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67KB ,
资源ID:1115225      下载积分:9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1522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课改)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精练(48)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课改)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精练(48)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含解析).doc

1、(48)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赫鲁晓夫上台后实施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下图是1953至1963年苏联与世界实际GDP平均增长率对比(%)。对该图信息解读符合实际的是( )A.冲击斯大林模式,初期取得一定成效B.承认市场管理体制,造成了经济混乱C.强化部门管理体制,降低生产积极性D.与美国军备竞赛,致使经济全面滑坡2.1958年,赫鲁晓夫提出,力争1961年前在肉类、牛奶、黄油的人均产量赶上和超过美国,并要求各地党委书记向保证一年肉类增产两倍的梁赞州委书记拉里昂诺夫学习。这一举措( )A.扩大了地方发展经济自主权B.未能摆脱传统体制的束缚C.顺应了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D.是经济新模式的重要探索3.赫

2、鲁晓夫上台之初对农业问题的基本评价是:“我国的粮食基本上是有保证的,但农业的一系列重要部门还处于落后状态,这种落后阻碍着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是影响集体农庄庄员收入增长的障碍。”赫鲁晓夫这一认识( )A.正确认识了苏联的国情B.全盘否定了斯大林体制C.反映了苏联农业生产获得了很大的发展D.导致了其片面发展农业的政策的出台4.赫鲁晓夫认为斯大林时代的房子过于奢侈,花瓶式建筑华而不实。为了实现“1980年每户家庭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住宅里迎接共产主义的到来”的目标,在赫鲁晓夫倡导下,苏联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不带“装饰物”、15天即可建成的装配式房屋。这一做法( )A.用经济管理

3、取代行政命令B.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民生C.推动苏联的经济高速发展D.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5.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在集体农庄中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实行的小组包工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 )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6.下表是19761983年苏联主要工业产品的年均增长率统计表(单位:)。这表明苏联( )年份电力石油钢汽车拖拉机纺织品鞋子1976-1978552.43.14.61.421981-198330.81.101.60.20A.

4、以发展轻工业为重B.国民经济比例协调C.开始进行经济改革D.工业发展速度减慢7.论苏联的改革中分析说“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比如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再比如,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作者意在说明戈尔巴乔夫改革( )A.是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B.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C.在经济领域完全背离社会主义原则D.继续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8.苏联长期是谷物净出口国,但自1972年起,除灾年从西方进口大量谷物外,正常年景也需进口相当数量的谷物,为此每年都要支付大量外汇和黄金。与此同时,苏联继续向东欧和古巴、蒙古提供大量粮食援助。据

5、此可知( )A.西方的滞胀危机迅速波及世界B.苏联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型C.苏联已无力维系社会主义阵营D.布雷顿森林体系遭到打击9.20世纪80年代,在大城市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作出色享有盛誉,但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后来有学者说,他们只不过是“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该学者意在批评苏联( )A.政治体制制约了科技进步B.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功利化倾向C.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脱节D.经济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10.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时期,“1988年国家分配工业投资时,资金的90%还是投入了重工业(包括军工业),剩下的10%分别投入轻工业及农业”。据此可知,

6、戈尔巴乔夫这一做法( )A.打破旧的经济体制B.延续传统产业发展观念C.直接导致苏联解体D.缓解了食品短缺的危机11.“斯大林模式”一词由西方学者首先使用,泛指所有“苏联式的社会主义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前,苏联官方和学界从不使用这个词。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接过这个词,以概括整个苏联70年的历史,并且说:“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民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戈尔巴乔夫的上述言行( )A消除了与西方国家的矛盾 B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C缓和了苏联国内社会矛盾 D促进了苏联经济体制改革12.世界现代史上,曾出现过三种比较典型的现代化模式,即苏联的斯大林模式、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三种模

7、式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为解决当时本国的经济困难B.都是以国家力量为主导推动经济的发展C.其道路都是先重工业后轻工业D.都为本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持久的动力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勃列日涅夫当政后重新恢复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统一的党组织与领导机关,取消赫鲁晓夫分别成立的工业党与农业党。为提高物质刺激,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的制度,从1965年到1979年,农产品共提价7次,1964年7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集体农庄成员优抚金和补助金法,大大提高农庄的社会保障与保险基金。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以上。但由于农业劳动者实际上还是无权参与生产与经营活动

8、,农庄理事会流于形式,加上仍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农产量始终徘徊不前。 摘编自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的影响。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928一1980年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1928年1939年1959年1970年1975年1979年1980年工人和职员17.650.268.379.582.985.187.9工人12.432.548.256.860.960.061.7职员5.217.720. 122.722.025.126.2集体农民2.947.23

9、1.420.517.114.912.1个体手工业74.92.60.30.00.00.00.0注:1928年,苏联尚有4.6%的地主。资料来源:贾春增当代苏联社会学、辽宁社科院社会学所阶级、阶层及社会流动等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苏联居民的阶级(阶层)构成及其变化进行探讨。(要求:至少形成一个观点,并史论结合进行概括分析,史料与史实要相互印证)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赫鲁晓夫改革开始,由于在一定范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使苏联经济有一定的发展;据此依据图片信息可知A正确。B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排除。CD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有关,排除。故选:A。2.答案:B解析

