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3 ,大小:1.52MB ,
资源ID:111495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14953-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2021版新高考地区选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3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2021版新高考地区选考历史(岳麓版专题史)一轮复习讲义:第32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WORD版含答案.doc

1、线索一儒学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线索二古代科技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线索三文学艺术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绘呈。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

2、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第32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孔子: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1)主要思想思想核心:“仁”和“礼”,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政治思想:提倡“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逐步改良政治。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思结合。(2)深远影响:他的思想经过后人改造,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老子: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1)主要思想哲学思想: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3、。政治思想: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实际上就是反对严刑峻法和苛政。(2)历史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思想的“双重性”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但孔子坚持统治者应在合理的道德原则基础上进行统治,所以他的思想具有进步的一面。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核心论点:孔子思想有保守和进步的两面。 1含义: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派争芳斗艳的局面。2背景: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3表现诸子百家主张评价儒家孟子提出“仁政”学说;主张人性本善;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

4、民本思想被尊为“亚圣”,孟子在唐代以后被奉为经典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主张“性恶论”;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礼法并施成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尚力”“尚贤”;主张“节用”“节葬”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战国以后不被重视道家庄子提出“齐物”的观点;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是一种消极的世界观,但很多观点被其他学派所吸收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主张变法革新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

5、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兵家孙膑强调要懂得战争的规律,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己的形势,重视人的作用其军事思想对后世有深远影响4.诸子百家思想的意义(1)先秦诸子百家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2)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构图解史】孔子的思想体系信息提取:“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图中既有通过“中庸”和“礼”实现“仁”,又有“仁”的外在体现。【构图解史】“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信息提取:“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漫画解史】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信息提取:道家主张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误区警示】儒家的

6、“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对百家争鸣的评价春秋战国时期,新兴的知识分子阶层作为一支独立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这场伟大而深刻的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充当了变革的舆论制造者和鼓吹者,二是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三是充当了变革的实践者,四是充当了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核心论点: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必然要求冲破西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的阻碍;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要求改变现状,获取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新兴知识分子的独立兴起,自然充当了变革的设计者、舆论制造者的

7、角色。这一切的合力,推动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图解历史】诸子百家的历史地位信息提取:诸子百家互相吸收、融合,逐渐形成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中心、以法家严刑峻法为辅助、以道家权术政治为手段的治国策略。重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百家争鸣”“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争鸣”指各派学者或思想家,著书立说、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见解,提出自己治国济世的主张。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8、对点训练1.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所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A对人类共同本性的探讨成为潮流B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C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思想共识D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解析:选B。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随着宗法分封制的瓦解,贵族政治逐渐被官僚政治取代,导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故选B项。A、C两项材料并未涉及,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对人的善恶的讨论,不是性恶论的作用,故D项错误。2“士”“士”是先秦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士大多为卿大夫的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

9、有食田。战国以后,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是脱离生产劳动的读书人。士阶层的崛起是促使百家争鸣出现的重要因素。对点训练2.史记记载,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孟尝君田文亲与舍人共饮食,“倾天下之士,食客数千人”;魏国贵族信陵君魏无忌“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致食客三千人”。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贵族势力影响诸侯争霸的结局B社会阶层的分化明显加剧C权力下移成为诸侯的无奈抉择D对士阶层的倚重之风盛行解析:选D。材料反映出战国时期贵族对士阶层的重视,说明对士阶层的倚重之风盛行,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诸侯争霸的结局,A项错误;士仍然属于统治阶层,士阶层的崛起与社会阶层的分化无关,B项错误

10、;贵族利用士阶层巩固统治,权力没有下移,C项错误。“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百家争鸣”的崛起及特点史料春秋战国时期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空前的历史舞台。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著书立说,相互论辩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繁荣。诸子的理论虽然各成一家,但在其学说的立足点及关注对象方面又有趋同之处,如在其学说中体现出来的入世精神及对于基本伦理、哲学问题的关注,等等。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 新知识【解读】史料主要阐述了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影响。【思考】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是什么?诸子百家争鸣的特点和影响什么?试答:【提示】“百家争鸣

