B.进一步加强君主的专制权力C.解决了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D.极大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解析】选A。清代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设定与内地不同的特别行政区,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同时也加强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故选A;特别行政区是地方行政区划,与加强君主专制无关,排除B;特别行政区的设置虽然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但并不能完全解决少数民族的叛乱问题,排除C;材料未涉及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效率问题,排除D。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