10、:A 根据材料无法看出赫鲁晓夫改革是否扩大地方发展的自主权,只看出追求农业产品生产的数量,故A选项错误;B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有的经济模式,材料中体现出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经济,故B选项正确;C 加速发展战略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故C选项错误;D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旧有的经济模式,故D选项错误;3.答案:A4.答案:B解析:赫鲁晓夫的举措是沿用斯大林体制,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实行的,故A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所以排除;苏联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不带“装饰物”、15天即可建成的装配

11、式房屋,这就提供了更多的简易而可供居住的房屋,所以可以说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改善民生,故选B;建造房屋的举措并不能推动经济高速发展,故C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所以排除;建造房屋不属于发展重工业,故D的说法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5.答案:A解析:“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有利于奖勤罚懒,提高产品质量和农业的生产效率,故A项正确。B、C、D三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数据显示可知,从1976年到1983年苏联的电力、石油、汽车等行业的增长率明显下降,说明工业发展速度减慢,D选项符合题意;苏联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A选项排除;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B选项排除;

12、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赫鲁晓夫改革,C选项排除;故选:D。 7.答案:B解析:材料“卖糖的小商店一下子消失”和“在生态学家的压力下,同时关闭了所有生产洗涤设备的工厂,造成洗涤用品短缺。这类决策有很多”说明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措施缺乏统筹考虑,没有成熟的计划,体现出其在国家经济决策问题上的随意性,故B项正确。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A项错误;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改革中,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C项“经济领域”说法错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是以行

13、政命令来管理经济,否定价值规律,排斥市场和商品,材料没有反映这一信息,D项错误。8.答案:B解析:据材料“但自1922年起,除灾年从西方进口大量谷物外,正常年景也需进口相当数量的谷物,为此每年都要支付大量外汇和黄金”结合所学可知,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太落后,因此,苏联需要转变发展模式,故选B;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滞胀现象没有影响到当时的苏联,排除A;“苏联继续向东欧和古巴、蒙古提供大量粮食援助”,表明苏联有力量维系社会主义阵营,排除C;布雷顿森林体系遭到打击与苏联无关,排除D。9.答案:C10.答案:B11.答案:B解析:联系教材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

14、会主义,使苏联走进了误区,而题干中“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正在为自由的人们的公民社会所取代”正说明了这一点,实质是否认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最终使苏联走向解体,答案为B。12.答案:A解析:世界三种近代化模式的比较为本题主要考查点。结合所学可知,三种比较典型的现代化模式都是为解决当时本国的经济困难而开创的,故A正确;B、C不符合美国,故错误;斯大林模式最终导致苏联解体,D不符合苏联,故D错误。13.答案:(1)背景:苏联农业问题严重;赫鲁晓夫农业改革成效不大;农轻重比例长期失调。特点:加强党的领导;持续时间长;重视物质刺激;加大对农业的投资。 (2)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15、问题暂时有所缓解;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但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计划经济体制,长远来看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所学知识,斯大林模式下,苏联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长期忽视农业生产得出苏联农业问题严重;根据所学知识,赫鲁晓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1964年苏联被迫从国外进口粮食,得出农业改革成效不大;根据所学知识,斯大林模式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发展得出农轻重比例长期失调。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勃列日涅夫当政后重新恢复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统一的党组织与领导机关”得出加强党的领导;据材料“从1965年到1979年”得出持续时间长;据材料“为

16、提高物质刺激,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的制度,从1965年到1979年,农产品共提价7次,1964年7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集体农庄成员优抚金和补助金法,大大提高农庄的社会保障与保险基金”得出重视物质刺激;据材料“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以上”得出加大对农业的投资。 据材料“为提高物质刺激,实行固定收购和超计划交售奖励的制度,从1965年到1979年,农产品共提价7次”得出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据材料“1964年7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集体农庄成员优抚金和补助金法,大大提高农庄的社会保障与保险基金。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

17、资总额的30%以上”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问题暂时有所缓解;据材料“1964年7月,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集体农庄成员优抚金和补助金法,大大提高农庄的社会保障与保险基金。同时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农业投资占整个国民经济投资总额的30%以上”得出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据材料“但由于农业劳动者实际上还是无权参与生产与经营活动,农庄理事会流于形式,加上仍是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农产量始终徘徊不前”得出没有从根本上触动计划经济体制,长远来看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4.答案:示例:观点1:苏联工人和职员比重持续增长,第二产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主导。1928-1939年,苏联工人及职员人数大幅度增长,是国家片面发展

18、重工业并实现工业化的结果。苏联工业化取得了突出成就,但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滞后,国民经济畸形发展;形成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重工业与轻工业、军用工业与民用工业等结构性矛盾,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导致苏联社会矛盾的尖锐。观点2:苏联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畸形发展。苏联工人和职员增长迅速,表明工业化、城市化成就显著;集体农民在1939年有较大增长,地主阶级被消灭,表明农业集体化得以实现;此后集体农民持续下降,表明苏联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但苏联片面重视重工业、军事工业,最终导致国民经济畸形发展,激化了工人与农民、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重工业与轻工业、第二产业与第一、三产业的矛盾,成为苏联解体的内在隐患。观点3:苏联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地位,个体经济很快被消灭。苏联推行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形成了公有制、集体所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单一所有制结构。公有制经济中,工业经济不断扩张,农业经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提高了苏联的工业化程度。但由于缺乏多种所有制经济作为补充,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对滞后;这些结构性矛盾和产业结构的缺陷,后来虽然有所改革,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导致苏联社会矛盾尖锐,最终引发苏联解体。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