11、”局面是社会大变革、大动荡的产物。不同学派之间既相互批驳又相互吸收,共同促进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繁荣。“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春秋战国时期是分封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空前的战乱动荡和社会变革为各个阶层的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阐释自己的学说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舞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剧烈的社会变革与阶级变动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重点二先秦儒学的思想及影响“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1仁和仁政(1)“仁”是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一种道德概括,是一种世界观,也是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2)“仁政”是战国时期孟子对孔

12、子的“仁”的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仁政”要求首先使百姓得到温饱,称之为“小康”。其主张是,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对点训练1.孔子为人的道德修养设定了贤人、君子、仁人、圣人等由低到高的理想人格目标,并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这反映出孔子()A重视人的主体地位B强调理性思考C主张维护等级秩序D反对贵族专权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强调仁的实践从自身开始”可知,孔子注重个人的主体地位,故选A项;古希腊哲学家强调理性,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孔子的道德理念而非维护等级秩序,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道德修养而非贵族专权

13、,排除D项。2礼和礼治“礼”是指周礼,是实现“仁”而具体化的制度或者行为方式,是修身的手段。“礼治”就是通过“正名”,使每个人都按照“礼”的要求,规范言行,履行义务,从而规范社会秩序。对点训练2.清华大学彭林教授认为: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化的底蕴从此得以确立,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扬,成为博大精深可以经纬万方的巨大体系,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西周礼乐制被后世沿用B国人文化传承意识增强C礼是中国文化基本元素D儒学经世致用的入世观解析:选C。根据材料“周公制礼作乐,中国文化的底蕴从此得以确立”可知,礼是中国文化基本元素,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

14、排除A项;根据“其后经过孔子及其弟子的弘扬”可知,材料反映的仅仅是儒家对礼乐进行传承,排除B项;经世致用由明清之际思想家提出,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当时的伪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与西周礼乐无关,排除D项。3民本思想(1)民本思想,相对于君本(国本)、官本而言,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2)古代民本思想经历了从重天敬鬼到敬德保民,再从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这一发展历程。这一历程是先秦以来生产力发展的体现,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进步的体现,其思想主旨始终没有变化。(3)先秦儒学的

15、民本思想主要体现为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和荀子的“君舟民水”。对点训练3.言论者名句出处老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管仲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孟子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孟子离娄上上表为关于古代民本思想的名句。这说明我国古代()A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B对神崇拜观念的淡化C思想家关注民众政治权利D通过隆君以实现重民解析:选A。由表中信息可知,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已具有民本思想,这说明我国古代的民本思想植根于历史传统,故A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对神的崇拜,故B项错误;“政治权利”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隆君”与材料中“贵以贱为本”不符,故D项错误。“史料实证”

16、下的“问题意识”孔子的儒学思想的特点及评价史料一“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史料二“孔夫子不做受神启者,也不做先知,他是传授古代法律的贤明官员他所说的只是极纯粹的道德,既不谈奇迹,也不涉及玄虚,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伏尔泰史料三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秦始皇重法,孔夫子是讲空话的。儒家满口仁义道德单就这独霸中国,使我们思想界不能自由,都欲做二千年偶像的奴隶,也是不能不反对孔子的。毛泽东【解读】

17、史料一是孔子关于道德与礼乐关系的阐释;史料二主要反映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对孔子思想道德观念的评价和认识;史料三论述了毛泽东对孔子道德观的认识及态度。【思考】据以上三则史料,概括孔子的道德观和法治观,并分析伏尔泰和毛泽东对孔子法治观的认识。试答:【提示】孔子的道德观: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统治者的道德是引导百姓道德的风向标。伏尔泰认为孔子的道德是纯粹的道德,没有神秘色彩,符合理性、顺应自然;毛泽东认为孔子倡导的道德具有虚伪性。孔子的法治观:孔子认为执法要得当,刑罚不当百姓就会手足无措。伏尔泰认为孔子对古代法律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毛泽东认为孔子不重视法律,忽视法律的作用。“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1

18、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2先秦儒学折射出的社会特征(1)政治特征:重视传统、注重继承;政治和伦理相结合;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德治,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强调为政以德;重人治,注重对人进行引导的礼治而不是对人实施纯粹强制的法治;和贵中庸;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2)伦理特征:强调“仁”和“礼”,“仁”是思想的内核。“仁”是主观道德修养,“礼”是客观制度规范。(3)经济特征:认为人民的贫富与国家的治乱安危有很大的关系,提倡对财富欲望加以节制,

