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6 ,大小:52.36KB ,
资源ID:1115363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1536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二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二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1、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一、二单元综合检测试卷卷I(选择题) 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25 小题 ,每题 2分 ,共计50分 。 ) 1. 2012年的文化周刊评论我国古代某些政治制度时认为:“我国上古社会是契约社会,其核心价值是严格嫡庶的权益分配,以嫡统庶,以庶辅嫡。”与此评论观点无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度B.宗法制度C.丞相制度D.世官制度2. 北宋前期,皇室成员的宗子们,从童稚即可享受赐名授官特权。到了南宋,宗室子弟则要参加科举考试以获得官职。这说明宗室科举( ) A.利于政治机构的完善B.体现宗室平民化的倾向C.导致宗室特权被取消D.是科举制由盛转衰的标

2、志3. 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多以孝廉为阶梯。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但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时期最可能是( ) A.东汉B.东晋C.北周D.北宋4. 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除御史之外,皇帝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这表明( ) A.皇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B.御史的权力超越了宰相C.地方官吏腐败日益严重D.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5.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

3、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选官制度弊端B.英国政府的推动C.工业革命的影响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6. 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彭德尔顿文官法,规定在文官制度中实行功绩制,以择优录用和考核晋升为基础,并对试用制度、严禁考试作弊作出规定,以保证功绩制的贯彻执行。据此可知这一法案的最大成果是( ) A.打破了政党分肥格局,确立了平等原则 B.使美国文官制走向成熟C.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D.维护了美国联邦的统一7. 北京临时政府在文官制度建设方面,将西方、日本等国家的经验,与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建立的制度加以磨合的同时,又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4、这一做法() A.体现了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B.杜绝了官员的腐败现象C.促进了政治制度臻于完善 D.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8. 东汉时期,地方举荐的孝廉,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占大多数;来自贫寒之家,又才德兼备的,则很少。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孝廉制选人范围比较固定 B.举荐权在地方士绅手中C.汉代选官制度是重大倒退 D.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9. 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 A.三省六部制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察举制10. 东汉时,察举制

5、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阅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此变化( ) A.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 B.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C.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 D.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11. 如表是西汉时期州刺史权力的嬗变过程。据此可知( )在位皇帝州刺史的权力汉武帝“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督察郡国,巡视吏治”汉昭帝、宣帝增加“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汉平帝增加“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中央决策”A.刺史丧失地方监察职能 B.诸侯王国问题彻底解决C.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减弱 D.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涌现12. 据统计,镇守云南的将官在元史有传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

6、色目(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32人,汉人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传、100人之多,占元史列传的七分之一。 这表明元朝时( ) A.科举制度稳定发展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C.重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变革13. 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行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种制度改革( ) 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 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14. 鸦片战争后,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

7、的人士猛烈批判科举制;19世纪末,维新派称科举制“箍人心”,“坏人才”,“毁实业”;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这说明在当时科举制() A.无法选拔优秀的人才B.遭到民众的普遍反对C.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D.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15. 南京国民政府1935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其中一条规定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这一规定的实质是( ) A.加强了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 B.有利于政府选拔人才参与政治C.调动了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 D.剥夺了共产党参政议政的权力16. 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东汉某一现象的历史记述,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今选举不实,邪

8、佞未去,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郡国举孝廉,率取年少能报恩者,耆宿大贤多见废弃后汉书樊宏阴识列传今当举六孝廉,多得贵戚书命,不宜相违,欲自用一名士以报国家后汉书张王种陈列传A.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B.世家子弟入仕导致政局动荡不安C.朝廷重视对青年才俊的选拔任用 D.察举制弊端日益严重,无法维系17. 如图所示是汉代选官制度的演变情况。这表明汉代( ) A.仅以考试形式选拔官吏 B.提升了官员的政治素养C.人才选拔标准更趋严格 D.使人才选拔走向了公正18. 汉武帝命地方长官每年选举孝子廉吏,以为进仕之路,后来改为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的举一个,孝廉不分;

9、由于出现请托舞弊的情况,之后朝廷于察举外再加上一番考试,同样分区定额。这些做法( ) A.有利于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B.保障了君主集权高效运转C.充分扩大了王朝统治基础 D.标志科举选官雏形的出现19. 致仕,即“交还官职、退休”之意。唐代对于官员致仕的条件,除了依据“七十致仕”的传统外,还加入了官员身体状况因素,将年龄和健康二者有机结合;在执行方面,有不少不及七十主动请退,也有年高体健依然在任的例子,甚至还有致仕后又予以起复的事例。这表明唐代() A.统治者开明,重视人才B.对官员管理灵活务实C.为官者身体普遍较好D.人口老龄化问题初现20. 明朝有都察院和六科两个专门的监察机构,前者负责对全