19、要重义轻利。(4)教育特征: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他创办私学,开创了平民能够接受教育的新时代。先秦儒家除了重视礼、义、信等,还注重培养为政治国的能力,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重点三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特点及影响史料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都在提出自己的思想,他们各自代表的利益不同;儒家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道家代表没落贵族的利益。他们的主要观点也不相同:儒家主张“礼治”和“德治”,法家主张法治,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但由于他们面临的社会条件是相同的,在一些具体问

20、题上自然会提出相同的观点,而且有些社会规律大家都是认同的。如当时诸子各家都意识到了犯罪与经济的内在联系;面对当时百姓困苦、战乱频仍的状态,各家都提出了一统天下、关注民生的主张,一个时代的思想不可避免地要带上那个时代的烙印。续晓梅儒墨道法思想的相通性【解读】史料主要阐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代表的阶级利益及主张,从时代背景角度分析了其反映的社会阶段特征。【思考】诸子百家的思想为什么具有相同之处?这种相同之处对以后思想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影响?试答:【提示】原因:诸子百家的思想产生于相同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下,对于解决相同的社会问题,诸子百家必然会提出一些相同观点。影响:早期儒、墨、道、法的具体观点中

21、有很多相通之处,这样就为中国封建社会中儒法合流、各家综合为治打下了基础。“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1诸子百家思想主张各自体现的时代性(1)儒家思想春秋时期,孔子思想核心是“仁”,其目的是缓和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但在奴隶制瓦解的时代,其思想未被重视。战国时期,孟子主张实行“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以利于封建统治的需要。在当时诸侯割据混战、封建制度确立时期,不能适应统治者的需要,只是诸子百家中的大宗而已。(2)道家思想春秋时期,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希望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说明老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22、战国时期,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消极思想。道家的消极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不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3)墨家思想: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反映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经济实力增强,要求平等,反对战争的愿望。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墨家的主张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4)法家思想:战国时期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中央集权”“法治”思想,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造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望,符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为新兴地主阶级的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受到统治者的欢迎和推崇。2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与差异性(1)相似性: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他们所追求

23、的目标上,都是为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将社会从混乱中救出,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诸子百家从治国理念、社会伦理观、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态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反映了社会变革下思想解放的特点。(2)差异性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在社会伦理观上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道家的告子认为“性无善无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人性的转变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顺应自然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

24、”;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主张“天命观”在社会成员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

25、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研真题引领航向1(2019高考海南卷T1)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明孔子()命题点:孔子的思想主张 A主张严格社会等级B重视社会道德构建C认同社会贫富分化 D反对百姓追求富裕解析:选B。材料“君子喻于义”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强调道德,鄙视无道德的富贵,故选B项;材料主要论述道德而不是等级,排除A项;孔子否定的是无道德的富贵而不是认同贫富分化,排除C项;材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说明孔子否定无道德的富贵而不是反对富裕,排除

26、D项。2(2017高考江苏卷T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命题点:朱熹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解析:选D。孔子提出的是“克己复礼”“为仁由己”,而朱熹是从“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克己”的,这显然与孔子的原意有所不同,故D项正确;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故A、B两项错误;朱熹的思想是对孔子思想的发展,故C项错误。3(2017高考海南卷T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

27、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下列各项中,最接近这一说法的是()命题点:儒家思想的特点 A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B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C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解析:选A。材料强调通过格物致知达到“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国治而后天下平”,治理好国家。A项强调“身正”,即统治者自我端正品行,才能“不令而行”,治理好国家,与材料说法最接近,故A项正确;B项呼吁人们以仁爱之心处理各种关系,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C项强调做善事要从点滴做起,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D项体现出忧君爱民思想,与材料意思

28、不符,故D项错误。4(2016高考海南卷T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命题点:孟子思想的特点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 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 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解析:选A。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反对礼教的束缚以及主张反抗专制制度等,这些主张属于明清之际思想家们的主张,故B、C、D三项错误。5(2016高考全国卷T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

29、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命题点:先秦儒学的历史渊源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解析:选C。汉代崇尚儒学,而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这说明儒学注重历史传统,并不“迷信”孔子个人,“五经”也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故C项正确,A项错误。汉代儒学并没有背离孔子的儒学思想,而是强调寻根溯源,B项错误。儒学并没有因秦始皇焚书而断绝,它于西汉时重新兴起,故D项错误。6(2015高考全国卷T24)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

30、、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命题点:先秦儒学的主张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解析:选C。据题干可知,古代儒家学者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迁移古代儒学思想教化、贤明的主张,反映了儒家学者要求统治者像古代圣贤一样以完美的道德治国,表明了儒家理想化的政治诉求,故选C项。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宋明理学都被统治者采纳,故A项错误;B、D两项是对题干的错误阐释,排除。7(2018高考全国卷T24)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

31、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这反映出,墨子()命题点:墨家的思想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解析:选C。由材料可知,墨子中关于古代科技成就的记载未涉及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故排除A项;墨子并非古代中国科技方面的专著,它只是记载了一些具体的科技成就,谈不上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排除B项;墨家学派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故墨子并不能体现贵族阶层的旨趣,排除D项;古代中国的科技属于应用性科学,是对生产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C项正确。练模拟能力提升1(2020江苏三市调研)论语载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不管父亲

32、是否正确,他责骂或责打你,做儿子的都应该在脸上挂着愉悦的神色,否则,就会伤慈父之心,就是不孝。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乃“人之大行”,可谓大孝。这说明荀子的主张()A丰富了民本的内涵B发展了孝道的思想C强调了仁爱的意义D突出了德治的主张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荀子认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可知,荀子的孝道增加了“义”的标准,故选B项。据材料“子夏问孝”可知,此处考查的不是民本,排除A项;据材料“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可知,荀子强调的是义而不是仁爱,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父子关系而不是统治者的政策,排除D项。2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

33、无所不为。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这表明道家思想()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C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解析:选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遵循客观规律,蕴含了科学精神,无为而治,无所不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天人关系和谐,故选A项,排除B、C两项;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符合当时政治现实,排除D项。3韩非子在五蠹中把以往的历史时期划分为上古、中世、当今三个阶段,说“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这实际上表明韩非子()A认识到历史的变化B要求继承历史传统C要求国策与时俱进D抨击社会礼崩乐坏解析:选C。题干“上古竞于

34、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表明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政策,故选C项。韩非子之所以划分三个阶段是为了说明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政策,排除A项;材料“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不能体现对传统的继承,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对社会状况的描述,不能判断礼崩乐坏,排除D项。4(2020北京昌平区质量抽测)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这些主张的着眼点都在于()A宇宙时空B君主权力C社会秩序D个人价值解析:选C。据题干及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出发点是针对当时诸侯纷争的局面,稳

35、定统治秩序,故选C项。道家思想涉及宇宙时空的探求,而其他派别并未涉及,排除A项;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均未体现加强“君主权力”,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稳定社会秩序不是强调个人价值,排除D项。(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福建福州质检)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而晋文公在践土之盟时招周襄公来承认自己的霸业,孔子因此认为“晋文公谲(欺诈、玩弄手段)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这反映了孔子()A维护西周礼制秩序B反对诸侯争霸战争C宣扬三纲五常伦理D推崇齐桓公式霸业解析:选A。材料中孔子批评晋文公对周王的态度,而对齐桓公“尊王攘夷”则表示肯定,说明他维护西

36、周的等级秩序,故选A项;材料体现了孔子对齐桓公“尊王攘夷”的肯定,并未涉及孔子反对诸侯争霸,排除B项;三纲五常伦理是董仲舒提出的,排除C项;材料对齐桓公“尊王攘夷”并未像对晋文公那样批判,但这并不能说明孔子推崇齐桓公式的霸业,排除D项。2(2020广东茂名一模)礼记礼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故圣人以礼示之,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这反映了孔子主张()A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C民贵君轻D仁者爱人解析:选B。据材料“夫礼故天下国家可得而正也”可知,孔子主张以礼治国,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君权神授”问题,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礼治,而不是君民关系,排除C项;材