10、国官吏和一般政府部门进行监察,后者负责对六部进行对口监察。此外,都察院和六科又可互相纠举、互相监察。这反映了明代的监察制度( ) A.机构完备,制度严密B.监察范围扩大C.以内制外,以小制大D.重视法外监视21. 18世纪末以来,“东学西进”使得西欧各国借鉴中国的科举制,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科举制在中国却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废除。造成这种不同后果的根本原因是( ) A.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是新生事物,中国的科举已实行1000多年B.西欧文官考试制度注重实用性知识,中国科举制八股取士很僵化C.西欧的文官考试制度公平公开,而中国的科举制作弊现象严重D.西欧处于资本主义上升

11、时期,而中国处于封建主义走向衰落时期22. 东汉初年,国家规定对于被察举人员“务授试以职”,即对于确认的被察举人员,地方要先给予一定的官职进行试用,考核合格后才能举荐到中央。这样做法表明当时( ) A.地方政府把持了选官的权力B.考试选官的方式得到广泛推行C.国家注重所察举官员的素质D.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十分严重23. 据调查,解放初的农村村干部多是贫下中农,人民公社时期多是劳模、劳动积极分子,新时期选拔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个新动向。这些变化说明( ) A.宗法世俗操控农村民主选举B.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C.经济地位决定农村干部身份D.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日渐成熟24.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

12、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25. 黄留珠秦汉仕进制度中载: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举,不是举孝与廉各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据此可知( ) A.汉代的选官制度逐渐完备B.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C.儒学独尊局面的完全形成D.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卷II(非选择题) 二、 材料分析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26题 21 分 ,27题13分,28题16分,共计50分 ) 26. 阅读材

13、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历史中,选官制度一直在发展创新。在察举制下州郡长官获得重大的选官权力,举主与被举者之间往往结成密切的依附关系,后者成了前者的“故吏”,还承担着一些封建义务。但随着考试之法的建立以及这一环节的日益重要,情况就在逐渐变化。地方长官提供给被举者的,已不是举后即可得到的官位,而只是一个考试机会。行官与否,在于应试者的个人才学;而擢第与授官,则是中央的权力。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表现为政府官员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君主以恩赐方式将宫廷及政府官职授予其信任的贵族。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

14、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等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汉代与西周的选官制度分别是什么?概括唐代科举制在选官方面有哪些发展。 (2)据材料二,指出近代英国任用官员方式有何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

15、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东汉)顺帝阳嘉元年诏:“初令郡国举孝廉,限年四十以上,诸生通章句,文吏能笺奏,乃得应选; 其有茂才异行,若颜渊、子奇,不拘年齿”。摘编自后汉书顺帝纪材料二 在九品中正制创立初期,中正评第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实行不断深入,在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下,独占政治、经济等不同领域大权的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并日益扩大中正的权力。摘编自周升华试论九品中正制创立之由及其蜕变材料三 如表朝代录取进士总数朝代总年数宰相总数/进士出身数唐代664

16、6289368/126北宋18523167224/204摘编自张希清简论唐宋科举制度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代的选官制度。 (2)根据材料二,说明九品中正制下选官标准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简析科举制产生的社会影响。2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察举制科举制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长官举荐自由报考“人、门兼美”“取士不问家世”据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制表材料二 自甲午以后,诏设学堂谕屡矣,而人才不出,何也?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两广总督陶模图

17、存四策折(1901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有哪些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陶模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该观点提出的原因。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 选择题 (本题共计 25 小题 ,每题 2 分 ,共计50分 ) 1.【答案】C【考点】世官制宗法制分封制【解析】本题以文化周刊关于政治制度的论述为考查背景,考查对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理解与把握。【解答】分封制度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层层分封的,A说法正确,故排除;宗法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度,B说法正确,故排除;丞相制度指的是官吏制度与血缘关系无关,C说法错误,故选C;世官制度指的是依据血缘关系确定各级贵