37、料未涉及“仁”,排除D项。3(2020福建福州二模)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这表明孔子的思想()A重视宣传三代成就B具有浓厚传统色彩C注重借鉴外来成果D形成完整系统体系解析:选B。据题干中孔子思想“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并且主张“克己复礼”可知,孔子思想有比较浓厚的传统色彩,故选B项;“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不等同于孔子重视宣传夏、商、周的成就,排除A项;“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属于外来成果,排除C项;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的思想

38、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系统体系,排除D项。4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据此可知,孟子()A主张君主应该任人唯贤B认为贵族政治开始崩溃C主张重视国人选官意见D认为军功爵制已经出现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可知,孟子主张在选拔官员时要扩大评议的范围,重视国人的意见,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重视国人的选官意见,而非官员选拔的标准,排除A项;从材料不能得出贵族政治开始崩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以军功选人,排除D项。5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这种提法始于战国时期的荀子。后来人

39、们常把“天地君亲师”连成一句话,挂在厅堂中央供奉。这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A主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 B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C提倡道法自然、以人为本 D强调天人合一、和谐共生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对主要祭祀和尊奉对象的概括”可知,祭祀天地,体现了崇尚自然,尊奉君、亲、师,体现了以人为本(不以鬼神为尊奉对象),故选C项。“美美与共”指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优秀文化互相包容、互相学习,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天下为公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天地君亲师”是中国古代的崇奉对象,与和谐共生无关,排除D项。6(2020江苏苏州一模)荀子曰:“(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逆命而利

40、君谓之忠,从命而利君谓之顺。”韩非子曰:“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胜其官,而莫怀余力于心。”两者都强调()A人臣要效忠君主B人臣对君主可以抗命C君主要以礼待臣D大臣对君主绝对服从解析:选A。据材料“(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从命而利君谓之顺”“人臣要从主之法,虚心待令,皆宜其能”可知,材料强调的是人臣要忠于君主,故选A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臣子要效忠君主,而不是强调人臣可以抗命,排除B项;据材料“(为人臣)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可知,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臣子对君主要以礼相待,排除C项;据材料“逆命而利君谓之忠”可知,臣子可以抗命,排除D项。7(2020山东临沂二模)孟子提出天下“定于

41、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B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D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解析:选D。题干中提及战国时期儒家的孟子、荀子和法家的韩非子都强调统一的思想,故选D项;儒家主张仁政、仁义和王道,法家强调以法治国,加强君主专制,排除A项;孟子、荀子、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此时还未完成统一,排除B项;题干只是提及三个学者有思想上的共同点,不能说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排除C项。8韩非子之学出于荀子,源本于儒家,而成为法家,又归本于道家,其最高理想为“君无为,法无不为”。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42、A各派学说吸收融合现象B法家理论走向系统化C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D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解析:选A。依据材料可知,韩非子之学源于儒家理论、成为法家思想,而又归本于道,体现了诸子百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诸子百家思想的吸收和融合,而非法家理论发展的系统化和完善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韩非子的法家理论吸收了儒道的思想,并没有反映战国时期厉行“法治”的时代要求,排除C项;材料反映不了战国时期“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且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成为权力的附庸”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9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C厚古薄

43、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解析: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倡导实行法治,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儒家倡导“为政以德”,在治国方面强调“仁”“礼”,注重贵贱有序的等级秩序,故选B项。10殷人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都要求于神,以测吉凶祸福。周人认为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春秋时期,“天”已经开始从超然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些变化表明春秋时期()A政治制度中的神权色彩消失B儒家天命观思想影响很深远C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了变化D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解析:选C。通过题干可知,春秋时期神权色彩并没有消失,只是“天”“开始从超然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

44、实世界”,故A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儒家的“天命观”,故B项错误;商朝重视“神”,人要屈从于神,周人认为天人相通,到春秋时期,开始重视“人”,人的分量加重,说明天人关系发生重大转移,故C项正确;题干没有涉及贵贱、主从等人伦关系,故D项错误。11(2020广东肇庆一模)春秋时期成书的国语主要记载各国公卿之“语”,而战国时期的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这种变化表明编者()A注重史书编写体例的创新B推崇法家富国强兵之术C对社会权势变动有所意识D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解析:选C。从材料中国语主要记载公卿之“语”,战国策则主要记载游士之“策”可知,战国时期奴隶制度瓦解,士阶层兴起,故C项正确。材料主要反