18、族的权位,D说法正确,故排除。故选C。2.【答案】B【考点】科举制两宋的科举与选官制度【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解答】材料指出,皇室成员的宗子通过科举制度获得官职,与政治机构的完善没有任何联系,故A错误;皇室成员的宗子通过科举获得官职而不是通过授权获得,这体现出了宗室与平民一样,体现了宗室平民化的倾向,故B正确;宗室特权一直都是存在的,在刑罚等方面一直享受特权,故C项错误;科举制度从隋朝开始,到清朝结束,材料中的这一举措,使得科举制度的考试范围扩大而不是由盛转衰,故D错误。故选B。3.【答案】A【考点】察举制【解析】本题考查察举制的相关知识。【解答】依据所学及材料“士人和小吏要在仕途上求发展,

19、多以孝廉为阶梯。学者指出,此时孝廉以家资丰厚,累世仕宦,”可知应是东汉。汉代的时候实行察举制,其中孝廉是重要的内容,因此A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CD不合题意,排除。故选A。4.【答案】A【考点】隋唐至两宋时期的监察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解答】材料中“御史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临时巡察”等信息都表明无论是御史大夫还是临时委派的监察官,都直接受皇帝掌控、服务于皇权,因此监察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意味着皇权的加强,故A项正确;御史监察部门与宰相的官衔、执掌有所不同,B项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监察机构独立意味着政府官员对监察的干预减弱,并不能说明地方官吏的腐败情况,故

20、C项错误;D项由材料反映不出,故D错误。故选A。5.【答案】C【考点】西方文官制度的背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文官制度的相关知识。【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时间上来看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时期,是工业革命使社会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才导致了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选项C符合题意;传统选官制度弊端是原因但不是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英国政府的推动也是原因不是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确受中国科举制的影响,但只是客观原因而不是主要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6.【答案】B【考点】

21、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美国的文官制度。【解答】彭德尔顿文官法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了文官制度实行功绩制,而且制定了相应的规定以保障功绩制的执行,意味着文官制度在美国进一步走向成熟,B正确;题干只提及彭德尔顿文官法确立了功绩制,并未提出这一制度对政党政治的影响,排除A;功绩制以择优录用和考核晋升为基础,其并不能直接提升行政效率,排除C;文官制度有助于政策的延续,但不能起到维护联邦统一的作用,排除D。故选B。7.【答案】A【考点】北洋军阀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洋军阀时期的文官制度。【解答】根据材料“将西方、日本等国家的经验,与清末预备立宪时期、南京临时政府

22、时期建立的制度加以磨合的同时,又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可以看出,北京临时政府文官制度建设体现了借鉴与创新相结合的方法,故A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文官制度的借鉴与创新并不能使政治制度臻于完善,故C排除;材料并没有体现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故D排除。故选A。8.【答案】D【考点】察举制【解析】本题考查东汉时期的举孝廉的相关知识。【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地方举荐的孝廉包括两种类型:一类是“家资丰厚、累世仕宦、研读经书、晓习律令且通过地方吏职历练”的人这类人占多数;另一类是“来自贫寒之家,又才德兼备”的人这类人较少。这说明教育资源在社会上分配不合理,故D项正确。故选D。9.【答案】D【考点】察举制【解

23、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关键信息是“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孝廉”是汉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察举制的选拔标准,故D正确;A不是选官制度,故排除;科举制重视才学,故排除B;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故排除C。故选D。10.【答案】D【考点】九品中正制察举制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九品中正制。【解答】材料反映的是由东汉的察举制发展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的九品中正制,根据所学可知,没有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现象正是世家大族力量增强的表现,故B项错误;科举考试是隋唐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中把品评权收归官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D项正确。故选D。11.

24、【答案】D【考点】秦汉时期的监察制度【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监察制度的变化。【解答】根据表格可知,刺史权力由督察郡国到“镇压诸侯的谋反、民众反抗”、“安置流民、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参与某些中央决策”,表明汉代社会问题不断暴露,刺史的权力不断扩大,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刺史的权力在监察郡国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王国问题的解决状况,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刺史权力的不断扩大,无法体现地方行政权力大大加强,故C项错误。故选D。12.【答案】C【考点】元朝行省制度元明清时期的官员管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解答】材料说明元朝设置了大量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

25、说明元朝重视对云南边疆的管理,故选C项;元朝初年曾废除科举制,因而元朝科举制度并未稳定发展,且材料中未对出任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的选举方式进行说明,排除A项;材料中第一层出任镇守云南的将官中有蒙古人,色目人,也有汉人及其他民族,这会加深民族融合,但材料第二层仅体现仕宦云南的官吏较多,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因而B项仅适合第一层材料,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元朝设置了大量镇守云南与仕宦云南的官吏,没有涉及地方行政体制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13.【答案】C【考点】西方文官制度的建立与拓展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文官制度。【解答】A项错误,题干体现的是通过考试选举不是民主自由选举;B

26、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全面学习中国的科举制度;C项正确,由“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可以分析出管理专业化科学化;D项错误,执政党的领导能力材料没有体现。故选C。14.【答案】C【考点】科举制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在近代的衰落与废除。【解答】题干“受西方民主启蒙思想影响的人士猛烈批判科举制1905年,清政府正式废除科举制”说明科举制在近代已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C项正确;A项表述过于片面,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民众,B项错误;统治基础扩大与题干无关,D项错误。故选C。15.

27、【答案】A【考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党独裁统治的表现。【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南京政府的公务员可以由国民党长官随时介绍入党使之成为国民党员,这一规定有利于加强国民党对政府的控制,故A项正确;将政府公务员介绍加入国民党不一定就能调动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而且也和人才选拔参与政治无关,政府公务员本身就是在参与政治活动,故BC两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介绍政府公务员加入国民党,没有涉及剥夺共产党权力的信息,故D项错误。故选A。16.【答案】A【考点】察举制史料的重要作用【解析】本题通过汉朝察举制的有关记载,考查史料实证的历史素养。【解答】据材料“今选举不实,邪

28、佞未去”“郡国举孝廉”“今当举六孝廉”可知,察举制是政府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故A项正确;据材料“百姓愁怨,情无告诉”的原因是“选举不实,邪佞未去”不是世家弟子入仕,且并未反映政局动荡,故B项错误;只有第二则材料说明朝廷重视选拔青年才俊,故C项错误;三则材料均未体现察举制“无法维系”的信息,故D项错误。故选A。17.【答案】C【考点】察举制【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察举制,依据察举制的特点和材料信息进行解答。【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初年的选官标准主要是孝廉,到阳嘉元年的时候,对举荐的标准在孝廉的基础又增加了新的标准,这说明人才选拔标准趋向严格,C选项符合题意。以考试形式选拔官吏不属于察

29、举制的选官方式,A选项错误。科举制的实行提高了官员的政治素养,B选项排除。由于察举制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的制度,标准是孝廉,由于孝廉没有具体的衡量标准,所以人才选拔不是很公正,D选项排除。18.【答案】A【考点】察举制【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选举制给予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平等的参加国家选举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选举公平,有利于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地区协调,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君主集权”,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区域间的名额分配,而不是吸收新的阶层参政,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汉代的察举制,而不是隋唐的科举制

30、,排除D。故选A。19.【答案】B【考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管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时期的官员管理。【解答】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致仕制度是唐朝对官僚制度的继承、调整和完善,体现了统治者的政治智慧。这一制度对官员管理灵活务实,保证了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对古代政治制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B项正确;材料体现根据实际情况对官员进行管理,并未体现出统治者重视人才,A项排除;材料“加入了官员身体状况因素”不能体现出为官者身体普遍较好,C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人口老龄化问题,D项排除。故选B。20.【答案】A【考点】元明清时期的监察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监察制度。【解答

31、】材料表明明朝监察制度下,既有对中央和地方官员的监察,又有监察机构的相互监察,说明明朝的监察制度机构完备,制度严密,A正确;B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涉及监察范围的大小问题,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以内之外,C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21.【答案】D【考点】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科举制【解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和西方文官制度的对比。【解答】从材料“逐步推行文官考试制度,促进社会发展。但是科举制在中国却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并最终被废除”中可知,中西对待选官制度的不同价值取向,主要是中西经济发展的模式极为不同,D项正确;ABC不是造成这种后果的根本原因,均排除。故选D。22.【答案】C【考点】察举制【解

32、析】本题主要考查东汉选官制度。【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试用期制度,而不是突出地方政府把持选官的权力。B.当时还没有考试选官的制度。C.要对官员进行试用和考核,说明非常注重官员的素质。D.材料看不出地方察举不实的现象。故选C。23.【答案】B【考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干部制度基层民主制度【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后不同时期的农村干部任用的特点及其背景。【解答】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不同时期的社会需求不同,因此需要的管理人才也不同,从贫下中农到劳模、劳动积极分子再到大学生的变化,反映出社会需求影响农村干部任用,故B项正确;材料与宗法关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农村干部的经济地位,故C项错误;

33、材料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无关,故D项错误。故选B。24.【答案】C【考点】隋唐至两宋时期的监察制度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宋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考查宋代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答】从北宋初期到北宋中期,御史的监察权增强。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也是皇帝专制统治的工具,实际上是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材料中御史弹劾丞相,并非争夺相位,也并非挑战丞相的权威,而是行使监察权,故A项错误;丞相位高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是从汉武帝开始,故B项错误;监察官员与丞相的相互制约,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故C项正确;监察权与相权不属于同一个体系,无法比较,故D项错