45、映了国语和战国策内容上的不同,不能体现出史书编写体例上的创新,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国语和战国策具有法家思想,B项错误;国语战国策不能全面记录各国历史风貌,故D项错误。12(2020博雅闻道联合质评)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这反映出,当时()A政治构想都具有创新的性质B神学迷信观念已经被基本扫除C完成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构D政治意识由重天命转向重人事解析:选D。据题干“思想家们突破了西周以天为宗的观念,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能看出思想上已经更加注意人事,故选D

46、项。根据题干无法看出思想家们的政治构想,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不能判断神学已被放弃,故B项错误;思想家们政治意识的转变不能说明社会秩序已经重建,故C项错误。13战国中后期,孟子提出了“定于一”的思想,吕氏春秋也认为:“今周室既灭,天子既废。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这主要反映了()A统一逐渐成为共识B各派思想开始交流融合C兼并战争过于频繁D人们渴望重建西周秩序解析:选A。据题干中“定于一”和“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可知,孟子和吕氏春秋都认同统一思想,故选A项;B、C、D三项均与题干不符,排除。14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

47、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A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B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C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D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解析:选B。据题干“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可知,抬高了君主的地位,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支持,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出现融合现象,但没有趋向统一,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思想是法家思想,不是儒家思想,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基本结束是在秦朝,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法家相信

48、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法家的“法”不仅意指法律,还有方法和程序的含义。最初的法家就承认法律与统治术是有区别的,后者指的是权力的行使。因此统治手段不仅决定了法律的权威或者公信力,还决定了法律的有效性。因此统治社会的权威或者法律源于术,即行使权力的方法论。韩非子综合整理了他对统治术的领悟,认为国家统治者与其下属的官僚阶层存在利益冲突,而官僚阶层又统治人民大众。因此王道依赖于“势”,即王

49、者的神秘力量。王者能够超然、不偏不倚地通过官僚阶层创立社会秩序与稳定。法家的悲剧在于秦朝残酷无情地奉行了法家思想,而秦王朝的迅速瓦解导致法家思想无法再成为主流。其后的汉朝在正式场合拒绝法家思想,独尊儒术。但是,中国的统治者总是发现法家的理论和实践非常有用。因此,倾向于中央集权的中国政治文化本质上是“外儒内法”。统治者不仅要怀柔,也要使用铁腕。沈联涛外儒内法(1)根据材料,概括作者对法家的认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儒家和法家的历史地位。解析:第(1)问紧扣材料,从对人性的认识、治国手段、汉代时地位的变化等角度归纳。第(2)问从先秦、秦国及秦统一后、汉代分阶段分析说明儒家和法家的历史

50、地位。答案:(1)认识:人性本恶;严刑峻法;法、术、势相结合,成为秦国的治国之道;汉朝以后的统治者实际上奉行外儒内法。(2)地位:儒家和法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秦国和秦朝时期,法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汉武帝时期,儒家上升为占统治地位的治国指导思想,实际上中国古代统治者奉行外儒内法,两者结合并用。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墨子论语与韩非子道德与功利等内容比较墨子论语韩非子信鬼神信亦不信不信鬼神兼相爱,交相利仁爱;由己及人无爱;利己信奉天意信奉天意不信天,信暴力反对奢靡礼:享受与节制张扬私欲墨子论语韩非子崇奉圣人崇奉圣人反对崇圣尚贤能举贤才不尚贤,以术御臣崇尚教化教罚并用崇尚法治(

5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家、法家在社会功利方面的主张。(2)与墨家、法家相比,儒家思想为什么会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解析:第(1)问墨家从行为习惯、对战争态度角度回答;法家从个人修养、治国理念角度分析。第(2)问从社会发展、统治阶级需要等方面分别分析墨家、法家及儒家思想与历史现实的关系即可。答案:(1)主张:墨家,俭朴,反对奢靡,谴责战争;法家,利己,张扬私欲,以法治国。(2)墨家强调“兼爱”“非攻”,爱无差等,在等级森严的阶级社会中难以推行。法家偏重功利,严刑峻法容易激化矛盾。儒家既讲德治,也讲功利,又吸收法家思想,是偏于道德的中庸政治;经西汉董仲舒改造后更加符合君主专制需要,并经汉武帝认可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