34、误。故选C。25.【答案】B【考点】察举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解答】A项,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武帝元光元年,初行孝廉之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元光元年刚开始实行孝廉之举,无法得出汉代选官制度逐渐完备的结论,排除A。B项,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不是举孝与廉一人,而是各郡国各举一人或孝或廉或兼有孝廉二德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推行察举制,要求各郡国推举或孝或廉或兼备孝廉的一人,这说明当时孝和廉不是同一科目,对孝和廉进行区分,即孝、廉是不同的选官依据,B正确。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在汉武帝元光元年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推动儒家建立独尊的局面,但不能表述为“完全形成

35、”,排除C。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是郡县制的全面推行,这与题意不符,排除D。故选B。二、 材料分析题 (本题共计 3 小题 ,26题 21 分 ,27题13分,28题16分,共计50分 ) 26(21分).【答案】(1)制度:西周:世卿世禄制(世官制);汉代:察举征辟制。(2分)发展:士人集于中央接受统一考试;选官标准为才学;由中央遴选、任命(中央集权)。(6分)(2)变化:由官职恩赐制到考试录用制。(2分)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官员具备较高专业文化素质;民主政治的发展。(6分)(3)同:公开考试,择优录用;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考

36、生来源广泛。(3分)异:中国:服务于君主专制制度;英国:成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考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科举制察举制西方文官制度的特点东西方政治制度的比较【解析】(1)本题考查唐代科举制在选官方面的发展。(2)本题考查近代英国任用官员方式有何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比较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异同。【解答】(1)第一小问,结合知识可知汉代与西周的选官制度分别是西周:世卿世禄制(世官制);汉代:察举征辟制。第二小问,由材料“地方长官提供给被举者的,已不是举后即可得到的官位,而只是一个考试机会。行官与否,在于应试

37、者的个人才学;而擢第与授官,则是中央的权力”可知,唐代科举制在选官方面的发展是士人集于中央接受统一考试;选官标准为才学;由中央遴选、任命(中央集权)。(2)第一小问,由材料“政治恩赐制是中世纪及近代英国任用官员的主要方式1853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1855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可知,近代英国任用官员方式的变化是由官职恩赐制到考试录用制。第二小问,结合近代史相关知识分析可知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工业

38、革命的推动;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官员具备较高专业文化素质;民主政治的发展。(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科举制与近代英国文官制度的相同点从来源、方式等方面概括;不同点从政治制度上概括。27(13分).【答案】(1)制度:察举制。(1分)(2)变化:从重视德才为主到以重家世为主。(2分)原因:士族门阀势力的崛起;社会秩序的动荡。(4分)(3)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6分)【考点】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察举制科举制九品中正制【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解答】(1)制度通过材料“令郡国举孝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汉朝实行察举选官制度。(

39、2)变化通过材料“创立初期,中正评第人物时还能注意清议,做到德才并举,秉公办理”“门阀世族地主阶层,为了自身的地位和利益,逐渐封闭选官制度,操纵中正的评议和任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即可。原因从门阀士族的崛起和社会动荡两个角度进行分析。(3)影响通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扩大统治基础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政府官吏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等角度分析概括。28(16分).【答案】变化: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到自由报考;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6分)变法必从设学堂开始,设学堂必从废科举开始。(或废科举,设新式学堂)。(4分)原因: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

40、障碍;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培养新式人才的需要。(6分)【考点】科举制察举制【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近代的选官制度。考查相比于察举制,科举制的变化;陶模的主要观点及其原因。需要掌握察举制与科举制的选官标准;甲午中日战争后科举制度变革的相关知识。【解答】本小问的变化,依据材料一的表格内容可知,变化是由强调门第到取消门第限制;由以官举士到自由报考;由注重品德和学问的整体素质到更注重知识才能(或考试成绩)。第一小问的观点,依据材料二“是故变法必自设学堂始,设学堂必自废科目始”可以得出观点是变法必从设学堂开始,设学堂必从废科举开始。(或废科举,设新式学堂)第二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自甲午以后”、“则以利禄之途仍在科目,欲其舍诗赋、八股、小楷之惯技,弃举人、进士之荣途,而孜孜致力于此,此必不可得之数也”,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的时代特征可知,原因是科举制度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变革图强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培养新式人才的需要。第 16 页 共 16 页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